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由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已经知道洋务派学习只学技术的方式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但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学生不知道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会如何选择。

本课就会为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在洋务派之后,还会有哪些仁人志士通过何种方式继续进行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了解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严复的主要维新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中的作用;探讨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四位历史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努力,认识维新变法的过程,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探讨戊戌变法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探索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戊戌变法 (2)》精品教案(word版)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戊戌变法 (2)》精品教案(word版)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教案《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戊戌变法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

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

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

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

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

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

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

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2. 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学会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

三、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2. 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学习:讲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3. 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小结:回顾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帮助学生总结和理解。

五、作业:
1. 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小议论文,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并能够分析其内容和影响。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结,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下节课应继续深入讲解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后果,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戊戌变法的专题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事件和人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考。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意义、影响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作业设计:
-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戊戌变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戊戌变法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如民族危机、国内外形势等,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探讨其成败得失。

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康有为与共车上书和百日维新(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 导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2、学习新课:第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问题: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相关史事有哪些?明确:(1)时间:1895年春(2)原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3)目的(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经过: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5)影响: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人物扫描:维新派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

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

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学生有梁启超等。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

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

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初中历史戊戌变化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化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影响;
2. 掌握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推动者;
3.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
2.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清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和国家危机的背景,引出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学习新知(1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起因、内容和推动者,并回答相关问题。

3. 深入探讨(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功和失败原因,并向全班汇报。

4. 活动设计(10分钟)
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表演戊戌变法的关键环节,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5. 练习与检测(10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文章,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作业;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戊戌变法的内容。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戊戌变法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材料、图片,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能够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教学难点: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复习提问:洋务运动的结果怎样?这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于是,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及经济原因。

自学指导:1、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时间、要求、带头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3、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后,有哪些主要活动?4、戊戌变法的时间。

5、变法法令的内容。

6、变法期间,遭到了哪些人的反对?7、变法结果如何?新课学习:1、请学生依次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解释公车的含义。

3、出示资料:思考:“拒和”指的是什么?变法指的又是什么?结论:“拒和”指拒绝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介绍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分析君主立宪制与封建君主专制的区别。

5、对比:洋务派和维新派的区别。

结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维护封建统治。

6、材料: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写了一份万言书,阐述变法的迫切性和变法措施,这份上书没有送到皇帝手里,但全文辗转传诵,风行一时。

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刊印《公车上书记》,广泛宣传。

各省举人回到本省后,也多次传播了这些言论。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7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与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教材,利用新闻快报、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梁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爱国情操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开展、百日维新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要点(一) 公车上书——序幕(二) 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酝酿和发展(三) 百日维新——高潮1.变法的开始2.变法的内容(四) 戊戌政变——失败1.变法的失败2.失败的原因3.变法的意义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

在探索的道路上也留下了我们无锡人的足迹。

图片欣赏我们来看看他在无锡的住宅,他是谁呢?薛福城薛福城是谁?他曾任驻英、法、意、比等国公使。

因其外交有功,赐其住宅为“钦使第”。

他同时也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薛福城和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外更提出了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

但他们的思想和政论却给了后人以启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并付之于行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场试图改变中国落后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一、公车上书我们先看一段短片。

请同学们看完之后告诉我:这段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和戊戌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

这一事件和戊戌变法的关系是?——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戊戌变法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戊戌变法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

戊戌变法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课堂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展示课件)教师介绍: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初中历史试讲戊戌变法教案

初中历史试讲戊戌变法教案

初中历史试讲戊戌变法教案
主题: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及内容;
2. 掌握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 戊戌变法的内容;
2. 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
1. 课件资料: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2.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戊戌变法吗?这个历史事件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 分析戊戌变法的目的和意义;
3. 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讨论(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看法;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共同分析探讨。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戊戌变法,并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文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总结,使学生对戊戌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讨论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戊戌变法》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戊戌变法》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第6课戊戌变法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根底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拟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响,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

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

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地点报刊人物主张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教师:(提出问题)比拟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到达高潮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像资料等,结合本课插图,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896年春,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有感于国事,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

这首诗不仅流露了谭嗣同热爱人民的博大胸怀,更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伟丈夫的维新志士,谭嗣同为什么会牺牲?以他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到底有没有找到救国之路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感受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二、新课讲授(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讲解:结合教材第28页文字,解释“公车”一词的含义,提出问题:公车上书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何地,代表人物有哪些?又有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出现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改变旧体制。

时间:1898年春。

地点:北京。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教师讲解: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提出问题:在公车上书之后,维新派采取了哪些途径继续宣传维新思想?其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报刊?学生回答:途径: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戊戌变法最全版

戊戌变法最全版

第 29 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11、课前导学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代表人物⑴旧势力:以①为首。

⑵新势力:以②为首。

2.交锋举措⑴旧日势力A .解除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③的军机大臣职务。

B .任命荣禄为④,控制京津地区。

C .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对新政⑤。

D •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⑥训政,以达到结束光绪帝主政、扑灭新政的目的。

⑵新势力A .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B .任命谭嗣同等“⑦” 。

C •拉拢⑧,却不识其真面目。

D.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导火线⑴光绪帝受到慈橹太后训斥,召见①等人商议对策,授以密谕。

⑵谭嗣同带密谕夜访②。

⑶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③。

2.经过 ⑴9月21日,慈格太后宣布“④”,囚禁光绪帝。

⑵慈植太后下令捕杀“⑤” 。

⑶⑥ 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 .失败原因⑴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①十分强大。

⑵主观原因A •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②。

B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③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教训:在当时的中国,④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 ⑴戊戌变法是一场⑤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⑥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⑵是资产阶级变革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⑧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 史发展趋势。

⑶是近代中国一次⑨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作用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 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

都填塞给它吃了” 。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变法过程急于求成B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C .变法不符合中国社会需要D .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⑷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⑩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

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

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

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

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

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

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

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

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

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

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

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一。

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

2.难点分析:(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

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

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

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

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

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

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投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

这需要教师在帮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强调阶级与个人的关系不同。

课堂教学设计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对此,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必将作出反应。

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打出《时局图》,倡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答案),中国人民、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态度如何?是第七节的内容。

(板书第七节戊戌变法)一、戊戌为法的背景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

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生:(讨论)师:(引导学生从命题中找思路)生:(思考,讨论回答)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

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

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二、康、梁的维新思想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生:(随问随答)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

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师: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

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

具体内容是什么呢?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

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

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

(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生:(思考回答)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停顿)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由此可见,康、梁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进步性和爱国性。

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生:(阅读教材,了解学校名称,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师: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

生:(朗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师:(让学生把特点落实在教材上)我们仔细想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呢?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生:(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师:(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

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1895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

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上书的内容被传抄,印刷,流行很大。

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开来,康有为由此取得了变法运动领袖的地位。

公车上书也成为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生:(思考思潮与政治运动的区别,随想随答)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呢?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变法通议》,学生可朗读其主要内容)师:(简单介绍梁启超文章的特点及作用)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师:1898年1月24日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等人。

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

1.主要内容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了解论战的主要内容)2.实质与作用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分析回答)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

(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

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