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

康丽颖

摘要: 校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中, 已经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学校教育系统的活动机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结果。在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理论上, 关于校外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国内外教育理论中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

校外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可谓形式多样,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表述上也众说纷纭。国外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界定有如下几种:

1. 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之外, 由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对儿童实施的教育活动。明确地从理论上做出上述概括的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他在所著的《教育学》第18 章《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中指出: “除了学校以外, 各种机关和团体对于儿童所实施的多种多样的教养、教育工作, 叫儿童校外活动。” [1]

2. 校外教育也称学校外教育。有时与社会教育通用, 或者称之为“有计划的社会教育”。1930 年日本学者松永健哉提出了“校外教育”这一概念, 认为它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1973 年, 在日本教职员联盟公布的教育制度检讨委员会报告中, 首次提出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学校外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与校内生活有关的校外教学指导, 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校外进行; 与儿童、学生校外生活有关的校外指导。校外教育的职责由校外教育机构和学校共同承担[2] 。

3. 校外教育是和校外活动相对应的概念。欧美的一些学者认为, 校外活动是在校园以外的场所进行的课外活动[3] 。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界定, 也是众说纷纭, 下面择要介绍和分析:

1. 校外活动是由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的、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范围之外对学生进行的多样化的教育活动[4] 。

2. 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 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 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这种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 一般均在学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范围之外。

3. 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5] 。

4. 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 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 不管教育形式如何, 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 如

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 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6] 。

5. 校外教育包括少年儿童在学校之外所开展的自我教育活动和在校外参加由校外教育机构所组织的教育

活动。它泛指学生在学校以外从事的各种活动, 有自发独自进行的, 也有有组织集体进行的。有些校外活动是对校内

活动的补充, 如做家庭作业, 收集植物标本等。有些校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在少年宫演唱或在科技站进行各种科技活动等, 这些活动与校内教育无直接关系, 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学生了解科学工作的具体过程和对各种事物产生广泛兴趣, 有很大的作用。

6. 校外教育是指一些在学校正规课程范围以外进行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是有系统、有组织和有指向性的, 旨在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校外教育的组织和推动要靠学校以外的机构和团体来承担, 资源则通过多种渠道来募集。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一大类, 继承了非正规教育的优点和限制。

上述 6 种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已经达成共识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 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

2. 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 有的概念也把青年作为校外教育的对象, 但并没有将少年儿童排除在外);

3. 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二、校外教育的含义

校外教育是一种什么形式的教育? 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和属性?

( 一) 校外教育中的教育概念

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 不是一种泛化的教育影响。在教育理论上对教育概念的表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 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 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 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或阶级) 所需要的人。” [4] 依据这一定义, 校外教育当属于狭义教育的范畴, 当然它又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狭义教育。

( 二) 校外教育的对象

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 在课余时间, 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 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 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与学校教育不同的是, 校外教育的对象对校外教育机构有很大的选择性, 他们可以选择具体的专业和活动, 也可以选择具体的培训时间和活动时间。

( 三) 校外教育的目标

校外教育的目标包括校外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的培养目标。校外教育的总目标和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具有一

致性。校外教育具体的培养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 结合校的设备;5 由以上种种因素结合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以至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部门。基本上符合上述形式化教育定义的教育实体有学校, 还有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包括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 如少年宫、少年之家等, 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图书馆、少年报社、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儿童剧院、儿童公园、儿童运动场( 或游戏场) 以及各种成年人的社会文化教育设施等等[9] 。

根据已有的教育分类,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校外教育是现代教育系统中的非正规教育, 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 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文化传播的系统性和规范化程度上均有一些差异。四、现代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发展随着校外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 校外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们对校外教育独特的教育价值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之前, 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延伸集中体现在: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时间与空间的延伸; 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拓展; 校外教育是学校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补充和延伸。上述三个方面的延伸, 致使许多校外教育机构开始效仿学校教育的育人模式, 于是校外教育的独特性开始在效仿中变得模糊不清。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之后, 随着校外教育实践的发展, 理论上的探索也由此深入。一些学者开始转变观念, 他们认为, 现代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双重互补性, 两者之间是一种教育资源的互补, 理论与实践的互补, 学科教学与活动教学的互补, 知识教学与技能培养的互补, 共性化与个性化的互补。“互补论”既是认识深化的反映, 但同时也导致了新的问题的产生, 在一些学校中一度出现的“校内全面发展, 校外个性发展”便是这一认识在实践中的反映。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之后, 校外教育的独特性再一次引起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一些学者从现代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发展的角度, 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他们认为校外教育更能全面体现学习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的要求, 更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从经济有效地普及教育、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 学校教育采用了班级上课制这种高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 开始了标准化、同步化和批量化地培养人才。这种育人模式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显著的难以克服的弊端。它既促进了人的发展, 又限制了人的充分发展, 使一些十分优秀的人才, 被扼杀在摇篮里。

在知识经济社会, 教育越来越趋向于朝着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工业革命所孕育的学校教育并不会在根本上改变它的标准化育人模式, 而且也造成了教育内部的不平等。正如美国学者伊里奇指出的那样: “长期以来, 人们企图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 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可是迄今为止, 这种努力失败了。相反人们已经懂得: 驱使所有儿童去爬没有尽头的教育阶梯, 非但无助于增进平等, 而且必须偏袒那些启蒙较早、更为健壮或有较好准备的人; 强制性的教学消灭了多数人独立学习的愿望; 知识被看成是一种商品, 成包批发出售, 一旦购得, 便被视为私有财产, 并且总是那么稀奇。” [10] 这种批评可谓一针见血。由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限制, 学校教育很难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而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 不受教材、场地的限制, 有较大的灵活性、适时性和丰富性, 因此在提高少年儿童全面素质方面具备了更多的教育优势, 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 第二, 校外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 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 第三, 校外教育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为广大少年儿童兴趣发展、充实闲暇生活提供了平等的机会。校外教育因不受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