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的目标(互联网+)
网络系统设计方案
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系统需求:本项目的弱电系统总体设计要求是“先进理念、一流技术、经济实用和良好扩展性”,以满足用户特殊需求,达到XXX智能化建筑甲级标准并通过验收。
计算机网络系统将为建筑内信息系统提供稳定、可靠、安全的信息流通环境。
网络系统是该工程中的重要系统,将作为多种应用系统的系统沟通平台,包括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等。
因此,网络系统应定位于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的系统设计。
设计原则:可靠性:本工程的信息应用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要求,这决定了作为信息传输平台的网络系统也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高性能:网络中可能存在复杂多元的应用系统,如多媒体应用、办公自动化、专业应用等,对网络的负载能力要求较高。
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目前该工程处于一期建设中,将来还将建设二级工程,网络系统将逐步扩大。
同时随着应用系统的逐步完善,网络系统也将进行相应的扩展和升级。
因此,网络应具有良好的可升级扩展性。
易管理、易维护:网络系统分布于多个建筑物中,同时网络系统中承载的应用系统重要性较高。
因此,网络系统需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降低维护成本,预防故障,保障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安全性:该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方案根据业主的特殊定位,网络要求有极高的安全性要求。
总体设计:3.1 主干技术选型选择合理的网络主干技术对一个大型网络来说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网络的服务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网络主干包括主干网设备之间及其与汇聚点核心设备之间的连接。
对于该工程,我们选择采用千兆以太网GE技术。
相对于其他宽带主干技术,它和以太网、快速以太网有更好的兼容性。
在园区网规模或中小型城域网中,具有最高的性能价格比。
3.2 局域网结构采取何种网络结构和建筑分布,应用需求均有较大的关系。
通常在大型网络的设计中,网络结构分为三层,即核心、分布和接入层。
核心层提供网络的核心路由交换功能,分布层负责将接入层设备汇聚进入核心层,接入层提供终端用户的接入网络。
每个层次的网络专注于其功能要求,使网络设计模块化,便于管理和扩展。
系统目标与需求分析
系统目标与需求分析简介:系统目标与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分析系统的目标和需求,可以确保开发出符合用户期望和需求的软件系统。
本文将根据所给的任务名称,针对系统的目标和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一、系统目标分析:1. 提高效率与准确性:系统的目标是提高用户工作效率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功能,系统可以减少人工操作和错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2. 提供便捷的操作界面:系统的目标是提供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使用户能够轻松理解和操作系统。
操作界面应简洁明了,操作流畅,方便用户快速完成各项任务。
3. 支持多平台和设备:系统的目标是能够在多种平台和设备上运行,如Windows、Mac、Android和iOS等。
不同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访问系统,并保证相同的使用体验和功能。
4. 数据安全与可靠性:系统的目标是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系统应具备数据备份、加密以及权限控制等功能,以防止数据泄漏或丢失,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5. 提供灵活的扩展性:系统的目标是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和扩展。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定义系统的功能和界面,以适应不同的业务场景和工作流程。
二、系统需求分析:1. 功能需求:(1) 用户管理:系统需要支持用户注册、登录和权限管理,以实现不同用户的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
(2) 数据管理:系统需要提供数据的录入、编辑、查询和删除等功能,以便用户可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操作。
(3) 统计分析:系统需要提供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以便用户可以快速获取并分析数据的关键指标和趋势。
(4) 报告生成:系统需要支持根据用户需求生成定制化的报告和文档,便于用户进行数据展示和交流。
(5) 通知提醒:系统需要支持实时的通知提醒功能,以方便用户及时获取重要事件和任务的进展情况。
2. 性能需求:(1) 响应速度:系统需要具备较快的响应速度,确保用户的操作能够迅速得到反馈和处理。
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
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信息系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组织和个人提供了高效的信息管理和处理能力。
在设计信息系统时,需要明确主要的设计目标和内容,以确保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发挥其最大的潜力。
一、主要设计目标1. 高效性: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之一是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
系统应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存储、处理和检索大量的数据,并能够快速生成有用的报告和分析结果。
高效性的实现可以通过优化数据库设计、使用有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以及提供快速的网络连接来实现。
2. 可靠性:信息系统处理的是重要的数据和信息,因此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它应该能够正常运行,并在遇到故障或意外情况时能够恢复正常运行。
可靠性可以通过使用冗余系统和备份策略来实现,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 安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成为了设计信息系统的重要方面之一。
系统应该能够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并能够保护用户的隐私。
为了实现安全性,可以采用身份验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措施来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4. 可扩展性:信息系统的设计应该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和需求变化。
系统应该能够容易地扩展,以适应用户数量的增长、数据量的增加和功能的扩展。
可扩展性可以通过使用模块化的设计和可扩展的架构来实现。
5. 用户友好性: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之一是使用户能够轻松地使用系统。
系统应该具有直观的用户界面、易于操作的功能和清晰的指导信息。
用户友好性的实现可以通过进行用户调研、进行用户界面设计和提供培训和支持来实现。
二、主要设计内容1. 数据库设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核心资源,数据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和功能。
数据库设计应该考虑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易用性,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模型和技术。
2. 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是信息系统设计的基础,它定义了系统的组成部分、模块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系统架构应该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和子系统,以便于管理和维护。
互联网应用系统课程设计
互联网应用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互联网应用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功能与分类;2. 使学生掌握互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3. 帮助学生了解互联网应用系统在日常生活和行业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设计简单的互联网应用系统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应用系统进行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互联网应用系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遵循道德规范,合理使用互联网资源;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其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对互联网应用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系统设计尚缺乏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动手实践,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应用系统概述- 系统概念、功能与分类- 互联网应用系统的基本架构2. 互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原理- 设计原则与方法- 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流程与步骤3. 互联网应用系统实践案例- 社交媒体应用系统- 电子商务应用系统- 在线教育应用系统4. 互联网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 界面设计- 数据库设计-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5. 互联网应用系统测试与优化- 测试方法与策略- 系统性能优化- 用户反馈与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互联网应用系统概述第二周:互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原理第三周:互联网应用系统实践案例第四周:互联网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五周:互联网应用系统测试与优化本教学内容基于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充分掌握各个知识点。
网络系统设计方案
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网络系统是现代企业运作的关键,因为它们通常跨越世界各地,提供对全球客户和员工的交互能力。
为了保持强大的在线存在并确保流畅的业务运营,网络系统设计方案需要满足特定的需求和规格。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考虑因素和建议,以设计和实施高效的网络系统。
1.需求分析在考虑任何系统的设计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完成一项详细的需求分析。
这意味着确保对网络系统的使用方式和目标有完整的了解,并确定有哪些功能和实用性要求。
例如,一家在线商店需要处理大量订单和支付,必须提供安全性和可靠性来保护客户信息并非常迅速地处理支付请求。
因此,设计方案需要紧密地与需求一致以保证最佳效果。
2.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为了彻底的网络设计,硬件设备应该选择基于需要提供的服务确定网络系统的需求。
需要考虑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防火墙和路由器的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
这些硬件设备必须与业务的增长扩展相对应。
3.软件选择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的组成要素之一是软件。
多数的系统都是基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软件相结合的体系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到特定应用领域相适合的客户端和服务端应用程序。
此外,选择具有强大和灵活性的操作系统是重要的,这样可以轻松地进行扩展和适应到不同的应用程序。
4.安全性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必须评估保护数据和客户隐私的安全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可以使用多层安全控制机制,并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加密技术等主要控制机制。
此外,合适的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以及职责划分会保护到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及篡改。
5.性能优化网络系统设计方案应包括识别并解决系统瓶颈的策略和计划。
性能优化策略可能包括使用分布式系统架构,对高流量应用程序进行负载平衡和缓存处理,以及使用最新技术方案等。
6.备份和恢复策略备份和恢复策略是一个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的必要组成部分。
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是关键的。
确保系统不会因数据丢失或灾难性故障而彻底崩溃。
综上,一个强大有效的网络系统依赖于一个仔细策划,评估与理解的设计方案。
信息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信息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与内容信息系统设计是构建和管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过程,旨在满足组织的信息需求和业务目标。
信息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提供高效、可靠、安全并且易于使用的系统,以支持组织的运营和决策。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信息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并分享我们对这些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目标一:满足业务需求**信息系统设计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组织的业务需求。
这意味着系统必须能够有效地支持组织的核心业务流程和操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师需要与业务部门密切合作,深入了解业务流程和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系统功能和特性的设计要求。
**目标二:优化资源利用**另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利用来提高效率和效益。
信息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到组织的资源情况,包括硬件、软件、人员和预算等方面。
设计师需要合理规划和配置这些资源,以确保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组织可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竞争力。
**目标三:保证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是信息系统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信息的增长和数据的价值不断提升,组织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和隐私风险。
设计师需要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在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合规相关法规和标准,以保护个人和组织的隐私权益。
**目标四: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信息系统设计还需要关注用户体验,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操作方式。
用户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他们的满意度和效率直接影响系统的可接受度和使用效果。
设计师需要通过用户研究和测试等手段,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以及他们使用系统的期望和挑战。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用户的技能水平、习惯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实现系统与用户的有效互动。
**目标五:支持管理决策**信息系统设计应该能够支持组织的管理决策。
通过提供及时、准确和全面的数据和分析工具,系统可以帮助管理层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为组织的战略和绩效管理提供支持。
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
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的系统。
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1.提高工作效率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之一是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系统可以自动化处理大量的数据,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企业的财务系统可以自动化处理财务数据,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2.降低成本信息系统的另一个主要设计目标是降低成本。
信息系统可以减少人工操作,降低人力成本。
同时,信息系统可以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减少错误和重复工作,降低成本。
例如,企业的库存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化处理库存数据,减少人工操作,降低成本。
3.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信息系统的第三个主要设计目标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信息系统可以自动化处理数据,减少错误和重复工作,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医院的病历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化处理病历数据,减少错误和重复工作,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4.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信息系统的第四个主要设计目标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和信息,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企业的销售管理系统可以提供销售数据和趋势分析,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销售决策。
二、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内容1.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信息系统设计的第一步。
系统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用户的需求和系统的功能。
系统分析包括需求分析、功能分析、数据流分析、数据建模等。
2.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信息系统设计的第二步。
系统设计的目的是确定系统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结构设计、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等。
3.系统实现系统实现是信息系统设计的第三步。
系统实现的目的是将系统设计转化为可执行的程序。
系统实现包括编程、测试、调试等。
4.系统维护系统维护是信息系统设计的最后一步。
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迫切需求。
一、网络安全管理的意义网络安全管理的意义在于保障网络的安全和稳定。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中,不仅要对网络系统的各种设置、调整、维护和监控,而且要针对网络系统中的漏洞、攻击、病毒、木马、入侵等威胁进行预警和防范,有效遏制网络攻击事件的发生,从而保护网络安全。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二.1 系统功能设计设计一套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参考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标准和实际应用情况,采用安全设计、安全管理、安全防护、安全检测、安全处理等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在对网络进行安全管理保护的同时,在实现网络管理运维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网络的安全和稳定。
具体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应包含以下功能:(1)用户管理功能:实现对用户的注册、登录、身份认证等功能,并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对网络进行恶意攻击。
(2)异常监测功能:实现对网络异常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并及时提供预警信息,为网络安全保障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
(3)漏洞扫描功能:实现对网络漏洞的扫描和检测,并提供修复建议,确保网络系统的漏洞得到及时的修补和防范。
(4)日志管理功能:实现对网络操作和异常情况的日志记录和管理,保障网络安全事件的追溯和溯源。
(5)攻击防范功能:实现对网络攻击的及时预警与防范,减少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
(6)备份和恢复功能:实现对网络数据的备份与恢复,保障网络信息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2 系统架构设计在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时,可以考虑采用分布式架构,将整个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分为前端、后端和数据库三个部分。
前端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界面设计、异常监测等功能。
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
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
信息系统是指用于收集、存储、处理、传递和维护数据的技术和
设备的集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
经成为各行业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设计信息系统时,主要的设计目标包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护信息的安全性等。
为了实现这
些目标,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
信息系统的内容包括信息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测试、系统维护等多个方面。
首先,信息需求分析要求系统开发者了解用户
的实际需求,并且对所需的信息进行分析,确保该系统能够满足用户
需求。
其次,系统设计包括确定系统的功能、架构、界面设计以及数据
结构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实际操作,利用各种技术手
段确保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接着,系统实施和测试是信息系统设计的关键部分。
系统实施要
求将所设计的系统进行真正的实施,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和满足用
户需求。
测试则要对系统进行全面和细致的测试,确保系统的操作稳
定性和安全性,发现并排除问题。
测试结果可能会涉及到在之前设计
阶段中的修改,并不断重复测试过程,直至系统稳定。
最后是系统维护,系统投入使用之后,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及时修补系统中的漏洞、提升性能、更新升级等,以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总之,信息系统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全方位考虑用户需求和系统实际情况,进行多个环节的设计和测试,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
系统设计概述
系统设计概述系统设计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各样的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系统设计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和技术要求,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进行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的过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系统设计的概述。
一、系统设计的目标系统设计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且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 功能性:系统必须能够按照用户需求完成相应的功能。
2. 可靠性:系统必须具有高可靠性,能够在长时间运行中保持稳定性。
3. 可维护性:当出现故障时,可以快速地进行修复或者更换部件。
4. 可扩展性: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可以方便地增加硬件或者软件资源。
5. 安全性:保证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问题。
二、系统设计流程1. 需求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需求文档,包括用例图、活动图、状态图等。
2. 概要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初步的设计。
包括系统的结构设计、模块划分、接口设计等。
同时需要编写概要设计文档。
3. 详细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并编写相应的文档。
同时还需要对接口进行详细设计。
4. 编码实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根据详细设计文档进行编码实现,并完成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5. 系统测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6. 系统上线运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将系统上线并开始运行。
同时还需要进行系统监控和故障处理等工作。
三、系统设计原则1. 模块化原则: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并且每个模块具有独立性和可重用性。
2. 高内聚低耦合原则:模块内部的各个元素之间紧密联系,而模块之间的联系尽量减少。
3. 开闭原则:系统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系统的目标需求
系统的目标需求一个系统的目标需求是指在设计和开发该系统之前,在与客户和相关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沟通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系统需要达到的目标。
以下是一个系统的目标需求的例子:1. 提高业务效率和流程优化:该系统的目标是通过自动化和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生产力。
系统应能够减少人工操作的数量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 提升客户满意度:系统应具备友好的用户界面和简单易懂的操作流程,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系统应提供24小时的在线支持,能够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和需求。
3. 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准确的报表:系统应能够准确地记录和处理数据,并生成各种报表。
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企业的决策和发展至关重要,系统应能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4. 支持多种设备和平台:系统应具备跨平台的能力,能够在不同的设备(如PC、手机、平板等)上运行和使用。
系统应能够兼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访问系统。
5. 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保密性:系统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非法入侵和数据泄露。
系统应具备权限管理功能,能够根据用户的权限控制其对系统的访问和操作。
6. 提供定制化和灵活性: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定制和个性化设置。
系统应能够集成其他系统和软件,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
7. 提供与第三方系统的接口和集成:系统应具备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和集成功能,能够与企业的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系统应能够支持标准的数据格式和协议,方便与其他系统的集成。
8. 提供良好的用户培训和技术支持:系统应提供系统培训和技术支持,以帮助用户熟悉系统的使用和操作。
系统应提供详细的用户手册和帮助文档,以便用户随时查阅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一个系统的目标需求应包括提高业务效率和流程优化、提升客户满意度、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准确的报表、支持多种设备和平台、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保密性、提供定制化和灵活性、提供与第三方系统的接口和集成、提供良好的用户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要求。
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
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一、引言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来处理、传输、存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政府和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信息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和内容。
二、设计目标1.提高工作效率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自动化处理数据、自动化报表生成等功能,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所需的时间和劳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数据质量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数据质量。
通过规范化数据输入方式、设置数据校验规则等方式,可以减少因人为因素引起的数据错误,提高数据质量。
3.保障安全性保障安全性也是信息系统设计的一项重要目标。
通过设置用户权限、加密通信等方式,可以避免未经授权者访问敏感数据或者篡改数据。
4.降低成本通过合理设计信息系统,在保证功能完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目标。
例如采用开源软件或云计算等技术,可以降低软件购买和维护成本。
三、设计内容1.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信息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数据的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等过程。
数据管理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等方面。
2.用户管理用户管理是指对信息系统中各个用户进行管理。
它包括用户注册、权限设置、密码修改等功能。
通过用户管理,可以保证系统中各个用户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3.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指信息系统中各种业务操作的流程和规范。
通过合理设计业务流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操作所需的时间和劳力。
4.报表生成报表生成是指根据系统中存储的数据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报表。
通过自动化生成报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避免因人为因素引起的错误。
5.安全措施安全措施是指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性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例如设置防火墙、加密通信等方式,可以避免未经授权者访问敏感数据或者篡改数据。
6.界面设计界面设计是指信息系统前端页面的设计。
通过合理设计界面,可以提高用户体验,并且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系统设计目标
系统设计目标系统设计是一个旨在为一个特定的环境或企业开发和实施计算机系统的过程。
它的目标是设计出一个高效、可靠且易于维护的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以下是系统设计的一些主要目标:1. 性能:系统的性能是系统设计的一个关键目标。
性能指的是系统能够高效地执行任务的能力。
在设计系统时,需要考虑到如何优化算法、提高数据访问速度和减少系统响应时间等方面,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2.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系统能够在长时间运行时保持稳定和正常运行的能力。
为了确保系统的可靠性,需要在设计阶段考虑到容错性、故障恢复和备份机制等方面。
3. 可扩展性:可扩展性是指系统能够满足未来的增长和发展需求的能力。
设计一个可扩展的系统可以在不增加大量成本的情况下增加更多的资源,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
4. 可维护性:可维护性是指系统能够被轻松地调试、修改和扩展的能力。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需要采用模块化和有良好设计的代码结构,以便于代码的复用和维护。
5. 安全性:安全性是指系统能够保护用户的数据和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能力。
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需要采用合适的访问控制和身份认证机制,并对系统进行安全审计。
6. 用户友好性:用户友好性是指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一个用户友好的系统应该具有直观的界面、简单易懂的操作方式以及快速响应用户的请求。
7. 成本效益:设计一个符合预算的系统是一个重要目标。
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到成本效益,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并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选择最经济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同时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并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以及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成本。
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可以使得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高效稳定的运行。
系统设计目标和需求分析
系统设计目标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实现这些模块所需的技术方案。
系统设计旨在满足用户的需求,并确保系统具有高效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分析系统设计的目标和需求,并提供详细的描述。
一、系统设计的目标:1. 满足用户需求:系统设计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系统设计师需要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用户体验需求等,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设计方案。
2. 提高系统效率:系统设计的另一个目标是提高系统的效率。
通过优化算法、并行计算以及合理的系统架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3. 提高系统稳定性:系统设计的目标之一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合理的错误处理机制、异常处理和容错设计,可以降低系统出错的概率,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系统设计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变化。
通过模块化设计、规范化编码和合理的接口设计,可以方便系统的扩展和维护工作。
二、需求分析的内容:1. 功能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是系统设计的基础。
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明确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并通过用户需求调研和系统原型设计等方式来确定系统功能的具体细节。
功能需求分析应考虑用户的核心需求,并与用户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确认。
2. 性能需求分析:性能需求分析是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系统的负载、处理能力和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的分析,确定系统的性能需求。
性能需求分析应参考相关标准和实际应用场景,并制定合适的性能测试方案,验证系统是否能满足性能需求。
3. 用户体验需求分析:用户体验需求分析侧重于用户对系统的使用感受和交互方式的要求。
通过用户调研、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原型设计等方式,确定用户对系统交互的期望和要求,从而设计出符合用户期望的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
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建设和规划
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建设和规划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扩大,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建设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互联网生态系统是指由一系列互联网应用平台和服务组成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其中包括各种服务、内容、应用、软件和硬件,以及相关的技术和服务支持体系。
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互联网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实施创新和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整个互联网行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互联网生态系统需要什么?首先,互联网生态系统需要一个稳定、安全、开放的技术基础设施,包括运营商、服务器、数据中心和网络基础设施等。
这些基础设施应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这是互联网生态系统服务和应用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互联网生态系统需要一批持续创新的企业,这些企业应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同时掌握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只有这些企业才能够推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实现经济利润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再次,互联网生态系统需要一批独立、中立、专业的第三方服务、监管和评价机构,帮助监管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发展。
这些机构可以对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应用服务进行安全审核和监管,同时保护用户的隐私和安全。
最后,互联网生态系统需要一个良好的合作、竞争机制,以保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创新发展。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积极参与,推进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
互联网生态系统规划和建设要建设一个可持续、开放、平衡的互联网生态系统,必须采取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和协调,避免个别情况下产生过度发展的现象。
以下是互联网生态系统规划和建设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政策和法律政策和法律对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建设和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管理法规和标准,将互联网服务和应用分配到正确的产业和行业中。
2. 技术基础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技术基础是系统规划和建设的前提条件,必须确保技术基础设施的稳定和安全,同时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系统设计概述
系统设计说明书
• 1引言 • 1.1编写目的 • 1.2背景 • 1.3定义 • 1.4参考资料 • 2总体设计 • 2.1需求规定 • 2.2运行环境 • 2.3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 2.4结构 • 2.5功能器求与程序的关系 • 2.6尚未解决的问题 • 3接口设计 • 3.1用户接口 • 3.2外部接口 • 3.3内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口
• 4运行设计 • 4.1运行模块组合 • 4.2运行控制 • 4.3运行时间 • 5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5.1逻辑结构设计要点 • 5.2物理结构设计要点 • 5.3数据结构与程序的关系 • 6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 6.1出错信息 • 6.2补救措施 • 6.3系统维护设计
统开发方法,在系统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尤其在开发复 杂的大系统时,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它也是迄今为止开发方法中应 用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种。 • 它将软件工程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开发 中,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采用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 分析和设计。具体来说,它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独立的六 个阶段,包括系统分析、程序设计、系统测试、运行和维护以及系统 评估。
• (3)面向对象方法。 • 面向对象方法(Object-Oriented Method)是一种把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
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的系统方法,简称OO (ObjectOriented)方法,是建立在“对象”概念基础上的方法学。对象是由数 据和容许的操作组成的封装体,与客观实体有直接对应关系,一个对 象类定义了具有相似性质的一组对象。而每继承性是对具有层次关系 的类的属性和操作进行共享的一种方式。所谓面向对象就是基于对象 概念,以对象为中心,以类和继承为构造机制,来认识、理解、刻画 客观世界和设计、构建相应的软件系统。
成功的网站设计要具备哪些目标
成功的网站设计要具备哪些目标成功的网站设计要具备哪些目标1、力求用户友好和美观良好的用户界而往往是建立在牺牲掉一个优秀设计的基础上,然而这两者同等重要,应该让他们和平相处。
一个设计良好的网站可以帮助用户轻松访问。
网站中的每个元素都应该在客户习惯的位置, 否则他们的存在就必须有特定含义,而设计师必须对用户进行引导。
例如,导航会放在页而顶部不是因为它放在那里比较好看,而是用户不会拖动滚动条到处找它。
如果你一定要让用户拖动滚动条去找导航,就给他们一个理由,比如一些更容易被发现的引导用户向下看的设计。
2、明确目标用户我见过很多网站,看上去很华丽却不适用于它的目标群体。
对于设计工作室或者音乐人来说,一个复古的网站搭配时尚的色彩会是很棒的结合,您的顾客也乐于见到。
但这样的网站并不适合以专业人士和企业用户为主要群体的律师事务所网站。
对于这点,您的客户具有良好的.洞察力,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与这次的目标群体打交道。
在你做研究的时候看看跟你同类型的公司都在做什么,你不必做相同的事情,但是网站给人的感受必须的类似的。
3、让用户界面自由流畅,让用户能快速高效的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
良好的导航是优秀网站的关键。
实现做好网站地图有助于分配页而跳转的去向以及哪些模块应该放在一起。
许多网站的导航很繁琐, 是因为他们根木没有计划过,哪些信息放在哪里最合适。
您需要尽量压缩整个页而的容量,而让重要的信息所占比重最大化。
不用把所有相关信息都要放在网页上,因为并不是每个用户都有耐心去阅读。
精简导航,确定什么是最重要的,丢掉其余的。
4、给客户他们想要的以及需要的。
正如众多设计师所知,客户往往认为他们才是最清楚的。
一般而言,他们肯定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公司,所以有关客户和产品的描述得听他们的,因为这是在他们的领域。
然而,对于如何把信息组织的更加实用以及网页用户有何特点,他们可能并不了解。
因此某些重要的事项你必须为你的客户讲解并让他们充分的理解-为什么他们不需要一些看上去很“炫”的东西,例如做一个长达5分钟的尽管看起来很绚丽的网站介绍。
系统设计的目标
第5章1.系统设计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活动.目的与任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反映了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技术方案.主要任务是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系统分析阶段对系统的逻辑功能的要求,并考虑到经济、技术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技术方案,合理选择计算机和通信的软、硬件设备,提出系统的实施计划,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的活动,主要分两步完成.首先作概要设计,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软件的系统结构、数据存储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然后是详细设计,通过对结构表示进行细化,得到详细的数据结构、算法、输入输出界面等.l系统总体概要设计,其中包括:①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②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③计算机硬件方案的选择和设计;④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2详细设计,其中包括:①代码设计;②数据库设计;③输出设计;④输入设计;⑤用户界面设计;⑥处理过程设计;⑦安全可靠性设计.3系统实施进度与计划的制定.4“系统设计说明书”的编写.”2.简述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SD方法是从数据流图出发,逐步产生系统的总体结构.它将系统看成一个模块,然后按任务和功能逐步将其分解成更具体的模块,直到模块足够简单、明确,编程人员能按照模块的处理过程描述进行编程时为止.用SD 方法所设计的系统结构清晰、具有层次关系.SD方法关注的是系统结构,构成系统各模块的详细功能与处理逻辑可由其他“结构化”工具来描述,如,IPO图、N-S盒图、PAD图、结构化语言、伪代码等.3.简述系统总体概要设计的内容.包括:①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②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③计算机硬件方案的选择和设计;④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4.简述系统总体布局方案选择的原则.系统布局方案的选择原则:①处理功能和存储功能应满足系统要求.②使用方便.③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变更性好.④安全性、可靠性高.⑤经济实用.5.什么是模块模块结构图的作用和绘制.所谓模块是指:具有输入、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和内部数据等属性的程序段.输入、输出和逻辑功能是模块的外部属性,运行程序和内部数据是模块的内部属性.模块经过“自顶向下”的逐层分解,把一个复杂系统分解成几个大模块或子系统,每个大模块又分解为多个更小的模块.这样就得到具有层次结构的模块结构,称之为模块结构图Moduler Structured Chart .模块结构图反映了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MSC使用的基本符号:6.模块的独立性怎样度量具体内容是什么所谓模块的独立性,是指软件系统中每个模块只涉及软件要求的具体的子功能,而和软件系统中其它的模块的接口是简单的.例如,若一个模块只具有单一的功能且与其它模块没有太多的联系,那么,我们称此模块具有模块独立性.一般采用两个准则度量模块独立性.即模块间的耦合性和模块的内聚性.耦合性是模块之间互相连接的紧密程度的度量.模块之间的连接越紧密,联系越多,耦合性就越高,而其模块独立性就越弱.内聚性是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相对地,它与其它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就会减低,而模块独立性就越强.因此,模块独立性比较强的模块应是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7.简述怎样从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从变换型DFD导出MSC把变换型DFD转换为MSC的关键是确定变换中心.具体步骤是:1找出逻辑输入、逻辑输出,确定输入、变换中心和输出三大部分.2设计顶层模块.把输入、变换中心和输出连到顶层模块下作为第二级模块.3其它加工以数据流连线为据自然下垂,作为下级模块.4标注模块名、数据流名、控制流名、调用关系等.从事务型DFD导出MSC事务型DFD的前事务中心一般起判断作用,然后选择某一支路进行数据处理,这种作用正是MSC中管理模块的作用.具体转换步骤为;1找出前事务中心,如果有后事务中心也一并找出.2设计顶层模块.建立一个“事务类型获取“模块.把“事务类型获取”模块和“事务中心调度”模块连接到顶层模块作为第二级模块. 3其它加工以数据流连线为据自然下垂,作为下级模块.如果有后事务中心,将其作为二级模块.4标注模块名、数据流名、控制流名、调用关系等.从复合型DFD导出MSC一般,一个大型的软件系统是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的混合结构.通常利用以变换分析为主,事务分析为辅的方式进行软件结构设计.在系统结构设计时,首先利用变换分析方法把软件系统分为输入、中心变换和输出3个部分,设计上层模块,即主模块和第一层模块.然后根据数据流图各部分的结构特点,适当地利用变换分析或事务分析,可以得到初始模块结构图.8.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数据库设计分为以下六个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数据库设计人员充分地调查和分析用户的应用需求,概念结构设计的目标是产生出一个能反映组织信息需求的概念模型.最常见的概念模型是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转换成所选择的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目前,绝大多数是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E-R模型转换关系模型的方法:1将每一个实体转换成一个关系.2所有主码必须定义非空NOT NULI.如果所用的DBMS软件不支持NOT NULL选项,则必须用编程的方法实现实体完整性规则.在选择DBMS软件时,应该尽量选择满ANSI SQL标准的软件.3对于二元联系,按照下列规则定义外码:·一对多联系:将“一”表中的主码作为外码放在“多”表中.因此外码总是在“多”的一方.·一对一联系:将一个表的主码作为外码放在另一个表中.外码通常是放在存取操作比较频繁的表中,或者根据问题的语义决定放在哪一个表中.如果两个实体之间是一对一联系,也可以将两个实体合成一个实体.可以将一对一联系着作一对多联系的特例.·多对多联系:建立复合实体,复合实体的主码由两个父实体的主码复合组成.复合实体的主码也是外码,所以,它们必须是NOT NULL.对于一个设计好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符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称为物理设计.物理设计完全依赖于给定的数据库软件和硬件设备.关系DBMS对物理设计的要求很少,且仅有的一些要求也是由DBA来实现的.确定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后,就可以利用DBMS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SQL语言建立数据库的结构,称之为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开发工作完成之后,系统便进入运行与维护阶段. 9.简述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代码设计代码设计的目的是要设计出一套为系统各部分所公用的优化的代码系统.代码设计是从编制数据词典开始的.编码对象主要是数据存贮数据库或文件中所包含的数据项与数据结构.代码设计的结果应形成编码文件,作为系统设计与编程的标准.其基本设计原则是:1唯一确定性.每一个代码都仅代表唯一的实体或属性.2标准化与通用性.国家或有关部委颁布的编码标准是代码设计的依据.3可扩充性和稳定性.当增加新的实体或属性时,直接利用原代码加以扩充,而不需更新变动代码系统.要考虑系统的发展和变化,一般考虑三、五年的使用期限.4便于识别和记忆.为了同时适于计算机和人工处理使用,代码不仅要具有逻辑含义,还要便于识别和记忆.5短小精悍.代码的长度不仅会影响所占据的存贮单元和信息处理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代码输入时的出错率和输入、输出的速度.6容易修改.当某个代码在条件或代表的实体关系改变时,容易变更.7考虑程序处理上的方便.输入设计1输入设计的目标是:在保证输入信息正确性和满足需要的前提下迅速、经济和方便.2输入设计的原则:在能满足处理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输入量.输入量少,错误率低,输入时间短;输入操作方便,从而减少输入错误的发生;尽早对输入数据进行检查尽量接近原数据发生点,以使错误及时得到改正;尽量减少汉字的输入量,代之以编码.例如,以材料编号代替材料名称.3输入类型外部输入:是系统的原始输入,例如顾客订单、进货单等;内部输入:系统内部产生并输入的信息,如文件的更新等;操作输入:计算机运行过程中与操作有关的输入,如控制参数、文件名等;计算机输入:由系统内部或外部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直接输入的信息.例如计算机将当天数据存入中央数据库;交互式输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的输入.输出设计对输出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而且适用.输出设计的详细步骤包括:确定输出类型与输出内容、确定输出方式设备与介质、专门的表格设计等.输出信息的使用者是用户,在设计过程中,系统设计员必须深入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与用户充分协商.输出类型与输出内容:外部输出:输出目标是系统之外的环境,例如,结出帐簿、表格等.内部输出:系统内部一个处理过程向另一个处理过程的输出,通常,它是计算机与人的主要接口.中间输出:计算机处理过程中的中间输出结果,这些结果还要进一步输入和处理.交互输出:计算机以通讯方式与用户交互,即以对话方式输出.操作输出:计算机运行过程中与操作有关的输出,如程序清单、出错信息等.10.从下图所示的数据流图中导出模块结构图.第10题图答:。
系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1.1 系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1.3.1开发的内容
本项目研究开发一个通用型精品课程网站,本人负责开发的主要内容有:按照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要求,设计实现前台部分的用户管理,测试管理,作业管理;实现后台部分的模板管理,上传文件管理,以及测试管理和作业管理等模块。
1.3.2开发的目标
(1) 通用性:系统采用模板技术,将内容和内容的表现形式有效的的进行分离,通过使用不同的模板来是网站具有不同风格。
(2)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选用可靠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采用目前使用最广的数据库开发工具,确保系统的稳定。
(3) 可扩充性与易维护性:系统设计时将充分考虑以后的扩展和维护上的简便及无风险。
(4) 实用性和易用性:系统应严格按照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要求来进行设计开发,且应具有较好的人机交互性。
系统建设目标
系统建设目标
系统建设的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为了满足企业的战略需求和业务需求,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和利益最大化。
系统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通过建设和改进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精简,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改善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能力。
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将企业内外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帮助管理人员快速做出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
通过建设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全面监控和管理,保证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正常运行并具备合规性。
4. 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
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高效沟通和交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企业的竞争力。
5. 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变革。
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创新的工具和思路,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和变革,帮助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挑战。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目标外,还有一些次要的目标,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加强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和沟通等。
要实现系统建设目标,需要对企业的战略和业务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确立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方法。
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系统建设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合理组织资源和分配任务,确保系统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系统设计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活动。
目的与任务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反映了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技术)方案。
主要任务是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系统分析阶段对系统的逻辑功能的要求,并考虑到经济、技术和运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技术方案,合理选择计算机和通信的软、硬件设备,提出系统的实施计划,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的活动,主要分两步完成。
首先作概要设计,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软件的系统结构、数据存储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
然后是详细设计,通过对结构表示进行细化,得到详细的数据结构、算法、输入输出界面等。
(l)系统总体概要设计,其中包括:
①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
②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③计算机硬件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④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
(2)详细设计,其中包括:
①代码设计;
②数据库设计;
③输出设计;
④输入设计;
⑤用户界面设计;
⑥处理过程设计;
⑦安全可靠性设计。
(3)系统实施进度与计划的制定。
(4)“系统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
2.简述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SD方法是从数据流图出发,逐步产生系统的总体结构。
它将系统看成一个模块,然后按任务和功能逐步将其分解成更具体的模块,直到模块足够简单、明确,编程人员能按照模块的处理过程描述进行编程时为止。
用SD 方法所设计的系统结构清晰、具有层次关系。
SD方法关注的是系统结构,构成系统各模块的详细功能与处理逻辑可由其他“结构化”工具来描述,如,IPO图、N-S盒图、PAD图、结构化语言、伪代码等。
3.简述系统总体概要设计的内容。
包括:
①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
②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③计算机硬件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④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
4.简述系统总体布局方案选择的原则。
系统布局方案的选择原则:
①处理功能和存储功能应满足系统要求。
②使用方便。
③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变更性好。
④安全性、可靠性高。
⑤经济实用。
5.什么是模块?模块结构图的作用和绘制。
所谓模块是指:具有输入、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和内部数据等属性的程序段。
输入、输出和逻辑功能是模块的外部属性,运行程序和内部数据是模块的内部属性。
模块经过“自顶向下”的逐层分解,把一个复杂系统分解成几个大模块(或子系统),每个大模块又分解为多个更小的模块。
这样就得到具有层次结构的模块结构,称之为模块结构图(Moduler Structured Chart) 。
模块结构图反映了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MSC使用的基本符号:
6.模块的独立性怎样度量?具体内容是什么?
所谓模块的独立性,是指软件系统中每个模块只涉及软件要求的具体的子功能,而和软件系统中其它的模块的接口是简单的。
例如,若一个模块只具有单一的功能且与其它模块没有太多的联系,那么,我们称此模块具有模块独立性。
一般采用两个准则度量模块独立性。
即模块间的耦合性和模块的内聚性。
耦合性是模块之间互相连接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模块之间的连接越紧密,联系越多,耦合性就越高,而其模块独立性就越弱。
内聚性是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相对地,它与其它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就会减低,而模块独立性就越强。
因此,模块独立性比较强的模块应是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
7.简述怎样从数据流图导出模块结构图。
从变换型DFD导出MSC
把变换型DFD转换为MSC的关键是确定变换中心。
具体步骤是:
1)找出逻辑输入、逻辑输出,确定输入、变换中心和输出三大部分。
2)设计顶层模块.把输入、变换中心和输出连到顶层模块下作为第二级模块。
3)其它加工以数据流连线为据自然下垂,作为下级模块。
4)标注模块名、数据流名、控制流名、调用关系等。
从事务型DFD导出MSC
事务型DFD的前事务中心一般起判断作用,然后选择某一支路进行数据处理,这种作用正是MSC中管理模块的作用。
具体转换步骤为;
1)找出前事务中心,如果有后事务中心也一并找出。
2)设计顶层模块.建立一个“事务类型获取“模块。
把“事务类型获取”模块和“事务中心调度”模块连接到顶层模块作为第二级模块。
3)其它加工以数据流连线为据自然下垂,作为下级模块。
如果有后事务中心,将其作为二级模块。
4)标注模块名、数据流名、控制流名、调用关系等。
从复合型DFD导出MSC
一般,一个大型的软件系统是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的混合结构。
通常利用以变换分析为主,事务分析为辅的方式进行软件结构设计。
在系统结构设计时,首先利用变换分析方法把软件系统分为输入、中心变换和输出3个部分,设计上层模块,即主模块和第一层模块。
然后根据数据流图各部分的结构特点,适当地利用变换分析或事务分析,可以得到初始模块结构图。
8.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数据库设计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在需求分析阶段,数据库设计人员充分地调查和分析用户的应用需求,概念结构设计的目标是产生出一个能反映组织信息需求的概念模型。
最常见的概念模型是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转换成所选择的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目前,绝大多数是转换成关系数据模型。
E-R模型转换关系模型的方法:
(1)将每一个实体转换成一个关系。
(2)所有主码必须定义非空(NOT NULI)。
如果所用的DBMS软件不支持NOT NULL 选项,则必须用编程的方法实现实体完整性规则。
在选择DBMS软件时,应该尽量选择满ANSI SQL标准的软件。
(3)对于二元联系,按照下列规则定义外码:
·一对多联系:将“一”表中的主码作为外码放在“多”表中。
因此外码总是在“多”的一方。
·一对一联系:将一个表的主码作为外码放在另一个表中。
外码通常是放在存取操作比较频繁的表中,或者根据问题的语义决定放在哪一个表中。
如果两个实体之间是一对一联系,也可以将两个实体合成一个实体。
可以将一对一联系着作一对多联系的特例。
·多对多联系:建立复合实体,复合实体的主码由两个父实体的主码复合组成。
复合实体的主码也是外码,所以,它们必须是NOT NULL。
对于一个设计好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符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称为物理设计。
物理设计完全依赖于给定的数据库软件和硬件设备。
关系DBMS对物理设计的要求很少,且仅有的一些要求也是由DBA来实现的。
确定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后,就可以利用DBMS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SQL 语言)建立数据库的结构,称之为数据库实施。
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开发工作完成之后,系统便进入运行与维护阶段。
9.简述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的目的是要设计出一套为系统各部分所公用的优化的代码系统。
代码设计是从编制数据词典开始的。
编码对象主要是数据存贮(数据库或文件)中所包含的数据项与数据结构。
代码设计的结果应形成编码文件,作为系统设计与编程的标准。
其基本设计原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