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课

合集下载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范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范例

我国部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 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一半以上, 八达岭门票=40%人员工资 +40%县财政收入+20%维护。


十三陵门票= 50%文保+50%人员工资和区财政。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4、门票“不涨反降”的情况
目前,杭州西湖景区取消门票收费、秦皇岛全面下 调门票价。 这对旅游风景区的门票收入有很大影响,但相应带 来的游客增加和逗留时间延长.却使同一城市内的 餐饮、旅馆、零售等整体行业均获得了新的发展空 间,政府也能够由此获取更多的财政收益。 对于游客来说,取消景区门票对他们是一种吸引力 .不知不觉中会用省下来的钱在景区消费。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其他原因: 门票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过大,景区门票收入已成为 许多地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就是“景区门票依 赖症”。 旅游资源是一种极其稀缺的物品,因而在被用作景区经营的 过程巾显现出较强的垄断性。旅游经营商控制旅游资源通过 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这也是目前景区门票 价格之所以能够大幅上扬的前提。
近年来出现的门票“涨价风”反映出我国在景区管 理方面的制度缺失。首先是2004年岁末北京确定了 故宫世界遗产景点门票涨价方案,到2007年全国各 大景点便“涨”声一片: 张家界景区门票从158元涨到245元。 九寨沟、黄龙风景区门某从145元调至200元。 黄山旺季票价从130元上调至200元。 嵩山少林寺风景区票价由40元涨至100元。
一、目前中国相关景点门票的现状

黄鹤楼公园门票从50元 涨至80元。武汉一位市 民查询相关法规,质疑 涨价程序违规:一是涨 幅过高,二是未举行任 何听证会。然而,黄鹤 楼公园和湖北省物价局 对该质疑的一致回应是 :这次调价不是涨价, 是重新核定价格。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美国加速老龄化15年后或引发经济危机美国老人事务局的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为3680万,占总人口的12.4%。

虽然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人口统计学上关于人口老龄化10%的指标,但是,比起其他发达国家,美国的人口形势还不算十分严峻。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疾病、保险和养老金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开始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劳动力、贸易、移民、以及国家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全球人口老龄化项目主任杰克逊表示,虽然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有一些优势,经济强劲,劳动力市场也充满活力。

但是,好的前提不一定保证人口老龄化就不会造成问题。

杰克逊说:“在美国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虽然我们拥有不那么昂贵的公共养老金体系,但是与欧洲和日本相比,美国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险极其昂贵。

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费用的不断高涨,将会给未来的美国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

在美国,很大程度上依赖私营企业提供的养老金。

劳动力人口有一半没有任何养老金计划。

所以说,尽管人口统计数字方面美国有一定优势,但是,15至20年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美国可能面对非常严重的社会财政和经济危机。

”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美国,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也是新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

然而,美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老年社会的时间长,美国步入老年国家之列到现在已持续了70年;二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较慢,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

一方面是由于较高的生育率,2005年美国总和生育率为2.0,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吸纳了大量的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三是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大。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美国老年人口比重还将不断提高。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过程中,美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去借鉴。

根据人口——经济动态模型,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快。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2012年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抓紧落实并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行业和地区范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货币政策要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

案例评析:1、存在进一步减税空间世界银行日前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正式部门职工的平均税率超过40%,高于许多国家。

对于这种说法,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钱冠林说,中国当前的总税收约占GDP比重的20%,这个税负水平在国际的横向比较中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低的,但就这20%的比重来讲,仍然是有减税空间的。

2012年结构性减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减轻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带动就业和创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继续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是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四是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征税试点范围,出台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五是通过实施较低进口暂定税率等方式,鼓励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要求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国内紧缺的重要能源、资源、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

2、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税收不单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更是调整经济结构、消费结构、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手段。

当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美国又出现了所谓的“第四产业”,即“智力产业”,正在逐步淘汰中国的制造产业,中国急需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降低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个人收入。

降低增值税的比例,实际就会降低商品的价格。

这些举措都会直接降低通胀、拉动内需。

同时减税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

3、中小企业得到实惠,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减税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疑是有利的。

调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可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惠及全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45791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45791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45791-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

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

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案例2: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 浏览器。

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

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案例3: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

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

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天灾人祸酿惨祸——论析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及公共产品中的寻设租现象邱晔 30805551【案情描述】安徽省某县位于黄河故道两岸,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优越性,适宜水果的生长和种植,本地种植的水果具有色泽鲜艳、含糖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了全国著名的水果大县。

该县从1983年开始种植黄桃,至今已种植8万亩,其中大果面积5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1万亩,J村是全国著名的黄白桃生产基地,现有黄白桃1000余亩,是全国四大黄白桃生产基地之一。

该村生产的黄桃加工成罐头具有不浑汤、不烂、不软、色泽鲜亮等优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黄桃产量很高,按盛果期中等产量,每亩5000公斤计算,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回报极为可观。

相对于其他果树而言,桃树具有耐干旱、耐瘠薄、投资少、见效快、前期产量高等优点。

但桃树对水分较为敏感,表现为耐旱怕涝。

如果桃树积水时间过长,则土壤中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受阻,树势衰弱,果实停止发育,严重时会出现死树现象,必须及时将水排走。

J 村由于靠近黄河故道,因此排水问题对于该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009年夏天,由于降水比较集中,该县遭遇到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许多果树因水排不出去而被淹死。

J村在洪涝灾害中也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失,一些农民的桃树被淹死。

但由于排水不是一家一户单独凭借自己能力所能做到的事情,并且一些农户也不愿意去做,都不愿意互相帮助,无法做到团结抗灾。

因此,就需要政府派遣有关部门与技术人员帮助排水。

但是,却出现了向农户收费排水的现象,而且是谁先交费谁先排水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农户排水不及时,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情论析】一、公共产品非排他性的体现: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

同时,任何人也不能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

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

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案例2: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 浏览器。

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

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案例3: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

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

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

公共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1.材料:2004年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并且推动了普通劳动力工资的上涨:2004年以前,珠三角地区的民工工资10年间仅涨了60元,而2005年一年就涨了100元。

2010年以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地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

用工企业更是带头提高工资,加之今年出现的“民工荒”,企业工资的提高幅度已超过以往水平。

对此,众多学者判断,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问题:(1)什么是“刘易斯拐点”?(2)你是否认同“我国刘易斯拐点已到来”这一判断?理由是什么?(3)你认为珠三角地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关键措施是什么?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第一,现在我们讨论“刘易斯拐点”都是从目前既定的城乡两分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的,设想一下,中国如果没有户籍制度,或者户籍制度可以取消,土地制度的产权界定和交易也可以做到城乡统一运行,即农民可以根据全国统一的土地市场、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原则,处理他们所拥有的农村住房、宅基地和耕地,城乡所有生产要素可以按照提高市场效率的方式进行配置,与此同时,农民还享有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那么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速度还会像现在这样处于下降通道吗?很显然,现有的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制约,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经呈现出很大的变化,但是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还不是主要原因。

根据中国改革的现实和劳动力迁移的情况,在真正的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中国还存在一个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拐点。

制度拐点到来之前,劳动力在原来的城乡分割的制度空间下进行局部的、不完整的、随着危机的到来可以撤销的迁移。

公共经济学京州市财政案例

公共经济学京州市财政案例

公共经济学京州市财政案例第一部分:京州市财政现状及问题分析1.1 京州市财政收入结构分析京州市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财政拨款等。

税收收入主要来自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资源税、土地出让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政府预算内的支出。

1.2 京州市财政支出结构分析京州市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支出。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投资。

社会事业发展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行政管理主要包括政府机构运行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1.3 京州市财政问题分析(1)财政收入不稳定: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京州市财政收入存在波动性较大的问题,导致财政支出难以稳定。

(2)财政支出过大: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需求的增加,京州市财政支出压力较大,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3)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京州市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存在浪费和滥用的问题,导致财政支出的效果不明显。

(4)财政债务压力增加:由于财政支出的增加,京州市财政债务压力逐渐增加,对财政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部分:京州市财政改革措施建议2.1 加强财政收入管理(1)优化税收政策: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促进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增加税收收入。

(2)拓宽非税收入来源:完善资源税征收机制,加强土地出让管理,提高非税收入的贡献率。

(3)加强财政拨款管理:优化财政拨款的分配机制,确保资金合理使用,提高财政拨款的效益。

2.2 控制财政支出规模(1)优化支出结构: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

(3)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加强财政支出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财政支出的效果和效益。

2.3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1)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完善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最新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教学教材

最新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教学教材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二)建立灵活的门票价格运行机制 (三)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为各类景区的经营目标 (四)确定各类景区门票价格管理主体 (五)加强世界遗产等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其他要素的深度挖掘,提高整体效益 (六)拓宽遗产保护的社会融资渠道 (七)加强政府的立法与行政监督,保障世界遗产门票价格管理有法可依、有 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八)完善景区门票价格听证机制
问题分析
政治环境
2.我国目前价格听证会的参加人员结构中缺少来 自于政府机关与学术界的研究人员.无法形成台 面上不同方案的正面交锋和“高手过招”的格局 , 决策过程与听证会过程完全脱节.出现有背民意 的现象。 3.政府每年都要拨款给旅游景点用于环境保护, 景区内部得到优化,也会涨价。
问题分析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
技术因素
问题分析
政治环境
1.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 对规模也相应增长,社会性支出变大,使得政府财 政收入规模也相应的扩张。而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 来源是税收,景点代理企业税负增重,会将税负转 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地方财政在向景区投入维护 和管理费用的同时,反要依靠景区门票和经营收入 补充地方财政,这使得景区不得不提高门票价格。
案例的背景
数据显示,时下许多景区每年动辄数亿元的门票收入往往都 被“雁过拔毛”:旅游公司留一部分,上缴利税一部分,地 方政府拿走一部分,真正用到景区保护的寥寥无几。如云南 石林景区2008年门票收入近3亿元,用于景区保护的仅为 3000万元左右,人员等成本却超过1亿元。据报道,目前一 些执掌景区经营权的上市公司,毛利率超过70%。
问题分析
技术因素

1. 景区管理技术不够先进,景区管理体制缺陷,管理权 限不明,行政色彩浓厚。景区工作人员难以发挥自身潜 力,只能聘用更多的人,使得员工成本增加,通过门票 涨价来降低成本,获取利润。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政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它涵盖了公共支出、公共收入、税收、财政政策等多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税收和财政政策为例,说明公共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案例分析。

税收是政府从个人、家庭和企业等经济主体收取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一种方式。

税收有助于政府筹集资金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

然而,税收也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减少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限制消费和投资。

因此,在税收设计和政策制定中,需要权衡公共需求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凯恩斯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或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复苏。

这被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例如,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国家采取了减税和增加公共投资的措施来刺激经济。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消费和投资水平,刺激就业增长,促进经济复苏。

然而,财政政策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一个相关的案例是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当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时,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

财政赤字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但如果超过可持续的水平,则可能带来债务问题。

债务的增加可能导致利率上升,从而限制了私人部门的借贷和投资活动,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公共经济学还研究税收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

一个案例是所得税的进步性。

进步税率意味着收入较高的个人和家庭支付更高的税率。

这种税收制度被认为是公平的,因为较富裕的个体承担了更大的税负。

然而,进步税率也可能对经济产生一定的效率影响。

高税率可能减少个人和企业的激励,降低劳动供给和投资水平,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此外,税收还可以用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资源配置。

例如,环境税或碳排放税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刺激清洁技术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案例突出了税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角色,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来实现社会目标。

总之,公共经济学涉及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政策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干预的学科。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政府干预对经济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某国家的失业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长放缓,社会稳定受到威胁。

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决定采取一系列公共经济学手段,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二、财政政策的应用针对失业问题,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政府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规模,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同时,政府减少企业税负,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产能,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三、货币政策的应用为了解决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政府鼓励银行放宽信贷政策,希望推动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降低利率会降低企业和个人负担,激发购买力,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此外,政府还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应对通货膨胀的风险。

四、产业政策的应用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包括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加强人才培养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五、案例评价通过对该国家公共经济学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的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财政政策的应用对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有效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货币政策的应用则通过放宽信贷和降低利率刺激了消费和投资。

产业政策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然而,应该也意识到公共经济学干预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譬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存在滞后性,需要时间来显现。

同时,政府的干预也可能引发资源配置不当、市场失灵等问题,需要权衡各种利益,并加强监管和管理。

六、结论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揭示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5篇模版)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5篇模版)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5篇模版)第一篇: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关于惠州市城市道路养护的情况从惠州市公路管理局2012年的工作总结反映的情况来看,2012年,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 一是广惠高速东延线全年完成投资30,105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0.35%,累计完成投资112,858万元,占一期总投资的58.8%;二是惠大高速公路全年完成投资7亿元,占年度计划5亿元的140%,累计完成投资328,775万元,占项目概算总投资的62.4%。

三是惠州大道东段改造工程全年完成投资4.57亿元,累计已完成12.4亿元,占总投资79%。

四是惠州机场路建设工程一期全年完成投资约14,810万元,占总投资的61.71%。

主线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支线3.2公里段已完工。

除日常公路养护工作外,还完成 S120线侨场至陈江段等3项路面维修工程,S242线龙新公路等6项路面修复、路面抢修工程,S356线横瑶松嶂段等3项水泥砼路面挖补工程,S358线约场段路面安全整治工程等养护工程。

从惠州市公路管理局2013年的工作总结反映的情况来看,2013年,全市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占年度计划120亿元的125%,同比增长18%。

其中铁路轨道完成投资3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高速公路完成投资40.2亿元(含前期项目740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63%;普通公路完成投资24.9亿元(含农村公路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6%;港口航道完成投资2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站场等其他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1%。

除日常公路养护工作外,国道G205线文明示范路工程大修路段已完工,改造路段已于10月动工。

省道S356线惠阳环城路、省道S356线平山至多祝段和省道S357线路面大修工程主体已完工。

省道S120线水口至河源路段已完成工可报告编制和专项评估咨询单位的招标工作,争取2014年6月动工建设,其中蓬陵1.3公里路段基本完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用税收杠杆调节奢侈品消费【案例来源】根据《证券日报》记者马红雨于2010年2月采访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教授,就我国上调奢侈品税的税率很有必要的内容改编。

【案例内容】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市场,不仅包括豪车等日常消费类的奢侈品,像商务飞机、游艇等也成为中国部分富豪日常消费品,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表明中国经济的日益强盛。

但是要关注奢侈品消费的税务问题,这不仅是关于税法执行的严肃性的问题,还关涉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

据刘桓委员介绍,消费税在中国还没有立法,现在只是消费税的暂行条例,它的法律层级比立法要低,是通过国务院授权某些部门进行税目及税率调整的。

如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2009年从20%提高到40%,没有通过人大的立法,而是通过国务院授权通过。

目前有很多法学家包括一些经济学家,都在呼吁消费税立法层级的提高。

【案例分析】一、奢侈品税的政策背景分析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富阶层迅速崛起,开展高尔夫运动以及购买游艇、豪华型轿车和高档名表成为中国少数富裕人群所热衷的消费活动。

2005年9月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中国:新的奢华风潮》报告指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约为20亿美元,并预计在2008年之前,中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2008年以后年增长率为10%左右;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销售额将突破115亿美元,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9%。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3255元人民币,同时,中国还有3000万农民的温饱问题有待解决。

鉴于单纯的市场调控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有必要借助各种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对市场分配进行矫正。

于是2006年4月1日调整消费税税目,以缩小中国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

但是,既然对奢侈品课税是以调节收入分配为目的,政策所希望的结果当然是高收入阶层在购买应税奢侈品的同时,能够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收,从而增强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帮助低收入阶层的实力和基础,而绝非抑制奢侈品市场,杜绝高收入阶层的奢侈性消费。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国外私立大学为何这么多?案例内容:案例内容:在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经济国家,私立大学占高等学校之比都很高。

私立大学占高等学校之比都很高。

美国的私立高校占高校美国的私立高校占高校总数的72%72%,日本的私立高校占,日本的私立高校占75%75%,印尼的私立高校占,印尼的私立高校占66%66%,韩国的私立高校,韩国的私立高校占80.6%80.6%,菲律宾的私立高校占,菲律宾的私立高校占78.4%78.4%,泰国的私立高校占,泰国的私立高校占47.5%47.5%。

值得关注的。

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多数都是私立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等。

那么,私立大学是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那么,私立大学是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那么,私立大学是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我们小组选择的切入点是: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

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

那我们首先探讨一下:高等教育毫无疑问是公共产品,但其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应该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

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应由市场提供,而作为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而作为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理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

既然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必然存在一个定价的问题。

作为消费方的受高等教育者当然希望这一价格越低越好;受高等教育者当然希望这一价格越低越好;作为生产方的学校,作为生产方的学校,除了遵守相应的政策法规之外,政策法规之外,当然希望收的钱越多越好。

当然希望收的钱越多越好。

当然希望收的钱越多越好。

高等教育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高等教育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高等教育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良良好的师资、好的师资、专业学科总是有限的,专业学科总是有限的,专业学科总是有限的,总是掌握在少数院校之中。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政府的干预方式、效果和原因等。

在现代社会,公共经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公共经济学的应用和影响。

案例背景:某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发展环保产业,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创造就业机会。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减税优惠、补贴和贷款支持等。

同时,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建设环保基础设施。

分析:首先,政府的环保产业扶持政策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政府试图影响市场行为,引导企业和个人增加对环保产业的投入。

这种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市场失灵,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达到环保和经济双赢的效果。

其次,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建设环保基础设施,也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种投入可以被视为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因为环保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具有公共性质,市场机制很难有效配置资源。

政府的投入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提高环保产业的整体效益。

再者,政府的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和投入也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一系列影响。

首先,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其次,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

但是,政府的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和投入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产业过度依赖政府支持等问题。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来影响市场行为,纠正市场失灵,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实现环保和经济双赢的效果。

然而,政府的干预也需要谨慎对待,要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产业依赖等问题,确保政府的干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天灾人祸酿惨祸——论析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及公共产品中的寻设租现象邱晔【案情描述】安徽省某县位于黄河故道两岸,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优越性,适宜水果的生长和种植,本地种植的水果具有色泽鲜艳、含糖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了全国著名的水果大县。

该县从1983年开始种植黄桃,至今已种植8万亩,其中大果面积5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1万亩,J村是全国著名的黄白桃生产基地,现有黄白桃1000余亩,是全国四大黄白桃生产基地之一。

该村生产的黄桃加工成罐头具有不浑汤、不烂、不软、色泽鲜亮等优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黄桃产量很高,按盛果期中等产量,每亩5000公斤计算,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相对于粮食作物而言,经济回报极为可观。

相对于其他果树而言,桃树具有耐干旱、耐瘠薄、投资少、见效快、前期产量高等优点。

但桃树对水分较为敏感,表现为耐旱怕涝。

如果桃树积水时间过长,则土壤中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受阻,树势衰弱,果实停止发育,严重时会出现死树现象,必须及时将水排走。

J村由于靠近黄河故道,因此排水问题对于该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009年夏天,由于降水比较集中,该县遭遇到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许多果树因水排不出去而被淹死。

J村在洪涝灾害中也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失,一些农民的桃树被淹死。

但由于排水不是一家一户单独凭借自己能力所能做到的事情,并且一些农户也不愿意去做,都不愿意互相帮助,无法做到团结抗灾。

因此,就需要政府派遣有关部门与技术人员帮助排水。

但是,却出现了向农户收费排水的现象,而且是谁先交费谁先排水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农户排水不及时,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案情论析】一、公共产品非排他性的体现: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

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

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案例2: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 浏览器。

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

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案例3: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

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

原中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二:20世纪90年代的洪灾与外部 效应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多次受到洪灾的困扰。1991年和1994年发生了华 北水灾,1995年南北水患,1996年的洪灾使广东、广西损失惨重。 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灾更是令人记忆犹新,据统计,这次洪灾共有2.6 亿人口受灾,1380多万人口失去家园,215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经济 损失估计近2000亿元。 林业专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水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流域 上游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滥砍滥伐和毁林开垦 使森林植被,尤其是天然林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水土大量流失, 泥沙含量增大,江河河道湖泊缩小变浅,调蓄和泻洪能力大大减弱, 这是洪灾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地表植被受破坏导致气候条件恶化, 也是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参与森林砍伐者既有国营林场,也有林区的群众,两者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森林并非他们的私有财产,滥砍滥伐所导致的水灾损失不是 (至少不是全部)由他们承担。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水灾的损失是 滥砍滥伐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即外部效应。由于行为人不必承担这一成 本,因而其私人边际成本就低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导致该行为的过 度供给,即过度砍伐。


我国丝绸产品的最终市场在国外,但是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市场 开始发生变化,我国的丝绸业出现困境,全行业当年亏损4.9亿元,是建 国以来的首次。1995年,形势更加严峻,丝绸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出口 创汇大幅度减少,据占全国丝绸生产75%的江苏、浙江、四川、安徽4省 统计,1~9月份,丝产量下降14.2%,桑茧丝绸产量下降26.6%。下游行业 的减产,使原本已供过于求的上游蚕茧养殖业更加雪上加霜,于是便出 现了1995年秋蚕茧收购价格大幅度下跌的一幕。蚕茧大战还使丝绸行业 大伤元气,不少丝绸生产企业在蚕茧大战中为了争夺蚕茧,投入了大量 资金购入高价的蚕茧,如今丝绸减产,企业便积压了大量的资金,难以 运转。 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具有计划经济不可 比拟的优势,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并不必然导致合理的结果,即使是在 竞争性行业,也会出现诸如上述蚕农大规模倒蚕毁桑的事件。这实际上 是市场对明显供过于求的态势作强制调整的表现,如果这种供过于求的 情况只是出现在若干行业或部门,也许不至于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但 是如果这种状况普遍而长时间地存在,人们就必须意识到,一定是市场 机制本身出现了某些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必须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诊治。 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件典型事例。

总的来说,分税制以来,我国的公共收入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而且在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也 逐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分税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这使各 级政府收入也日渐脱离按企业隶属划分收入的旧体制框架,减 少了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性干预,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分级财政题 字,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公共收入体系的规范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结合案例讨论公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如何评价“费改税”及其在规范公共收入中的作用?

市场机制存在失灵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的现象,这是国内外市场经济运 行已证明的事实,理论上也能作出解释。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 家而言,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一个建立与完善的阶段,因市场机制的 缺陷与不完善造成的价格信号扭曲、信息不完全等情况更加严重,更 容易使社会资源因无效配置而造成损失,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 合理地干预市场,纠正市场失灵,维持市场的均衡就显得十分重要与 必要了。对于参与经济活动的企业或其他主体而言,必须使生产经营 决策有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基础,要重视对市场前景的分析和 预测,减少盲目性,提高决策水平。 思考题: 1.结合案例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表现。 2.案例反映了市场主体的经济人性质吗? 3.结合案例讨论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
《公共经济学》案例 分析
案例一:分税制改革与中国公共收入 体系的变迁


1994年,我国进行了根本性的税收制度变革——分税制改革。这次税制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理顺分配关系, 保障财政收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税收体系。这次改 革,不仅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起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加快了公共收入体 系的规范化进程,构成公共收入来源的税收、公债、收费等形式均发生 了相应的变化。 在公共收入中,税收的比重日渐上升,业已处于绝对主导地位。1994年 各税收占公共收入比重的98%,1995年占97%,1996年占93%,1997年占 95%。税收份额扩大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利改 税的实行,国有企业收入逐步转化为税收收入,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改 革开放以来私营、个体和外商经济迅速成长,非国有经济和政府没有天 然的资产权责关系,因此只能以税收的形式和国家发生缴纳关系。公共 收入构成的变动过程说明我国公共收入的主体结构日益规范化。税收收 入作为规范稳定的公共收入来源是市场经济国家公共收入的主导形式, 也是我国公共收入体系变革的目标之一。


外部效应问题可以通过明确界定产权,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政府干预加以 解决。但是涉及的人数众多时,产权界定的高昂成本会使其难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也许还是积极的政府干预。可采取的措施 包括公共管制、税收、罚款、财政补贴、经济一体化、法律手段等。水 灾之后,痛定思痛,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封山育林、严惩滥砍滥伐的建议。 政府通过各种行政、经济和法律措施,已决定并开始在长江、黄河上游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大批林业工人将由伐木转为植树护林,原来被过 度开垦的牧场和农田将被重新植树种草,遭受严重侵害的生态环境有望 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思考题: 1.为什么外部效应会导致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的分离? 2.结合案例讨论市场经济中政府矫正外部效应各项措施的优劣。


有偿性的公共收入形式——公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迫于财政压力,我国政府不得不重新举债,但是政府债务管理在20世纪 90年代以前,目标较为单一,即单纯为了弥补预算缺口,因此其收入取 得的方式也较为呆板生硬,基本上是以宣传动员和行政性摊派而得。90 年代以来,特别是分税制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投资意识的 增强,公债(主要是国债)筹资已经不只是为了弥补财政收入不足而发 行,国债同时也成为社会公众投资的场所。这也使得国债的运行日益顺 畅、规范。1996年4月,以吞吐国债券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 务的启动,标志着国债运行已逐渐成为调节货币、调节市场利率的重要 载体,公债的发行也日益成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基点。 公共收入体系的变化还体现在构成公共收入来源的公共收费上。为了强 化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政府逐步将一些规范形成的收费和基金项目纳 入预算内管理,并对预算外资金实行财政专户储蓄、监督使用的过渡性 管理办法,以逐步统一公共收入体系。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乱收 费、乱摊派、乱罚款问题,从1995年起,国家逐步实行“费改税”试点 工作和清理整顿各种基金和收费项目。到1998年底,政府已分三批取消 了大量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严格限制各级政府及经济主管部门的收费行 为,并进行“费改税”的扩展性改革,将税费改革延伸到农村。总的设 想是:通过分步实施的“费改税”工作,将一批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和 收费转为税收征收,纳入预算内管理;通过限制或杜绝乱收费和清理不 合理的收费项目,减轻企业和农民的负担,促进经济发展;将那些合理 的又适于纳入税收行列的收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并逐步采取措施纳

案例三:蚕茧价格的涨跌与市场的强 制 的 蚕 茧 价 格 出 现 了 大 幅 度 的 下 跌 , 蚕 茧 价 格 从 1993~1994年间的每公斤24元急剧下跌到每公斤3~5元。价格的暴跌令 广大蚕农损失惨重。据估计,蚕农养一纸蚕,合计支出为165元,而得 出的蚕茧只售104元,因此蚕农除了浪费劳动外,还净损失61元。 蚕价的暴跌,打击了广大蚕农的积极性,导致蚕农大规模倒蚕毁茧。 江苏省的盐城市,不少乡镇的桑园被毁,有的乡镇的毁园面积达20%。 有些地方不仅新开发的桑咽被毁,连一些老桑园也遭毁坏。 造成蚕价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多样的。截至1993年,我国的丝绸行业一 直是热销行业,当年出口创汇额高达31.5亿美元,实现利税14.38亿元, 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其中,茧丝绸的生产与出口都居世界第一位。 高额的利润,吸引了大量企业投入丝绸业,使得作为原材料的蚕茧变 得相对紧缺起来,各个丝绸生产企业为了争夺蚕茧,引发了蚕茧大战。 蚕茧大战使得蚕茧的市场价格高扬,众多的农民跻身于养蚕的行列, 盲目扩大产量,结果造成蚕茧的产量远大于市场的需求量,世界茧丝 需求量为6万吨左右,而我国茧丝产量就已达8.5万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