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三、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五、剂量-反应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六、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4、增强作用5、拮抗作用七、人群健康效应谱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环境卫生学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二)微量元素与疾病
微量元素的生物效应表明了它在维持正常人 体功能和健康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生 物学效应的两重性,特别是那些安全范围较小 的微量元素,人体摄入量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 危害(砷、氟、碘所致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将在其他章节讲述)。人体内微量元素不足或 缺乏,不仅与摄入量多少有关,而且与机体的 先天性代谢功能异常也有关。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原因:
• 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行为等 • 遗传因素:
环境应答基因 (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环境基因组计划 ( environment genome project)
共10类:
1.DNA修复基因; 2.毒物代谢酶基因; 3.激素代谢酶基因; 4.受体基因; 5.细胞周期基因; 6.信号传递基因; 7.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 8.介导营养因素基因; 9.参与氧化过程的基因; 10 细胞内药物敏感基因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环境中的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 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 的浓度。即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 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 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如果与环境中的浓度 相比,这种生物放大作用可达千倍、万倍, 从而损害人类的健康。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 境公害病:水俣病、痛痛病都与食物链的生 物放大作用有关。
(二) 肿瘤的多阶段和多因素发病机制:
1. 致癌过程的多阶段:
引发(initiation)阶段:是化学物通过诱变,使原 癌基因(proto-oncogen)活化或使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失活,使体细胞具有发展成肿瘤潜 能的启动细胞(initiated cell)的过程。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教案】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
环境卫生学
授课对象
预防医学专业1301班
教材版本
《环境卫生学》(第8版),杨克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年
授课章节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目标
掌握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
熟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类型、作用特征及作用机理;
了解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内容
1、人类的环境(20min)
2、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15min)
3、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15min)
4、自然环境与健康(20min)
5、环境污染与健康(30min)
6、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20min)
7、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20min)
8、健康危险度评价(20min)
教学重点
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不同影响。
教学难点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学生自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后作业
1、如何理解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2、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有哪些影响?
参考资料
《环境卫生学》杨克敌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环境健康学》郭新彪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网络素材与文献
课后分析
长治医学院职业与环境卫生教研室 20xx年08 月 20日授课教师:
王晓云职称:讲师。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某些物质低剂量对机体有刺激(有益)作用, 高剂量则有抑制作用(hormesis效应) ● 少量饮酒可减少冠心病危险性,大量长期 饮酒则增加肝硬化、肝癌危险性
● 低水平污染物接触,外周血白细胞吞噬功 能加强,高水平接触则出现功能下降
第三节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H2CO3
H2CO3
HCO3- + H+
2. 酸雨的形成 SO2 + H2O
1/2 O2
H2SO3
H2SO4
3NO2 + H2O
2HNO3 + NO
我国酸雨的分布
(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 广东、 广西、海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
我国的酸雨监测网点
南方
北方
我国部分城市雨水的酸度
3. 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 ● 氯氟烃 (氟里昂)------制冷剂、气溶胶喷雾剂、
发泡剂等
chlorofluorocarbons , CFCS ● 溴代氟烃------ 灭火剂(如溴三氟乙烷、溴氯二
(哈龙 halon) 氟乙烷)
● NOx(NO 、 N2O等)------工业废气、汽车尾
气、飞机废气等
温室效应示意图
不同年代各种能源的使用比例
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3. 温室效应气体 CO2、 CH4、N2O CFCs(氯氟烃类, chlorofluorocarbons) CO2 影响大
4. 温室效应的后果 ● 全球气候变暖 ● 海平面上升 (南、北极冰川融化) ● 虫媒疾病 (如疟疾)流行范围扩大
城市 北京 天津 兰州
南京 杭州 武汉 福州 南宁 宜宾 重庆 贵阳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019/10/18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2
• 难于截然划分,从广义上讲,生态环 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由于人类在改 造环境过程中所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是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 和流行的重要基础。
2019/10/18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32
生态系统健康概述
生态系统健康的历史
1788年,苏格兰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 James Hutton 提出“地球是一个大的能够自身维持的有机体”。
1916年,Clements FE. 用生命循环来描述生态演替。 1941年,Aldo Leopold 提出“土地健康”的概念。 1979年,Rapport 等人提出了“生态系统医学”的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目的
在了解人类自然环境构成的基础上,深 入认识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掌握 自然环境和环境污染的有害因素对健康 影响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以及所产生的健 康危害,熟悉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 法以及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 法。
2019/10/18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0
生物圈
• 人类是生物圈内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生物,20 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启动了大型的国际研 究计划,如:
• 世界科协提出的《国际生物学计划》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 国际科学联合会筹划的《国际地圈-生物圈
计划》
• 加深人类对其环境的认识,推动着环境、生 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变革着人类的生活观 念和人类的发展战略。
2019/10/18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6、一次污染物2、环境介质7、二次污染物3、环境因素8、原生环境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9、次生环境5、内分泌干扰物10、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1、生物多样性13、可持续发展12、清洁生产二、问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2、简述环境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2.生态系统(ecosystem)3.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4.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5.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6.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7.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8.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9.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10.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11.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12.增强作用(potentiation)13.拮抗作用(antagonism)14.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15.易感人群(susceptible group)16.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17.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18.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1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21.先天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22.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2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4.内剂量(internal dose)25.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26.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27.生物标志(biomarker)28.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29.致癌强度系数(carcinogenic potency factor)二、问答题1.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在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上有何意义?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介质是指:①空气;②水;③土壤(岩石);④生物体。
2.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新陈代谢。
3.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统一性;②适应性;③相互作用;④双重作用。
4.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
5.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的特征:①持久性;②蓄积性;③迁移性;④高毒性。
6.生物多样性: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大气圈包括:①对流层;②平流层(包含臭氧层);③中间层;④热成层;⑤逸散层。
2.生态系统的功能流包括:①物质流;②能量流;③物种流;④信息流。
3.生态系统的特征:①整体性;②开放性;③自调型;④可持续性。
4.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供给服务;②调节作用;③文化作用;④支持服务。
5.生态系统健康的特点:①具有活力;②结构稳定;③自调节能力。
6.联合毒作用的类型:①相加作用(1+1=2);②拮抗作用(1+1<2);③协同作用(1+1>2);④独立作用(1+1=1+1);⑤增强作用(0+1>1)。
7.环境污染物在体内靶器官的蓄积,经过6个生物半衰期后趋于稳定。
8.人群健康效应谱:①生理负荷增加;②生理代偿性变化;③生理反应异常;④患病;⑤死亡。
9.热浪(高温天气):日最高温≥35℃,且持续多日>35℃。
10.寒潮(寒冷天气):24h内降温≥10℃或48h内降温≥12℃,且最低温<5℃。
11.健康危险度评价(HRA):(1)危害鉴定:首要步骤,定性评价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质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有害效应的特征。
(2)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核心,定量评价通过人群研究或动物实验的资料,确定适合于人的剂量-反应曲线,并由此计算出评估危险人群在暴露剂量下危险度的基准值。
(3)暴露评价:关键步骤通过暴露评价,可以测量或估计人群对某一化学物质暴露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或可以预测新型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可能造成的暴露水平(剂量)。
第二章 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人类自然环境由下列圈带构成,哪项除外( )A.生物圈B.大气圈C.水圈D.非生物圈E.土壤岩石圈2.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这些功能流是( )A.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B.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C.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D.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E.能量流和信息流3.以下是生态系统的特征,哪项除外( )A.整体性B.开放性C.自调控D.可复制性E.可持续性4.下列对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的描述哪项正确( )A.是异养型微生物B.是草食动物C.可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D.是肉食动物E.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5.关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是人类力量无法取代的B.已被农业革命所取代C.已被工业革命所取代D.已被现代文明所取代E将被人类新的文明所取代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相互对立的关系 B环境决定人类 C.人类改造环境D.辩证统一的关系E.无特殊关系7.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是( )A.人类固有的、无限的B.人类固有的、有限的C.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无限的D.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限的E.与疾病的发生元关的8.环境污染物的暴露一般是通过( )A.直接摄入污染物B.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土壤C.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生物D.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水E.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环境介质9.污染物通过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人的危害( )A.都降低B.都增加C.既可以降低,也可以增加D.保持不变E.保持不变或降低10.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速度,最快的是( )A.水B.大气C.土壤D.植物E.岩石11.以下是联合毒性作用的类型,哪项除外( )A.相乘作用B.拮抗作用C.相加作用D.协同作用E.增强作用1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蓄积量的因素( )A.暴露频度B.暴露期C.化合物的生物半减期D.摄入量E.化合物的生物放大作用13.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的蓄积量( )A.在经历六个生物半减期后,趋于降低B.在经历六个生物半减期后,趋于稳定C.只要暴露期足够长,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益的水平D.只要生物半减期足够长,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E.只要暴露频度低,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14.目前认为某些有害物无阔值,它们是( )A.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B.引起慢性中毒的毒物C致敏物 D.环境致畸物 E.遗传毒性致癌物15.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A.两头大,中间小B.两头小,中间大C.最弱的效应比例大D.最强的效应比例大E.都一样大16.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 )A.生理异常的变化B.生理代偿的变化C.正常调节的变化D.出现严重中毒E.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17.人群易感性是( )A.遗传决定的B.后天获得的C.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D.是不会改变的E.感染以后产生的18.下列有害的自然环境因素的特征中,错误的是( )A.历来存在B.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C.依然存在D.将继续长期存在E.将逐渐消失19.关于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主要表现为急性毒性B.生物性有毒有害物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C.对人体健康毒害严重的主要有动物毒素和植物毒素。
卫生学---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 拟系统研究的十类环境应答基因多态性
--- DNA修复基因、毒物代谢酶基因、激素代谢酶 基因、受体基因、细胞周期基因、信号传递基因、 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介导营养因素基因、 参与氧化过程基因
四、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二、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
(一)地表化学元素分布 常量元素 :碳、氢、氧、氮、硫、
钾、钠、磷、钙、镁、氯等11种元 素,占人体内化学元素总量99.95%。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
于人体体重0.01%的它包括锌、铁、 铜、氟、碘、等。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土壤、水体 和植物中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存 在着差异。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是指随着 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生 物学效应而随之增强的相关关系.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 剂量-反应(效应)曲线的类型
➢ 剂量-反应关系可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反应的百 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 图所得的曲线。
---DNA损伤修复缺陷 , 对紫外线、烷化剂和某些致癌物的作用敏感 性增高
➢人类疾病与基因多态性( 易感基因) 关系的研究是环境卫生 学前沿研究领域。对易感人群筛选,有效做好易感人群的 疾病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 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生物性迁移
(二)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气象灾害
据统计,我国发生的各类自然灾 害中约70%是气象灾害。许多气象灾 害可直接导致人员伤亡、严重破坏人 类的生活环境、恶化人类的生存条件, 造成饥荒和疾病流行。
公卫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环境卫生学-第二单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公卫助理医师-综合笔试-环境卫生学-第二单元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单选题]1.影响环境污染物在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因素是A.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B.吸收量、排出量和蓄积量(江南博哥)C.进入途径、排出方式和作用时间D.吸收量、排除方式和作用时间E.摄入量、进入途径和排出方式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除了作用时间以外,影响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重要因素还有化学物质的生物半减期和摄入量。
生物半减期长的化学物质在较短的时间内蓄积量就可达到有害作用水平,而生物半减期短的,在一定的剂量下长期暴露也不会造成危害。
摄入量愈大,达到平衡后其最大蓄积量也愈大;摄入量少,则体内最大蓄积量也少。
如果摄入量减少到致使体内最大蓄积量低于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长期作用也观察不到对机体的有害效应。
掌握“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
[单选题]2.进入机体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被称为A.有效剂量B.作用强度C.剂量-反应关系D.剂量-效应关系E.相关关系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掌握“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
[单选题]3.随着环境有害因素的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随之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效应的个体数占总测定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这种关系是A.因果关系B.剂量-效应关系C.剂量-反应关系D.对立统一关系E.相互作用关系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随着有害因素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随之增加的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掌握“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
[单选题]4.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是A.污染物的理化特性B.剂量C.作用持续时间D.个体感受性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
环境与健康
湖水
浮游生物
小鱼 (脂肪)
食肉鱼 (脂肪)
人
1
265倍
500倍
8.5万倍
?
DDT 在湖水中的生物放大作用
海水
浮游生物
小鱼
大鱼
ppm 0.0001
0.001~0.002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5
1~5
汞的生物放大作用
表2-1 美国图尔湖生物群落对DDT的浓缩倍数
物种
DDT含量(㎎/kg)
浓缩倍数
湖水
藻类 大型水生植物
无脊椎动物 鱼类 水鸟
0.06
0.1~0.3 0.0~1.6 0.0~2.1 0.0~6.0 63.0~75.5
1
167~500 2667 3500 10000
105000~125873
水生动物
水生植物
银鸥卵
胡瓜鱼
鲑鱼
多氯联苯的生物放大作用
4.生物圈 (biosphere)
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叫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
的上层、水圈和土壤圈。
其范围通常指海平面以下12km至海平面以上约10km。绝大多数
生物生存于地球表面上下100m范围内。
生物圈内生存着200多万种生物,我国有60多万种,其中昆虫20
多万种。
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
即由于人类各种活动(包括集居、工农业 生产、战争等)而改变了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social environment)
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为了不断提高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而 创造出来的,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 文化卫生、职业分工等。
环境卫生学 第2章 环境与健康关系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气候适应 热适应
但人类对环境的适 应能力是有限的
人体对环境的变化 可形成一定的调节 功能以适应其变化。
光适应
缺氧环境 适应
(三)环境因素对人体影响的双重性
诸多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 利和有害两方面的特性。
有的在传统意义上是有毒的物质,在极低 剂量下也会表现出对机体的有益效应 (hormesis效应)。 Hormesis效应(兴奋效应)
(二)联合作用的类型
相加作用
additive effect
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
剂量-反应关系是制定 卫生标准的理论基础
(二)剂量-反应关系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1)定量反应:指随 着环境有害因素剂 量的增加,机体内 所产生的有害生物 学效应而随之增强 的相互关系,可用 计量资料反映。 2)定性反应:随着 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 增加,产生某种特定 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 而随之增加的关系。 可用计数资料反映。
(四)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主动 改造环境 动态平衡 。 协调发展,保持经济效应、 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的高度统一
三、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一)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二)机体对环境的反应 (三)环境与机体的交互作用
1.基因多态性 2.人们更加关注环境因素与机体的交互作用在毒理学反应 和人类环境暴露相关疾病中的重要性。 3.环境扣扳机效应 4.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全暴露组关联研究(EWAS)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三节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环境卫生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1、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核心研究内容;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概念。
2、了解环境卫生学的相关学科,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成就及任务。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掌握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微量元素与疾病、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组成与应用。
2、熟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3、了解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微量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第三章大气卫生1、掌握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熟悉大气污染来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存在形式,大气污染物的转归,大气卫生标准的制定原则及方法。
3、了解大气的特征及卫生学意义,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四章水体卫生1、掌握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各种水体污染的特点,水体污染的危害。
2、熟悉水资源的种类和卫生学特征,水体污染的自净及其机制,水体污染物的转归。
3、了解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我国水体污染的概况,地面水水质标准,污水排放标准,水体卫生防护,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和监测。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1、掌握各类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市政供水、自备供水、二次加压供水;分散式供水)的特点和评价指标。
介水传染病、化学性中毒的危害和流行特点。
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处理原则。
水处理中混凝沉淀和氯化消毒原理及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熟悉饮用水与疾病的关系。
各类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督监测和卫生学评价。
饮水消毒方法和效果。
洪涝灾区供水的卫生措施。
分散式给水的卫生要求。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
3、了解饮用水常见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内容与相关饮水标准的关系,水源到配水管网的卫生防护。
分质供水、饮水净化器的卫生评价。
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
第六章土壤卫生1、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污染方式,土壤污染的净化方式,影响化学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和转化的因素,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2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与环境关系
人存在于环境,依赖于环境,影响着环境;-“拯救地球是错误的”
从制约于环境到改造环境,利用资源,破坏环境 换来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 环境问题;--人类高兴地发现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
却带来生存的忧患!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复杂性注定关于此领域的研究 是环境卫生学长期、根本、核心研究工作和内容。
流行特征
1. 区域性 2. 季节性与周期性 3. 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五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何谓环境污染?
– 村里一大堆稻草秸秆; – 你随手扔掉的一个塑料袋: – 粪便、垃圾;
(三)地球化学因素与疾病
• 由于地球结构上的原因,造成地表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 性,使某一地区水和/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含量过多 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用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 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 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 此类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故称为地方病 (endemic disease)
死亡242769人 重伤16.4万人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69227人遇难 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
火山爆发
2018年1月23日,日本群马县日草津火山
菲律宾阿尔拜省卡马利 格的马荣火山
(二)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
• 高温(35摄氏度)
– 2003年8月从初的热浪中,有10000多人死亡; – 上海调查,炎热天气,午后气温每升高1oC,死亡人数
感 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
人 群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梳理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空气、水、土壤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状态可以相互转化,起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环境介质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环境介质对外来干扰具有相当的缓冲和修复能力。
环境因素: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组成成分。
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自然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生活环境: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表现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上(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3)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自然环境构成因素(一)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小气候是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二)化学因素: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
n.内分泌干扰化学物(EDC):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环境卫生学题库及答案
C.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 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 .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
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E.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
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
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B.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
C.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右
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环境决定人类
B.人类改造环境
C.互为因果
D.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
E.无特殊关系
7.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
A .两头大,中间小
B.两头小大,中间大
C.最弱的效应比例大
D .最强的效应比例大
E.都一样大
8.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
A.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
B.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7
一、人类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一)大气圈 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着地球旋 转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 (二) 水圈 水圈一般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两大 类,另外还包括大气中的水。 (三)岩石圈 岩石圈通常指地壳主要有岩浆岩和沉 积岩构成。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8hr)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
教学目的
在了解人类自然环境构成的基础上,深 入认识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掌握 自然环境和环境污染的有害因素对健康 影响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以及所产生的健 康危害,熟悉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 法以及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 法。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2
生态系统
• 在生产力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人 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小,生态系统 研究往往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人类活 动不考虑对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环境 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甚至使环境发生 恶化。对人类的进一步生存产生了危 害。
•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是指生 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 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 为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 产的原料,而且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5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 最早提出概念是Holdren和Ehrlich在1974年发表的 《人口与全球环境》一文,广泛认可与重视是在20 世纪的90年代中期,以Costanza等《世界生态系统 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自然的服务:人类社 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性》(Saily.1997)。 • Costanza等人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17类, 包括气体调节、干扰调节、水分调节、水分供给、 侵蚀控制和沉积物保持、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废 气物处理、授粉、生物控制、庇护、食物生产、原 材料、遗传资源、休闲、文化等。 • 17项功能已成为人们进行生态服务评价的基本标准 和参照。
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 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2
• 难于截然划分,从广义上讲,生态环 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由于人类在改 造环境过程中所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是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
和流行的重要基础。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9
开放性
• 自然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 而是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 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0
自调控
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 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
2013-8-2
8
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
(四)生物圈(biosphere)
有生物体生存的地球表层,称为生物 圈。它有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 岩石圈所构成。其范围包括海平面以 下约12公里厚度的岩石圈、水圈和土 壤圈及海平面以上约10公里高度的大 气层。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9
2013-8-2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34
生态系统健康概述
1994年,“第一届国际生态系统健康与医学研讨 会”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会上成立了“国 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system Health,简称ISEH) 。 目前, 已发行的生态系统健康相关的专业性杂志有: 《生态系统》( 《Ecosystems 》)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 《水生生态系统健康杂志》(《Journal of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现为《水生生态 系统胁迫与恢复》(《Journal of Aquatic Ecosystem Stress and Recovery》)。
13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的基本组成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 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 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在生物群落中,又分为生产者(绿色植物、 化能合成菌等)消费者(草食、肉食、大型 肉食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及放线菌 等微生物)三个部分。
环境概念
环境(environment)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
间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因素,他为人类提供空气、 食物、水,还提供了人类在智力、道德、社会 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基础和机会。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6
环境概念
WHO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认为:环境 “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 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 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 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31
(五)生态系统健康
► 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有活力和自然调节 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 综合特性。 ► 活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和自调节功能保 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定。 ► 结构稳定是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 多样的生物种群。 ► 生态系统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 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 表现出能维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抵 御“疾病”的能力,保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 态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7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 地球生态系统被誉为生命之舟。
• 它给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了不可 替代的资源和条件。
• 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是全方位、多种 多样的、目前人类意识不到的。 • 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服务,难 以用经济价值衡量,人类的力量无法替代。 善待地球,与环境和谐相处。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1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
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 然环境。生物圈内的生物不仅种类多,数量 庞大,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 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是与人类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3
(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 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 状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 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 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4
(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6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 随着对发展理念认识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 识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 社会经济规模较小时,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 远超过对其功能的利用,于是人们更多考虑 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如今 社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对生态服务功能的 依赖性、利用强度迅速加大,其自我更新的 规模已经小于利用量,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 丧失和对经济社会系统支撑能力的降低。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8
(三)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各个环节 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对适应的 状态。即指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 构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相互 协调的状态。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9
生态系统能维持平衡的原因: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32
生态系统健康概述
生态系统健康的历史
1788年,苏格兰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 James Hutton
提出“地球是一个大的能够自身维持的有机体”。
1916年,Clements FE. 用生命循环来描述生态演替。
1941年,Aldo Leopold 提出“土地健康”的概念。 1979年,Rapport 等人提出了“生态系统医学”的 概念。
①具有自动调节自己的功能。 ②生态系统内小生物类型愈多、 物种愈丰富、愈容易维持生态系 统的平衡。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30
生态平衡意义
► 过度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滥捕滥杀野生生
物、废弃物排放、农药化肥使用等,导致生 物种群减少,影响繁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 能。 ► 生态平衡是生物生存、活动、繁衍得以正常 进行的基础 ►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保护和维持生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性,修复生态系 统的创伤,重建已破坏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 实现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工作者和环境管理 部门今后的重要任务。
2013-8-2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33
生态系统健康概述
1988年,Schaeffer等首次探讨了有关生态系统健康 度量的问题,但没有明确定义生态系统健康。 1989年,Rapport 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1990年10月,来自学术界、政府、商业和私人组织 的代表,就生态系统健康定义的问题,在美国召开 了专题讨论会。 1991年2月,在美国科学促进联合会年会上,国际环 境伦理学会召开了“从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定义 生态系统健康”讨论会。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0
生物圈
• 人类是生物圈内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生物,20 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启动了大型的国际研 究计划,如: • 世界科协提出的《国际生物学计划》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 国际科学联合会筹划的《国际地圈-生物圈 计划》 • 加深人类对其环境的认识,推动着环境、生 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变革着人类的生活观 念和人类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