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半山春晚即事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翻译、赏析

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翻译、赏析

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翻译、赏析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赏析菩萨蛮【宋】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释】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

【参考译文】依山傍水之处,有几家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茅屋,在草堂前的垂柳下,一个窄衫短帽的老人悠闲地漫步。

一夜春风吹开了仍如去年的红花。

从中午喝酒,一直到月上树梢才醒。

什么事物让我最动情呢?就是那婉转动听的黄鹂的鸣叫声。

【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68):字介甫,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宋神宗时任宰相,立志改革旧政,推行新法,是杰出的政治家。

诗、文皆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作不多,风格高峻。

赏析: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

《能改斋漫录》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

”全篇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自己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

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

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

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然种安然自适的态度。

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因此,即使看似闲适的生活里,自然界的月色风声,都会引起这位政治家的敏感与关注,而被赋予某种象征的意义:“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半山春晚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半山春晚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半山春晚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半山春晚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译文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

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

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

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

《半山春晚即事》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⑵春风:一作“晚风”。

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⑷翳翳(yì):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⑺杖屦(jù):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⑻北山:即钟山。

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半山春晚即事》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过许多。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

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及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阅读及答案

1.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素梅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的神采。

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诗人既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又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2)描绘闲花野草,主要是为了对比和衬托梅花的形象及精神风貌。

“闲花野草” 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 ,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 ,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气氛静谧。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

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从“唯有” “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 题。

忆王孙春词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王孙】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 、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

这些意象的组 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王维《山居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山居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山居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王维《山居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此诗为唐代诗人王维所做的五言咏怀诗,主要是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写照,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落寞之情。

译:寂寞独居,门扉紧掩,孤独的看着夕阳逐渐落下。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

绿竹生长,红莲花瓣掉落在老叶上。

渡口处升起袅袅炊烟,到处可以见到归家的采菱人。

赏:首(引信《拟咏怀诗》)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

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

”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

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

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引信《入彭城馆》)“故衣”指莲花败叶。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此句即为力证。

尾(“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

春日山居即事其一译文欣赏

春日山居即事其一译文欣赏

春日山居即事其一译文欣赏
《春日山居即事其一》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春天山居的景象和心情。

以下是这首诗的译文欣赏: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春长横无际,时泛远舟闲。

岩上多白云,峰高更紫烟。

几处青楼里,凭栏忆王孙。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光、水潭和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春天的向往。

诗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诗人还描绘了春天的长幅无际和远舟悠闲的情景,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宁静和美好。

诗中还有对白云和紫烟的描绘,使整个山居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最后,诗人凭栏回忆王孙,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这首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春天的热爱,通过对山居景
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和美好。

整体上,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日山居的景象,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最新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原文译文及赏析

最新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原文译文及赏析《半山春晚即事》①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②。

翳翳陂路静③,交交园屋深④。

床敷每小息⑤,杖屦或幽寻⑥。

惟有北山鸟⑦,经过遗好音⑧。

[1]注释①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jí)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②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③翳翳(yìyì):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④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⑤床敷(fū):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⑥杖屦(jù):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⑦北山:即钟山。

⑧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2]译文晚春的风把花吹走了,带给我一片清凉的树阴。

塘堤和山园笼罩在浓密的绿荫中,幽静深邃。

常常设椅小坐休息,偶尔也扶杖漫步,探寻美丽的风景。

这里万籁无声,只有北山上的小鸟经过时,会留下美妙的声音。

赏析半山,在江苏江宁。

由县东门到钟山,这里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作者力行新法失败后,晚年退居江宁,并于元丰年间(1078—1085)营建半山园,自号半山。

这首诗表现了他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

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

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敷展。

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15篇)

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15篇)

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15篇)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注释⑴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

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

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

”(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春晚即事留游子明王仲显诗歌鉴赏

春晚即事留游子明王仲显诗歌鉴赏

春晚即事留游子明王仲显诗歌鉴赏《春晚即事留游子》这首诗,哎呀,真是让人心头一颤啊!想想看,春节就是一个特别的时刻,大家都想团圆,热热闹闹地过年。

可是对于那些在外漂泊的人,尤其是游子来说,这个时候就会有一种难言的惆怅。

王仲显的这首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扇通往思乡之情的大门。

读着读着,仿佛能感受到那股浓浓的乡愁在心头弥漫,简直让人心里一阵酸楚。

说到游子,谁没有过那种在外奔波的日子呢?无论是在城市里拼命工作,还是在外地求学,心里总是挂念着家。

每当春节临近,耳边响起那熟悉的鞭炮声,想起家里的年夜饭,嘴巴都忍不住流口水。

王仲显的诗中写到的“窗外寒梅点点”,简直就是在描绘我们那些孤独的时刻。

窗外的冷风呼啸着,透着丝丝寒意,心里却是满满的温暖。

因为心中有家,有牵挂,有那无数个幸福的瞬间。

诗中提到的“火树银花”,那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春节的夜晚,烟花绽放,像花儿一样在空中盛开,五光十色,美得让人心醉。

可是,站在街头,望着那些热闹的场景,心里却总有一丝失落。

那些欢声笑语都与自己无关,仿佛被隔在了一道无形的墙外。

虽然身在繁华之中,却仍然感觉孤独。

王仲显的诗,正好抓住了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人一读就有种想要流泪的冲动。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又充满生活的细节,简直是个大家伙,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了共鸣。

尤其是“月明星稀”的那一刻,想想家里的明月,想想那一轮圆月正挂在天边,仿佛也能看到亲人在月下守望。

虽然相隔千里,心却始终紧紧相连。

每当这个时候,心里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安慰。

王仲显让我们明白,思念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

不过,诗中还有那么多生活的细节,仿佛回到了年幼时的记忆。

那些年味,像是飘荡在空中的香气,让人陶醉。

过年的时候,家里热热闹闹,亲戚朋友们围坐一起,聊聊家常,笑声阵阵。

那种温暖就像是冬天里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角落。

即便如今身处异乡,每当想起这些,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王仲显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不管身在何方,心中的那份牵挂永远不会改变。

半山春晚即事赏析及阅读题答案

半山春晚即事赏析及阅读题答案

《半山春晚即事赏析及阅读题答案.doc》《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yuedudaan/1805919.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山居即事赏析

山居即事赏析

山居即事赏析《山居即事》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咏怀诗。

此诗主要是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写照,写出了生活的惬意,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欣赏,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全诗语言清新,情趣盎然,传神地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图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一、作品原文山居即事⑴寂寞掩柴扉⑵,苍茫对落晖⑶。

鹤巢松树遍⑷,人访荜门稀⑸。

绿竹含新粉⑹,红莲落故衣⑺。

渡头烟火起⑻,处处采菱归⑼。

二、注释⑴山居:山林之中隐居。

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

⑵寂寞:寂静无声,沉寂。

柴扉:柴门。

亦指贫寒的家园。

⑶落晖:夕阳,夕照。

晖,阳光。

⑷鹤巢:巢为动词,作栖宿解,不是名词“窝”的意思。

⑸荜(bì)门:用荆竹树枝编制的门,又称柴门。

常指房屋简陋破旧,用来形容贫寒人家。

⑹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⑺故衣:指莲花败叶。

⑻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烟火:指炊烟。

一作“灯火”。

⑼采菱:采集菱角。

《采菱行》是乐府清商曲名,后亦被用来泛指船歌小调等民间歌曲。

三、白话译文寂寞地关上柴门,广阔又模糊的远方夕阳落下。

鹤鸟们几乎在每棵松树上都安了巢,贫寒之家少有客人到来。

绿竹深处新开的粉花若隐若现红莲的旧花瓣渐渐落下。

渡头上逐渐热闹起来了,是船家们劳作了一天后唱着歌归来了。

[3]四、创作背景这首即事诗是即事感慨。

诗人即何事而作此诗,已经难以得知,但诗人的落寞感清晰地通过诗句传达出来。

诗人似乎在通过描写山景,隐喻一些山居以外的事情。

[3]五、作品鉴赏首联二句是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他引用了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

苍茫余落晖”诗句。

顾安《唐律消夏录》谓此诗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

其实不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

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

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满江红山居即事赏析

满江红山居即事赏析

满江红山居即事赏析《满江红·山居即事》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满足于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

下面我们来看看满江红山居即事赏析,欢迎阅读。

满江红·山居即事辛弃疾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

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

闲日永,眠黄犊。

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译文】几只轻盈的鸥鸟飞来,把满湖碧绿澄澈的湖水都扰动了。

还有不知哪里来的一双紫鸳鸯,也故意加进来逐水嬉戏,争闹不休。

我一面细读《离骚》,一面举杯痛饮;在饱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辞各种肉食关味。

附近还有一道瀑布,犹如明珠飞溅,供我观赏,它不停地倾泻着,日日足有五千斛。

春天,雨水丰足,新播下的谷种长出了碧绿的秧苗;进入农闲的时节,小黄牛懒散地打着瞌睡。

地里的麦子熟了,有如连绵不断的黄云;蚕房里。

白花花的新茧簇拥着,恰似堆堆白雪。

哎,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经可以满足了;如粟坏带不满足那什么时候井满足够。

几位老农见我闲着没事,就邀我到东园去走走,说是枇杷已经熟了。

【赏析】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满足于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

上片主要描写初夏季节优美的自然风景,突出自己山居生活环境的清幽绝尘和自我情怀的自然惬意。

起二韵笔中带趣,曲折起伏地写出水鸟飞来瓢泉碧水潭中的风景,动中含静。

写轻鸥飞来,群集水面,划破瓢泉如镜子似的碧水的优美景象。

一语点破,把瓢泉先前的平静如镜与现在的涟漪乍起就都表现出来了。

这是破静入动的第一层意思。

其次,轻鸥的到来,不仅会有动作,而且会有声音,轻鸥的鸣叫词面虽然未写,但是,它们的声音自然被暗融于画面中。

辛弃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原文译文赏析

辛弃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原文译文赏析

辛弃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从这首词中表达了作者心头的喜悦和恬淡情怀。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词吧。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原文宋代:辛弃疾北陇田高踏水频。

西溪禾早已尝新。

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

卖瓜声过竹边村。

译文及注释译文北边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们已经尝过了新收割的西水边上的早稻,隔着墙打来酒,炖上细鳞鱼。

忽然间下了一阵雨,使人感到凉爽,可是一会儿连一点云彩也没有了。

卖瓜人已走过竹林旁的村庄。

注释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⑵常山:县名,今浙江省常山县。

⑶陇(lǒng):高地。

⑷踏水:用双脚踏动水车。

⑸禾早:早熟的稻米。

⑹尝新:指品尝新稻。

⑺沽(gū)酒:买酒。

⑻纤鳞(lín):小鱼。

⑼更无:绝无。

⑽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赏析词的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特色的题材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达了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

“北陇田高踏水频”,北面高地上的农民在不停地踏着水车,灌溉农田。

“频”充满动态和声势,也暗示出农民在农忙时节的辛苦勤劳。

“西溪禾早已尝新”,与此不远的一个村庄,农民们已收割完早稻,他们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喷香的米饭。

“尝”写出丰收年景的来之不易和丰收年景里人们的喜悦。

“隔墙沽酒煮纤鳞”,一天的劳作结束,煮上从河里捞到的细鳞鱼,倒上白天买来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惫和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上片三句描写的是三幅画面,三幅画面地点不同,风采各异,似同时(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生动独特的农村生活画卷。

“北陇”“西溪”“隔墙”等词语不仅突出了乡村气息,更暗示出空间的开阔广袤,读来让人思维活跃疏宕,毫无局狭之感。

下片通过夏天风雨不定独特天气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

春晚感事古诗翻译

春晚感事古诗翻译

春晚感事古诗翻译春晚感事作者:陆游年代:南宋据鞍千里何曾病,闭户安眠百病生。

每忆嘉陵江上路,插花藉草醉清明。

【作者小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

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此诗作于新法失败后,诗人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时。

首联说:春风把花取走了,给我以清绿阴凉的天地。

一开始即出语不凡,别开生面。

一般诗人对红凋芳尽总不免流露出悼红惜春之情,而王安石却不如此看,说春去花谢,绿荫更浓。

接着他写了居室周围的暮春景象:坡路上林树翳翳,园屋前枝叶交盖。

这绿荫蔽天的环境多么安静和可爱,连园屋也显得更深远和隐蔽了。

颈联写他的日常起居,有时安闲地坐在床敷(坐具)上憩息,有时着履策杖去探幽寻胜,过的是悠闲自得的生活。

有谁能知诗人此时内心思想呢?只有北山(即钟山)之鸟,从空中飞过,赠以声声悦耳的鸣声。

这首诗的笔墨可以说十分经济。

他仅用一联“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就描绘出浓绿笼罩下的静谧,又用一联“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概括了他的日常活动,两者合在一起给人刻画了一个隐士的形象。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自然得体。

从诗的内容来说,前六句说的是诗人的隐逸生活和恬淡心绪,然而这仅是表面现象。

结尾一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虽也是写景,却流露了诗人胸中的举世无人相知的痛苦和愤慨。

这句诗说只有北山鸟给他好音,慰藉他的孤寂,那么万物之灵的人呢?尤其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们呢?诗中一字不提。

这就要联系当时新法被阻、王安石辞相后士大夫们对他的看法。

政见不同的反对派此时变本加厉地痛骂讥诮新法,甚至有人对他进行人身攻击。

对这类人,王安石早已看穿:“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他可置而不论。

但这时原与他相知的旧僚故友,也有人以为他已意志消磨,当起真正的隐士来了,有人则以为他潜心研究学问,以做诗参禅来调养性情。

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胸怀。

王安石一生以“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自负,即使辞相以后,也未熄灭新法继续推行的希望。

古诗山居即事翻译赏析

古诗山居即事翻译赏析

古诗山居即事翻译赏析《山居即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全文如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前言】《山居即事》此诗为唐代诗人王维所做的五言咏怀诗,主要是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写照,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落寞之情。

【翻译】寂寞独居,门扉紧掩,孤独的看着夕阳逐渐落下,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oRg扉紧掩。

绿竹生长,红莲花瓣掉落在老叶上,渡口处升起袅袅炊烟,到处可以见到归家的采菱人。

【鉴赏】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

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

”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

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

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故衣”指莲花败叶。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

春晚书山家屋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晚书山家屋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晚书山家屋壁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唐代]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译文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

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

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在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注释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

馨:香。

蒙蒙:形容雨点细小。

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

鸂(xī)鶒(chì):一种水鸟,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

俗称紫鸳鸯。

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鹧鸪。

”桑柘(zhè):桑木与柘木。

深:茂盛。

蚕:农家养蚕女。

渌(lù):水清而深的样子。

赏析:第一首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

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

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且不说蒙蒙的景色与泠泠的水声,单说树上莺。

树上莺尚且如此欢腾聒噪,逗得小儿啼索不休,更可想见大田里农夫抢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

陆游《春晚即事四首·其一》

陆游《春晚即事四首·其一》

陆游《春晚即事四首·其一》《春chūn晚wǎn即jí事shì四sì首shǒu·其qí一yī》作zuò者zhě:陆lù游yóu桑sāng麻má夹jiā道dào蔽bì行xíng人rén, 桃táo李lǐ随suí风fēng旋xuán作zuò尘chén。

煜yù煜yù红hóng灯dēng迎yíng妇fù担dān, 冬dōng冬dōng画huà鼓gǔ祭jì蚕cán神shén。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的《南唐书》,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菩萨蛮》黄庭坚古诗原文及鉴赏

《菩萨蛮》黄庭坚古诗原文及鉴赏

《菩萨蛮》黄庭坚古诗原文及鉴赏《菩萨蛮》黄庭坚古诗原文及鉴赏菩萨蛮黄庭坚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黄庭坚词作鉴赏据此词原序所说,这首《菩萨蛮》当是戏拟王安石集句诗之作。

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

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

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化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这句诗。

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这里十分熨贴,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

这样便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

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

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

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这首词全靠直接剥录他人诗句而成,虽非作词之正道,却也颇有移花接木之妙。

王安石《渔家傲》宋词鉴赏

王安石《渔家傲》宋词鉴赏

王安石《渔家傲》宋词鉴赏王安石《渔家傲》宋词鉴赏《渔家傲》王安石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

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

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王安石词作鉴赏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起拍二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

灯火,指元宵节彩灯。

宋时元夜灯节,热闹异常。

蔡绦《铁围山丛谈》:“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

”当时收灯后,又有出城探春的习俗,而江南孟春,不同于北方,往往收灯后便已芳草如茵、春意满野。

而钟山一带,竹木葱茏,万花竞秀,景色更为诱人。

“撩乱”,写出山花争奇斗艳,撩惹行人。

“灯火已收”而山花满眼,用笔正所谓扫处还生。

这二句,即写了江宁附近的季候特征,又点出作者居住的山中环境。

美景良辰,引逗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于是笔锋一转,由“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洊(jiàn)亭之游。

洊亭钟山西麓,溪水青青,花木如绣,是作者喜爱游赏的风景胜地。

王安石《马死》诗李壁注引《建康续志》云:“金华俞紫琳清老,尝冠秃巾,扫搭服,抱《字说》,逐公之驴,往来法云、定林,过八功德水,逍遥洊亭之上。

”“新水漫”,说明是雨后,经春雨洗礼,郊原格外清新。

款段,马行迟缓貌。

语出于《后汉书。

马援传》“乘下泽车,御款段马”,李贤注:“款犹缓也,言形段迟缓也。

”后借指驽马。

这里作者实用以指他所骑的毛驴,亦取其“形段迟缓”之意。

作者退居江宁时,神宗赐他一匹马,后来马死了,他外出旅游就骑毛驴。

“蹇”谓蹇驴。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载,王安石江宁,“筑第于白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

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

”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心闲意静,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尘外。

定林寺左右,峰峦复沓,后环屏风,前障桂岭,其间云雾缭绕,跨驴绕行山径,时要通过云层,故曰“穿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半山春晚即事翻译赏析
《半山春晚即事》作者为宋朝诗人王安石。

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前言】《半山春晚即事》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生活环境的幽静美丽和退居后的安舒闲逸,脱去常人惜花伤春的窠臼,生动地描绘了暮春时庭园的种种佳景,尤其末二句则在宁静、喜悦感受的抒写中,又隐约地透露了世罕知音的淡淡哀愁。

【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⑵春风:一作“晚风”。

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⑷翳翳: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⑹床敷: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⑺杖屦: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⑻北山:即钟山。

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翻译】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

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

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
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

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
过许多。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春风是无法“取”将花去的,但若没有这个“取”字,就不能形象地表现自然景象之变换;春风也不会“酬”与清阴,但若没有这个“酬”字,就不能体现作者欣然自得的情怀。

若无此二字,诗人的达观,春风的和煦,就不能跃然纸上了。

春风慷慨赐与清阴,诗人于是尽情去欣赏。

所以三、四句以“清阴”为本,稍作敷展。

“翳翳”,是形容树木茂密的状貌,“交交”,则是形容树木相互覆盖交加的样子。

只见那小路沿着山坡在茂密的树林中蜿蜒曲折,伸向远处,一片静谧,在葱茏的深处,园屋隐约可见。

这两句写静,略有唐人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的
风味。

然而常建的诗是禅寂之静,此诗用了“翳翳”、“交交”,显得
更有生意。

五六句笔锋一转,顺势推出主体形象。

床敷,即安置坐具,杖履,指扶杖漫步。

二句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来刻画半山园主人的风神。

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

两者虽是一静一动,但同样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乐的心境。

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
过,留下一片“好音”。

这两句极富韵味。

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颙曾隐居于此。

此时的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声鸟鸣,偶尔来慰其岑寂。

诗人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怀孤往之志、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显示于言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