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格式
语文说明文 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格式
![语文说明文 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dba9d4a8e009581b6ad9eb34.png)
语文说明文、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格式说明文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题型一: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例子,客观具体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一系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同比喻)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
④做比较:把...与...做比较,突出强调...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⑤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介绍了)...(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⑧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生动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题型二:分析某词能否去掉①不行。
②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
③点明是对什么的修饰或限制。
④结合句子,谈一下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具体作用。
⑤平实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生动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⑥谈谈删除或替换这个词语后,意思有什么变化。
题型三:分析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题型四:题目/开头的作用:内容上:点明/引出了说明对象...,突出了说明对象...怎样的特点。
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阅读理解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d01b1a64431b90d6c85c7d7.png)
语文阅读题型及解题套路题型一:归纳段意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题型二:概括中心思想(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题型三:理解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题型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题型五:修辞手法的作用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生动形象地写出xx 事物的xx 特点;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 事物的xx 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增强语势,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议论文中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古诗文)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古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7fc44dba0d4a7303763a4f.png)
记叙文答题模板: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16.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17.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8.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19.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c87d66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7.png)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八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八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a54f6a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6.png)
八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一、记叙文阅读。
(一)概括文章内容。
1. 题目。
答案模板。
本文叙述了(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解析。
2. 题目。
答案模板。
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为(事件1)+(事件2)+(事件3)……解析。
首先是初见藤野先生时,他的外貌、穿着等给作者留下印象(事件1);接着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事件2);然后他纠正“我”绘的解剖图(事件3);还有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事件4);最后是分别时赠送照片并叮嘱“我”(事件5)。
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些事件概括出来即可。
(二)赏析句子。
3. 题目。
答案模板。
从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入手,分析其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
解析。
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
“攀”“缩”“倾”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时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4. 题目。
答案模板。
从修辞方法(拟人)入手,分析其作用(赋予……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
解析。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油蛉和蟋蟀拟人化,赋予它们“低唱”“弹琴”等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和乐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三)分析人物形象。
5. 题目。
答案模板。
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以及他的身份、经历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析。
从外貌上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说明他贫困潦倒且好逸恶劳;从语言上,“窃书不能算偷……”表现出他的迂腐;从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的虚荣;从他的身份来看,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他贫困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悲的人物形象。
6. 题目。
答案模板。
通过他们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自私、冷酷、虚荣、唯利是图等)。
解析。
在盼于勒时,他们把于勒当成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表现出他们对金钱的渴望;遇于勒时,发现于勒穷困潦倒,他们的态度立刻转变,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躲于勒时,更体现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亲情的丑恶嘴脸。
中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考题型答题模板
![中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考题型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a9924106294dd88d1d26b43.png)
人物描写答题公式〔依次分析,有一个答一个〕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表现了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 心理〕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1、比喻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例句】:〔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
〔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2〕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2、拟人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作用分析】:〔1〕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艳丽、桃争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
【答题格式】: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3、夸修辞手法及作用:【定义】:夸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根底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
夸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例句】:〔1〕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作用分析】:〔1〕运用了夸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答题格式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答题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72e23096a58da0116d17491c.png)
记叙文(总述)(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公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公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公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注:①写人为主——公式: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公式: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公式: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公式:描写了……表达了……的感情⑤议论——公式:文章论述了……阐明了……(1)文首——公式: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公式: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公式: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①比喻——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②拟人——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③夸张——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突出(或强烈)。
⑤排比——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美感。
(1)找出文段开头、中间或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明确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烘托人物形象;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12d138b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2.png)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1. 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谁 + 做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 结果怎样。
比如说,写小明在下雨天去给生病的奶奶送药,最后奶奶病情好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括啦。
2. 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以及他人的反应、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间接描写)等方面入手。
如果文中说“小明皱着眉头,咬着嘴唇,握紧了拳头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从这动作和语言描写就能看出小明是个坚定、有决心的人。
3. 理解句子含义- 公式:先看句子表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要是句子是“那扇门关闭了,却又好像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窗。
”表面上是说一扇门关上另一扇开,深层次可能是说一个机会失去了,但又有了新的机会,反映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名称],把[本体]比作[喻体](比喻句)或者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的主旨]。
例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运用比喻,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5. 文章标题的作用- 公式:二、说明文阅读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公式:说明对象一般在文章标题或者开头就会点明。
特征呢,要从文中找关键词句,比如“大熊猫是一种珍稀的哺乳动物,它毛色黑白相间,体型胖嘟嘟的,特别爱吃竹子。
”这里大熊猫就是说明对象,毛色、体型、食性就是它的特征。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有很多,其中赵州桥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举赵州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像“这座大楼高100米,有30层。
”准确说明了大楼的高度和层数。
说明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040343531126edb6f1a104a.png)
说明文阅读1、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的人或事物。
一看题目,二看首尾。
2、说明对象的特征:①看题目;②在首段中找;③抓关键句。
3、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或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⑧.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5、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6、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fb2356d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8.png)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一、概括文章内容1. 记叙文2. 说明文- 一般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了啥说明方法(如果题目有要求的话)。
例如介绍大熊猫的说明文,就可以说“文章介绍了大熊猫(说明对象),它有黑白相间的毛色、爱吃竹子、动作憨态可掬等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文中运用了列数字(如果有提到大熊猫的体重、数量等数据)、打比方(如果把大熊猫比作什么可爱的东西)等说明方法(如果有要求提及)。
”二、赏析句子1. 从修辞角度- 如果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就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句子的作用]。
比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就可以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 要是拟人句呢,就说: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人的[动作、神态、情感等],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或者作者的情感]。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可以回答“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当作人来写,赋予小草‘偷偷地钻’这样人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小草破土而出的生机与活力。
”2. 从描写角度(人物描写或者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如果是外貌描写,就说:这个句子是外貌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像面容、衣着等],表现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或者生活状态等]。
例如“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可以回答“这个句子是外貌描写,通过描写他满脸灰尘、衣服破烂且带血等外貌特征,表现出他经历了艰难困苦或者遭遇了危险。
”- 动作描写: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具体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像“他双手捧着球,深吸一口气,然后踮起脚尖,用力一跃,把球投了出去。
”就可以说“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他捧球、吸气、踮脚、投球等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他对投球这件事的专注和努力。
中考语文轮复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格式实用必备! (一)
![中考语文轮复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格式实用必备! (一)](https://img.taocdn.com/s3/m/37f6266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3.png)
中考语文轮复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格式实用必备! (一)中考语文轮复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格式实用必备!随着中考的临近,语文考试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阅读理解也是考试中重要的一环。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不同类型的文章答题方法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这里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答题格式作出详细的介绍,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中考!一、记叙文的阅读答题格式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来传达情感、经验、事件的文学作品。
对于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阅读文章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情感和事件。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人物情感、心理变化以及事件的发生和变化,从而为后续的答题做好铺垫。
2.抓住文章中心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抓住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和情感,并把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3.针对问题找到答案阅读过后,针对问题找到答案,可以借助于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断和猜测,同时也需要学会合理的跨文本阅读,一些在文章之外的知识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
二、说明文的阅读答题格式说明文是一种通过阐述事物的特点、规律、性质等来传达信息的文学作品。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阅读文章同样,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对文本进行理解。
注意把握文章的文体、篇幅和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传递的信息、说明的事物和概念等。
2.重点关注核心内容说明文中通常会有明确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内容。
通过对核心内容进行细化和分类,可以更好地进行理解和分析。
3.把握主旨思想和记叙文一样,抓住文章的中心也是说明文阅读答题的关键,需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主旨思想和信息,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线索。
三、议论文的阅读答题格式议论文是一种通过表达观点、引用事实、分析比较、论证证据等方法来展现作者意图的文学作品。
对于议论文的阅读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阅读文章同样需要仔细阅读文章,注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结论,同时也要重点关注文章中的主张、论据和论证过程等。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fc564e99941ea76e59fa0415.png)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语文阅读解题步骤点拨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解题套路题型一:归纳段意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题型二:概括中心思想有很多的问答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问题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用中心句回答。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题型三:理解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再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题型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题型五: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题型六: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方法1. 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 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 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题型七:选择正确读音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c77d48f524ccbff02184c8.png)
深入,气势磅礴,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能更好的理解体会作者 的情感态度。
答题模板:①这是个……句子,(作用)表达了……;②运用了…… 修辞,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用;③运用了……表达方式, 点明了(写出了、抒发了、交代了)……。
题型 7 工整句的赏析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
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⑥ 找反复出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 作者有时采用反复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 化主题的目的。⑦找独立成段句。独立成段的句子在文中往往起强调 作用,与主题关系密切。
二“并”: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指出 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有些文章内容繁杂,找不到关 键句,需要考生进行分析并概括。
写作手法及作用
总的答题模板: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组织答案时,切忌停 留浅层的分析,要结合文章内容深层分析。
用
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要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 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还 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题型 1 评价人物题 答题模板:文中人物……(言或行)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思想个性),我认为这个人物……,比如“……”这样的标志性 语 言 。 “ 我 认 为 …… 。 ” 言 简 意 赅 地 表 明 自 己 的 观 点 。 再 用 “ 比 如”“例如”等词语,运用举例或道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要从人物 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含的精神或品质。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 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晰,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古诗文)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古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a6af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4.png)
现代文阅读必备答题模版一、说明文【考点1】说明语言与其他文体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符合客观实际。
说明事物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既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
无论采用哪种语言,都必须注意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考查,常见题目设问方法:“XXX”能否替换为“YYY”,为什么?“XXX”能不能删去,为什么?(肯定不能!)题日做法:1、“XXX”能否替换为“YYY”,为什么?答题公式:不能,“XXX”和“YYY”是什么意思,“XXX”比“YYY”好在哪里,所以不能换,换掉之后会怎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
2、“XX”能不能删去,为什么?答题公式:不能,“XX”的意思,“XX”的说明内容特点,如果删去会怎样,所以不能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
【考点2】说明方法1、举例子即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
常用的标志有“比如”“例如”“如”。
选取的例子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作用: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2、分类别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
分类时要注意标准要统一。
作用:能给人以概貌的了解,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别,使说明更具条理3、列数字即用一些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既能反映事实情况,又较有说服力。
一定要对数字进行核实。
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例如表示年月日的数字就不是列数字。
所列数字一定是有效的数字作用:可以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极具说服力4、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规定性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书等。
作用:准确、简明、科学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5、作诠释作诠释是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用: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6、作比较是将两种有着外在或内在联系的相同或不同的事物加以比较的一种说明方法。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答题技巧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b3b84f902768e9951e738c5.png)
议论文答题模式
1.如何找文章的中论点? 从选文的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度句(承上启下引 出中心论点)、以上四个地方没有,要看选文始终围绕 ______来写。 2.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首先:判断运用了怎样的论正方法;然后答出作用。
3.第一段有何作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文章 的感情基调,通过____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_____。
4.分析人物形象:(略)
2.划线句子有何作用? 通常可从赏析句子的角度作答,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句型句式、字词、 感官角度。
3.赏析单独字、成语:单个字要理解它的表达效果,在句中作用或者暗含怎 样的含义,如: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有何表达效果?A衬托出环境的幽 寂空旷;B体现作者的高洁情怀。 成语类:作答前先理解其意,然后答出其作用及其表达的真正含义。
说明文答题模式:
1.判断;2解释;3体现什么,表现什么,突出什么。
举例子:通过举____例子,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 ____特点,增强了说服力,使说明对象通俗易懂。 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____,点名了____。
作比较:把____与____进行比较,突出强调 了事物的____特点。
列数字: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____特点, 增强了说服力,
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___和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___的观 点,是文章对比鲜明,分析透彻,说理严密,个人印象深刻,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___比作___,生动形象地证明了___的 观点,从而使说理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是观点容易被接受。
4.选文的论证思路:
通常以单独一段或者几段的形式出现。如单独一段,可将一段分 为几层,然后用通顺的语句连接起来,最后要答上证明____。以 首先___,其次___,最后___。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91f376f5ba1aa8114531d925.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一。
记叙文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3.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拟人:将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之情.(3)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表达···(5)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7)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8)叠词:具有音韵美,结构美,语言美,表达·····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语文阅读分析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分析答题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943ea2a3f524ccbff1218429.png)
(一)语文阅读分析答题格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七、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十一、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十二、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十三、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语文说明文的答题格式是样的
![语文说明文的答题格式是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0939a06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48.png)
语文说明文的答题格式是样的一、常见的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整体到局部、⑤从概括到详细、⑥从主要到次要、⑦从一般到个别、⑧从主体到抽象2、怎能确定说明的顺序首先应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其次,把握语言的标志,最后还要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从说明对象分析来看,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从语言标志看,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开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最后还要注意慎定说明文的顺序,不能以偏概全,因为一篇说明文可根据目的和对象,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二、说明方法1、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的例子,详细真切(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②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事物)分门别类地列举,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特征/(事理)。
③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准确详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事物)进展诠释,详细通俗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⑤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对(事物)加以描摹,详细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事理)。
⑦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扼要、科学准确地概括(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读者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认识)。
⑧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详细的数字,科学准确详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⑨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列举图表,简明直观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
⑩引资料: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详细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详细的数据:(作用同举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引用有利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说明文、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格式
说明文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题型一: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例子,客观具体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一系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同比喻)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怎样的特点。
④做比较:把...与...做比较,突出强调...怎样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⑤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介绍了)...(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⑧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生动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题型二:分析某词能否去掉
①不行。
②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
③点明是对什么的修饰或限制。
④结合句子,谈一下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具体作用。
⑤平实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生动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⑥谈谈删除或替换这个词语后,意思有什么变化。
题型三:分析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四:题目/开头的作用:
内容上:点明/引出了说明对象...,突出了说明对象...怎样的特点。
形式上:运用了...的方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用了...的...,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说明文中的拟人: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表现说明对象...的特点,表现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说明文中的设问:设问,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注意和对说明对象的思考。
如何整体把握文章:首先要弄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大体分出文章的层次,其次要逐层概括。
记叙文
1、概括文章内容
A、概括全文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B、梳理故事情节:
①抓住主干情节进行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注意行文线索
2、理解文章主旨
①找文章中心句
位置:首段、末段(有时是1~3段)
性质: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②体会文章叙事内容的感情指向
③体会作者在中心任务
3、理清叙事线索与顺序
※记叙文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
※注意区别插叙、倒叙
插叙:①插入叙述了...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或: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使文章情节更完整)。
②展现了..人物..的形象。
③更好的烘托了文章...的主旨。
④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感染力。
4、辨析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四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
4、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①直接描写: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②侧面描写:描写了...的内容;烘托了...的情感;突出了...的主旨
③衬托:正衬、对比反衬
④环境烘托
6、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环境背景
②写出环境...的特点,渲染了...的气氛
③奠定了文章情感...的基调
④烘托人物...的心理
⑤烘托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⑥烘托了...的文章主题
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
⑧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7、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A、赏析词语
①解词意(有事还须解释出语境意)
②指出词的修辞或描写类型等
③分析词的独特表现力(可用换词比较法体会)
④人物(有时是作者)的心理或情感
B、赏析句子
①指出句子的修辞或描写类型等
②分析其独特表现力
8、理解重要词语、重要语句的含义
※一般考察的是文章主旨句
①表层含义(即将概括的句子解读具体;将生动的、有象征意味的、委婉含蓄的句子用通俗直白的方式表达)
②深层含义(解读文章的写作用意——主旨)
9、理解重要词语、重要语句的含义
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
◎为后文...的内容做铺垫
◎...,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文中:◎过渡段,承接上文...的内容,引起下文...的内容
◎设置悬念,为后文...的内容做铺垫(埋伏笔)
◎插叙
◎侧面描写
◎对比(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把...和...进行对比,能够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文末:结尾点题
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首尾呼应
卒章显志——深化文章主题、发人深省
侧面烘托:文中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侧面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或形象特点
题目的作用:概括...的内容;突出...的主旨;是否是文章的线索;说明题目的好处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烘托形象;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反思;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设置悬念:文章设置了...的悬念,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或埋伏笔),使文章结构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抑扬结合:运用了抑扬结合的写作手法,先写...,后写...,前后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人物...形象,烘托了文章...的主旨,使文章富有变化、波澜起伏,增强感染力
前后照应:运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在开头和结尾都写了...的内容,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人物的...形象或...的中心思想更鲜明。
更好的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以小见大: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写...这样的平凡细微的小事情,反映...的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