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重难点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地表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学科。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环境科学1.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了解地球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特征、地球表面的热条件、生物地理环境等。
2.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供各种用途的水的总量。
了解水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全球水资源地理分布、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3.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了解陆地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资源特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4.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
了解海洋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系统科学观1.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科是对地球的研究,它以系统的方法对地球进行分析和研究。
了解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对象、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
2.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地理学的实验方法等。
3.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地理系统是指由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
了解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系统的特征和分类、地理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案
4.1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辨识常见地貌类型,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2.结合资料或图表,分析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3.结合实例,分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常见的典型地貌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
难点:结合实地景观图片,描述典型地貌景观特征。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读图指导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提问: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新课讲授:【喀斯特地貌】(教师)阅读课本,说出喀斯特地貌的物质组成、成因、分布。
(学生自主学习)1.物质组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
2.成因: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3.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可溶性岩石在适当的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4.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
5.类型及特点阅读课本,填写下表。
(展示组展示)①地表喀斯特地貌②地下喀斯特地貌(活动探究)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2.分析大窝凼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3.归纳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的条件。
(展示组展示)(老师点评补充)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②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地。
2.分析大窝凼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②场地地质构造稳定,边坡稳定性好。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大地与地球运动、大气圈与气候、水圈与水
资源、岩石圈与地球内部、生物圈与生物资源等内容。
1. 大地与地球运动:介绍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包括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地球
自转和公转、地理经度和纬度等概念,以及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大气圈与气候: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包括大
气圈的层次划分、温室效应、气象要素和气候要素等基本概念,以及气候带、气流、
气候变暖等气候特征和变化的影响因素。
3. 水圈与水资源:介绍水的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
包括地球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
还包括淡水资源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地下水和
水库的特点和应用。
4. 岩石圈与地球内部: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内部结构。
包括岩石圈的组成和类型,以及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还包括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原因、特点和防治。
5.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介绍生物圈的构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包括生态系统的
组成和功能,以及物种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其他
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1
第一课时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既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2、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展示:“二分二至地球太阳光照图”学生看图思考总结: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总结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距离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例:夏至日,南宁、兴国、上海哪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哪个最小?(2)季节变化规律过渡:我们在夏天的时候特别热,冬天的时候特别冷。
正午太阳高度的太小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获得热量的多少。
请看我们兴国和以下几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季节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小值?思考:兴国(26.5°N,115°E)、北京(39°N,116°E)、海口(20°N,110°E)、悉尼(34°S,151°E),正午太阳高度什么时候达到最大值?什么时候最小?发现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离太阳直射点最近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
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春秋分时南北半球辐射相当。
总结:通过下列表格,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讲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900。
3、计算H=90°─纬度差|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例:1、春分日兴国县的正午太阳高度;2、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最小值;第二课时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是针对高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地理课程。
该教材主要涵盖中国的地形、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该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点中国位于东亚的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辽阔的海岸线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中国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主要有青藏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丘陵山地等。
二、中国的气候和水文地理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变化显著。
主要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西南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
中国水资源丰富,有长江、黄河、珠江等大型河流,以及洞庭湖、大连湾、南海等大型湖泊和海湾。
三、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中国的自然环境众多,包括高山、河流、湖泊、胡杨林、珊瑚礁等。
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有房屋倒塌、土地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此外,中国还受到台风、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是资源大国,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其中,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金属矿产包括铁、铜、锌等;非金属矿产包括磷矿、盐类等。
中国还存在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五、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均是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人口密度较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且人口密度大。
城市化是中国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农民工问题等。
六、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差异主要由资源分布、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政策等因素造成。
七、中国的交通运输与通信中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快速,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
中国的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主要包括电信、广播电视、手机通信等。
八、中国与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剖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知
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知识点。
以下是重点内容:
1. 地球与地球运动
- 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产生。
- 地轴倾斜是引起季节变化的原因。
-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这导致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季节。
2. 地球的各种坐标系统
- 地理经度和纬度是常用的地球坐标系统。
- 经度指东西方向上的角度,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
- 纬度指南北方向上的角度,以赤道为基准。
- 地理坐标可以用来定位地球上的任意一点。
3. 季风与季风气候
- 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度差异而引起的周期性风。
- 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湿季和旱季的特点。
- 亚洲季风是最为著名的季风系统之一,由海洋和大陆的季风影响形成。
4. 大气环流与全球气候变化
- 大气环流分为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
- 赤道附近的热带低压带和两极附近的高压带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全球气候变化受到大气环流、海洋运动和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 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
- 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生态保护旨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复习必背)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 地球自转时, 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极星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俯视图中, 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赤道(1670km/h ), 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 也无线速度。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 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南北极点为零(同一纬度海拔越高, 线速度越大)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日常作息时间公转 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 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 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 角速度、线速度慢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自转→赤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公转→黄道(平)面(23°26′)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变大, 热、寒带面积变大变小, 热、寒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大(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1.移动方向夏至日→冬至日向南移动冬至日→次年夏至日向北运动2.直射次数: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各只有一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有两次2.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 无直射周期: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晨昏线: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 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特点: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 昼弧代表昼长, 夜弧代表夜长, 如果昼弧>夜弧→昼长夜短, 昼弧<夜弧→昼短夜长, 昼弧=夜弧→昼夜等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重点、难点)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难点)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能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及风力大小。
(难点)4.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
(重点、难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热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1.大气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长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1.大气运动(1)主要形式⎩⎨⎧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2)意义⎩⎨⎧形成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A 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 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 、F 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 、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1.风的形成过程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1)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3)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是会随大气运动而变化的。
()(4)大气运动的方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5)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D.三力合力提示:(1)√大气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给大气,因此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较琐细,但整理好了对学习地理有一定帮助。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系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A.地球、火星 B.地球、木星 C.火星、土星 D.木星、金星答案:C 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 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 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重
难点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重难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2.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4.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5.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1.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2.晨昏线的画法;
3.时间的计算;
4.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5.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教学重点
1.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原理;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学重点
1.掌握冷暖锋面图的识读、判别;
2.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教学难点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形成的天气差异及其典型实例。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重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重点
1.洋流的成因及分类;
2.总结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了解密度流的成因;
2.自我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重点
1.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
2.水资源问题及对策分析。
教学难点
水资源问题及对策分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
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形成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重点
1.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
1.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