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教案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精选教案(共含1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理想的风筝》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 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

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

(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

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 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

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

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 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

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自由朗读课文)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

(师板书)生2:坚强生3:爱学生(师板书)2.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

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出示读前要求(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生词,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风筝”、“翱翔”、“理想”等。
2.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课文内容,讲解风筝与理想的关系,教育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为之努力奋斗。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至少两项作业完成。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书写规范、内容充实。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作业给予表扬和鼓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一首关于理想和风筝的诗歌《风筝的梦想》作为导入,让学生在欣赏诗歌中感受风筝与理想的联系,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风筝飞呀飞,梦想追呀追,
翱翔在蓝天,心儿向往之。
理想如风筝,高远却触手可及,
愿你们的风筝,承载着梦想,飞向未来。”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理想的理解和追求,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3.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表达自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字数在300-400字之间。
2.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共同制作一只风筝,并写一篇关于制作过程和放飞风筝体验的短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风筝与理想的联系,增进亲子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关爱学生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知识、技能和美好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但在面对情感丰富、内涵深刻的课文时,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启发。此外,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他们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憧憬,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引导。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优秀3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优秀3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优秀3篇理想的风筝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事例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对工作敬业执着和自强不息的品质。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选取典型事例,夹叙夹议,借景炫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1, 这节课我们继续与作家苏叔阳,跟随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2,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放飞的是什么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教学理念】: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将"长文教短",是唯一的选择。

教学中,我采用了直扑中心,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并辐射全文,使长文变短。

不仅突出了重点(课文第10,11自然段),突破了难点(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而且巧妙的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第八,九小节:(一),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1,让我们随着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风筝,感受那份快乐。

板书:放风筝自由读课文第8节,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圈出这些词语。

并说出理由。

2,交流:重点语句(1)做风筝的快乐: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

朗读句子(2)放风筝的快乐: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

("决不肯"是什么意思从而看出他很自信,他不肯放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把风筝送上蓝天。

) 是啊,亲手制作风筝,亲自送上蓝天,那份快乐上别人所体会不到的。

读出这份快乐,朗读②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8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8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冬去春又来,又是一年春柳绿。

看,蓝天上那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嬉戏,引动许多的人仰望天空。

每逢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风筝。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老师,继续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

二、交待学习任务:复习: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身残志坚;乐观幽默。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三、学习第三件事(表现刘老师热爱、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出示:轻声朗读5—6,抓住刘老师言行神态去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极好”(讲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男、女、分读)关心学生:(1)他便静静……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学生读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或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做)(2)他就吃了一惊的瞪大眼睛,关切……细声“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补助点头。

(3)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更深切的看见这可敬的刘老师。

(4)喜欢哪种情况就读哪种情况。

(5)投影:(老师边说边投影)①这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合集6篇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合集6篇

关于理想的风筝教案合集6篇理想的风筝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__ 理想的风筝)。

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2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2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2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四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2、探究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的句段,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2、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谈腿疾讲历史提问题放风筝)二、品味人物形象(一)透过线索,引出人物课文中有苏叔阳的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一个人能永远活在另一个人的心里,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所以我非常好奇,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二)走进课文,走近刘老师出示课件:刘老师是一个的人。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段--第10自然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这些特点的?1、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或(乐观)的人教师板书:乐观你能向刘老师那样笑着谈谈自己的腿疾吗?出示课件,生读。

身体的残疾能让人近乎绝望,还记得《秋天的怀念》吗?谁为大家读读: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再看刘老师面对身体残疾的态度,从两者的对比当中,你想说什么?让我们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吧!(全班读)教师小结:面对逆境不悲观,面对困难不怨天尤人,这就是乐观。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

《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理想的风筝》的主题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理想的风筝》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人生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来理解主题。

运用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步骤引入课文《理想的风筝》,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如风筝的象征意义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人生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课文《理想的风筝》的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材料。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用于进一步深入讨论和分析。

4.2 教学材料分发课文文本给每个学生。

提供笔记本和笔,供学生做笔记和记录自己的想法。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表5.1 教学计划安排适当的课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讨论和写作。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5.2 时间表第一课时:引入课文《理想的风筝》,阅读并理解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人生价值观。

第四课时: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课时: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教学扩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深入理解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理想的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刘红玉以及其作品《理想的风筝》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激发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信心。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如何评价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刘红玉及其作品《理想的风筝》。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课文,培养审美能力。

(2)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4. 深入探讨:(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学会评价作品。

5. 创新实践:(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创作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短文。

理想的风筝教案(通用16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通用16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理想的风筝教案(通用1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情景法朗读法教学重难点: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一、导语激趣二、学生质疑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

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2、交流体会,解疑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指导朗读重点句: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板书:14 理想的风筝讲课放风筝身残志坚收集感想: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理想的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较为抽象的概念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理想的风筝》课文文本。

2. 教学辅助材料: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互相比对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学生对新词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型进行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课后访谈、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理想的风筝》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刘老师四个事例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2、5、6、9自然段中自选一段背诵。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渗透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课文中的四件事,品悟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目。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我们爱老师》3、作者苏叔阳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说说课文所讲事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结合初读印象,说说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些事例?(笑谈残疾、讲课很好、课堂提问和放风筝,请四位同学板书)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领悟人物品质(一)直奔重点段,学习“放风筝”这件事1、找到重点:从课题上看,哪件事是课文的重点呢?2、出示自学建议,自学课文7——10自然段。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重点引导:(1)教师随着同学的交流出示文字投影一,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好能抓住具体的词语帮助理解、体会,想想当风筝越上蓝天的一瞬间,刘老师忘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刘老师的什么。

(2)指导学生朗读(1)出示文字投影二,抓住“故意、得意和满足”等词体会老师对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想象一下画面,简直就是一个“老顽童”)(2)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深情引入:虽然我的腿不便于奔跑,但是我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快乐,当纸糊的风筝飞入蓝天的时候,我很幸福。

有一次,我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向前飞跑。

我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我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心中满是得意和满足。

这一天,我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我感到我生命的力量。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共7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共7篇)

篇一: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

设计理念:文章起笔舒缓,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细腻,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

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发现文本的美,自主唤醒与文本的共鸣,我避开了熟套的人物品质特点分析,对于这样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来建构话题,也许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觉乏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是语文教学的真意。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

3、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1、同学们,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到处充满生机。

3、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难读的地方?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是闲笔。

五、作业设计:六、板书设计理想的风筝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2、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感悟“思念”1、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2、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3、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二、品悟细节,体验“思念”1、过渡:春天,对于苏叔阳来说,真是个思念疯长的季节。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不绝的思念之情。

2、组织交流:预设一:在“谈腿疾”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交流“谈腿疾”这件事时,顺势出示“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六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六篇

If you are not particularly lucky, please work hard.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六篇理想的风筝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

(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

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

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5 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1. 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 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 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1. 课前预习课文。

2. 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 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

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二)整体感知1. 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 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3. 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1. 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 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 班上汇报。

(1) 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 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

理想的风筝教案合集5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合集5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合集5篇理想的风筝教案篇1一、教材说明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__,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__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__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__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

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

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与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一辈子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

课前预习课文。

2。

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一辈子之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

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明白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

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与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与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与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明白要跳跃旋转多少次”。

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

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爱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与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与对生活的爱
与追求。

"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

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

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发。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