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中庸之道》课件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936084db5fbfc77da269b1ae.png)
(1•12)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 群体内心和谐与团结力。” ——宗白华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 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 神。” ——朱光潜
(1•12)
回顾《沂水春风》,理解孔 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 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 何如?”子曰:“未可 也。”“乡人皆恶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 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何如:如何。(这个人)怎么样。 其:那些。
(13•24)
你对“乡人皆好之” 和“乡人皆恶之”的人是 怎么看的?
(13•24) 这章中孔子谈到了对于一 个人正确评价的标准,这个标 准是什么呢? 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 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 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 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 是唯一的依据。
(二)行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 贤?”子曰:“师也过,商也 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然则:这样,那么。 愈:较好,胜过。 与:语气词。 犹:如同。
(11•16)
子贡为什么会问:“然 则师愈与?” 这也是我们平时认识问 题时的一个误区。你能举出 这方面的例子吗?
宾语前置句
(17•24)
儒家讲仁者爱人,那么 孔子和子贡为什么还有那么 多讨厌的人呢?
(四)和
(13•23)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 见,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
(13•23)
• • • • • •
家和万事兴(家庭) 协和万邦 (外交) 和气生财 (生意) 和衷共济 (事业) 政通人和 (政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中庸之道课件
![中庸之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c87a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9.png)
中庸之道精品课件
欢迎来到中庸之道精品课件!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中庸之道的概念、核心 思想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让我们开始这个精彩的旅程吧!
简介
中庸之道的概念
了解中庸之道是什么以及它背后的原理和理念。
中庸哲学的历史来源
探索中庸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它在古代的渊源。
中庸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总结中庸之道的重要作用,以 及为什么我们应该重视它。
中庸哲学今天的实际意义
探索中庸哲学在当今社会的实 际应用和意义。
中庸之道所带来的启示
思考中庸之道给我们的生活和 思维带来的启示和改变。
深入思考中庸哲学对当今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重要性。
中庸哲学的核心思想
1 中庸之道的定义
2 致良知的重要性
揭示中庸之道的本质和内涵,探索其独特 之处。
了解致良知在中庸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恭敬谦虚的处世准则
4 君子的代表性德行
探索恭敬谦虚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中庸哲 学中所代表的价值观。
深入了解君子的品质和行为规范,在日常 生活中如何体题 的有效途径。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
中庸之道与平衡思 维的联系
探讨中庸之道如何帮助我们 保持内外平衡的思维方式。
恰当的抉择与行为
学习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恰当 地做出抉择和行动。
节制的重要性
了解节制在中庸哲学中的价 值,并探索如何在现代生活 中实践。
结论
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中的中庸哲学
探索中庸哲学与儒家经典的关系,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发展。 了解中庸哲学在中国社会中的传承和影响。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1
中庸哲学对领导力的影响
探索中庸哲学如何塑造有效的领导力
欢迎来到中庸之道精品课件!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中庸之道的概念、核心 思想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让我们开始这个精彩的旅程吧!
简介
中庸之道的概念
了解中庸之道是什么以及它背后的原理和理念。
中庸哲学的历史来源
探索中庸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它在古代的渊源。
中庸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总结中庸之道的重要作用,以 及为什么我们应该重视它。
中庸哲学今天的实际意义
探索中庸哲学在当今社会的实 际应用和意义。
中庸之道所带来的启示
思考中庸之道给我们的生活和 思维带来的启示和改变。
深入思考中庸哲学对当今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重要性。
中庸哲学的核心思想
1 中庸之道的定义
2 致良知的重要性
揭示中庸之道的本质和内涵,探索其独特 之处。
了解致良知在中庸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恭敬谦虚的处世准则
4 君子的代表性德行
探索恭敬谦虚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中庸哲 学中所代表的价值观。
深入了解君子的品质和行为规范,在日常 生活中如何体题 的有效途径。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
中庸之道与平衡思 维的联系
探讨中庸之道如何帮助我们 保持内外平衡的思维方式。
恰当的抉择与行为
学习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恰当 地做出抉择和行动。
节制的重要性
了解节制在中庸哲学中的价 值,并探索如何在现代生活 中实践。
结论
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中的中庸哲学
探索中庸哲学与儒家经典的关系,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与发展。 了解中庸哲学在中国社会中的传承和影响。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1
中庸哲学对领导力的影响
探索中庸哲学如何塑造有效的领导力
十四《中庸之道》课件
![十四《中庸之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32dfb2ed630b1c58eeb57c.png)
•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人(传统说法认为是子思)作
有《中庸》一文,西汉戴圣把它收入《礼记》中,朱熹
又将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以及
同出《礼记》的《大学》合称《四书》,对后期中国传
统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学影习交响流PPT。
6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 “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 ⑤。”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 “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古圣所传的中道, 就是一个中字,子思作中庸,以中和二字辨其要义, 更可以使人体会,学习中道,由和而达于中。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及,归于中道而已。”
学习交流PPT
9
• 【读解】
•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没做到 要好一些,其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时候,过头了 比没有够还糟糕得多,危 害也大得多。别的不说吧, 就说说最简单的饮食问题;一顿饭吃 少了一点,或者 说根本就没吃饭、那不过是饿得快一点而已。可 是.如果是吃多了,就不那么简单了吧,轻则吃酵母 片、多酶片, 重则拉肚子,进医院。这是大家都有的 生活体验。更不用说政治 上的“左右派”给我们带来 的大灾难了!
•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学习交流PPT
芦衣顺母
7
•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 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 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 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 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 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 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 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5edb28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4.png)
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 间寻找平衡,制定可持续发展 的政策。
教育体制
教育机构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之间找到平衡,提 供全面的教育。
中庸之道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 帮助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 指导个人实现全面的发展 • 解决复杂问题和冲突
局限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妥协和模糊 • 需要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中灵活运用 • 对个体的道德和品德要求较高
中庸之道(教学课件)ppt
中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平衡和和谐的哲学思想,通过寻找中间道路来引导人们 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定义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通过恰当的方式和度来处理各种 对立面,以达到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中庸之道的意义
中庸之道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寻找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观念和行为,以 达到和谐、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结论
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思想方法,可以引导个人和社会寻找平衡和和 谐,实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
中庸之道的应用领域
领导力
中庸之道可以引导领导者在管理团队和决策过程中寻找平衡,平衡各种需求和利益。
个人发展
中庸之道可以指导个人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找到平衡,追求健康、成功和幸福。
家庭关系
中庸之道可以应用于家庭关系,帮助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稳定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中庸之道的实际案例
企业管理
国家政策
一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员 工福利和公司利润之间的平衡。
中庸思想的核心思想
1 平衡
2 中立
中庸思想强调平衡,追求在各种对立概念 之间找到中间的道路,避免过度和不足。
中庸思想鼓励保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一方, 以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情况和冲突。
中庸之道 PPT
![中庸之道 PPT](https://img.taocdn.com/s3/m/b49ded8f02020740bf1e9b4b.png)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
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 的。
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
要点:合乎礼。
探究:“礼”的运用是要达到“和为贵”,你怎样来 理解“和为贵”?
要点: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 “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 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 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 节制。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 中礼、中和。
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 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 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 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 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 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 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问: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与中庸 之道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五年高考》P198)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 的。
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
要点:合乎礼。
探究:“礼”的运用是要达到“和为贵”,你怎样来 理解“和为贵”?
要点: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 “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 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 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 节制。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 中礼、中和。
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 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 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 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 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 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 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问: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与中庸 之道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五年高考》P198)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论语》-《中庸之道》课件
![《论语》-《中庸之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57e3f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11.png)
中庸的原则——礼 和为贵的标准——以礼节之
二、实践中庸的前提——礼义原则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
子曰:“有恶2。恶3称人之恶4者,恶5 居下而讪上者,恶6勇而无礼者,恶7果 敢而窒者。”
恶123567(wù):憎恶 称:宣扬
恶4(è):坏处
下:下位
讪:毁谤
上:上位
窒:阻塞不通,固执
卜商长于文学,做事非常谨慎;颛孙 师深思好学,但思想偏激,爱走极端。这 个评价比较客观,因为孔子认为做人要 “中庸”,人的气质、作风、德行等方面 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曰:“赐也亦有恶乎?”
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 者,恶讦以/为直者。”
徼:强取,掠夺 知:通“智”
孙:通“逊”
讦:揭发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宾前句)
中庸的原则——爱憎分明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要点: “乡原”这种人没有原则,只是采取 折中的处世态度。孔子反对“乡原”,就是主张 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 的君子。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孰:用于比较,哪个
过:过头
不及:不够 愈:强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合适的。
要义: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 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 求一种平衡,指处事应有度。
二、实践中庸的前提——礼义原则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
子曰:“有恶2。恶3称人之恶4者,恶5 居下而讪上者,恶6勇而无礼者,恶7果 敢而窒者。”
恶123567(wù):憎恶 称:宣扬
恶4(è):坏处
下:下位
讪:毁谤
上:上位
窒:阻塞不通,固执
卜商长于文学,做事非常谨慎;颛孙 师深思好学,但思想偏激,爱走极端。这 个评价比较客观,因为孔子认为做人要 “中庸”,人的气质、作风、德行等方面 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
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宋时秦桧的私人密 室“一得阁”落成,广州守丞送来一卷地毯, 大小尺寸与密室地面竟分毫不差。这个地方官 可谓马屁拍到家了。当接到那卷地毯时,狡猾 的秦桧想到,这人既然有本事如此精确地刺探 到自己密室地面的尺寸,刺探自己其他的秘密 就不在话下了。没过多久,送他地毯的这个人 就被秦桧除掉了。
曰:“赐也亦有恶乎?”
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 者,恶讦以/为直者。”
徼:强取,掠夺 知:通“智”
孙:通“逊”
讦:揭发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 以为直者(宾前句)
中庸的原则——爱憎分明
(17.1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原:通“愿”,谨慎老实
要点: “乡原”这种人没有原则,只是采取 折中的处世态度。孔子反对“乡原”,就是主张 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 的君子。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孰:用于比较,哪个
过:过头
不及:不够 愈:强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 都是不合适的。
要义: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 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 求一种平衡,指处事应有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而接近“中行”。说到 底,还是一个“过与不及”
的问题,狂者太过,狷者不及。
你周围的人是狂者多还是狷者多呢?或者,你本
人是狂者还 是狷者呢?无论是你还是你周围的人,是
不是都应该用“中行”的 标准来加以调节呢?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 孔子认为言行都合乎中庸之道的人,是品 德最高尚的人。可是他感叹时人的行为都不符 合中庸。交朋友时,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之道 的人,也应该找狂与狷的人,因为狂者勇于进 取,而办事不细,狷者为人耿直却不求有所作 为。这样在交朋友中,没有“中行”之人,只 好求其次。当然,求其次只是取他的长处而并 非喜欢他的短处。在一个人的身上仍存在着取 其优的问题。在不可求得最“中”的条件下, 去求其相对的“中”,这本身仍是合乎中庸之 道。
求有所作为却绝不肯同流合 污。 ⑤不为:指不干坏事。
•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 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 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 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 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 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 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 庸的思想。
• 【读解】和与礼的辩证法
•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
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
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
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
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 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 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 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
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我们只能凡事尽力做得合适 一点而已。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适(1)也,无莫(2)也,义之与比(3)。”
• 【注释】
• (1)适:音dí,意 为亲近、厚待。
• (2)莫:疏远、冷淡。
• (3)比:亲近、相近、 靠近。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
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 点之一:“义之与 比。”有高尚人格的 君子为人公正、友善, 处世严肃灵活,不会 厚此薄彼。本章谈论 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 养问题。
则,人会到处碰壁,家庭会失去温暖,民族会分裂,
国家会动乱。可见“和为贵”确实至理名言。
如何做到人和呢?一要心和,从“心往一处想”
到“劲往一处使”,团结奋进。二讲人和,不是无原
则的退让,妥协必须用礼加以节制,即“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 人同而不和②。”
• 【今译】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声 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谐。”
1-12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②。先王之道, 斯为美③。小大由之④。有所不行⑤,知和而和⑥, 不以礼节之⑦,亦不可行也。”
• 【注释】 ①礼:体现“仁“的各种规则。用:作用,功用。
②和为贵:遇事以和谐为可贵。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贤王。斯:这个,指示代词, 指代“和为贵”
④小大由之:小事、大事都以“和为贵”为出发点, 按这个原则去做。由:奉行,照做。
义比个人功利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
为正义而生,生的伟大;为正义而死,
死的光荣。以赴义为人生路向,凝铸
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民族精神,代代相
传。
13-21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②之,必也狂 ③狷④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⑤也。”
• 【注释】 ①中行:合乎中庸之道的言行。 ②与:相与,交往。 ③狂:激进。 ④ 狷(juàn):耿直,不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 “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古圣所传的中道, 就是一个中字,子思作中庸,以中和二字辨其要义, 更可以使人体会,学习中道,由和而达于中。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 【读解】
•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的主要作用是区别、维护亲疏、贵贱的既和合又等级
限定的秩序。和合是目的,维护血缘关系的伦常次序
和社会政治关系的等级秩序,则是达到和合的手段。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人和”在社会活动中
的重要作用。人和万事兴。人和天下宁。就今天来看,
人和使祖国欣欣向荣。人心和顺,关系就会融洽,就
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否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以义来
规范。仁义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
认为,仁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个体主体
内在的爱心,推已及人便是亲亲而爱
众。义是仁德的外施、外在表现。孔
子重道义,主张在义利关系上,以义
导利,以义御利。在他人遇及危难,
国家民族遇到危难时,能见危授命即
见义勇为。“见利思义”原则表明道
芦衣顺母
•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 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 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 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 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 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 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 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
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 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
本章论述“以和为贵”和“以礼节和”的思想。
礼,孔子认为以之“经国家”为政制,以之“序
民人”为礼制、礼仪。礼是仁义的规范,制度化。礼
向其反面。中庸之道用以指导修身,则使自己的言行
保持中正,性情和谐不乖戾。用以指导处理事情,则
把握宽严适度,做到恰到好处,如处理人际关系,考
虑各方面的利益,不偏袒一方,也不鄙弃一方,更不
激化矛盾。若事物不能取理想的“中”,便取其次,
即取相对的“中”,也符合中庸之道。如孔子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
• 【读解】
•
在孟子看来,狂者是 志向远大,言语夸张而不切
实际的人;狷者是洁身自好的人。(《孟子·尽心下》)
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但我们常 常所遇见
的,或者说见得最多的,却又正是这两种人。所以,
也 就只有和他们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这两种人各自的缺点和毛
病,从而用 “中行”的标准来加以调节,使之不走极
德也。中,谓中和。庸,常也。鲜,罕也。 言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其至极矣乎!以世 乱,先王之道废,故民罕能行此道久多时 矣,非适而今也。
孝 感 动 天
• 【读解】 《论语讲要》
• 中庸的中字,无过,无不及。例如办一事,办到九 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所不为也。”(《子路篇》)有人把折中调和称为中
庸,这是误解。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
叫做“乡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
贼”。
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何为中庸?被称为“四书” 之一的《中庸》与之有何关系?
•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孔子在这里提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指无过与不及, “庸”的意思是“用”,是“常”。中庸并不是平庸无 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陈淳 认为:“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 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 万古常不可改易。”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 师也过,商也不及:譬之于射,过与不及, 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 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 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论语集注》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及,归于中道而已。”
• 【读解】
•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 没做到要好一些,其 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有 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够还糟糕得多,危 害也大 得多。别的不说吧,就说说最简单的饮食问题; 一顿饭吃 少了一点,或者说根本就没吃饭、那 不过是饿得快一点而已。可 是.如果是吃多了, 就不那么简单了吧,轻则吃酵母片、多酶片, 重则拉肚子,进医院。这是大家都有的生活体 验。更不用说政治 上的“左右派”给我们带来 的大灾难了!
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 左一点右 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
可了。
这一点,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 度。 不过还是需要提醒一句:前提是“义之与比”-----正义的原 则可是万万丢不得的。
• 【读解】 《论语讲要》
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 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 是从。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 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
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美德。之所以是一种美
德,就在于“中庸”是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
则和方法。中庸的中,含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
中庸的庸,有平常、常用等义。中庸之道,叫人们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