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

合集下载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xx评价一、什么是xx评价道德评价,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是非、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通过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评价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以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为其主要对象,形成道德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应用善恶正邪等范畴标准来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可以说,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激励、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化也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

道德评价既有认识、反省的功能,也有命令和实践的功能,它使准则性的命令同当前的处境和行为动机直接结合起来。

道德评价的正确性和广泛性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准,它可以向人们传递关于他们行为价值的特殊信息,促使他们感受道德的谴责或道德的赞许。

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是使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是维护社会道德的保障。

二、xx评价的标准简单来说,道德评价就是一种道德价值评价,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品质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或判定,而道德价值却又常常借助于善恶范畴来体现,所以善恶就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

善与恶是人类伦理学思想史上产生最早的一对伦理学范畴。

所谓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所谓恶,是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

在道德评价中,人们通常把善的行为称为道德的行为,把恶的行为称为不道德的行为。

善与恶作为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表征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反映着人们道德和不道德的认识。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善”与“恶”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作为伦理学中最一般的价值概念,将永远存在下去,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善与恶的内容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对性,特别表现为对判定善恶标准,古今中外的伦理学者和伦理流派的不同理解上。

道德的基础与动机

道德的基础与动机

道德的基础与动机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它涉及个体的行为准则、伦理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面。

道德的基础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同时,道德的动机也是道德行为发生与持续的关键因素之一。

道德的基础来源于人类的本性,人们天生具备一定的道德意识。

这种本性使我们有能力分辨善恶、对不同行为做出评判。

例如,当我们看到有人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同情和愤怒的情感,这是因为我们对道德的敏感。

此外,人类还有一种天赋的社交本能,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寻求认同和互动,这也推动着我们追求道德。

然而,道德的基础并非完全取决于人类的本性,社会环境也对我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规范、家庭教育、文化传统等因素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对于孝道和尊重老人的观念非常重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更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性。

因此,道德的基础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道德行为的动机十分重要,在人类行为中,动机是决定我们选择和坚持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人们在追求道德行为时,往往会受到外在和内在的动机驱使。

外在动机可以是道德准则、法律规定和社会期望等。

人们会因为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许、避免他人的指责、保持社会地位等而选择道德行为。

此外,内在的动机对于道德行为也起着重要作用。

内在动机源于个人内心的道德标准和信念。

一些人天生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他们会出于善良的本性而选择道德行为。

此外,道德行为也常常与个人的道德自我认同相关。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行为者时,他们有更强的动力去持续地表现出道德行为。

然而,道德的动机并非总是单纯的善意行为。

有时候,人们也会出于个人利益或欲望的驱动而做出道德行为。

这种情况下,道德行为并不是出于真正的善意,而是出于利益交换、社会声誉或其他动机。

这种名为“假道学”的行为突显了人类行为中的复杂性和动机的多样性。

道德动机名词解释

道德动机名词解释

道德动机的名词解释1. 引言道德动机是指一个人在行动或决策时,驱使其选择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它是个体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促使人们根据道德准则来思考和行动。

道德动机是人类社会中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道德动机的内涵2.1 道德与动机道德是指对于善恶、正误等价值判断的规范。

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义务、责任等方面。

而动机则是指驱使人们进行某种行为的原因或目标。

2.2 道德动机的概念道德动机是指在个体决策和行为中起到推动作用的道德理念、信念或情感。

它是人们选择遵守道德准则并采取道德行为的内在推动力量。

2.3 道德动机与其他类型的动机区别与其他类型的动机相比,道德动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内在性:道德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信念、价值观和情感,而非外部奖励或惩罚。

•自主性:道德动机使个体能够自主选择遵守道德准则并行使道德行为,而非被迫或强制。

•社会性:道德动机涉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福祉。

3. 道德动机的作用3.1 促进个体发展道德动机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使道德行为,个体能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责任感。

道德动机还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社会参与意识。

3.2 维护社会秩序道德动机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关键作用。

当个体内心存在强烈的道德动机时,他们更倾向于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维护公共利益。

这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3 促进社会进步道德动机对于社会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当个体内心存在道德动机时,他们更倾向于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改革。

这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

4. 道德动机的培养4.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个体道德动机的重要途径。

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引导他们遵守道义、关心他人,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道德动机。

4.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培养个体道德动机的关键环节。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

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诉诸这样一种观念,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们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标签:道德动机;功利主义;斯坎伦一套完善的道德理论往往对道德动机有很重要的论述,笔者主要考察现代伦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三种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特别是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中的道德动机问题。

一、《功利主义》中的道德动机功利主义对于研究规范伦理学的人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我将主要对约翰·穆勒的著作《功利主义》进行考察。

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

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论述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问题时专门用一个章节进行探讨,深入分析道德动机问题。

穆勒说,人们遵守一个道德标准或者说人们内心中存在一种道德感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感情,“内心的一种主观感情是一切道德的最终约束力”。

这种内心的感情不是别的,就是良心,人们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也是由于良心的缘故,穆勒说对于没有这种感情的人来讲,也就谈不上什么内心感情的约束力,人们就不会去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同时也不会去考虑其他道德标准,就是说没有道德感,对道德处于一种冷漠的状态。

穆勒说,人们心中的这种感情是稳固的,是由于存在一种稳固的基础,“这种稳固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要和我们的同胞和谐一致的愿望”。

这种稳固的基础是功利主义的力量来源,人们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道德标准的力量来源,这是我们的社会感情,社会感情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基础。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种社会感情,没有了要和我们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的愿望是不是很遗憾、很失落。

道德评价中动机论的不足之处

道德评价中动机论的不足之处

道德评价中动机论的不足之处
动机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和驱动力。

虽然动机论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下所述:
1、简化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动机论往往只关注行为的动机和
驱动力,忽略了行为背后的更加复杂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

这样的简化可能导致对行为的解释不够准确和全面。

2、忽略了人类行为中的自我决定因素。

动机论认为人类的行为
是由外部因素所驱动的,忽略了人类行为中的自我决定因素。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往往是由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我决定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3、无法解释非理性的行为。

动机论主要关注人类行为中的理性
动机,而对于非理性的行为,比如冲动、狂热等,动机论的解释力度较弱,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4、过于简化了社会行为。

动机论往往将社会行为简单地看作是
个体行为的简单叠加,忽略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然而,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行为。

因此,动机论虽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但它的局限性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寻找更加全面、综合的解释方式。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目的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目的道德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人们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出发,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道德行为。

本文将探讨道德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并探索其深层次的意义。

一、动机是道德行为的源泉道德行为产生的动机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自我利益。

个体可能从道德行为中获得个人的利益,比如道德行为可以增加社会声誉、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名声,或者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感激。

此外,个体可能出于满足自身情感和道德心理的需要,比如内心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这种动机是道德行为的表面动机,但也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

然而,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可能源于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人们能够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痛苦,出于同情和怜悯之心而采取行动,以帮助他人摆脱困境。

这种动机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的团结和互助精神,彰显了道德行为的高尚性质。

它不仅能够改善他人的生活,同时也能够激发更多的道德行为,传递出一种良性循环的力量。

二、道德行为的目的有何意义道德行为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解决具体问题和满足个人、他人需求上。

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道德行为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从小事做起,关注他人,个体可以培养出责任感、道德意识和良好的价值观。

道德行为的经历和实践可以塑造个体的品格,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和处事能力。

从长远来看,道德行为推动了人的成熟和完善。

其次,道德行为对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道德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使得人们能够相互信任、合作和共同发展。

它建立了社会秩序和规则,减少了冲突和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共识。

在一个道德价值观普遍得到尊重和实践的社会中,个体和群体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目标。

最后,道德行为对于塑造文化和积累社会资本具有长远影响。

道德行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它定义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通过代代相传、一脉相承,道德行为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和道德风俗。

论道德动机——过程哲学如何为道德动机提供根据

论道德动机——过程哲学如何为道德动机提供根据
旨趣 在 于 关 注道 德 动机 , 为 此 目的 必 然要 追 问什 么是 道 德 这 个 问题 。 收稿 日期 : 2 0 1 7 —0 1 —1 0
作者 简 介 : 陈伟 功 ( 1 9 7 2 一 ) , 男, 山西太原人 , 讲师 , 博士 , 主 要 研究 伦 理 学 、 政 治 哲学 、 法 哲 学 。E — ma i l :c h e n we i g o n g @b i s u . e d u . c n
第3 7卷 第 1期
2 0 1 7年 2月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OF SHANGRAO NORM AL U NI VERSI TY
Vo 1 . 3 7. NO . 1
Fe b . 2 0 1 7
论 道 德 动 机
过 程 哲 学如 何 为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德 动机 提 供 根 据
3 6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种 对 自然 伟 力 的 尊 崇 , 这是一种远见 , 正 是 这
种远见才能培养人 的道德动机[ 8 l 】 3 。
1 . 情感要建 - , V在 理 性 明 察 的 基 础 上

道 德 动 机 源 于对 自然 伟 力 的 尊 崇
怀特海显 然 把道德 与情 感 ( 当 然 包 括 同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2 2 3 7 . 2 0 1 7 . 0 1 . 0 0 6
我们为 什 么要选 择 在道 德上 是 善 的、 应 当 的 行 为 ?究 竟 什 么 行 为 在 道 德 上 是 善 的 、
应 当 的 ? 关 于 道 德 哲 学 上 的 这 两 个 基 本 问 题 删 , 有些哲 学家认为 , 现 代 道 德 理 论 并

斯坎伦论道德动机及对效益主义的超越

斯坎伦论道德动机及对效益主义的超越

摘要摘要斯坎伦在《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一书中,提出了他独特的契约主义道德理论,他的理论受到了罗尔斯和康德思想的影响,在批判和质疑功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实质性的内容,以人与人之间行为的正当与不正当性为焦点,以理由为中心,提出了其道德动机理论。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正当与否,是由它所依据的道德原则能否被其他人合理的反对来决定的,那么人们有何理由去寻找一套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原则,并且有动机去遵从这个规范性的道德原则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就斯坎伦的道德动机理论进行简要的论述,并分析斯坎伦的道德动机理论较之效益主义在理论根源和内容上的合理性超越及其意义。

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从传统到当代社会契约论的转变部分,介绍了斯坎伦所提出的道德动机理论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是从传统的社会契约论过渡到当代的道德契约理论的,为后面道德动机理论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斯坎伦的道德动机理论及其特征,主要论述了道德动机理论的四个特征。

第四章斯坎伦的道德动机理论对效益主义的超越,主要从理论根源和内容两大方面来阐述。

第五章对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的评价及现实意义,主要总结了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的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偏颇,并分析了他的理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第六章结语,总结了斯坎伦的道德动机理论观点,从他对效益主义的超越上来为其道德动机理论辩护。

关键词:斯坎伦;道德动机;契约主义;效益主义;超越性AbstractABSTRACTScanlon proposed his unique contract socialist moral theory in his work named What We Owe to Each Other.His theory had been influenced by Rawls and Kant's thoughts.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and questioning utilitarianism,he put forward more substantial contents,focusing on the legitimacy and misconduct of human behavior and put forward its moral motivation theory based on the center of reason believing that whether people's behavior being justified or not is based on the moral principles that can be decided by other people's reasonable opposition.Then it is important that people have reason to find a set of ethical principles that regulate people's behavior and to motivate them to comply with this normative moral principle. In this paper,the theory of moral motivations of Scanlon is briefly discussed,and the analysis of Scanlon’s moral motive theory is more reasonable than the rationality of the theory of reason and content.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The first chapter,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eory of moral motivation proposed by Professor Scanlon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ract theory.It is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al contract theory to the contemporary moral contract theory,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moral motivations.The third chapter,Scanlon's theory of moral motivation,mainly discusses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motivation theory.In the fourth chapter,the moral motive theory of Scanlon's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efficiency is mainl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oretical roots and content.In the fifth chapter,the evalu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canlon’s moral motive theory are summarized.Scanlon’s moral motivation theory of the advantages and possible bias, and analysis of his theor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ositive significance.The sixth chapter concludes with a summary of Scanlon's theory of moral motivations,and from his transcendence of the doctrine of liberty toAbstractdefend his moral motive theory.Key Words:Scanlon;moral motivation;contractualism;utilitarianism;transcendence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引言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的现状 (3)1.3研究的意义及依据 (6)1.3.1理论意义 (7)1.3.2现实意义 (7)第2章从传统到当代社会契约论的转变 (9)2.1对传统社会契约论的回顾:从霍布斯到康德 (9)2.2传统社会契约论的复兴和当代道德契约论的发展 (12)第3章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及其特征 (15)3.1人们是为道德考虑所推动的 (16)3.2道德动机的社会合作性 (17)3.3道德动机的实质性说明 (17)3.4道德动机的重要性和优先性 (19)第4章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对效益主义的超越性 (22)4.1道德理论根源上的超越 (22)4.1.1效益主义的道德原则的弊端 (23)4.1.2效益主义的幸福论的困难 (23)4.1.3由个人的功利向社会的功利推导的随意性 (24)4.2道德动机内容上的合理性超越 (24)4.2.1道德动机的来源上的超越 (25)4.2.2道德动机的实质性说明上的超越 (27)4.2.3相互合作性超越最大幸福的单一性 (28)4.2.4义务论对目的论的超越 (29)目录4.2.5动机论对后果论的超越 (30)第5章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之评价及超越的现实意义 (32)5.1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对罗尔斯契约理论的批评和发展 (32)5.2斯坎伦道德动机理论的评价 (33)5.3超越之现实意义 (36)第6章结语 (38)致谢 (39)参考文献 (40)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3)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托马斯.斯坎伦(T.M.Scanlon,1940-),是当前西方比较有影响力的道德哲学家之一,是约翰·罗尔斯最得意的学生,也是在罗尔斯之后道德契约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68年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自然宗教和道德哲学等课的教授,并且担任了著名哲学刊物《哲学与公共事务》(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的副主编。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外部激励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外部激励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外部激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道德问题,例如是否帮助他人,是否说谎等等。

而我们进行道德行为的动机和外部激励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就道德行为的动机和外部激励这个话题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道德行为的动机。

道德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一个人出于内心的善良,对于道德行为感到满足和快乐,而不需要任何外在激励。

这种动机来源于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他们相信道德行为是正确的行为,能够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例如,一个人愿意帮助受困的人,不是因为别人的请求或奖励,而是因为他内心深处的善良。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始终依靠内在动机来进行道德行为。

在一些情况下,外在激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外在激励包括正面的奖励和负面的惩罚。

正面的奖励可以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回报,例如金钱、赞美或成就感。

负面的惩罚则是对于不道德行为的惩罚,例如法律制裁或社会责备。

这些外部激励可以促使个体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

然而,外在激励也可能对道德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当一个人仅仅出于外界奖励或惩罚的考虑,而不是真正内心认同道德行为时,这种行为往往缺乏真诚性。

人们可能会计算利害关系,权衡得失,而不是出于真正的道德信仰做出行动。

例如,一个人可能出于逃避惩罚的因素选择了说谎,而不是因为他相信说谎是不道德的。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是内在和外在两者的综合体现。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一个人是否会做出道德行为。

外在激励可以激励一个人实践他的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可以增强一个人对于外在激励的敏感度。

对于个体来说,培养内在动机对于道德行为至关重要。

只有当个体内心深信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从内心愿意去实践时,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道德的人。

而外在激励则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激励他们继续坚持道德行为。

当个体逐渐通过外部激励获得了一定的道德回报时,他们的内在动机也会逐渐加强,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总之,道德行为的动机和外部激励密不可分。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首先,伦理学原理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判断和规范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决策。

伦理学原理包括权利与义务观、幸福哲学观、关爱观等。

这些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道德评价的框架。

其次,道德评价是对行为和决策的评判,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

在道德评价中,效果和动机是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

效果指的是行为或决策带来的结果和影响。

在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考虑行为的效果是否是积极的,是否能够为他人带来幸福和福利。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人故意伤害他人,那么这个行为的效果是负面的,因为它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和痛苦。

因此,在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考虑行为的效果是否是符合道德标准的。

与效果相对应的是动机。

动机指的是行为或决策的背后的意图或目的。

在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考虑行为的动机是否是善良的、无私的。

以同样的例子来说明,假设一个人故意伤害他人,但是他的动机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那么这个行为的动机可能是符合道德标准的。

因此,在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效果。

效果和动机在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在有些情况下,动机可能对道德评价的结果更为重要。

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但是他的动机是为了实现一个更大的正义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认为他的行为是符合道德标准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恶意的,即使他的行为带来了积极的效果,我们也可能会认为他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因此,动机和效果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得出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

总结起来,效果与动机是道德评价中重要的概念。

效果与动机相辅相成,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得出一个全面的道德评价。

通过对效果与动机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一个行为或决策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与决策。

道德行为的起源与动机

道德行为的起源与动机

道德行为的起源与动机道德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对于善与恶的判断和选择的指导。

然而,道德行为的起源与动机却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

有人认为道德行为源于自我利益,而有人则认为它是出于本能和情感的驱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道德行为的起源与动机。

首先,有人主张道德行为的源于自我利益。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之所以表现出道德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够带来一定的利益。

例如,个体可能会通过道德行为来获得其他人的认同和信任,从而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此外,道德行为也可以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因为人们会因为自己的善行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因此,自我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给予了人们表现道德行为的动力。

然而,道德行为并不仅仅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

另一种观点认为,道德行为源于人类的本能和情感。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他们天生具有关怀和同理心。

因此,人们表现出道德行为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需要,并希望能够帮助他们。

科学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例如,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观察他人的痛苦时会被激活,从而激发出同情和帮助他人的欲望。

因此,道德行为还具有一种从本能和情感中产生的动机。

除了自我利益和本能情感之外,道德行为也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社会文化和教育往往会对个体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进行指导和培养。

例如,一些社会和宗教价值观强调必须助人为乐、尊重他人和遵守道德准则等,这些价值观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

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因此,道德行为的起源和动机还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道德行为的起源与动机还与个体的决策过程和道德认知有关。

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道德行为的决策过程,例如康德的道德哲学和诺斯贝的环境道德论。

这些理论认为道德行为是基于个体的道德判断和决策的结果。

个体在面对道德问题时会权衡不同的道德准则和利益,然后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为。

因此,个体的道德认知和决策过程对于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后果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后果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后果人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遵守道德规范是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非毫无原因地产生,而是受到多种动机驱使。

同时,道德行为也会对个人和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后果。

本文将探讨道德行为的动机与后果,以期进一步了解道德意识背后的力量。

第一部分:道德行为的动机道德行为的动机可以归结为个体自我利益、他人关系和内在价值观等方面。

首先,个体自我利益是一种道德行为的动机。

尽管某些道德行为可能看起来是为了他人利益而行动,实际上,个体在此过程中也能从中获益。

例如,捐款给慈善机构可能会提升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在工作场所帮助他人可能会增加自身的工作满意度。

这种动机强调了个人在道德行为中寻求自身利益的一面。

其次,他人关系是道德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动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展示道德行为,我们能够建立和加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或提供支持,能够增强亲密感和信任,进而为我们创造更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动机突显了个体通过道德行为积极地与他人互动,从而增进社会资本的一面。

最后,内在价值观也是道德行为的源泉。

许多人从自身的内心深处感受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并愿意为之奉献。

这种动机是基于道德的自觉和价值观,个体通过道德行为来追求高尚的目标。

这样的动机可能与宗教信仰、道德教育和家庭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追求内在价值观,个体能够对道德行为产生持久的动力和意愿。

第二部分:道德行为的后果道德行为的后果可以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考量。

在个体层面上,道德行为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研究发现,进行善行和慈善行为的个体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和满足感。

通过帮助他人,个体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尊心的提升。

此外,道德行为还能够减少内疚和羞愧等负面情绪,进一步提高个体的幸福水平。

在社会层面上,道德行为的后果也是显著的。

道德行为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

当个体普遍遵循道德规范时,社会将具备更高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责任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责任

道德行为的动机与责任人类是一个社会性的物种,我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各种动机的驱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道德选择和困境,而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取决于我们内心的动机和我们承担的责任。

一、动机人们的道德行为通常有多种动机。

其中一种动机是基于内心的道德观念和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自觉地做出遵循道德准则的行为,无论是否有外在的奖励或惩罚。

这种动机源于我们对善良、正义和公正的信念,我们认为这些价值观是无可替代的。

另一种动机是出于社会认同和社会压力。

我们常常会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的期望而做出道德行为。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行为往往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赞许或避免被责备和排斥。

虽然这种动机也能推动人们做出道德行为,但它的动力源于外部因素,比如他人的看法,而缺乏内在的动力和自觉。

此外,人类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受到其他动机的影响,比如个人利益、物质回报或权力欲望等。

然而,这些动机通常被视为低级动机,因为它们通常忽视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二、责任道德行为的动机和责任密不可分。

责任是对我们的行为后果承担的一种态度和自觉。

我们做出道德行为时,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面对可能的后果。

这种责任体现了我们对我们的行为和选择的认可和接纳。

责任在道德行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使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我们的行为不仅考虑个人利益,还要考虑到他人的权益和整个社会的福祉。

责任意味着我们的行为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理性考量的结果。

我们的责任感来源于我们对他人的爱和关怀。

当我们了解到我们的行为会对他人有所影响时,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认真思考,并承担起适当的责任。

这种责任感是一种社会良知,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准则的动力。

三、道德行为的未来发展道德行为的动机和责任在未来会继续发展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化和人类对道德的理解日益深入,我们对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将更加自觉和多元化。

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我们的道德行为有所影响。

人类道德行为的本质与动机

人类道德行为的本质与动机

人类道德行为的本质与动机道德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是人们互相尊重、合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然而,什么是道德的本质?它的动机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类道德行为的本质与动机。

首先,道德行为的本质体现了人类的良知和内心的善意。

人类作为一种理性生物,具备了伦理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这使得我们能够分辨对与错,善与恶。

道德行为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善意,是基于对他人的关怀、帮助和友爱的行为。

当我们看到别人处于困境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要去帮助他们。

这种善意的动机使我们选择行使道德行为,并做出正确而积极的行动。

其次,道德行为的本质还体现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对于我们形成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人们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从家庭、学校、宗教、文化和社交圈中学习和接受道德概念和行为准则。

我们往往模仿身边的榜样,遵循社会规范,并通过道德行为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本质使得我们的道德行为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而在道德行为的动机方面,人类的道德行为通常源于内在的道德自觉和外界的激励。

道德自觉是指个体内心深处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行为的驱动作用。

这种动机是基于个体对于道德原则和义务的认同和内化。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道德准则不符时,我们会感到内心的不安。

这种内在的道德自觉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道德行为,并使我们更加忠于自己的道德信仰。

另一方面,外界的激励也会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

这些激励可以来自于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

社会奖励和惩罚以及他人的赞许和批评都能够影响到我们的道德行为。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道德行为,是因为他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而当我们违背了道德准则时,内心的愧疚和他人的批评可能会成为我们改正错误行为的动力。

总结起来,人类道德行为的本质在于人们内心的善意和对他人的关怀。

它不仅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也受到道德自觉和外界激励的驱动。

道德判断、理解与动机: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

道德判断、理解与动机: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

休谟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 论,主张道德判断依赖于人的情感和 经验,而非客观的道德原则。
内在主义是指道德判断是基于人类内 在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而非外在的 环境和经验。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道德判断、理解和动机的内在主义观点,分析其理论依据和实证证据。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道德判断、理解和动机的相关文献 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通过实验设计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对内在主义观 点进行实证检验。
需要深入了解道德判断中的文 化差异和跨文化比较,以促进 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理解和交
流。
THANK YOU
动机
内在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是基于 内在的道德动机,而非外在的环境 或个人经验,因此道德判断与个人 价值观和信仰密切相关。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道德判断受到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因此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或原则。
道德判断是基于内在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而不是仅仅 基于理性推理或逻辑分析。
键要素之一。
道德理解的内在主义与反休谟主义
内在主义认为道德理解是由个体的内在道德感知和判断能力所决定的,这种能力是 先天的、自主的,不受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反休谟主义则认为道德理解是由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所塑造的,而不是由个体的内 在感知和判断能力所决定的。
关于道德理解的内在主义和反休谟主义的争论是伦理学和道德心理学的重要议题之 一。
道德动机是道德判断的基础和前提,个 体的道德动机决定了其对道德问题的判
断和理解。
道德判断是指个体对道德问题的评价和 判断,而道德理解则是指个体对道德规
范和准则的理解和认知。
道德动机与道德判断、理解之间存在密 切的联系,个体的道德动机会影响其对 道德问题的判断和理解,而道德判断和 理解又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和决策。

道德判断、理解与动机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

道德判断、理解与动机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

道德判断、理解与动机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汇报人:2023-12-28•引言•道德判断的内在主义观点•道德理解的反休谟主义观点目录•道德动机的内在主义观点•反休谟主义内在主义的挑战与前景•结论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道德判断、理解和动机是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是一种关于道德判断和行动的理论,强调道德判断和行动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

研究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道德判断、理解和动机的理解,为道德哲学和心理学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思路。

探讨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观点和实证支持。

如何理解道德判断、理解和动机的关系,以及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的理论优势和局限性。

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结构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同时结合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探讨。

研究结构首先介绍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的理论背景和主要观点,然后分析其与休谟主义的对立点,接着探讨反休谟主义的内在主义的实证支持,最后总结其理论优势和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02道德判断的内在主义观点道德判断的本质道德判断是内在的内在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天生的内在属性,而非通过经验或外部环境习得。

道德判断的普遍性内在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具有普遍性,即无论在何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都会基于相同的道德原则进行判断。

道德判断的客观性内在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具有客观性,即道德原则和标准是独立于个体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道德判断的推理过程内在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是通过推理过程得出的,即人们基于已知的道德原则进行推理,得出新的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的合理性内在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是合理的,即它们是基于充分的理由和证据得出的。

道德判断的逻辑结构内在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即道德原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1 2 3内在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在指导人类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通过道德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

道德选择与利他行为的动机

道德选择与利他行为的动机

道德选择与利他行为的动机在人类社会中,道德选择和利他行为一直被视作高尚的人文关怀。

无论是那些舍己为人的英雄,还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而勇敢站出来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动机。

这种动机既来自道德责任的驱使,也来自个体心理成长的需求。

本文将从道德选择的背后动机、利他行为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利他行为等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道德选择和利他行为的背后动机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道德选择基于对他人幸福和繁荣的关怀。

当我们看到别人处于困境中时,我们会感同身受,内心会产生一种帮助他人、减轻他们困难的冲动。

这种关怀他人的动机,让我们从自我中心的角度转向他人中心,形成善良、宽容、同情等道德品质。

另一方面,社会文化背景也对道德选择产生影响。

文化传统、教育训练、社会规范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对道德行为的理解和认同。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仅塑造了我们的道德观念,也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着指导作用。

其次,利他行为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利他行为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当我们能够倾听他人的需求,并主动提供帮助时,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这种关怀和支持的积累,不仅使我们得到他人的认同和信任,也让我们更容易获得帮助和支持。

其次,利他行为有助于塑造个体的品格和内在修养。

通过从小处做起,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扶助他人,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善良、宽容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这种内在修养的积累,使我们更能够应对困难和挑战,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和幸福。

那么,如何培养利他行为呢?首先,教育的角色不可忽视。

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共同致力于培养和传承利他行为的价值观。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向年轻一代传达道德选择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利他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感恩心等品质,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亲身经历让他们体会帮助他人的喜悦和成就感。

其次,社会的引导也是重要的。

政府、媒体、公众人物等都需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创建正面的社会氛围。

人性与道德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与动机

人性与道德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与动机

人性与道德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与动机人类行为的原因与动机一直是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人性与道德作为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人性与道德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一、人性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人性是指人类共同的本性特征和特点。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性形成了许多共有的特质。

首先,人类具有社会性。

人类是社会动物,渴望与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

这种社会性使得人类在行为上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利益,表现出合作、互助的行为模式。

其次,人类具有自我保护和自我实现的冲动。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会争取资源、竞争地位,并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种冲动驱使人类在行为上表现出竞争、进取的特点。

最后,人类具有追求快乐和幸福的欲望。

人类渴望获得喜悦和满足感,追求快乐和幸福的状态。

这种欲望使得人类在行为上追求积极的体验,追求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方式。

二、道德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道德是指人类对于善恶、正当与不正当的标准和原则。

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准则,道德对人类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道德规范了人类的行为。

通过规定行为的善恶与正当与不正当,道德约束了人类的行为选择。

人们普遍认为道德的遵守有助于维护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愿意接受道德的规范,进行道德行为。

其次,道德塑造了人类的道德观念。

通过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人们从小就接受道德价值观的灌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些道德观念会在人类行为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道德促进了人类的道德行为。

道德可以激励人们做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对于与他人的关系建立、维护强化了凝聚力和互信,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人性与道德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人性与道德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的原因和动机。

首先,人性与道德的来源在于进化。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社交性、互助性、竞争性等特质被筛选保留下来,成为了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道德评价一、什么是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是非、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通过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评价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以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为其主要对象,形成道德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应用善恶正邪等范畴标准来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可以说,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激励、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化也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

道德评价既有认识、反省的功能,也有命令和实践的功能,它使准则性的命令同当前的处境和行为动机直接结合起来。

道德评价的正确性和广泛性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准,它可以向人们传递关于他们行为价值的特殊信息,促使他们感受道德的谴责或道德的赞许。

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是使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是维护社会道德的保障。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简单来说,道德评价就是一种道德价值评价,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品质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或判定,而道德价值却又常常借助于善恶范畴来体现,所以善恶就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

善与恶是人类伦理学思想史上产生最早的一对伦理学范畴。

所谓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所谓恶,是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

在道德评价中,人们通常把善的行为称为道德的行为,把恶的行为称为不道德的行为。

善与恶作为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表征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反映着人们道德和不道德的认识。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善”与“恶”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作为伦理学中最一般的价值概念,将永远存在下去,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善与恶的内容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对性,特别表现为对判定善恶标准,古今中外的伦理学者和伦理流派的不同理解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

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诉诸这样一种观念,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们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标签:道德动机;功利主义;斯坎伦一套完善的道德理论往往对道德动机有很重要的论述,笔者主要考察现代伦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三种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特别是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中的道德动机问题。

一、《功利主义》中的道德动机功利主义对于研究规范伦理学的人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我将主要对约翰·穆勒的著作《功利主义》进行考察。

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

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论述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问题时专门用一个章节进行探讨,深入分析道德动机问题。

穆勒说,人们遵守一个道德标准或者说人们内心中存在一种道德感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感情,“内心的一种主观感情是一切道德的最终约束力”。

这种内心的感情不是别的,就是良心,人们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也是由于良心的缘故,穆勒说对于没有这种感情的人来讲,也就谈不上什么内心感情的约束力,人们就不会去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同时也不会去考虑其他道德标准,就是说没有道德感,对道德处于一种冷漠的状态。

穆勒说,人们心中的这种感情是稳固的,是由于存在一种稳固的基础,“这种稳固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要和我们的同胞和谐一致的愿望”。

这种稳固的基础是功利主义的力量来源,人们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道德标准的力量来源,这是我们的社会感情,社会感情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基础。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种社会感情,没有了要和我们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的愿望是不是很遗憾、很失落。

可见穆勒对道德动机问题非常有研究,功利主义虽然争议颇多,但长久不衰不能说毫无道理。

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的道德动机自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问世以来,就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产生巨大影响,一直是德性论的重要著作。

在人们推崇的同时也在深入地讨论它的观点,而且事实上人们在研究康德的伦理学时总觉得他的理论在解释道德问题时的后劲不足。

他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讲道,道德形而上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考察先天地存在于理性中的实践原理时少不了它,更重要的是假如我们不知道正确判断道德的最高规范,那么应该存在于我们身上的道德性就会受到败坏。

即使是有些东西在道德上来看是善的,但是若说它恰巧符合道德法则还不足以具有道德感,必须是出于义务,为了道德法则本身的缘故才具有道德价值。

在康德看来,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在于,这个行为是出于义务而行动,“义务就是出自对法则敬重的一个行为的必然性”。

行为的道德价值体现在做这个行为时的动机是出于义务,出于道德法则本身,即使是恰巧符合义务也不能称作道德性,那些恰巧符合义务的行为,行为的动机有可能就不在于道德法则本身,不是出于义务而行动。

义务是一种就自身而言即是善的、其价值超乎一切东西的意志条件。

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就在于做这个行为时的动机是出于义务,而且是只有出于义务,为了道德法则本身的缘故,其他的动因必须为义务让路。

牟宗三先生对康德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对康德的德性论有深入的体会,他说有些事情是需要证据的,有些事情与证据无关。

比如说我们中国的老观念,父母去世时子女不能戴金框眼镜,不能穿绸缎衣服,只能穿麻布。

有人就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戴金框眼镜?为什么不能穿绸缎?你可以戴金框眼镜也可以戴别的,可以穿麻布,也可以穿绸缎,有什么分别呢?这样一来,我们的孝道是不是给否定了?孝道需要去哪里找证据?时至今日,葬礼上的孝子一直都是披麻戴孝,笔者未见特例。

“道德问题与证据无关,只能自己做证,不能问为什么。

你一问为什么,你就不是人,而是禽兽。

”老先生的话值得反思,有些人生而向善,后天道德修养高度自觉,一辈子也不会去思考“为什么”的问题,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偏离道德性这根“准绳”,就像有许多人一辈子也不会用到法律,因为他们是良好公民、守法公民,法律对他们真的好像没什么用处。

这样是不是就可以针对他们取消法律,针对他们取消道德教育活动,他们自己就可以做得很好?很多事物的价值是轻易发现不了的,直到失去的那一刻。

那些从没和法律打过交道的人,法律的存在间接地与他们发生关系,法律的存在保证了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法律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道德性也一样,并不是所有人的道德修养都达到非常自律的状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向善,而且人们的道德修养都是伴随着“为什么”的道路成长起来的,追问道德上的“为什么”正是为了更好地使人成长为“人”。

三、《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中的道德动机托马斯·斯坎伦(Thomas M.Scanlon),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

1982年,他发表了在西方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论文《契约主义和功利主义》,使之成为继约翰·罗尔斯之后非自利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998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系统阐述和总结了他的契约论思想。

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非常注重对道德动机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契约论思想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他的契约论思想是说“一个行为如果其实施在那种境遇下会被一般行为规则的任何一套原则所禁止,那么这个行为就是不正当的;这种一般的行为规则是没有人能有理由将其作为明智的、非强迫的普遍一致意见之基础而拒绝的”。

在这里“意见一致的各方被假定为不仅是在寻求某种好处,也为寻找原则的目标所驱使”。

寻找某种好处包括相关的各方的利益,包括道德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

我们看一下卢梭对社会契约的阐述:“力求寻找到一种联盟,以集体的力量保护每一成员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每一个人都与其他的人联合在一起,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所以这里的寻求各方的好处和“契约”的最初概念是一样的。

关于斯坎伦更重要的道德动机在于另一个动机,即寻找原则,寻找其他人无法有理由拒绝的原则,这是我们行动的理由。

我们知道功利主义的吸引力在于,作为一种道德理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具有道德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这个行动标准从道德之外来思考的话也具有重要价值。

斯坎伦的“无人能有理由拒绝的原则”也提供了一种双重价值,所以斯坎伦的道德动机,前一种包含于后一种道德动机中,寻找他人无法有理由拒绝的原则在保证道德优先性的前提下,给其他价值也留有空间。

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诉诸这样一种观念,“能够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们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对他人的可证明正当性作为契约论思想的道德动机基础。

斯坎伦关于道德动机基础的问题可以从说服力的角度来理解,斯坎伦的契约论对于传统契约论者来说理解起来显得有些困难,这个“说服力”不是别的,就是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判断的说服力,对行为正当与否的追问在于对他人的多大程度上的说服力。

我们已经知道斯坎伦的契约论推理方法,如果一个行为不能够被没有人能有理由拒绝的原则所拒绝的话,这个行为就是正当的。

对他人的说服力就是要求你的正当性是可以向他人证明的,如果一个行为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任何原则都无法向他人证明你行为的正当性,行为就是不正当的,你的行为对他人就没有说服力。

斯坎伦的契约论的道德动机基础就是“能够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人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斯坎伦的契约论把“对他人的可证明正当性”这个观念作为我们思考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

斯坎伦的理由观所强调的无人能有理由拒绝的理由区别于他人实际上愿意接受的理由,因此“对他人的可证明正当性”与他人实际上愿意接受的理由向他人证明你行为的正当性是不一样的,实际的一致意见并不能成为思考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的财产造成各不相等的损失,损失较少的那部分人由于没有财产损失较大的那部分人严重,可能感到庆幸,但是损失较少的那部分人接受了你行为被证明是正当的这一事实,并不就是说这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

四、对斯坎伦契约论中道德动机的进一步说明一个行为是不正当的,不能够对他人进行可证明正当性的说服,我们就有了不去做这个行为的理由。

当我们要去做这个行为时,他人可能无视你的行为的正当与不正当,也可能用这个理由对你的行为的正当性进行反驳。

不管他人反对你的行为还是无视你的行为,只要去做这个行为,这个不正当的理由都始终存在,即其他人是可以有理由反对该行为的。

斯坎伦将他的契约论关于道德动机的论述称为“制裁模式”,做一个道德上的好人就要避免做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事实上有时会被一些具体的场景触动,比如说“某人正处于危险中”,“他需要有人帮助”,受一种责任感的驱使,如果说我们没有去做我们应当做或感到很想要做的事,那么这种对他人的可证明正当性的模式就会在心中产生。

斯坎伦的契约论的形式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有关联,就像第一点中所讲,他人可以有理由反对你所做的事,不管他人有没有真的去反对。

我们都知道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最大幸福的标准作为一种道德理论,人们运用它,则符合道德价值标准;从道德之外来说,符合人们的价值标准。

人们终其一生实现梦想,突破自我,发现快乐和幸福的宝贵,即使是那些没有把最大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标准的人,也不否认快乐和幸福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功利主义者,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对他们的行为道德性做理论解释时经常不得不搬出功利主义,不管他们是把功利主义中的“功利”一词用作通俗的字面意义上的功利还是正确地熟知功利主义是关于快乐和幸福的规范伦理学。

功利主义在道德之内和道德之外均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应用价值,斯坎伦说功利主义在我们这个时代对道德动机做了重要实质性的说明。

但是就功利主义来讲一个行为会增加总的幸福,却不能够推出或者保证行为是正当的。

例如,某个小镇上发生了一件致使民众骚乱的犯罪案件,嫌疑人一直没有落网,民众示威并扬言如果警察在限定时间内还找不出罪犯,他们将发起暴动。

警察长是一位忠实的功利主义者,他知道暴动发生后,镇上发生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他也知道短期内抓住嫌犯不太可能,而镇上恰好有一位无亲无故的流浪者,警察长知道那个犯罪案件与他无关,但一旦诬陷他,并对外宣称罪犯已经找到,就可以平息民众的骚乱,这是能够带来最好结果的选择。

最后,警察长捏造证据,抓捕流浪汉,小镇回到从前的平静。

这件事警察长的行动带来了最大的功利,但他惩罚了无辜者是不正当不道德的。

“做一个道德上的好人”这个事没有人不会推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