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内容及特点
浅谈《山西省国土资源图集》的设计与编制
作者简介:韩燕旎(1985—),女,山西阳泉人,中级工程师,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测绘专业,主要从事地图制图工作。
(邮箱)294617732@1 山西省自然资源概况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及其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物质实体。
下面分述山西省自然资源的特性。
1.1 矿产资源山西矿产资源分布广,种类多,储量丰富。
其中,煤、铝土、耐火粘土、铁矾土、珍珠岩、镓、铂的储量居全国各省(区)同种矿藏储量的首位,金红石(含钛矿)、镁盐、芒硝的储量居第二位,钾长石、钛铁、石灰石等也居全国各省(区)的前列。
1.2 土地资源1)地形复杂,山多川少。
整个地形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高低起伏异常显著,平原面积仅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7%左右。
2)黄土覆盖广泛,水土流失严重。
全省约有85%以上的土地为黄土和次生黄土所覆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导致了多个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给农业生产带来困难。
3)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土、水、热条件在时空上不够协调,严重地影响了土地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
4)土地质量较差,耕地后备资源不多。
瘠薄坡耕地、干旱地等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2/3以上,土地生产力水平很低,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2 编制目的一本编制优秀的国土资源图集可以总结自然资源工作及自然资源调查的成就,可以使自然资源调查的成果具有直观性和可比性,并为区域经济发展及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地区资源认识深度,使人们更加重视与资源的关系。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山西省各区县在经济建设、自然资源普查、国土开发和数据统计中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和众多科研成果。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完成,也为本次自然资源图集的制作提供了更科学的数据。
图集编制的目的在于将这些数据集中整理、综合分析,以直观、形象的地图语言,全面反映山西省各项资源开发现状和可持续利用前景。
从而指导人们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
《山西省地图集》总体设计
:
,
以 突 出我
、
省能 源 重 化工 基地 的特 色 为此 按 水 地 质 煤 炭
、 、 。 、 。
,
、
、
页 资源 及金属 非金 属 矿 产 地震 地下 水 地 貌 土 壤 草地 森 林先 ). j } 6 l 序排 列 而社 会经 济要 素图幅
放 在 后 按 人 口 土地 农业 工 业 交 通 旅游 名胜 古迹 环境 污 染 土 特产 等先 后顺 序 排 列
、
、
; 布及 联 系 了解 我 省 山 山 水 水 沟 沟 壑壑 及 在 这 片黄 土地 上 的 资 源 状 况 它 对加 强 宏观 管理 和 制定
长期 发展 规 划 组织 和 协 调 生 产 布 局 发挥 各地 优势 以 及 在 综 合治 理 和 对 外开 放 等方 面提 供 科学 依据 也 为各专 业部 门 和 科 研教学 单 位提 供可靠 的 资料
一
)
一
一 执拼 海 书一 资 价奋井 梦共里 吞派 介 才 ) 参二 户 衬 : 一 城 扮 基 洲 火二式 } 心找 月 烈 二
. ù
一
一
》
_
、
尸 一
厂
一 卜
卜 、
之
一
`
护
、 沪
、
一
j 刘襄 卜
一 总述
1
.
、
任务 目的
、
:
根 据 省政 府 晋 政 办 发 绘 和 印刷 出 版 工作 设现状
。 。
( 19
、
内容结 构 编 排设 计 及要求
、
:
( 1 )《 图集 》 内 容是
由总 图 分 县 图 和 城 市扩 大 图 三部分 内容组 成
山 西 省 情 概 况
山西省情概况自然地理一、位置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
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
写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摘要:一、引言二、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籍特点1.内容题材2.文学风格3.社会背景三、代表性书籍及作者1.《林海雪原》2.《三家巷》3.《右玉岭》四、六七十年代山西书籍的影响1.文学价值2.历史价值3.地域文化传承五、结语正文:一、引言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籍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书籍既有独特的时代特点,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山西书籍进行梳理,分析其特点、代表性作品及影响,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1.内容题材六七十年代的山西书籍,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又有揭示社会矛盾、探讨人性命题的作品。
这些书籍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山西人民的精神风貌。
2.文学风格这一时期的山西书籍,文学风格独特。
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的融合。
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使得山西六七十年代的书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社会背景六七十年代,我国社会政治动荡,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山西书籍既有对极左思潮的抵制,又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歌颂。
这些书籍反映了当时山西人民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奋发向前的精神品质。
三、代表性书籍及作者1.《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农村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英雄画卷。
2.《三家巷》:作者陈忠实,讲述了六七十年代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家庭在三十年间所经历的风雨历程。
3.《右玉岭》:作者李准,以山西右玉岭为背景,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1.文学价值六七十年代的山西书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分。
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
2.历史价值这一时期的山西书籍,记录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历史风貌,为后世研究六七十年代我国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从一张地图看龙城变迁 民国初太原城形似“菱形”
从一张地图看龙城变迁民国初太原城形似“菱形”太原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关于这座城市的过去,我们只能从留存下来的地图窥豹一斑。
太原市公安局档案馆,楼道墙壁上挂着一幅太原城地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记者拿着这幅地图找到了太原市历史文化专家王继祖,听听专家解秘地图。
陆军测绘,特点是精确地图的纸为土黄色,看着很古旧。
但是太原市公安局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却笑着说,“这是复制品,千万不要被纸的颜色欺骗了。
这张《山西省城详图》为民国8年(1919年)测量,民国9年(1920年)印制。
看看,民国初年,太原城只有这么大,最南边大概是现在迎泽大街的位置,最北边到北大街,东起建设路,西到新建路。
”1919年,山西省城详图记者拿着从太原市公安局档案馆借出的地图来到王继祖家。
“你这幅地图不是原图。
”王继祖看了一眼就给出这样的结论。
“原图是蓝色扫描图,图幅比这个大得多。
地图上的字也是后来重写的。
”“辛亥革命之后,阎锡山当上了山西军政府的首脑。
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后让位给袁世凯。
可是袁世凯要复辟帝制,在这个过程中,阎锡山在山西两次“浮沉”。
他认为自己坐稳这个位子的关键是把太原守牢。
而要以有限的兵力守牢太原,就得凭借太原周边的地理环境,凭借太原城垣和太原的街巷。
于是,1919年,他命令军政府下属的山西省陆军测绘局对太原城区进行测绘。
一年之后,绘制出这幅地图。
”王继祖说,这幅地图最珍贵的是,它是陆军测绘的,十分精确。
它是真正的地图,而大部分老地图都是示意图。
之所以叫《山西省城详图》,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习惯将太原称为省城太原,在文字表述时,就把太原省略了,只写省城。
其实省城的概念要比太原城的概念大。
老太原人的惆怅“这里面啥都没有了。
”王继祖一边看着地图,一边喃喃自语,记者可以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份惆怅。
王继祖是地道的太原人,从小就听祖辈们讲述关于老太原的故事。
之后由于工作关系,开始研究太原地名、老街巷。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先后编纂了多部关于地方志、太原街巷、地名的书籍。
山 西 省 情 概 况
山西省情概况自然地理一、位置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
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4°——14℃之间。
《山西历史地图集》项目技术设计通过专家评审
本刊讯通讯员孙小兰报道,2017年4月13日,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历史地理、地方志和地图制图有关领域专家对《山西历史地图集》项目技术设计进行了评审。
由我国著名历史地理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博导朱士光教授,太原师范学院原院长、博导王尚义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博导张锦教授等5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项目技术设计进行了评审。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琚林勇、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孔令礼及山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山西文华》编委会办公室、山西省委宣传部记协秘书处、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技术人员作的项目技术设计汇报,审阅了技术设计书和样图,经质询、讨论,认为项目整合《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等已有成果,并补充最新考古成果、历史研究成果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相关内容,以历史年代顺序为主线,在分析山西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反映山西从旧、新石器时代至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变革,可以较全面地展现山西历史发展的时空变迁。
专家组一致同意项目技术设计通过评审。
据悉,《山西历史地图集》是《山西文华》丛书的组成部分,是一部重要的山西历史文化文献,2017年底前后出版。
图集以历史年代为轴,时间从石器时代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17年,共分为序图、文明起源、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除序图和文明起源外,每个图组均以行政区划为开端,展现重要的军事战争、经济发展、人口民族和文化发展,综合反映山西省各个历史时期的状况。
《山西省历史地图集》部分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② 远 景 物 体 色彩朦 胧 含 蓄统 一 似 有 若无 近 于 平 面 感
.
:
,
晕 谊造 型 与 色 彩 运 用
。
③ 契斯卡 阔夫 教 学 法
、
, i 眨竺 丘 乡之兔之呜 眨卜 屺 笼眨 ,兔之凡眨全 勃
兔
身艺 知之兔窿 , 2 呈坦互 睡竺 论 11 张三 场 2 角已 j 忆 勺史 生星 匆 2 夕护 匆 尸乌 匆 2 乡召角健、 2 吓 哭之晰 } 玺理 兔二 玺二
,
教授 李 裕 民 师道 刚 靳 生 禾 山 大师 院 副 院 长 王 尚 义 省 古 建 研 究 所 所长 柴 泽 俊 编 辑 郑 庆 春 省 出 版 局古 籍 社 编 审 孙 安 邦 原 省 地方 志编 审 刘 伟毅 述 有 图 集 主 编 李 玉
明及 省 测绘 局 局 长刘 和 平 副 局 长王银焕
。 。 , 。
,
,
,
,
。
:
的孤 立 形 态 稍高的 地 貌 形 态 具 有更清 楚 的
由于 光 线 漫 射 在 观 测 者 和 地 物 之 间 出
,
轮廓 则 阴 影 中的冷 紫色调 过 渡 为 较 暖 的橄
榄 色 或咖 啡 色 高 地 貌 形 态 用 饱 和 的深 暖 色 调 强 调 阴 影 并 且 依 照 光 辉 区 的颜 色 不 同 而
1 9
。
财 政 部 门 要 投 入 编 辑部 应 提 出 经 费
。
一
自从
申请 计 划
、
86
年 召 开 第一次 编 图 会议 后 经 常有 人
,
,
刘和 平局 长指示 领 导交 办 的 事 一 定 要 抓紧 抓好 尽快 落 实到 人 今 年 力 争 收 集 到 《山 西 古地 图 》底 图 分 管 地 编 工 作 的 王银焕副 局 长 也做 了 详细 的 指 示
《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山西通志》清-覺羅石麟
《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山西通志》清-覺羅石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
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
覺羅石麟等監修
提要
《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
國朝巡撫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覺羅石麟等監修。
山西之有《通志》,始於明成化中督學僉事胡謐,後嘉靖中副使周斯盛、萬曆中按察使李維禎,皆踵事排纂。
至本朝康熙壬戌,督學道劉梅又因舊本重編,凡五易稿而始成。
分類共三十有二,所增輯甚夥,而訛復者亦頗不少。
雍正七年,石麟等奉詔纂輯,乃開局會城,因舊本續加增訂。
旁咨博訪,廣其類為四十。
凡遺聞故事,比舊加詳。
其發凡起例者為原任庶起士儲大文。
大文於地理之學頗能研究,所著《存硯樓集》,訂正輿記者為多。
故此志山川形勢,率得其要領。
其特立《經籍》一門,乃用施宿《會稽志》、袁桷《四明志》之例,亦有資考據云。
历史考研必备山西省考研重点知识点总结
历史考研必备山西省考研重点知识点总结山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在历史考研中,山西省的历史知识点都具有较高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山西省考研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山西的历史地理概况山西地处中国的北方,是黄河上游的一个省份。
早在古代,山西就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山西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交通要道,也造就了丰富的历史资源。
山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二、山西古代名人与历史事件山西是一个孕育了众多古代名人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
在历史考研中,以下几个知识点是必备的:1. 晋文公与晋文化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要君主,他积极推动了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被后人尊称为“晋文化”的创始人。
晋文化在山西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山西古代文化的精神支柱。
2. 平遥古城与中国古代银行业平遥古城是山西省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城之一。
平遥古城中的古代银行业遗迹被誉为中国古代金融业的"摇篮"。
了解平遥古城和古代银行业的发展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和金融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3. 农民起义与山西山西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农民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洪洞、运城等地的起义。
这些起义不仅是山西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同时也对中国历史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山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矛盾和政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西的文化遗产山西省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这些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了解山西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1. 悬空寺与中国古代建筑悬空寺是山西省的一座著名古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之一。
探究悬空寺的建造背后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2. 木塔与山西的佛教文化山西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其独特的木塔而闻名。
《走进山西地图集》问世
2020年4月经纬天地第2期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有关决策部署,慎终如始加强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坚决打好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攻坚战。
会议要求,各部门要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迅速行动起来,结合实际,积极主动谋划,进一步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抓、,有关重点工作工,动、行动,精力,抓好落实,确保全年各项工作按期完成。
《走逬山西地图集》间世本刊讯通讯员贾建荣、李梅报道,近日,由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的进山西地图集》由山西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明摇篮”。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山西、了解山西、走进山西,更好地感受山西、热爱山西,《山西省“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确定编制《走进山西地图集》。
该图集编制工作经山西省政府批准于2017年正式启动,由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牵头,自然资源、农业、经济、文化旅游等10余个省直部门共同参与。
历时三年,于2019年编制完成。
该图集为公益性地图类图书,以反映山西基本省情为主,运用形象直观的表现方法,图文并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经会设等各领域的发展状况。
内容包括自然条件、纵览、设、社会发展、遗产和艺艺术、地市概况6个部分。
自然条件部分中包括地质、地貌、矿产以及土壤、地表覆盖等38类,展现全省的地质、地貌、水、气候、土地和生物资源;历史纵览部分中包括文明起源到民国时期共29项,以考古成果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从文明起源开始,依次按历史的时间轴,勾勒出山西历史的风云变幻以及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建设部分包括城镇空间布局、转型综改示范区、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布局、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等31类,全面展示山西省在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目标的辉煌成就和崭新形象以及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历程;社会发展部分包括人口、教育、科技、卫生等12类,着民生重点,反映了社会事业的重大突破;文化遗产和文艺艺术部分包括遗产、重点物和、、雕和博物馆等共64类,展示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地市概况部分以11个地级市位,综合表现11市行政区划、、旅游、产和城市风貌。
《山西省百镇地图》设计与编制特点
摘要《山西省百镇地图》是采用先进的影像处理及数字制图技术,为山西省100个重点镇编制的系列影像挂图。
依照辩证统一的设计原则,详细阐述了地图内容及结构框架、影像处理、符号配置及地图整饰等编制特点,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百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文社会等多种信息,将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乡村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等重大项目提供基础地图信息。
关键词百镇地图;设计特点;编制特点中图分类号P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19(2016)06-0087-051.概述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是国家政权体系的基础环节,承担着管理辖区内乡村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职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当前,乡镇政权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
乡、镇地图是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和全社会了解乡镇区域情况最直观的载体和开展乡镇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的重要内容。
山西省首期编制的《山西省百镇地图》(以下简称百镇地图)充分应用当前先进的影像处理及数字制图技术,采用高现势性的航空遥感影像作为成果底图,辅以标准权威的矢量地图,通过统一协调的内容选取、要素处理及地图整饰,形象直观地反映了100个重点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文社会等多种信息,成果在整体设计、编制技术等多方面体现出明显特点。
2.设计特点百镇地图是以重点镇为基本单元编制的系列影像挂图,鉴于各镇地域分布跨度大,受地形、气候、矿产资源、农业生产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山西省百镇地图》设计与编制特点阴邓秋月(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山西太原030002)87//件及历史文化遗存的影响,各镇的村落格局、民居建筑、发展方向及经济社会条件各具特色。
为客观详尽地反映各镇发展基础、发展现状及发展特色,百镇地图坚持“影像为辅、矢量为主,辩证统一”的设计原则,全面真实地反映山西省重点镇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禀赋和居民地、境界、交通、旅游、农田水利、厂矿企业、科教文卫等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内容,客观展示了相关区域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潜力。
《太原印迹》城市历史地图集的设计特色
曹钦(太原市测绘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摘要本文结合地图设计的要求,遵循“还原历史、尊重历史、了解历史”的设计原则,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组作为应用实例进行说明,旨在以《太原印迹》城市历史地图集为例,对城市历史地图集的易读性、科学性、实用性与艺术性进行实践性的探索,并将其运用到城市历史地图集的设计中,使其表现出清晰的地图信息传达和设计特色。
《太原印迹》城市历史地图集通过“对比和协调”的原则,多视角反映出太原历史的变迁,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读图效果。
关键词城市历史地图;地图设计;地图语言中图分类号P2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7319(2020)04-0090-05《太原印迹》城市历史地图集的设计特色0.引言地图是运用图形符号来记载和传输地理信息的特种文化工具,它是真实表达实体空间的地物与现象。
作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太原印迹》城市历史地图集,在编制过程中大胆创新,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地图数据库,运用地图学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正确反映出各要素的地理分布规律与区域特点。
将《太原印迹》中的地理底图、分类分级、建置区划、表达形式等各方面进行统一协调配置。
按照地图的设计原则,突出地图色彩与历史时期的协调搭配,提升图集艺术性与视觉体验的可视化效果。
将每个图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太原印迹》的高质量与高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说,城市就是一部史学书籍,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留下很多印迹。
“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所以地图制图者都会把这些记忆和印迹整合绘制成地图,形成了具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韵味的地图集。
城市历史地图集作为一种地图文化的重要载体,将城市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以最直观、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人们,是人们乐于接受的,达到了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从而将地图、文化、城市历史紧密相连。
地图集是感知城市、审视城市、解读城市的一种途径,向人们揭示出这座城市的很多内涵,比如文化的底蕴、历史的沿革、风貌的特色等等。
绚丽的画卷壮美的史诗——《山西解放战争图文史》评介
绚丽的画卷壮美的史诗——《山西解放战争图文史》评介李玉明
【期刊名称】《前进》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 在山西全境解放60周年前夕,由李茂盛、牛崇辉两位同志主编的<山西解放战争图文史>一书正式出版了.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总页数】1页(P55)
【作者】李玉明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绚丽多彩的西北革命历史画卷——《西北新民主主义革命丛书》评介 [J], 范鹏
2.一幅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绚丽画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评介 [J], 罗德运
3.绚丽壮美的“外星世界”温宿大峡谷——绚丽壮美的“外星世界”温宿大峡谷[J], 邱冀;赵登文(图)
4.古老民族壮美生活的画卷——《清代满族风俗史》评介 [J], 徐彻
5.壮美的画卷雄浑的史诗——大学生座谈《开国大典》、《百色起义》 [J], 夏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省历史地图集》的设计与计算机制图
《山西省历史地图集》的设计与计算机制图
何宗宜;张会霞
【期刊名称】《测绘通报》
【年(卷),期】2003()12
【摘要】介绍《山西省历史地图集》的内容构成、设计与编制特点;图集计算机制作与制版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流程。
【总页数】3页(P42-44)
【关键词】《山西省历史地图集》;设计;计算机制图;技术流程
【作者】何宗宜;张会霞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83.7
【相关文献】
1.《山西省历史地图集》的设计与制作 [J], 姚志明
2.装帧设计在历史地图集中的应用——以《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古地图》为例[J], 钟颖
3.《山西省历史地图集》校正二则 [J], 祁剑青;
4.山西省历史地图集的计算机编制 [J], 张会霞;何宗宜
5.应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山西省历史地图集》的几点体会 [J], 孟万忠;董彩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山西版图变迁简单看懂自春秋到明清3000年中华历史
从⼭西版图变迁简单看懂⾃春秋到明清3000年中华历史东汉后期,太后称制,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再加上天灾不断,于是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百年的战乱时代。
公元190年,董卓之乱⼜起,⾃此汉廷⼤权旁落,⽽地⽅豪强拥兵⾃重,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东汉政府名存实亡。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三国时期。
⼀代枭雄曹操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了中国的北⽅,⼤有⼀统天下之势。
⽽曹操两次攻打壶关城留下了⼀⾸关于说太⾏⼭道路崎岖的《苦寒⾏》,⽽守上党壶关城的是将军袁绍外甥⾼⼲,此时的⼭西属于冀州和并州处于⼤将军袁绍治下。
曹魏的实⼒不断壮⼤,刘备谋⼠诸葛亮与东吴重⾂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两家只好抱团结成联盟,共同抗曹。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军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壁之战,曹操⼤败,烧死溺死者甚重,不得不放弃荆州,退守北⽅。
⾚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的格局。
后占据荆州的刘备⼜夺取了益州,⽽孙权则从刘备⼿中夺取了荆州,⾃此三国⿍⽴的局⾯正式形成。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此三国正式⿍⽴。
其中有很多著名的战役。
如官渡之战(200年)。
⾚壁之战(208年)。
夷陵之战(222年)。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司马昭病死其⼦司马炎废魏元帝⾃⽴,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中国,⾄此三国时期结束,进⼊晋朝时期。
公元220到280年,⼀共存在了六⼗年的三国时代是上承东汉下传西晋的⼀个过渡时代。
⾃东汉就⼗分壮⼤的司马家族逐渐的掌握了兵权,直到265年,司马炎取代了曹魏,建⽴了晋朝,魏国也因此灭亡,在消灭吴国之后最终三国归晋。
⾸都在洛阳的西晋,从266年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
西晋开始⼤量游牧部落内迁于是就有了历史上的⼋王之乱和五胡⼗六国。
长治历史上⼈物⽯勒就是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逐渐壮⼤的,后来⽯勒逐渐的攻陷了洛阳和长安,直到316年,西晋彻底灭亡,次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起东晋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介绍了《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的内容及特点。
全图集由序图、政区、城镇、自然、人口、经济、文化和军事共8个图组与1个大事记组成。
图集的特点是资料详实、内容客观全面,主题突出, 图幅版面设计精美,符号设计艺术性强,体现了较高制图水平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山西, 近代史, 设计, 地图
一、引言山西素有“京畿藩屏”和“表里山河”之称。
近代史上,山西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山西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团结抗战的重要战场,二战时期东方战场的战略支点,演绎出影响全国的血火浇筑的革命史。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又凭借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成为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对支援全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人民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把山西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山川更加秀美的新山西。
为客观反映山西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探索山西社会发展规律,继2000年出版的《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之后,近日,由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辑,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用形象直观的地图语言,呈现山西自1840年至2009年政区、城镇、自然、人口、经济、文化、军事等内容,对世人深入科学认识山西近现代历史,全面系统了解山西省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二、图集内容图集与《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年代衔接,并保持较为一致的体例和编制风格,具体内容包含序图组、政区图组、城镇图组、自然图组、人口图组、经济图组、文化图组和军事图组共8个图组与1个大事记。
(一)、序图组选用中国政区、政区、卫星影像、地势、革命老区、文物、土特产共7幅地图。
各图幅紧扣山西区域特征,用独特的代表性和深刻的内涵,总体展现山西的地理位置、地面景观、地势特点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禀赋。
(二)、政区图组图集将专题图组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晚清时期(1840—1911),民国时期(1912—1949.9),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0—2009.10)。
政区图组选取三个时期的典型年份,共13幅行政区划图,较为完整与连续地表示各时期的政区沿革。
(三)、城镇图组城镇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活动的中心,特别就山西而言,大同、太原历来都是北方的军事重镇,近代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太原、临汾、长治等城市的各大战事,在全国战局中都占据重要意义。
城镇图组反映了山西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分3个时期,共选图40幅,按府城、州城、县城和城镇系列表示山西的城镇分布和历史演变。
(四)、自然图组图组选图74幅,分别表示山西三个时期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性特点和各现象分布规律及相互联系。
增加自然灾害图幅,表示山西近现代灾情记录明确、灾情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及演变情况。
(五)、人口图组图组选图33幅,反映三个时期人口分布、变迁等重要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还增加了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文化构成和人口职业构成等内容。
(六)、经济图组根据三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历史特征,表示山西传统农业、工业、手工业、矿产和晋商的演变发展以及现代资源、贸易、金融、旅游、信息等新型产业的发展状况,客观反映了山西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轨迹。
该图组共选图60幅。
(七)、文化图组详尽介绍了山西三个时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
共选图60幅,其中晚清时期选图19幅,包含古遗址、古建筑、重要代表性建筑、书院、学堂和重要人物等内容;民国时期选图19幅,反映本时期各类遗产、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机构旧址及纪念地、重要革命文物、英烈纪念地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选图22幅,主要增加文革期间损毁和后期修建的历史文物等内容。
(八)、军事图组展现了近代历史时期帝国主义入侵、农民战争、军阀战争、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等各项重大战事,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作为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在山西开展的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史实。
晚清时期选图8幅,主要表示太平军、西捻军和义和团在山西的活动和同盟会山西分会及辛亥山西的发展。
民国时期选图30幅,反映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创建及斗争,包含抗战时期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捷、牺盟会活动图,山西新军活动图,八路军总部转战图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上党、晋北、晋中、临汾、运城、太原战役要图等内容。
(九)、大事记大事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内容约10万余字,依照具体年份排序,精心选编了相关年份的主要事件,是各专题图幅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