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

——解析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局限

石云亮[1]2017年4月3日

【内容提要】

安全标准化体系是基于一个假设而建立的体系,随着普及推广,“硬伤”日渐显现。文章举例尾矿库标准化,指出了挂牌督办的尾矿库可以达

标,子虚乌有的尾矿库也可以达标。缘何如此,文章进行了解析。

按照标准化的程序去做事,是正确的做事,但未必是做了正确的事。

企业安全人,只有当充分认识了体系的真谛和缺陷之后,才不会陷入似安

全而又非安全的怪圈。

正确的做事和做正确的事,这话说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但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绕口令”更多,安全中就不乏其例。

案例1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该怎么做,我们熟知的方法是:建立隐患排查制度、落实排查人、记录排查结果、制定整改计划、督促整改、验收销号、资料存档,由此形成闭环工作链和资料链。这个流程,我们熟悉,并以熟悉这个流程而自豪,因为我们是安全人。按照这套流程做,是正确的做事,按照这套流程做,但未必是做了正确的事。换言之,排查隐患真的需要这些环节吗?没有这些环节就不能排查隐患、整改隐患、实现安全吗?是有企业需要这样的流程,还是所有企业都需要这样的流程?本文后面回答。

案例2标准化体系

过去的岁月里,我牵头过本单位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工作和14001(环境管理体系)、18000(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创建工作。鉴于单位先前经历过ISO9000的几年磨练,因此我在升级ISO9001和后两个体系的创建中,大胆地去掉了其中的一些冗余环节,即为了回溯而设置过度的冗余环节。

标准化体系,重视痕迹,强调回溯,把这当成了精髓。举个举例:接电话。该怎么留痕迹?要求接电话的人作来电记录、处理记录,处理不了有移交环节(甚至于还有跨部门的会商记录)、接下来是逐级反馈回来的记录、最后落实到接电

人哪里去作闭环记录。假设一天要接100个电话,都去这样做,岂不荒唐。在看似严谨的体系下把一件再平凡不过的寻常事演变成了人力物力的大量耗费,并且运转效率低下。标准化,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繁琐而生还是为了效果而生。溯本求源不言自明。因此,我把来电进行分类,规定只有什么样的电话才留痕迹,其余从略。同理,我删去了体系中其他地方的许多冗余。实践证明,运行效果更好。

案例3安全标准化

现行的安全标准化体系,是国外ISO的舶来品,继承了ISO的全部缺点,而安全的特性并未充分体现。比如“法规标准识别”,要求明确识别渠道,如:上级文件、新闻媒体、网络、会议、……,明确了可得分。再比如“管理制度”,规定了几十种制度、几十种记录,做到了可得分。至于是真做还是假做,都可得分。因为安全标准化考核的是过程,不是结果。而这,是个要命的缺陷。

2011年,我在重庆的一次安全标准化研讨会上,以尾矿库为例,通过打分表计算指出:再危险的尾矿库,哪怕得几分,只要文档好,就能达标。再计算后指出,纵然没有尾矿库,现场指标得0分,如果文档部分的得分率>81%,这个虚拟的尾矿库也能判定为安全达标。以下贴图,是我2011年分析讲稿的一部分。

不难看出,为安全保驾护航的安全标准化,体系架构中存在着严重缺陷。即:体系的设计者用逻辑关系推想真实世界,用文档严谨预想现实认真。这样的逻辑并不普遍成立,但却被推演成为了普适性。这是标准化体系的“硬伤”。

为什么体系的设计者会误犯普适性的错误?也许设计者想到了中石油。跨国级的公司,管理正规,作风过硬,管理层级多,地域分布广,制度管人管事是必然,回溯也必要。但是天下还有5000人、500人、50人、15人等等规模的企业存在,体系的制定者为求一统,就用最复杂的体系来囊括全社会。但如此一来,不仅害苦了全国的大多数企业,还无意间将标准化引入了歧途——重过程、轻结果。这就是尾矿库计算得分后出现了荒唐结果之所在。真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坏了保驾安全的初衷。如果企业不谙其中缘故,也跟着“重过程、轻结果”就大错特错了,须知企业是否安全,企业负责人、企业安全人是要担责的。

2016年底重庆统计,工贸企业202万家,闭着眼睛估计也知道规下企业是绝大部分。因此企业安全人是按程序去做正确的事,还是因地制宜正确地去做事,这个“绕口令”就值得太多人玩味。实事求是,才是我们办事的准则。

体系的制定者可能怎么都不会想到:成堆的制度、冗余的记录,虽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但由于没做区分,于是文档成为八股文,虚资料满天飞,安全中介机构卖文档可盈利,机构之间乱杀价有了空间,虽然复制文档无成本,但因政府规定服务机构辅导标准化必须到企业现场,因此向客户面交电子文档时的差旅费反倒成了中介机构的刚性成本。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管理机关要求企业的部分制度上墙。但这样的管理机关多了,企业办公室的墙就不够用了。聪明的企业人就把制度镜框化,谁家来了就挂谁家要求的制度。看着墙上整齐划一的制度,上级检查人和下级被检查人都相视一笑。这是认认真真走过场,扎扎实实做形式。追求了形式而未追求实质。

冗余,是安全设备设施提高安全可靠性的措施,不是完善制度和记录的措施。风险管控到位,未必是隐患制度制定到位。两者是相关关系,不是同一关系。

怎样才是做正确的事呢?下面举几个例子。

操作规程。有安全人总想去寻求制度模版,其实不必要。工厂不同、岗位不同、生产特点不同、工人的基础条件不同,寻来模版也未必有意义。应该分析本厂工人的不足之处(如不良作业习惯、不正确的作业顺序),对照缺点制定出几条约束条款,或者查阅安全操作规程、技术标准的条款,用本厂工人读得明白听得懂的语句制定出几条(三、五条,七、八条即可)。一个时期过去了,工人的习惯养好了,接着是引入新要求修改操作规程。如此重复就是PDCA。修改周期不必全厂整齐划一,应该具体岗位而定,这叫因材施教。如果所有的岗位责任制都制定出几十条,工人反倒没有了遵守的兴趣,这叫纸上谈兵。

培训计划。培训率100%,不可能也不必要。应区分为该培训谁,该怎么培训。比如企管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危险岗位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安全人员等100%培训,炊事员、清洁工、花工等培训可以,不培训也可以。有的培训就是几句话(只不过要经常性地去重复),有的培训是在教室里,有的培训是在设备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