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之积滞和厌食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厌食(王雪峰6)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厌食(王雪峰6)

分证论治 1、脾胃湿热
组方原则 治法:清热燥湿,健脾助运 方药:藿朴三仁汤(经验方) 常用药:广藿香、厚朴、姜 半夏、茯苓、苦杏仁、薏 苡仁、豆蔻、炒苍术、胡 黄连 常用杏仁、白蔻仁、生薏仁宣 畅三焦气机;半夏、厚朴;藿香 芳香化湿;滑石、竹叶、通草利 湿清热。 药物加减:大便不畅,加槟 榔、枳实、莱菔子;小便黄少, 加滑石、甘草。
刺四缝疗法 在患儿第2、3、4、5 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 中点,即四缝穴处,皮肤 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8 号普通注射针头,速针刺 0.5-1mm深,刺后挤出 黄白色黏液,隔3日刺1次 。用于脾胃气虚证、脾失 健运证、脾胃湿热证。( 推荐级别:D)
敷贴疗法
方法一:党参30g,白术15g,砂仁20g,木香10g,
用于厌食各证伴有食积者。(推荐级别:B)
两胁胀满,平素烦躁易怒,夜寐欠安,兴奋躁动
口苦泛酸,嗳气呃逆,大便失调。
舌红,苔薄黄,脉细小弦,指纹紫滞。
辨证分析
本证多见于平素急躁易怒的患儿,与精神及情 志因素有关。除厌食外,两胁胀满,兴奋躁动,口 苦泛酸,嗳气呃逆, 舌红,苔薄黄,脉细小弦,
指纹紫滞为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以运脾开胃为基本原则。 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 复转运之机,则脾胃调和,脾运复健,胃纳 自开。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雪峰教授


《指南》文献依据分级及推荐级别 《指南》厌食的术语和定义
厌食的诊断及需鉴别的病种
厌食的辨证与治疗
厌食的中成药及外治
《指南》的编写目的
规范中医儿科的临床诊断、治疗 为临床医师提供儿科常见病中医标准化处理的策略与方法 促进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

• 马氏用穴位贴敷健胃思食散治疗食欲不振92例。贴敷药由炒白术 10g、鸡内金10g、麦芽10g、山楂10g、神曲10g、陈皮6g、砂仁 6g、白豆蔻6g组成。将上药2~3g加淀粉少许,于每晚临睡前敷于 神阙穴上,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间隔4~5日可再行第2个疗程。 小儿用量酌减。结果:总有效率93.47%。
小儿厌食症
全国中医药行业 中国贴敷治疗系列课程
【概述】
•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无主动进食的愿望,或厌恶进食, 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多见于学龄前小儿。厌食可以是一独立病症, 如神经性厌食,但多为喂养不当或急慢性疾病出现的食欲不振症状。 中医学的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纳呆、纳差等的临床表现与本 病相似。
按释:
• 方中以白术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白术炒用一则是缓其性,二则 能增强疗效;鸡内金可生发胃气、养胃阴、生胃津、消食滞、健脾胃;白术、 鸡内金同用补消兼施,健脾开胃、增进饮食之力更彰;神曲健脾理气,能消 食和中;麦芽启脾进食、宽中消积,善消面食;山楂消导食积、化瘀散滞、 善消肉积,能助消化;砂仁能醒脾和胃、行气止痛,功专中下二焦;白豆蔻 宣发理气、健胃止呕、开胃消食、芳香气清,功专上中二焦;砂仁、白豆蔻 同用,能宣发上、中、下三焦气机以开胸顺气、行气止痛、芳香化浊、醒脾 开胃;陈皮利气健脾、调中快肠、消胀除满、降逆止呕。本法用于治疗食欲 不振、小儿厌食症以偏重虚中夹实者为宜。
按释:
• 中医学认为,厌食症主要由于脾胃虚弱所致,而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胃肠中 消化酶缺乏及活力不足所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腑会中脘,且为手太阳、 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交会穴。神阙穴亦为治胃肠病的要穴。有关资料报道, 刺激中脘及神阙穴可使人的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空肠黏膜皱壁增深增密, 空肠动力增高,可改变胃的紧张度,解除幽门痉挛,提高胃肠酶分泌系能力, 并可增强免疫能力;可间接或直接抑制胃肠交感神经的活动,提高副交感神 经的活力,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外贴药具有益气、健脾助运、消食导滞、 和胃行气的作用。用胃肠康贴敷,发挥药物刺激穴位和药物透皮吸收的双重 性作用。

中医儿科学要点

中医儿科学要点

中医儿科学要点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

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一种疾病。

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症。

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2、简答简述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

生理性黄疸特点。

简述小儿感冒的病因病机。

厌食的诊断要点。

简述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期。

临床如何区别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与风热咳嗽?简述癫痫的治疗原则。

简述小儿指纹辨证要点。

怎样从临床症状上区别胎黄的湿热郁蒸证和寒湿阻滞证?简述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证候、治法、主方。

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气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2、(1)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于4~6天最重。

(2)足月儿在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周才消退。

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4)

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4)

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4)第六节厌食一、填空题1.厌食以,为特征。

2.厌食以岁小儿为多见,儿童发病率较高。

二、选择题型题(一)A13.除脾胃外,下列哪脏病变还可引起厌食()A.心B.肝C.胆D.肾E.肺4.厌食的主要病机为()A.脾胃虚弱,纳化无权B.脾失健运,乳食不化C.暑湿内伤,脾为湿困D.脾胃不和,纳化失职E.肝郁气滞,乘脾犯胃5.厌食与积滞的主要区别是()A.食欲不振B.形体消瘦C.精神异常D.脘腹胀满E.腹部疼痛6.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A.消食导滞B.运脾开胃C.健脾助运D.理气醒脾E.养胃育阴、7.治疗厌食脾失健运证的首选方剂是()A.不换金正气散B.保和丸C.健脾丸D.异功散E.平胃散8.治疗厌食脾胃气虚证的首选方剂是()A.保和丸B.异功散C.四君子汤D.补中益气汤E.不换金正气散型题(二)A29.患儿,2岁。

体重11Kg,自入秋以来食欲不振,食而不化,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大便偏稀,夹有不消化食物。

最可能的诊断是()A.厌食B.积滞C.疳证D.疰夏E.泄泻10.患儿,4岁。

素喜煎炸食物,近两月来不思进食,食少饮多,皮肤欠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花剥。

治疗应首选()A.增液汤B.养胃增液汤C.沙参麦冬汤D.养阴清肺汤E.增液承气汤11.患儿,3岁。

体重13 Kg,自入幼儿园2月来,食欲不振,面色少华,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恶心,精神尚可,二便调,舌苔薄腻。

其治法是()A.消食导滞,理气行滞B.健脾益气,开胃助运C.滋脾养胃,佐以助运D.疏肝开郁,理气助运E.调和脾胃,运脾开胃12.患儿,5岁。

3月前曾患肺炎,病愈后一直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食物,形体较瘦,乏力肢倦,舌质淡,苔薄白。

治疗应首选()A.肥儿丸B.枳术丸C.异功散D.保和丸E.四君子汤13.患儿,6岁。

体重11Kg,近3月来食欲不振,食而乏味,多食则胸脘痞闷,嗳气泛恶,精神如常,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腻。

中医儿科学总结

中医儿科学总结

中医儿科学总结一、名词解释1.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生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16)2.母乳喂养:以母乳为主要食物,喂哺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称为母乳喂养。

(46)3.厌食:厌食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14)4.积滞(食积):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

(118)5.“疳”:“疳”之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言其病因,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曰“疳者干也”,言其病机、主症,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12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黏膜苍白或苍黄、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为特征。

(126)7.肾病综合征:依据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水肿可诊断本病,临床属于单纯型肾病。

如果同时具备明显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血补体下降四项中至少一项,即可诊断为肾炎型肾病。

(165)8.遗尿: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176)9.麻疹:麻疹是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187)10.奶麻:幼儿急疹是外感幼儿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无痕迹遗留为特征。

(192)11.猩红热(烂喉痧,丹痧):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达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195)1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周围血象异形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

中医儿科学孩子夜哭厌食等症状的调理

中医儿科学孩子夜哭厌食等症状的调理

中医儿科学孩子夜哭厌食等症状的调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让家长头疼的问题,比如夜哭和厌食。

这些看似常见的症状,却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育。

今天,我们就从中医儿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孩子夜哭厌食等症状的调理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孩子夜哭的原因。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孩子夜哭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是心经积热。

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摄入过多的温热食物,或者受到外界的热邪侵袭,就容易导致心经积热。

心主神明,心经有热会扰乱心神,使孩子在夜间烦躁不安,啼哭不止。

这类孩子往往还伴有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症状。

二是脾胃虚寒。

孩子脾胃虚弱,寒气内生,夜间阴气盛,阳气相对较弱,脾胃虚寒的症状就会更加明显。

脾胃虚寒会导致腹部疼痛、肠鸣漉漉,孩子因此而夜哭。

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面色青白、四肢欠温、食欲不振。

三是受到惊吓。

孩子的神气怯弱,如果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心神不宁,进而出现夜哭。

受到惊吓的孩子常常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啼哭不止,神情恐惧。

针对孩子夜哭的不同原因,中医有相应的调理方法。

对于心经积热引起的夜哭,调理的重点在于清热泻火、宁心安神。

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饮用一些淡竹叶水,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导赤散等中药方剂。

同时,要注意调整孩子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温热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脾胃虚寒导致的夜哭,需要温中健脾、缓急止痛。

可以用热水袋热敷孩子的腹部,或者轻轻按摩,以缓解腹部的不适。

饮食上,要给孩子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等。

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理中丸等中药。

若是因惊吓而夜哭,家长要多给予孩子安抚,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同时,可以按摩孩子的百会穴、神门穴等穴位,以镇静安神。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孩子厌食的问题。

孩子厌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是饮食不节。

如果孩子平时零食吃得过多,或者进餐时间不规律,就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下降。

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儿科学复习重点1临床如何区别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与风热咳嗽?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与咳嗽风热犯肺证临床都可见发热,咳嗽,苔黄,脉数,除此以外,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还伴见气急,鼻煽,涕泪俱无,喉间痰鸣等肺闭证候;而咳嗽风热犯肺证则见肺气失于清肃,卫表不和的症状,如咳嗽不爽,鼻流浊涕,头痛恶风等症状,一般不会出现气喘、鼻煽症状.2如何鉴别生理性胎黄和病理性胎黄?生理性胎黄: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于4—6天最重,足月儿在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第3周才消退,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大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发展快、程度重、消退迟大多超过2—3周或黄疸退而复现.3厌食、积滞、疳证病证都有厌食症状,临床怎样鉴别?厌食是以厌食为主要症状,时间较长,一般在2个月以上,其他症状不明显.厌食是由脾胃不知,运化受纳失健所致,无食积征象.积滞是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消,气滞不行所致,有脘腹胀满疼痛,嗳气酸馊,大便腐臭,烦躁多啼等证.所见厌食症状,是由乳食停积不行产生,故有明显的食积征象.疳证患儿在饮食方面的表现除有食欲不振,还有食欲亢进或嗜食异物者,形体明显消瘦,可涉及五脏,出现烦躁不宁或萎靡不振,以及舌疳、眼疳、疳肿胀等兼证.4小儿水肿观察尿量有何重要意义水肿的临床主证是肌肤浮肿、小便短少.尿量是反映肾气蒸化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西医观察肾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尿量的多少与病情关系密切,少尿时往往浮肿加重,高血压、心力衰竭、氮质血症也容易发生,当尿量恢复时,其并发症可相应缓解或消失.小儿水肿的尿量多少,是观察水肿进退的指征之一.一般来说,尿量愈少,浮肿愈甚,变证易出现,病情愈重;尿量增多,浮肿即逐渐消退,而病情开始缓解.尿量的多少关系到浮肿的轻重,尿量的多少又关系到变证的有无及轻重,尿量的多少与病情、预后密切相关,故小儿水肿观察尿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5如何从小儿大便的性状初步辨别常证的各型泄泻?凡大便稀溏夹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者,多为伤乳伤食所致,是为伤食泻.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甚,多由感受风寒所致,是为风寒泻.大便水样或呈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多为感受湿热所致,是为湿热泻.大便稀溏或烂糊,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是为脾虚所致,属脾虚泻.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不臭,多为脾肾阳虚所致,是为脾肾阳虚泻.6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等病的病邪所犯脏腑经络各有不同,试述其机理.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麻毒时邪从口鼻吸人,侵犯肺脾.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入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风疹病因为感受风热时邪,从口鼻而入,郁于肺卫,与气血搏,邪毒外泄,发于肌肤,故见恶风,发热,咳嗽,皮肤发出浅红色皮疹.发病重者,热毒内传,其病机重点在肺胃气分,涉及营血,则可见高热烦渴,疹点红艳紫赤、密集等.邪毒与气血相搏,阻滞于少阳经络则发为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猩红色的发病原因,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肺胃之邪热蒸腾,上熏咽喉,而见咽喉糜烂、红肿疼痛.肺胃之邪毒循经外泄肌表,则肌肤透发痧疹.水痘病因为外感时行邪毒,上犯于肺,下郁于脾而发病,其病在肺脾两经.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故见发热、流涕、咳嗽等肺卫症状.病邪郁于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时邪与内湿相搏,外透于肌表,则发为水痘.7小儿的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之间有何联系?小儿的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的基础,由于小儿稚阴稚阳,才造成其体质嫩弱,御邪能力不强,易受各种致病因素的伤害而患病,而且一旦患病之后,病情变化多而又迅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是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的原因,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充满生机活力,才使他们患病之后修复再生能力强,治疗反应敏捷,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和预后.8同是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怎样区别夏季热与暑邪感冒?夏季热与暑邪感冒,都好发于夏季,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两者病因不同,性质有别,夏季热是冒受暑气而发病,来势慢,病程较长,身热随气温高低而升降,无流涕鼻塞等外感症状,伴有口渴、汗闭、多饮、多尿的典型症状,一般精神好;暑邪感冒因感受暑邪而致,病程短暂,发热无汗或少汗,体温不受气温影响,伴头痛身重,咳嗽咽红,恶心呕吐等证.9怎样从临床症状上区别胎黄的湿热郁蒸证和寒湿阻滞证?湿热郁蒸证和寒湿阻滞证的鉴别可以从黄疸的色泽及全身寒热证象来区分.湿热郁蒸证的特征是湿热壅盛,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寒湿阻滞证虚寒之象明显,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10为什么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根本治疗原则是调和阴阳?因为儿童多动综合征的主要病机特点是阳动有余,阴静不足.所以调和阴阳是本病的根本治疗原则.而调和阴阳主要在于调整脏腑功能和调理气血,以达到“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的目的.贯彻以和为贵,治病求本的原则,补虚泻实,做到补而不滞,泻不伤正,方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11试述疳证与积滞在临床表现上有何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何联系?疳证与积滞在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疳证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舌苔厚腻为特征;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疳证与积滞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滞积久不消,损伤脾胃,影响水谷精微化生,致形体日渐消瘦,可以转化为疳证.但是疳证并非全由积滞转化而来,其他多种病证如厌食、泄泻、肺痨等病程迁延日久皆可转化成疳.另一方面,疳证患儿脾胃薄弱,运化功能差,若有饮食不节,或进食难以消化之食物,又易于形成积滞之虚实夹杂证候.12试就参苓白术散药物组成,从治疗脾虚泻的角度分析方义,并说明常用加减法.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桔梗、大枣组成.用于治疗脾虚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补脾益气,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莲子肉健脾化湿,砂仁温脾理气,桔梗和胃升清,共用有健脾益气、助运止泻之功,故可治疗脾虚泄泻.如胃纳呆滞,舌苔腻,加藿香、苍术、陈皮、焦山楂芳香化湿,消食助运;腹胀不舒加木香、乌药理气消胀;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炮姜以温中散寒,暖脾助运;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煨益智仁、肉豆蔻、石榴皮温脾固涩止泻.13简述癫痫的治疗原则.癫痫的治疗,宜分标本虚实,实证以治标为主,着重豁痰顺气,熄风开窍定痫;虚证以治本为重,宜健脾化痰,柔肝缓急;癫痫持续状态可用中西药配合抢救.14如何鉴别痄腮与发颐.痄腮是感受腮腺炎时邪所致,表现以耳垂为中心的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常见两侧腮肿,有痄腮接触史,具有传染性.发颐常继发于热性病之后,以颊部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为主症,多为一侧肿痛,无传染性.15试述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兼湿热证的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兼湿热证,首先有脾肾阳虚证的基本证候,如:全身明显浮肿,按之深陷难起,腰腹下肢尤甚,面白无华,畏寒肢冷,神疲蜷卧,小便短少不利,可伴有胸水、腹水,纳少便溏,恶心呕吐,舌质淡胖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脾肾阳虚证患儿易于感邪,如皮肤脓疱疮、疖肿、疮疡、丹毒、尿频等,由此兼见湿热证候,如:口粘口苦,口干不欲饮,脘闷纳差等;或小便频数不爽、量少、有灼热或刺痛感、色黄赤混浊、小腹坠胀不适,或有腰痛、恶寒发热、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21试述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症状、治疗原则和治疗主方.全身明显浮肿,按之深陷不起,腰腹下肢尤甚,面白无华,畏寒肢冷,神疲蜷卧,小便短少不利,可伴有胞水、腹水,纳少便溏,恶心呕吐,舌质淡胖或有齿印,苔滑,脉沉细无力.治法以温肾健脾,化气利水为主,偏于肾阳虚者选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偏于脾阳虚者选实脾饮加减.16试述猩红热毒炽气营证的证候、治法、主方及常用药证候:壮热不解,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从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起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壮如草莓,脉数有力.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常用药: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生地,石斛,玄参,芦根等.17肺炎喘嗽为什么会出现神昏痉厥?怎样治疗?神昏痉厥是肺炎喘嗽出现的危重变证.小儿肝常有余,神气怯弱,若受邪较重,毒热炽盛,•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则邪热内陷厥阴,扰乱神明,引动肝风,而产生神昏痉厥等危重之证.治宜平肝熄风,•清心开窍,选用羚角钩藤汤加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治疗.若痰多昏迷加菖蒲、郁金开窍解郁,天竺黄、竹沥、猴枣散豁痰.18哪些情况下的小儿啼哭属于生理现象?小儿与成人相同,啼哭可能是悲伤的表示,也可能是病痛的反映.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小儿啼哭属于生理现象,不哭反而是病态.例如,新生儿刚离母腹,便会发出响亮的啼哭,随之开始呼吸,若初生不啼,便是病态,需紧急抢救.婴儿的啼哭是他的一种运动,啼哭时全身气血流畅,精神焕发,其哭声清亮而长,伴有泪液,无其他症状表现.若因某种不适,如过暖、过冷、饱食、饥饿、要抚抱、要睡觉、尿布潮湿、偶然受惊等情况而引起的啼哭,解除不适后,啼哭便能停止,也属于生理范畴.19怎样区别夏季热和暑邪感冒?夏季热和暑邪感冒都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病发于夏季,临床症状颇为相似,很少传变.但二者病因不同,病性有别,需加以区别.夏季热是冒受暑气而发病,来势缓慢,病程较长,身热随气温高低而变化,无明显鼻塞、流涕、咳嗽等外感症状,一般精神尚好,多伴有口渴多饮、多尿、汗闭等特征.暑邪感冒因感受暑邪所致,病程短暂,发热不受外界气温影响,可因高热发生一时性惊厥,精神欠佳,伴有无汗或少汗,头痛身重,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胸闷泛恶,或呕吐、腹泻等,一般经过一周左右病情康复.20如何从病因病机、临床症状上区别疳肿胀与小儿水肿?疳肿胀有疳证病史,是在疳证严重阶段出现的兼症,由脾阳不振,脾病及肾,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所致,临床以足踝浮肿,甚则颜面,四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无华为特征.小儿水肿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肺失通调,脾失运化,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溢肌肤所致,临床以肌肤浮肿,小便短少为特征.22试述小儿肾病综合征标证辨证属水湿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主方.全身浮肿,肿甚者可见皮肤光亮,可伴见腹胀水臌,水聚肠间,辘辘有声,或见胸闷气短,心不痞满,甚有喘咳,小便短少,脉沉.治法:一般从主证治法,伴水臌者、悬饮者可短期采用补气健脾、逐水消肿法.方药:防已黄芪汤合已椒苈黄丸加减.23试述遗尿脾肺气虚证的临床证候、治则、方药.遗尿脾肺气虚证候是睡中遗尿,少气懒言,神倦乏力,面色少华,常自汗出,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少力.治法为益气健脾,培元固涩.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升麻、柴胡、陈皮、五味子、益智仁、山药、乌药等.24怎样从临床症状上区别胎黄的湿热郁蒸证和寒湿阻滞证?湿热郁蒸证和寒湿阻滞证的鉴别可以从黄疸的色泽及全身寒热证象来区分.湿热郁蒸证的特征是湿热壅盛,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寒湿阻滞证虚寒之象明显,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25试述反复呼吸道感染营卫失和,邪毒留恋证的临床证候、治法及首选方.证候反复感冒,恶寒怕热,不耐寒凉,平时汗多,肌肉松弛;或伴有低热,咽红不消退,扁桃体肿大;或肺炎喘嗽后久不康复;脉浮数无力,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指纹紫滞.治法是扶正固表,调和营卫.首选方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26临床上如何鉴别感冒夹惊和温热病邪陷厥阴?感冒夹惊是由于风邪在表,郁而化热,热扰肝经而致的一过性惊厥,属于外风,这种惊厥,常见于6个月 ~ 3岁的小儿,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发作次数逐渐减少,6岁以后不再发生;多见于起病后1 ~ 2天内,发生在体温骤升时,持续时间短,只发作一次,很少发作二次以上,热退后惊厥即止,惊厥停止1周后脑电图检查正常.邪陷厥阴的肝风内动,是邪毒内陷,引动肝风,属于内风,任何年龄都可发生,多属于西医的脑病、脑炎、脑膜炎范畴.常见于温热病过程中,惊搐时间长,可反复发作,或持续不解;同时伴有昏迷.27试述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证候、治则、方药.证候是全身浮肿,面目为著,小便减少,面白身重,少短乏力,纳呆便溏,自汗出,易感冒,或有上气喘息,咳嗽,舌淡胖,脉虚弱.治法为益气健脾,宣肺利水.主方用防已黄芪汤合五茯散加减.常用药: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桂枝、防已.28试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症状、治法、选方及常用药物.证候面色苍白,唇舌爪甲苍白,精神萎靡不振,纳谷不馨,或有大便溏泄,发育迟缓,毛发稀疏,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治法温补脾肾,益阴养血.方药右归丸加减.常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仙茅、淫羊藿、补骨脂、鹿角片、山药、焦山楂.29从病因病机、临床症状上区别疳肿胀与小儿水肿疳肿胀有疳证病史,是在疳证严重阶段出现的兼症,由脾阳不振,脾病及肾,气不化水,水湿泛溢肌肤所致,临床以足踝浮肿,甚则颜面,四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无华为特征.小儿水肿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肺失通调,脾失运化,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溢肌肤所致,临床以肌肤浮肿,小便短少为特征.31试述哮喘外寒内热证的症状、治法、主方.症状:喘促气急,咳嗽痰鸣,鼻塞喷嚏,流清涕,或恶寒发热,咯痰黏稠色黄,口渴,大便干结,尿黄,舌红,苔白,脉滑数或浮紧.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主方:大青龙汤加减.32如何辨识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辨证可分为5个证型.一般发病早期,以风热表证为主,伴有心悸、气短、胸闷等,为风热犯心证;出现心慌胸闷、寒热起伏、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等,为湿热侵心证;病程较久,见心悸不宁、动则尤甚、神疲乏力、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等,为气阴亏虚证;病情较重,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胖或淡紫等,为心阳虚弱证;出现心前区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有瘀点等,为痰瘀阻络证.33试述温病气营两燔证出现急惊风时怎样治疗?温病进入气营两燔证时,往往是其进入极期、重症阶段的典型证候.因温病邪毒炽盛,热势枭张,常出现肝风煽张的急惊风证候,高热、神昏、抽风并见.此时治疗,首当清气凉营,同时熄风平肝,以标本并治.常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石膏、知母、连翘、黄连、黄芩、栀子、水牛角、生地、赤芍、玄参、丹皮、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等.还可以配合使用至宝丹、紫雪丹等中成药以解毒熄风开窍.34试述百日咳痰火阻肺证出现变证的机理.百日咳痰火阻肺证见于痉咳期,邪毒痰热壅盛,而又易因体禀不足见正气不支,故易于出现变证.若是痰热壅盛,闭阻于肺,宣肃失司,可并发咳喘气急鼻煽之肺炎喘嗽变证;若是正气亏虚,痰热内陷,神明失主,肝风内动,则可致昏迷、抽风之邪陷心肝变证.35肺炎喘嗽心阳虚衰证的症状、治则、方药是什么?症状:突然面色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加剧,汗出不温,四肢厥冷,神萎淡漠或烦躁不宁,右胁下肝脏增大、质坚,舌淡紫,苔薄白,脉微弱虚数.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龙骨、牡蛎潜阳敛阴,白芍、甘草和营护阴.36临床上如何判断麻疹的顺逆?顺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神气清爽,咳嗽而不气促.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活分布均匀,无其它合并证候.疹点多在3天透发完毕,嗣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逆证: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高热持续不降,或初热期至见形期体温当升不升,或身热骤降,肢厥身凉者.并见咳剧喘促,痰声漉漉;或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或神昏谵语,惊厥抽风;或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均属逆证证候.37如何鉴别流行性腮腺炎与化脓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黏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有传染性,不化脓.化脓性腮腺炎以两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按摩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为特点.多为一侧腮部肿痛,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38肺炎喘嗽和哮喘在临床上有何区别?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肺部听诊可闻细湿罗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实验室检查,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若由病毒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稍增或正常.哮喘也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肺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哮喘如有继发感染或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可闻及粗大干湿罗音.血象检查:支气管哮喘,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粒细胞可增高;伴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39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水相搏证的证候、治则、方药是什么?证候:水肿自眼睑开始,迅速波及全身,以头面部肿势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发热恶风,咳嗽,咽红咽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治法:疏风宣肺,利水消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发散风寒、宣肺利水;连翘清热解毒;配杏仁、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草等宣肺降气、利水消肿;甘草调和诸药.43如何辨别病毒性心肌炎的虚与实?凡病程短暂,见胸闷胸痛,气短多痰,或伴咳嗽,舌红,苔黄,属实证;病程长达数月,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白多汗,舌淡或偏红,舌光少苔,属虚证.44简述消食导滞法在儿科的运用.消食导滞法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如积滞、伤食吐、腹痛、伤食泻、疳证等.主要分证及选方:乳积证用消乳丸,食积证用保和丸,积滞不消化热用枳实导滞丸,乳食积滞腹痛用香砂平胃散.40如何理解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小儿不仅易于发病,既病后又易于传变.小儿发病后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强弱与致病邪气的盛衰而言,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小儿患病,邪气易盛而呈实证,正气易伤而呈虚证,因正不敌邪或素体正虚而易于由实转虚,因正盛邪却或复感外邪又易于由虚转实,也常见虚实夹杂之证.例如,小儿不慎冒受外邪而患感冒,可迅速发展而成肺炎喘嗽,皆属实证;若邪热壅盛,正气不支,可能产生正虚邪陷,心阳虚衰的虚证变证.又如阴水脾肾阳虚证,若是不慎感受外邪,可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阳水实证证候,或者本虚标实的虚实夹杂证候等.均属临证常见.寒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证候属性.小儿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呈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寒热和虚实之间也易于兼夹与转化.例如,风寒外束之寒实证,可迅速转化成风热伤卫,甚至邪热入里之实热证,若是正气素虚,又易于转成阳气虚衰的虚寒证或者阴伤内热之虚热证.湿热泻暴泻不止易于产生热盛阴伤之变证,迁延不愈又易于转为脾肾阳虚之阴寒证等.认识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要在临床上充分意识到小儿发病后证情易于转化和兼夹的特性,熟悉常见病证的演变转化规律,特别是早期预见和发现危重病证的出现,防变于未然,才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与治疗的有效率.41试述哮喘之肺实肾虚证的症状、病机、治法、主方及常用药.症状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喘促胸满,动则喘甚,面色欠华,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常伴咳嗽、喉中痰吼,舌淡苔薄腻,脉细弱.病机正虚邪恋,虚实夹杂.痰浊阻肺,肺失宣肃,故咳嗽,喉间痰吼;肾虚不纳,故病程迁延,哮喘反复,动则喘甚.治法泻肺补肾,标本兼顾.方药偏于上实者用苏子降气汤.常用药:苏子、杏仁、前胡、半夏降气化痰,厚朴、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肉桂温肾化气行饮,紫菀、款冬花温润化痰平喘.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射干平喘化痰,款冬、紫菀宣肺化痰,法半夏、细辛、五味子化饮平喘,山茱萸、熟地、补骨脂益肾培元,淮山药、茯苓健脾化痰.42试述厌食与疳证的鉴别诊断要点?厌食病以厌食为主要症状,时间较长,一般在2个月以上,其他症状不重;是由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所致,为脾之本脏轻症,不涉及他脏,形体无明显消瘦.疳证患儿在饮食方面的表现除有食欲不振,还有食欲亢进或嗜食异物者;形体明显消瘦;可病涉五脏,出现烦躁不宁或萎靡不振,以及口疳、眼疳、疳肿胀等兼证.45试述蛔虫病用使君子仁单方驱虫治疗的方法?用使君子仁单方驱蛔,将使君子炒黄,嚼服,小儿每岁每日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20粒,晨起空腹,连服2~3天.服时不进热汤热食.平素大便难排者,可于服药后2小时以生大黄泡水服,导滞下虫.46肺炎喘嗽的病位在肺,为什么会导致心阳虚衰,出现心阳暴脱的危重证?肺主气而朝百脉,心主血而运营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肺炎喘嗽的病机以肺气闭郁为主.肺气闭则气滞,而致心血瘀滞.心血瘀滞加重则心失所养而致心阳不振,血脉不得温运,进一步加重了血瘀和肺闭,以致心阳虚衰,阳气暴脱. 47试述通腑泻下法在儿科中的应用?通腑泻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的治法.本法又常分为以下几种治法:①导滞泻下法,用于里实积滞之积滞、便秘、肠梗阻等病证,方如枳实导滞丸、调胃承气汤.②涤痰泻下法,用于痰涎壅盛之支气管哮喘、肺炎、急性喉炎等症,方如礞石滚痰丸、牛黄夺命散等.③逐水泻下法,用于水湿停积之肾病综合征、渗出性胸膜炎等症,方如舟车丸、十枣汤等.④解毒泻下法,用于邪热炽盛之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症,方如泻心汤、凉膈散等.⑤化瘀泻下法,用于血瘀内结之肝脓肿、阑尾脓肿、腹腔肿瘤等症,方如桃仁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等.⑥驱虫泻下法,用于虫积内蕴之蛔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等症,方如万应丸、驱虫粉等.48肺炎喘嗽的痰热闭肺证与哮喘的热性哮喘证临床表现有何异同?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症见:发热,咳嗽,气喘,气急鼻煽,口唇紫绀,喉间痰鸣,声如拽锯,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哮喘热性哮喘证症见:咳喘哮鸣,声高息涌,呼气延长,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膈满闷,渴喜冷饮,溲黄便秘,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两者的相同表现可见上述,区别在于哮喘的热性哮喘证以哮鸣喉中如水鸡声及呼气延长,夜间发作加重为特征.。

中医儿科护理学:常见病症——积滞

中医儿科护理学:常见病症——积滞

中医儿科护理学:常见病症——积滞概述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所形成的一种慢性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

夏秋季节常见,多发于婴幼儿,预后一般良好。

相当现代医学的慢性消化不良、轻度营养不良症等。

积滞与伤乳、停食、疳证等有密切关系,一般伤于乳食,经久不愈,病情增进,可变成积,积久不消,迁延失治,日渐羸弱,可转化成疳。

三者名异而病源则一,惟病情有轻重深浅之不同。

积滞是疳证的前奏,以实为主。

疳证是积滞发展的结果。

病因病机乳食不化小儿脾胃功能薄弱,若饮食不节,如不知饥饱,过食生冷、甜食等,均可致食积滞留中焦,损伤脾胃,使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

导致乳食宿久停滞不消而成积滞。

脾虚夹积小儿脾常不足,胃气虚弱,如乳食不当,则易致停蓄不消,形成脾虚夹积之候。

若积滞日久不愈,则脾胃严重损伤,久则转为难治之疳证。

一般护理注意调节饮食,乳食要定时定量。

不吃零食,纠正偏食、挑食的习惯。

要循序渐进地添加相适应的辅食,避免过多、过杂。

避免贪凉饮冷、过食油腻。

婴幼儿不宜食煎炸食品。

配合针灸、按摩、捏脊疗法。

辨证施护本病治疗原则应以消导为主,然体质有强有弱,病情有新久,或见寒热交错,或见虚实夹杂,临证应结合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同时应注意饮食调护,以配合治疗。

1 症状护治原则方药护理乳食内积面黄肌瘦,烦躁多啼,夜卧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胀时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消乳消食,导滞和中。

消乳丸加减 1.调节饮食,停乳婴儿暂不哺乳,不能强迫哺喂。

2.呕吐酸馊食物时暂不必加辅食,可减少乳食量,可进食米汤、菜粥等。

3.针刺取足三里、中脘、大肠俞、气海、脾俞、胃俞等穴,以助消积。

4.每日捏脊5~7遍,配合药疗食疗。

脾虚夹积面色萎黄,困倦乏力,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酸臭,唇舌色淡,舌苔白腻,脉细滑,指纹青淡。

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健脾丸加减1.饮食宜松软、清淡,可经常变换花样以增进食欲,要循序渐进添加辅食,避免多、杂。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辅导:乳食积滞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辅导:乳食积滞

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不思乳食,嗳吐酸腐,矢气频作,大便酸臭,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象沉滑或指纹紫滞。

辨证本证由伤乳伤食引起,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与腹部中寒、脾胃虚寒、胃肠结热相兼出现。

乳食积滞,停于中脘,气机阻滞,故脘腹胀痛,按之痛甚;宿食不化,浊气上逆则嗳吐酸腐,浊气下泄则矢气频作,大便酸臭;食停中脘,纳化失健,则食欲不振,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象沉滑,指纹紫滞为乳食积滞不化之象。

本证以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不思乳食,嗳吐酸腐,舌苔厚腻,脉沉滑为特征。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主方香砂平胃散加减。

(《医宗金鉴》)
常用药香附、苍术、陈皮、厚朴、砂仁、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

腹胀甚者,加枳壳、大腹皮、莱菔子行气消胀;腹痛甚者,加川楝子、槟榔、延胡索理气止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者,去苍术、砂仁,加大黄、玄明粉荡涤肠胃积热。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厌食厌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个症状,是由喂养不当、偏食零食、饥饱不匀等损伤脾胃所引起。

多见于婴幼儿。

病程较长,日久气血俱虚,抵抗力差,容易诱发其他病症。

【诊断】1.本病长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嬉耍如常,脉平,苔薄白,舌质正常。

2 .所表现的厌食、消瘦诸症,应与小儿府证作鉴别。

府证中的“府气”候,除消瘦食少之外,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腹胀,大便稀酒或便秘3 .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轻度下降。

部分患儿有血清锌、胃泌素降低。

4.需要排除肝炎、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出现的厌食症状。

【治疗】厌食的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之外,尚有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等,均能收效。

其治疗原则,皆是调理脾胃。

比较而言,药物治疗与推拿或外治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论治厌食病在脾胃,辨证时应辨别以脾运失健抑或胃阴不足、脾胃气虚。

虽然三者均以厌食为主症,但有运化失健或阴虚、气虚之不同,要从证、舌方面加以鉴别。

治疗法则,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为指导思想,着重调和脾胃,转运中焦气机。

1.牌失健运证食欲不振或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净或薄腻,舌质正常,脉尚有力。

乃厌食初起,脾胃运化失常所致。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举例: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苍术、山楂、麦芽、佩兰、神曲各10g。

加减:腹胀,加鸡内金6g或枳壳6g。

便清,加怀山药10g,炮姜炭3g。

2.胃阴不足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大便干结,舌苔花剥或光红少津,夜寐不宁,面色微黄。

此素体阴虚,胃失濡养所致。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举例:养胃增液汤加减。

石斛、沙参、白芍各IOg,甘草、乌梅各4g,陈皮5go加减:苔腻、夹湿,加意及仁、茯苓各10g。

便澹,加山药10g,诃子肉5g。

拒食,加佛手片6g,谷麦芽各10g。

3.脾胃气虚证面色少华,精神不振,形体偏瘦,不思饮食,食少便澹,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健牌益气。

方药举例:异功散加减。

积滞(中医儿科学)

积滞(中医儿科学)

●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方药消乳丸(《婴童百问》)或保和丸(《丹溪 心法》)。
●加减腹痛、腹胀甚者,加木香、厚朴、枳实行气 导滞除胀;便结者,加大黄、槟榔、枳实下积导 滞;积久化热者,加胡黄连、黄苓清胃肠积热; 大便稀溏者,加白术、扁豆、慧茵仁健脾渗湿, 消中兼补。
(2)脾虚夹积
●证候面色萎黄,形体瘦弱,困倦无力,夜寐不安, 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夹有乳片或 不消化食物残渣。唇舌淡红,苔白腻,指纹淡红 或脉细而滑。
(2)辨寒热
●《幼幼集成伤食证论》云:“凡小儿饮食伤脾之证,非可一例而 论,有寒伤,有热伤,有暂病,有久病,有虚证,有实证。但热 者、暂者、实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虚者,人多不识。” 凡素体阴虚,或喜食肥甘辛辣之品,致不思乳食,腹部胀满拒按, 得热胀甚,得凉稍缓,大便秘结臭秽,舌红苔黄腻者多为热积。 凡素体脾阳不足,嗜食生冷或病后寒凉药物攻伐,致不思乳食, 腹部胀满喜温喜按,遇冷胀甚,大便清稀酸腥或完谷不化,面白 肢凉,舌淡苔白者多为寒积。亦有寒热错杂之证。
第五节 积滞
【学习目标】
●1.了解积滞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 ●2.熟悉积滞的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 ●3.掌握积滞的辨证论治。 ●4.具有运用中医四诊及现代医学检查手
段对积滞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与其他治疗 病案训练与练习题
【概述】
●积滞是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 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疾患。以不思乳食,腹 部胀满,食而不化,暧腐呕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 特征。又名“食积”“食滞”“乳滞”等。
●(1)小儿香橘丸 ●(2)小儿健脾丸 ●(3)启脾丸
2.外治法
●(1)桃仁、杏仁、梔子各等分,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混匀, 每次用15〜20g,鸡蛋清调成糊状,干湿适宜,敷双侧内关穴, 用纱布包扎,24小时解去。用于积滞较轻者。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厌食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厌食

小儿厌食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1范围本指南提出了中药治疗小儿厌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与评价的主要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中药新药及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供申办者/合同研究组织、研究者借鉴与参考。

2 概述厌食,作为中医学病名,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独立的脾系疾病,而非指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食欲不振症状。

较长时期一般指1~2个月以上[1,2]。

西医学认为,厌食症首先是一种摄食行为异常的表现,临床可伴或不伴胃肠道功能的异常[3]。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婴儿和儿童期/婴幼儿喂养障碍”[4]、《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的“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AFRID)[5],以及Chatoor《婴儿和儿童早期喂养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婴儿厌食症”等[6,7],作为疾病,均以缺乏进食兴趣/甚至拒食、食物摄入不足为主要临床特征,且伴有生长不足或营养缺乏,涵盖或相当于中医学的“小儿厌食”。

厌食多见于1~6岁的儿童,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有研究表明,约10~25%的健康婴幼儿存在喂养问题,但出现生长迟缓仅占1~5%;约有32%的早产儿符合ICD-10诊断的喂养障碍;进食障碍专科门诊中,有13.8%的患儿符合DSM-5的AFRID诊断标准。

长期厌食,对儿童的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和心理社交功能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可并发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反复感染等[3,8-12]。

厌食的病位在脾胃,病机关键是脾失健运,临床常见证候包括脾胃湿热证、脾失健运证、脾胃气虚证、脾胃阴虚证、肝旺脾虚证等,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采用中药口服,以及捏脊、刺四缝、穴位敷贴等外治疗法[1]。

西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指导,以及增进食欲的药物疗法(如赛庚啶、胃动力药、锌制剂、助消化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等[3]。

小儿消化不良有哪些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消化不良有哪些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消化不良有哪些中医治疗方法小儿消化不良一般指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起源于胃和十二指肠区域的功能紊乱,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厌食、嗳气、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症候群。

1.小儿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祛除与症状相关的可能发病因素,适当给予一定的行为、认知治疗或心理干预。

如餐前有症状,餐后消失,首选抑酸、抗酸药,如奥美拉唑每日0.6-0.8mg/kg,清晨顿服;H2 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末日10-15mg/kg,分4次饭前口服,雷尼替丁每日3-5mg/kg,每12小时1次口服;如患儿餐前无症状,餐后出现症状,首先选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如患儿餐前有症状,餐后又加重,提示疾病与胃肠动力障碍和胃酸异常均有关,可以合用促动力剂与抑酸剂,疗程一般 2 ~ 4 周。

2.小儿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和治则小儿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儿科学“积滞”范畴。

本病主因小儿“脾常不足”,“胃小且脆,容物不多”,乳食不知自节,喂养不当,如过食肥甘厚味,过食生冷寒凉,坚硬不易消化食物,喂养过急,乳食内积不化,损伤脾胃,脾胃运化腐熟不及,乳食停滞不化,气机阻滞不行,积久不消,进一步损伤脾胃,气血化源不足,导致小儿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出现营养不良,甚至生长发育迟缓等。

乳食内积证表现为不欲饮食,呕吐酸馊食物残渣或乳块,腹满胀痛,大便酸臭或便秘,夜卧不安,烦躁多啼,小便短黄,或伴低热,舌红苔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脾虚夹积证表现为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倦乏力,夜卧不安,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

食积化热证兼有口干,腹部灼热,手足心热,心烦易怒,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中医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方法较多,《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伤食证治》提出治法“损之,调之,导之”,以消食导滞兼理气健脾,清解积热,配合饮食调护为主。

中医儿科之积滞和厌食

中医儿科之积滞和厌食

加减:
胎腻、大便稀溏——加苍术、薏苡仁燥湿 健脾。
易于汗出者——加黄芪、防风、牡蛎固表 护卫;
苔腻者——加苍术运脾燥湿。 情志抑郁加才胡、佛手。
三、脾胃阴虚
症状及症候分析: 不欲进食,食少饮多——脾胃阴虚,饥不欲食、
引水自救。 口干舌燥,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黄赤,面
色欠华——脾胃阴液亏乏,不能营养肌肤及上 承口舌,下濡润二便。 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脉细数——阴虚之象。 治则: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2.出现食欲不振症状时,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 针对性治疗措施。
3.注意精神调护,培养良好的性格,教育孩子要 循循善诱,切勿训斥打骂,变换生活环境要逐 步适应,防止惊恐恼怒损伤。
治法:健脾消积。
方药:健脾丸加减
《证治准绳》健脾丸:人参、白术,茯苓、 甘草(四君子)—补气健脾。 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化滞。 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 山药、肉豆蔻—健脾止泻。 黄连—清热燥湿。 《医方集解》健脾丸:人参、白术—健脾补 气。
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 陈皮、积实—理气和胃。
2、特征:
1)、1—6岁多见。
2)、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
3)、除食欲不振外无明显其它症状,但病 程较长者可造成气血生化不足,影响生 长发育。
4)、诊断应首先排除其它慢性疾病,如 肝炎、贫血等 。
二、病因病机 2、疰夏:瘥”的临床特点。
4、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 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冷热不调 。
临床治疗积滞常用方
乳积:用消乳散合一捻金
一捻金:人参、大黄、槟榔、炒黑白 丑各等份为沫。
两药混合后,一岁1g,日三次口服。
食积:用保和散合升降散
升降散:生熟川军、僵虫、蚕蜕、 胆星、竹黄、梅片、朱砂、姜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 神曲、山楂、麦芽 —消食导滞。 陈皮、积实 —理气和胃。
临床治疗积滞常用方
? 乳积:用消乳散合一捻金
?
一捻金:人参、大黄、槟榔、炒黑白
丑各等份为沫。
?
两药混合后,一岁 1g,日三次口服。
? 食积:用保和散合升降散
?
升降散:生熟川军、僵虫、蚕蜕、
? 胆星、竹黄、梅片、朱砂、姜黄
?
两药混合后,一岁 1g,日三次口服。
石斛、乌梅、北沙参、玉竹、甘草、白芍。
三、诊断
? 1、乳食不思或少思,脘腹胀痛,呕吐酸 馊,大便溏泄,臭如败卵或便秘。
? 2、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有发热等症。 ? 3、有伤乳,伤食史。 ? 4、大便检查,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
球。
四、辨证要点
? 1、虚实 ? 实—病程 短,脘腹胀痛或伴低热 、哭闹。 ? 虚中挟实—病程长,脘腹胀满,喜按,神倦
三、诊断要点
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 志失调史。
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 于同龄正常儿童。
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 动如常。
。 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疾病
鉴别诊断:
1、积滞:除不思乳食外,有伴随症状,如:嗳 气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胀痛。有伤食史。
2、疰夏:即“苦夏”,以食欲不振为主症,发 病有季节性,有“春夏剧,秋冬瘥”的临床特 点。
乏力,形体消瘦。 ? 2、伤乳、伤食 ? 母乳喂养的婴儿为伤 乳。 ? 普通饮食的幼儿多为伤食。
五、治疗原则
? 实证—消食化滞。 ? 虚中挟实—消食健脾,消补并施。
六、分证论治
? (一)乳食内积
? 症状及症候分析 :
? 乳食少思或不思, —乳食停积胃腑,受纳失 常。
?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脾不运化,中焦气 滞。
积滞
? 一、概述 ? 1.定义: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
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 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 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 臭为特征。“积为疳之母,有积不治, 乃成疳证。”
二、病因病机
? 病因:乳食不节,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功 能失调,或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 停滞不化。
厌食
一、概 述
1、定义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以 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点
? 2、特征:
1)、1—6岁多见。
2)、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
3)、除食欲不振外无明显其它症状,但病 程较长者可造成气血生化不足,影响生 长发育。
? 4)、诊断应首先排除其它慢性疾病,如 肝炎、贫血等 。
二、病因病机
? 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便下秽臭 —乳食停积 腐败,胃失和降。
? 烦躁哭闹,低热,肚腹热甚 —积壅发热。 ? 舌淡,苔白腻。
? 治法:消食化积。 ? 方药:消乳丸,保和丸加减。 ? 消乳丸—神曲、麦芽(消积去滞)。
陈皮、香附、砂仁(理气消滞) 炙甘草(和中)。 ? 保和丸—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 食油腻之积,为主药)。 神曲(消食健脾)。 莱菔子(消食下气,并长于消麦面 痰气之积)。 以上三药同用,可消化各种饮食积 滞。
? 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虚中挟实之象。
? 治法:健脾消积。 ? 方药:健脾丸加减
? 《证治准绳》健脾丸:人参、白术,茯苓、 甘草(四君子) —补气健脾。
山楂、神曲、麦芽 —消食化滞。 木香、砂仁、陈皮 —理气和胃, 山药、肉豆蔻 —健脾止泻。 黄连—清热燥湿。 ? 《医方集解》健脾丸:人参、白术 —健脾补
? 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 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 连翘—食积化热,佐以连翘清热而散结。
? 本方虽以消导为主,但其性平和,故以“保和 ”名之。
(二)、脾虚挟食
? 症状及证候分析: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 —本证是因虚致积,脾虚,气血不充。
? 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伏卧,呕吐酸馊,夜 寐不安,大便溏薄,日 2-3次,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 — —乳食停积,气机不利。
? 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 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一、脾失健运
症状及证候分析: 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而无味 ,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胃 失和降,脾失健运引起。 苔薄白或薄腻——食积的舌象。 其它症状不明显是其特征。
? 治则: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
苍术—。
伤乳
? ? ?
伤食 。
? ?
乳哺不节,啼叫即乳(母乳喟养 ) 停积胃中壅
人工喂养,乳粉过量,过浓,变质 而不化,成
冷热不调 。
为乳 积。
饱食无度
杂食乱投
生冷不节
喂养不当,食物停积胃腑,中焦气滞不行
食物坚硬 甘肥厚腻
?
? 脾胃虚弱
?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调护失宜 病后体虚未复
? 1、喂养不当(零食、偏食、溺爱) —为主要 原因之一。喂养超越脾胃正常运化功能,损伤 脾胃之气,而致不思进食,甚至拒食。
? 2、病后 失调,元气大伤 —大病后尤其温热病 后,耗气伤阴,脾胃气阴俱虚,受纳运化失常 ,导致厌食。
? 3、先天不足是部分婴儿厌食的原因,胎禀元 气不足五脏皆虚,脾胃尤显薄弱,生后即食欲 不振,不思乳食,导致厌食。
?
陈皮、枳壳、霍香—理气醒脾和
中。
?
神曲、 山渣、麦芽—消食开胃。
? 腹胀明显者加木香、厚朴、莱菔子。苔 白腻加佩兰、半夏燥湿醒脾。
二、脾胃气虚
? 症状及证候分析 食欲不振,食少懒言——脾胃虚弱,中气
不足。 面色少华,形体偏瘦——气血精微化生不
足 不能灌养全身。 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脾虚失
健。 治则: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 方药:异功散加味。(四君子加陈皮} 四君子——健脾益气。 砂仁、陈皮、佩兰——理气醒脾助运。 神曲、鸡内金——消食助运。
? 加减: 胎腻、大便稀溏——加苍术、薏苡仁燥湿
健脾。 易于汗出者——加黄芪、防风、牡蛎固表
护卫; 苔腻者——加苍术运脾燥湿。 情志抑郁加才胡、佛手。
三、脾胃阴虚
? 症状及症候分析: 不欲进食,食少饮多 ——脾胃阴虚,饥不欲食、
引水自救。 口干舌燥,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黄赤,面
色欠华——脾胃阴液亏乏,不能营养肌肤及上 承口舌,下濡润二便。 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脉细数 ——阴虚之象。 治则: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验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