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一生
关于徐悲鸿的介绍
关于徐悲鸿的介绍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
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留学法国,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
学习画画、素描,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新中国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是我国伟大的爱国画家。
徐悲鸿先生不得不令人记住的故事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后来一画惊人,震惊了巴黎艺术界,从此徐悲鸿先生踏上了一位爱国主义画家的伟大道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访谈录悲兮鸿蒙君悯苍生静兮流觞文洗万代文| 刘晓林……河流唱着歌,很快地流去,冲破所有的堤防。
但山峰都留在那里。
怀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泰戈尔[印度] 在徐悲鸿先生诞辰111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廖静文先生。
刊出了部分作品,以表达对艺坛巨匠徐悲鸿的深切怀念以及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的深深景仰。
刘晓林:人们都知道徐悲鸿先生是艺坛巨匠,伟大的美术教肓家。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没有成名前,同我们现在的每个普通人一样,也在为生存而奔波。
甚至,他当时的处境比我们大多数人还要差:作为家中长子,他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一切。
廖先生,您编著的《我的回忆.徐悲鸿的一生》,我读过很多遍。
《徐悲鸿一生》读书笔记
《徐悲鸿一生》读书笔记徐悲鸿一生的读书笔记徐悲鸿(1895年9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位卓越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
他以其深情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多样的作品而被世人所瞩目。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始终坚持追求艺术的梦想,在现代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徐悲鸿的艺术才华早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来。
他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在自家的小院里画画。
他的父亲也是一位书法家,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美术启蒙教育。
后来,他被送到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并在那里开始了正规的美术教育。
在他的艺术道路上,徐悲鸿一直秉持着自己的独立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尤其是齐白石。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审美观念,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他的作品常常以动物为主题,用他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表达出动物的生命力和灵动性。
他的作品富有情感和灵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然而,徐悲鸿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世纪40年代,中国陷入了动乱和战争的年代,徐悲鸿的家庭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他的妻子因为他的政治立场被关进了监狱,他的儿子也在战乱中失去了生命。
尽管遭受重创,但是徐悲鸿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在流亡到香港期间,他继续坚持画画,并积极参加各种展览,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展现在他对美术教育的贡献上。
他在湖南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职,并帮助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生。
他重视传统绘画的学习,同时也推崇现代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他提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民族运动,用自己的艺术去关注社会和民族的命运。
徐悲鸿的一生是充满了艰辛和奋斗的。
他在艺术的道路上遭受过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
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瑰宝,他的精神和品格也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艺术家们。
徐悲鸿用自己的艺术,诠释了中国人民的梦想和精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现代艺术的魅力。
生命作文之徐悲鸿一生决定徐悲鸿一生命运的四封介绍信
徐悲鸿一生决定徐悲鸿一生命运的四封介绍信1953年,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在北京病逝,享年仅58岁,去世前他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无论是地位还是声望,都是全国美术界的旗帜性人物,徐悲鸿在新中国成立后达到了他事业上青云得志的巅峰状态。
就在这一年,他还进中南海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此前,他为祝贺毛主席六十寿辰,创作了一幅骏马,题上: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还拟了一幅对联:言论文章放之四海而皆准丰功伟绩长与日月同光。
(《徐悲鸿年谱长编》34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xx 年版)准备在毛泽东寿辰那天送给主席。
我查过毛泽东书信选,里面所收唯一一封收信人是画家的,便是复徐悲鸿函。
这在那个年代意味深长,充分说明了徐悲鸿在新社会的政治地位。
徐悲鸿过早病逝,实在可惜,如果他能多活些年,其成就不可估量,即使在绘画上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想像空间,在美术教育、美术出版、美术展览馆等方面,也一定会多有建树。
徐悲鸿去世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医院与徐悲鸿遗体告别,人民日报发表了郭沫若的悼念文章这在当年的美术界几乎是最高规格的殊荣,因为郭沫若不仅是文化界领导,更是政务院副总理,这篇文章不是作为徐悲鸿的友人来写的,而是带有官方正式评价的性质。
郭沫若在《纪念徐悲鸿先生》一文里说:悲鸿先生于作画外,复尽瘁于美术教育事业。
他在这方面的贡献似乎更大。
(《徐悲鸿年谱长编》35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xx年版)这对徐悲鸿是盖棺论定,反映出郭沫若以副总理的高位,居高临下,在写悼念文章时不必拘于礼数只作客套应酬赞美之辞,而能够多少表达一些保留意见。
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徐悲鸿是最为重要的关键人物,他的重要不仅仅在于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也不仅仅在于他的文章著述,更大程度上他在中国美术教育上是一位开拓者,培养了一代画家与美术教育工作者,至今中国美术界仍然笼罩在徐悲鸿的影响下,很多头面人物都是徐悲鸿的学生的学生。
徐悲鸿的家世贫寒,他作为一个从小就为生计奔波的乡下青年,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完全靠自己赤手空拳闯天下,成长为在民国美术界、教育界占据重要位置的人物,进入新中国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以其纪实性的绘画作品和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而闻名于世。
在他成为一位伟大艺术家之前,他的早年经历是非常艰苦的。
徐悲鸿生于1895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渔民,生活十分贫困。
他从小就显露出对绘画的兴趣和天赋,但是由于家境的困难,他无法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学习资源,无法正式学习绘画。
尽管如此,徐悲鸿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用自己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在画画上,他会到田间地头观察自然,用他独特的眼光捕捉到大自然的美景。
他也在书报上寻找绘画技巧和艺术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绘画能力。
徐悲鸿十分勤奋,他常常在担任家务的时候,将家里仅有的一块白纸剪成小方块,在瓦片或墙上糊成画板,用炭或墨水画画。
他用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换取了一点点绘画的基本技巧。
绘画只是艺术的一部分,徐悲鸿也需要得到一些专业指导和教育。
他时常向懂绘画的人请教和交流。
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到村外找那些能够指导他的艺术家,向他们请教绘画技巧和方法。
他不仅向他们学习技巧,更重要的是向他们学习他们的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审美观点。
尽管早年艰苦,徐悲鸿的才华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1919 年,他参加了中国美术会议,被选为中国美术协会的委员,被一些懂行的人誉为“中国画坛新星”。
之后,他开始举办个人画展,他的画作引起了一些艺术家和学者的关注。
徐悲鸿没有因为早年的艰苦而放弃自己的绘画梦想,相反,他越是困难就越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他的艰苦早年让他对生活更加珍惜,也让他深刻地理解到艺术的力量和意义。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用绘画来捕捉生活中的美与真实,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精品,更是时代的见证和中国精神的象征。
徐悲鸿的早年艰苦的学画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梦想,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肯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梦想,并勇敢地去为之奋斗。
徐悲鸿慧眼识才名人故事
徐悲鸿慧眼识才名人故事徐悲鸿是在近代中国美术界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他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他一生为人正派豁达,慧眼识才,不遗余力地培养和帮助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人才。
著名画家齐白石和傅抱石,曾被郭沫若称作画坛上的“南北二石”,而其中傅抱石能屹立画坛,正是由于徐悲鸿的伯乐眼光和一颗爱才之心。
徐悲鸿是1933年在南昌发现傅抱石的。
当时,徐悲鸿正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正是他的责任和追求。
那年夏天,徐悲鸿带着自己的学生到庐山写生,归来时途经南昌。
他只是小住几天,就这样寓所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造访,只要有空闲,他都热心接待,这其中以青年美术爱好者居多。
一天上午,一个看上去瘦弱的年轻人前来拜访他。
年轻人很兴奋地走到他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年轻人身上穿着一件旧长衫,腋下夹着个小包袱。
徐悲鸿请他坐下。
他没坐,而是小心地打开包袱,拿出来几块图章和几张画。
徐悲鸿看了图章的拓片,让他大为惊奇,这些图章非常精美,完全有艺术家的水准。
徐悲鸿拿在手里反复欣赏,细看边款署名是:赵之谦。
徐悲鸿纳闷了,就问道:“这些图章……”年轻人面露愧色,喃喃地说:“是我仿的。
为了生活,我仿赵之谦的图章卖。
”徐悲鸿说:“你完全不必要仿。
你自己刻得很好嘛!”年轻人没有再说什么。
徐悲鸿又看了他的画。
他画的是山水,张幅不大,却气势恢宏。
才一层卷,仿佛有一股灵气扑来。
徐悲鸿对着画幅,久久凝视。
徐悲鸿被年轻人的艺术才气征服了。
徐悲鸿问:“你现在做什么事?”年轻人回答:“在小学里为别人代课。
”徐悲鸿又问:“你进过美术学校?”年轻人回答:“没有。
我是自学的。
”徐悲鸿请年轻人坐下,又问了些学画方面的事情,并要他再拿一些画来看看。
白天人太多,叫他晚上来。
临走的时候,徐悲鸿请年轻人留下名字。
年轻人回答:“傅抱石。
”傅抱石回到家里,简直像范进中了举人一般,对着妻子高叫着:“见到了!见到了!”并让妻子把家里的画都找出来,激动地说:“悲鸿大师要看。
徐悲鸿是个什么样的人
徐悲鸿是个什么样的人徐悲鸿,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位重要艺术家,是20世纪中国绘画界的巨匠之一。
他的故事是一个传奇,他的作品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和艺术才华。
那么,徐悲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徐悲鸿是一个极具才华和创造力的艺术家。
他是中国艺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历史学家、美术教育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中国美术研究院的创始人。
他的画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充满了生命力和力量感。
他擅长运用笔墨表现动物和人物的形象,形成了他独特的“徐派”画风,被誉为“徐氏画派”的创始人。
其次,徐悲鸿是一个爱国者。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就开始关注中国艺术的命运,并提出了“中国画的出路在中国”的观点。
他一直努力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和教育工作,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和革新。
他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呼吁国人奋发图强。
他的作品《赞歌》就是他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而创作的,表达了他对祖国最深沉的思念和祝福。
此外,徐悲鸿还是一个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家。
他的画作一直以来都贴近人民生活,用艺术的形式呈现了千姿百态的中国人民。
他的代表作之一《黄土地》将普通农民的生活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赞誉。
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并富有力量,能够打动人心。
徐悲鸿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艰辛和磨难。
他的长期寓居在国外,不仅是为了深造艺术,也是为了为中国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为中国绘画的保存和传承奔走呼号,为中国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结起来,徐悲鸿是一个具有极高艺术才华的艺术家,在他的众多画作中都能体现出他丰富的情感与创造力。
他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他的作品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徐悲鸿的卓越贡献和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瑰宝,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在徐悲鸿的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浓浓爱意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他用智慧和才华创作出了一幅幅让人难以忘怀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传奇,他的精神与艺术教诲将继续激励着我们的后代。
近现代画家个人简介
近现代画家个人简介----徐悲鸿一、作家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
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二、生平经历自幼习画艰难求索江苏省宜兴县内有条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桥名屺亭桥。
徐悲鸿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
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
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
志向高远的徐悲鸿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起步。
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
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
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
徐悲鸿(语文版)
二、独闯上海滩
父亲去世后,为了养家,他决定到上海 去寻找出路。第一次到上海失败而返。 1915年夏末,他怀揣徐子明的介绍信前 往商务印书馆,求见《小说月报》主编恽 铁樵。恽看了介绍信及他的几幅作品之后 很满意,答应让他为中小学教科书画插图。 但第二天,当他再次来到商务印书馆时, 又被告知国文部另一个主事人认为他的画 不合格,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
四、献身美术事业
振兴美术教育、改革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
作上的突破。
读课文思考问题
1.概括课文内容,不多于30字。
记叙20岁的徐悲鸿两次到上海的曲折 经历
2.徐悲鸿是如何对待几次求职失败的?
第一次求职失败他跑到黄浦江边想轻生。想
起父亲临终的教导,想起母亲和妹妹,便返 回旅店。 第二次到上海先后得到二黄照顾,后来考上 震旦大学法学系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他在失败时能想起自己的责任,继续奋斗。
永难忘正是?在该书中她满怀深情和眷恋回忆了徐悲鸿由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而成为世界瞩目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坎坷历程逼出感人至深字里行间是对亡夫沉痛感人至深字里行间是对亡夫沉痛的哀悼和缅怀
徐
悲
鸿
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
廖静文
创作背景:
《徐悲鸿的一生》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所作。在徐悲 鸿逝世后不久,她便开始着手为撰写《徐悲鸿的一 生》做准备:到徐悲鸿的故乡宜兴,查看县志,探 访亲友,搜集整理徐悲鸿的许多旧事。但由于种种 原因,直到徐悲鸿逝世29年后,作者才撰成此书。 她在后记中写道:“在写作此书时,悲鸿的音容笑 貌,宛然在目。我常常情不自禁的放下笔来,伏案 而泣。我对悲鸿的爱是深沉的,永生难忘。”正是 这种不能忘怀的爱,支撑着她历经磨难和痛苦完成 了此书的创作。她说,探访徐悲鸿的故乡时,“我 仿佛看见他穿着蓝布长衫和戴孝的白布鞋,正顶着 风雨,在泥泞的道路上低头走着……成串的泪水从 我的眼眶中涌出来,我悄悄的靠着车窗哭了”。她 又说,在故乡访问的日子里,“深夜难眠,我便起 床,伏在那没有玻璃的窗棂上,默默望着窗外寂静 的田野与柔和的月光,幻想悲鸿会沿着月光走到我 面前来。”可以说,《徐悲鸿的一生》这本书是作 者挥泪而成的。
徐悲鸿个案给我们的启示
徐悲鸿个案给我们的启示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5年9月26日),字庄叔,号冷翁,原名徐吉,江苏省常熟府金家沙(今常熟市)人氏,祖籍浙江象山县,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文化著名收藏家和艺术慈善家。
徐悲鸿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激动人心的一幕,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位艺术家。
他的艺术成就和成名过程,显示出了他敏锐的艺术眼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徐悲鸿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他对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发展和中国美术教育事业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启示。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告诉我们,要热爱祖国文化,发扬国粹。
徐悲鸿是一位爱国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美术理论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的艺术作品从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族特色,他用中国民族的笔墨、色彩和形式,表现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世界观。
他的花鸟画、人物画、历史题材画等,都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徐悲鸿坚持用中国的文化、精神、气韵和审美情趣来表现东方人的审美趣味和人文精神,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和智慧,为中国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徐悲鸿的艺术追求和实践,向我们表明了一个艺术家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文化,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文化面临着世界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我们的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发扬国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告诉我们,要开阔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
徐悲鸿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少有的有国际背景的艺术家,他早年赴法留学,受到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方绘画艺术的权威专家。
他在艺术上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借鉴西方艺术的经验和技巧,把西方的绘画语言和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出许多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
徐悲鸿简介
创作风格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鸿纪 念馆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1000余件,其他作品散见于台湾、香港 、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数十件油画精品毁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4个时期。 旅欧时期(1919~1927年)。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现代主义诸流派正
徐 ),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 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 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 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舒淇、柳子谷 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人物生平
1902年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兴趣盎然。 1914年父亲病故。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 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7年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 究会”导师。结识著名文人陈师曾。 1920年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求学于画家阿尔图尔· 康波夫。 1930年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夏,在江西南昌走访民间木雕艺人范振华。 1931年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6年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创作《逆风》、《沉吟》、 《柳鹊》等画作。 1939年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在印度国际大虚伪举办中国近代画展。 1940年继续在印度逗留,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 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 1944年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在中央医院治疗7个月, 作品锐减。 1945年与蒋碧薇女士离婚。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郭沫 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946年1月,与廖静文女士结婚。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招纳吴作人、 李桦、叶浅予、冯法祀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担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 会名誉会长。 1947年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 1951年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 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7月,患脑溢血,半身不遂。 9月23日,担任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于9月26日 2时52分逝世,享年58岁。周恩来总理赴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 应美院师师的要求,徐悲鸿的遗体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停放,让来自全同各 地的文艺界代表和各界人士1000人进行悼念,然后,由他们护送,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简介徐悲鸿(1895-1953),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农村,家境清贫。
父亲徐达章是个村塾教师,擅长花鸟,人物画。
徐悲鸿4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耳濡目染,自幼对绘画发生兴趣。
9岁随父学画,10岁已能作父亲的助手。
农忙时,兼做耕作,贫苦的劳动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作风和诚实正直的性格。
他13岁时遇上大荒之年,随父走江湖,依靠鬻字卖画为生。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国家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保存了他的一千余件作品。
他一生创作作品达数千件,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
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5年9月26日),字悲鸿,号石田,男,四川省内江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美术家、书法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酷爱绘画,14岁时考入上海美专,师从刘海粟学习西画。
1919年,他赴法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朱利安学院。
在法国留学期间,徐悲鸿深受欧洲各种绘画流派的影响,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和研究。
他不仅学习了西方绘画的技法,还努力寻求东西方绘画的融合之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回国后,徐悲鸿积极投身美术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等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他还致力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非常突出,他的作品以雄浑大气、笔墨浓重而著称,尤以人物画最为出色。
他擅长用浓墨重彩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
他的代表作品《春蚕》、《战地》、《露天煤矿》等,无一不展现了他对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怀和对艺术的高度追求。
除了绘画,徐悲鸿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理论家和书法家。
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绘画理论,倡导“以写生为主,兼采古法”的艺术创作原则,对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也颇具特色,结体丰满,笔势遒劲,被誉为“近现代楷书第一人”。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他的艺术成就和教育贡献被世人所钦佩和景仰。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精神和艺术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美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徐悲鸿 简介(新)
徐悲鸿简介(新)一、大师年表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岁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qǐ)亭桥镇。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画。
母亲鲁氏从事家务。
徐悲鸿为家中长子,原名寿康。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6岁从父识文断句。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7岁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兴趣盎然。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9岁已读完《诗》、《书》、《易》、《礼》和《左氏传》等书目。
正式从父习画,每日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开始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0岁帮父亲在不重要的画面上填彩敷色。
岁末时,能够帮乡里人写春联。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3岁随父辗转于邻近的乡村镇里,卖画为生。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17岁独自到上海卖画,并想借机学习西画,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19岁父亲病故。
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20岁再次到上海。
在黄警顽、黄震之的扶助下研习法、德文。
结识画家周湘、高奇峰、高剑父等人。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21岁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
为犹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园”创作仓颉像,获得高额报酬。
结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并在书画上深受康氏影响。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22岁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
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结识著名文人陈师曾。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23岁5月14日发表著名的《中国画改良论》(原名《中国画改良之方法》)。
争取到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
与鲁迅会晤。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24岁3月,携夫人蒋碧薇赴法留学。
5月抵巴黎,入徐梁画院进修。
后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25岁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26岁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求学于画家阿尔图尔·康波夫。
美术家简介
美术家简介徐悲鸿(1895-1953),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热爱艺术,热爱祖国,一生中给人民留下了几千幅优秀作品,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材,不愧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代宗师。
徐悲鸿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
从父习画。
徐悲鸿幼从家学,9岁开始学画。
17岁在宜兴女子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师。
1916年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课余苦修素描。
暑期应聘到明智大学作画,与康有为、王国维等结识。
翌年5月,赴日本学习美术,与蒋碧微结婚;年底回国,应聘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
在北京期间他经常到故宫欣赏和研究古代绘画,非常崇尚唐宋画风,从中汲取营养。
1919年3月,携蒋碧微赴法国留学,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校长为师,同时入c.柯罗的学生的画室受教。
留学期间曾赴德国访问柏林美术学院,并先后去英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参观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美术遗址,悉心观摩和研究历代艺术杰作,并临摹e.德拉克洛瓦、p.-p.普吕东、伦勃朗等大师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1927年春回国,受田汉之邀出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同时受聘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教学与创作中,提倡写实主义,抨击形式主义。
1929年9月,由蔡元培推荐,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提倡中国画的革新,反对保守主义,曾亲自拜访并聘请画家齐白石出任该院教授。
1930年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翌年完成中国画《九方皋》,1933年完成油画《徯我后》,开中国历史画一代新风。
1933年1月至1934年8月,受欧洲诸国之邀,先后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蜚声国际画坛,回国后继续倡导现实主义美术,向国内介绍俄国巡回展览画派,并投身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
1936年冬到桂林作画,并开始创办美术馆,先后创作了《晨曲》、《逆风》、《壮烈之回忆》、《风雨鸡鸣》、《漓江春雨》等国画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徐悲鸿的一生:当代为何难出大师?
徐 先 生 出 道 的 时 代 ,是 军 阀 时 代 :在北 方 ,委任 蔡元培 出任 北 大校 长的 ,是 黎元洪 执政 的军 阀政 府 ;在 南_ 方 ,徐悲 鸿 留洋 ,拿 的是军 阀政 府 的名额 与官费 。
自在全 国范 围杰 f H画家 中点将组 班 。 接聘 来京 ,共 享其盛 ,当时美 术界各
先 生 当 年 刘 先 生 不 过 是 江 西 一 名 小
国有安 格尔 和德拉 克罗瓦相 争 ,俄 国 有 柴可 夫斯 基和穆 索 尔斯基 相争 ,德 周有华 格纳 与勃 拉姆斯 相争 ,美 国有 海 明威 与福 克纳相 争 ……我 们在世 界 文 艺史 各个 时期 ,几乎 都能 找到一 对 大 人物 ,主 张各异 ,互 不相 让 ,其 实
徐 先 生 是 一 位 民 国 人 .一 位 民 闰
驻法 的公 使要学 费 ,公 使马 上给他 寄过去——今 天哪里去找这样的事 ?
徐 悲 鸿 有 才 学 、有 名 望 、有 作 品 、有抱 负 ,他就 能施 展 。没有 任何 人 、任 何 机 构 、任 何 规 定 能 够 阻 拦 他—— 这种事 ,今天可能吗? 徐 先生 招学 生 ,不必 通过 政 治考 试和 外语 考试 ,他 看准 了 ,就能 收进 来 。就像 中 困 研 究 院前 院长刘勃 舒
路英 雄好 汉全都 买他 的账一一 今 天全
国各省找 得到 这样爱 惜人 才 、慨 然做 主 、亲 自拍 板 、从善 如流 的军政 长官 与教 育长 官吗 ?全 国各校找 得到这 样 胸襟 开阔 、人脉遍 在 、资望 超群 的伯 乐教 授吗 ?全 国各地 找得 到这样一 呼 百应的精英群体吗?
术 ” ,他有 一 个论敌 ,主张 “ 为艺 术 而 艺 术 ” ,这 个 论 敌 ,就 是 刘 海 粟一一 这 是徐 刘二位 的 “ 不和 ”吗 ?
【高中语文】徐悲鸿ppt精品课件
2
3
这篇传记中不少景物描写,请找出来, 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4段、5段、13段、20段、21段、26段
第4段,写秋风、落叶、街景,烘托他工作无着时 内心的悲凉。 第5段写秋雨绵绵,“仿佛给大地织起一个阴冷的 密网。”为写他下面求职失败营造了艰难、阴冷 的气氛。
13段描写了黄浦江边的景。
衬托出徐悲鸿此时的极度压抑和内
徐
悲
鸿
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
豪情不让千钟酒,一骑能冲万仞关 ------郭沫若
哀鸿遍野
创作背景:
《徐悲鸿的一生》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所作。 在徐悲鸿逝世后不久,她便开始着手为撰写 《徐悲鸿的一生》做准备:到徐悲鸿的故乡宜 兴,查看县志,探访亲友,搜集整理徐悲鸿的 许多旧事。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徐悲鸿逝世 29年后,作者才撰成此书。她说,在故乡访问 的日子里,“深夜难眠,我便起床,伏在那没 有玻璃的窗棂上,默默望着窗外寂静的田野与 柔和的月光,幻想悲鸿会沿着月光走到我面前 来。”可以说,《徐悲鸿的一生》这本书是作 者挥泪而成的。阅读本文,我们要细细品味作 者对传主的这份特殊感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19段),徐悲鸿第一次到上
海寻求半工半读的机会,以失败告终。
第二部分(20---42段),徐悲鸿在乡亲们的
资助下,再次前往上海,最终实现半工半读 的生活。
探究:
1、徐悲鸿有几次失败?面对失败没有一 蹶不振的原因是什么?
2、这篇传记中不少景物描写,请找出
来说说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 有怎样的作用。
1
景物(场景)描写的常见作用
1
渲染(衬托)气氛(宁静、秀美、阴冷、荒凉、 喧闹、明快……)。 烘托人物形象(思想、性格、心理、情感、 身份、预示命运……)。 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奠定基调,推动情 节发展,为后文铺垫,前后文对比,前后呼 应,为文章蓄势,是全文的线索,交代背景、 时间、地点……)。
徐悲鸿个案给我们的启示
徐悲鸿个案给我们的启示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5年9月26日),著名的现代画家,也是中国美术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绘画风格独特,作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
在他的一生中,徐悲鸿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也有许多让人追溯的个案。
徐悲鸿的生平及其遭遇,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际遇,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和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徐悲鸿的个案给我们的启示。
徐悲鸿的成就和生平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艺术梦想,就要有追求的勇气和恒心。
徐悲鸿的美术天赋在幼年就显露无疑,但他并不仅限于此,而是以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从青年时期的留学日本、进修法国,到后来创作了《春耕》《赶书》《观音》等作品,徐悲鸿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中国的美,用艺术去弘扬中华文化。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坚定的信念、不断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梦想,成就不凡。
徐悲鸿的个案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胸怀和担当。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徐悲鸿始终关注社会民生,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去描绘中国人的艰辛和忧患。
特别是在抗战期间,他率领一批艺术家为抗战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还将自己的丰富艺术资源用于培养后辈,推动美术事业的发展。
徐悲鸿的胸怀和担当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艺术家,不仅仅要有出众的艺术天赋,更要有热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情怀。
徐悲鸿的个案还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在压力和挑战面前坚持不懈。
徐悲鸿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了中日战争时期的艰难,也遇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反复打击。
在生活和创作上,他遇到了许多的困境和阻碍,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不懈地用画笔书写自己的人生。
他有一段名言:“艺术是不朽的,压力是暂时的。
”这句话说出了徐悲鸿对压力和挑战的态度。
他的个案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在压力和挑战中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攀登人生的巅峰。
徐悲鸿的个案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深刻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国名人童年故事1: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中国名人童年故事1: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中国名人童年故事1: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徐悲鸿公元1895年生于宜兴县一个穷教书的人家。
早年的生活甚为艰苦,1942年他在一幅作品题诗中曾说“少小也曾锥刺股”,以此来形容他年轻时的生活艰难。
徐悲鸿的父亲是位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同时也是位乡间画师。
徐悲鸿六岁开始跟父亲读书,七岁时因为常常看见父亲画画,对画画发生兴趣,那时就想学画。
他父亲认为七岁的孩子年纪太小,不肯教他;但是他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就偷偷地求人画一只老虎,自己依着样子描绘。
父亲知道儿子实在喜欢画,在他九岁的时候,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这就是徐悲鸿学画的开始。
徐悲鸿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帮他的父亲在画上不重要的部分添染颜色。
但生活的艰难,仅仅十七岁,他便辍学到一家中学里教图画来帮助家用。
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逝去,家里负债很多,弟妹也要供养,他那时只得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教课来解决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担子压不住他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
他曾企图把画寄给当时的《小说月报》,以求换得买米之钱,但却被无情退回。
他那时寄居在一家赌场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
那时,他常常吃不到饭,也找不到工作。
——徐悲鸿甚至为此有过自杀的念头,据他后来回忆,他曾经狂奔到黄浦江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混浊而奔腾的汗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轮船的汽笛尖锐地吼叫着,他解开衣襟,让无情的风刚打入他年轻的胸脯上。
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脚跟慢慢传递到全身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1915年,当人们都在用锣鼓爆竹迎接新年的时候,青年徐悲鸿却饿着肚子给一家叫做“审美书馆”的出版社,用颜色填染单色印刷的杂志封面(那时印刷术落后,没有彩色印刷,杂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
审美书馆的主办人,就是著名的岭南画派导师高剑父、高奇峰兄弟)。
等拿到报酬,他的肚子已经空了好几天了。
徐悲鸿的中外美术交流主张与实践
徐悲鸿的中外美术交流主张与实践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5年9月26日),字恩谦,号白乐亭,江苏宜兴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被誉为“中国画坛泰斗”,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徐悲鸿的一生中,他不仅在中国美术界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也对中外美术交流做出了积极的主张与实践。
一、提倡中西合璧的美术融合徐悲鸿自幼在传统的文化熏陶下成长,接受了古典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的熏陶。
他并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而是积极主张中西美术的融合与交流。
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不仅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还广泛吸取西方绘画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拓出了独具特色的“徐氏画风”。
徐悲鸿通过对西方艺术的学习和理解,提倡在中国美术中融入西方的透视、光影和写生等技法,使作品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
他还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注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使得传统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得到了更新和提升。
他的艺术实践充分展示了中西美术交流对于美术创作的积极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推动中外美术家的交流与合作徐悲鸿深知中外美术交流的重要性,因此他积极推动中外美术家的交流与合作。
在1927年,他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改名国立艺术院校),并邀请了一批国外著名的美术家来中国任教,如美国画家埃德加·斯诺C.S.Ward,使得学校吸引了大批国外学生前来学艺。
通过这些国外美术家的教学,中国学生对西方美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中国美术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悲鸿还亲自到国外访问和交流,与一些国外著名的美术家进行交流合作,促进中外美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他曾多次赴法国、苏联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并在这些国家举办了中国美术的展览和交流活动,使得中国当代美术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徐悲鸿在推动中外美术交流的也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艺术的生命
——《徐悲鸿的一生》读书笔记他是那个灰色时代的孤独文人,他是动荡社会的艰苦生存者,他又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大师——徐悲鸿。
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学者一样,出生贫寒的徐悲鸿,在追逐理想与维持生计中度过了他,沧桑、沉重而又伟大的一生。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
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对于绘画,我一窍不通,对于大师,我也仅闻其名。
但我却经常读一些名人小传,这些名人并非振臂一呼而万人应的风云人物,亦非引领时尚潮流的娱乐明星。
他们大都是一些舞文弄墨的学者文人,我读他们不是附庸风雅,也不仅是为了欣赏他们的逸闻趣事。
只是因为从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治学道路上,我能获得一些读书学习的方法,对于自己今后的学习也应该有所裨益和启迪。
虽不懂欣赏徐悲鸿的绘画作品,但就是这本书,《徐悲鸿的一生》,使我读出了对徐悲鸿其人其事的浓厚兴趣,读出了对徐悲鸿精神的强烈认同,读出了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沉重而真切的历史使命感。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封面里徐悲鸿那忧郁、冷凝、倦怠的表情深深触动着我,是什么让一个人无需一言一语就能带给人如此深刻的感伤。
细细品读,才真正体会到,他的一生是如此艰辛。
在读到他由于生存压力流落街头,动念自杀时,我感到了生命的无助;读到他为了真心开始新的生活,不惜贴钱贴画与蒋碧薇了断时,我感到了生命的无奈;当读到他颓然倒地竟无法写下遗嘱时,我感到了生命的脆弱。
伟大的人必定是孤独的,正因为深感孤独,青年时代的他就为自己改名“悲鸿”。
“悲鸿”,一只飞翔于天际的孤独鸿雁,象征着画家的生命体验、艺术感悟和价值主张。
全书以这样一句话为开头“夕阳收起了它最后的微笑,暮霭轻轻地飘落下来,夜的浓黑的翅膀温柔地覆盖着大地,一切都静悄悄的,只有河水在哗啦啦地流着。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开头,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冬天的傍晚,门前那条小河早早积冰,我常凿开冰面,垂耳听那冰下哗啦啦的水声。
浓黑的夜幕降下来,我这个贪玩迟迟归家的孩子,总被那静悄悄的世界所吸引,我沉溺其中,把一切忘记,把时光停留。
而一切夏天的傍晚,在我的印象中都是聒噪的,不能使我沉寂下来去聆听那哗啦啦的水声,河的神秘私语。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先人建立的,我们打碎;我们建立的,我们不信。
这样的时代,没有大师。
因为大师就是让我们师法的人。
我们师法大师,大师师法造化。
徐悲鸿绘画的宗旨是师法造化,我们的宗旨是师法自己,但我们从不认为自己就是造化的上帝。
如此美的一段话是出自徐悲鸿的妻子廖静文女士之笔,那是一个默默陪伴徐悲鸿直至生命尽头,用生命来保护徐悲鸿作品的女人。
据徐悲鸿的女儿回忆初见徐静斐时的情境:那是在青城山,常常看到一位漂亮的年轻姑娘坐在一棵大银杏树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她穿着一件紫红色的布旗袍,留着一头乌黑的短发,很少言语。
廖静文二十二岁与徐悲鸿结婚,当时徐悲鸿已年过半百,看起来像个佝偻的老人,银丝霜鬓,满目苍凉。
廖静文在亲友及舆论的诸多反对之下越过看似不可逾越的年龄鸿沟嫁给了性情中人徐悲鸿。
蒋碧微一直都称廖静文是因为贪图钱财和名利才和徐悲鸿在一起。
但我们看到一个二十岁的女人把她最美丽的青春交给一个五十岁的孤独的衰弱的男人,并陪伴着那个男人走完他最后十年的人生。
一九五三年,徐悲鸿这颗世界美术界的巨星陨落,当时廖静文仅三十岁。
二十六年后,这个女人用纤丽隽永的文笔写下他的丈夫的一生,回忆的她,不禁泪落如雨。
这个用一生的好年华去守护一份爱情、一种承诺的女人,无论她是否是人们所说的注定为徐悲鸿而生的女人,无论她是否是现代爱情荒原上的一颗奇葩,无论她曾用怎样的方式去阐释另类的人生意义,她都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奇女子,一个让我们仰望的女人。
虽然她仅仅和悲鸿生活了十年,但是对徐悲鸿来讲这是他最为幸福的十年。
我不知道这十年是短暂还是长久,我只能说,这短短的十年即是一个女人永恒的一生。
想起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总爱问每一个孩子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说科学家,有的要开飞机,有的说当老师,有的说考大学,每一次我都脱口而出:我想成为一个画家。
年幼天真的我也曾披上床单扮演戏中人,也摆出戏中人的姿势,也唱着无词的歌。
现在再也没有人问我你将来的理想是什么,我也没有去学画,也没有天真的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梦。
曾经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在高中的课堂中突然醒来,发现原来经历的都是一场梦,你告诉你的同桌你梦见了你的未来,他会说,别傻了,快上课吧。
那时你会觉得现在真好,因为一切都还有可能。
是啊,年幼时的我们总是充满无限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都隐藏着创造的奇迹,而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则不再有很多可能。
你的家境,你的朋友,你的恋人,你受过的教育以及你所处的社会正在决定你必须是怎样一个人。
一切都在无可奈何地安排下走向平庸。
我想,当一个人的梦想一再被否定却能始终如一的实现自我的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徐悲鸿就是这样的人。
徐悲鸿自小就学画,而出身贫寒的他,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支持他去学画,他的父亲是个穷困潦倒的画家,不允许儿子学画,而是教导他熟读诗书经传;然而,天生我才,必有所用,徐悲鸿似乎注定是一位画家。
当有一天,他的名声享誉国际,回首走过的路,我想他必定惊叹不已。
因为那路途的起点,站着的是一个穿着粗布衫的穷孩子,那个孩子出生在一座寂静的江南小镇上,若干年后,孩子长成了血气方刚的青年,站在黄浦江畔,那时父亲贫病死去,母亲独守在家,妻死儿夭,他也在偌大的上海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只要他纵身一跃,中国便没有大师徐悲鸿。
然而,他在那样的境况下挺过来了。
他的梦想依然是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画家。
他成功了。
但他的一生有过太多的贫苦、疾痛、屈辱、挫败和破灭,生命诚可贵,我不知道,太多的苦难会不会使人所追求的那些孤独的辉煌变得有些荒谬,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崇高失落、价值错乱的时代,我实不知道,徐悲鸿一生的执着追求,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
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
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但是如果近仅仅以画家来定义徐悲鸿不足以包含徐悲鸿的全部意义,徐悲鸿的意义还在于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
人文知识分子是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是保护意义境界的公共精神的关怀者,是社会的良心,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
艰苦卓绝奋斗了一辈子的徐悲鸿,怀着一份人文知识分子的激情、冷静、高贵和朴素,可谓令人敬仰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典范。
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鲁迅终身保持了伟大的人格独立精神,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瞿秋白在投身革命后重返人文知识分子立场著书立说,而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徐悲鸿即使在说“艺术家是革命家”的同时,又坚定地说“一定要刻苦地从本行实干”。
这种精神对我们同样是一种启示:既能铁肩大义介入革命而守护社会良心,又保有人文知识分子尊重科学、尊重艺术的个体审美本性。
像徐悲鸿一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每一个身处这个时代的人恐怕都与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周遭与革命息息相关。
他们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洞察着时局的变换。
看到了自己身处的国民党是如此的腐败不堪,也看到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以及只团火为人民带来的曙光。
他们虽没有奔赴前线却以各种形式发挥着自己的力量,影响带动着革命超前迈进他们抵挡着各方的压力,支撑着走到了最后并迎来了真正的解放,永久的胜利,是历史背景造就了他们的英雄事迹,还是他们的英雄气概影响了历史的步伐,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前辈学人的学术功力和成就也许是我们难以忘其项背,但前人的光芒正可以为后继者引路,没有动荡的社会,没有饥荒的困苦,我们是否能坚持最初的梦想,谱写别样的人生,也许在这位一代国画大师身上能找到让我们执着与坚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