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从各个⽅⾯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是⼩编整理的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欢迎⼤家阅读分享借鉴。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2、过程与⽅法:从诵读中体会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特点,感受政论⽂磅礴的⽓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分析⽂章⽓盛的原因,感受⽂章的⽓盛教学难点: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导⼊: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意,检查⼀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品读⽂本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过:指责推究……的过失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师:齐读课⽂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章的语⾔特点⽣:有⽓势或⽓势酣畅、磅礴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章⽓盛请找出你认为⽓盛的句⼦来,并思考为什么⽓盛呢?可从句⼦在语⾔表达上的特⾊和效果来回答⽣: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你读⼀读,读出⽓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增强⽓势)师:⽂中多处运⽤了这种⼿法,请同学们试着找⼀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读)(⽤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扩张,国⼒⽇趋强盛的⽓势)⽣: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宽厚⽽爱⼈,尊贤重⼠,……之伦制其兵(有同学说这⼏句⼈名太多,读起来很拗⼝,虽然有铺叙但似乎⽓势不够酣畅嘛!)(这些⼈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铺陈排列在⼀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然很有⽓势)(这种排⽐铺陈⼿法读起来⾃然很有⽓势,我们⼀起读出这⼏句的⽓势来)⽣: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尊⽽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势,这情景和唐朝诗⼈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句再读⼀读,读出这⼏句的⽓势来)⽣:陈涉之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之君也;锄耰棘矜,⾮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军⽤兵之道,⾮及向时之⼠也(你来读⼀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易举,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泻千⾥和迅速,显得有⽓势)师:秦孝公⼀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上升时的⽓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陈涉“⾮尊于”、“⾮铦于”、“⾮抗于”、“⾮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句式⼜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富有⽓势和节奏感这种极尽铺陈排⽐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法使⽂章纵横捭阖,⾃由驰骋,酣畅淋漓,⽂采飞扬,增强了论证⼒量,⽂章⾃然⽓盛⽓势充沛了,⾃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章⽓盛的原因,⽤⼀句话概括就是:⽤写赋的⼿法来写说理散⽂[板书]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采还不⾜以深深触动汉⽂帝他还⽤什么⼿法来说理?⽣:对⽐⼿法师:很好!为了使⽂章更具有说服⼒和震撼⼒,贾谊还运⽤表现⼿法中最具有冲击⼒和震撼⼒的对⽐⼿法⽂章运⽤对⽐的哪些地⽅让汉⽂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汉⽂帝哪些地⽅会让你警醒和震撼?⽣:陈涉与九国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六段,突出了双⽅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秦朝与陈涉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秦与九国的对⽐;(齐读)(第⼆段先写六国⼈才之多,⼠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前的窝囊相,对⽐反差⾮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更强)⽣:秦国本⾝的对⽐(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借助于史实本⾝的前后对⽐,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乎所向披靡,⽽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亡⽮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个形容词来概括双⽅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尊与卑,⼤与⼩,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2:强⼤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道的陈涉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师:很好尊的、强的⼀⽅输给弱的、⼩的⼀⽅,对⽐的结果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给了汉⽂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景之治师:我们⾃然也就知道了⽤这么多对⽐,⽤意是⽣:希望汉⽂帝以秦为鉴,施⾏仁政,与民休养⽣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帝打天下可以⽤武⼒,⽽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师:本⽂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多⾓度地反复进⾏对⽐这⼀时期的历史本⾝就是惊⼼动魄的,加上⼏种对⽐不仅交织在⼀起,⽽且贯穿⽂章的始终,使得⽂章结构宏伟,⽓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强语⽓激昂有⼒,⽂章⽓势酣畅⽂章⽓盛的原因,仿照前⾯概括⼀下:⽤全篇对⽐到底的⼿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精彩之处[板书]把⼀种对⽐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种对⽐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种对⽐已经让⼈震撼,四种对⽐更是振聋发聩强烈鲜明的对⽐不仅给了汉⽂帝⽽且给读过⽂章的⼈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深思这也是本⽂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材分析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课时篇一一、检测背诵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三、迁移拓展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
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2)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
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过秦论》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阐述《过秦论》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3. 引导学生关注《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贾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教师阐述《过秦论》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过秦论》中的主要议题和思想。
4. 学生阅读《过秦论》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过秦论》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经典文献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过秦论》的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 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现实意义。
1. 教师分析《过秦论》的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2. 教师解读《过秦论》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的现实意义。
4.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议题探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过秦论》中的议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和覆灭的议题。
2. 分析《过秦论》中关于国家治理和君臣关系的观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和覆灭的议题。
2. 教师分析《过秦论》中关于国家治理和君臣关系的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过秦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课堂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化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强调《过秦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过秦论教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背景、主题及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2.部分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生平。
2.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
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一段,分析文章的总论点。
2.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
3.讲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秦之过”的表现。
2.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二段,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和语言特色。
3.讲解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及其效果。
2.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2.讲解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和实词、虚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2.讨论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论。
五、课后作业1.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2.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3.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阅读与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秦朝有哪些过错导致了它的灭亡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教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施行仁义,那么攻守的形势就会不同。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历史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4)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文章的论证技巧;(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贾谊的忧国忧民之情,理解其改革思想的深刻内涵;(2)认识国家兴衰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过秦论》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对文章深层次含义和作者意图的把握;(3)如何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历史背景;(2)阐述《过秦论》在古代文学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2)要求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3)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2)对比分析不同论证方法的特点和效果;(3)归纳总结文章的论证技巧,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秦论》全文;2. 整理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进行巩固学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单元测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5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想。
篇一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及其意义局限。
2、理解对偶、排比等的作用,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背诵全文(重点是3、4、5段)。
(二)、能力目标:1、掌握实词“制、亡、利、固、遗、度”、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2、评品法。
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
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

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贾谊过秦论教案(优秀篇)《过秦论》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论述了贾谊关于秦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关键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脉络。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1,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现在的电视连续剧中古装剧占了很大的成分。
其中有不少是以秦汉时期的历史为背景。
如香港拍摄的《寻秦记》、以及内地的电视剧《秦始皇》和电影《秦颂》、《英雄》。
这些影视作品在塑造历史真实的同时也加入了导演和编剧们的艺术创造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篇《过秦论》却是离秦代最近的朝代汉朝的文人的作品,那么让我们穿越历史,在文字中了解秦亡的真实原因。
请同学介绍作者。
(李商隐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洛阳人。
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
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
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品。
二,诵读预习。
这篇文章比较长,相信在课前认真预习过的同学并不多,那么老师在这里带着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预习的工作。
老师讲课文范读一遍,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做两件事。
一是注意课文的断句,把难都字的字音注在字的旁边;二是运用学习过的文言知识找出本科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文言知识点。
《过秦论》教学设计9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9篇《过秦论》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过秦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秦论》教学设计1【目的要求】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2、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3、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
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3、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
《过秦论》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1、《过秦论》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目标】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二、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能力目标】一、分析作者借历史事实谈论政事,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二、品味本文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
【情感目标】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劝谕统治者“以历史教训为诫,对百姓施行‘仁政’,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一、体会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分析作者借题发挥,巧用对比反衬为表现主题做铺垫。
品味借鉴赋的特色*,讲求铺排渲染,多用骈偶,骈散结合,铿锵有力,又富有变化的语言韵味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1、作者简介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
洛陽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汉赋作家。
年少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后提升为太中大夫。
因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届原赋》,以屈原自比。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一宠一子梁怀王太傅。
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
政论散文《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其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一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司马迁很推崇他的为人,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战乱频繁。
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五百年的极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课文《过秦论》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重点:1、了解作者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大意略)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
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论证结构的分析。
2.难点:对秦朝灭亡原因的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秦朝历史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过秦论》。
2.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贾谊及其文学成就,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3.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4.文言字词讲解
(1)讲解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的现象。
(2)分析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等。
5.文本分析
(1)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论点和论据。
(2)分析对比论证、铺陈渲染等手法的运用。
6.历史思考
(1)引导学生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
(2)结合历史和现实,思考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
7.课堂讨论
(1)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秦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8.课堂小结
总结文章的内容、论证方法和历史意义。
9.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关于秦朝灭亡原因的短文。
《过秦论》优秀教案精品3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9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
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áo)膏腴(yú)逡(qūn)镞(zú)系(jì)颈黔(qián)首牖(yǒu)氓(méng)隶隳(huī)鞭笞(chī)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
特别注意将文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2.学生翻译:略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过秦论教案3篇

过秦论教案3篇过秦论教案·1教学目的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导入新课预习指导印发预习学案,以学生自学为主。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过秦论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教案教学设计1过秦论教案教学设计引言《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一篇重要的政论文章,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最具讽刺意味的文学作品之一。
学生学习理解《过秦论》是历史和文学课程中的重要任务。
本篇文章将阐述教师如何设计教案来教授《过秦论》。
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 完整阅读并理解《过秦论》- 通过文本深度解析,思考文章的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发掘文章中的论述思想及其深层含义- 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学和语文鉴赏能力教学方法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上述目标:1. 阅读首先,让学生阅读《过秦论》,并确保他们已经完全理解它。
教师应当向学生讲解该文章的背景和意图,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心问题:作者是否赞成秦始皇的行为,并呈现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分析接着,教师应当让学生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语言,例如“纵欲而无厌,可不戒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功者不拘常规。
”等等。
这些语言深刻而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用意,并带给读者深思。
3. 讨论然后,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秦论》中所提到的思想、论点和哲学原则,并与学生分享秦始皇和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4. 写作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独立写作的方式,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学生应遵守学术写作的规则,结合课堂讨论的知识点和对《过秦论》的深层理解,撰写一篇文章。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论述思想并培养文学和历史素养。
结论在教授《过秦论》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水平,并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
通过讨论和独立写作,学生将更好地掌握文章,真正领略到这篇文章的艺术和历史价值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和写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过秦论》的思想和哲学原则,并掌握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
对于提高他们的历史和文学素养以及提高他们的思考水平都是非常有益的。
学习《过秦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审视世界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过秦论》全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2.3 背景介绍: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价值。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知识点。
2.1.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1.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拓宽视野。
第三章:教学过程设计3.1 课堂导入3.1.1 图片展示: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功过。
3.1.2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课文讲解3.2.1 段落分析:逐段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2.2 重点句子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
3.3.2 代表发言:请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4 课堂小结3.4.1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3.4.2 学生反馈: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作业设计与评价4.1 作业设计4.1.1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1.2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针对《过秦论》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过秦论》优秀教案(通用10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通用10篇)《过秦论》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过秦论》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过秦论》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
(难点)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
(重点)【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2、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读一、二段,正音三、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强:条件:地利──据、拥。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内政──务、修。
外交──外、斗。
2、日强: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国──合纵缔交、九国不进。
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第二、三课时〖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3、注音:崤逡笞隳镝牖二、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1、始强。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原因。
2. 理解并分析《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的主旨和重要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掌握论证和辩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过秦论》的中心思想以及其在秦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理解并运用论证和辩证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核心教材:《过秦论》2. 辅助教材:秦朝历史资料、笔记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如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秦国的强大崛起等,激发学生对该时期的关注。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吗?第二步:阅读理解(20分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过秦论》这篇文章。
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对秦朝统一的意义和影响的分析。
注意,不要过多纠结于生字生词,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 《过秦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 作者对秦朝统一的评价如何?3. 从《过秦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有哪些?第四步:整体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引导学生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和总结。
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过秦论》中的论证和辩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第五步:辩论活动(30分钟)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活动,主题为:“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大于秦朝的暴政”。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展开辩论。
辩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的观点中得出结论。
第六步:扩展阅读(10分钟)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史记》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秦朝的历史。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辩论的内容,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论证和分析。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过秦论》这一经典文献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分析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升级。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重视文化传统的学习和研究。
而《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开展一系列与《过秦论》有关的教学活动,对于传承和推广中国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案设计1.研读《过秦论》文本首先,学生应该先阅读《过秦论》的原著,摸清全文的脉络,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和要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重点关注论述的逻辑结构,以及其中的引用和比喻。
2.辩论角色扮演在完成研读后,学生可以分组,每组选择一方阐述论点,并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辩论。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论点,并在辩论中提升逻辑推理、思辨能力。
3.阅读配套材料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配套材料,如历史资料、辩论材料、专题研究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拓展。
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原著中不同的论点,培养阅读和研究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1.课堂初始化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过秦论》中的一些疑惑和不解,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情境模拟在学生阅读完原著和配套材料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梳理出庄子和韩非子的不同哲学思想,让学生从不同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历史。
3.个人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逐渐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这需要进行个人思考。
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围绕全文主旨,提出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4.小组讨论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合作和沟通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总之,《过秦论》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学生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过秦论》教学设计5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在两千多年前,秦朝那样的强大,但是却淹没于一场农民战争,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3.认识贾谊对秦代_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2.教学方法: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_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3.课时安排: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预习安排】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补充注音如下:因利乘便(chéng)殽函(_iào)合从(zò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膏腴(yú)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2.思考下列问题:⑴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⑵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作者和>写作意图贾谊的>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_,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_,〝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贾谊(前_~前_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_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_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⑴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⑵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⑴兴起的过程(前三段).⑵灭亡的过程(第四段).三.诵读第1段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1.秦的地理优势;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史实补充: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三十一年(即秦孝公_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三.诵读第2段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讨论后,归纳如下: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_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背诵要求: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四.留作业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背诵第1.2段.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二.诵读第3段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⑴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⑵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_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与要求】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2.了解议论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3.了解文言句子中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现象.4.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和背景贾谊:(前_~前_8),西汉洛阳人,的文学家.年少时有才,被孝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器重.后遭权贵嫉妒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为梁怀王太傅.终因怀才不遇,年仅33岁就抑郁而死,司马迁写>.背景:1.战国末期与社会历史概况: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先后进行改革.魏,李悝的变法;楚,吴起的变法;韩,申不害的变法;秦,商鞅变法.秦过逐渐强大,于前2_年灭齐,统一天下.施用严刑苛法,横征暴敛,大兴土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2.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_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二.破题〝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三.分析课文的一.二段第一段: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对内: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对外:实行〝连横〞,各个击破.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第二层: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运用对比,反寸秦国的强大.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小结.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3.4.5段.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1.请同学朗读第三段: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第一层:写秦始皇的〝攻势〞.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_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实行愚民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平凡之极.〝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 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提倡仁政,反对_.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三.归纳1.对比手法的运用:⑴秦国与九国实力的对比;⑵秦国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⑶陈涉与九国的实力的对比;⑷陈涉与秦朝的实力的对比.2.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3.语言生动形象:⑴华丽的词藻;⑵铺排的气势;⑶排比的运用.四.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2.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贾谊(前_~前_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后人辑他的文章为>,另>十卷.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二.生朗读一.二段,正音三.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1.始强:条件:地利──据.拥.人和──君臣固守.政策:内政──务.修.外交──外.斗.2.日强:文治──蒙故业,因遗策.武功──四方攻伐.六国──合纵缔交.九国不进.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第二.三课时〖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3.注音:崤逡笞隳镝牖二.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1.始强.2.日强.3.极盛:外交──执.御,百越俯首.北却匈奴.内政──执.鞭,隳城杀杰.废道焚书.4.灭亡:陈涉:人力──疲弊数百.出身──贫苦农民.才能──不及中人.物力──斩木为兵.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5.亡因:秦:国力──非弱.余威──震于殊俗.地利──自若.昔──序八州.今──七庙隳.陈涉(与六国比较):地位──非尊(不可同年而语).武器──非銛.实力──非抗.战术──非及.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三.总结多义词1.制:制其兵:控制,统率制其弊:_制六合:控制)增其旧制:规模制礼作乐:制定周制……:制度2.金:金人十二:铜金城千里:牢固闻金声而止:锣3.势:万乘之势:权力,势力攻守之势:形势兵势强盛:势头,力量四.析讲1.三段,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天下的?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外交上,执长策而御宇内.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开头用五句话写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却匈奴〞的事例,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又扩展了版图,巩固了边疆,国力强大之极.第二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废道焚书〞.〝隳城杀杰〞,迅速把它的统治置于同人民敌对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穷兵黩武,想凭借险要的地势(〝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和依靠〝良将劲弩〞.〝信臣精卒〞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自以为这样就奠定了〝子孙万世之业〞.2.课文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前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叙述了秦国从开始强大一步步发展到统一中国以后赫赫威势.作者这样写,都是为下文写秦国的迅速灭亡做衬托文章.4.强大的秦国是怎样灭亡的?这一段的第一句,对秦国的势力的强大再扬一笔,做足文章;接着,用〝然而〞一词,调转笔头,把整个文章转到反面.先写陈涉出身,次写才能,再写人力,后写物力,接着,写由陈涉起义引起的巨大反响,〝天下响应并起亡秦〞.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秦国在陈涉发动的起义面前迅速灭亡的史实.5.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段在上述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见板书)拿秦与陈涉进行比较,照应第1~3段与4段,最后用〝何也〞引出全文结论.6.辩证分析:怎样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确?从结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施仁义〞来统治的.这种思想属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畴,是对孟子〝施仁政〞这一思想的发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秦国的逐步强大以至迅速灭亡,有着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义不施〞作为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秦朝的统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确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施行仁义〞的主张是针对汉初的政治而提出来的,在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7.归纳主题:本文论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变化中所犯的过失,分析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8.分析写作特点:⑴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举例论证)1~3段皆写秦强,作者列举大量史实,先写始强,次写日强,最后写秦终于统一天下,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写来气势充畅,有如江河行地一泻千里.4段用〝然而〞一转,写出了秦国的迅速灭亡.5段对以上事实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用〝何也〞问句导出全文结论.这种列举大量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⑵对比论证:1~3段与4段对比;5段内比;2段内比.⑶对偶.排比,广泛运用.9.本篇为何从秦孝公写起?能否舍去一.二段?(培养辐射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五.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设计4一.缘起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贾谊的>正是这些探索文章中颇具影响的一篇,也是多年来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问世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政治.历史.文学等各界人们的关注.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文章内容丰富,涵盖博大,较之一般的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再从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的角度,进一步讨论一下作者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优劣长短,自然又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笔者不想放过这样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在此向专家同好教正.贾谊〝仁义不施〞一论,二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价秦王朝的准绳.直到今天,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暴〞就成了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诚然,秦王朝的统治是残暴的.但千百年来,残暴的统治岂止一秦!且不说揭竿而起的陈涉._秦朝的刘项等,就说被后人称颂为英明君主的汉武帝.唐太宗.元始祖.明成祖.还有清代的康.雍.乾,请问,他们哪一个不残暴呢?然而,他们的〝暴〞不但没有灭亡,反而还获得了人们的交口赞誉!莫非真是〝成则王侯败者寇〞了吗?于是,在疏通字词.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设疑问难.层层导引的方法,让同学们暂时先把前人的定论和_的理论〝放在一边〞,而以课文本身的文字为〝本〞,以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辅〞,也来一个〝过秦论〞──讨论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二.过程在讨论课之前,我先动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走访专家)搜集与秦灭亡有关的资料典故,从中筛选信息,找出有用的材料,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屏幕,逐步展示问题,设疑问难,提供资料,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推理.判断,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大致过程如下: 问题一:作者认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地回答: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笔者先分析阐述了〝攻守之势异也〞的意思,然后针对〝仁义不施〞这一观点,我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问题二:两千多年来,人们一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个王朝不残暴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堂讨论十分热烈.在五分钟的讨论中,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王朝和的帝王,例举最多的有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清康熙.乾隆等,但都遭到了另一部分同学的诘责,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最终也没能举出一个〝不残暴〞的帝王来.末了,笔者作了这样的小结:封建统治是_统治,其最突出的特点是_.神秘和随意.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他自己和他家族的特权,因此,对于一切妨碍帝王特权的言论和行为,即使是父子之间,兄弟关系,哪怕只是〝可能妨碍〞,也必然会遭到严酷的_和无情地杀戮.所以,封建帝王的残暴,乃是_体制的必然产物.既然历代帝王虽然〝残暴〞但并不亡国,那么,〝残暴〞也就不一定是秦王朝亡国的原因了.如果再探究一下与秦同时的六国的治国策略,还会给人一些新的启迪.于是,课堂讨论又转入了对课文的分析:问题三:找出作者对六国旧贵族(以四君子为代表)的评价,联系六国最终不免于灭亡这一历史事实,我们从中得出什么样的启迪?对于前一问,多数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出来:〝战国四君子〞〝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多数同学也能明确地认识到这就是所谓的〝仁义〞之举.但对于〝仁义〞之举并不能挽救六国灭亡的命运这一问题,学生们就感到十分困惑了.笔者把握并利用学生的这个〝困惑〞,进行适当地引导:六国旧贵族是否〝仁义〞,我们暂不作讨论.但是,由他们〝仁义〞同样亡国这一点,可以推出:国家之存亡,与国君是否仁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秦国之灭亡与〝仁义不施〞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问题四:从课文中筛选信息,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出秦王朝的〝_〞?列举秦王朝的〝_〞,大多数同学都很容易筛选出来,课文罗列的主要有:1.废先王之道;2.焚百家之言;3.隳名城,杀豪杰;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还有的同学补充了不少课外资料,主要有:5.修筑万里长城;6.兴建阿房宫.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这节课师生重写〝过秦论〞的关键环节.因此,例举出上述〝_〞之后,屏幕上紧接着展示出下一个问题:问题五:逐条分析上述〝_〞,指出哪些历代王朝都共有的措施?哪些是治国安邦所必须的措施?哪些是秦王朝所独有的新措施?首先,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这些〝_〞的具体含义:1.〝废先王之道〞,指秦王朝废除了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政策.2.〝焚百家之言〞,要具体分析,焚书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流传的儒家经典,而秦王朝的国家藏书馆中(即〝博士官所职〞)的儒家经典并不在焚烧之例.真正把许多图书典籍焚烧绝迹的罪魁不是秦始皇,而是项羽!项羽进关,杀秦子婴,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息,多少文化典籍与艺术精品付之一炬.3.〝隳名城,杀豪杰〞,指的拆除六国原有的都城与军事设施,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杀戮六国的将士,以巩固新生的政权.4.〝收天下之兵〞,收缴民间散落的兵器,防止人民起兵造反.5.〝修筑万里长城〞,其实,在秦统一之前,燕.赵.秦早已修筑了各自的长城,统一后,秦所做的工作不是〝修筑〞而是〝连接〞,即将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这样的工程,其耗资耗力与当初燕.赵各自修筑长城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这样的工作,对于巩固边防,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十分必要的.6.〝兴建阿房宫〞,王朝初立,大兴土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这些〝_〞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能力.经过辩论,相对统一的意见是: 历代王朝所共有的措施:2.〝焚百家之言〞;3.〝隳名城,杀豪杰〞;6.大兴土木;治国安邦所必须的措施:4.〝收天下之兵〞;5.〝修筑万里长城〞;秦王朝所独有的新措施:1.〝废先王之道〞.秦以后的二千多年,所有的改朝换代,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故前人有〝千古一秦〞之说.明白了上述〝_〞的真实情况,笔者不失时机地指出:焚书.毁城._.弱民,这些严酷统治,一则是维护新兴的中央集权制所必须采取的过激措施,二则历代王朝都曾采用而并没亡国.这自然也不能成为秦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而〝废先王之道〞这一革故鼎新的举措,乃是唯秦独有!〝废先王之道〞──废除分封制而建立中央集权制,既毁灭了六国旧贵族的昔日的繁华,也毁灭了秦朝新贵族的封王美梦.为了阐明这一点,笔者在屏幕上又展示一则资料:问题六:读下面一则资料,从中得到什么启迪?秦立国之初,始皇革除了领主分封制而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政策破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教学设计一、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1、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四、教学重点:1、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五、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六、课时安排:四个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首先,教师题解:"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错"、"批评过错"。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贾宜在什么情况下论秦的过失的呢?秦又有哪些过失呢?贾宜论秦的过失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简介作者(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学生讲解,采用先由一名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
)资料准备: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码谥巳丝凇:笕思奈恼挛都殖ど臣罚怼缎率椤肥怼�p>(三)、创作背景与目的(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学生讲解,采用先由一名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
)资料准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但由于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
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四)、文体: "论"即"策论",议论文体。
最初是议论时政的一种行为:汉代没有科举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荐制,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人做策论,内容多数涉及时政观点,以后渐渐成为一种文体,一直延至后代。
(五)、听录音,正音正字,初步感知1、单音:腴(yú)轸(zhěn)镞(cù)笞�╟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中人(zhōng)墨翟(dí)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大(duó)(xié)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六)、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1.学生讲解后,教师强调: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2.学生翻译,教师指正:略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七)、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讲解后,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学生翻译,教师指正:略。
3.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八)、课堂小结(略)(九)、作业:(略)第二课时(一)、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讲解后,教师指出重点字词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学生翻译,教师指正:略。
3.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二)、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讲解后,教师指出重点字词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学生翻译,教师指正:略。
3.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三)、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讲解后,教师指出重点字词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大,比权量力:"度""?",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
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学生翻译,教师指正:略。
3.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四)、教师总结每段段意,学生划分层次结构1、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按照先叙史实后作分析的写法,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第三课时(一)、具体赏析: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分析秦国兴起的原因。
注意语势,体现秦王�屏Φ尼绕穑怀銮毓乩ň�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2、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3、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明确: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出身:缺乏号召力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兵力:弱少武器:低劣不堪一击(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明确: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
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
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丝梢悦魅房闯隽吮径我丫恼伦詈筇岢龅�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5、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使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