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_艾洪德_第十六章金融与经济发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导论(1.5学时)(1)货币银行学的重要性(2)货币银行学理论框架2.货币与货币制度(3.5学时)(1)货币的产生与本质(2)货币的职能(3)货币形态的演变及其最新发展(4)货币制度的演变和发展(5)货币的层次划分(6)东南亚金融危机要求:了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掌握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基本功能,理解货币的职能;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认识各种货币形式的特点,重点掌握现代货币形式;掌握货币制度的含义,了解货币制度的构成;了解货币制度的演进过程,掌握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理解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依据,了解西方国家货币层次划分的内容,重点掌握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3.信用与利率机制(7学时)(1)信用的产生与发展(2)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3)利息与利息率(4)利率的计量(5)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6)债券供求曲线的应用(7)中国利率市场化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信用及其特征;了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明确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掌握信用工具的含义和特征;掌握主要的信用工具的构成要素;掌握利息的定义,了解利率有哪些分类,并能区分各种不同利率之间的关系;熟练计算利率的几个衡量指标:当期收益率、贴现收益率和持有期收益率。

除了明确各自的计算公式、熟练计算之外,要知道它们的优缺点及其与到期收益率的关系;掌握决定以及影响利率的因素。

4.金融市场(4.5学时)(1)金融市场原理(2)基础性金融市场(3)衍生金融市场(4)金融期权市场(5)金融期货市场(6)金融互换市场要求:掌握金融市场的定义和分类;了解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和功能;掌握货币市场的定义及特点,了解构成货币市场的几大子市场;了解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构成;理解包括远期协议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和互换市场等在内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原理。

5.金融机构(2.5学时)(1)金融中介机构产生的经济分析(2)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和基本内容(3)我国金融中介机构要求:了解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功能及存在原因;重点了解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各机构的性质及业务内容;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了解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由哪些部分构成。

货币金融学朱新蓉第十六章 主要内容

货币金融学朱新蓉第十六章 主要内容

一、货币均衡(一)经济中均衡的概念“均衡”在经济学中,主要用于描述和分析市场供求的对比状态,以发现其运行的态势和规律,进而研究调控的措施和方法。

经济学家关于“均衡”的理论主要有四种: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马歇尔局部均衡理论、凯恩斯被充分就业均衡理论以及科尔内短缺均衡理论。

(二)货币均衡的概念西方学者的货币均衡理论对究竟什么是“货币均衡”的问题也存在着分歧,其解释主要有: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以及储蓄与投资相等这三种。

我国的经济学家,对货币均衡的理解普遍采取上述第一种看法,即货币均衡为货币供求平衡,是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基本相等,以Ms表示货币供给量,Md表示货币需求量,则M s=M d。

所谓“基本相等”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不是数量上两者完全相等。

因此,从经济学中对“均衡”的界定来看,货币均衡是一种非瓦尔拉斯均衡。

二、社会总供求与货币均衡的关系由于社会总供给是由社会最终产品构成的,由此,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社会总需求作为一定时期内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由该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流通速度之积构成。

因此,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调节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就能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扩展水平。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表示一般价格水平与总供给(即总收入)之间关系的总供给与表示表示物价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即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平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相互适应,是宏观经济的最终平衡。

其主要表现为:1.社会总供求平衡是货币形态的均衡,而非实物形态的均衡。

2.社会总供求平衡是动态均衡,允许短期偏离,但长期均衡。

3.社会总供求平衡是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总体均衡,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统一。

通过对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可以发现货币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货币供给量的增大,会使总需求相应增大,于是AD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则AD曲线向左平移。

《货币银行学》各章要点(一)

《货币银行学》各章要点(一)

《货币银行学》各章要点(一)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起源货币与现代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货币的起源,古今中外有种种学说。

(一)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主要有两种观点:先王制币说与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

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

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

(二)西方货币起源说主要有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富说。

创造发明说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

便于交换说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

保存财富说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三)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逻辑的线索: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与货币产生的联系历史的线索: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币材: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币材须具备四个特点;币材沿着历史顺序发展演变: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

金属货币:以金属如金、银、铜等作为材料的称为金属货币;金属充当币材采用过两种形式。

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纸制货币符号。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信用货币的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存款货币。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信用工具;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信用货币的范围不断扩大。

第三节货币的本质西方的货币金属说认为货币是唯一的财富,货币等同于贵金属。

西方的货币名目说认为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符号,是观念的计算单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通过分析商品,科学地分析了货币的本质,揭示了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货币与其他商品是相对立的,是特殊的商品。

因此,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还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第四节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易纲《货币银行学》【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第一章导论第一章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金”指资金,“融”指融通,“金融”是社会资金融通的总称。

资金主要以货币形式存在,而银行则是资金融通的主渠道。

如果把金融体系比作人体的循环系统,那么,货币就是血液,银行就是主动脉。

货币和银行是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

第二章第二章给出了货币的定义和职能,详细地讨论了货币这一一般等价物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性。

这一章的特点是除了讨论西方经济学中货币的规范定义和职能外,还结合中国过去计划经济的实际,讨论了货币与票证共存的情况。

第三章第三章讨论利率这一货币银行学的核心概念,给出了计算各种金融工具利率的方法。

利息是资金的回报,是在一定时间内使用资金的费用。

人们把钱存在银行,意味着在一段时间里把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银行,所以银行要付利息。

第四章第四章讨论人们如何进行资产选择。

在给定的财富水平上,人们对各种资产的选择取决于各种资产的相对收益、相对流动性和相对风险,收益高的资产风险也越高。

第五章在第五章中,将讨论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

直接金融指用款者在资本市场上直接发行股票和债券,从提供资金者手中得到资金;间接金融是指用款者通过金融中介组织融入资金。

第六章第六章重点介绍商业银行的业务与管理。

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存贷款业务。

金融市场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既是最古老、又是最现代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的管理有三个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贷款要能安全收回,按时还本付息: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要能随时作好准备兑付客户的提款,一个商业银行可以有高质量的贷款,但是贷款期限未到,而存款客户急需提款,就会产生问题,这种问题就是流动性问题;盈利性则指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该使其利润最大化。

第七章第七章全面介绍了政府对银行的监管。

银行业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除了银行业以外,金融市场还包括证券、保险、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物市场。

货币银行学经典教程

货币银行学经典教程
• 1、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
度。
• 银两本位制、银币本位制 • 2、金银复本位制 :是以金、银两种金属同
时作为货币金属,金币、银币都可以自由铸 造的货币制度。
• 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各自的实际价值
流通。
• 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的比例关系由国家用
法律确定。
跛行本位制:以金、银同为本位币,但金币
4、支付手段职能:
世界货币的作用:
第四、外汇储备达到一定规模,人民币汇率在 合理均衡的水平下保持基本稳定
• 四、货币的作用: • 货币的作用就是指货币执行其各种职能时,
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 1、货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作用的共同

• 市场经济国家货币的职能是相同的 • 货币作用的发挥具有综合性 • 货币流通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律,是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不充分的、萌芽的价值表现形式
第四、货币价值形式
• 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 • 价值比较高 • 易于分割 • 易于保存 • 便于携带 • 二、货币的发展 • 1、实物货币 • 2、金属称量货币和铸币
3、信用货币: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三、货币的职能:
3、贮藏手段职能:
3、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 币制度。
是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
然后用外汇在外国兑换成黄金。
•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 第一、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 • 第二、货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投放。 • 第三、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对
货币供应实施管理。
第四、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伸缩弹性。
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 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执行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

《货币银行学》电子版教程目录1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第一节货币概述5第二节货币的形式10第三节货币制度21第二章信用与利息21第一节信用概述22第二节信用形式25第三节利息26第四节利率35第三章金融市场45第二节金融工具62第三节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81第四节衍生金融市场99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99第一节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概述货币是普通而又神秘的。

货币的历史悠远而复杂,其存在的形式也因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货币是与财富、收入不同的概念。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与货币打交道,那么,究竟什么是货币?货币的存在形式有哪些?货币的职能是什么?货币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货币和经济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是本门学科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货币的起源研究货币的起源是正确理解货币本质的关键。

对于货币的起源,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经济学家都看到了与交换发展的联系。

他们对于物物交换的困难及向媒介交换的转化,引述过很多生动的事例并作了多方面的剖析,得到的结论是:货币只能是进入交换的多种商品中的一种。

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基本上也是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的,但却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即用最完整的劳动价值论揭示出推动这一进程的本质矛盾.那就是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揭示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统一体.进而揭示价值的实质及其表现的必然途径.然后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导出货币这一范畴出现在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必然性。

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与其他商品的交换才能证明其存在,并在其他商品上相对地表现出来。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文):Money and Banking课程性质:选修课学分:2.0总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或上机)学时:0适用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货币银行学》是系统地研究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一门科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

通过把发达国家在货币、信用、银行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我国在金融领域的成功改革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内容先进、与国际接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体系完整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信用、金融和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今世界各国金融机构运行原理和规范,透彻理解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法规、政策及改革取向;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上以课堂教授为主。

教师在按照大纲的要求授课同时,适当补充最新资料。

同时适当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和搜集相关领域的最新资料,积累最新知识,并形成自己系统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货币银行学》的系统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扎实的掌握和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对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金融现象和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和正确的分析,能够利用基本理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和掌握金融活动中的一些基本实务操作。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 前言 (1学时)2 货币 (3学时)(1)经济运行与货币银行(2)货币的职能(3)货币的定义、本质3 货币制度 (4学时)(1)金属货币制度(2)现代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3)我国货币制度简史4 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6学时)(1)信用的产生与发展(2)信用形式(3)信用工具(4)利息与利率5 金融机构 (6学时)(1)金融机构概述(2)中央银行(3)商业银行(4)政策性银行(5)其他金融机构6 银行业务 (6学时)(1)银行的负债业务(2)银行的资产业务(3)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7 金融市场 (2学时)(1)货币市场(2)资本市场8 涉外金融 (4学时)(1)外汇与汇率(2)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3)国际收支(4)国际金融机构四、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无五、教材及参考文献教材《货币银行学》黄达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参考文献《现代货币银行学》饶余庆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货币银行学》孙礼照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西方货币银行学》李崇淮编著中国金融出版社《现代金融学》周大中编著北京大学北大出版社《货币银行学教程》艾洪德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大纲制定:杜凤梅大纲审定:王国贞制定日期:2009年8月一、判断1、我国的辅币是有限法偿的,不能用于纳税。

货币银行学教学新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新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新大纲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英文名称:EconomicofMoneyandBanking学分:3学时:51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类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二)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掌握。

2、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讲解和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

(三)重点和难点本课程从货币及信用入手,逐一阐明了利率、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货币信用经济中的运行、地位及作用,论述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货币供求的关系以及对由此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教学的重点是信用、利息和利息率、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教学的难点是西方的利率理论、货币供求理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理论等及在我国金融发展、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为基础课程,并要求具有一定的会计学和统计学知识,与财政学为平行课程,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则是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某些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这些后续课程,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则不一定学习这些后续课程。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货币银行学》,康书生、鲍静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货币银行学》,康书生、鲍静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3、《金融学》,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金融学》,曹龙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货币银行学》,艾洪德、范立夫,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货币银行学》,岳玉珠,郭慧文,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金融学》,王松奇,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9、《货币银行学》,姚长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货币银行学》,戴国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1、《货币银行学》,易纲、吴有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金融学》,鲍静海,科学出版社,2006;13、《金融学》,牛建高、杨亮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4、《新编货币银行学》,刘学华,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5、《金融市场学》,王千红、梁红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6、《中央银行学》,吴庆田,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7、《货币银行学原理》,于殿江,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8、《金融联考大纲详解》,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联考研究小组编,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年;19、《货币、银行与经济》,托马斯.梅耶,洪文金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20、《货币金融学》,米什金,李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1、《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劳埃德B.托马斯,马小萍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2、《货币与市场》,彼得S.托马斯,肖惠娟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3、杂志:《金融与保险》、《中国金融》、《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等;24、报纸:《经济日报》、《金融时报》等。

货币银行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货币银行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信用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通过其所具有的规模经济和信息优势,能够有解决经济金融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体系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称为货币供给量。

3、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

在适当的资产组合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就是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可分为个人的货币需求与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

4、货币乘数: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

货币乘数模型:m=Mⁿ/B5、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

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

6、派生存款:是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

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

可见。

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7、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内容广泛,通常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检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8、货币政策的传导: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

9、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货币银行学》教程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货币银行学》教程
第二十二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一)本章应该重点识记的基本概念: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 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是与自给自足式的自然 经济和以物易物的实物交换相对应的一个范畴。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的一种互相促进 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 金融压制:是指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陷入的一种相互挚肘 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 并存的格局。现代化金融机构是指以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的大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大城市 里营业。传统金融机构是指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放债机构、 当铺之类的小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和经济落后或 偏远的小城镇。
★社会投融资的满足度和便利度上升。 ☆一是投融资成本趋于下降,有力地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 转化; ☆二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投融资 安排,可以从总体上满足不同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各种需求,从 而使全社会的资金融通更为顺利; ☆三是各种投融资的限制逐渐被消除,金融创新通后各类 投融资者实际上都能进入市场参与活动,金融业对社会投融资 需求的满足能力大为增强。 ★金融业产值的迅速增长,直接增加了一国GNP或GDP的 总量,加大了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增强了货币作用效率,创新后用较少的货币就可以实现 较多的经济总量,从而意味着货币的作用能量和推动力增大。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 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包括货币信用制度、金融机构组织、 经营管理、金融工具、交易方式等等方面的金融创新。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 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金融相关比率:即现有金融资产总值/国民财富; 金融构成比率:各类金融工具在金融工具总额中所占的份额; 金融工具比率: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与非金融机构发行 的金融工具之比; 金融部门比率:各经济部门在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中所占份 额; 分层比率:同类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所占份额 以及在主要金融工具中所占份额; 金融中介比率:所有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 产中所占的份额; 融资比率:各融资方式占全部资金来源的份额

货币银行学_艾洪德_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_艾洪德_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课程组课程概述课程的性质货币银行学是全校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之一,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与入门课程,是财经学科相关专业学习、了解金融理论与实践的选修课,是1990年代初期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为学生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熟悉银行、资本市场运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金融活动及其宏观金融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经济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意识和全新的金融理念,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在金融科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素养。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介绍本学科理论的前沿性课题,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经济学各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计划教学总时数为48学时,其中包括课堂讲授42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习题课2学时。

课程总学分为3学分。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经济学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预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艾洪德、范立夫编著:《货币银行学》,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3月版教学参考书:1.夏德仁:《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艾洪德、张贵乐主编《货币银行学教程》2005年版。

3.[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夏德仁《货币银行学》章节题库(金融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夏德仁《货币银行学》章节题库(金融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夏德仁《货币银行学》章节题库第十章金融与经济发展一、概念题1.金融压抑(对外经贸大学2004研)答:金融压抑是指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全国家存在的各种过于严格的金融管制,包括利率限制、外汇管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

金融压抑的出现往往反映的是一个经济体的市场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不完善,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此外还有政策或体制方面的原因。

2.金融相关率(吉林大学2003研;北师大2003研)答:金融相关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

金融活动总量一般用金融资本总额表示,它包括:非金融部门发行的金融工具(即股票、债券及各种信贷凭证);金融部门,即中央部门、存款部门、清算机构、保险组织和二级金融交易中介发行的金融工具和国外部门的金融工具。

经济活动总量则用国民生产总值表示。

从经验数据看,一般经济越发达的国家金融相关率越高,而通货膨胀率越高,金融相关率越低。

在一个国家中,金融相关率有升高的趋势,到一定水平就趋于稳定。

3.金融发展答:指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和金融产业的高度化过程带来金融效率的提高。

体现为金融压制的消除、金融结构的改善,即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多样化。

其量的方面(规模)可以以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比率(金融相关比率)等指标来衡量。

质的方面(效率)可以以实际利率、金融工具与经济部门的分类组合(金融相关矩阵),各部门的资金流量表的合并(金融交易矩阵)和融资成本率等指标来衡量。

经济主体为追逐潜在收益而进行的金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根本动力。

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金融相关比率趋于提高。

4.金融自由化(深圳大学2009研)答:亦称“金融深化”,是“金融压制”的对称,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政府改变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形成金融资产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的目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金融与经济发展一、填空题1.金融在整体经济的关系中一直居于地位,它不能脱离经济追求自身发展。

2.金融风险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呈。

3.金融发展程度越高,金融作用力会。

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呈二元结构指的是和。

5.人们把金融领域出现的以为特征的的新事物统称为金融创新。

6.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1.经济发展对金融起( )。

A.一定的 B.决定性 C.不确定 D.推动2.金融深化表现为金融与经济发展形成一种()状态。

A.良性循环B.恶性循环C.无序D.频繁变动3.造成金融压制的原因之一是金融市场落后,尤其是()发育不全。

A.货币市场B.资本市场C.外汇市场D.黄金市场4.金融创新增强了货币供给的( )。

A.外生性B.内生性C.可控性D. 可测性5.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是()。

A.利小于弊B.利弊均衡C.有利无弊D.利大于弊6.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与货币作用效率呈( )。

A.反比 B.不可比 C.正比 D.不确定关系7.当代金融创新的( )特点大大刺激了创新的供给热情。

A.高收益低成本B.安全性C.投机性D.灵活性8.“金融二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B.麦金农和萧C.凯恩斯和托宾D.弗里德曼和施瓦茨9.“金融二论”重点探讨了( )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A.经济部门B.金融部门C.经济与国家发展D.金融与经济发展10.下面选择中不是导致金融结构发生变动的主要因素的是( )。

A. 制度因素B.金融创新的影响C.技术进步D.金融风险三、多项选择题1.当代金融业务创新的体现是( ) 。

A.新技术在金融业中广泛应用B.金融制度创新C.金融工具不断创新D.新业务和新交易大量涌现E.金融组织机构创新2.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是通过()途径来实现的。

A.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B.绕过法律C.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D.增强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力E.增强金融作用力3.在解说金融创新的成因时,涉及需求因素的有()。

A .财富增长说 B.制度因素说 C.货币因素说 D.需求推动说 E.经济思潮说4.货币作用效率可以用()与()的比率来衡量。

A.金融资产总量B.货币量C.信用量D.商品总量E.经济总量5.对经济货币化程度起支配作用的影响因素是( )。

A.政府的决心B.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C.金融的作用程度D.社会公众的强烈意愿E.信用的发展程度6.金融深化可以通过以下( )效应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A.储备 B.投资 C.就业 D.收入 E. 替代7.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主要有( )。

A.经济发展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B.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C.信用关系的发展程度D.经济主体行为的理性化程度E.文化、传统、习俗与偏好8.我国学者对金融功能表述多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展开,若考虑到金融各个要素及其组合后所提供的功能,金融功能可概括为()。

A.投融资功能B.服务功能C.资源转移D.风险管理E.股份分割9.发展中国家实现金融深化首先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A.政府提高货币化程度B.政府鼓励金融创新的发展C.政府推行全方位金融改革D.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不适当的干预和管制E .政府允许利率、汇率机制自由运行四、判断对错题1.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

( )2.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在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不良影响和负作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 )3.当代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宏观、微观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

( )4.“金融二论”的核心观点是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和干预。

( )5.金融在整体经济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它可以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

( )6.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也正逐步转变为金融经济。

( )7.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商品化成正比,与货币作用力成反比。

()8.国际货币制度创新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趋势,它与国际金融监管创新同属于金融组织结构创新。

( )9.一般地,金融结构越趋于简单化,金融功能就越强,金融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

( )10.当代金融创新革新了传统的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剧了金融业竞争,形成了放松管制的强大压力,但并未改变金融总量和结构。

( )五、名词解释1.金融压抑2.金融深化3.金融构成比率4.金融约束5.金融相关率六、简答题1.经济货币化程度受哪些因素制约?2.为什么要消除发展中国家的压制?七、论述题结合国内外实际,谈谈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深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一、填空1.从属 2.反比 3.越大4.现代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 5.新型化、自由化、多样化6.金融深化二、单项选择1.B 2.A 3.B 4.B 5.D 6.C 7.A 8.B 9.D 10.D三、多项选择1.ACD 2 .ACDE 3.AD 4.BE 5.BC 6.ABCD 7.ABCDE 8.ABD9.DE四、判断1.错 2.对 3.错 4.对 5.错 6.对 7.错 8.错 9.错 l0.错五、名词解释1.金融压抑:即金融体系的落后和政府当局不恰当的金融管制政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阻滞作用,发展经济学称之为金融压抑。

2.金融深化:麦金农和肖认为,金融压抑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而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迅速增长则必须解除对金融资产价格的不适当管制,实现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这便是所谓的金融深化。

3.金融构成比率:所有产出品中用于交换的比率。

4.金融约束: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以达到既防止金融压抑的危害又能促使银行主动规避风险的目的。

5.金融相关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之比,亦即与实物资产总额加对外净资产之比。

六、简答1.经济货币化程度受哪些因素制约?一国货币化程度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有两个因素起支配作用: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用商品化衡量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是货币化的基础。

因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产品分配的计划经济中,使用货币的范围很小,货币化程度自然很低。

只有当社会产品都成为商品时,才有广泛的商品流通和交换,才需要用货币去计价流通、媒介交换和进行价值分配;商品经济越发达,商品交换、价值分配和价值管理就越复杂,货币的作用力就越大。

二是货币金融的作用程度。

货币化程度与金融的作用程度高度正相关。

一般地,金融的作用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货币信用关系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领域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可以直接推动货币化进程。

(2) 金融业的发展程度。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货币化进程。

2.为什么要消除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制?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使金融和经济发展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麦金农和萧认为,当代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金融压制的状况。

金融压制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降低了社会储蓄并阻滞其向社会投资的顺利转化,资金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金融业的落后状态,因此,解除金融压制是发展中国家繁荣金融、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七、论述结合国内外实际,谈谈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深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屉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和经济发展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金融深化首先应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政府放弃对经济活动特别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干预和管制;第二,政府允许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汇率机制自由运行。

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改革的进展状况是相当不平衡的,在已经进行的改革中,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

主要应注意以下问题:(1)以金融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改革,一定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

在那些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国家里,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高通货膨胀率容易导致高利率和实际汇率变动,从而使资金出现不规则的流动。

只有首先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金融改革才能避免上述种种经济不安定状况。

(2)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必须与价格改革或自由定价机制相结合。

假若一国的价格仍然是保护价格或管制价格,在这种价格信号扭曲的条件下实行金融自由化,资金流动就会被错误的价格信号所误导,结果出现新的资源配置结构失调。

(3)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并不是要完全取消政府的直接干预,而是改变直接干预的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要以法律和规章的干预取代人为的行政干预,从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经历者看,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放松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但在放松管制的过程中,若不注意建立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谨慎的管理制度,就会在信贷的分配方面出现失控,情况严重时会致使许多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并面临破产威胁。

(4)政府当局在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和价格改革政策时,必须预先判断出相对价格变动对不同集团利益的影响,井出于公平原则和政治均衡要求的考虑,采取适当经济补偿手段。

同时,政府当局也应采取一些可行的过渡性措施,以减轻社会震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