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文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文学成就

曾国藩的文学成就

有副对联这样概括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立言指著书立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

曾国藩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包括奏稿、日记、诗文、书信、批牍、读书录,计约一千五百万字。

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应是“足本”,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也是评论其文学成就的可靠资料。

人们多从政治、军事、洋务等方面研究曾国藩,而对他的文学研究很少。

曾国藩是晚清诗文大家,为桐城派古文中兴的关键人物,是桐城派分支湘乡派的领袖,在文艺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对近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具体如下:一,在继承桐城派的基础上创立湘乡派。

曾国藩初学桐城派古文﹐以为“姚先生持论闳通”﹐自称“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在宣扬推崇姚鼐时﹐也对桐城派主张的义理﹑考据﹑词章﹐加以补充并强调了“经济”的重要。

因此他编《经史百家杂钞》﹐补充了姚鼐《古文辞类纂》的缺陷﹐扩大桐城派古文学习的源流﹐主张为文少禁忌﹐奇偶并用﹐使古文舒展有气势﹐雄厚有内容﹐为桐城派扩展了局面。

他又授意弟子黎庶昌编《续古文辞类纂》﹐包括经﹑史﹑子﹑集﹐以补姚鼐《古文辞类纂》之未备。

黎庶昌在《目录序》中阐述了曾国藩古文理论:“曾氏之学﹐盖出于桐城﹐固知其与姚氏之旨合﹐而非广已于不可畔岸也。

循姚氏之说﹐屏弃六朝骈丽之习﹐以求所谓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者﹐法愈严而体愈尊﹔循曾氏之说﹐将尽取儒者之多识格物﹐博辨训诂﹐一内诸雄奇万变之中﹐以矫桐城末流虚车之饰。

其道相资﹐不可偏废。

”说明了曾国藩批判继承桐城派而自创一派的实际。

晚清李详说﹐“文正之文﹐虽从姬传入手﹐后益探源扬(雄)﹑马(司马相如)﹐专宗退之(韩愈)。

奇偶错综﹐而偶多于奇﹐复字单义﹐杂厕相间﹐厚集其气。

使声采炳焕﹐而戛焉有声﹐此又文正自为一派﹐可名为湘乡派”从此以曾国藩为湘乡派创始者﹐他对桐城派古文有所改革﹐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强调“经济”﹐要求应时实用﹐纠正桐城派古文日益脱离实际﹐追求清闲的倾向﹐有一定进步意义二,阐明文学规律,丰富作文理论。

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_熊吕茂

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_熊吕茂

①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熊吕茂,肖高华(中南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他的思想主要涵盖军事、外交、法律、理学、行政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今天我们重温他的这些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儒家文化;中国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 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4)01-0058-04A Summary of R ecent on Zeng G uofanXIONG L ü-mao , XIAO Gao -hua(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 ,Central S 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China )Abstract :Z eng G uofan is an outstanding politician ,militarist and diplomat in the m odern history of China and a prominent thinker of Chi 2na ’s C on fucian culture and the founder of Y ang wu m ovemen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Z eng G uofan ’s thinking about the army ,diplomacy ,law ,philos ophical thinking ,administration and education.I t has very im portant realis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 of Chinese nation to review Z eng ’s thoughts.K ey w ords :Z eng G uofan ;C on fucian culture ;China ’s m odernization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曾国藩研究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研究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研究的现实意义中华文明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到了今天。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法胜数的历史的人物,对于这些历史人物,后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进行一些评价、分析、定性、研究,或歌颂褒扬,或抨击贬值。

当然,人的观念各不一样,价值取向完全不相同,在对待历史人物上也会出现研究及评价争议。

不过,这些争议中引起世人瞩目的却不多,曾国藩是少有的一个。

曾国藩的研究,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倾向,章太炎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一语相当典型,对曾国藩的争议,已历时一百余年了,上至国家领导政要,下至普通平民百姓,皆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大批的专家学者,为其倾注心血,甚至有人穷毕生之精力,对曾国藩进行详尽研究。

这种规模和层次,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这种情形,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可以肯定曾国藩是一个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研究曾国藩肯定有其可供现实参考借鉴的作用。

纵览对曾国藩的研究,本人抱着一种公允的态度,不去附和争议,一定要去说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探讨一下对曾国藩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个历史人物,本身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历史财富。

不论他的正反褒贬,存在即是合理的。

历史属于过去,过去的都过去了,而我们这些现实中的人,属于现在和未来,过去的事物,不论正确与错误,都无法再挽回,但现在和未来的事物,却是可以有所取舍的。

我们研究曾国藩,是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服务的,这是个非常现实的事情,只有傻瓜才会没有目的的去研究他。

如果发现曾国藩的某些事物与自己的价值观不一样,抛开不论即可,但他肯定有他的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不正视。

所谓“古为今用”,他的很多内容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意义。

那么,根据时代需要,我们研究曾国藩的现实意义又有哪些呢?曾国藩的研究体系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下面我挑选几个方面作一番粗略的分析:一、曾国藩自我修养曾国藩的自我修养是他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

有人说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确如此,这三不朽中,按理立德是最容易做到的,但事实证明,这一项又是最难做到的。

《曾国藩家书》及其“行气”说研究综述

《曾国藩家书》及其“行气”说研究综述

《曾国藩家书》及其“行气”说研究综述作者:贺娇娇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9期摘要:曾国藩是桐城派式危后的文章巨子,《曾国藩家书》具有丰富的文章学理论价值,“行气”一说含蕴尤为深广。

“气”这一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先秦时集中于哲学领域,魏晋时始出现于文学批评领域,继而发展拓沈于唐宋,及清而达于极盛。

“桐城中兴之明主”曾国藩在继承桐城派前贤的基础上对“气”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出“行气”说,其对“气”的阐释主要表现在养气论、创作论和风格论三方面。

学界目前对于《曾国藩家书》的研究集中于其家庭教育与家庭伦理思想、文章学等方面,偶尔涉及书法、修身、养生等内容的研究,对于《曾国藩家书》的“行气”说的研究尚显薄弱。

关键词:“气”;《曾国藩家书》;“行气”“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

这一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最早集中在哲学领域。

在文学领域的出现,始于魏晋,拓于唐宋而盛于清代,且“气”的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魏晋时期,论者主要是从作家的气质、才性出发,去探讨文气与创作的关系,代表人物是曹丕和刘勰。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这里的“气”在作者方面,是指气质个性,行诸作品,指作品的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 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4页],这里的“气”是作家内在的气质。

唐宋时期,论者主要从作家器识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探讨文气与作品的关系。

代表人物是韩愈和苏辙。

韩愈提出“气盛言宜”说,他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对于创作具有决定性意义,认为“气”重在后天的“养”。

宋代的苏辙强调生活实践对养气的作用,他主张通过一种完满充沛、强而有力的生命体验陶冶性灵,激发志趣。

明清以来,文论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气”来阐述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鉴赏,其中论述最为集中的是桐城派。

方苞以“气体”严格限制古文的文辞,刘大櫆提出“神气音节”说论述古文创作和鉴赏,姚鼐以“阳刚阴柔之气”探讨诗文风格,都是着眼于文学作品。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2)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2)

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2)近代史人物曾国藩论文篇二《曾国藩理学思想探析》摘要:曾国藩在理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突破传统理学的束缚,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二、“义理经世之学”;三、阐发礼学与理学的关系。

曾国藩的努力为理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曾国藩理学汉学经世礼学湖南湘乡曾国藩(1811~1872年),字涤生。

他生活在中国清朝的中后期,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4个朝代。

当时正处于清朝从强盛逐渐衰落的拐角点,这个昔日不可一世的帝国正面临着轰然倒塌的危险。

在这种艰难的岁月中,也不乏曾国藩这样的仁人志士。

“时势造英雄”,苦难中曾国藩不忘修身养性、以求上进。

他27岁中进士,之后,就如芝麻开花一样连连晋级,历任翰林院检讨、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又通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两江总督等职。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清皇帝给他的谥号为“曾文正公”。

曾国藩曾经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

在儒学诸多方面的学术趋向,他毕生研究和服膺的是理学,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理学名儒,有“一代儒宗”的美名。

曾国藩的理学突破了传统理学狭窄范围,开创了理学新篇章。

以下是关于曾国藩理学的特点的浅析。

一、提倡汉宋交融,调和二者矛盾汉学又称为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的学问,是与宋学相对的儒学流派。

汉学以儒家经典作为说经者的对象,为经书中的名物、制度作注释,它与以星、理解经的宋学迥然不同。

清代中叶之后,汉学和宋学各铸壁垒,长期对峙并相互攻讦,“党同妒真,判若水火”。

曾国藩以理学为自己言行的依归和标准,但是却“不废汉学”,对于汉宋之争采取超然态度。

他反复指出:宋学在孔门为德行之科,汉学在孔门为文学之科。

“言道则宋师为大”“言艺则汉师为勤”,各有短长[1](P250)在平息汉学与宋学争论的基础上,曾国藩力图求得二者的融会贯通。

比如他对“实事求是”的阐释:关于“实事求是”,较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是封建官场的楷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篇一《试论曾国藩的票盐制思想》摘要:曾国藩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对两淮盐务进行了整顿。

他在淮北停止饷盐,裁减厘卡,大力推行票盐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其做法可谓是秉承了陶澍的票盐思想。

对淮南盐务的整顿则体现了其“寓纲法于票盐”的思想,希图借助殷商的“辘轳转运”来规复淮南引地,从而增加课厘收入。

关键词:曾国藩;票盐制;思想一有清一代,实行的盐法的主要是纲盐制,即清政府每年根据盐的产量、销售量的多少,确定发售引数,订为“纲册”,每年一纲,招商认引,额满为止,商人按照所请引数缴纳正杂课额。

在这种纲盐体制下,引商都有专门的引地,“引商有专卖域,谓之引地,当始认时费不赀,故承为世业,谓之引窝。

后或售与承运者,买单谓之窝单,价谓之窝价。

”[1]清政府为保障财政收入,采取“恤商裕课”的政策,保护大盐商的利益,授予盐商世袭垄断的特权。

在纲盐体制下,与盐政有关的所有人都“视盐务为利薮”,官商勾结,互相依托,牟取私利,导致盐价日昂,私盐泛滥。

嘉道年间,纲盐制日益败坏,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遂在淮北废引改票,试行票盐制。

陶澍的票盐法,将淮北畅岸仍归商运,其余无盐济售的滞岸则仿照山东、浙江票引兼行之法,由运司刷印三联票,一留为票根,一存分司,一给民贩行运,于海州所属之中正、板浦、临兴三场设局收税,听任小民投行购买运往销售,在各场的要隘之地设立税局给以照票,上面注明民贩姓名、籍贯、运盐引数、往销州县、并按路程远近立限到岸,凡无票及越境者仍以私论。

陶澍在其《淮北票盐试行有效请将湖运各畅岸推广办理酌定章程折子》中说:“查票盐自试行以来,海属积滞之盐贩运一空,穷苦场民藉资苏活,即游手闲民亦得以转移执事,是以上年海州灾务极重,而地方尚称安帖,实得票盐之济。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

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论文4000字曾国藩一生潜心于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治学成就斐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4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近代史浅析曾国藩的4000字论文篇一:《谈曾国藩的治学之道》摘要:曾国藩求学问业,“无学不窥,默究精要”,以经史为根,以宋学为宗,涉猎儒家的各个学派,以及老子、庄子、墨子之学等。

曾国藩有自己的为学之方,如虚心有识、主敬有志、博而有约、专精有恒等。

在经过了充满艰辛的治学之路后,曾国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他的治学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中国近代士大夫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曾国藩;治学之道;近代士大夫曾国藩一生潜心于治学,博览经史子集,深究宋明理学,治学成就斐然。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他的著有《经史百家杂钞》、《求阙斋文集》、《诗集》等。

曾国藩一生的学术成就来源于“治学”,他的治军为官之道也来源于“治学”。

曾国藩家书中有关治学的众多言论,反映出他严谨的治学思想与品格。

一、曾国藩的治学方法众所周知,不管是何人,如果想要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那么就需要讲求方法。

曾国藩所创立的治学方法,即使到了现在,对我们的教育事业仍然有借鉴的意义。

曾国藩的治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内容―“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对此,他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书信中作了详尽的阐释:“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明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咪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

既要求好,又要求快。

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

曾国藩研究综述

曾国藩研究综述

曾国藩研究综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康玥琪学号:1043409019)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对于这个对中国有着巨大贡献同时影响着晚清政局变化的历史人物,重温他的重要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外交;学术;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如果对这个人物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我想,也许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都有有价值的结论。

关于曾国藩专题研究的著作已出版不少,见诸报刊的文章也有几百篇之多。

为了推动曾国藩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现将曾国藩研究的主要成果综述如下。

一.曾国藩的总体评价曾国藩( 1 8 1 1一1 8 7 2 ) , 字伯洲, 号涤生, 湖南湘仑( 今属双峰具) 人。

有关曾国藩总体评价问题,仍然是近十余年来学术界争议颇大的问题。

第一种意见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功大于过”的人物。

徐泰来坚持认为:“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和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1]由于曾国藩办洋务,在客观上起了历史作用,即“他所做的一切构成了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章”,从而,“曾国藩的历史地位,以笔者之管见,应予肯定”。

第二种意见认为他是一个“过大于功”的人物。

曾国藩一生干了几件事,“绞杀太平天国与捻军有大罪;晚年办理天津教案,恐洋媚外,草菅人命,有罪;倡导洋务⋯⋯有功。

功罪不能相抵,但可以相比。

比较下来,曾国藩罪大于功,铁案铸成,他是历史的罪人。

”王汉新认为:“曾国藩的言行,表明他实质上是一个信奉唯心主义理学,充当帝国主义、清王朝的走狗,极端残酷地屠杀人民的人。

”[2]历史人物作用于不同时空, 而且内容不同、类别乃至性质也不同的那些活动与事件是无法借用数学座标上的正负值来表示, 无法通过加减计算方法来判断其功过大小的。

从历史研究到历史文学创作——以历史小说《曾国藩》为例

从历史研究到历史文学创作——以历史小说《曾国藩》为例

献, 是现今研究曾国藩最完整和最系统的基本史料 。这
项整理和编纂资料的工作对于曾国藩以及近代 史研究 意 义重大, 因为“ 一个研究学科的突破和发展, 在很大程
终遵循严格 的考证 ” 。唐浩明在谈及其创作经验时说 :
“ 我不主张 以轻薄 、 游戏的态度对待历史, 更不喜欢戏说
度上依赖新资料的发现和公布。”范 文澜早在 14 年 90
空前。 曾国藩全集 》《 《 、曾国藩 日记》 等洛阳纸贵 。 唐浩明 以历史文献《 曾国藩全集》 的主 要编辑和历 史文学 《 曾国 藩》作者的双重身份畅行于历史研究与文学创作之 中,
引起广泛的关注。
种“ 沉潜 ” 的历 史研究体验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扎实完
备 的史 料积 累 和深 邃 的历 史意识 。
治官员 , 商界精英 , 下到普通知识分子 , 平民百姓各取所 需, 津津乐道。 唐浩明“ 言必 有据 , 史实扎实 ” 的创作不仅 起到了传播历 史认知 , 弘扬文化传统的作用 , 同时为人
们理解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提供 了多重视角, 在某些方面
集》 , 时 唐浩明除了与其他文 史专家一起对湖南省图书 馆所藏的曾国藩原始文献进行检索 , 并对馆外发表和未
批评 视界 1 第10 总 4 期I
6 l
者以邓云生 的原 名在 《 求索 》 发表《 上 曾国藩 非卖 国贼 级幕僚 的赵烈文有更多机会接近和观 察曾国藩 ,他的
辩》 认为汉奸“ , 一是指 出卖汉族利 益的人 , 是指 出卖 二 《 能静居 日记》 记载 了其在曾身边二十 多年曾的言行 , 如 中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人” 。从 曾国藩的阶级 立场 小说 中两人关于国事 的探讨 ,晚清朝廷的前景 的忧虑 , 这些 资料对 当 和曾氏文档中留下的思想言论来分析 , 认为曾国藩对处 堂 堂大清王朝如同百年贾府的比喻 等等 , 理天津教案的态度受诸 多因素的制约 , 并非存心出卖国 家权利, 与历 史上的卖国贼不能等同。 随后 , 作者还相继

《曾国藩家书》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曾国藩家书》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曾国藩家书》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一生在晚清政治沧海中浮沉,其教育思想如沧海遗珠,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千千万传世文字中的精要部分,集中体现了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本文旨在对研究《曾国藩家书》的文献进行总结梳理,梳理历年来对《曾国藩家书》研究的脉络。

一、国内研究现状(一)、对曾国藩的个人研究曾国藩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的人生充满颠簸坎坷。

曾国藩六十余的生涯中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朝代,当时的清王朝已经衰落,朝廷腐败、官吏贪污、经济落后、民生疾苦、外交软弱、内忧外患……尤其是军队的治理,军队建设松散,缺乏军纪,八旗军以松散游手好闲文明,早已丧失了早清“马背上打天下”的威武雄风。

绿营操练兵马废弃,聚众赌博,以吸食鸦片为乐,就当时的军队状况而言,已经毫无战斗力。

对曾国藩的个人研究主要是基于曾国藩以理治学的方法和为人处世之道,以及曾国藩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曾文正公全集》是研究曾国藩个人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基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结合作者本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的喜好来对曾国藩的著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发表个人观点。

(二)、《曾国藩家书》的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最为经典的研究是章继光的《曾国藩思想的简论》,从曾国藩的生平以及思想渊源,理学和经世之学,洋务思想和运动,个人文学、伦理思想等各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

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礼治。

曾国藩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在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中都有儒学的体现。

在古代,在封建阶级的统治下,统治人民的时候一般都将“德”和“法”结合,同时运用德和法,从而有力的维护封建统治。

其中,“德治”,也就是儒家所说的“礼治”处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地位,三纲五常是压抑人民的思想的工具,被教化的人民自觉地顺从统治,为朝廷卖命出力。

孔子认为用“礼”才能使民顺从。

朱熹的理学则更重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应以德、礼为本,以法为末,德治、法治结合,从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关于曾国藩评价的调查报告

关于曾国藩评价的调查报告

关于曾国藩评价的调查报告邹富赵国国----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2009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2009419801020094198002曾国藩,湖南双峰人,晚清重臣,曾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文学、军事、家教、外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一度引起中外学者的评价与分析,但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其褒贬不一。

今天我就进行了一项有关曾国藩评价的调查,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我发了一百份的问卷,还查阅了相关资料。

总体来看,人们普遍认为其功大于过,应该予以肯定。

一、曾国藩与近代文化。

从接受调查的人来看,90%的人都认同其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而且认为他还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

大部分人都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这一点在他的家书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的“三纲五常”等传统文化纯属中国文化的糟粕。

这些人虽然占的比例较少,但我们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啊,比如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就变成现在我国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致于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1872年,曾国藩采纳容闳的建议,派幼童到美国留学,揭开了我国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历史。

此举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以及新式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汉语言文学论文 曾国藩主要性格及形成分析

汉语言文学论文 曾国藩主要性格及形成分析

《曾国藩》是唐浩明先生所著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分为《血祭》、《野焚》、《黑雨》三部。

在小说主人公曾国藩的身上,作者聚焦了这个末世的多种矛盾、多重侧面。

一般来说,社会矛盾冲突越是复杂尖锐,就越是能显现出人物的复杂性格,在清末这个政治冲突最炽热的战争时期,是最能展示一个人物性格的制高点与最深处的时候。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卷中,曾国藩的性格慢慢突显出来。

性格是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理智、沉稳、坚韧、执着、含蓄、坦率等等。

性格左右着人的思维,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行为的方方面面,甚至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性格主宰人生。

一代人杰曾国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建树,写就传奇,均受到其性格的影响。

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忍、勤、慎、恒、实、俭。

曾国藩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受自然、环境、家庭、社会、自身等因素的影响。

一、曾国藩的主要性格特征(一)忍《曾国藩》上卷开篇从曾国藩的母亲江太夫人去世,曾国藩回家奔丧开始写起。

小说中卷《野焚》开篇又写到其父亲因过度悲痛和劳累而撒手人世,曾国藩回乡奔丧。

接二连三的至亲去世,使曾国藩倍受打击。

他还未得到皇上的批准就匆匆赶回家乡奔丧。

这件事引起了左宗棠的大为不满。

他肆口谩骂曾国藩自私无能、临阵脱逃。

左宗棠是个从不掩饰情感的人,他把这个曾令他佩服的老友说的一无是处,连曾国藩多年自我标榜的忠孝诚信,也被他一概斥之为虚伪。

这使在荷叶塘守丧的曾国藩在身心憔悴上更添一重痛苦。

曾国藩自此恨死了不念旧情的左宗棠,也恨死了不明事理的长沙官场,他发誓永不与左宗棠说话,也永不与长沙官场来往。

但是他另一方面又看中左宗棠的用兵之道——审时度势。

在曾国藩看来,左宗棠是个古今少见的将才,今后还得重用他。

如此想来,他打算捐弃过去的一切,主动拜访左宗棠。

这一忍,体现了经天纬地的将帅能屈能伸之气度,这一点,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曾国藩文学思路探析

曾国藩文学思路探析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102-曾国藩文学思路探析张 静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博物馆摘要:曾国藩可以定义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首先必须充分分析中国儒学的发展阶段,“现代新儒家”属于儒家思想的发展的第四个阶,我们有必要对新儒家的重新定义,并确保一旦曾国藩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儒学的创始人。

曾国藩的新儒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所以必须分析曾国藩早期儒学的新背景。

曾国藩的新儒学回归本质是原始儒学为核心的系统,原始儒家思想是弘扬仁的总体思路。

所以他的新儒学体系包括十个内容。

儒家提出四种说法:“学”,“仁”“礼”,“法律”,法律是来惩罚犯罪;提倡原始儒家民本思想,儒家道德实践的主张;打破官方儒学思想专制,坚持民主管理精英;提倡原始儒学的精神科学,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科学和技术。

关键词:曾国藩;文学思路1.提倡原始儒家民本思想儒家道德高尚,我们说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爱”的含义,从孔子的“仁”可以看出孔子的爱,曾子“民主主义”,孟子崇尚君轻这一思想,这些思想和孔子是一致的。

孔子说:为了接近“仁”只有爱众生。

曾国藩说,我为官员,但许多官员不为人民考虑,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话,不是一首歌,不做几件真的为民的事情是显现不了真诚的爱,爱这个词在中间有一个心,人们将它叫做“真诚”。

在曾国藩的一封信中,曾国藩说:一般与士兵和百姓,只要你真诚地爱他们你能得到他们的理解。

“爱”这个词,在曾国藩对哥哥的信中反复提到。

他认真地对弟弟说:“在军队,有希望和真诚这些宝贵的优点可以获胜,失去就是罪过。

”他做了官有四个禁止,其中第一个是禁止生一个女儿。

然而,爱不是无原则的,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必须有一个严格的奖励制度。

曾国藩说:“古人首先强调了奖励是明确的。

“曾国藩惩罚腐败官员,建立新的机构。

他对清朝腐败的官员有深深的怨恨,不信任承担很多责任的官员。

他建立新机构。

曾国藩肩负神圣的使命,实现没有贪污的王朝是曾国藩的梦想,这种梦想直到曾国藩担任总统直隶监督者也永远存在。

曾国藩古文的历时性研究

曾国藩古文的历时性研究

曾国藩古文的历时性研究作者:祝静娴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5期摘要:咸丰二年,曾国藩起兵镇压太平天国,从此人生经历与前期截然不同。

咸丰二年以后,官场倾轧、战场搏杀的复杂环境使他在思想上不再只是崇尚宋儒,而是兼取百家。

文学创作受哲学思想的统摄,曾国藩前后期的古文风格有了明显的改变。

关键词:曾国藩古文历时性研究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原名子城,湖南湘乡人,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内有文集三卷,共146篇。

曾国藩的古文符合韩愈创立的“古文”传统,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讲求文统和道统,“道统”指的是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传的儒家政治理想,“文统”指的是由六经、孟子、司马迁、扬雄等相承下来的古文传承谱系。

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醴华先生点校的《曾国藩诗文集》,这部作品,被视为研究曾国藩诗文最为真实可靠的资料。

一、前期经历与古文创作年轻时的曾国藩家学不厚,三十岁以前忙于科举,学识浅陋[1]。

三十岁以后备官翰林苑,才真正开始治学。

曾国藩前期的生活与普通士大夫并无二致:穷则独善其身,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与拜客;达则兼济天下,身列卿贰时积极谏言,用心政务。

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六年,曾国藩任职于翰林院与文渊阁。

翰林院是养才储望之所,文渊阁是皇家藏书重地。

在此期间,曾国藩主要任务是读书。

读书的同时,曾国藩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友圈子,曾国藩的交往圈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穆彰阿为首的号为“穆党”的圈子,二是以唐鉴为首的理学团体,三是文学圈子。

穆彰阿(1782-1856),满人,号鹤舫,别号云桨仙人,据《清史稿》记载,“嘉庆以来,典乡试三,会识五,凡履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

国史、玉犊、实录诸馆,皆为总裁……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2]。

穆彰阿、季芝昌都是曾国藩的会师座师,门生之谊历来为文人所重视,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写道“季仙九先生到京服阙,待我甚好,有青眼相看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文学研究综述周圣煌(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曾国藩散文师承桐城,却又不乏创新。

曾氏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为湘乡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曾国藩;文论;古文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5-0103-02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湘乡派的领军人物———曾国藩的研究是比较全面深入的,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整体研究状况在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1]上,有10余篇论文对曾氏文学的文论、诗论、美学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但对曾氏古文理论与桐城派的关系和在桐城派中的地位,论者多有分歧;本次学术研讨会存在重文论轻诗论,重文学理论轻文学实践的问题,对《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的评估以及对湘乡派和宋诗运动的探讨涉及甚少。

[2] 2006年,张静在《曾国藩文学研究》的第四章专门论述了曾氏散文创作的背景、成就、影响,第六章专门论述了湘乡派与桐城派的关系,资料翔实,论述完备。

2006年,苏州大学胡影怡撰写了题为《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的硕士论文。

论文分三章,其中湖湘文化与曾国藩之关系部分比较有新意,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

作者认为湖湘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经世致用”为治学著文之重心;第二,文风硬朗,气象峥嵘;第三,兼收并蓄,吐故纳新。

2007年,安微师大汪磊从批评史角度撰写了《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的硕士论文,论文分上下篇,论文以咸丰二年为界,将其文学思想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论文从社会文艺思潮、义理心性之学为核心的哲学观、古文理论等方面对曾氏文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篇第四节,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从创作军歌、戏曲小说等方面研究了“曾国藩的俗文学观”。

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复旦大学翔云发表《曾国藩文学研究意义之探析》一文。

文章回顾了曾国藩研究从重政治、军事、经济思想到重文学研究的历程,给出了比较明朗的线索,可资参考。

2与桐城派关系研究探讨曾国藩与桐城派关系的论文共13篇,博士论文1部。

2008年,上海大学邰红红以《曾国藩与桐城中兴》为题撰写博士论文。

论文从五个方面对曾国藩与桐城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中兴时期曾国藩的文学思想”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有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曾光光的《曾国藩兴桐城与倡洋务之间的联系》,该文从洋务运动的视角对曾氏的文论思想进行了阐述。

潘志和的《从“古文辞类纂”到“经史百家杂钞”———论曾国藩与桐城派的承传关系》,该文从创作实践角度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3与湘乡派关系之论文此类论文只有2篇,分别为万陆的《曾国藩与湘乡派》和翔云的《曾国藩与湘乡派之论析》。

前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曾氏进行了论述,有很明显的时代特色;后者从社会发展、文学发展的规律的角度对此进行解读,更加客观。

4曾国藩文论思想研究此类论文共有19篇,以下论文比较有价值:娄底师专胡志泽的《曾国藩文论的纲、目、质》一文把曾氏文论本身作为一个有机的学科体系来考察,探寻得其文论的总纲———文道一统、明体达用,分目———兼收并蓄、博大圆通,和本质———实事求是、识时达变,从而为之归纳总结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南通大学黄伟的论文《曾国藩古文理论平议》从“文化品格与治学胸襟”、“古文理论的承祧与追求”等方面对曾氏文论进行了解读,力图挖掘其隐藏的文化涵义,进而达到认识曾氏古文理念的目的。

湖南社科院周颂喜的《曾国藩古文理论评述》一文从“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者缺一不可”、“汉宋调和,骈散相兼,道文俱至”等四个方面总结曾氏古文理论。

目前文论研究大概也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只是研究的更深入更具体。

湘潭大学冯霞的《曾国藩文论与书论的互通》一文,从书法角度研究文论,很有新意。

5曾国藩文论之创作论研究此类论文共9篇,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为:首都师大刘可的《瑰玮奇丽,气象峥嵘———曾国藩论文章风格》,该文从作者个性、文气、形式、内容等方面探讨了曾氏古文风格形成的原因。

湖南师大燕良轼的《曾国藩的文艺创作心理思想》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对创作论进行了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复旦大学翔云的《曾国藩的振世诗文》从内忧、外患、求索三个方面揭示曾氏古文创作的原因及其影响。

(下转第105页)作者简介:周圣煌(1984-)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艺思潮与文学(上接第103页)6曾国藩文论之作家论研究复旦大学翔云《曾国藩诗文作家论》,认为作家需博览群书,借鉴历代作品之精华,亦需修身养性,拓胸襟,培养“闲适之趣”。

7曾国藩文论之鉴赏论研究此类论文共3篇,主要有:邓云生的《“含雄奇于淡远之中”———曾国藩美学思想浅析》和《“文笔昌黎百世师”———曾国藩论韩愈古文的美学特征》两篇论文,充分论述了曾氏的诗文美学思想,认为其来源于韩愈古文。

娄底师专龙建春发表论文《曾国藩文气鉴赏论———曾国藩文气论探讨之一》,从文与气的视角谈文学鉴赏,并总结了两者的关系。

8曾国藩文论之文体论研究四川大学吴未意在2006年以《曾国藩的文体观研究》为题撰写硕士论文。

论文分为三章:“曾国藩的文体观总论”、“曾国藩的体裁论”、“曾国藩的经世思想对其文体观的影响”。

尤其是第二章,对“奏疏体”、“赋体”、“序体”、“科举应试文体”、“铭体”进行了分类研究,很有开拓意义。

浙江大学孙福轩发表《曾国藩赋学观点试探》,研究了曾氏的赋学思想,是个新的方向。

9曾国藩比较文学研究上饶师院王顺贵发表论文《晚清名臣曾国藩与张之洞诗学研究三题》。

文章分三章:“曾国藩与张之洞唐宋诗学观考量”、“曾国藩与张之洞在‘宋诗运动’中的作用省察”、“曾国藩、张之洞与王闿运诗学观比较”。

此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充分肯定了曾氏的文学贡献。

10曾国藩翻译文论研究南京大学张静《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曾国藩翻译文论之探析》,该文从翻译的功能、作用等方面研究了曾氏的文论理念。

总之,在曾氏文学研究中,对其文论的研究占了19篇,其次是与桐城派的关系研究,占了14篇。

而对其俗文学、与湘乡派关系等方面则非常欠缺,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1]1995年11月18日,该研讨会在湖南双峰县举行[2]龙建春.“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文学研究述要[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2)卦辞只是简单地说:“征凶,旡攸利”。

“旡攸利”是其所图不遂的意思。

因和亲不成而动干戈,故曰凶;妹无所出,此段政治婚姻没有得到应得的利益,他们的结盟没有最大的保障,所以说“旡攸利”。

现在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会清楚的明白这一情况。

当时商王文杀了周族首领季历以后,商周关系恶化。

在姬昌(季历之子)继位后,积极的积聚兵力,准备为父报仇。

此时,商朝又面临夷方、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乱。

可谓形势严峻,帝乙为了避免东西两方同时受敌,也为了修好因其父杀季历而紧张的商周间的臣服关系,决定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全局,希望唇齿相依的商周两大国之间彼此不记前嫌,亲善相处。

姬昌也是个精明的领导者,他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并未成熟,一方面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也为了争取足够的时间,同意与商联姻。

周人自称“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而今能够与商王朝联姻,觉得是“天作之合”。

此事史称“帝乙归妹”,一时传为美谈,商周双方皆大欢喜,商周重归于好。

“帝乙归妹”因此而成为商周关系的转折,从而被人们一代一代的记录下来,至于那位“俔天之妹”的结局就没有人去关注了。

3结语既然古代诸侯可一聘九女,文王为何偏要废其元配而另娶?原因是:政治。

殷周世代恩仇到了文王一代己然难以再忍而不言了。

文王父季历联殷,打败了再度强大的鬼方;当时商和周的关系是亲密的。

但后因季历逐渐强大而招殷之忌;故有“文丁杀季历”一幕。

文王后来举兵复仇,但没有成功,只有败退周原。

这便是《小畜》中所载的另一段历史,所谓“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帝乙与文王虽有宿怨,但他为了布置旷日持久之战于夷方,所以不得不安抚文王,遂“归妹以祉”。

这时两族表面关系充满祥和,内里则隐存不可妥协的矛盾。

文王出妻,这可能是一种政治上的部署,始而绝商,继而翦商。

实际上,其时周国力己壮,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

因此有理由相信文王是蓄意使其大归,展开政治斗争新页。

参考文献:[1]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6[2]顾领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J].燕京学报,1929[3]李镜池.周易笛辞考仁[A].古史辨:第三册[C].北京:朴社,1931[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5]唐明邦.周易评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6]刘明芝.论“帝乙归妹”与商周联姻无关.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总第五十二期)[7]戴霖,蔡运章.秦简《归妹》卦辞与“嫦娥奔月”神话[J].史学月刊,2005年第9期[8]高兵.《周易·归妹》发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张立文.《周易》的智慧[J].周易研究,2002年第1期[10]朱熹,方玉润,朱杰人.《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蔡尚思.《十家论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