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实施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有效数学课堂从读懂学生开始——顾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引发的思考
有效数学课堂从读懂学生开始——顾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引发的思考摘要:读懂教材和读懂学生是有效课堂教学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读懂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贴近学生的思维和困惑点,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有效读懂学生学习起点刘加霞教授指出: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教学。
实现有效教学仅仅解读好教材、读懂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学情、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找准学生“学”和教师“教”的连接点,才能教给他们需要的知识;读懂学生,找准学生的真实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惑,才能真正成为有生命、有效的课堂。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如何直面学生的学情,顾志能老师做了很好的诠释,他超越教材直指数学本质,独具匠心的设计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如何真正读懂学生,实现有效教学。
一、找准学生学习起点,精准切入展开教学。
奥苏泊尔提出:“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结合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程度,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并精准切入,课堂教学才能更有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
教学片断一:师:你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了解?生: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肯定是180°。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
生:我测量过。
生:我在书本上看到过。
师:刚才很多同学说“三角形内角和180°”,这个事情你们相信吗?确定吗?师:请看,这个三角形内角和几度?(学生齐答180°)师:老师在这个三角形中加一条线,再把它这样移开,现在出现了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几度?怎样确定它们的内角和度数?(见图1)生:量一量。
……教师经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上课前学生已经知道相关的内容和结论,这样的课,该怎么上?“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对于四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内角和180°”这个结论在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渠道得知,并且对这个结论孩子们已经深信不疑。
用好教材,提高课堂实效——有效教学的一点反思
有效教 学 是指
可 能好 的教 学 效果 是 偶然 的 , 需 要教 师 执著 地追 求 与对 自身 教学 的 反思 , 才能 达到 有 效 的课 堂教 学 。 新 课程 标准 要 求教 师 : 要 根据 学生 的 具 体 情况 , 对 教 材 进行 加 工 , 创 造 性 地 设 计教 学 过 程 , 也 就 够, 这 样直 接影 响 了教 学效 果 。例如 : 在 进行 二 年级 上 册 “ 9 的乘 法 口诀 ” 的教学 时 , 学 生在 对 口诀 意义 的理 解和 概括 上 都没 有 问题 , 但在 熟记 口诀 上存 在 问题 。仔细 分 析其 原 因 :
讨论 : 你 发 现 的这 些规 律可 以帮 助你 记忆 9的 口诀 吗 ? 学生 讨论 中 把规律 和 口诀 的识 记 联系起 来 ,再 配上 补充 练 习结 合加 以 巩 固 , 这 样学 生 对规 律 的理解 就会 更加 深刻 , 也就 更
更渗 透 着数 学思 想 , 所 以教师 一定 要准 确 把握 教材 , 把握 教 材 的科 学体 系和 逻 辑结 构 ,把握 教 材的 重 点 内容和 非重 点 内容 , 把 握教 材 的难 点和 疑点 。我 们作 为 教师 , 只有 比较 科 学地 “ 入” 教材 , 才能“ 出” 教 材 。因 此备 课 时 , 教师 要 认真 读 懂教材 , 知 道 教材 中编 写 了什 么 , 为 什 么这 样 编 写 , 对 教 师 的教 学 有 什 么 启示 , 只 有 这样 熟 悉 解 读教 材 、 把 握 教材 , 才
远, 与信 息技 术发 展 迅猛 的今 天相 比 , 显 然 不能 适应 教学 要 求 。因此 , 教师 在 教学 中要 联 系生 活实 际 , 根 据教 材 的编 写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众所周知,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传统的教学观念我们往往是以“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来定位这三者的关系。
这种教学观念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将这三者的关系定位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呢?笔者在自身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和努力。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尝试,重新审视自身的英语教学工作,寻找努力的方向,力图重建小学英语课堂创新型教学方式,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读懂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此外,还提出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教师还可以对教材做其他方面的调整,采用最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方法。
作为一线教师,对自己所任教年级的教材至少必须要做心中有数。
首先要读懂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和基本学习内容,以及各单元主题的具体内容和单元间的联系。
通过读懂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其次,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研读教材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使用教材,我们教师应努力尝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更多地发挥创造,将“教师带着教材教”转变为“学生带着教材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出的“先学后教”理论在我们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先学”就是让学生先学习教材,可以在教师“教”之下进行,也可以按导读要求进行,还可以完全由学生独立学习进行。
学生对教材的先学,对教师课堂讲解、提问和讨论等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后教”是教师进行针对性和提高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提出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的过程。
有效教学,从读懂学生开始
有效教学,从读懂学生开始作者:陈璐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2年第09期课改之后,随着对教材研读的深入、对课堂本色的探索,对于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研究也愈发受到重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因此,教师进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读懂学生,即不能以教师的认知代替学生的认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而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所思所想。
只有当学生已有的经验被唤醒,并把所学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会开展有效的学习,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
一、读懂学生的已有基础,确定有效的教学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对学生已有基础的分析是把握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
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分析所要教授的知识内容,全面了解学习这些内容从知识的角度、技能的角度、思维方法的角度等都需要具备哪些基础,学生是否具备学习这些新知识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以及学生对于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等等,以此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依据学情安排教学顺序。
在“时、分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按照“认识钟面的结构——教学时、分的含义和进率——教学看钟表的方法及时间的写法”的顺序编排。
执教前,我了解到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了看钟表的生活经验,就对教材安排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首先通过师生谈话,由学生试着读出教材情境中所给的钟面上的时刻,自主介绍读时刻的方法。
当学生对一些钟面上的时刻的读法有争议时,再要求4人小组合作研究钟面结构,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将有关钟面上的知识直接填在课本上。
汇报交流后,再读之前有争议的钟面时刻。
在引导学生再次看钟面时刻时,让学生注意并掌握按顺时针看的方法,使学生不仅会看时刻,而且会巧看时刻。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学生享受“好吃的有营养”的数学教学高二数学教师庞老师2009年1月10日,我们一行五人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组织的专题会议——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
本次会议都由全国著名的专家进行讲座,我听了之后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有两位数学教师的讲座对我更是触动很大,这两位教师分别是:吴正宪老师,北京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北京人大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
下面我就这两位教师的讲座给大家做一个汇报,汇报的题目是;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学生享受“好吃的有营养”的数学教学触动: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女儿问爸爸:你总让我吃这吃那,说他们都有营养,可这些东西我都不爱吃,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反思:1.将数学成人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把我们学过的知识经过自己多年的认识强加给了学生,而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的接受程度,从而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难,而且是越学越难。
更有些教师从高一就开始灌输高考论,高考考的我们就学,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使得学生三年都背负高考的压力为学习的动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谈什么动力呢?2.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追求单一♦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媒体应用——舍本求末♦情境创设——牵强附会♦评价语言——滥用失真♦学生活动——放任自流♦教师表现——退居二线♦情感态度——穿鞋戴帽♦学科整合——花拳绣腿♦教学形式——一味求新教学中的几个不等式♦教师讲解≠机械灌输♦教师聪明≠学生聪明♦传统的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方法♦问答式的教学≠启发式的教学♦尊重学生≠放纵学生♦课堂开放≠完全放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提倡教学民主≠不要教学秩序♦学习技巧≠学习技能♦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发学习♦教学创新≠标新立异♦教学的观赏性强≠教学的时效性高♦课堂气氛活≠教学效果好♦教学花样多≠教学水平高坚守: 坚守多年来数学教学的规律坚守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全国很多地方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开始了,而我们的第一轮才刚起步,全国的教学改革已经从以前的传统教学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为导演,并且逐渐从盲目的课堂表演,课堂上追求亮点中转变过来了,我们正好借这股东风少走一些弯路,把我们的教学改革转变为务实的教学,成为能使学生真正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教学。
读懂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读懂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读懂教材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教材往往利用一个情境图呈现多个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有时明显,有时隐蔽较深,需要教师洞察秋毫。
例如一年级上册学习“8的加法”时,教材创设了“跳绳”游戏的情境图。
情境图下面给了一个□+□=□空白算式,让学生填空。
教学时,教师一般能够读出“2个小朋友摇绳,6个小朋友跳绳,一共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的信息。
但空白算式说明答案不唯一,还隐蔽着其他数学信息,如:8个跳绳的小朋友中,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不戴;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5和小朋友穿裤子;有4个小朋友是男生,4个小朋友是女生。
在这个教材情境图中,学生不仅体验了“8”的构成,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同时又可以通过这个情境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二、读懂教材情境中的“主人公”对话。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主人公”有淘气、笑笑、智慧老人、老师、机灵狗。
有时只有淘气、笑笑出现,又时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同时出现,有时只有“智慧老人”或“老师出现”。
出现的“主人公”不同,教学方式方法要有区别。
例如:四年级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内容:“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中“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的整理记录结果之后。
笑笑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她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有了数学层面的思考与发现。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三个读懂不久前,在衢州举办的“全国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材副主编张丹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对三个读懂进行的解读,整理如下:一、读懂教材:1.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主题图、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
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但万变不离其中。
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3.关于教材要四读:(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
比如: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
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
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
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读懂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
教师“ 读懂教材” 的含义
读 瞳教 材 是 指 教 师 突 破 传 统 , 再 是 枯 燥 地 、 械 不 机 地 、 木地“ ” 材 , 麻 用 教 而是 根 据 对 学 生 的 研 究 、 生 活 对 实 际 的 研 究 、 教 材 文 本 的 研 究 , 生懂 的 知 识 可 “ 对 学 快 速 推 进 ” 不 懂 的 地 方 可 以 “ 慢 脚 步 ”教 材 前 后 可 以 , 放 , 颠倒 次 序 。 一句 话 , 匿教 材就 是 创 造 J 使 用 教 材 。 读 眭地 二 、 师 “ 懂 教 材 ” 好处 教 读 的 我 地 区 正 在 大 力 推 进 “ 动 导 学 ” 学 模 式 , 教 活 教 即 者通 过 对 课 标 、 本和 学 生 的研 究 , 计 出 更 贴 近 本 班 课 设 学生 实 际 水 平 的活 动 方 案 , 者 只 有 在 “ 懂 教 材 ” 教 读 的 基 础 上 , 能 设 计 出科 学 的 活 动 方 案 , 能 实 现 提 高 课 才 才 堂 效 率 的 目的 。设 计 “ 法 交换 律 和 结 合 律 ” 动 方 案 加 活 时 , 者认 真 研 读 教 材 和 教 师 用 书 后 发 现 , 使 学 生 能 笔 要 够灵 活地运用加法 交换律和结 合律进行简便 运算 , 必 须 先 让 学 生 弄 清 加 法 交 换 律 和 结 合 律 的 区 别 。 笔 者 设 计 了 两 个 活 动 : 动 一 , 比 “8 1 = 5 1+ 8 4 ” 活 对 2 + 7 4 7 2 = 5 这 两个 式 子 , 生 可 以 推 导 出 “ 8 1 = 7 2 ”观 察 后 能 学 2 + 7 1+ 8 , 发 现 加法 交 换 律 是指 两个 加数 的位 置变 了 。活 动二 , 对 比 “2 + 7 + 3 6 和 2 + 1+ 3 = 8 , 重 引 导 学 生 ( 8 1 )2 = 8 8 (7 2 )6 ”着 明 白两个 式 子 的 不 同在 于 运 算顺 序 变 了 。这 样 一来 , 教 师 能 够 引 导学 生把 学 习 的重 点 聚焦 到 “ 法 交 换 律 , 加 换 的 是 加 数 的位 置 ; 法 结 合 律 , 的 是 运 算 顺 序 ” 两 加 换 这 句 话 上 , 简单 单 的 两 句话 便 概 括 了 一节 课 的 内容 。教 简 师读 『 董了教 材 , 排 活 动 环 节 时 才 能 做 到 重 点 突 出 , 安 有 的 放 矢 。 因此 , 师 只 有 做 到 “ 懂 教 材 ” 能用 好 教 教 读 才 材, 才能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 、 发现 、 质疑 , 才能开 阔学 生 的 视野 ,丰 富学 生 的学 习经 验 ,更 好 地 服 务 教 学 实 践 。 只有 这 样 , 师 才 能 真 正 成 为 课 程 的 开 发 者 、 设 教 建 者和 实施 者 。 三、 教师怎样做 才能读懂教材 “ 懂 教 材 ” 能 肤 浅 地 理 解 为 部 分 内容 的 颠 倒 和 读 不 更换 、 别 活 动 的 变 化 、 些 情 节 的 调 整 等 等 , 要 深 个 一 而 入研 究教 材 的 设 计 意 图 ,尽 最 大 可 能 提 高 单 位 时 间 里 的学 习效 率 。这 样 , 师 需 要 做好 以下 几 点 : 教 第一 ,当教材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相 差 较 远 时 , 师 可 以将 其 换 成 学 生 熟 悉 的情 境 。例 如 , 教 在 指 导 学 生 运 用 已 经 获 得 “ 隔物 体 个 数 之 间 的关 系 ” 间 这 个 知 识 点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时 , 材呈 现 的情 境 是 “ 子 教 兔 排 队 ” 与 “ 子 排 队 ” 比 , 用 学 生 排 队 做 操 时 的 前 。 兔 相 运 后 或 左 右 队 形 特 点 来 学 习这 部 分 知 识 ,更 能 让 学 生 获 得 深 刻 的体 验 。做操 时 , 用 尺量 出 两名 学 生之 间的 距 我 离。 这样 一来 , 生 的 体验 更 深 刻 、 真 实 , 部 分 知 识 学 更 这 也 就 掌握 得 更 牢 固 了 。
课堂教学三读懂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三读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通过学习课堂教学三读懂,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三读懂的内涵课堂教学三读懂,即“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教学”。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读懂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动机,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2. 读懂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使教材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
3. 读懂教学: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艺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三读懂的重要性1.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三读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读懂学生,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课堂教学三读懂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课堂教学三读懂的实施策略1. 读懂学生(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读懂教材(1)深入研究教材: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知识点等,把握教材的内涵。
(2)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
读懂学生,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以使 学 生 参 与 的 数 学 活 动 的 过 程 。
能 ,发 挥 学 生 的特 长 , 了解 学 生 发
展 中 的需 求 ,帮 助 学 生 认 识 自我 ,
建 立 自信 。
通 过 读 懂 教 材 , 了解 知 识 的前 后 联
系 ,从 I 『 . 解 学 奄 每 个 阶段 已达 到
方 面 的 发 展 状 况 ; 发 现 学 生 的 潜
教 完 。 但 如 果 我们 细 细地 去体 会 教
材 ,就 绝 非 这 么 简 单 。 教 师 不 是要 简单地将这些静态的结果 “ 教 ” 给
学 牛 ,而 是 要 将 这 一知 识 转 化 为 可
学 生 对 该 知 识 的掌 握 程 度 ,从 而 可 以进 一 步 对 学 生进 行 适 当 的 引导 与
分展 示 学 生 的 思 维 过 程 。 课 堂 上 问
题 的 设 置 是 引 导 学 生 去 思 考 、去 分
一
例 如 :在 教 学 《 口算 两 位数 乘
位 数 》 时 ,我 出示 1 6  ̄ 3 ,让 学 生 用 自己 的 方 法 进 行 计算 ,学 生 中 间 会 出现 多 种 不 同 的 计 算 方 法 : ( 1 ) 把 1 6分 成 8和 8 ,8 × 3 = 2 4 ,2 4 + 2 4 = 4 8 ; ( 2 )用加法 进行计算 ,
1 6 + 1 6 = 3 2 ,3 2 + 1 6 = 4 8 ; ( 3 )把 1 6
析 、去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因 此 ,教 师
要 根 据 学 生 的答 问 进 行 追 问 ,从 而
点拨 ,让 学 生 充分 展 示思 维 过 程 。 3 . 通 过读 懂举 生的 练 习 ,墙 养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和读懂教材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读懂学生是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兴趣、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读懂教材则是指教师需要精读教材,深入理解其内容,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教材中的知识。
要达到读懂学生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调查学生: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2. 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参与程度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3. 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要达到读懂教材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深入阅读:仔细阅读教材,理解概念、定义、公式和例子,同时关注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2. 总结归纳: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层次。
3. 拓展应用:将教材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将知识变成实际操作,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谈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谈读懂学生,追求高效课堂作为一名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前提和基础。
一、读懂教材是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教师不能只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准确把握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更是教学的切入点。
读懂教材可以说是教师灵活运动教材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需要。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不注意研读教材,仅凭自己的经验和传统观点去看现在的新教材,凭自己过去对本节课的做法去理解与设计现在的课堂教学,这种做法显然是与新课程观不相符的。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与创造者,因而对现实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通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读懂学生是前提,从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开始读懂学生,核心是要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现在需要什么,我们应给学生教什么。
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学生已经会了的,再去讲授,是重复,而且还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学应当是教学生不会的,教了可以会的知识,因此,教师课前了解学生非常重要。
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相识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读懂学生,教师要走出一个误区,做到三个转变,即我教的学生我怎么能不了解。
读懂学生,了解学生并非易事。
教学是有生命的,生命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人的发展的教学。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
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
准确把握教材、合理运用教材、灵活建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拓展思维、发展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最大限度发挥教材功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此,结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准确把握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读懂教材,准确定位目标课前读懂教材,准确定位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鸡兔同笼》是一个传统而经典的趣味数学问题。
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是:以图文的形式呈现问题情境—以表格加“旁白”提示,呈现三种列表方法—“练一练”呈现三个表格解答问题。
其目的是让学生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备课之前,我向同年级的几位老师了解了这一内容的教学情况,他们普遍反映:尝试让学生用列表法解决这一问题很麻烦,后来就干脆让学生直接用老办法——假设法列算式或列方程解答,用假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接受很快,但有少部分同学还是难于接受。
针对这一现状,我再次研读了教材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无论是新课教学还是“练一练”,教材都只呈现了“列表”一种解法。
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清楚写到:“教学时,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列表方法这一常用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不应要求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题。
”全面解读教材让我明白:教材将这一经典、传统的题目“鸡兔同笼”选编在“尝试与猜测”一节,其目的不是为了解答这一类题,而是以“鸡兔同笼”这个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学生通过对鸡兔同笼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吴老师的课太神奇了!”每次听完吴老师的课,我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你看,她的课生动有趣、学生思维活跃,她的课堂朴实又不缺智慧、自然又不失灵动。
为什么吴老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得如此好玩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找不到答案。
直到读了吴老师团队编写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吴老师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思考、设计教学活动,她能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孩子们送上好吃又营养的数学大餐。
一、读懂学生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当今的课堂,仅凭经验教学已经难以捕捉学生的需求。
研究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除了读懂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还要尊重学生,要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要给予学生客观、公正、平等的学习心理感受,力争把“爱”的阳光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吴老师的课堂里我们常常看到下面的场景:课堂上,学生的争论结束后,吴老师会真诚地祝贺获胜者:“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欢笑。
此时,吴老师并没有忘记那些暂时“败下阵”来的学生,同样深情地握住他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问题,给全班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你们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善于倾听并接纳同伴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是多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呀!”然后,吴老师郑重地向这些学生深鞠一躬,“谢谢!”一次握手,一声感谢,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让那些暂时的“失败者”找回了学习的尊严,认可了自己的价值。
仔细品味吴老师"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堂教学,原来这一切都源于吴老师用尊重、友善、智慧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磁场。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宝营学校乔广清听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学区杨莹老师讲的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课《一共有多少天》,我的感觉是,杨老师教学设计得好,讲得实在,学生学得踏实,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杨老师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
杨老师在课前介绍说,她在给第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没有认真了解学情,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课后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真调查了解了学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原来,85%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甚至默写7的乘法口诀,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7的乘法口诀理解不深。
第一节课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了这样的反思之后,她调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第二个班上了这节精彩的一课,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共有多少天》一课。
从杨老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好一节课,不仅要读懂教材,还要读懂学生。
那么。
“读懂学生”什么呢?一般认为,要读懂学生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3、学生的学习态度;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5、学生的学习风格。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杨老师就认真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即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了编制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虽然老师没有教,但大多数学生会背,会默写,但是缺乏对它的深刻理解。
在了解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以后,杨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不懂不会的地方,即乘法口诀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客观上,这正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
杨老师在正确分析学情之后,调整了教学设计,在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课件
选择教学方法
多样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 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 案例分析、实验等,以提高教学
效果。
启发性
教学方法应具有启发性,引导学 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
性思维。
互动性
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 堂讨论和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
学习氛围。
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多样化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 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 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了解各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把握教材的整体框架。
分析教材的难易程度,以便根据学生 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分布
掌握教材中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为 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挖掘教材资源
寻找教材中的案例和实例
01
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探索教材中的探究性问题
02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纪律
注意课堂纪律情况,学生是否有秩序 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是否能有效管 理课堂秩序。
分析课堂互动
教师提问
分析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效果,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
学生参与度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是否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
评估课堂效果
教学目标达成
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
读懂、读透、读活:科学教材解读的三个关键词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和学的材料”,它是教师展开教学的依据和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文本和载体,它承载着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人类文化的结晶。
现行的科学课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主题,主题下又衍生出若干个小课题,这些相互联系的小课题就构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框架。
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较为丰富,但文字资料比较少。
这样的教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喜爱这样的教科书。
但对教师来说,教学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教学目标的确定、重难点的把握、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斟酌。
如何科学地解读教材,提升备课的智慧,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三读”,即读懂、读透、读活教材。
一、读懂教材――有效备课的基础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树和小草》一课时,为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更多的小草,我准备了车前草、黄花酢浆草、牛筋草和狗尾草,在认识每种草的整体后,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观察、记录、交流。
最后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我自认为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探究到小草这种生命体的特征,能顺利地达成三维目标,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让我大为震惊:①课堂教学时间远远不够;②学生观察粗糙、肤浅,犹如蜻蜓点水;③探究内容过多,每一环节匆匆而过;④汇报交流杂乱无章,毫无科学概念可言。
反思自己的教学,明显感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没有真正读懂教材的用意。
再一次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本课教材,我发现对于小草,教材的意图并不是要求学生一一认识,而是通过借助于某一种小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交流汇报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小草也有生命,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这一概念。
恍然大悟之后,我再一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教材的意图和自己的理解,进行第二次的教学。
这一次,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小草,再请他们欣赏我准备的小草,发现小草都有根、茎、叶、果实等,既激发他们观察小草的兴趣,又能发现小草的共性。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实施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再思考通过第一轮的《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使我更加明确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懂得如何读懂,懂到通透,达到博懂,才能行之有效。
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一谈几点做法:1正确使用教材教材是专家所编写,要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在读懂“四目标”(课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课时目标)并转化为学生个体目标,明确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合理恰当使用教材。
①换掉不符本班学生实际的情境图;②对书中信息零乱的进行重新梳理。
如六年比的应用49页例2,读懂教材上的信息、明确还可以配制不同比例的洗洁剂,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不同问题,补充书中的空白点;③对知识上跨度大的内容要架个梯子;④对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提供些辅助资料,如课件、实物。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⑤把教材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即概念类,固定不变的定义、性质、公式……,计算类,解决问题类。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它们的编排特点,指导他们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此类问题,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有路可走。
如对一些定义概念,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反复阅读,在读中消化理解。
对一些性质、公式要掌握其推导过程,对于计算要掌握方法,对于解决问题要明确此类题的结构,了解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掌握解决不同类问题的方式方法。
2正确评估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他显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他隐性的一面。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学生是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主体,教师要正确评估每一个学生,要让他感觉到你是关注他的,而且很公平。
在课堂上不要随便冷言冷语的指责,出现问题要委婉处理,能课下解决的课后解决,课上要赢造民主愉悦氛围,让他们拥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心境,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思维才能积极主动,无忧无虑,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对学习才能达到乐此不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发表时间:2011-12-15T09:10:40.06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桂华[导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蒙校(137200)李桂华通过第一轮的《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使我更加明确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懂得如何读懂,懂到通透,达到博懂,才能行之有效。
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一谈几点做法:1正确使用教材
教材是专家所编写,要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在读懂“四目标”(课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课时目标)并转化为学生个体目标,明确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合理恰当使用教材。
①换掉不符本班学生实际的情境图;②对书中信息零乱的进行重新梳理。
如六年比的应用49页例2,读懂教材上的信息、明确还可以配制不同比例的洗洁剂,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不同问题,补充书中的空白点;③对知识上跨度大的内容要架个梯子;④对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提供些辅助资料,如课件、实物。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⑤把教材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即概念类,固定不变的定义、性质、公式……,计算类,解决问题类。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它们的编排特点,指导他们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此类问题,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有路可走。
如对一些定义概念,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反复阅读,在读中消化理解。
对一些性质、公式要掌握其推导过程,对于计算要掌握方法,对于解决问题要明确此类题的结构,了解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掌握解决不同类问题的方式方法。
2正确评估学生
对学生既要看到他显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他隐性的一面。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学生是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主体,教师要正确评估每一个学生,要让他感觉到你是关注他的,而且很公平。
在课堂上不要随便冷言冷语的指责,出现问题要委婉处理,能课下解决的课后解决,课上要赢造民主愉悦氛围,让他们拥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心境,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思维才能积极主动,无忧无虑,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对学习才能达到乐此不疲。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达到极至。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
”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建立起与学生沟通的绿色通道。
教师教学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和平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在课堂上与教师平等、民主交流的愉快感。
4学会沟通与交流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主动营造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情景。
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使我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正内涵。
5重视自身发展
大家都知道,教学的三要素是教材、学生、教师,课堂是活动场所,教材是媒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如何常态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最大化的发展,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我觉得它是经验不断生成的过程,由“读——懂——行——思”到“再读——再懂——再行——再思”。
经过师与生、生与生的思维轮回撞击,不断升华总结的过程,所以教师本身应不断“充电”,做到“一面教、一面学”,多渠道地广纳信息,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逐渐趋于高效。
6优化学法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会预习,学会怎样去读懂教科书,学会如何质疑,怎样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怎样和同学合作去解决疑难问题,久而久之将形成自学能力。
7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静下心来认真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对教学中的纰漏与不足加以斧正,以便更好地完善教学并警示后续教学;对教学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来,给予他人借鉴与光大。
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教师往往进步很快。
这也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每日三省吾身”,一省,早起今天几节课,每节讲什么,学生达到什么标准,哪些学生会有困难,如何解决。
二省,一天下来,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没做到,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材的理解,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并做好简单的记录。
三省,明天的事需要做哪些准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是我们永远话不完的主题,也是教育者永远要历练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