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
闽北党城古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建筑特色
宜春学 院学报
J un lo c u olg o ra fYih n C l e e
Vo 4, N . L3 o6
Jn . 0 2 u e2 1
闽北 党 城 古 村落 的空 间布 局 与 建筑 特 色
.
魏 永 青
( 武夷学院 艺术系,福建 武夷山 34 0 ) 530
处子孙繁衍之叶氏,系出南阳,派衍浙水 ,其徙屑 松源 则 自宋 ……,而 由松 源 迁 党 城 义 门 明 季
…
”D ]m2) ( 1
。
这里土地平 旷,沃野绵延 ,人 口不 断
山一水一分 田”之称。在这 山水 之间,孕育着许 多生态 良好的大小盆地 ,先民们在这串珠似的盆地
里聚集 繁衍 ,众 多 的古 村 落 由此 形 成。俗话 说 “ 十里不 同风 ,百里不 同俗” ,正是 由于受到 山体 和水脉 的阻隔 ,加之村落之间交通不便 ,因而造就 了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这也使得闽北古村落在空 间布局和建筑装饰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 党城村 ,位于 闽北 建瓯市 东北部 ,距 市区约
摘
要:党城村是闽北古村落的一个缩影,凝聚着闽北地 区古建筑的传统文化精华。党城先
民们将独特的思维观念和丰富多彩的造物思想渗透到村落选址布局、建筑形制与装饰文化上 ,具 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体现 了党城古村落崇尚 自 然生态、注重 宗族意识的
理念,蕴育着有机性、整体性和内聚性相融相合、天人合一的村落建构 内涵。
i o c p t e c n e  ̄ a d a mu t u e o d a f c e t n t e s lc o fst d ly u o e vH g , a c i cu a v n l td f i e s o r a o o t ee t n o i a a o tfr t i a e i i h i en h rht trl e s ls a d d c r t n c l r t la u t rlmi sa d r r i o c l au . n t eme t . t e a c e t i a e t e e o ai u t e y n o u l c e rc l a l a e h s r a l e I a i l u tn ti v h n me h in l g n v l d mo s ae h o s i f au e a d e oo y h g l h sr l iu e if , a d i l ste c n e t n b t e n u e n t t st e w rh p o t r n c lg , ih i t ei o sb l s n r n g g e mp i o n c o e w e — e h i n t , w o e e sa d c h s n, s e sn h tma sa n e r l a to au e i y h ln s n o e i o t s i g t a n i n itg a r fn t r . r p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深入了解古民居的现状和保护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古民居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进行汇报。
一、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这些地区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古民居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二、调查内容。
1. 古民居建筑结构,我们对古民居的建筑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记录,包括建筑材料、搭建工艺、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2. 古民居保护现状,我们对古民居的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保护措施、保护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的内容。
3. 古民居文化价值,我们对古民居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
1. 古民居建筑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搭建工艺复杂,建筑风格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韵味。
2. 古民居保护现状,调查显示,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资金缺乏、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管理不到位等方面,需要加强保护力度。
3. 古民居文化价值,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古民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调查建议。
1. 加大保护力度,针对古民居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大对古民居的保护力度,增加保护资金投入,完善保护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
2. 加强文化传承,建议加强对古民居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开展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古民居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制定政策措施,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动古民居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结语。
古民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古民居,传承好古民居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闽北邵武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民俗风情的地方,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民俗风情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家智慧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邵武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年味十足的春节了。
每年春节期间,邵武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人们挂灯笼、贴春联,家家户户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在春节期间,邵武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庙会、民俗表演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邵武也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让人们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民居建筑的韵味邵武的传统民居建筑保留着古老的风格,曾经的繁华和历史沉淀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
老街区中,青瓦白墙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流淌着岁月的痕迹,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是古代建筑工艺的结晶,更是邵武人民智慧和生活方式的写照。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楼上贴上红红的春联,挂上红灯笼,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邵武有着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如剪纸、刺绣、扎染等技艺在这里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
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代表着邵武人民的劳动智慧和生活方式。
在当地的集市上,可以看到很多手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传承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四、民俗美食的诱人香味邵武的民俗美食也是该地区的一大特色。
当地以鲜、香、酥、脆、软、嫩等风味为主,不仅以海产品和山珍为主料,还有以花生、茶叶等其他农副产品制作的特色菜肴,其中包括闽北美食的代表菜肴——臭豆腐,以及当地特色小吃等等。
不仅如此邵武的传统民俗美食还包括当地的特色米酒、豆腐乳、腊肠等一系列风味独特、别具特色的美食。
五、传统服饰的古朴韵味邵武的传统服饰也保留着浓厚的民俗风情。
女性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旗袍和盛装,头戴花环,手持蒲扇,走在街头,优雅动人;而男性则多穿着鹰毛冠、襟络、白布身衣等传统服饰,整体上尽显古朴与沉稳。
闽北传统民居建筑与装饰特色研究
落 依 山而 建 , 山所 阻 , 山成 为 古村 落 问 不 同 体系 为 大 分 割 、 成 的 主要 作 俑 者 ; 落 内部 传 统 文化 根 深 蒂 形 村
固 , 育 自成体 系 , 有较 强 的 自我 消 化 功 能 与排 他 发 具 性 等 。闽北 因为 山脉 的阻 隔 , 交通 比较 困难 , 成 了各 形 自相对 独立 的小 经 济 区域 , 培植 出不 同流域 间 村落 聚 居 的不 同风 格 。古人 用 勤劳 的双手 和 聪 明才智 , 我 为
同一 的空 间 中和谐 统一 又相得益 彰 。
其 次 , 原 面 积 的狭 小 及 山 间大 小 盆地 的发 育 , 闽 平 使
一
、
闽北 古村 落 的 传 统 民居 与 结 构 形 制
北 的古 村 落呈 现 小 聚 落 、 分 布 的格 局 , 落选 址 大 大 村
多在 自然 条件较 好 的 山地东 南坡 或 河谷 两 岸 , 主要集
通 不便 , 交通 路线 往 往循 溪延 伸 , 与河 流 走 向一致 , 并
在 河流 的下 游交 汇处 形成 文 化 、经济 的交 流 中心 ; 村
十分精练 的程 度 。古村 落在地域 分布上 遍及 闽北全 境 的十个县市 , 但以武夷 山 的风格 最 为 明显 , 里 是 朱熹 讲 学 、 述 这 著 的地方 , 书院文化发 达 。武夷 山乃东南 奇秀 , 历代 文人 墨客 往来 不 断 , 建筑 具 有南 方 特 色 , 自然 风景 融 为 与
出现 , 院 内檐 墙 仍作 悬 山 , 但 与闽南 的硬 山做 法全 然
般 为二 厅 三进 或 三厅 四进 、 阁 西厢 、 东 书屋 楼 台一
应 俱全 。闽北 民居平 面多 为“ 井式 ” 局 , 天 布 内木构 承 重 和外砖 、 生土墙 体结合 。山区 的民居多 为两层 的“ 高 脚厝” 杆栏 式 建筑 , 官贵 人则 盖 “ 进 九栋 ” 的青 达 三 式
土楼调研报告
土楼调研报告土楼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土楼是福建省土地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瑰宝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土楼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我们组织了本次土楼调研。
二、调研内容1. 土楼简介土楼又称“土佛堂”、“风楼”,是福建土地上特有的集住宅和防御于一体的建筑形式,通常由砖、石和土土夯筑而成。
土楼一般呈圆形或多边形,呈层叠状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均有门窗,以防御为主。
2. 历史文化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经过宋朝和明朝的发展,至清朝达到鼎盛时期。
土楼是福建一带少数民族居民的居住形式,如土家族、侗族等,这也是土楼独特的文化背景。
3. 建筑特点福建土楼建筑形式独特,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土楼有着牢固的防御能力,楼体坚实可靠,可以抵挡强烈的风雨和洪水。
其次,土楼的内部结构合理,楼内人员可以按照不同等级划分居住区域,保护隐私并方便管理。
最后,土楼的外观造型独特,周围有美丽的田园风景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人居环境。
三、调研结果1. 土楼的保护情况在我国,目前有许多土楼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保护。
但是,也有一些土楼因为年代久远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而遭到破坏和损失。
2. 土楼的旅游开发由于土楼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许多土楼已被改造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3. 土楼的传统文化价值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
土楼不仅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方式和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杰作之一。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土楼调研,我们对土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同时,土楼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土楼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好土楼的独特价值并传承下去。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邵武市位于福建省闽北地区,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民俗风情的城市。
邵武市拥有多元化的民俗文化,包括宗教文化、婚俗文化、节日文化和民俗食俗文化等方面,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和推崇。
一、宗教文化邵武市拥有悠久的宗教文化,主要表现在道教和佛教两个方面。
邵武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道家思想在这里已经深深扎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邵武市有诸多的道院和道观,其中最著名的是潮仙宫和深泽道院。
潮仙宫是福建省规模较大的道观之一,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宫内主要供奉道家神仙。
深泽道院则建于南宋元熙年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全国仅存的唯一一间元代道院。
此外,邵武市还有许多道教民间活动,如挑灯、罗汉宴、斩马宴等,饶有趣味。
佛教文化亦深受邵武市民众喜爱,邵武市有众多的佛教庙宇,如福建第一大寺院——五凤山寺。
五凤山寺位于潮仙宫旁,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邵武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五凤山寺内供奉的大钟、和许多古老的佛师头像等文物,均为邵武市的重要文化资产。
二、婚俗文化邵武市的婚俗文化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它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
邵武市的婚礼要在农历的嵊兴腊月二十三日举行,这被认为是最吉利的时间。
婚礼从择日、看相、提前订好宴席等一系列步骤开始,直至最后入洞房,礼毕方才完全结束。
邵武市的三书六礼很古老,其内核大多源于周代的《周礼》。
三书六礼是指向女家提亲送聘过程中的诸多礼仪和形式,包括问名、问期、问吉日、纳采、定亲、纳彩、请期、请字、请圆、请吉日、安床和鞭炮等一系列流程。
三、节日文化邵武市有多样丰富的节日文化,包括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还有闽北地区独有的逛河节、吹秧歌等民俗节庆活动。
闽北地区独有的逛河节是闽北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逛河节过程中,人们要将花板拴在龙船上,然后踏板引艇,在河中来回划动船桨。
乐队演奏各种乐器,如鼓、钹、笛、箜篌等。
此外,各种吃、唱、跳、打、猜、摸等游戏和相声、杂技等文艺表演也都一并展开。
闽北民居建筑
松溪花桥
闽北最长古廊桥— 文昌桥
砖雕:民居中的砖雕主要用在大型住宅或 家祠入口的分隔庭院空间的檐壁上面,成组 的镌刻着回纹、卷草、鸟兽、花卉或镌刻雀 替、垂花。有的还用磨砖拼成斗拱、镂花砖 窗和各种线脚。 石雕:主要是柱础、门础、门当抱鼓石, 摆设与厅堂上的石雕小品古鼓,构筑天井情 趣的石水缸、石花架、墙角的石条等。 木雕:木雕工艺也广泛应用于祠堂、庙宇、 民居中。在闽北传统民居中,勾心斗角、雕 梁画栋、藻井雀替随处可见。
祠堂是家族的象征,是族人供奉祭
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进行宗族管 理、聚集议事、解决纠纷、规范礼 制及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地方。闽 北宗族聚族而居,非常重视祠堂的修 建和保护,几乎每个姓氏都建有本族 祠堂,各支系建有支祠。
“廊桥”,顾名实义,就是桥面有廊屋的
桥。闽北是我国廊桥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因应闽北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而 建的这些古廊桥,是闽北先民以勤劳和智慧 与自然抗争的产物。廊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蕴含着多彩的民俗风情,除了基本的 交通功能外,廊桥还是人们避雨纳凉、迎别 歇脚之处,交流信息、易货换物之所。
一、古村落 二、传统民居
三、家族祠堂
四、廊桥 五、闽北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闽北多山多水,如群星般散落的山间盆地和 河间谷地,尤其适合中、小型聚落的形成和 发展。闽北地区的网格水系以及串珠状大小 盆地等基本地理特征,对古村落的形成产生 了至关重要的影 响。由于平原面积的狭小及 山间大小盆地的发育,使闽北的古村落呈现 小聚落、大分布的格局。
返回
闽北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
石墙基,柱础以木为主,利用挑梁减柱 扩大屋宇建筑空间,屋内一般为二厅三 进或三厅四进、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 应俱全。闽北民居平面多为“天井式” 布局,内木构承重和外砖、生土墙体结 合。山区的居民多为两层的“高脚厝” 杆栏式建筑,达官贵人则盖”三进九栋 “式的青砖大瓦房。
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
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第13卷第l期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董琪琚詹凯丽(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旧时徽州村落房屋密集,因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嗜”,因其形似马头,故被称”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历史上的徽州泛指整个皖南山区,包括浙,赣,皖,闽四省的交界地区.现有资料显示,浙江全部,皖南,赣东,闽北(闽东)甚至鄂南等地区都有马头墙.关键词:马头墙(封火墙);古民居;结构;社会背景;地域性.中图分类号:TU_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114(2011)01—0051-03 ArchitecturccharmofMatouWallinConstruetiOnoftheNorthandtheSouth DONGQi~un&ZHANKai-liAbstract:Atancienttimes,”Sealedfirewall’’wasaddedtoHuizhoubuildingsat thetopofthetwogablesinordertopreventfireandwind.ItislikethehorseheadthusiscalledMatouWallwhichistheimportantfeat ureofHuizhouarchitecture.HuizhoumentionedinhistoricaldocumentsincludedtheentiremountainareaofSouthAnhui,namel ytheareaatthebordersofZhejiang,Jiangxi,Anhui andFujianProvinces.RelevantmaterialsshowthatMatouWallscanbefoundin Zhejiang,southofAnhui:eastofJiangxi,northofFujian(eastofFujian),evensouthofHubei.Keywords:MatouWall(sealedfirewal1);ancienthouses;structure;socialback ground;regionalism.收稿日期:2010—11.07作者简介:董琪瑶,女,198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徽州古民居与徽派艺术及徽商(项目号:m03002)及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徽州古民居设计的艺术特征研究(项目号:05JD760026)研究成果.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旧时,徽州村落房屋密集,因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其形似马头,故被称”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历史上的徽州泛指整个皖南山区,即浙,赣,皖,闽四省交界之处.现有资料显示,浙江全境,皖南,赣东,闽北(闽东)甚至鄂南等地区都有马头墙.一,刍议”码头墙”或”马头墙”《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祠堂》一书中提到:”为了适应屋面的坡度,封火墙一般都做成台阶状,这与河边的码头很相似,于是这种台阶状的封火山墙又被形象地称作”码头墙”,而”码头墙”又被讹传为”马头墙”.”封火墙”本是按照其功能来命名的:”码头墙”则是根据其形象来命名的.如今以讹传讹,成为”风火墙”和”马头墙”,很令人费解.l】J 对于以上观点,也存在一些不同意见.有人指出”封火墙”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但”马头墙”的称谓也全非以讹传讹,更兼顾着形象与文化蕴意.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古徽建筑使用马头墙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马头墙”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与四阶更为常见.较大的民居有前后厅,其尺度合适,高低错落有致,形状变化多样,具有外部造型的整体美.其中,”五岳朝天”的造型呈五叠似五座山峰,而被众人提及最多.前文所提及”码头墙”为封火墙较为正确的别用名,它是根据封火墙的阶梯结构而命名的,属于一种最为直接的形象解释.皖南地区的古徽派建筑群为徽派建筑代表,其”马头墙”是重要的徽派风格特征之一.”经商学宦自昂藏,耘雨耕烟是此乡.却看徽州多少梦,青砖小瓦马头:墙.”此诗词中用词”马头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用词非错.二,徽州皖南,赣东地区马头墙(一)马头墙的结构特征与艺术感徽州古民居具有独特的j造型美,多以高大的外董琪垢: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墙围合,采用硬山做法,马头墙高出屋脊,依循屋顶坡度层层跌落,呈现水平阶梯形状.但也有马头墙中间高两头低,露初双坡屋脊,半掩半映,呈折线变化.还有一些采用弓形做法,曲线与水平线柔和相接,富于变化.旧时徽州大户人家宅院的侧面马头墙层层叠叠,或平行起伏,或垂直交错,有着递进,重复,交叉和贯通的建筑形态,静中有动,生动活泼,让人体悟到有张有弛,刚柔并济的自然节律.【】徽州古民居普遍采用的马头墙,由三部分构成:墙体,拔檐,垛板,垛头和马头墙脊.马头墙的起伏,源于三个要素的综合;一是地貌的要素,包括地形的起落.马头墙沿着溪流的自然曲线排列分布. 地貌有其独特形制和内在脉络,它决定了徽州古民居轮廓线的中心——马头墙的起伏,走向;二是徽州古民居的建筑高度,一般在一到三层问,它影响了马头墙的起止;三是马头墙呈阶梯状,其因灰瓦而强化的轮廓线有断有续,似断实连,节奏感明显. 一般而言,马头墙为阶梯状山墙,同一标高的一段被称之为一档.工匠们把根据建筑物的进深尺寸确定山墙阶梯数和尺度的工作称为”定档”,进深大, 档数也就多,但每坡屋面不会超过四档.马头墙作一次跌落的称”三山式”(三花墙),两次跌落的称五山式(五花墙),甚至有多至七花山墙者.(二)马头墙的由来与历史文化底蕴徽州古居民高筑外墙的做法,既是出于美观装饰的需要,以打破一般墙壁的单调,也有实际功效. 马头墙高于房顶,为砖石所制,可预防邻家失火殃及自身或是”火烧连营”,所以又被称”防火墙”,”封火墙”,”屏风墙”等.徽州居民不但外墙耸峙,一般还只在二楼左右的高度开有一扇小窗户,有的装饰有寒窗苦读的冰裂纹样,有的则是喜鹊登枝的剪影, 当然,.开设小窗户并非为了漏景需要,而是有着防盗和安全上的考虑.镶嵌在高墙上的小窗户,既减弱了从高处泄落的光线,又不使盗贼有落脚之处. 通常看,马头墙大都层层有序,缓缓跌落,似乎隐藏了旧的等级观念和急流勇退的心态;从相反的角度看,马头墙也是拾级而上,层层递进,寓意人生需要步步为赢.徽州人贾而好儒,对于个人的进退去留,讲究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徽州士人一直以来都比较进退裕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立功则立功,不能立功则立德立言.当开拓有限,止步于前时,他们也就叶落归根,徜徉在故里的青山绿水中,马头墙还是徽商雄j起时代的见证.徽州男人常年在外奔波经商,家中只剩下妇女和老弱之人,一52旦遇到窃贼,高高的马头山墙就成了屏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为了禁锢女性,锁锢年轻女人对外界的好奇与青春的躁动.IjJ三,马头墙之广东,福建地区(一)闽北封火墙在闽北古民居建筑中,封火墙是一道十分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它以高耸云天的气势,塑造了一座座古民居的宏伟形象.尤其是墙顶富有变化的线条, 或平行流畅,或交错跌宕,或回环圆融,把封火墙顶的各个节点处理得相当完美和谐.典型的闽北建筑受徽派建筑影响较深,青砖灰瓦,朴素大方;普通人家的屋脊部是平直的,只在檐角起翘,像伊秉绶隶书里的刚劲而短促的燕尾;高大的马头墙错落起伏,形成梯级节奏.武夷山下的梅古村落,典雅大方,是一处充满传统气息的闽北民居,呈现出一种与闽南,闽西完全不同的风格.它既没有闽西土楼的浑朴厚重,也不像闽南的明艳奢华,而是古色古香.其质朴的造型,刚硬的风骨,深沉的色调,都让人想起仁义礼智忠孝节悌这些传统价值.闽北居民虽然总体上风格一致,但不同的村镇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城村,灰墙青瓦鳞次栉比,马头墙层层叠叠,兀突多姿. (二)闽东封火墙闽东古民居,给人最强烈的视觉特征是弯曲的风火墙.闽北民居的风火墙是阶梯状的,线条硬朗, 气韵沉雄.闽东各地的风火墙是曲线的,优美生动, 随着屋顶的高低而起伏,当地人称马鞍墙.闽东地区的马头墙更像两条腾飞的龙,勾勒出建筑的左右边界,翘首栖落在宅门两侧.前面说过, 福州人对建筑的外表不太重视,低调从简,惟独对封火墙特别热衷,宅门两侧的山墙排堵,泥塑彩绘, 颇费心思去装饰.无数条粉白的风火墙波浪般起伏, 又仿佛万马奔腾,千龙竟渡..(三)广东宗祠郑氏宗祠位于广东乐平大旗头村村首,该村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几座宗祠也散落其中.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均采用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墙.弓背形的封火墙,看起来像当地专门煮汤用的锅镬的耳朵,所以那里的封火墙又俗称”镬耳墙”.四,地方性古民居的差异比较(一)文化思想的相通徽派建筑的主要文化思想起源于新安理学,即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新安理学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第13卷第1期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宋代,我国已进入文化高度成熟时期,科举繁荣,人才众多.此时,福建的文化和学术中心在闽北,涌现了朱熹,李纲,杨时,真德秀,柳永,严羽等一批着名人物.闽学(理学)是朱熹及其师友弟子在闽北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无论思想深度还是影响力,闽学堪称福建文化的顶峰. 这也与其位置靠近江南,深受江南及徽派影响以及推崇理学,笃守古制,看重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看来,两地区古民居所蕴含的建筑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是理学传统的深厚积淀.闽,徽地区的建筑肃穆质朴,英华内敛,呈现出一种理性与节制之美.马头墙在色调,材质的选择上体现出老庄的美学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大抵圣人之言, 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老庄追求平淡自然,顺应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并深深渗透在古民居建筑艺术之中.(二)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徽商是封建社会晚期资本雄厚的商帮,它纵横数百年,跻身于”十大商邦”之列.俗谚”无徽不成镇”,生动地表现了徽商的兴盛.徽商无疑是徽州建筑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推动者.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时离不开经济基础,对于徽州来说,近古时代徽商的崛起造成了徽州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成就了徽州文化的辉煌.而这一点,也直接地体现在徽州建筑上.53积累起的巨额财富的徽商们,重归故里,购置土地, 建造房屋,力求自己的子孙们科举入仕,获得功名. 而构筑起的高高的马头墙,既阻隔着外界的窥视, 又给当时留守的妇孺一点踏实的安慰.L4J福建北部与东部的古民居呈现出一种与闽西,闽南完全不同的风格,既没闽西土楼的浑朴厚重, 也没有闽南的明艳奢华,而是古色古香,典雅和谐, 透着浓浓的书卷气息.这与其位置靠近江南,笃守古制,着重传统有关.但社会的变化,海外的影响,发达的经济以及闽南人精明开放,耐心细致的性格, 决定其对精致繁复的偏爱.与单调的海平面形成对比的是曲线复杂多变的房脊,呈弧线的弯曲并高高翘起.因此,福建民居中的封火墙部分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特点.文稿责编刘伟庆参考文献[1】冯骥才.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祠堂.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2】长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3]赵焰,张扬.发现徽州建筑.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7[4]王杰.徽山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福建土楼考察报告
福建土楼考察报告篇一:考察报告考察报告考察地点1:鼓浪屿考察时间:XX年5月5日考察地点2:土楼考察时间:XX年5月6日考察地点3:南普陀寺考察时间:XX年5月7日走出钢筋混凝土围起来的校园走入美好的著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景点进行参观,增长见识和设计灵感,让自己的设计更能引领潮流把握美丽。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全市面积15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4万人。
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厦门是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接待国际游轮最多的口岸之一,XX年全市接待旅客达1020万人,其中境外游客67.2万人,旅游创汇3.65亿美元。
经过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厦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
1980年以来,厦门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以超过18%的速度增长,长期平均增长率高居中国第一。
XX年厦门人均GDP超过5700美元,居全国前列。
在XX年中国城市综合竟争力评比中,厦门列第五位,被联合国列为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之一。
走了一整夜的路,终于到达目的地厦门,厦门确实是个适合旅游的地方,景色非常美丽,空气清新,整个城市流露出的是一幅融洽无比的感觉,厦门是一个经济发展很迅速的地方,厦门有着“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特色。
这个地方是我们每个人都一直想去的地方。
我们去了厦门最著名的景点:鼓浪屿、南普陀寺等著名景点。
1、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
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鼓浪屿给我们的感觉真的很美,那里居民居住的房屋都可以算得上是景,每一幢房屋设计的都特别的美,特别的别具一格,那里的人真的很会享受,他们的生活给人感觉的很安逸舒适。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介绍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介绍篇一: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下梅村的一处传统古老民居建筑群,被誉为'活化石'。
这座民居建筑群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也是闽南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福建传统山区建筑和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建筑特点。
这些古民居建筑一般都是以青砖和红瓦为主要建材,建筑的结构和屋顶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对抗台风和地震的需求。
古民居的建筑内部布局也非常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一般来说,古民居的正门会面向南方,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古民居内部会有一个宽敞的庭院,周围围绕着多个房间,用来居住、储物和工作。
这些房间往往会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装饰,展示了古代福建人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历史悠久,有些建筑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这些古老的建筑凝聚了历史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见证。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里一直是当地居民的居住地,也是世代相传的家族聚居地。
如今,武夷山下梅古民居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传统建筑的魅力,了解古代福建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古民居内还设有一些展览室和文化活动场所,展示了福建地区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
此外,武夷山下梅古民居周边的自然环境也非常优美。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还有绵延不绝的茶园和果园。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武夷山茶和当地特色美食。
总而言之,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一处值得探访的旅游胜地。
它不仅展示了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还融入了自然环境和文化活动,使游客能够全面感受到福建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想要享受自然风光的旅行者,这里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目的地。
篇二: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的一处古老民居建筑群,它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一。
下梅古民居坐落在武夷山的腹地,被山峦环抱,四季花木繁茂,景色宜人。
闽北古民居及家族教育内涵考述
柏穿屋而出 , 建筑与 自然的和谐之美在此得到 了充分印证 。廖 氏家族先 辈深受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 浸润 , 在 建造房 屋 时极 为讲 究顺应 自然 , 物 尽其 用 , 保 留古树 。其 尊重 环境 , 顺应 环 境 中各 种关 系 , 追求 建筑 与 自然交 融 , 心理 与 自然共 鸣 , 不仅蕴含着“ 渊源 共 生 , 和谐 共 融 ” 的美 好 寓 意, 也是 一种 典 型的 生态之 美 。此外 , 柏 树是 常青 树 , “ 柏” 与“ 百” 谐音 , 充 分表 达 了廖 氏先 辈 借 物寄 情 的思想 情怀 , 寄予 家族 能像 柏 树一样 永 久长 青 , 绵 延万 代 。 2 . 体现 “ 以和为 贵 ” 思 想 就平 面布局 而言 , 闽北 古 民居 多为 向平 面展 开 的组 群 布局 , 由若 干 个 单体 建 筑 构 成庭 院 , 再 由一 个个 庭 院组成 村 落 。如 “ 中 国历 史文 化名 镇 ” 邵 武 和平 古 镇 , 它是 一 处全 国罕见 的碉 堡 式 大 村镇 , 这里 明清 年代 的古 民居 建筑 有 2 0 0多 幢 , 以组 群 的对 称 、 和谐 创 造 和 睦之 美 的布 局 形式 , 充分 体 现 中国传 统“ 家 和万 事 兴 ” 的观 念 。古 代 社 会 以 血 缘 为纽 带 、 以 姓 氏 为主 的宗 族 聚 居 的民俗 民风 , 直接 体现 在 民居抱 团集 聚 建设 在 高墙 围合 的村 落 空 间 中。 即所 谓 的墙 内 为 姓之 家 , 墙 外 为一姓 之地 。 ④为了家 族成 员 的和 睦相 处 , 在 建筑 布 局 上淡 化个 体 而 强调 组 群 , 并 且用 高大 的 围墙 合 成一个 向心力极 强 的 家庭 院 落 , 以增 强 家 庭 的凝 聚力 。 在延 平 峡 阳古 镇 流 传有 “ 高 高的 马头墙 , 深 深 的居 民 房 , 步步 高 的三 进厅 , 雕 窗 画栋 的美 宅 阔院 ” 的说 法 , 这 形 成 了远 近 闻名 的峡 阳古 民居 的特 点 。古 民居外墙 都 砌 有青 砖 黛 瓦 马头形 的封 火 墙 ( 当地 称作 马头墙 ) , 一 般都 高 出屋 顶两 三米 , 不仅 增加 了房屋 的 层 次感 , 而 且使 房 屋 显 得更 加 挺 拔 秀美 。 从远处观看 , 这些高高低低 、 错落有致 的马头墙恰 与周围的起伏 山峦相呼应 , 显得格外 和谐 。 此外 , 封火 墙 在邻里 关 系上也 体 现和谐 思 想 。闽北 古 民居木 质材 料居 多 , 民居 与 民居之 间大 都 相连 , 一旦发生火灾, 就会殃及邻里。马头墙起着阻隔火源作用 , 防止火势蔓延 , 使邻里免受灾 害 。古 民居 天井 的设计 , 也 体现 相 同思想 。通 常 , 闽北 古 民居 大 门设 在建 筑 中轴 线上 , 迎 面正 房 为大 厅 , 后 面 院 内常建 二 层楼 房 。 由四合 房 围成 的露 天庭 院通称 “ 天井 ” , 供排水、 通 风 和采 光 之用 。每 逢雨 雪之 季 , 天井 四面 屋顶 内侧 坡 的雨水 从 四面八 方 流 入天 井 , 故称“ 四水 归 堂 ” , 古 民居 自身 具有 良好 的排水 功能 , 屋 面滴水 不会 影 响邻里 , 避 免 纠纷 。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1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1第一篇: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1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调研报告——慈城调研慈城镇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距市中心14公里,慈城史称勾、勾余、勾章,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历1200多年皆为慈溪县治。
千年的历史为慈城沉积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
体验日记:清早,我们调研小组来到慈城。
千年古城慈城,处处弥漫着古朴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它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宁波市唯一的省级古建筑群保护区,是江南最具唐代街区风貌的千年古镇。
建城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为越王勾践筑,城址在慈城西南王家坝,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古县城。
慈城古县城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悠久的人文历史,而且表现在钟灵毓秀的独特风貌。
全城山水相映成趣,其中五磊山、太宗山等山脉丘陵构成“九龙戏珠、四灵围合”的朴素形态,姚江、城河等江河湖溪造就“四水归堂”的水系格局,城区穹隆起顶,街衢坤龟成形,生态环境秀丽清幽,凝聚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人杰地灵”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
(一)总体布局:慈城地理形式和山水格局颇为符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城址选择原则。
慈城地形历来为阴阳家所激赏,其地势“凭高原,面广野,九岭腾骤,二江吞吐,东据鹏鹤之浦,北枕黄牛之山”。
从阚山山顶极目四眺,城北群山连绵,山势高平如屏风横立,东山如龙旋延至南,西山如虎,雄居城西,南则平野十里,慈、姚两江襟绕其前,极目南望,古县治——城山渡清晰可见,河姆渡前隐青山,四明山遥列西南,双顶山、赭山几立平野,狮子山与清道山遥相唿应;城北为慈湖,是唐代开元间房琯所开,与东钱湖、月湖合称为明州三湖,风景清幽。
沿湖四周,旧时多有亭轩阁楼,县志载亭有名者十余个,今存师古亭。
湖中一堤,堤分湖东西两半,彩虹桥在堤上,与师古亭交相辉映,是为慈城依据传统风水说与天人合一之思维模式的体现。
(完整版)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
下梅古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堪称是下 梅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雕刻技术精细而不失大气 ,寓意深刻而不失气韵灵活,图案精美而不显庸俗 ,人物造型逼真而不显做作,环境描绘贴切自然而 不显浮夸。生动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表达了 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出神入化的雕刻技术 下,最大限度的加以艺术化。
• 下梅古民居中还有多幅表 达福禄长寿的寿星骑 鹿图
也都以圆形纹样的形式来 体现,如此流露 更加体 现
了圆形所代表的没有终点 没有起点、 或起点就是终 点、 终点就是起点, 循环 反复、 周而复始、 生生不 息的 特点, 正符合了古人 对生与死、 生命轮回的观 点, 即最形象地体现了宇
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观 念。
• 下梅古 民居的门楼中处于 枋中间的寿星图、 以及左 右的两幅 圆形纹样—— 马 上封侯图和仙鹤图, 在以 直线为主的 砖雕中, 异常 醒目;也就是说, 在有圆 形和方形 的图形中, 我们 的视觉是先圆形, 后方形 , 即在直线为 主的图形中 , 曲线占了绝对优势。
和谐圆融情结的流露
• 在下梅邹氏祠堂的门 楼中所选用的纹样 都 是借纹样寓意邹氏的 子孙能够享有纹样所 表达的 吉祥寓意, 如 有表示希望子孙世世 代代在金钱犀角、 宝 扇如意, 必定吉祥, 书、 琴, 棋方面能够 俱佳的图形。
瓯县民居的风火墙并非徽州民居的阶梯形,而是流畅自如
的曲线形,造型优美。
•
闽北民居的门楼装饰独具个性,常见砖雕牌楼式门楼,
砖雕精致、华丽。
•
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独具特色。民居石雕柱础形式多
样,有明代的覆盆式柱础,有石雕的楼阁式柱础,还有罕
见的全木质柱础。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武夷山
家乡传统民居建筑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居建筑调查报告一、引言家乡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技术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使其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美的代表。
本报告旨在对家乡传统民居建筑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探究其特点和保护价值。
二、调查区域与背景家乡地处中国南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调查选取了某市某县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作为研究对象。
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演变,保留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该地区历史文化的缩影。
三、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1. 建筑结构:传统民居建筑多采用悬山体系,即“三进院落”和“五进院落”形式。
通过雕梁画栋,营造了宽敞明亮的室内空间。
2. 材料运用:在建筑材料方面,多采用了木材、砖块和瓦片等天然材料,富有地方特色。
同时,以窗棂、门楣等雕刻工艺为代表的手工艺术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3. 四合院布局:传统民居建筑常采用四合院布局,即将屋舍围绕中庭而建,体现了封闭与开放、私人与公共之间的平衡关系。
4. 色彩运用:传统民居建筑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常以红、黑、白、蓝等颜色为基调,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四、保护与传承的问题1. 文化价值:传统民居建筑作为家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保护传统民居建筑有助于传承家乡的文化记忆。
2. 建筑老化: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出现了老化和腐蚀的问题。
需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延长其使用寿命。
3. 现代化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民居建筑面临着现代化冲击的威胁。
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保护其独特性和历史性。
五、保护与传承策略1. 宣传教育:加强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其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举办相关展览和讲座,引导人们关注和珍惜传统建筑。
2. 技术保护:采用先进的保护技术,加强传统民居建筑的维修和修缮工作。
同时,对于严重破损的建筑,可以进行必要的修复和重建。
古村落的文化特性研究
古村落的文化特性研究古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交汇、文化的传播,使闽北文化在广阔的文化舞台上有声有色。
福建北部地区的古村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当地漫长中的农耕文化、移民文化,使得福建北部地区的古村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福建北部概况1区域界定ﻭﻭﻭ闽北,一般意义上指的是福建省南平地区的所辖范围,但地理意义上的福建北部地区包括西从武夷山脉开始至岸的太姥山脉及沿海地带.作为闽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区,本文研究包括XX市、XX市两个地级市的所辖范围,土地面积3。
97万平方公里,下辖公共19个县,627.65万。
下文暂且将福州以北的南平地区和宁德地区统称为“闽北”.ﻭ2区域地理概况ﻭ闽北地区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河谷和山间小盆地错综期间,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地貌特征.主要的山脉大致呈现北-——西南走向,端是曲折的海岸线,西端是高耸的武夷山脉,中部鹫峰山脉山脉、闽丘陵等地形.武夷山脉西北坡陡峻,南坡较为平缓的态势,使得闽西大山带间了许多面积不大的山间小盆地,仅在底部河谷分布着小片的平地.高耸绵亘的武夷山起到了屏障作用,阻隔了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使得该地区气候较同纬度的江西等省份相比更为温暖宜人,属于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雨量充沛,气候地理条件优越.福建北部与福建省三明地区、福州地区以及江西省和浙江省毗邻,自古以来就是全闽通往中原及全国各地的天然“锁钥”地带[7].ﻭ早在四千多年前,福建土著就在武夷山脉、杉岭山脉定居,繁衍生息,种植和渔猎生产,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闽北历史悠久,地形复杂,保存着数量众多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绝大多数是历代的外来移民所创造,但是由于闽北地区山高林密、峡深地少等地理条件的限制,除了闽江上游主要支流之外,对外极为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所以,北方来的移民在福建北部往往只是短暂的停留就又向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迁徙,使得闽北地区的汉民呈现出流动性较大、迁入迁出较频繁的特点.古村落历经嬗变,屡兴屡废,古村落的风貌,从汉朝到明朝,经历了1500年的历程,了鲜明的地域特征.ﻭﻭ福建北部古村落的特征ﻭﻭﻭ1空间分布状况ﻭ据《福建北部古村落》中所调查的福建北部地区的古村落,收集了38个古村落的资料,建立闽北古村落数据库,通过AREGIS技术制作“福建北部古村落分布示意图",分析福建北部古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三坊七巷建筑报告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
一,俗称“吉避巷”。宋 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 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 紧回避,遂称“急避巷”。 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 巷”,取吉祥如意。改革 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 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 一度更名为“吉庇路”。 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 “吉庇巷”,并开始对北 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 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杨桥巷
杨桥巷:原来的杨桥巷东起 东街口,西至南后街与达明路 的交接处,古名登俊坊,以其 西通杨桥而定名。有辛亥革命 时期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故居。 后为冰心故居,图为《我的故 乡》中的老宅。
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
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 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 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 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 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 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郎官巷。宋代诗人陈烈原 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 在郎官巷。中国近代启蒙 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 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 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 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 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 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
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 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 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 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 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 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 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 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 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 饰、门面上都很有特色。
福建土楼研究性报告
云南农业大学《乡土建筑》高文云12建筑学20123117131、土楼形成的原因:迁徙之初,客家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除去险恶的自然环境外,在其居住地区普遍存在盗、寇及民间械斗的行为。
明嘉靖后更是倭寇、山匪横行,外加之连年的战火与移民,使得客家人的住所一一土楼,不仅需要具备居住功能,须具备防御功能,才能抵御当时种种的不利因素。
2、土楼的功能:(1)、居住功能:作为住宅,土楼首先具备居住功能。
尽管它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同样需要解决饮水、通风、采光、储藏等问题。
而这些在建造之初,就已加以考虑。
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
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
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由巨大的天井提供采光.同时也保证每户的通风需求。
土楼墙厚可达1—2米,夏天室内酿爽.冬季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2)、防御功能:土楼所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使它具有军事和自然灾害两重防御功能,也由此形成土楼的特点:体量较大.全楼仅有一个出入口。
类似微型城市,在受到外界侵占时楼门充当城门并具有防御功能。
楼内具有固定的谷仓.可储存战时所需粮食,并在楼内饲养家畜,起到一定补给作用。
外立面上一二层无窗防止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箭窗。
另外,有些土楼还在顶楼设置厕所,通过埋入墙体的管道将污物排出建筑,避免污染内部环境。
(3)、风水观念: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在客家土楼的建造中也有相应体现。
建筑大多靠山近水向阳,注重其周边的山势与河流流向,井且特别重视门的朝向。
如永定湖坑乡福裕楼,建筑面对河流.门开于一侧,并正对水流过方向.寓意财源,同村振成楼,平面布置为八卦形,两口水井代表明阳两极.相距不远水位高低与水温却不同,不禁令人称奇。
3、土楼所处的环境与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客家民居采用砖木火土木结构,运用本地的土、沙、石、灰、木建造,注重天人合一,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浅谈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与风格
浅谈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与风格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一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建筑风格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福建土楼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南部的山区和沿海地区,是福建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倾注其中的民俗文化深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一、土楼的特征1.建筑结构独特:福建土楼是福建传统民居的代表,它的建筑结构独特,是由厚实的土墙、木构架和青砖组成的。
土楼的主要材料是土、石和竹木,这些材料都是当地丰富的资源,因此土楼的建筑成本非常低廉。
土楼采用厚实的土墙,这种墙体具有良好的隔热和保温效果,使得土楼在夏季凉爽,冬季温暖。
2.外观独特:土楼的外观十分奇特,它呈现出圆形或方形的外形,表面平整光滑。
而土楼外部的涂料则采用特殊的油漆,这种油漆具有防水、防火、防腐的功能,使得土楼能够更好地适应潮湿多雨的气候。
3.内部结构合理:土楼内部结构非常合理,每一层楼都设有走廊,便于居民通行。
而大厅、庭院、楼梯等区域的设置也很科学。
尤其是土楼的楼梯设计独具匠心,既能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又能起到防御和防盗的作用。
4.防御性强:土楼外墙浑厚,其上分布着枪眼、箭窗等防御工事,既能够抵挡外敌的入侵,又能够防范盗匪的打劫,可谓一举两得。
二、土楼的风格1.古朴典雅: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古代民居风情。
它在设计风格上充分体现了福建人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所以具有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格。
2.民俗宗教特色:福建土楼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建筑中蕴含了众多的宗教符号和寓意。
土楼中的屋顶瓦片、门窗装饰、壁画等都与民间宗教信仰有关,这为土楼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3.园林式布局:土楼的室内外环境都具有园林式的布局,使得整个土楼景色宜人。
土楼四周树木葱茏,鲜花盛开,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幽静宜人的画面。
4.风水设计:土楼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讲究风水设计。
闽北地域文化
闽北地域文化一、闽北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南平通称闽北,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古代就成为闽地乃至岭南沟通中原文化、经济、政治的走廊和桥梁,同时又是中原汉文化入闽的第一驻足地,闽越文化的摇篮。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文化形态、历史遗存和社会习俗。
1、文化生态相对独立。
闽北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面积的21.66%%,境内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有武夷山、杉岭、仙霞岭、鹫峰山四大山脉,其中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为华东最高峰。
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环境,形成了闽北地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福建省语言分布最为复杂的地区,从古至今没有全闽北共同认同并能相互交流的方言。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完整保存下来的民俗,成为闽北地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形成“一地一俗”的文化格局。
一千多年前黄巢起义军入闽,开山伐道700里建成仙霞古道,成为中原文化入闽的主要驿道,闽北地域文化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
2、精于耕作重农主义。
闽北有山地面积3168万亩,占全省的25%%,耕地面积309.9万亩,占全省的26.4%%,是福建省主要林区和粮区,被誉为“中国竹乡”、“南方林海”、“福建粮仓”。
受地理条件制约和地域文化影响,自古以来闽北人思想比较封闭,大多把农耕当作生产行为,满足于“粮满仓、油满缸、娶媳妇、盖新房”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按传统观念组织生产,更赋予其以“政道”之义。
据资料表明,闽北最大宗的农产品仍然是粮食,农业重粮食,粮食重产量,这一传统而单一的结构还在运转之中。
粮食面积、产量分别从1978年的584.94万亩、产量111.23万吨,1990年534.87万亩、产量162.65万吨,2001年420万亩、产量143.52万吨,到2010年376.7万亩、产量139.1万吨,虽然播种面积逐年调减,但粮食总量仍占农产品中的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圆地方的体现
• 如邹氏祠堂的门楼, 将垂直 于门楼的四个户对做成圆形的 柱子, 而门当则放在大门两侧 的方块石上, 借方圆之形凸显 天地概念。在左右两个侧门的 处理上, 则更突出天圆地方的 概念。只见 牌楼 “ 木本” 、 “ 水源” 两个大字下的 门被处理成上圆下方, 而不管 是大门还是侧门, 门前的台阶 都由方形条石做成奇数台阶, 将天圆地方的概念贯穿在每个 细节中。
• 下梅古 民居的门楼中处于 枋中间的寿星图、 以及左 右的两幅 圆形纹样—— 马 上封侯图和仙鹤图, 在以 直线为主的 砖雕中, 异常 醒目;也就是说, 在有圆 形和方形 的图形中, 我们 的视觉是先圆形, 后方形 , 即在直线为 主的图形中 , 曲线占了绝对优势。
和谐圆融情结的流露 • 在下梅邹氏祠堂的门 楼中所选用的纹样 都 是借纹样寓意邹氏的 子孙能够享有纹样所 表达的 吉祥寓意, 如 有表示希望子孙世世 代代在金钱犀角、 宝 扇如意, 必定吉祥, 书、 琴, 棋方面能够 俱佳的图形。
t雕)堪称是下 梅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雕刻技术精细而不失大气 ,寓意深刻而不失气韵灵活,图案精美而不显庸俗 ,人物造型逼真而不显做作,环境描绘贴切自然而 不显浮夸。生动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表达了 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出神入化的雕刻技术 下,最大限度的加以艺术化。
• 其次, 圆形纹样内纹样之 间的相互呼应、 关照。 即 是对生命本源的阴阳、 正 负、 强弱的一种相互映照 , 与 太极的宇宙万物生生 不息、 不断繁衍的哲学观 念相 同。邹氏大夫第的后 花园小黄川里的麒麟 凤凰 图, 将人间主观臆造的象 征雌雄的麒麟和凤凰通 过 围绕着圆形的树、 石、 花 、 草, 都取顾盼姿势以示 祥 瑞。
• 下梅古民居中还有多幅表 达福禄长寿的寿星骑 鹿图 也都以圆形纹样的形式来 体现,如此流露 更加体 现 了圆形所代表的没有终点 没有起点、 或起点就是终 点、 终点就是起点, 循环 反复、 周而复始、 生生不 息的 特点, 正符合了古人 对生与死、 生命轮回的观 点, 即最形象地体现了宇 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观 念。
福建闽北传统民居古建筑报告 ------以南平一带为例
前 言
闽北传统村落特色:
闽北地区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形成以丘陵山 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闽北作为我国南方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其独特 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其拥有丰富的人文 景观资源,成为福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通道,称为“福建文化走廊”。在闽 北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在过去的 1500 年 中经历了嬗变,形成了现今鲜明的地域特征。
• 扇形由于和“ 善” 字谐 音, 在门楼的装饰中也有 运 用, 取抬头见善的吉 祥寓意。 所以在这些图形 中, 除了 圆形、 扇形外 都以直线构成外形, 其硬 朗、 利落的特 点, 唯有 圆形以曲线的形式做出的 具体界定形, 能在 短时 间内吸引注意力、 与直线 形成强烈对比, 在众多的 直线中立刻脱颖而出。
雕刻装饰纹样的选择 • 根据相关记载在大多 数的古民居建筑当中 运用圆形纹样较多的 是在 门头或门脸位置 , 而下梅古民居的门 头或门脸 均采用砖门 头来代替木门头, 在 代替的过程中, 砖门 头丧失了门头原有的 物质功能而变成完全 的装饰性 构件。
• 在选择用何种图形时, 各 种图形所代表 的性格含义 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性格 皆有四平八稳的性质, 但 由于长方形只有对 边相等 , 当长边大于宽边时具有 水平线的特点, 具有 寒冷 感, 显得稳重、 厚实有富 态感, 长边小于宽边时, 则具有垂直线的温暖感。 正方形由于四边相等, 四 角 垂直, 给人方正、 规 矩感。
武夷山
•
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独具特色。民居石雕柱础形式多
样,有明代的覆盆式柱础,有石雕的楼阁式柱础,还有罕 见的全木质柱础。
武夷山
邵武
上榅洋
上榅洋村位于政和县澄源乡南部
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 治地更楼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因抗击贼匪数次入侵并擒其首而获神 宗敕旨赐建“更楼”和置设更锣更鼓。元、明两朝,曾凭更楼多次击退贼 匪侵扰。清时朝廷曾赐“礼义之乡”匾额悬于楼,至今更楼保存完好。 “更楼”为土筑碉堡式三层四方形建筑,原为村之入口,西、南、北 向均开门,二三层四向设有瞭望窗兼做射击孔。地下建排水暗道通村外, 上铺厚石条9块,相传此为周氏寻宗认祖的标识,欲入村者若不能说出更 楼地面条石数,即非宗亲,则会被拒于门外。
01
下梅
02
•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 ,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 武夷山市区6公里,2500 多人口,住户居民500户。 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 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 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 街市隆于清朝,是中国历 史文化名村
下梅
02
• 历史上繁荣的经济造就了下梅 村有特色的古村镇建设,村庄 从北朝南,四面环山,村庄被 一条900米长的人工小运河划分 为南北两片街,有九处码头, 具有江南水乡风格。至今村内 留有典型特色的清代古民居建 筑30余幢,以邹氏祠堂为代表 的集砖雕、石雕、木雕、彩绘 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古民 居建筑群兴建于乾隆年间,以 居住功能为主,辅以教育、休 闲、娱乐设施和场所。各民居 布局错落有致,里弄纵横,巷 道曲径通幽。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 闽北民居多为合院天井式布局。全木穿斗结构或砖木结
构,灰砖空斗外墙,石砌墙基。建筑色彩基调是白墙、灰 砖、黑瓦。 • 闽北盛产杉木,传统民居为木穿斗结构、大出檐瓦屋面 或吊脚楼。木构件清水表面不施油漆,突显质朴的个性。 闽北民居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周围外墙封闭、天井窄 小,常采用马头墙的形式,马头墙呈阶梯形层层跌落。建 瓯县民居的风火墙并非徽州民居的阶梯形,而是流畅自如 的曲线形,造型优美。 • 闽北民居的门楼装饰独具个性,常见砖雕牌楼式门楼, 砖雕精致、华丽。
01
治地更楼从建筑上来说,是区别于周边其他村传统建筑形式的存在。
同时也同上榅洋村其他传统建筑存在着区别。除此之外,它还体现着上榅 洋村自古以来就存有的忠义之情。
治地更楼
上榅洋
建筑细部特色
(1)风火墙 上榅洋封火山墙有以曲线形式的山墙,与 建瓯的形式类似,但讲究左右对称,也存在 部分人字形直线山墙,但檐墙也存在着曲线 是上榅洋建筑的一大特色。 (2)墙身 上榅洋建筑墙身主要为土墙。 (3)门楼 上榅洋建筑古素质朴,门楼十分简单。 (4)柱础 上榅洋村柱础构造十分朴素,多呈现阁楼 式石头柱础。
• 古民居“三雕”(砖雕、石雕、木雕)景观尤为首推 ,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每座民居的大门都 有精美的砖雕装饰,融人物、花鸟、山水、器皿 于一体,人物逼真,环境亲和,蕴意深刻。
在雕刻中体现人为的思想
• 在斗拱上的圆形纹样依次为牡丹纹 、钱纹、卍字纹、菊花纹、荷花纹 、鹿衔 灵芝、一路连科,从植物到 动物,再到植物,共十三个 单独纹 样,以中间的鹿衔灵芝为中心左右 对称依次排开,且处于两端的八个 纹样都取中心对称形式,即从圆心 到弧线的任一点都相同,正如太阳 光普照大地,平等待人,较好地体 现了圆形纹样对称整齐、完美端 庄 的特点。在雕刻技法,通过采用深 浅浮雕,将一条长 线划分左中右三 段线,即减缓了长线给人的单调感 ,又增添了细节对比。将这些圆形 纹样放置在门楼上,为梁枋上的主 体图案做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