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挺经
曾国藩家训(下部)(七)刚的智慧
曾国藩家训(下部)(七)刚的智慧曾国藩家训(下部)(七)刚的智慧2012-01-08 20:45:06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上传者:huyong 点击:2451曾国藩,一位已经故去一百多年的古人,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的文集,一百多年后依旧被人们翻阅着,寻找那些可以借鉴的人生智慧。
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曾国藩留下的诸多文集中,除了《日记》和《家书》等之外,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作品,这就是《挺经》。
《挺经》是曾国藩诸多文集中,颇具争议,甚至有些神秘色彩的一部作品。
虽然有史料证明他“尝自称欲著《挺经》”,也有人说,《挺经》是曾国藩临终前的一部“压案之作”;但是在流传下来的《曾文正公全集》中,我们却找不到这部书籍。
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记载《挺经》中有十八条秘传心法,李鸿章更是把这十八条秘传心法,推崇为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
但是郦波老师却说《挺经》的主旨其实只有一个字:“刚”。
那么《挺经》之“刚”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仅仅一个“刚”字又能蕴含多少人生的智慧呢?吴永满心期待等着李鸿章说一说,《挺经》十八条中的一条,本以为能听到什么不传之秘,最不济也应该是一些修身养性的金玉良言,或者是一些为人处事的警示名言。
万万没想到,李鸿章沉吟半响,却说起了一个故事。
如果说《挺经》的全部奥秘所在,就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这也未免太过于简单了。
根据记载,李鸿章一直对《挺经》推崇备至,曾明确地说这十八条《挺经》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
而且李鸿章后来做事情,常常承认用的就是曾国藩《挺经》中的方法。
所以可见这十八条《挺经》必然还应该有更多更深刻的智慧,而且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那么我们究竟能在曾国藩《挺经》里,学到哪些处事的智慧呢?曾国藩的这三次自杀充分说明他性格极为刚烈,但是郦波老师提醒我们,《挺经》智慧的主旨----“刚”,并不是指性格上的刚强刚烈,而是一种“临事之刚” ,那么同样都是自杀,为什么说曾国藩之后的另一次自杀,却是展现出了“临事之刚”的大智慧呢?敬请关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为我们继续精彩讲述《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第七集《刚的智慧》。
冰鉴全文讲解
冰鉴全文讲解
《冰鉴》是曾国藩所著的一部鉴人专著,主要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方面考察人的内在品质和性格特点。
在《冰鉴》中,曾国藩提出了“神骨”这一概念,认为“神”是指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而“骨”则是指一个人的骨骼品相。
一个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
在考察人物时,要首先观察他的神骨,因为这是单刀直入,这是最重要的。
在考察人物时,曾国藩还提出了“九骨”的说法,即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这些骨骼在头、面部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人的品性和命运。
此外,《冰鉴》还提到了“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即面部以青色为贵,这是因为在五行中,青色代表东方、代表春季、代表肝胆等。
因此,面部以青色为贵的人可能具有健康、朝气、欣欣向荣的特点。
总的来说,《冰鉴》是一部鉴人专著,通过观察人的神骨、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方面来考察人的内在品质和性格特点。
在阅读《冰鉴》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
冰鉴
一个半世纪前,曾文正著有《冰鉴》一书。
此书被后世多位大家名人推崇,奉为识人,用人之经典。
曾文公曰:“盖成大事,惟以得人才为第一要义。
制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冰鉴》一书包含了曾氏的鉴人七术和用人四法。
鉴人七术是指从人的神骨、刚柔、容貌、情志、须眉、声音、气色,七个方面审相。
故称“骨骼管一生之荣枯,气色定行年之休咎”。
而其用人四法是指揽才、慎用、勤勉和待贤。
相人之术,细节观察,重神而兼顾形;用人之法,宏观把握,重理而兼顾术。
《冰鉴》一书的相人之术,可以裨益问签解字谋生者;而其用人之法,确与现代人事管理的选、用、核、育、留基本五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揽才(选)-- 选应选之人曾文公主张识拔才具,唯才是举;储备人才,不问出处。
在现代的选才中,倚重相面鉴人之术已经有点不完全靠谱了,全面地对候选人各个方面进行审阅、筛选更为重要。
通过对被选之人的所处地位、职位;所经之事(背景,经历);所行之为(神情形态,言谈举止,即时应对)来进行综合判断。
这就如同医者之望、闻、问、切;如同侦者之察、调、研、析。
“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
是成为相中良驹的伯乐,抑或是斩脚卞和的周厉王?关键在于识人之人。
若识人之人的阅人经验越多,能力越强,越能准确把握,不会轻易“打眼”、以次充好;识人之人的修为越高,心态越好,越能礼贤下士,不会有失偏颇,流失人才。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错失掉的天才,就有可能投入竞争对手的阵营,成为天敌。
在人选信息获取上,应将广选之法和引荐之法并举。
“举贤不避亲,用故不避嫌”。
关键是在于唯才方举;应避免的是用人只唯亲,滥惟故。
世间万事,“论心”拷其正,“论迹”核其成。
英雄不问出处,正确、正当的将目标达成,足心安矣。
此外,企业的口碑在延揽人才方面也至关重要。
口口相传的结果会让人才络绎来投,也会导致众叛亲离。
贤才,或庸者,均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辨一人而识全队。
曾国藩挺经原文与译文
曾国藩挺经原文与译文曾国藩,字炳焘,江苏镇江人,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書法家。
他的作品以隶书和行书为主,深受后人推崇和学习。
下面将介绍曾国藩的《挺经》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
《挺经》是曾国藩的一篇帖文,他在文中讲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做人原则,表达了对于修身养性和崇高境界的追求。
这篇文章包含了许多曾国藩的心得体会和思考,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原文:仰以眇拂车,阅以京洛貌,反以顾步岂怙块,视穷通何劳辱。
偶得之以图书,时获之于昆曲。
脂粉貌非情,黛痕香怪说。
梦得之以琴鉴,眩之于虏掌。
人生有何量,关舆亦可传,虽道义二行同,栋梁实倢伃。
欺肆如不论外敌,守臣有怀铁砂,龙樯一渡往来,盈余娇怯如蚤。
物极于千载,遗容灰且化。
犹怨我尚寝履远舍,汗青容残又云来。
译文:凭着低微的身份驾着简陋的车子,游览着繁华的京洛之地,回过神来,怎么可以自满于贫贱,视贫穷和富裕为何必要的耻辱。
偶然得到图书,偶尔聆听昆曲。
妆饰和美丽的外表并不代表内在的情感,脂粉和香味常常隐瞒真实的自我。
通过琴音,我找到了心灵的镜像,在虏寇的指挥下得到启示。
人的一生有怎样的价值,马车能传道于后世,纵然仁义两者道路相同,角梁却是珍贵的。
在外敌的欺侮下,领导者有坚如铁的决心,守臣有怀揣铁砂的胸怀,龙舟航行于往来间,巧妙地避开风险,克服困难。
物极必反,千百年后只留下灰尘。
我仍然不满于舒适的居所,历史荣辱既然变成了一种记忆。
通过以上对《挺经》的原文和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曾国藩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通过文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做人原则,倡导修身养性,崇尚高尚品德,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的物质迷惑,要明辨是非,追求内在的价值和精神的富足。
曾国藩的《挺经》不仅仅是一篇优秀的帖文,更是一份道德和人生哲学的宝贵遗产。
通过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神内涵,我们可以汲取曾国藩的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旅途,成为忠诚、勇敢、有担当的人。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分7章。
冰鉴内容简介《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它是中国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鉴。
”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传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此件为红木制品,仿竹编式样,制作精致。
形制为大口小底,外观如斗形,铅叶镶里,底部有泄水小孔,结构类似木桶。
冰箱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
为使冰箱处于一定高度便于取放冰块和食物,配有箱座。
《冰鉴》识人、用人之“相术”: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
曾国藩所著述《冰鉴》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精、气、神;任用智、言、劳三种人《冰鉴》智慧修炼“冰鉴”智慧,融东方《易经》学、骨相学、心理学、人才学、谋略学为一体。
它通过对一个人外在的情态、精神、须眉、骨骼、气色、刚柔、声音、容貌的全面观察总结,进而深层次探秘其内在的思想、信念、意志、行动力、人际、气质、能力、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然后量材而用,人尽其才。
它不同于一般低埋、庸俗、机械、片面、宿命的江湖相术,是一门极其复杂的人才测评、选拔艺术,堪称中国古代人才战略、人才选拔智慧的大乘经典。
冰鉴全文讲解
冰鉴全文讲解
(最新版)
目录
一、冰鉴简介
二、冰鉴的内容
1.辨冰之法
2.冰鉴的实践应用
三、冰鉴的价值与影响
正文
一、冰鉴简介
《冰鉴》是一部关于冰雪知识的古代典籍,主要阐述了如何辨别冰雪的质量和种类,以及冰雪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该书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亦不可考,但其内容丰富,对后世的冰雪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冰鉴的内容
1.辨冰之法
《冰鉴》首先讲述了如何辨别冰的种类和质量。
书中指出,冰可以分为天然冰和人工冰,其中天然冰又可以分为山冰、湖冰和井冰。
冰的质量则可以从颜色、透明度、气泡和硬度等方面进行判断。
对于不同种类和质量的冰,其在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2.冰鉴的实践应用
《冰鉴》还详细介绍了冰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在农业方面,冰雪的储存和利用对于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军事方面,冰雪的利用可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如冰墙、冰箭等;在饮食方面,冰雪的储存和保鲜作用使得食品在炎热的夏季也能保持新鲜。
此外,《冰鉴》还
提到了冰雪在医疗、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三、冰鉴的价值与影响
《冰鉴》作为一部古代典籍,其价值和影响不言而喻。
首先,该书是对我国古代冰雪文化的重要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冰雪利用技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其次,《冰鉴》对于现代冰雪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许多现代冰雪技术都可以在这部典籍中找到源头。
最后,《冰鉴》的传播促进了冰雪文化的传承,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冰雪的魅力。
曾国藩《冰鉴》千古看相奇文
曾国藩《冰鉴》千古看相奇文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
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
紫次之,白斯下矣。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碎次之。
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
然大而缺天庭,终是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
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
此中贵,有毫厘千里之辨。
第二刚柔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冰鉴
《冰鉴》(清)曾国藩相遍世间英雄,揽尽天下英才,共谋不朽伟业,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解读人生,体悟世情,识人有术,预知前程;择官至宝,交友良方,自鉴明镜,辨奸秘术!世上怕的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准确发现人才、正确使用人才。
【内容提要】曾国藩是如何识人的?他的识人术有无道理?是否应验?在鉴识人才的学问《冰鉴》里自有分解。
《冰鉴》,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
《冰鉴》体虽小而思精,言虽少而意深,其鉴人观人之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撰者在原著的基础上,谨慎注释,详加评析,广收史料,编写了这本书,以飨读者。
《冰鉴》曾国藩看相的学问,《清史稿〃曾国藩传》载: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目录】第一神骨 (2)第二刚柔 (6)第三容貌 (8)第四情态 (11)第五须眉 (14)第六声音 (16)第七气色 (19)第一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 译文]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义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 ,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曾国藩《冰鉴》原文及译文课件
原文
•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 正难辨。欲群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 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 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 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 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 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译文
•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 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 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宜之分, 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 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 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 的明珠,合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 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 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 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 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 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 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
原文
•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 出处听,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 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 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 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 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 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 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译文
•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曾国 藩所著述《冰鉴》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 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 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 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 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 精、气、神;任用智、言、劳三种人。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实用版)
目录
一、曾国藩与《冰鉴》
二、《冰鉴》的内容与价值
三、《冰鉴》的识人用人原则
四、结语
正文
一、曾国藩与《冰鉴》
曾国藩,清朝末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著作中,有一部名为《冰鉴》的人才学经典,是他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
二、《冰鉴》的内容与价值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共分七章,从神骨、刚柔、五官、骨肉、气色、声音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识人、用人。
书中所提到的许多观点,都是曾国藩根据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识人用人的经验总结而成,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
三、《冰鉴》的识人用人原则
在《冰鉴》中,曾国藩提出了许多关于识人用人的原则。
首先,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与神采主要体现在双眼,骨骼品相则体现在面部。
因此,在观察一个人时,应先关注其神骨。
其次,曾国藩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应具备刚柔并济的特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变通。
此外,他还强调观察一个人的气色、声音等细节,以判断其健康状况和性格特点。
四、结语
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人才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识人用人方法。
中国古代相学十大名著
中国古代相学十大名著算命看相古已有之,古代也有很多集大成的相学大师留下的相书,是历代相士所学习的相术教科书。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相学十大名著,希望大家喜欢!十大名著之一、《太清神鉴》中国四大相书之一,明代刘伯温编整。
太清神鉴为明朝年间广为人知的一部相书,后为历代宫廷密藏。
皇帝禁令不可外传,是各色相人高士梦寐以求的相学宝典。
皇上钦点,断人贵贱,也以此书原理作为重要佐证。
鉴从手纹、面相、骨骼等方面都加以详细分析。
还有其它相书所没有涉及到的如:姿态、眼神、气血、语气、音调、卧姿和脚步的急缓等内容。
《太清神鉴》是《四库全书·子部》所收录的四部相术学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被公认为中国古代相术学之集大成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虽为假托之作,但书中内容多属宋代以前相书中的论述,因此对此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太清神鉴》全书共六卷,专论相法,纲目分明,结构清晰。
先总论,后分论,每篇又详分若干条目。
作者重视阴阳赋形,天地造化,五行生克之理。
相法则重骨法、气色、精神。
书中有论有歌,便于理解掌握,在我国相术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可为研究相术学思想提供参考。
为便于现代读者阅读,《图解太清神鉴》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处理,以供读者更好地批判研究: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太清神鉴》为底本,对其进行了精心的点校,还对古籍原文进行了白话释意,加入了简练的小标题,使其结构更加合理有序。
此外,对书中一些重要的理论方法和难以理解的文字,运用数百个插图和示意图表,进行了生动易懂的图解分析,使读者能够在畅快的阅读中了解相术学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之泉。
十大名著之二、《月波洞中记》中国四大相书之一,吴张仲远撰,是体系最为完整的相术天书。
《月波洞中记》二卷,案《月波洞中记》见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者一卷。
称老君记于太白山月波洞,凡九篇。
晁公武《读书志》亦载此书一卷,序称唐任逍遥得之于太白山月波洞石壁上,凡九篇相形术也,与《艺文略》所记并合。
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冰鉴》
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冰鉴》娱乐休闲11-20 1347: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冰鉴》识人、用人之“相术”: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
曾国藩所著述《冰鉴》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精、气、神;任用智、言、劳三种人。
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冰鉴第一神骨【原文】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义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 ,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曾国藩挺经原文与译文
曾国藩挺经原文与译文
曾国藩的《挺经》是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它对于中国古代经
学的发展和思想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挺经》的原文和译文:
《挺经》原文:
挺经者,谓专一经义,不为外务。
人之所以为学,欲得通经义,以为学问之本,岂可不专一乎?故曰挺经者,谓专一经义也。
《挺经》译文:
挺经者,指的是专注于研究经典的人,不被外界琐事所干扰。
人们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经典的真义,将其作为学问的基础,这样
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挺经者指的是那些专注于研究经典的人。
以上是《挺经》的原文和译文,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挺经翻译及原文
挺经翻译及原文
(实用版)
目录
1.翻译《挺经》的背景和意义
2.《挺经》的原文概述
3.《挺经》的翻译及解读
4.对《挺经》的评价和影响
正文
《挺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经典著作,它是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著的一部兵书,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挺经》原文概述如下:全书共分为十卷,内容包括兵法、兵器、战争策略、军事组织、军事地理等多个方面,既有理论阐述,也有实践案例,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
在翻译《挺经》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例如,书中提到的“五行”理论,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了世界,这种观念在现代科学看来或许过于简单,但在当时的军事理论中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挺经》的评价和影响,我们不能忽视其在我国古代军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书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可能已经过时,但其中的军事智慧和战略思想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例如,书中提倡的“以正合,以奇胜”的战争策略,即在战争中要善于运用正规战法和奇兵,以达到取胜的目的,这种思想在今天的军事实践中仍然有其价值。
第1页共1页。
挺经翻译及原文
挺经翻译及原文
【最新版】
目录
1.翻译《挺经》的背景和意义
2.《挺经》原文概述
3.《挺经》翻译版本比较
4.对《挺经》的评价和影响
正文
《挺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作者为南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陈亮。
该书以“挺”为军事核心,主张在战争中坚持正义、坚决果敢、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翻译《挺经》的背景和意义
南宋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战争频仍。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亮结合自己的军事实践和理论研究,创作了《挺经》这部兵书,旨在为抗金战争提供理论指导,鼓舞士气。
二、《挺经》原文概述
《挺经》原文共分为十五篇,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自治”、“选将”、“用兵”、“地理”、“纪律”、“赏罚”、“民本”、“器械”等篇章,系统地论述了战争的各个方面。
三、《挺经》翻译版本比较
《挺经》的翻译版本较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武经七书》本和清代的《四库全书》本。
这两个版本各有优缺点,其中《武经七书》本较为通行,但存在较多错误和遗漏,而《四库全书》本则相对完整且准确,但流传不广。
四、对《挺经》的评价和影响
《挺经》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明太祖朱元璋曾评价《挺经》“有益于兵家,有功于国家”。
清代的《四库全书》也将其收入,并给予高度评价。
同时,《挺经》对于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明代的《武经总要》、清代的《兵书要略》等都受到了《挺经》的启发和借鉴。
总之,《挺经》作为一部古代兵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曾国藩挺经原文翻译
曾国藩挺经原文翻译曾国藩挺经原文翻译《挺经》是曾国藩写作的一本书,记载了他掌控晚清官场30年精髓总结,读心术、驭人术、权谋术等,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挺经原文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翻译参考:仔细思考古人在修身方面所下的工夫,成效特别显著的大概有四项:慎重独处,就会心胸泰然;庄严恭敬,就会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就会心悦诚服;正心诚意,则神灵也会钦敬他。
涵养功夫当以“诚”为本。
就是有“诚”可以化育天地万物,求诚须不欺,不欺必能居敬慎独,居敬慎独者必无私。
为了达到“内圣”心法最佳境界,他以“修法十二课”来约束自己的身心。
《挺经卷一内圣》原文: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
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私,故人悦。
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
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
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
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
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
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
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
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
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
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
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
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
独知之地,慎之又慎。
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才,1-有深远智慧谋略,2-号令严明,3-能耐苦劳; 将才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 治兵:1-才堪治民,2-不怕死,3-不急于名利,4-耐受辛苦; 公(公正)明勤(勤快)-勤恕廉明 五德:智信仁勇严; 治军:1-能战,2-爱民,3-上下官绅和睦; 凡是善于带兵打仗的,天天告诫将领训练士卒,遇到小小的挫 折,对将领责备又告诫,边哭边教训,整天喋喋不休...胜于 妒忌别的队伍超越自己,不求让自己的部下自强,或多应酬, 求得名誉... 忠义之将,可横行天下; 臣待君以忠,君待臣以义; 以真心实肠,得士卒之心 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苟细 观人:既要看内在的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外形
严明
忠义 军心 评将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郭宇保息; 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
精神分为清纯与昏浊比较容易区分; 精神的奸邪与忠直则不易分辨--看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