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一、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法制化阶段。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颁布实施,对资源税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1.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1980年森林覆盖率为12.7%,2000年达到17.4%,2018年达到23.04%。
2. 水资源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水资源总量和水质保持稳定,大江大河水质明显改善,城市饮用水源地达标率提高到93.4%。
3.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我国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提高。
四、未来展望1. 继续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2. 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念和目标。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涉及到政策、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进行研究,以期探究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念和实践,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阶段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中国在经历了多年的文化大革命后,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
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中国代表团非常重视这次会议,并且在会后发布了《关于保护环境的报告》。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正式关注环境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那个时期,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还相对薄弱,政府和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在法律、政策和规划等方面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保护,为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步形成1980年代是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初步形成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进行对外开放和改革,经济迅速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1984年,中国发布了《环境保护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环境立法,标志着中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与此中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积极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在这一时期,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与世界各国一起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以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这一时期,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了初步的形成,为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提出1990年代是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提出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于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生态物质文明
生态道德文明
1
2 具体内容 5
4
生态文化文明
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制度文明
1 生态文化、生态产业
4 生态制度
生态文明
生态消费 2 生态环境
生态科技、生态资源 3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 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 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 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 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中国这样 的人口大国,建 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 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倘若继续沿袭高投 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 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 难以实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 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2012年,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提出要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Title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 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
以下是我国生态
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开始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重视。
在这一阶段,基本环保政策已经形成,包括建立环境保护法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
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加强研究和控制。
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力度。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制定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具体指标,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
同时,其它方面也得到了加强,如工业生产等方面的控制等。
第三阶段,从2010年到2018年,我国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进
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
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
建设体系,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
第四阶段,从2018年到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出台了更为细致、全面的政策,大力发展绿色
金融,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着力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等。
总的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体现出了政府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不断加强,措施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未来,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并重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直到21世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才得以丰富与完善。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的系统化理论表达,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具体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党的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由此得到快速复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确保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开启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探索之路,并取得了诸多成效。
第一,提升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凸显,我国开始重新认识二者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并将之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每年的3月12日确定为“植树节”,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1年,党中央在《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
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2]1983年12月31日,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同步”和“三统一”的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并形成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为主的政策体系[3]。
第二,在措施上,党中央提出以科技与法制等手段来进行环境保护。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以来。
在长期的生产建设过程中,我国曾经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引发了环境问题。
为此,1983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水土保持工程,开展了水土保持、造林、固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作,修复了大片沙漠荒地,改变了贫瘠的自然环境。
1994年,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了环境保护部,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并要求实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等。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挑战。
为了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随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如“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十二五”国家绿色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纲要”等。
2013年,我国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5年,我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将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力争早日实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加强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控制污染排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稳步推进。
我国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目前,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系统破坏加剧等。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思想渊源及创新-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思想渊源及创新-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和升华,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专辟一章加以阐述,将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并系统化地提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
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新阐述和新定位,表明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判断更加科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事业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是对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
一、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一)生态文明的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也是人类文明随着生态环境的兴衰而兴衰的历史。
生态文明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人类对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认识结晶。
1962 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成为环境保护启蒙的先声,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开始觉醒。
之后,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
同年,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标志着世界各国由此走上了共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
1983 年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年,该委员会出版著作《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
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生态问题,致力于生态问题的解决和国际的协调与合作。
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
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
在这一背景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国家战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以期更好的理解它的价值及重要性。
一、古代的生态文明在古代社会,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自然作为人们生存的根本条件之一,受到了上古文明的崇尚和保护。
《尚书》中有“上天雨灌、下土润泽”之说,用简单的语言,传承着人们对自然天地最初的敬畏之心。
古代文明对于生态环境的高度尊重和保护意识已经开始初步形成。
《礼记》中提到:“莫之狃于水,防之以田;莫之夭于林,尽之以材。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自然与自身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非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现代生态文明的起源现代生态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世界范围内对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的认识上。
19世纪中,工业革命的兴起,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生产方式的过度使用,导致人类对于资源的利用变得急剧,大规模的开发和拓展土地成为了人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近代以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在不断地呼吁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开始调整并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与生态文明的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各种问题的愈加引人注目,我国政府更加关注公民健康与生态繁荣。
生态文明这个概念与中国的文明发展密不可分。
我们所说的“文明”不仅仅是指人类的精神文化,也包括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四、生态文明的价值与意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仅体现了对自然元素的尊重和保护,也关乎到生命的延续和人类发展的长远。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 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 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 明弊 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 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 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 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 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 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 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 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 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四,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新注释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 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当代日趋严重 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反思和理论应 答,是寻求解决工业文明困境所进行 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土壤污染
食品安全
噪声污染 水体污染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森林锐减、 草地退化、 土地沙化或荒漠 化、 土壤侵蚀、积水 和盐碱化
人口剧增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变化
(二)生态文明提出的历程
1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 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 《增长的极限》
1、生态文明建设的升位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造成了许多灾难和破坏,同时也逐渐引起了人类对于环境的重视。
以下是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1. 自然保护意识的觉醒阶段:从人类最早开始的狩猎采集阶段,到农业文明的出现,人类开始了对于自然资源的探索和利用。
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自然保护的意识。
2. 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在这个阶段,各国纷纷制定了环保法律,以保护环境资源。
3. 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阶段: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人类开始探索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发掘生态环境治理的新途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阶段: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逐渐加深,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
在这个阶段,各国纷纷制定生态文明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之,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是漫长而复杂的。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1.思想起源阶段。
从古代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的思想,到现代环保意
识逐渐兴起的过程,这个阶段见证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2.技术应用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保技术被广泛应用,包括水处理、空气净化、垃圾分类等。
这个阶段关注的是技术手段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3.政策制定阶段。
政策制定和推行对生态文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资源
保护、环境评估、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政策。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绿色家园。
这个阶段
建立起了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阶段。
5.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阶段。
以绿色生产为基础,倡导绿色消费,这个阶段代表了当今社会对环保
发展前景的更加深入理解,实现了大型企业对环保生产的积极响应,以及
消费者对环保消费的理性认识。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出现尤其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一、原始文明——敬畏自然原始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经历最长的文明时代,据历史记载至少有200万年历史。
但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类只能通过采集也过、狩猎动物等方式在获取生活资料,但这种原始的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也是对生态系统孙岱最小的。
在整个原始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小再加上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们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盲目的崇拜自然,此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微乎其微,几乎谈不上所谓的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受制于自然,人类寄生于大自然,适中以自然为中心,属于典型的自然中心主义。
二、农业文明——依赖自然在原始文明阶段后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尤其是人类对物质追求的增长,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即人类通过自身劳动改变自然的再生产,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来源,于是原始文明随即被农业文明所取代。
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其在人类文明史上也经历了数千年。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自觉不自觉得对大自然进行开发与改造,这种开发与改造对自然的平衡和原来的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还仅仅是简单的铁质生产工具,使用的能源也仅仅是人力、畜力、风力以及水力等可再生资源,并还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处于从属地位,人与自然基本和谐,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依赖于自然界,但人类也在积极的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改善自身生活水平,因此可称之为亚人类中心主义。
三、工业文明——征服自然随着生产力发展,在18实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此人类也就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一文明时代历史比较短暂,迄今为止还不足300年的时间。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省份,同时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为了保护和开发好这片宝贵的天然资源,贵州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适宜的生态建设发展道路。
以下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生态文明觉醒与行动(1950年-1999年)在1950年至1999年的年代,贵州省开始走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这一时期,贵州省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贵州省也积极开展了开发生态产业的尝试,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改良了农田植被,提高了土地的保育能力,保障了人民的生存发展。
第二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2000年-2024年)进入21世纪,贵州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战略发展中。
在这一时期,贵州省着力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模式,不断推动环保意识的提升。
贵州省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重点治理了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2024年-2024年)进入2024年以后,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贵州省各级政府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策,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环保工作。
贵州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贵州省也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推动了生态环保的法治化、规范化发展,不断提升了贵州省的生态效益和环境质量。
第四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2024年至今)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贵州省将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贵州省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贵州省将继续深化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产业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总之,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觉醒与行动、兴起、高潮、新阶段等不同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历程
“把 生态 文 明建设 放 在突 出地 位 ,融 入经 济建设 、政治 建 设 、文化 建设 、社会建 设各方 面和全 过程 ,努力 建设美 丽 中国 ,实 现 中华 民族永 续发展 。 ”建 设美 丽 中国 ,描绘 了 社会 主义 生态文 明新 时代 的美 好蓝 图 。建 设美 丽中国 ,就 是要 把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生 态文 明理论运 用到 实践 中 ,就 是要 还大 地 以绿 水青 山 ,还 老百姓 以绿色 家园 ,使 我们将 建成 的全 面小康社会 更加美好 。
“建设 生态 文 明 ,基本 形成 节约能 源资 源和保 护生态 环境 的产业结构 、增长 方式 、消费方式 。”
党的 十七届 四 中、五 中全会对 生态文 明建设 进一 步做 出战 略部 署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 省部级 主要 领导干 部专 题研讨 班开 班仪式 上 的重 要讲话 中 ,把生态 文 明建设 摆在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事业 总体布局 的高 度加 以 阐述 ,强 调推进 生态 文明建 设是 涉及生 产方式 和生 活方式 根本 性变 革 的战略任 务 ,必须把 生态 文明建设 的理 念 、原 则 、 目标 等深 刻融人 和全 面贯穿 到我 国经济 、政治 、文化 、社 会建 设 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
建立 刚性 的评价机 制 和硬 约束 ,将资 源消耗 、环境损 害 、生态 效益纳 入经济 社会发 展评价 体系 ,建立体 现生态 文 明要求 的 目标 体系 、考核办 法 、奖 惩机制 ,这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生态 文明理论 得 以落到实 处 的关 键所在 ,也是 未来我 国生态文 明建设 的主要路 径。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前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点任务。
它涉及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本文将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出发,详细介绍其演变和取得的成就。
1. 起步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已引起重视。
因此,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这个阶段,中国着力发展农业和兵工工业,但也对环境保护进行了一些有限的尝试。
1962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
2. 初步探索(80-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198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个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这次大会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随后,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国际合作,与各国共同交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经验。
3. 深化改革(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中国政府认识到,只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中国开始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中国还发布了一系列五年规划和白皮书,详细规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倡议,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发展模式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对生态 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需要转变发展思路。
产业结构
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大,环保 产业的发展还需加强。
环境治理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技术难题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复杂,治理技术难题增加, 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
0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经
验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领导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党的领导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 关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法规,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府作用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各种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绿色技术等,积极推动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绿 色发展。我国政府倡导绿 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 现了经济的绿色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开 放发展。我国政府积极开 展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生 态环境治理,为世界生态 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共 享发展。我国政府注重保 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 益,通过推进生态惠民工 程、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等 措施,让人民群众共享生 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资源节约
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政府通过实施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广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有效地节约了资源。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施各种环保措施,如污染防 治、生态修复等,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进∗孙经纬[摘㊀要]生态文明建设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程中经历了初步探索㊁深入推进㊁加快提升㊁全面飞跃四个阶段ꎬ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ꎮ70年来ꎬ生态文明建设在战略地位㊁建设主体㊁建设目标㊁建设路径上发生了深刻变革ꎮ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进历程及特征ꎬ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ꎬ对于新时代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帮助其他国家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ꎮ[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ꎻ新中国ꎻ演进历程[中图分类号]X321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1071(2020)02-0090-10㊀㊀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建设主体(谁来建设)㊁建设目标(建设成什么样)㊁建设路径(怎么建设)㊁战略地位(建设的重要性)等要素的相互配合ꎬ它们相互支撑并形成合力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ꎮ新中国成立70年来ꎬ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无到有ꎬ由弱到强ꎬ走过了光辉的发展历程ꎬ起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环境保护ꎬ经历了可持续发展㊁科学发展阶段ꎬ到如今得以作为独立的 生态文明建设 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ꎬ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ꎮ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进历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ꎬ生态文明建设在各时期的差异性特征ꎬ主要体现为:战略地位的提升㊁建设主体的变迁㊁建设目标的转型㊁建设路径的完善等方面ꎬ根据这些差异性特征可以将演进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ꎮ(一)初步探索阶段(1949 197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ꎬ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国家建设成为党的领导人面临的首要任务ꎮ为了迅速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ꎬ新中国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㊁实行 一五计划 和 三大改造 ꎬ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ꎬ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ꎮ在这一过程中ꎬ新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了初步探索ꎬ主要表现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㊁生态文明建设途径等问题的思考与实践ꎮ由于发展经济㊁摆脱贫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ꎬ毛泽东便于1957年提出了 向自然界开战ꎬ向地球开战 的号召: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 向自然界开战ꎬ发展我们的经济㊁发展我们的文化 建设我们的新国家ꎮ [1]毛泽东本意实为鼓舞全国人民的生产热情ꎬ号召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自然和改造自然ꎬ以此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ꎮ但是在实践中ꎬ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ꎬ这一号召却被逐渐误解为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ꎬ人要征服自然ꎮ这一传统革命思维直接导致了后来的 大跃进 ㊁大炼钢铁运动㊁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 文化大革命 ꎬ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ꎬ还曾一度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陷09 ∗[收稿日期]2020-02-05[作者简介]孙经纬ꎬ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研究人员ꎬ225009ꎮ入困境ꎮ毛泽东一再强调ꎬ自然界是有规律的ꎬ要遵循客观规律ꎮ他说: 对自然界没有认识ꎬ或者认识不清楚ꎬ就会碰钉子ꎬ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ꎬ会抵抗ꎮ [2]因此ꎬ我们要尊重自然㊁保护自然ꎬ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也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上ꎮ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集中于植树造林和水利建设两方面ꎮ毛泽东自1956年开始先后提出了 绿化祖国 实行大地园林化 美化全中国 的观点ꎬ计划 在十二年内ꎬ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ꎬ在一切宅旁㊁路旁㊁村旁㊁水旁ꎬ以及荒山荒地上ꎬ在一切可能的地方ꎬ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ꎬ实行绿化 [3]ꎮ针对 大跃进 破坏生态环境㊁毁坏森林的行为ꎬ毛泽东发出了 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ꎬ要达到园林化ꎬ到处都很美丽ꎬ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 的要求ꎮ1958年11月ꎬ毛泽东提出了 美化全中国 的宏伟构想ꎬ他主张用18亿亩耕地中的 三分之一种树造林 美化全中国ꎮ另一方面ꎬ新中国成立初期尤其重视水利建设ꎮ1949年11月ꎬ全国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召开并确定了建国初期水利建设 防止水患ꎬ兴修水利ꎬ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之目的 的基本方针ꎬ把治理水患ꎬ兴修水利ꎬ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ꎮ1956年1月ꎬ毛泽东在审阅«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稿时ꎬ特地加入了水利建设的相关内容ꎬ要求 兴修水利ꎬ保持水土 ꎬ国家负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ꎬ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兴修小型水利工程ꎮ在党中央的号召下ꎬ全国上下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ꎬ相继兴建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㊁溪河水库工程㊁淮河磨子潭水电站工程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4]ꎮ与此同时ꎬ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也取得了显著进展ꎮ到20世纪70年代末ꎬ水利建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ꎬ不仅结束了几千年来洪水泛滥的历史ꎬ而且变水害为水利ꎬ为农业增产增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ꎮ这一时期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ꎬ并从植树造林和水利建设两方面开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ꎬ对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ꎮ(二)深入推进阶段(1972 1992年)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ꎬ加强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ꎮ1972年ꎬ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ꎬ向世界宣布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迫切任务 ꎮ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此次大会ꎬ这标志着环境保护问题开始进入中国政治议程ꎮ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ꎬ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在国家政策中多次出现ꎬ并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得到了发展ꎬ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活跃在中国政治㊁经济领域内的积极因素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深入推进阶段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结束后ꎬ我国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ꎬ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ꎬ并确立了 全面规划ꎬ合理布局ꎬ综合利用ꎬ化害为利ꎬ依靠群众ꎬ大家动手ꎬ保护环境ꎬ造福人民 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ꎬ这次会议不仅使全社会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ꎬ也将环境保护正式提上工作日程ꎬ中国的环保事业开始起步ꎮ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ꎬ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文件ꎮ1974年ꎬ国务院出台«环境保护机构及其有关部门的环境职责范围和工作要点»ꎬ决定设立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ꎬ我国最早的环境管理组织由此产生ꎮ1978年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ꎬ党中央就批转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ꎬ明确指出消除污染㊁保护环境ꎬ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ꎬ这是党中央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的指导性方针ꎮ1983年ꎬ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ꎬ会议提出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ꎬ制定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方针ꎬ使环境保护成为与计划生育国策相并行的两大基本国策之一ꎮ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既是国家意识层面的主动觉醒ꎬ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现实的客观需要ꎮ为了坚持和贯彻这一基本国策ꎬ在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和199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都再次重申和强调了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ꎬ并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具体的实践安排ꎮ与此同时ꎬ为了顺利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ꎬ环境保护在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也得到了发展ꎮ第19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 三同步 的环境保护制度ꎬ即经济建设㊁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㊁同步实施㊁同步发展ꎮ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 三大环境政策 ①和 八项管理规定 ②ꎬ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度框架体系ꎮ 三大环境政策 和 八项管理规定 是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的开拓和创新ꎬ把不同的管理目标㊁不同的控制层面和不同的操作方式组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政策和管理体系ꎬ基本上覆盖了主要的环境领域ꎬ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而又灵活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 [5]ꎮ此外ꎬ环境保护在法律层面也得到了发展ꎬ1978年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ꎬ明确规定了 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ꎬ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ꎬ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宪法上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ꎬ之后颁布的 八二宪法 也对其进行了重申ꎮ1979年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颁布ꎬ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正式步入法制化的轨道ꎮ与此同时ꎬ«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单行法规陆续颁布ꎬ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日趋完善ꎮ这一时期ꎬ环境保护在国家政策㊁制度和法律层面均得到了确认ꎬ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增强ꎬ这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ꎬ深入推进了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ꎮ(三)加快提升阶段(1992 2007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ꎬ世界上众多国家陆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ꎬ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ꎮ以往象征着工业繁荣的种种景象正给人类和自然带来严重的危害ꎬ世界各国开始反思和重构国家发展观ꎮ在这一背景下ꎬ联合国发展与环境保护大会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召开ꎬ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1世纪议程»ꎮ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ꎬ主动选择㊁接受并创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批新观点㊁新战略ꎮ在这一时期ꎬ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得到了确认和发展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加快提升阶段ꎮ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立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经过了一段发酵㊁丰富与提升的过程ꎮ1992年联合国发展与环境保护大会闭幕后不久ꎬ我国便按照大会精神ꎬ结合我国具体情况ꎬ由外交部和国家环保局共同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ꎮ其中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位列 十大对策 之首ꎬ在我国生态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ꎮ1994年ꎬ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ꎬ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全面性融入的纲领性文件ꎬ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加具体㊁细化ꎮ1995年ꎬ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发表讲话指出ꎬ 在现代化建设中ꎬ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ꎮ要把控制人口㊁节约资源㊁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ꎬ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ꎬ使经济建设与资源㊁环境相协调ꎬ实现良性循环ꎮ [6]以上种种迹象表明ꎬ我国已经开始考虑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ꎬ这在不久之后便得到了证实ꎮ1996年ꎬ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ꎬ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写入纲要之中ꎬ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ꎮ此后ꎬ我国国家领导人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㊁党的十五大㊁党的十六大等多个场合均强调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战略上的部署ꎬ推动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化ꎮ与此同时ꎬ我国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创新发展ꎬ为其赋予了更多的中国特色ꎮ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充分吸收可持续发展思想精华的基础上ꎬ将可持续发展上升到了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7]ꎮ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是2003年8月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的ꎬ强调 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㊁全面发展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ꎮ同年10月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进一步的说明ꎬ在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ꎬ树立全面㊁协调㊁可持续的发展观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ꎮ [8]2005年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科学发展观作为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的重要指导方针ꎬ在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人为本ꎬ转变发展理念㊁创新发展模式㊁提高发展质量ꎬ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9]ꎮ同年12月ꎬ国务院发29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ꎬ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战略指导地位得以确立ꎬ吹响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代号角ꎮ2007年ꎬ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㊁精神实质㊁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ꎬ强调指出: 科学发展观ꎬ第一要义是发展ꎬ核心是以人为本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ꎮ [10]之后ꎬ科学发展观又被相继写入党章和列入党的指导思想ꎬ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ꎮ除此之外ꎬ我国在这一阶段还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㊁环境友好型社会ꎬ建设和谐社会等战略要求ꎬ它们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ꎮ总之ꎬ这个阶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孕育阶段ꎬ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家战略层面得到了确认㊁创新和发展ꎬ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ꎬ而且明显加快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进步伐ꎮ(四)全面飞跃阶段(2007年至今)随着 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ꎬ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入了全新阶段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ꎬ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ꎬ并融入政治建设㊁经济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ꎮ这一时期ꎬ生态文明建设在理念培育㊁主体架构㊁制度建设以及治理实效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ꎬ促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全面飞跃ꎮ2007年ꎬ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ꎬ并将其作为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ꎬ这是 生态文明 在我国政治文件中首次出现ꎮ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进行了简要阐释ꎬ强调要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㊁增长方式㊁消费模式ꎮ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ꎬ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ꎮ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ꎬ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ꎮ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ꎮ之后ꎬ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ꎬ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顺利开展ꎬ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渗入中国社会各领域之中ꎮ在这一基础上ꎬ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作了更深入的阐释ꎬ在十八大报告中独立成篇论述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ꎬ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 总布局之中ꎬ并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ꎬ 融入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ꎬ努力建设美丽中国ꎬ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1]ꎬ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ꎮ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ꎬ中央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ꎬ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ꎬ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 五大发展理念并将绿色发展作为 十三五 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ꎮ中共十九大宣告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ꎬ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特征就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ꎮ十九大报告将 美丽 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之中ꎬ强调要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ꎬ实现物质文明㊁政治文明㊁精神文明㊁社会文明㊁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ꎬ并号召全体人民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ꎬ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2]ꎮ报告还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ꎬ并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ꎮ更重要的是ꎬ十九大报告还详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具体举措ꎬ不仅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ꎬ还深刻体现了中国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勇气ꎮ党的十七大以来ꎬ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明显加快ꎬ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ꎮ首先ꎬ在理念培育上ꎬ通过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国家领导人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ꎬ国家向社会传递了众多生态文明的新理念ꎬ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 绿色发展理念 环境就是民生ꎬ青山就是美丽ꎬ蓝天也是幸福 等ꎬ这些生态理念的传播对全社会培育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积极的作用ꎮ其次ꎬ在主体架构上ꎬ我国通过改革逐渐形成了 政府+司法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个人 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架构ꎬ这一主体架构更加科学合理ꎮ接着ꎬ在制度建设上ꎬ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由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㊁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㊁国土空间保护制度以及相关法39律制度等共同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ꎬ但在实践中还应不断对其进行健全完善ꎮ最后ꎬ在治理实效上ꎬ党的十七大以来ꎬ治污减排㊁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控等工作均取得了巨大进展ꎬ基本实现了预期任务目标ꎬ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治理实效为全社会有目共睹ꎮ这一时期ꎬ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战略体系中被正式提出并不断发展ꎬ其战略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全面飞跃阶段ꎮ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演变特征70年来ꎬ纵向来看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变化特点ꎬ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保持发展趋势ꎬ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在不断完善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ꎻ横向来看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任务目标愈加复杂多样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ꎬ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在不断加大ꎮ具体来看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ꎮ(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呈直线上升的总体态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ꎬ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可以管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所持有的基本态度ꎮ因此ꎬ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ꎬ这项工作能否取得实效与其战略地位息息相关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具体工作及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按照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在不断向前发展ꎬ在这一过程中ꎬ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总体上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ꎮ新中国成立之初ꎬ发展生产是全国上下的中心任务ꎬ因此当时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要服务于生产需要的ꎬ这就造成了当时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集中于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两方面ꎮ生态文明建设的这种 附庸属性 使其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发展计划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野ꎬ也就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ꎮ之后ꎬ随着长期粗放式发展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以及国际环保运动的兴起ꎬ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ꎬ成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并发布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丰富完善ꎮ1983年ꎬ国务院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ꎬ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意味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进入国家战略体系ꎮ20世纪90年代ꎬ全球兴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ꎬ我国紧跟世界潮流在第一时间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ꎮ1996年ꎬ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ꎬ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被写入纲要之中ꎬ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正式进入国家战略体系之中ꎮ之后ꎬ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ꎬ我国还对其进行创新发展ꎬ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ꎮ作为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的重要指导方针ꎬ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升华ꎬ最终被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ꎬ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战略体系中地位的进一步提升ꎮ党的十七大以来ꎬ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战略体系中被正式提出并不断发展ꎬ中共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 总布局之中ꎬ党的十九大则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具体措施作了详细的说明ꎬ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在此时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ꎮ从基本国策 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 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 总布局ꎬ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具体工作及指导思想在国家战略体系中地位总体上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ꎬ这也就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也是按照这一趋势在不断提升ꎮ(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由官方一元主导向公众多元参与转变公众参与是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ꎬ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是一个由官方一元主导向公众多元参与转变的过程ꎮ新中国成立初期ꎬ党和政府致力于通过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来改善环境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ꎬ取得了显著成效ꎮ所取得的这些成效当然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ꎬ没有他们的广泛参与ꎬ很多生态工程是无法正常开展的ꎮ但是ꎬ这一时期的公众参与主动性不足ꎬ到了20世纪70年代ꎬ国内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和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ꎬ使中国政府意识到要加强环境保护并动员公众参与其中ꎮ这一时期ꎬ中央发布了一系列49。
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1. 环境危机引发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1.1 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 排放污染物 - 破坏生态系统 1.2 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 水污染事件 - 空气质量下降 1.3 政府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 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2.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2.1 发展绿色经济 - 促进节能减排 -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2.2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 创建经济适用的生态环境 - 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2.3 推行环境保护税制改革 - 对环境污染征收税费 - 鼓励生态友好行为3. 整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3.1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 空气质量改善 - 水质达标率提高 3.2 生态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加大生态保护投入 3.3 国际社会认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 主办全球生态文明论坛 - 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4.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和展望4.1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 如何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 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4.2 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的长期机制 - 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 - 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 4.3 推动生态文明国际合作 - 加强国际环境规则制定 - 拓展环保技术交流与合作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于是,在环境危机的推动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展开。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
其次,政府建设了生态文明示范区,着力打造经济适用的生态环境,并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此外,还推行环境保护税制改革,对环境污染征收税费,以鼓励生态友好行为。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四、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新注解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 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 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Title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 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Title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 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四,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新注释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 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当代日趋严重 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反思和理论应 答,是寻求解决工业文明困境所进行 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
3、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4、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
展脉络
从“两手抓”、到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 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 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 理念,再到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 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近年来,生态文明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发展理念之一,连续多年被写入中央政府的报告中,也在全国人大和政协等政治会议上越来越频繁被提及。
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源自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面临的环境困境,而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也反映了中国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的理解与实践。
第一阶段: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1970s-1990s)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了水、土、大气等多个领域的生态破坏和污染。
当时,中国政府采取了简单的污染治理方式,但这并没有解决问题,环境问题持续严重。
不完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以上。
在这个时期,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可被叙述为:“环境污染必须得到治理,环境质量必须得到提高”,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措施,如环境保护法等,为发展生态文明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生态文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2000s-2010s)21世纪初期,中国政府开始明确提出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生态文明。
与传统经济发展思路不同,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环境因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开始更注重在宏观层面上扩展,政府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宗旨,追求在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安全之间的平衡。
在当前推动新发展、新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强调“高质量发展”,并开始探索“绿色经济”模式,作为推动实现生态文明的一种新时期新举措。
第三阶段:强调健康、美丽的生态环境(2020s-)进入新时代,中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至“高质量、健康、美丽”的层面。
这一阶段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突出表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思。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少场合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即只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才能实现win-win的双赢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出现尤其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一、原始文明——敬畏自然
原始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经历最长的文明时代,据历史记载至少有200万年历史。
但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类只能通过采集也过、狩猎动物等方式在获取生活资料,但这种原始的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也是对生态系统孙岱最小的。
在整个原始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小再加上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们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盲目的崇拜自然,此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微乎其微,几乎谈不上所谓的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受制于自然,人类寄生于大自然,适中以自然为中心,属于典型的自然中心主义。
二、农业文明——依赖自然
在原始文明阶段后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尤其是人类对物质追求的增长,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即人类通过自身劳动改变自然的再生产,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来源,于是原始文明随即被农业文明所取代。
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其在人类文明史上
也经历了数千年。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自觉不自觉得对大自然进行开发与改造,这种开发与改造对自然的平衡和原来的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还仅仅是简单的铁质生产工具,使用的能源也仅仅是人力、畜力、风力以及水力等可再生资源,并还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处于从属地位,人与自然基本和谐,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依赖于自然界,但人类也在积极的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改善自身生活水平,因此可称之为亚人类中心主义。
三、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随着生产力发展,在18实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此人类也就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一文明时代历史比较短暂,迄今为止还不足300年的时间。
整个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有了长足发展,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破坏以及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土地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洪水泛滥、干旱不断;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化学灾害不断,酸雨沉降,气候恶化,温室效应;化学垃圾和生活垃圾;部分生物灭绝等等。
这一时期“人是自然的主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奴隶。
由于人类的贪婪以及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无视大自然的呻吟仍然对自然界肆意掠夺,造成能源枯竭生态破坏,大自然频频告警。
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奴役与被奴役,自然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这一个物种服务的,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中心,这一时期的文明称之为人类中心主义。
四、生态文明——回归自然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肆意掠夺自然资源,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将人类的意志强行加到大自然的头上,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
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都经历了资源高消费、环境高污染的过程。
从20世纪以来,工业化国家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更是令世人震惊。
这些都说明,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生态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了对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批判。
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宣判了高增长、高消费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死刑”。
同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
思想保障。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
人类正从对大自然的征服型、掠夺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消费适度型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进步,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与超越,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新里程碑。
生态文明不只是关乎生态环境领域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协同进化、达到良性循环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时代的标志。
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迟了一步,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避免重蹈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加快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时代难题。
可喜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自己的发展理念中及时的增添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内容,反映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清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