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方案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方案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农村社会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治理的背景与现状、乡村治理结构优化、基层自治的强化、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法治建设的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公共服务的改善、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提出一套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方案。
一、背景与现状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村级治理缺乏规范化管理、村民参与度低、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等。
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稳定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方案。
二、乡村治理结构优化针对目前村级治理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村级治理结构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
可以设立村务委员会,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共同参与决策、监督与管理,并建立村级信访工作制度,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
三、基层自治的强化基层自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础,需要加强村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通过加强村民议事、选举制度的规范化,推动村民自治的深入实施,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四、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鼓励和培育村级社会组织,提高农村各界力量的组织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与管理。
五、法治建设的加强要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的法律援助服务,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素质。
同时,要完善农村法律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六、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可以在乡村建设中推广智慧农村的建设,提供信息化的服务,如农村电商、数字农村建设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改进。
七、公共服务的改善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治理简介
乡村治理简介乡村治理是指对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乡村治理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的概念、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乡村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方参与,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等手段,对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乡村治理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治理的目标乡村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具体目标包括:建立健全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和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三、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1. 农村基层自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升农民参与决策的能力和意识。
2. 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包括村级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农村社会组织等,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3. 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5.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乡村治理的实施方式乡村治理的实施方式包括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政府主导是乡村治理的核心,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治理的组织和领导,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公共服务和资源保障。
社会参与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社会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应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发挥其在资源整合、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迈向强国家时代的农村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状、问题与未来
迈向强国家时代的农村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状、问题与未来◎桂 华内容提要 强大的综合国力构成国家善治的必要条件。
基层治理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与国家治理针对整体社会不同,基层治理重点回应群众需求和基层社会秩序。
在治理体系建设中,基层治理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妥善处理国家治理与农村基层治理的关系。
随着国家财政支出能力增强、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和技术治理手段的运用,我国乡村治理进入强国家阶段。
农村基层治理程度越来越大地被纳入国家治理的整体范畴中,乡村治理过程因此而发生改变。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激活基层治理的自主性,将国家能力转化为基层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的相互强化,避免国家治理消解基层治理。
All Rights Reserved.关键词 强国家时代 国家治理 基层治理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4-0122-07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绍光等学者将“国家能力”概念介绍到国内,并用于对我国政治问题的研究。
①国家治理状况取决于基础性国家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以经济发展为例,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 5%,平均每8年翻一番”,②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强大的综合国力构成国家善治的必要条件。
将国力增强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关键在于提高基础性国家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目标。
王绍光概括了衡量国家基础性能力的八个指标,包括强制能力、汲取能力、濡化能力、国家认证能力、规管能力、统领能力、再分配能力、吸纳和整合能力,③重点分析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我国属于单一制国家,中央统一各项权力,地方政府在上级授权下完成行政职能,最基层实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国家能力提升自上而下地推动整个治理体系转型。
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
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农村社区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探讨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
一、提升基层自治能力农村社区的治理首先需要加强基层自治能力。
通过设立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实现民主决策和权力下放。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选举和村民议事会等形式,让农民参与到决策和管理中来,提升自治能力。
二、发展社区共建共治机制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引入社区共建共治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社区警务室、专职社区干部和志愿者队伍等方式,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和文化建设。
同时,建立有效的社区纠纷调解机构,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实现社区共建共治。
三、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首先,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四、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加强社区组织的建设。
这包括加强村级组织的作用,促进村民自治和决策的民主化。
同时,也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村社区组织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组织力量和经济收益。
五、拓展农村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除了居民和政府部门外,还可以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通过建立社区合作共赢机制,实现各方的利益平衡,提高农村社区治理的效果。
六、推动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农村社区治理还需要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建设农村社区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化的公共服务。
例如,通过建立社区服务平台,方便居民在线办理各类事务。
同时,还可以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七、加强农村社区治理的法制建设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与实践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
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
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乡村发展的需求,亟需新的路径选择来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
本文将围绕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展开论述,旨在为乡村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加强乡村治理主体建设乡村治理的主体建设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当前,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乡村委员会和村民自治组织是乡村治理的主要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组织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
加强乡村治理主体建设是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之一。
应该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
乡村治理中的干部队伍是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乡村治理的效果。
要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治理工作。
应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村民自治组织是乡村治理中的基本主体,其组织力量和管理水平影响着乡村治理的运行。
应该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促进其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提高其对乡村治理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当前,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中存在着体制陈旧、机制僵化、政企权责不分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治理的发展。
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是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之一。
应该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
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
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乡村治理的职责和权限,规范乡村治理的行为,使其更加规范和有序。
应该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乡村治理中存在着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机制不够灵活、效率不高。
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优化乡村治理机制,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径选择之一。
当前,乡村治理体系中存在着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等问题,亟需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农村社会治理
农村社会治理农村社会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行为。
农村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会治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农村稳定。
农村社会治理可以进行矛盾化解、排查治安隐患等工作,进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 促进社会发展。
农村社会治理可以通过引导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参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3. 加强服务保障。
农村社会治理可以通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医疗保障以及教育资源的提供等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保障,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社区和居民三个部分。
政府是主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发展农村社会治理方针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
社区是基层单位,负责协调各方利益,并推动社会参与和共建共治。
居民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应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社会治理活动。
三、农村社会治理的措施和实践1. 加强社区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水平,发展社区公共空间,提供更多的娱乐和文化设施,增进农民的社交和文化交流。
2.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组织。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民合作社、农村电商合作社等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组织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完善法规制度,做好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农村治安的管理和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的安全感。
4.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建设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前景展望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前景展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社会治理成为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望农村社会治理的前景,并探讨其发展方向和挑战。
一、贫困地区的社会治理贫困地区在农村振兴中面临着最大的挑战。
因此,加强贫困地区的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环节。
目前,政府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落地不够到位、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共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进展。
二、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农村特点的治理机制。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探索了一些创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如村级议事会、农民合作社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机制,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并推广到更多的地区。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实际操作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农村社会治理人才。
三、发展农村社会服务农村社会服务的发展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农村社会服务设施相对薄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未来,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并扩大服务范围。
特别是要注重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社会法治建设社会法治建设是保障农村社会治理稳定的重要保障。
当前,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相对滞后,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和社会不良现象较多。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同时,还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执法机构和执法力量,维护社会治理的稳定。
五、构建和谐乡村风貌乡村振兴需要注重构建和谐的乡村风貌。
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着乱搭乱建、农田被破坏等问题,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推动乡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民自身的文明素质教育,提高乡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营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乡村振兴的四大路径六大模式
乡村振兴的四大路径六大模式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振兴路径和模式。
本文将介绍乡村振兴的四大路径和六大模式。
乡村振兴的四大路径第一,农业农村现代化路径。
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路径。
通过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推动乡村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源,打造宜居的农村社区。
第三,农村治理路径。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和村级自治制度,提高农民参与农村治理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和食品安全工作,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农村文化振兴路径。
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培育乡土文化产业,为农村经济增加新的动力。
同时,要注重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乡村振兴的六大模式一、产业发展模式。
基于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产品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带动农村发展。
二、城乡互动模式。
通过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例如,引导城市企业“下乡”,对接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科技驱动模式。
推动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四、农民合作模式。
鼓励农民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力和谈判能力。
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金融支持模式。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贷款、保险、信用等金融产品,解决农民资金需求。
乡村治理简介
乡村治理简介引言概述:乡村治理是指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治理成为了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的定义、目标、重要性和挑战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乡村治理的定义1.1 农村治理的概念农村治理是指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它包括政府、农民、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旨在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1.2 乡村治理的内容乡村治理的内容包括土地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
其中,土地管理涉及土地承包、集体经营等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发展等;农村社会管理包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服务等;农村环境保护则关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
1.3 乡村治理的原则乡村治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参与、可持续等原则。
公平和公正要求在农村治理中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参与原则要求广泛吸纳农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可持续原则要求在农村治理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治理的目标2.1 实现乡村社会稳定乡村治理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乡村社会的稳定。
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民自治能力,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2.2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保护农村环境乡村治理还需要注重农村环境的保护。
通过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推动农村生态保护,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乡村治理的重要性3.1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乡村治理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健全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
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展望未来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
总结词
未来乡村社会治理将朝着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
开展环境整治行动
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力度,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大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 实施力度,恢复乡村生态功能。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
引导农民采用环保农业生产方式,减 少农业面源污染。
04
政策建议与展望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总结词
法律法规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 规范乡村治理行为,保障农民权益。
经济发展不平衡
总结词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多种 因素,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存 在不平衡的问题,导致部分乡村 地区经济落后,贫困问题突出。
详细描述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 异较大,一些乡村地区缺乏产业 支撑,农民增收困难,导致贫困 人口较多,社会矛盾加剧。
人口外流与老龄化
总结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乡村青壮年 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村地区人口外 流现象严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总结
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 经济落后、人口外流、基础设施薄弱、 环境污染等。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 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发展乡村经济、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境治理等。 同时,还需要注重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提高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VS
应对策略
针对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的挑战,应采取以 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 动乡村经济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推进环境 治理,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四是注重乡村 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
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变迁、主线及方向
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变迁、主线及方向作者:蒋永穆王丽萍祝林林来源:《求是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乡村治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乡村治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村社合一”阶段、“政社合一”阶段、“乡政村治”阶段、“三治结合”阶段。
70年的乡村治理变迁历程表现出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由间接到直接的转变,二是乡村治理的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三是乡村治理的模式——由“管治”到“三治结合”的转变,四是国家与乡村的治理关系——由“汲取”到“给予”的转变。
同时,有五条鲜明主线贯穿整个变迁历程: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坚持党的领导为统领、以平衡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为内容、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需要、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旨归。
新时代加强乡村治理需要紧扣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治理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从而有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治理;发展历程;变迁主线;发展方向作者简介:蒋永穆,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 610065);王丽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成都 610065);祝林林,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 61006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精准扶贫思想:生成逻辑、内容体系和实践效果研究”(18ZDA035)DOI编码:10.19667/23-1070/c.2019.05.001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治理的成色。
因此,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乡村治理的探索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根据农村生产力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乡村治理的政策与方式,推动乡村治理的变革。
70年的乡村治理实践表明,党领导广大农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立场与中国的乡村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道路。
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乡村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乡村治理的概念、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和措施等方面来探讨这一议题。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乡村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依靠政府、农民和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加强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事务的管理和运作。
乡村治理是一种基于乡村特点和需求,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乡村治理体系应包括政府组织体系、基层自治组织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和市场机制等组成部分。
政府组织体系应加强乡村治理的规范性和引导性,基层自治组织体系应促进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管理和决策,社会组织体系应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市场机制应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应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
政府应转变治理方式,由单一的指令性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服务导向转变;农村产业升级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和农民收入的关键,要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保障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前提,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
四、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要主体,转变政府职能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政府应由过去的单一指挥转变为服务导向,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激发农民的创业创新活力。
五、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升级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完善我国乡村治理机制的思路和举措
完善我国乡村治理机制的思路和举措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传统的乡村管理模式渐渐地失去了效力,乡村治理的理念也正逐渐被引入到农村社区建设中去。
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与博弈的过程,完善我国乡村治理的机制,提高治理的绩效,必须从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出发,多渠道有效地提高各主体的治理能力,完善和协调治理主体间的合作机制。
一、乡村治理的概念1、强调乡村治理的主体。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学者都比较赞同乡村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实施管理的过程,乡村社会是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的一个领域。
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
乡村政府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是乡村治理的主体。
任艳妮认为,乡村治理是包括政府组织和乡村社会以及其他主体在内的一种多元主体围绕公共权力与资源有效配置展开的活动。
房正宏认为,乡村治理场域至少存在三方治理主体,即基层国家政权(乡镇政府)、地方精英、村民委员会(民众)。
2、强调乡村治理的功能和目的。
很多学者从功能作用的角度来界定乡村治理,认为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良好和谐秩序管理目的的重要路径选择。
贺雪峰认为,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或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张春华认为,乡村社会治理就是要把农村利益最大化作为根本目的的一种乡村政治的良性发展模式。
郭正林认为,乡村治理就是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共同把乡村的事务管理好。
3、强调乡村治理的过程。
王晶晶等认为,乡村治理是一个由国家和社会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公共权威实现对乡村社会调控和治理的动态过程。
游祥斌认为,乡村治理是通过培育具有自治治理性质的乡村社团组织,发掘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将制度创新与本土资源的发掘结合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
吴毅认为,乡村治理的涵义包含着国家权力和农村社区公共权力在乡村地域中的配置、运作、互动及其变化。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与维稳
乡村振兴农村社会治理与维稳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社会治理与维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乡村振兴中农村社会治理与维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社会治理的意义农村社会治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农村的变革与发展,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基层治理、农民权益、社会信用等。
因此,农村社会治理的意义不容忽视。
二、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基层治理方式简单粗暴,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其次,一些地方存在政府职能失调,协调能力不足,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再者,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法规制度保障。
三、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为了解决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机制。
首先,要推进基层治理的规范化,加强组织架构和人员培训。
其次,加强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此外,加大对法治化建设的力度,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四、农村维稳的重要性农村维稳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维护农民权益,保证农村的平安稳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因此,农村维稳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五、农村维稳的挑战农村维稳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社会治理的成本较高,资源投入不足。
其次,信息不对称使问题处理更加复杂。
再者,城乡差距和农民工问题也对农村维稳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六、提升农村维稳能力为了应对农村维稳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其次,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农村维稳能力,如培训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法律意识。
此外,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
七、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群众参与群众参与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
通过加强群众参与,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和优化治理效果。
因此,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强化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八、加大对农村社会治理的投入农村社会治理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加强财政保障。
社会转型期农村新型社会资本重构内容与路径选择
社会转型期农村新型社会资本重构内容与路径选择社会转型期,农村传统社会资本功能在逐步弱化,具有现代性的社会资本尚未形成。
鉴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重构新型农村社会资本是新农村建设中认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前提。
标签:农村社会资本路径选择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也开始急剧分化和多向重组。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既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结果,又是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这一变化势必会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
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社会资本在逐步功能弱化,具有现代性的社会资本尚未形成。
鉴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重构新型农村社会资本是科学认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前提。
一、转型期农村社会资本总体特征1.农村社会资本成份多元化并存制约着公民社会公共精神的普遍发展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社会资本总体中以传统社会资本成份为主,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少量的现代社会资本因素。
传统社会资本镶嵌在以传统“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等原则编织而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中,如礼俗、人情、宗法关系等,具有先赋性、同质性和封闭性的特征。
在以家庭、家族、邻里等为单位的小规模、高同质的网络结构内,成员的公共精神表现在对以宗族为边界的共同体的忠诚和维护上,它将家族意识与封闭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心理习俗、精神信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和再生性。
2.孕育现代社会资本的民间组织发展不健全,使合作和互助的民间组织体系缺乏成长的土壤社会转型期,民间组织成长的一个致命缺陷是公民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普遍偏低,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不断产生出来的碎化力量,更使公民的工具理性不断得到张扬,使得独立、认同、合作和互助的民间组织体系缺乏成长的土壤。
另外,从己经存在的间组织来看,它们也还都带有发育不完善的特征。
民间组织的自主性、自愿性、非政府性特征还不明显,在经济来源等方面脱离不了对政府的依附。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未来发展的根本之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人口外流、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滞后等。
建设健全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进行探讨,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举措。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建设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乡村振兴意味着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和社会支持,使得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能够顺利实施。
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是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套能够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推动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是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乡村社会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可以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乡村振兴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健全的乡村社会管理体制。
乡村社会管理体制是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它的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乡村治理的效果。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应乡村发展需要的社会管理体制,包括人员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规范和制度。
3. 健全乡村社会资源整合机制。
乡村振兴需要整合各方资源,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保障,而乡村社会资源整合机制的健全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在乡村振兴中,需要采取措施,整合各方资源,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依法治理体系。
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也是乡村振兴中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治理: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中国实践
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治理: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中国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基层社会治理也在不断演进和变革。
从过去的运动式治理到如今的常态化治理,中国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
这些变革不仅提高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运动式治理的问题及其转型运动式治理,是指在特定时间、特定问题出现时,政府对社会问题的一次性、临时性和权威性的处理方式。
这种治理方式往往依赖行政手段,跟风快速,但存在问题也难以长久解决。
在过去,政府为了解决环境整治问题,可能会组织一次性的大规模行动,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但长期效果并不明显。
中国在运动式治理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从一次性到常态化政府部门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和组织,使得治理工作不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常态化的运行。
环境整治工作不再是一次性的大规模行动,而是建立了常态化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机制。
2. 从行政主导到多方参与常态化治理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更多地是通过各种参与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治理。
在城市管理中,政府、社区居民、企业等多方参与者共同协商、管理城市事务。
3. 从短期效果到长期可持续常态化治理更注重长期效果和可持续发展,重视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环境保护中,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和长期可持续的效果。
二、常态化治理的重要意义从运动式治理到常态化治理的转型,对于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 提高治理效率常态化治理能够更加科学、精细地管理社会事务,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和多方参与,可以更快速、更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2.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常态化治理需要政府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的建立,这能够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使政府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3. 增强社会参与度常态化治理更加注重多方参与和共同治理,可以增强社会的参与度,提高社会的自治能力。
这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的主体作用,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活力。
转型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①等重要指示。
时下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期间多次就疫情防控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做出指示,并在2020年2月以来深入北京、湖北、浙江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时明确要求,“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干部重心要下移,力量要下沉,支援社区工作,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如何通过全面加强基层工作、持续改善工作方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社会转型及其对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在逐渐转型。
社会转型是一个缓慢的利益调整和矛盾处置过程,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第一,转型社会复杂性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注重精细化。
转型社会最大特征在于原有的主流观念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但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尚未定型,这个转型过程是复杂的、脆弱的,甚至是断裂的。
基层社会治理直接面对复杂社会变迁中的观念和利益调整过程,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在复杂的转型社会面前显得捉襟见肘,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集体性事件。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势在必行。
第二,转型社会开放性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注重协商化。
大部分社会转型都与社会开放相倪咸林*【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转型时期社会的一系列新变化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全新的挑战。
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在适应和调整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系统思考、逐步完善。
【关键词】基层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倪咸林,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副教授。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治理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治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关系紧密、互相依存的过程。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实施。
首先,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经济基础得到加强,从而减轻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压力。
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农民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此外,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了社会治理的可操作性。
二、农村社会治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倾斜支持农村社会治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倾斜支持作用。
首先,农村社会治理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环境的整体水平,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环境和经商条件,激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其次,农村社会治理可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此外,农村社会治理可以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了农民的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构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协同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协同机制。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治理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统一的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
其次,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和社会治理中,形成多方合作的新模式。
此外,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流通效率,为农村经济和社会治理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自治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性,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结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治理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只有两者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治理的研究,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促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成功。
构建现代化的农村治理体系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化的农村治理体系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构建现代化的农村治理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展开相关讨论。
(一)农村治理体系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治理体系一方面在人员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政策衔接、资源整合等方面也亟待加强和完善。
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相对薄弱,乡村基层组织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群众自治参与度不高,自治水平不高,治理效果有待提高。
(二)农村治理体系现状分析农村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政策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政策执行难度大,导致政策效果不佳;二是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重叠、协调不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三是人才建设不足,缺乏专业化、专业素质高的管理人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四是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管理漏洞频出,治理效果不彰。
(三)构建现代化的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性构建现代化的农村治理体系,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优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率,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四)完善乡村治理结构要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建设统一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
加强政府、农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实现农村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五)强化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农民自治的活力。
要通过加大对乡村基层自治组织的支持,提高其组织建设水平,增强其服务功能,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全面建设。
(六)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要通过合理规划农村发展空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建立健全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进入农村经济领域。
通过财政资金和金融支持,为农民提供创业创新的资金保障,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升级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以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为例
太平乡地处莲都区西北部,东面与市林场、仙渡乡交界,南与联城镇毗邻,西同老竹畲族镇接壤,北靠雅溪镇,丽雅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从乡域中部通过,交通便利。
现太平乡由原巨溪乡和太平乡2006年10月撤并而成,驻地太平村,辖1个办事处,3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203个村民小组, 2011年年末农户6973户,总人口21443人,辖区总面积105.3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3.2万亩,耕地面积7479亩。
2011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673万元,比上年增长17.36%,农民人均收入 4619元,较上年增长25.45%。
和绝大部分农村一样,处于转型时期的太平乡的治理模式,同样存在着体制内控制手段不完备和体制外控制手段失控,体制内控制功效不断削弱和体制外控制功效逐步增强的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乡镇机构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
2006年10月,巨溪乡和太平乡撤并成现在的太平乡,但乡镇领导班子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改,方向在何处。
甚至有同志连乡镇政权的职能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必然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也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是邻里纠纷普遍存在,包括责任田纠纷、水利纠纷、邻里口角纠纷等。
这些纠纷得不到合理解决极易引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甚至是刑事案件。
三是一些村霸、乡霸、市霸、地痞流氓等恶势力,欺压群众,危害一方。
四是青少年犯罪成为影响农村社会治安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是太平乡各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村内卫生严重存在着“脏、乱、差”,通村道路弯、窄、多,车辆无法进村,严重制约了本村群众的吃、住、行。
笔者认为,从太平乡实际出发,可从以下基本途径进行农村的社会治理:
(一)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型基层政府。
构建服务型政府不仅是政府改革与转型的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实现基层治理的有效保证。
根据“善治”理论的思想,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应当集中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基层建设等方面,应当突
出“指导”和“服务”这两个核心要素,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
可以借鉴的做法是: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观念,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各种组织以及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等。
例如,在保留乡镇作为一级政府的前提下,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变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把一切以满足农民的各种需要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为农民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包括农民最为需要的信息、技术、资金服务等。
政府将乡村问题内部化,让基层化解自己衍生出的问题,建立各式各样属于农民自
己的组织,让组织通过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办事。
精简机构,发展第三部门,加强社会组织的盈利能力等。
(二)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村民自治。
包含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大要素的村民自治制度,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目前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还面临着许多艰巨的任务。
如如何理顺村委会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处理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如何防止来自家族和宗派势力的干扰,如何完善民主决策的议事程序,如何完善民主监督的办事程序,如何完善村干部的薪金制度,如何完善惩戒制度等,这些都必须用一种务实的态度来对待。
(三)推动项目建设,改善农居环境上有新突破。
一是按照“四改一化”即改水、改路、改厕、改房和环境美化的整治要求,抓好村庄整治工作。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着力解决农民住房困难问题。
因地制宜,进行集镇化规划,对人口集聚的区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集镇化进程。
四是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进一步完善环卫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完善村规民约、环境卫生管理公约和卫生保洁制度,配备卫生保洁队伍。
开展村庄绿化工作,建立村庄绿化工作领导小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章立制,加强管护,确保村庄绿化工作措施到位、力度到位。
(四)加快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稳定。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巩固教育创强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工作。
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积极争取文化项目,使文化遍及全乡,不断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完善和健全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严格规范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和各类扶贫款、救济款的发放、管理工作,广泛开展扶贫帮困和救灾救济工作,不断提高对农村低保、五保、困难户、大病救助的帮扶能力。
继续加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确保完成参保筹资任务。
做好参加新农医人员的建档、健康体检和其它服务工作。
完善乡村两级卫生服务网络,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就医。
(五)大胆创新实际,继续开展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以太平乡为例,2011年,太平乡长濑、里坑口两个标准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投入运行。
今年该乡拟再建3-5个村,使标准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达到10个左右。
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该乡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为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包括办事指南和首问责任制度等,明确各中心各村民主任为负责人及各中心工作人员,有一整套的工作服务体系,真正发挥便民、惠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