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登革热临床诊断

登革热临床诊断

发病机制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 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 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 导致其减少,出血倾向。
病解:肝、肾、心和脑的退行性变。
发病机制
三种假说:二次感染、病毒变异、促进 性抗体。
病毒及抗体抑制骨髓白细胞、血小板系 统。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2日 星期二 上午1 时37分0 秒01:3 7:0021. 1.12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1 年1月上 午1时3 7分21. 1.1201:37Janu ary 12, 2021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1年1 月12日 星期二 1时37 分0秒01 :37:001 2 January 好的安 排。上 午1时37 分0秒 上午1时 37分01 :37:002 1.1.12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 1.1221. 1.1201:3701:37 :0001:3 7:00Ja n-21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 1年1月 12日星 期二1 时37分0 秒Tues day , January 12, 2021
59
12
骨痛
204
42.1 腔道出血
12
2.5
腰痛
46
9.5
肝大
7
1.4
恶心呕吐 133
27.4 淋巴结肿大 7
1.4
登革热的实验室特点
项目 例数 % 项目
例数 %
WBC减少 368 76 TB升高
33 6.9
PLT减少 303 62.6 ALT升高 270 56.7

登革热热程

登革热热程

登革热热程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蚊子传播的疾病。

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蚊媒传染病之一,也是全球蚊媒传染病致死人数最多的一种疾病。

登革热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退热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急性期通常持续2-7天,病情轻重不一,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和皮疹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发热抽搐等症状。

退热期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恢复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病人的体力和免疫系统逐渐恢复。

登革热的病毒通过按蚊叮咬传播。

主要由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它们是日间活动的蚊子。

病毒感染的患者在发病的5-7天内是传播病毒的主要来源,如果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后再叮咬其他人,就会将病毒传播给别人。

由于目前没有特定治疗方法,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对于减少病例数量和传播范围至关重要。

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排除病媒蚊:消除或减少蚊子繁殖的环境,如清除水坑、封堵容器中的积水等措施,以防止蚊子孳生和繁殖。

2. 个人防护措施:使用蚊帐、蚊香、电子蚊香等物品避免蚊虫叮咬。

在外出时穿长袖衣物和长裤,以减少暴露在蚊子叮咬的机会。

3. 社区和集体防护措施:社区或城市可以加强病媒蚊的灭蚊工作,定期喷洒杀虫剂或进行蚊子的生物控制。

4. 早期诊断和治疗:当出现登革热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病毒。

5. 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了解。

大家应当了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症状,知道如何预防和控制此病。

总之,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且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为了减少病例数量和传播范围,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排除病媒蚊、个人和集体防护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社会宣传和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等多方面的信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卫生部门的指南,登革热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标准:
1. 临床表现: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出血倾向等。

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但在流行病学高发区域,结合相关的病史可以引起医生的怀疑。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确诊登革热的关键。

这包括血液检查,例如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压积、凝血功能检查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体检测等实验室检查。

3. 流行病学史:患者是否居住或旅行到登革热流行地区,以及是否接触过登革病毒携带者等,都是诊断的重要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登革热的早期症状与其他病毒性感染和发热疾病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如流感、寨卡病毒感染等。

总的来说,登革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等多方面的信息。

如果怀疑患有登革热,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登革热(急性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急性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媒特别是埃及伊蚊传播,多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流行, 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日,平均为4至7日左右。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和重型。
1.典型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 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 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 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022年4月24日,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部长傅海燕在出席活动时表示,新加坡2022年已确诊近5500例登 革热病例,超过2021年确诊总数。
谢谢观看
病因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活8年以上,但不耐热,50℃加热30分钟或100℃加热2分钟即可灭活;不耐酸,用洗涤剂、乙醚、紫外 线和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目前已分离出4个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均有致病性。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 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 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诊断
根据流行地区、雨季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患者出现两度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在第一次退热或第二 次高热时出现皮疹,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减少等,即考虑为登革热。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 倍以上,或急性期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1:32以上,即可作出诊断。注意与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麻疹、 猩红热、伤寒、疟疾、黄热病等鉴别。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标准一、引言重症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感染,由登革热病毒引起。

该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可导致高热、疼痛、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休克、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重症登革热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诊断标准1. 患者出现登革热病毒症状,如高热(体温≥39℃)、疼痛(如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等)。

2. 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休克(血压下降、四肢冰冷、意识模糊等)、器官衰竭(如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功能衰竭)。

3.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超过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一级标准,如体温持续升高或下降、出血加重、出现其他系统的并发症等。

4. 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提示登革热病毒阳性,如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抗体阳性等。

5.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登革热病毒感染相符,如有上述症状和体征,且无其他病因可以解释。

三、注意事项1. 重症登革热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对于疑似重症登革热患者,应尽早进行血液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热病毒。

3. 确诊为重症登革热后,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

4. 对于疑似或确诊为重症登革热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四、总结重症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感染,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诊断标准包括患者出现登革热病毒症状、严重的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超过一级标准、血液检测结果提示登革热病毒阳性以及症状和体征与登革热病毒感染相符。

对于疑似或确诊为重症登革热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并尽早进行治疗。

学校预防登革热致家长一封信

学校预防登革热致家长一封信

预防登革热致家长一封信尊敬的家长:您好!近期,我省已进入登革热本地流行期,省内多地相继报告本土病例及输入病例,登革热疫情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波及范围持续扩大。

鉴于当前登革热严峻疫情形势,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为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保障健康,请您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一、登革热是什么登革热是人被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而引起传播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

二、登革热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为高热,12 天内可达3940℃,并伴有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及皮疹等症状,严重患者还会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三、登革热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其预防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

因此,做好家居清洁和环境卫生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登革热现建议您和孩子一起做好以下防蚊工作:检查家中室内、阳台、天台等各类储水用的容器,一定要加盖密封,避免孳生蚊子幼虫(俗称“孑孓”);暂时不使用的容器,应倒置,避免积水;每周刷洗花瓶或容器托盆,以清除蚊卵;清理倒掉天台、阳台、飘蓬等地方闲置容器积水,包括废旧的桶、花盆、矿泉水瓶、塑料布、杂物等;登革热流行期间尽量不要种养水生植物,或改为沙子种养;暑期外出旅游时尽量不要去东南亚等登革热高发区,并注意做好防蚊工作。

四、家校合作,共同呵护孩子的健康,是我们大家的幸福,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保护孩子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开学在即,请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健康监测,若出现相关症状并确诊为登革热,请及时告知学校。

开学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会加强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和健康教育,每日做好晨检工作。

请家长在配合做好以上防范工作的同时,如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症状,请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并到医院就诊,同时,让孩子充分休息、痊愈后再回校上课。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衷心祝愿您和家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

登革热的临床解析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

感染登革热病毒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

一、概述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头痛、肌肉、骨骼疼痛、皮疹、出血和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种临床类型。

登革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分布广、发病人数多、传播迅速,危害很大,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八大重点热带病之一。

由于登革病毒通过媒介蚊传播,因此在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已经突破了洲际的界限,在非洲、大洋洲、美洲、亚洲都有疫区。

近年来,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登革出血热的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这些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在我国主要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一些散发病例,包括2006年以后也曾经有一些登革热的小流行。

二、病原学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易受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影响,对乙醚和酸敏感,可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等灭活或经紫外线灭活,在60℃30分钟可灭活。

在4℃可存活数周,0℃存活2个月,—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保存。

登革病毒属于在实验室中很难检测和增殖的一类病毒,其对实验动物的致病作用不强,在某些动物体内也需作多次传代。

灵敏的方法是将登革病毒接种到白蚊伊蚊胸腔内,该病毒可以复制,并且在白蚊伊蚊体内能达到较高的滴度。

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有部分交叉反应。

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病毒血症期为发病前24小时到发病后2~6天,伊蚊在此期吸取病人的血,则可传播。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地区性流行。

我国首次经病原学证实的登革热流行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省佛山市。

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台湾是登革热流行区,随着气候变暖和交通便利,近年发现病例的省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已知的4个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

【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型,直径40~50nm。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心蛋白一起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核衣壳。

外层为脂肪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

根据抗原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及干燥,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以上。

登革病毒对酸、乙醚、紫外线、0.65%福尔马林敏感【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发病前6~18小时至发病后第3日,少数患者在病程第6日仍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尚未发现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野外捕获的猴子、蝙蝠等动物体内曾分离出登革病毒,但作为传染源的作用还未肯定。

(二)传播途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广西,则以白纹伊蚊为主。

伊蚊吸入带病毒血液后,病毒在唾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吸血后10天伊蚊即有传播能力,传染期可长达174天。

在非流行期间,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研究人员曾在致乏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但其密度高峰与登革热流行高峰不一致,因此,可能不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登革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登革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处逗留; 5.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 7.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
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医院登革热防控工重点—医院感染的 预防与控制
消毒隔离原则: 强调主动预防,其核心措施是早期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 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 局部暴发。
四、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 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
突然起病 畏寒、迅速发热 三痛:头、眼眶、肌肉关节 三红:眼结膜、颜面部、胸背部 出血倾向 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和随时清除伊蚊孳生地。 重症病人要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登革热病
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 协助属地疾控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医院登革热防控工作重点—医院感染的 预防与控制
对诊疗的管理: 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包括家属)减少探视,同
时做好避蚊防蚊措施。 限制隔离期病人活动范围——在病室内。必要的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 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最强。流行有一定的季节 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一、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 病之一,登革热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 (花斑蚊)。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 亿登革热病例发生,这其中有50万例进展 成更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 征。
医院登革热防控工作重点—医院感染的 预防与控制
防护应注意要点: 花斑蚊最喜停在黑色衣服上,故应穿浅色衣服。 要多吃蔬菜。蔬菜中有一些含有蚊子不喜欢的气味,如

国家疾控中心 登革热诊断标准

国家疾控中心 登革热诊断标准

国家疾控中心登革热诊断标准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全球传播,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等。

1、临床症状:登革热的潜伏期为1-5天,大多数感染者会在9-23天出现症状。

患者的典型症状为发热、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呕吐、腹泻等,其中发热可出现在病程的任何阶段,且常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到39°C以上,伴有剧烈的肌肉、关节疼痛,或者是头痛、腰痛、眼眶痛等。

对于重症患者,还可出现休克、出血等,病情持续1-2天后,皮肤上会出现红色斑丘疹,通常在疹退后开始消退,疹退后会留有脱屑;
2、流行病学史: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太平洋、登革热岛等,存在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可以通过蚊虫传播;
3、实验室检查:登革热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可出现白细胞减少,以淋巴细胞降低为主,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还可以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是诊断登革热的重要检查指标。

另外,登革热患者可以出现特异性的IgM抗体,在发病1-2天后可以检测出,是诊断登革热的重要标志,但特异性IgM抗体产生时间稍晚于IgG抗体,因此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的时间相对较晚;
4、其他:若临床症状不典型,或登革热患者病情恶化,还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IgG抗体来判断是否存在登革热感染。

传染病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传染病之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
发病机制和病理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后,在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增殖达一定数量后进入血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 血症,继而再侵入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组织中,复制 后再释入血液,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大出血病人应输新鲜血液、血小板等。
上消化道出血者,可用奥美拉唑、VitK1等止血治疗。
有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和地塞米松等静脉滴注。
预防
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主要措施。
对可疑病人应进行医学观察。病人应隔离在有纱窗纱 门的病室内,隔离时间不少于5日。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概述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 急性传染病。
前者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 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病死率低;后者 以高热、休克、出血、皮疹、血小板减少等为主要特 征,病死率高。
本病好发于东南亚
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
病毒分离
取病人急性期(病程1~3日)的血清接种于C6/C36白纹伊蚊传代细 胞中,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60%~80%。
实验室检查
血清免疫学检查
包括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等,其中血凝抑制 试验的灵敏性较高,而中和试验最具特异性。血凝抑制试验单份 血清效价>1280或双份血清效价递增4倍以上可确诊。国内常用 ELLISA方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
登革病毒与血液中已存在的抗登革病毒抗体结合形成 免疫复合物,并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发病机制和病理

登革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登革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编辑课件
五、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成蚊体中等,色黑。 中胸背板有四条白色 纵纹,中央两条平直, 外侧两条向外凸出呈 弧形。后足各跗节基 部有白环,第五跗节 全白。雌蚊唇基有一 对白鳞族。
23
编辑课件
五、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 黑色,中等大小,头部沿眼边
有白色鳞片,喙黑色,触须末 端白色
中胸盾片呈黑色,胸背正中有 一条银白色纵纹
发热病人就诊登记要按规范要求填写完整,不能漏项, 做到一旦发现可疑病例或确诊病例,能够及时处置。
39
编辑课件
隔离病房及留观室管理:
对疑似病人要安置在专用的病房隔离(有独立卫 生间),
医院病房要有完善的防蚊设施: 1、纱窗、纱门、蚊帐等 2、避蚊剂、蚊香、除虫菊等 3、长袖工作服或防护服等。
院感科有责任加强医院内环境蚊虫孳生地情况 的监测,指导医院整体环境,特别是发热门诊 及隔离病房半径200米以内范围内的蚊子消杀管 理。
南方雨多,后勤管理人员,特别是暴雨后须注 意环境的积水情况及时疏通沟渠,清除绿化环 境的一些杂草。
35
编辑课件
注意个人防护:
预防登革热健康提醒: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
➢ 同时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 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
16
编辑课件
三、流行特点
(四)流行特征 1.地方性 2.季节性 3.突然性 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疫情常由一地
向四周蔓延。
17
编辑课件
三、流行特点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 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 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 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 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登革热防控知识

登革热防控知识

登革热防控知识1、什么是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

2、感染登革热后会有哪些表现?登革热为自限性疾病,存在大量轻症病例和隐性感染,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如下:(1)发烧:突发高热(39℃以上),一般持续3~7天。

(2)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3)皮疹:发病后第3-6天,面部四肢出现红色皮疹或出血疹。

痒,不掉皮,3-4天后消退。

(4)出血:个别病例在发烧5-8天后可能有出血的现象,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下出血,尿血等。

3、怀疑得了登革热该怎么办?(1)应及时就医。

(2)发病后要注意休息,注意防蚊;发热病人以物理降温为主。

(3)退热之后仍然存在病情恶化的可能,一旦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皮肤红色斑点、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

(4)一般经对症治疗即可痊愈,愈后无其他健康影响,病死率很低。

4、怎样预防?预防登革热的最主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主要措施如下:(1)在登革热发生的地区,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

(2)家庭使用蚊帐防蚊,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避免儿童接触杀虫剂。

(3)避免在"花斑蚊"活动高峰(早上8-10点和下午4-6点)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4)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对于花瓶、缸、坛等容器5-7天清洗、换水一次,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对于其他不能清除的积水,采取投放长效灭蚊幼剂。

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登革热的流行及防控

登革热的流行及防控

免疫
• 在2015年末和2016年初,由赛诺菲巴斯德公司开发的首个
登革热疫苗Dengvaxia(CYD-TDV)在几个国家注册,供流 行区的9-45岁居民使用。
• 世卫组织建议,只有在那些有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存在较高
疾病负担的地理环境中(国家或次国家层面)才应考虑采 用CYD-TDV登革热疫苗。
登革热的分级防控与应急处置
2016年全国疫情概况
• 全国共报告病例2049例,较去年同期(3858例)下降46.9%,无死亡
报告。其中,本地病例1562例,占76.2%。
• 女性略多于男性占52.0%;青壮年和老年人群为主,25‐54岁年龄组占
56.8%,65岁以上年龄组占16.0%;。
• 职业分布,家务及待业(24.3%)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农牧民
• 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呼吸衰竭。
登革出血热(DHF)
• 是DF的一种严重类型,起病类似典型DF,病情常于
病程第5-8天突然加重,表现为皮肤变冷、脉速、 昏睡或烦躁、出汗、肝肿大、皮肤淤点淤斑,束臂 试验阳性,牙龈出血、鼻衄(nv)、消化道出血、 咯血、血尿、胸腔腹腔出血等。未发生休克。多见 于青少年,病死率较高。
• 多器官损害的表现。 • 确诊需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治疗要点
• 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和静养) • 抗病毒治疗(目前无确切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 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 止血、升白细胞药物、输入血小板,及时纠 正休克; 补液,降压。
预后
DF是一种自限性传染病,无并发症者病程约5-7天。 本病通常预后良好,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
白纹伊蚊 Aedes (Stegomyia) albopictus 鉴别特征 小型到中型蚊虫。前胸前背片和后背片都具银白宽鳞,后 背片上方并有褐色窄鳞。中胸盾片覆盖深褐或深棕细鳞和窄鳞,中 央有一显著银白窄鳞纵条,从前端后伸而略为细削,并在小盾片前 区分叉,有的在分叉前中断。盾片侧缘翅基前有一簇平覆银白宽鳞。 无气门鬃,有气门后鬃。后足1-4 跗节有宽基白环,节5全白。

感染登革热病毒,该如何救治

感染登革热病毒,该如何救治

感染登革热病毒,该如何救治作者:本刊编辑部综合来源:《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9年第10期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

其通常在夏秋季节高发。

近年来,登革热疫情呈现上升趋势,而且有死亡案例,因此,普通民众应予以重视,注意预防,重视病情的早期识别,争取早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

登革热病毒以伊蚊为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1日至发病后5日内传染性最强。

登革热临床表现有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头痛、肌肉和骨关节酸痛,甚至有出血倾向,等等。

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轻型登革热、典型登革熱和重型登革热三种。

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普通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病程常短于5天。

由于临床表现类似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

发热 ;大多数患者突然起病,体温迅速升高到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

多数患者体温表现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过1~3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马鞍热。

儿童病例起病较缓、发烧温度也比较低。

伴发症状 ;伴有头痛、背痛、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疼痛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患者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

皮疹 ;常在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

皮疹呈多样性,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退热后,也可能会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瘀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

出血 ;于发病后5~8日,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瘀点、胃肠道出血、咯血、尿血、阴道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患者病后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正常需数周。

登革热疾病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登革热疾病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登革热疾病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
及预防措施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容易出现暴发流行,目前无疫苗和药物可以预防。

传播途径
登革热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

只要不被蚊子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

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大约8-10天的增殖后,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

人群普遍易感,被有传染性的蚊子叮咬后3~14天发病,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

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发病后3-6天有皮疹出现。

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脑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

预防登革热措施
目前是登革热流行高发季节。

预防登革热,防蚊灭蚊是关键。

保持室内清洁,不留积水是减少蚊虫的最基础措施。

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可使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睡觉时放好蚊帐。

登革热流行区或流行季节,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如果过去两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当出现突起发热,同时伴有登革热的上述症状时,应考虑有感染登革热可能。

此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向大夫说明自己可能得登革热,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或者通过蚊子传染给其他人。

登革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登革热病毒一般都是通过蚊子为传播到我们人体里面来,我们一旦患上了登革热病毒不但容易导致我们出现发热以及骨关节疼痛等症状,而且还可能导致我们出现休克以及急性肝炎等症状,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对于登革热病毒的预防工作才行,下文我们介绍一下登革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

感染登革热病毒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和关节痛等。

登革热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

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

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

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

高达50%的感染者出现不同程度、不同部位出血现象。

预后良好,病死率为3/10000。

感染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在大多数国家登革热的死亡率大约为5%,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中。

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不发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病毒在血液中与原有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免疫病理损伤,临床上呈现出血和休克。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登革热病毒,我们知道登革热病毒对于我们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如何去预防和治疗登革热病毒,上文我们详细介绍了登革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症状是什么

登革热的症状是什么

登革热的症状是什么登革热常见症状【临床表现】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型。

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

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潜伏期通常为5~8天。

典型(普通型)登革热(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 fever)。

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

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2)出血: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

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

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

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

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

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

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

登革热的发热类型

登革热的发热类型

登革热的发热类型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症状之一就是发热。

根据发热类型的不同,登革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渐进型发热:渐进型发热是登革热最常见的发热类型之一。

患者在感染登革热病毒后,通常会出现轻微的发热,随后逐渐升高,持续数天至一周不等。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其他症状,如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

2. 阵发性发热:阵发性发热是登革热的另一种发热类型。

患者在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会出现间歇性的高热发作,持续数天至一周不等。

期间,患者的体温会突然升高,伴有寒战和出汗,然后会迅速下降。

这种发热模式可能会反复出现几次,每次发热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

3. 双峰型发热:双峰型发热是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一种罕见发热类型。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体温曲线呈现出两个峰值,中间有一个短暂的退热期。

第一个峰值通常会持续几天,然后体温会下降到正常范围,但不久后又会出现第二个更高的峰值。

双峰型发热往往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4. 持续性高热:持续性高热是登革热的一种罕见发热类型。

患者在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会出现持续高热,体温一直在39℃以上,并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持续性高热往往伴有其他症状,如皮疹、出血、腹泻等。

值得注意的是,登革热的发热类型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也可能会因感染的登革热病毒株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登革热的发热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我们应该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蚊虫叮咬等。

另外,社区和政府也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措施,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者,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发热类型,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登革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导语:登革热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登革热病毒一般都是通过蚊子为传播到我们人体里面来,我们一旦患上了登革热病毒不但容易导致我们出现发热以及
登革热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登革热病毒一般都是通过蚊子为传播到我们人体里面来,我们一旦患上了登革热病毒不但容易导致我们出现发热以及骨关节疼痛等症状,而且还可能导致我们出现休克以及急性肝炎等症状,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对于登革热病毒的预防工作才行,下文我们介绍一下登革热病毒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

感染登革热病毒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和关节痛等。

登革热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

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

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

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

高达50%的感染者出现不同程度、不同部位出血现象。

预后良好,病死率为3/10000。

感染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在大多数国家登革热的死亡率大约为5%,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中。

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不发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病毒在血液中与原有的抗体结合,形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