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合集下载

第三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第三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第三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82.2—HJ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自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932.2—T HJ )废止;二、术语和定义 (一)环境空气敏感区1、规范文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63095—GB )2、分类⎩⎨⎧集中的保护目标居民区、文化区、人群二类功能区区、特殊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一类功能区 (二)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2SO )、颗粒物(10PM TSP 、)、二氧化氮(2NO )、一氧化碳(CO ) (三)特征污染物主要是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四)大气污染源分类⎪⎪⎪⎩⎪⎪⎪⎨⎧体、屋顶天窗等)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体源车排放源)动放的源(城市道路的机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线源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面源囱、集气筒等)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点源 (五)大气污染物分类⎩⎨⎧m 15μ—粒径<—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六)排气筒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七)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P34图3-1 略)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m 0 (八)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见P35图3-2 略)对于存在多源情况下的建设项目,简单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项目几何高度最高污染源的高度作为判别标准(九)推荐模式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测工作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适用于一、二—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计算结果大于进一步预常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②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价范围的确定;①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估算模式推荐模式清单 (十)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十一)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二级评价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一级评价1335 (十二)复杂风场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十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热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1、评价方法(1)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2)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3)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公式根据项目工程初步分析结果,选择3~1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i P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10D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2-20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ic Environment(征求意见稿)200□-□□-□□发布 200□-□□-□□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附件二:HJ/T2.2-200□I目录前言............................................................................. ............................................................................I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 (1)4 总则............................................................................. .. (3)4.1 工作任务............................................................................. (3)4.2 工作程序............................................................................. (3)5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 . (4)5.1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 (4)5.2 评价标准............................................................................. (5)5.3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 (5)5.4 评价范围的确定............................................................................. (6)5.5 环境空气质量敏感区(点)的确定............................................................................. .. (7)6 污染源调查和统计............................................................................. .. (7)6.1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 (7)6.2 污染源调查方法............................................................................. (7)6.3 污染源调查内容............................................................................. (7)7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13)7.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 (13)7.2 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14)7.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 (15)8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7)8.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 (17)8.2 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要求............................................................................. . (17)8.3 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要求............................................................................. . (18)8.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 (18)8.5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 (19)8.6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 (20)9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22)9.1 预测内容与步骤............................................................................. . (22)9.2 预测因子............................................................................. . (22)9.3 预测范围............................................................................. . (22)9.4 预测受体............................................................................. . (23)9.5 污染源计算清单............................................................................. . (23)9.6 气象条件计算清 (23)9.7 地形数据计算清单............................................................................. (23)9.8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 (23)9.9 预测模式............................................................................. . (24)9.10 模式中的有关参数............................................................................. . (24)9.11环境空气质量预测分析与评价............................................................................. .. (25)1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25)HJ/T2.2-200□II10.1 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25)10.2 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 (26)10.3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可行性............................................................................. . (26)10.4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承载力............................................................................. . (26)10.5 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 (26)11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 .. (26)11.1基本附图要求............................................................................. .. (26)11.2基本附表要 (26)11.3基本附件要求............................................................................. .. (27)附录A 规范性附录推荐模式清单............................................................................. . (28)HJ/T2.2-200□I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制定本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8.5 预测模型
采用calpuff预测其他规定:
➢ 风速<0.5m/s持续时间超过72h
➢ 20年统计全年静风频率超过35%
➢ 位于水体岸边3km内,采用估算
• 补充监测点:取监测期的最大值
2021/7/7
条款解读——7、污染源调查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现状调查重点关注哪些污染源
7.1 调查内容
➢ 包括项目污染源调查和区域污染源调查
• 建设项目环评污染源调查: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排污
许可,结合工程分析从严确定
➢ 明确:区域替代、削减、以新带老、总量来
2021/7/7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主要修订内容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竣工环保验收和申领许可证的关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和预测方法修订
• 推荐适合PM2.5、O3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模型、评价方法等相关技术方法。
• 推荐模型新增网格模型(CMAQ等,用于区域尺度PM2.5、O3预测模型)和特殊污
染源适用模型(Austal2000、EDMS)
• 不规则厂界:先外延,再取矩形区域得到评价
范围
条款解读——5、评价等级及范围确定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5.5 评价基准年筛选(新增)
• 环境质量现状数据
• 气象资料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5.6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 调查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同一年数据
• 在带有地理信息的底图标注
• 综合考虑可获得性、数据质量、代表性等因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精选ppt
2
二、大气环境Biblioteka 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 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 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正常排放下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 第二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43 标准限值综合判定。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 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
精选ppt
5
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
的 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可使用己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
对于现 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进行实
测:对 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 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
精选ppt
3
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l ~3 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 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C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 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l 定义为: p =主~x100% C3-1) Co, 式中: P; 一一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G 一一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时m3; Co; 一一第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mg/m3 o Co;一般选用GB 3095 中l 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
例行监 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评价范围内拟替代的污染源调查方法参考项目的污染源调查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与要求。

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以及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的基本内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原则、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方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是1993年制定的,在此后1996年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 996和2000年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以及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均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额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

以上内容基本上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2—93)中的内容,只是在导则中选用的是1982年的空气质量标准,而现在应选用1996年的空气质量标准和其修改单的内容。

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选择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的排放量,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前的排放按非正常工况处理,只做事故排放情况的空气质量预测,不影响其它的工作量。

对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有些污染物没有1h平均浓度限值,则按日平均浓度限值计算。

对于评价工作级别的调整,除了导则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区域所在地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而定。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而又没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其评价工作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 简单地形,见图 1。 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7)简单地 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8)复杂地 形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
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
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 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5 ) 大 气 污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 染物分类 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在考试大纲中 包括八个模块,分别为: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气 象观测资料调查、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 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及附录。
首先就要明确在大气导则中给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
基本术语 定义
表1 评价工作等级
(3)注意事项
①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 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

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问题3:计算评价等级是否需要考虑复杂地形、熏烟或者建筑物下洗等条件?问题4: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生产周期为5天,每个生产周期仅排放一次,每次三小时,这类点源是否也该作为判断评价等级的依据?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果是长期存在的正常排放源,也应作为判定评价等级的依据。

模拟计算时,污染源强需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二、大气环境影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 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 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正常排放下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 第二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4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 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
• 一、概述
• • • • • • •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田2.2-2008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 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可参照使用。该导则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导则一大气环境》( HJ厅2.2-93 )的第一次修订。主要修订内容有=评价工作分级和评 价范围确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及要求,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该导则于2008 年12 月31 日发布, 2009 年4 月1 日实施。自实施之日起,《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CHI厅2.2-93 )废止。
• • • •
3. 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45 (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

• • • •
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
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3 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 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 1 ,一般可 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一、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

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问题3:计算评价等级是否需要考虑复杂地形、熏烟或者建筑物下洗等条件?问题4: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生产周期为5天,每个生产周期仅排放一次,每次三小时,这类点源是否也该作为判断评价等级的依据?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果是长期存在的正常排放源,也应作为判定评价等级的依据。

模拟计算时,污染源强需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问题5:对于某技改项目,技改前有5个污染源,总排放量为50kg/h,技改后削减为3个源,总排放量为35kg/h,对于该项目,评价等级如何计算?对于此类项目,评价等级按技改后的所有污染源及各自排放量,核算该项目的评价等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超过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
的格点气象资料。
4.3 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 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 超过50 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 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6)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点数或
边数。
2.4 体源调查内容
1)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2)体源高度(m); 3)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4)体源的边长(m);
5)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5.3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 1)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 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 2)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 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 3)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 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质量浓度; 4)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 小时质量浓度; 5)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的 项目,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
08点)的距地面1 500 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表3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
表4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
5.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整理)第3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整理)第3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此处首先要明确在新的大气导则中给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1.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1.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知识点:1.1.1计算模式: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

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1.1.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其中P i定义为:式中:P 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 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 oi的选用: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按表 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 max),和其对应的D10%。

表1 评价工作等级1.1.3注意事项(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大气导则

大气导则

1、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评价工作等级按表
1 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按公式 (1)计算,如污染物数i 大于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D10%为边长的矩形
列出大气导则中相应的评价工作等级表 评价范围:以D10%为半径或2×
注意: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8.6.3.3.2
≥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
8.6.3.3.3
在没有主导风向的地区,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的环境空气敏感区
的影响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监测布点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
位不少于10 个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 0°二级可选有代表性的季节连续观测 2个月以上
8.6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8.6.1 温度 8.6.1.1 温度统计量
4、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参见附录 C
表 C.9,
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
8.6.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是一个标准。技术意义上的标准就是 一种以文件形式发布的统一协定,其中包含可以用来为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 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其目的是确保材料、产品、过程和服务能够 符合需要。这个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是用来指 导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
四、大气导则需掌握的重点
1、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环境监测计划
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2008版导则
附录 A 推荐模式清单 B 估算模式所需参数及说明 C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
2018版导则
A 推荐模型清单 B 推荐模型参数及说明 C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内容与图表 D 其他污染物空气质量浓度参考限值
汇报框架
一、新大气导则主要修订内容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修订背景
2015年6月,环保部开展“环评和监测工作创新讨论”:提高导则
重构环评技术导 则体系
规范的指导性和适用性,增强环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015年9月,环保部评估中心提出“重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 系工作方案” 2016年12月,《新总纲HJ2.1-2016》发布。进一步优化环评文件
7.1 调查内容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现状调查重点关注哪些污染源
包括项目污染源调查和区域污染源调查
• 建设项目环评污染源调查: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排污 许可,结合工程分析从严确定
明确:区域替代、削减、以新带老、总量来 源 重点关注现状监测值不能反应其污染影响及 变化的污染源(包括被替代污染源、区域在 建、已批复的拟建项目) 监测期间已经存在且正常排放的污染源不用 做详细调查
• 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及结论,满
足排污许可证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
衔接的管理需要
汇报框架
二、新大气导则主要条款解读
条款解读——1~4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的大气影响评价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新增:HJ66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81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 删除:TJ36-7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解释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解释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

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在确定项目评价等级过程中,对于物理意义上分离的单个点源,不需要进行排气筒的等效,仍然按单个污染源的最高评价等级及最远影响范围判定项目的评价等级。

但对于多个低矮源集中成片排放的项目,且单个污染源估算的最大浓度占标率接近10%的项目,建议参考导则5.3.2.3.2 及5.3.2.3.7的相关规定,适当考虑对项目评价等级的提级或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考虑多源叠加对区域环境及各敏感点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Technix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 1.2适有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应参照使用。

22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HJ/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3符号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与单位见表1。

4 4总则4.1 4.1 评价工作的分级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4.1.2 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1~3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P i (下标i 为第i 个污染物),P i 的定义为:9010⋅=iii c Q P (1) 式中:P i--------等标排放量,m 3/h ;Q i------单位时间排放量,t/h ;c oi--------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 3。

C oi 一般选用GB 3095中二级标准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对该标准中未包的包含的项目,可以照TJ 36—37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Q i 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4.1.3 项目周围地表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

复杂地形系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等。

4.1.4 评价工作的级别,按表2划分,P i 按公式(1)计算。

如污染物数大于是1,取P i值中最大者。

4.1.5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洁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如果P i<2.5×107,其评价内容可按下述有关规定进一步唑简。

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4.2 4.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4.2.1 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边界外有关区域(以下简称界外区域)的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

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为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知形。

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或南北向为主轴。

4.2.2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10~14km、4~6km。

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

4.2.3 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

4.2.4 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

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

4.3 4.3对于新建项目,应以项目建议书批准的内容为准,按最终规定的规模,作出完整的评价;对于改、扩建项目,既应评价改、扩建工程,也应评价现有工程。

4.4 4.4技术工作程序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见图1。

55大气环境状况调查5.1 5.1地理地形图收集评价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比例尺可在1/25000~1~100000之间选取),在该地形图上应标有地表状况,拟建项目厂区,村镇、城市分布,主要厂矿及大型建筑物、构筑物分布,常规气象站和监测站位置等。

并划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

5.2 5.2自然环境调查重点应调查当地的长期气候特点。

选用地理条件基本一致距建设项目地近的气象台站的气候要素资料(最近5年以上的平均值),列表载明逐月及全年的气压、气温、降水、湿度、日照、蒸发量、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大风、雷暴、雾日、扬沙等项内容(其中蒸发量、雷暴、雾日、扬沙等项目视地区气候特点而定)。

此外还应简要说明环境水文、土壤、植被概况及特点。

5.3 5.3社会环境概况调查主要说明:评价区及界外区中城镇、村落分布,城市性质,工业结构,风景旅点、名胜古迹分布,该地区城市发展规划及环境规划要点等。

5.4 5.4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5.4.1 污染因子的筛选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吕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

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 i j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轭子数一般不宜多于5个。

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目较多的企业,如纲铁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

5.4.2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对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的工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工业污染源。

5.4.3 拟建项目污染源调查方法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业污染源调查,可以现有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为基础,再对变化情况进行核实、调整。

5.4.4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5.4.4.1 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

5.4.4.2 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查污染物排放量。

5.4.4.3 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5.4.4.4 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原燃料中毒性较大成分含量波动,净化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的设备及管理事故等。

除极少数要求较高的一级评价项目外,一般只对上述各项中排放量显著增加的非正常排放进行统计。

5.4.4.5 污染物排放方式统计时,可将污染源划分为点源和面源。

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

可根据污染源源强和源高的具体分布状况确定点源的最低源高和源强。

厂区内某些属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并入其附近的面源,按面源排放统计。

5.4.4.6 点源调查统计内容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一般按国家坐标系)及分布平面图;b.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c.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d.烟气出口速度(m/s);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f.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g.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

5.4.4.7 面源调查统计内容将评价区在选定的坐标系内网格化。

可以评价区的左下角为原点;分别以东(E)和北(N)为正X和正Y轴。

网格和单无,一般可取1×1(krn2),评价区较小时,可取500×500(m2),建设项目所占面积小于网格单无,可取其为网格单无面积。

然后,按网格统计面源的下述参数:a.主要污染物排放量[t/(h.km2)];b.面源排放高度(m),如网格内排放高度不等时,可按排放量加权平均取平均排放高度;c.面源分类,如果源分布较密且排放量较大,当其高度差较大时,可酌情按不同平均高度将面源分为2~3类。

5.4.4.8 对排放颗粒物的重点点源,除排放量外,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

5.4.4.9 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作为“风面源”处理。

应通过试验或类比调查,确定其起风速和扬尘量。

5.4.5 二级、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可参照5.4.4进行,但可适当当从简;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5.4.4.3,5.4.4.5,5.4.4.6,5.4.4.7等条内容。

5.4.6 评价区内其它污染源调查5.4.6.1 评价区内其它工业污染源的调查内容,一般可直接取近期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

对于重点污染源,必要时,应进行核实。

具体调查项目可参照 5.4.4中有关内容执行。

5.4.6.2 民用污染源调查,主要污染因子可限于二氧化硫、粉尘二项,其排放量可按全年平均燃料使用量估算,对于有明显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统计。

5.4.7 界外区域较大点源的调查内容,可参照5.4.6.1执行。

5.5 5.5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5.5.1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收集评价区内及其界外区各例行大气监测点的近三年监测资料,统计分析各点各季的主要法染物的浓度值、超标量、变化趋势等。

5.5.2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5.5.2.1 监测项目按5.4中污染源调查中的主要污染因子确定。

5.5.2.2 监测方法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标准方法进行。

5.5.2.3 监测布点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点。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进行监测。

5.5.2.4 监测制度一级评价项目有得少于一期(夏季、冬季);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有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7天有效数据,每天不少于6次(北京时间02、07、10、14、16、19时,其中10、16时两次可按季节不同作适当调整)。

对二、三级评价项目,全期至少监测5天,每天至少4次(北京时间02、07、14、19时,少数监测点02时实施确有困难者可酌情取消)。

5.5.2.5 监测应与6.2规定的气象观测同步进行,对于不需气象观测的三级评价项目应收集其附近有代表性的气象台站各监测时间的地面风向、风速资料。

5.5.2.6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要点各点各期各主要污染物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浓度波动范围,季日均浓度值,一次值及日均值超标率,不同功能区浓度变化特点及平均超标率,浓度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的相关特点等。

66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6.1 6.1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6.1.1 根据气象台(站)距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有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