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读04——《史记》的抒情性和悲剧性

合集下载

简析_史记_的悲剧风格及艺术表现

简析_史记_的悲剧风格及艺术表现

[收稿日期]2009-04-30[作者简介]金荣(1976-)女,汉族,甘肃人,新疆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及古代文学研究。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以浓厚的抒情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著称于世。

《史记》中撰写了众多的悲剧性篇目,塑造了大量的悲剧人物,使全书形成了浓郁的悲剧氛围,这种风格是一种顽强抗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记》悲剧风格的形成,首先与司马迁本人的悲剧性格是分不开的。

司马迁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他那种无奈的悲剧人生观贯穿了整部《史记》,字里行间凝聚着司马迁个人的身世和感慨。

司马迁悲剧性格的形成首先自然是李陵事件的影响。

“李陵事件”中他为了替李陵申冤,仗义直言,而触怒了汉武帝,被施以“腐刑”,在当时,朝廷的同僚昔日的朋友,居然没有一个人替他说句公道话。

于是在他的心中形成了抑郁的心结:一方面,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对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慨感不已;另一方面,自己个人身心遭受了巨大创伤,所以对历史上失败的悲剧英雄格外的关注和同情。

此外,自己也是一个学识渊博,才华卓越的人才,可是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

这些心理因素汇集在一起,是他撰写《史记》的感情基础。

司马迁也深受屈原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屈原和他的作品:“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如此推崇屈原及屈骚精神,而屈骚精神,本身表现为一种悲剧精神,屈原正是拥有这样的人格注定了他一生不同凡响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归宿。

这种精神也深深影响到司马迁。

屈原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品中,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夹杂着希望的感情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进一步表现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司马迁,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浅析史记的的悲世情怀

浅析史记的的悲世情怀

浅析《史记》的悲世情怀刚帮伟摘要:《史记》是司马迁用尽一生的心血完成的伟大著作,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价值观记载历史事实。

在这样一个充满悲剧人物的画廊里,司马迁对这一系列的悲剧人物有着密切的情感,他们之间有着相同而又特殊的命运,司马迁对他们充满深切同情的同时,更客观的揭露他们悲惨命运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司马迁;悲世情怀;史记;悲悯清代学者刘熙载曾说:“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1],提出了“悲世”一说。

“悲世”按照袁津琥的解释是“悲悯世人的情怀。

”[2]就是上为国家敬忠职守,下为黎民百姓悲惨命运感到同情这样一种情怀。

正是司马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这样的高度,才使他的文章有“河汉之言”[3],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末世争利,维彼争义”的观点。

从《史记》中看,他的这种悲世情怀主要有两方面的立足点:一是悲国,悲叹国家的兴亡;二是悲人,这其中有一国之君,有功不可没的大臣。

司马迁笔下悲剧人物的塑造与他自身命运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这些失败的英雄,司马迁对他们的功勋怀着崇高的敬佩,对他们的悲惨结局饱含着深切同情。

司马迁把自己心灵深处的一腔情感倾注于这些悲剧人物身上,寻找他们与自身命运的契合点,在《史记》中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

一、悲世情怀产生的原因司马迁的一生和汉武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出生在汉景帝晚年,与汉武帝生活在同一时期。

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因素以及它本生所特有的一些因素,由此产生了这样一种“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的悲世情怀。

其悲世情怀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儒、道二重思想的影响。

司马迁很小就投在当时很有名望的儒家学者董仲舒门下学习,深深受到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影响。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司马迁一方面身受来自董仲舒的影响,具备反暴政,主张“有道伐无道”的思想;另一方面,汉武帝这一时期政治环境“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

这两个方面同时影响着司马迁,使他形成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悲悯。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发布时间:2012-11-21 来源:应届毕业生求职网以下是一篇关于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欢迎浏览!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方美学传统将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

所谓性格悲剧是指主人公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相对抗,导致其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或者挫败。

命运悲剧则侧重于突出与人相对立的一种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描写,直接揭露社会矛盾,充分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性,因此而形成了社会悲剧类型。

《史记》的创作便融合了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型的特色。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史记》的悲剧人物形象分类司马迁笔下的悲剧形象可分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两大类,能够充分体现其性格悲剧的有两类形象:(1)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史记》的抒情特色

《史记》的抒情特色

《史记》的抒情特色《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作品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感情充沛,反复咏叹。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屈原列传》,其表现手法主要是议论抒情,几乎占了作品篇幅的一半。

如写屈原因愤而作《离骚》的情形,以及他对《离骚》其诗、屈原其人的评价时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作者高度评价屈原其人其文,满怀激情地赞颂了屈原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趣。

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曲尽其妙。

写屈原被放江南,行吟泽畔,与渔父对话的情形时说;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论《史记》的死亡叙事与悲剧精神

论《史记》的死亡叙事与悲剧精神

识,他浓墨重彩 于历史人物的死亡叙述,展现这些人物 不平凡的生存体验 ,将悲剧精神渗透于人 物塑造 当中,使这
群 悲 剧英 雄 的 历 史存 在 得 到 哲 学 意 义上 的升 华 , 更体 现 出一 种 动人 心 魄的 审美体 验 。
关键词 : 史记 》 司马迁 死亡叙事 悲剧精神
英 雄之 死 上 , “ 将人 生有 价 值 的 东 西 毁灭 给 人 看 ” _(O 会 义 务 ,具 有 自我牺 牲 的 献 身精 神 和 拯救 世 界 的道 德 理 想 ,而 2P 3 ]2 )
使 读者 产 生 怜悯 之 情 ,使 感情 得 以升 华 以达 到 审美 的价 值 追 最终 使 这 些价 值 观 归 为 主体 的世 界观 。这 也 是秦 汉 之 际形 成
将 人物 放 于 大历 史 的 背 景之 下 ,通过 他 们 对 自我价 值 的 努 力 追 求 以及 这 种 理 想信 念 的 毁 灭 来 展现 人 物 的悲 剧性 命 运 。 尊 严 而 做 出 的主 体 勇气 的释 放 。 于 是 ,不 同 背景 、阶层 的人 物为 了各 自的价 值 信仰 在 生 死 之 际采 取 不 同 的模 式 来 达到 个
体 地 呈 现 出世 事 的沧 桑 。
最 后却 完 全 不是 预 期 的结 果 。 ” l { 3 l
这 种 “ 史 的必 然 要 历
《 记 》 中时 刻 笼罩 着 一 股 无 可名 状 的 悲 凉之 气 , 屈 子 史 披 发徜 徉 最 终抱 石沉 江 ; 豫让 为报 知 己之 恩屡 刺 赵 襄子 终 而 伏 剑 自杀 ;项 羽 乌江 自刎 ;周 亚 夫 绝 食 而亡 ;李 广 不愿 受 辱
多年 的 历 史通 过 笔 下 四千 多 个 人物 的悲 欢 离合 得 以展现 。他 况 。行 动 的 目的是预 期 的,但 是行 动实 际产 生 的结果 并不 是预 通 过 为 历 史人 物 立传 将 他 们 所 存在 的历 史 空 间铺 陈 展 开 ,立 期 的 ,或者 这种 结果 起初 似乎 还和 预期 的 目的相 符合 ,而 到 了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

《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精神解读主讲人:曾尚兰教学目的:1,通过对《史记》这部史学、文学著作的介绍使学员了解走近《史记》,引起学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与关注;2,通过分析《史记》悲剧人物形象及其内在精神,使学员产生共鸣,并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得一些人生、为官、做人方面的启示。

教学重点:第三、四部分,通过对悲剧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作用。

教学难点:1,在对悲剧人物形象分析时,如何使课堂有趣味性、故事性;2、如何深入浅出地揭示悲剧人物的精神意蕴及其对现实的启示,使学员易于理解、能学有所得。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设置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导语:《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文学著作,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记载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一类,他们的人生遭受了许多挫折、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他们或人生理想不能实现,或被逼走向生命尽头。

这样一类人物,尽管他们命运坎坷,但是他们在困境中迸发出来的顽强抗争的精神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也因此流芳千古。

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人生,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

一、《史记》及其作者介绍(一)司马迁生平事迹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

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2、人生经历:少年受业、壮年游历、晚年获罪司马迁的人生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史记·太史公传》中记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广泛阅读和遍布南北的游历,既为他写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使他在读书与壮游过程中萌发了写史的念头。

《史记》讲解

《史记》讲解

《史记》讲解《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计一百三十篇,系统地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一篇《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到了编写《史记》的目的和动机。

他希望通过这部历史著作,能够让后人了解历史的真相,引以为戒,敬畏历史。

这部作品中充满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警示。

《史记》的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本纪、世家、列传、志和表。

其中本纪是以皇帝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帝王的事迹,以及一些重大事件;世家则是记载各诸侯国的兴衰和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记载一些有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志是记载一些具体的事物和制度;表则是一些年表和官职列表。

《史记》不仅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更着重于对人物的评价和描写。

在书中,司马迁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评价,展现了他对道德品质和人性的思考。

他认为英雄应该有过人之处,追求大义和公正,同时也不回避对人物的批评和揭露。

《史记》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在撰写过程中,司马迁运用了许多文学手法,如夸张、对比、比喻等等,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同时,他采用史料考证和多方面的史料资料,力求准确地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成为了后来史书的范本,也对后世文化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卜子傲世家》、《项羽本纪》等篇章更是被后人广泛学习和研究。

对于史学发展的影响,不能忽视《史记》在后世历史文献和史家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史记》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教训。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复杂性。

无论是对于学者、历史爱好者还是一般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之作。

通过研读《史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史记》的悲剧性

《史记》的悲剧性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0
《史记》的悲剧精神
目的性。
志士仁人为拯救社会而抗争,英雄 豪杰为夺取江山而抗争,刺客游侠为快 意思仇而抗争,贩夫走卒为改变命运而 抗争。抗争的目的性十分明确,具有普 遍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21
《史记》的悲剧精神
《魏其武安侯列传》与《李斯列传》 异曲同工,人物品质不同,性格有异, 结果都一样。田蚡倚势弄权,害死灌夫 和窦婴,而自己精神崩溃,被窦婴和灌 夫索命而死,三人依次死于非命,同归 于彻底的毁灭。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35
成通究 一古天 家今人 之之之 言变际
2014年8月28日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8
司马迁的审美情趣
四、悲壮之美
悲壮之美体现于历史人物悲剧性的 人生和慷慨悲壮的气质。或义薄云天, 或功过参半,或暴戾恣睢,他们的故事 都惊心动魄,引发人们的怜悯和恐惧。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9
《史记》的悲剧精神
《史记》的悲剧精神表现 为悲剧人物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的顽强抗争,顽强抗争具有目 的性、坚韧性、超越性、彻底 性等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36
14
司马迁的生死观
用泰人 之山固 所,有 趋或一 异轻死 也于, 。鸿或 毛重 ,于
2014年8月28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15
司马迁的审美情趣
一、阳刚之美
阳刚之美体现于历史人物的进取精 神,无论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还是锐意 进取的小人物,都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洪 流,奋发向上。

《史记》讲读04——《史记》的抒情性和悲剧性

《史记》讲读04——《史记》的抒情性和悲剧性

• 《伍子胥列传》中“太史公曰: “向令伍 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 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 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 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4、抒情性的结构和语言。 • (1)部分作品叙议结合如抒情诗。
如《屈原列传》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 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 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 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 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 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二 《史记》 的悲剧性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 泣,……《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 《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 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 杜工部之哭泣………
刘鹗《老残游记》自叙
一、什么是悲剧?
国内外对悲剧的论述: •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
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2、丰富复杂感情的抒发
《史记》司马迁丰富复杂的情感,主要有: 赞美歌颂、惋惜同情、批评厌烦、甚至痛 恨憎恶。
۞《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热情赞美和歌 颂:
•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 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 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 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 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 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 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 谓至圣矣!”
• 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 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 唯独参擅其名。” 《曹相国世家》
(3)通过对话或别人的语言立论

史记讲课稿

史记讲课稿

四.《史记》的艺术成就
(1)准确地把握并精 心选择史料。

如司马迁从史料中认识到李广的为人特点是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史 记·太史公自序》),然后以此为基础,对 材料加以组织安排,通过“上郡遭遇战”、 “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和从“卫 青击匈奴”四个典型战例中,表现李广的才 能、功勋和“不遇时”的遭遇。
四.《史记》的艺术成就
2.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史记》130篇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各篇章 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充分体现了司 马迁驾驭材料、构思组织文章的高超技巧。 如《项羽本纪》中介绍项羽少时“学书不成, 去,学剑,又不成。”学兵法也是“略知其 意,又不肯竞学。”这就预示着他将来必然 有勇无谋、功业不终。 “合传”、“类传” 、“互见法”
二、《史记》简介
2.《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 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 成,计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 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52万6千多字。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 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 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 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的传 记。
(2)《史记》还 善于把历史事件故 事化、情节化,通 过构造富于戏剧冲 突的情节,以表现 人物之间的矛盾冲 突。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这是 刘邦和项羽对面较量的一个关键时刻,是历 史胜负的转折关头,故事由矛盾的开端,到 觥筹交错、刀光剑影、杀机重重的宴会,再 到刘邦甜言蜜语,趁机溜之大吉的解围,生 动地表现了项羽头脑迟钝,优寡寡断的性格。

史家之绝唱 悲剧之情怀

史家之绝唱 悲剧之情怀

史家之绝唱悲剧之情怀苏教版语文教材增添了《史记》选读,而悲剧性是《史记》的一大特色。

下面笔者就由《史记》中的人物分析来解读《史记》中人物的悲情及其形成的原因,另辟一条选修《史记》人物传记之径。

关于悲剧,恩格斯认为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鲁迅则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司马迁是史学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是悲剧抒情诗人。

他以一种深沉而昂扬的悲剧情怀观照历史的兴衰、社会的变换和人生价值底蕴,用自己的血泪凝结成一部千古绝唱――《史记》。

《史记》中倾注了作者满腔悲愤和抑郁之意,因而,悲剧氛围无所不在,悲剧任务贯穿了整个篇章。

《史记》中无论是君皇王者,还是忠臣良将;无论是慷慨义士,还是皇亲国戚都有悲剧色彩,那些辉映千古的史传文学,均以悲剧手法写成。

商鞅四次求见秦孝公,取得信任,被封商君,执政18年间,他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改革弊政,“变法易俗”,使秦国由落后变为强盛,一跃成为称雄诸国的强国,为后来秦的统一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商君却受到秦国宗室贵族的反对,被无端加上反叛的罪名,车裂而死。

吴起在楚国任相,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孙子吴起列传》)改革卓有成效。

但他的新措施损害了楚宗室大臣的既得利益,同样受到他们的联合迫害,楚悼王一死,这些人便起而作乱,将吴起害死。

陈涉起义,给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以致命一击,但却遭到反动势力残酷镇压,终被叛徒奸计毒杀。

这些人物都是新生力量的代表,在同旧制度的斗争中被杀,可称为改革者之悲。

楚灵王曾大会诸侯,威震天下。

晚年却耽于游乐,不理政事,国内叛乱。

无奈流落于荒山野岭,饿死于申亥家中。

曾经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项羽,在灭秦过程中战功赫赫,功不可没,却又以残酷并天下,以强力霸诸侯,加上用人不当,刚愎自用,《鸿门宴》中几失机会,亚父拔剑撞而破置地之玉斗,骂“竖子不足与谋”,也是无济于事了,项羽与谋士之间性格的冲突使得人心不附而骤兴亡,最后被迫“乌江自刎”,一曲“霸王别姬”千古流传。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

论《史记》的悲剧色彩【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著作,它的作者司马迁惨痛的遭遇、悲剧的命运使他具有浓重的悲剧心理,再加上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促使他发奋著作,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而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尽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价值。

《史记》不但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现已经存世两千多年了,它在史学、文学和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早已被历代的学者们所定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前人所撰史书的不同在于创造性地使用了“纪传体”的体制,它不仅以其高超的表现艺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更以其独具特色的悲剧美深深地震撼着、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一、《史记》存在悲剧色彩的表现《史记》全书130篇, 其中写人物的篇目就有112篇。

司马迁在这些篇目中, “其言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 以持正不阿、公正严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 以传神的妙笔, 平易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其中对悲剧人物的描绘尤为突出。

据统计《史记》共写了悲剧人物一百多个。

因此对《史记》悲剧人物, 尤其悲剧英雄人物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价值。

《史记》的悲剧性正是从这些悲剧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形色色,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这些悲剧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与他们的悲剧遭遇, 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司马迁以前我国三千年历史的进程, 并展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英勇奋斗、敢于抗争、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德。

在《史记》里,这些悲剧人物的故事非常壮悲,十分惨烈,他们都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站在时代潮流的漩涡中,他们的命运结局各不相同,但却都终遭困辱,不被赏识,结局悲惨,理想的翅膀于此折断,命运陷入了深深的悲剧泥潭。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史记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史记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浅析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方美学传统将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

所谓性格悲剧是指主人公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相对抗,导致其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或者挫败。

命运悲剧则侧重于突出与人相对立的一种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描写,直接揭露社会矛盾,充分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性,因此而形成了社会悲剧类型。

《史记》的创作便融合了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型的特色。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fi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史记》的悲剧人物形象分类司马迁笔下的悲剧形象可分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两大类,能够充分体现其性格悲剧的有两类形象:(1) 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这种结局不可谓不惨!(2) —些信念忠诚,坚守节操,为了实现或不负于自己的道德规范不惜以身而恤的人物。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

浅析《史记》中的悲剧精神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中的首部,它既是一部气势磅礴、内容宏富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刻的悲剧意识、博大的悲剧精神的文学巨著。

书中的这些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悲剧人物,使这部巨著更具有震撼力,而司马迁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史记》的悲剧精神,使《史记》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悲剧精神一.司马迁的个人经历对其悲剧精神的影响1.从司马迁的思想组成上来看:司马谈生活在由文景二帝到武帝的过渡时期,但他接受的主要是文景时代的思想,即黄老道家思想。

他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在他著名的《论六家要旨》中,他对上古学术特别是先秦诸子思想进行了总结,创造性地把战国以来的学术思想归纳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比较客观地对其加以评论,指出其优劣长短,在这六家之中他独钟情于道家。

司马谈所表现出的道家思想倾向,对司马迁颇有启示和濡染,以至道家思想在他的世界观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被贯彻到了他后来的史学活动之中。

道家思想中对个人生命的珍惜,使司马迁认为人的生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对生命的珍视,使司马迁分外不忍对于生命的摧残,更加反对随便的抛弃生命。

2.司马迁受时代思潮的影响,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儒家重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孔子个人就在鲁史的基础上编修了《春秋》,寓议论于史事之中,这对司马迁颇有影响,司马迁将写作《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相比。

所以,司马迁对孔子推崇备至,将他列入世家。

所以,在《史记》中也处处可见他以儒家道德标准来减否人物的痕迹,例如,司马迁认为商鞍、吴起、晃错等人虽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盛,但是以儒家道德来看,他们又是刻薄寡恩,从而自取灭亡的。

儒家思想中的入世情怀,包含了对人生和人世的关怀与热爱,这就造就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深沉的理解和同情,这也使《史记》的悲剧性分外强烈。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

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以下是一篇关于浅谈《史记》中的悲剧人物特色的古代文学,欢迎浏览!摘要:本文将《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分为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并就其不同特征进行了评析,同时对司马迁刻画悲剧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在阅读中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

关键词:《史记》悲剧特色形象刻画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西方美学传统将悲剧划分为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

所谓性格悲剧是指主人公的强烈个性姿态与客观环境相对抗,导致其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或者挫败。

命运悲剧则侧重于突出与人相对立的一种不可理解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描写,直接揭露社会矛盾,充分展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性,因此而形成了社会悲剧类型。

《史记》的创作便融合了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两大类型的特色。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铺就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述写人物的作品有一百一十二篇,其中竟有八十篇塑造悲剧形象,计有悲剧人物一百二十多位,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史记》所独有的,它形成了整部书一种悲剧史诗的效果。

一、《史记》的悲剧人物形象分类司马迁笔下的悲剧形象可分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两大类,能够充分体现其性格悲剧的有两类形象:(1)一些在历史上抒写辉煌功业的人物,他们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却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齐桓公曾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声威显赫,笑傲群雄。

一待霸业已定,便觉忠言逆耳,大用奸佞小人,至“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座,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六十切日,尸虫出于户”。

这种结局不可谓不惨!(2)一些信念忠诚,坚守节操,为了实现或不负于自己的道德规范不惜以身而恤的人物。

史记刻画的悲剧群像

史记刻画的悲剧群像

《史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记录了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三千余年的历史。

这三千年的英雄史,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司马迁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英雄的色彩,使之生于一世,轰轰烈烈;但同时,又在这些英雄的身上浓饰了悲剧的色彩,为他们的死,营造了慷慨悲壮的气氛。

司马迁对这一系列的人物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感情,对他们曾经取得的英雄业绩羡慕不已,又对他们的失败饱含悲痛。

司马迁遭受宫刑和下狱之祸的独特经历和惨痛遭遇,增添了书中人物不幸结局的悲壮色彩,展现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王侯将相、贤臣名士,还是市井细民,都灌注着作者全部身心的感情。

所以说,认真读《史记》,从悲剧人物入手,细心分析其艺术形象,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从更广的角度去了解作者的内心的。

下面,我们从几类主要的人物身上具体来看他们的人生悲剧。

一、武官战将:此类人物主要是战功显赫的英雄,他们或为帝王争天下,或平叛,或出击外族的侵挠,能征善战,屡立奇功,但最终他们所拥有的则是悲惨的结局。

如伍子胥,李牧,穰侯,白起,蒙恬,陈涉,项羽,周亚夫,李广等。

西楚霸王项羽是司马迁着重刻画的人物,在巨鹿之战中,他果断地斩杀了楚王派来的上将军宋义,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以必死之念激励士卒,最终大破秦军。

在文中,司马迁多次描写了项羽在作战时的勇猛,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英雄形象。

他把垓下之战写的慷慨悲凉,偶其实霸王别姬的那一段,更是牵动人心:此时的项羽,经历了刘邦与韩信、彭越等诸侯的合击,连番大战之下,士卒死伤无数,粮食也已经吃光了,被汉军重重围困,已是日暮途穷。

更有张良献策,令汉军四面唱楚歌,惊得项羽夜不能寐,“夜起,饮帐中”。

此时的项羽,自知在这场天下之争中败得一塌糊涂,痛心之下对着爱人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泣下数行。

能让一代豪杰项羽流泪,场景该是多么的凄凉?还有蒙恬,《蒙恬列传》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史记》中的悲剧意蕴-11页word资料

《史记》中的悲剧意蕴-11页word资料

《史记》中的悲剧意蕴探讨《史记》的悲剧意蕴和士人士人的概念详见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史记》的悲剧人物符合士人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在此用士人代指《史记》中的悲剧人物。

命运的悲剧二重性,须探讨司马迁的身世命运。

刘熙载在《艺概》中曰:“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

鲁迅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中渗透着作者悲愤之情,司马迁命运悲剧之感和悲愤之情的抒发,必然渗透在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和理性批判中。

司马迁受宫刑不死,发愤著书,以求生命和价值的不朽。

宫刑对其身心都是极大的折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 [1]205“在这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利、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1]205司马迁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正如司马迁受宫刑之前“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 [2]2729司马迁正道直言,忠心为国,却落得身残处诟。

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新的认识。

司马迁若“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2]2732,其冤屈得不到昭雪,其人生价值得不到实现。

故著史以自现以求价值和生命的不朽。

故曰:“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2]2733司马迁受奇耻大辱,故欲抒己之愤懑之情;生死的抉择和人生的巨大挫折,使他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内在的激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己的本质要求。

司马迁在先贤身上找到了心灵寄托和前进的动力: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讲稿

史记讲稿

司马迁的审美情趣与《史记》的悲剧精神漆园丁《史记》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著述,基本概况不用多说,我们可以直接进入主题。

上周刚刚发生了汶川大地震,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界造成的重大悲剧,现在谈到悲剧性这样一个话题,似乎感觉得很沉重。

我们所说的悲剧性有三个层面,第一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第二是文学艺术的悲剧,第三是民族精神的悲剧性。

三者同属于“悲剧家族”,彼此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这里讲个人阅读《史记》中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史记》悲剧性形成的原因,二是司马迁的审美情趣,三是《史记》的悲剧精神。

管窥蠡测,提供与各位交流。

一、《史记》悲剧性形成的原因司马迁的《史记》形成悲剧性的原因,第一就是历史,真实的历史本身充满了悲剧性。

古代的神话传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已经奠定了悲剧精神。

这种悲剧精神不是悲哀、悲惨,而是奋斗,是一种激励奋斗的精神。

现实生活中充满悲剧,古往今来都有,有大自然造成的,也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这种斗争从古到今,改朝换代,都是流血的过程,产生过无数的悲剧。

司马迁的《史记》是写历史的,要尊重历史的真实。

对于历史的真实,用什么眼光去看?司马迁是用一种悲剧的视角、悲剧的眼光去看,把现实中的悲剧提升到美学的高度。

第二个原因是司马迁的人生悲剧。

司马迁遭受了宫刑,宫刑在司马迁看来是天下最大的耻辱。

司马迁受宫刑是很不公平的,这样一种亲身的经历,使他不得不冷眼看世界,用悲剧的眼光审视现实,加强了对悲剧性历史的认识。

第三个原因是司马迁的价值观和生死观,来源于儒道互补,吸取儒家对生死意义的重视和道家对生命存在的珍视。

自然造成的悲剧、社会造成的悲剧,都是和民族悲剧精神、美学艺术悲剧紧密相关的。

一周前在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大地震的灾难,这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人力不可抗拒的时候要不要抗拒?抗拒自然灾害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精神。

恩格斯在《致裴·拉萨尔》的一封信里,谈到一个作品《济金根》,他说什么是悲剧?那就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史记》讲读

《史记》讲读

第九讲
《齐太公世家》:本篇的史料本《国语》、 《左传》、《公羊传》,又参以《管子》、 《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诸 书而成,记载了从齐太公始封到田和代齐的齐 国六百余年的历史,内容繁浩,头绪繁杂,但 是司马迁以“略小取大,举重明轻”的剪裁工 夫予以了清晰的记述。主要是抓住三个阶段, 着重记述了太公与桓公的事迹,并对两位贤相 管仲、晏婴的政绩多有载录。
第六讲(续)
后世多与司马迁的观点相近,推崇文帝之“德”, 甚至称他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可是,不少 文人墨客也注意到了“圣主”与“贤臣”并不完 美的搭配,“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刘长卿《长沙吊贾谊宅》)、“汉文疑贾生, 谪置湘之阴”(白居易《读史》)、“汉文明圣 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白居易《偶然》)、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贾生》)等诗句颇可体现出对此的深刻体认。
第九讲(续)
在阅读中具体领会司马迁组织、编排史料时的技 巧。联系本篇与《鲁周公世家》、《《晋世家》 等相关篇章具体理解《史记》中“互见法”与 “迭见法”之不同。将本篇与《周本纪》、《孝 文本纪》、《伯夷叔齐列传》等篇章综合对照, 体会司马迁对“立德”与“立功”的辩证认识以 及对儒家正统观念局限之处的超越。
第八讲(续)
《平准书》中表现出司马迁“以礼义防于利”、 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减少国家对 经济的行政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等经济思想。 亦可看出,司马迁肯定经济的重要性,把经济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记录下来并加以研讨,而 且还表现出由当时的经济问题引发出来的社会 政治问题,比如酷吏(可参看《酷吏列传》), 苛政(可参看《封禅书》、《匈奴列传》、 《大宛列传》),腐败,等等,对大一统封建 王朝繁荣背后的诸多隐患予以揭示,富于批判 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 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 唯独参擅其名。” 《曹相国世家》
(3)通过对话或别人的语言立论
•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达对某人的评价或 对某件事的态度,有时是通过实录别人的 语言表现出来的。
• 刘邦:“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 (kuìxiǎng),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 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本纪》)
3、叙事模式的抒情化
• 叙述中融入强烈深厚的思想感情,阐述对 政治、历史、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为 中国史书的叙述模式开创了崭新体式。
叙述模式的抒情化主要有如下四种方式
(1)据“主意”对材料取舍。 《史记》
在为人物作传时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往往 每篇有一“主意”,以“主意”(即主旨) 为标准来选材、取材,来作相应地叙述描 写。
2、为追求正义理想而导致的悲剧。
• 悲剧主人公往往在坚守着某种信念,或是对某种 理想而孜孜追求。而这样的坚持和追求往往因时 代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而最终导致了悲剧。
• 如不改爱国之志自投汨罗而死的屈原,极力进谏 忠心耿耿最终被杀死的伍子胥等。坚守节操不食 周粟的伯夷、叔齐。
3、“性格悲剧”,由于自身性格的原因 而导致的悲剧。
《史记讲读》——
《史记》的抒情性与悲剧性
一、《史记》的抒情性
(一)前人评价:
明•茅坤
鲁迅先生
今人读游侠传,即欲轻生; (子长)恨为弄臣,寄 读屈原传,即欲流涕;读 心楮墨,感身世之戮 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 辱,传畸人于千秋, 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 虽背《春秋》之义, 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 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 陵君传,即欲养士,若是 无韵之《离骚》矣。” 者何哉?盖具物之情,而 《汉文学史纲要》 肆之于心故也,非区区字
• 《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夫晁错 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 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 取也。”
(4)作者现身说法,直接评说。
• 现身说法即“太史公曰”,将自己对历史 人事的评价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来。取夹叙 夹议的方法以表明自己的见解。
• 司马迁为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先公后 私的优秀品质,只写“完璧归赵”、“渑 池之会”、“将相和”三件大事。
(2)微言大义
• 微言指得是简约的语言;大义指得是宏大 高远的意义。微言大义指史书中文笔蕴藉 含蓄、暗寓褒贬的写法。通俗地说,就是 话里有话。
• 是岁也,张汤死而民不思。《酷吏列传》
• 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 《萧相国世家》
句之激射也。”
(《史记钞》)
(二)《史记》抒情性的 表现:
1、抒情源自身世遭遇
‫۝‬充沛的激情

‫۝‬郁闷与愤慨
• 幼年家庭环境、读 书生活和青年时期 的漫游经历、以及 身处盛世使其内心 饱含充沛激情。
• 李陵事件而遭受的 耻辱又使得其感情 上遭受了沉重打击, 为其激情增加了更 为丰富的郁闷愤慨 因素。
•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 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 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jiào, 洁白的样子)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引用诗赋和民间歌谣,增强文章 的抒情色彩。
• 刘邦《大风歌》 • 大风起兮云飞扬。 •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李将军列传》中 表现出对李广遭遇的
深深同情:
•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 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
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 用。
• 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 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 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 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 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 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1、由于新旧冲突而导致的悲剧。如主张 削藩的晁错
•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 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 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 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 及吾身。’死十馀日,吴楚七国果反,……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二 《史记》 的悲剧性
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 泣,……《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 《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 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 杜工部之哭泣…………
刘鹗《老残游记》自叙
一、什么是悲剧?
国内外对悲剧的论述: •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
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酷吏列传》中表现出来的是厌烦、 憎恶乃至愤慨的感情:
• 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 “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 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 成为关都尉。岁余,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 者,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
• (王温舒)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 家,及往,九月而至。……奏行不过二三日, 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余里。河内皆怪 其奏,以为神速。尽十二月,郡中毋声, 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 之旁郡国,黎来,会春,温舒顿足叹曰: “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 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 迁为中尉。
• 恩格斯:悲剧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 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 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
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 要因素。
二、《史记》悲剧性的具体表现
• (一)作为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司马迁, 其本身就是悲剧人物的典型。
(二)《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 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 氛。《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可以分为多 种类型。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祖本纪》
• 《鸿鹄歌》
•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 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 安所施!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 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 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 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 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 不顾。《刺客列传》
• 首推项羽,“奋其私智”,刚愎自用,是 项羽失败的直接原因。
• 李斯也是性格悲剧的典型,过于看重名利 享受,太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事事把自 我放在首位,丧失了原则性,最终导致了 被腰斩灭门的命运。
思考题
结合具体作品或具体人物,谈谈你对 《史记》悲剧性的理解和认识。
2、丰富复杂感情的抒发
《史记》司马迁丰富复杂的情感,主要有: 赞美歌颂、惋惜同情、批评厌烦、甚至痛 恨憎恶。
۞《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热情赞美和歌 颂:
•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 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 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 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 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 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 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 谓至圣矣!”
• 《伍子胥列传》中“太史公曰: “向令伍 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 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 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 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4、抒情性的结构和语言。 • (1)部分作品叙议结合如抒情诗。
如《屈原列传》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 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 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 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 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 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