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郑雪《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人格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人格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人格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这说明人格具有()。

A.独特性B.整体性C.稳定性D.功能性【答案】C【解析】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

那些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属于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其为人格特征。

2.以下概念与个性特征内在联系相对较低的是()。

A.应激反应B.特质应对C.A.型行为D.客观事件【答案】D3.人格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这说明人格具有()。

A.独特性B.整体性C.稳定性D.功能性【答案】C【解析】独特性指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起来,因而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

整体性是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功能性指外界环境的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也就是说,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

4.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同情心或自私、诚实或虚伪的性格特征属于()。

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理智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D.性格的意志特征【答案】A5.强、平衡、不灵活这种神经活动类型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答案】C6.()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代表个体个性的本质。

A.品质B.人格C.性格D.气质【答案】C7.下列属于胆汁质特点的是:()。

A.有耐性B.易冲动C.活泼D.好交际【答案】A8.人生观和世界观属于下列哪个选项的范畴?()A.个性倾向性B.个性心理特征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答案】A9.勤奋与懒惰属于()。

A.气质特征B.能力特征C.性格特征D.意志特征【答案】C10.某人动作缓慢、平和、执着、内心思想不轻易外露,其气质属于()。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人格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人格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一、概念题1.人格答: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1)整体性。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

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

(3)稳定性。

主要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

人格既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又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4)社会性。

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但人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2.人格心理学答: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是一种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对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进行探求、描述和解释,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做出整体性解释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人格理论、人格研究、人格评鉴及三者之间的关系;(2)人格结构,探讨稳定的个体差异由哪些心理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以何种方式加以组织;(3)人格动力,探讨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力量;(4)人格发展,探讨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等;(5)人格适应,探讨适应的本质以及如何改变异常行为等。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论。

(2)特质论。

(3)类型论。

(4)学习论。

(5)现象学取向。

3.人性论答: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的理论。

人性是善的,是恶的,还是中性的?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复杂。

从古到今,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人性论不仅复杂,而且非常重要,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包括人格理论、心理发展理论与学习理论等,都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郑雪《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5章【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一、概念题1.人格答: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1)整体性。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

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

(3)稳定性。

主要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

人格既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又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4)社会性。

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但人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2.人格心理学答: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是一种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对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进行探求、描述和解释,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做出整体性解释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人格理论、人格研究、人格评鉴及三者之间的关系;(2)人格结构,探讨稳定的个体差异由哪些心理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以何种方式加以组织;(3)人格动力,探讨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力量;(4)人格发展,探讨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等;(5)人格适应,探讨适应的本质以及如何改变异常行为等。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论。

(2)特质论。

(3)类型论。

(4)学习论。

(5)现象学取向。

3.人性论答: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的理论。

人性是善的,是恶的,还是中性的?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复杂。

从古到今,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1.1 复习笔记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人格的含义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罗列式的定义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具体解释为: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行为学习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行为学习论)【圣才出品】

第6章行为学习论一、概念题1.经典条件反射答:经典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以狗作为实验对象而发现的一种行为规律,它揭示了一个原本不能引起特定行为反应的无关刺激是如何通过学习变成能够引起反应的信号刺激的。

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而只听到铃声则不会引起分泌唾液,这是本能的非条件反射,不学自会;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或同时都让它听到铃声,那么狗就学会一听到铃声就开始分泌唾液,即通过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铃声这种无关刺激也能引起特定的行为反应,铃声具有了信号意义。

可见,狗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能够学会对一些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做出应答性行为来适应环境。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又称为信号系统学说。

2.操作性条件反射答:即操作性条件作用,亦称“R型条件作用”、“反应型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作用”。

是学习方式的一种,与“经典条件作用”相对。

在一定情境中,个体的某种反应强度的变化受其反应结果控制的条件反应。

即由个体的操作行为而形成的条件作用。

在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物只有在条件反应出现以后才出现,强化决定于反应。

最早由斯金纳研究,也指他设计的实验程序与方法。

斯金纳称为反应型条件作用,认为它只限于骨骼肌行为,以区别于刺激型条件作用只限于自主反应。

3.行为主义答: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流派。

以华生1913年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为诞生标志,号称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在心理学领域占统治地位近半个世纪。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现象都是源于“刺激—反应”,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

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

4.强化答: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或称强化刺激),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做强化。

强化物在相应的操作反应行为之后出现一次,我们就说这一操作反应行为得到了一次强化。

比如,给予微笑、赞扬、奖品,允许参加个体所喜爱的活动等,都是在对希望个体学会的某种行为或个性品质进行正强化。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认知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认知论【圣才出品】

第9章认知论9.1复习笔记一、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一)认知方式1.概念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2.认知方式的实质与成因(1)场依存—场独立性①重视场依存—场独立性研究的原因a.这个维度业已证明的广阔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明显表现;b.对于它评定的有效方法;c.可利用的理论框架。

②概念“场依存—场独立”的认知方式最初是为解释知觉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而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参照的对比倾向。

③相关实验威特金等人设计的三个著名实验即棒框测验(RFT)、身体顺应测验(BAT)和转屋测验(RRT)。

这三个实验都要求被试判定视野中的有关项目是否与地面垂直。

这样的判定可以依据视野的线索,也可以依据身体经验的线索,如动觉和平衡觉。

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作出判定的倾向被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作出判定的倾向被称为场独立性。

④特征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有几个特征:a.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

b.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

c.稳定性,即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

d.中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不像能力那样有好坏高低之分,因为独立于场的人的认知改组技能和人格自主性高,但社会敏感性和社会技能低,反之亦然。

(2)其它认知方式(二)心理分化论1.基本假设威特金心理分化的理论基本假设是分化,这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态特征。

分化较小的系统处于比较同质的状态,而分化大的系统处于比较异质的状态。

2.理论的模式(1)最早的分化模式可分出四个低一层次的概念:①第一个是构析式的认知机能,即通过认知操作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分离开来,并将分离的部分或事物组织起来。

②第二个是构析式的身体概念,指的是有机体具有一定界限的身体表象,其中各部分是可分离的,分离的各部分又可以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 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 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1.1 复习笔记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人格的含义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罗列式的定义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

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具体解释为: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古典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古典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2章古典精神分析一、概念题1.无意识答:(1)含义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

(2)特点①无矛盾性,这是说无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拥挤在一起而互不干扰。

按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它们“置身于矛盾之外”,两种目标不一致的欲望可以同时积极活动,而不会相互对抗。

②无时间性,即无意识中的各种欲望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也没有任何时间上的先后次序,时间关系是意识的一种特征而不是无意识的特征。

③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

④非现实性,即无意识几乎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无意识过程按自身的强度和快乐原则进行,它不管现实,只求享乐。

⑤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2.前意识答:(1)含义前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术语。

指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中在必要时可召回的经验部分。

存在于心理结构最表层的意识与最深层的潜意识之间,与意识、潜意识有直接联系,是两者相互交流的中介。

(2)特征①具有与意识系统相联系的特征,这些特征使之易于并能进入意识。

②具有与潜意识系统相联系的特征,这些特征使之可从潜意识中吸取能量并通过自身的活动实现潜意识的要求。

③最关键的特征是与语言符号记忆系统相联系,这使之可能随时进入意识,但由于只是与记忆残余相联系,平时只存在于潜意识之中。

(3)作用其在整个心理结构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在于可使各种不同的观念性内容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使它们与时间相联系,建立审查关卡和一系列检验观念的可行性的准则,即充当稽查者,不让不合适的潜意识内容进入意识领域。

3.本我答:本我亦称“享乐自我”。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术语。

该词源于拉丁文id(音译为“伊底”),其本义同英文“it”。

是指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生物学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生物学论【圣才出品】

第5章生物学论5.1复习笔记一、荣格的人格理论(一)荣格个人简介荣格l875年生于瑞士,1961逝世。

他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体系。

荣格的主要著作有《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58)、《人及其象征》(1964)等。

(二)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1.意识(1)概念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那个部分。

(2)个性化荣格认为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3)自我自我是个体自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它由能够自觉到的感知、记忆、思维与情感等组成。

(4)信息进入意识的条件①取决于一个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机能;②取决于该经验或信息的强度大小;③取决于该经验是否引起个人的焦虑;④取决于个体个性化的程度。

2.个体潜意识(1)个体意识概念潜意识包括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

个体潜意识与意识存在着双向流动或交换。

(2)情结①概念情结指的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形成的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或心理结。

②作用a.积极作用情结是成就的重要动力,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

b.消极作用情结往往占用了一个人心灵中太多的能量,削减了人格其它部分所需的能量,阻碍了其他方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3.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包括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

(三)原型研究1.原型的概念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因此,当它们不能在意识中表现时,就会在梦、幻想、幻觉和神经症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2.原型的种类荣格确定和描述过几十种不同的原型,在这些原型中,荣格研究得比较多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以及自性。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行为学习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行为学习论【圣才出品】

第6章行为学习论6.1复习笔记一、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一)行为主义的特点1.华生开创的行为主义学习论强调后天环境影响对人格的决定意义;2.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3.行为学习论着重从后天学习的角度探讨人格的形成机制;4.行为主义学习论一般采用严谨的实验研究方法。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学说1.反射(1)含义巴甫洛夫认为,反射是有机体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外界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分类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前者是指有机体生来固有的对保存生命有重要意义的反射;后者是指有机体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反射。

2.反射学说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又称为信号系统学说。

巴甫洛夫指出,一切刺激物(如声、光、电等)作为非条件的刺激信号所引起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由具有抽象概括性质的言语信号作为条件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人所独有的。

(三)桑代克桑代克是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

他认为:(1)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行为受奖励后能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2)准备率、练习率和效果率是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3)人和动物都遵循同样的学习律。

(四)华生1.华生于l912年正式而明确地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的主张,主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应该是行为,而不是意识。

2.华生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和收集行为资料:(1)一个人受教育的情况;(2)一个人的学习或工作成绩;(3)应用心理学的各种测验;(4)一个人在休闲娱乐时的情况;(5)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表现。

3.华生认为环境是决定人格的形成和改变的重要因素。

4.1920年,华生和他的助手罗萨莉·雷纳用小阿尔伯特与白鼠的实验证明了环境刺激是如何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使个体学会某种情绪行为的。

(五)赫尔赫尔(C.L.Hull,l884~1952)用了一整套数学公式对行为、行为习惯、驱力水平、强化效果等作精细而严密的理论演绎和推论。

郑雪--人格心理学 读书笔记

郑雪--人格心理学 读书笔记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人格--简单的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

(至今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意指面具、脸谱。

人格的现代定义:1、罗列式---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有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3、层次性定义4、适应性,受达尔文影响5、区别性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本书的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一个个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2、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

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4、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1、古典精神分析2、新精神分析3、特质论4、行为学习论5、交互作用论6、生物学论7、人本主义8、认知论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6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1937年,奥尔波特发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261、人格的前科学理论前科学理论--日常生活经验,非正式、系统理论。

科学理论--有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客观性、逻辑性、系统性等。

5、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精准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第四节、人格心理学方法--36一、一般方法论原则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实证倾向、思辨倾向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4、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5、伦理性原则、被试自愿参加、接近真实生活、有利的研究设计、被试自愿终止、充足的补救二、人格心理研究过程三、主要研究途径1、临床研究(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四、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47一、弗洛伊德的生平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无意识概念和心理动力观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2、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物理学的能量守恒与“力比多”生物学的进化论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53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无意识的特点:1、无矛盾性,各种无意识本能冲动和欲望拥挤在一起而互不干扰2、无时间性,时间关系是意识的特征3、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无意识几乎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联系,只求享乐5、无意识观念能量远比意识大,其机动、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无意识不是虚构的概念:1、在催眠状态下的各种行为2、梦是无意识的愿望满足3、日常的失言、笔误、遗忘4、意识很难说得清楚的灵感、直觉等创造性活动5、许多身心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6、精神分析技术对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性二、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人的动物性。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特质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特质论)【圣才出品】

第4章特质论一、概念题1.特质答:特质是区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身心特征。

包括:(1)个体生而具有的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体型等;(2)人格特质,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的持久性心理特征,亦即个体稳定的、能反映其人格特点的行为倾向。

2.特质论答:(1)特质论是现代西方人格构成的一种主要理论,由奥尔波特首先提出。

认为人格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是激发与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的恒常的心理结构。

(2)有关领导研究的早期理论。

认为一个领导者在人格特质上与被领导者有所差异,这种人格特质是由先天的遗传决定的因素。

3.类型论答:(1)类型论是一种人格理论。

根据某种标准将具有相似人格特性的人加以归类,归类后即以该类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命名的理论。

(2)类型论渊源于古希腊对个性进行分类的思想,近代以德国为中心得到发展,认为人的个性差别有质的不同。

(3)类型论强调精神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把个体划入一定的类型,强调个人的个性类型是可观察到的,并可用特定的术语描述特定类型。

4.常规研究法答:常规研究法着重探讨奥尔波特所说的“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的研究者们对所有被试的自尊、焦虑、智力等方面进行过测量和比较,发现几乎所有被试的人格的特征都可沿着这些维度加以描述。

这种研究类型为探讨特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信息。

5.特殊研究法答:(1)含义特殊研究法即特殊规律研究法,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的独特的特质组合。

(2)优点特殊规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①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②特殊规律研究法是对一个特定的人所进行的研究。

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与别人相比较。

如利用他本人的日记、自传、书信或谈话记录等材料来了解一个具体的人的人格特质。

6.机能自主性答: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郑雪《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人本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人本论)【圣才出品】

第8章人本论一、单项选择题1.()1937年出版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

A.卡特尔B.塔佩斯C.奥尔波特D.霍兰德【答案】C【解析】奥尔波特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之一,开创美国人格心理学,在美国最先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其在1937年出版了第一部人格心理学教科书《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并建构一套人格心理学理论。

《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

2.马斯洛与罗杰斯提出了人格的()。

A.精神分析理论B.自我理论C.类型理论D.特质理论【答案】B【解析】马斯洛和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他们关于人格的理论称为人格的自我理论。

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A.心理过程B.整个心理面貌C.气质D.性格【答案】B4.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

A.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B.性格、气质和能力C.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D.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答案】C5.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个性倾向性B.气质C.性格D.能力【答案】A6.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兴趣D.个性心理特征【答案】D7.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是()。

A.感觉B.知觉C.需要D.能力【答案】C8.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B.勒温C.默里D.罗杰斯【答案】A9.引起动机的内在心理条件是()。

A.感觉B.思维C.需要D.性格【答案】C10.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答案】B11.下列哪个选项是根据动机对活动作用大小划分的。

()A.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B.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C.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D.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答案】A12.下列哪个选项是指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A.物质兴趣B.精神兴趣C.直接兴趣D.间接兴趣【答案】C13.下列哪个选项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A.物质兴趣B.精神兴趣C.直接兴趣D.间接兴趣【答案】D14.人生观和世界观属于下列哪个选项的范畴?()A.个性倾向性B.个性心理特征C.情感过程D.意志过程【答案】AA.马斯洛B.班杜拉C.罗杰斯D.斯腾伯格【答案】C16.()是指一个人与外界接触或与他人交往而使行为和行为倾向产生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

郑雪《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特质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章节题库(特质论)【圣才出品】

【答案】C
21.把人格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型模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的德国心理 学家是(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施特恩 D.吉尔福特 【答案】C
22.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和揭示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是( )。 A.双生子研究 B.社会文化研究 C.家庭因素研究 D.早期童年经验研究 【答案】A
A.中心特质 B.次要特质 C.首要特质 D.主要特质 【答案】A 【解析】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种。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
3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 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 5~10 个。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4 章 特质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艾森克 D.考斯塔 【答案】B
)将人格特质匙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2.( )对特质迚行了分类。他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他还迚一步把个人 特质划分为 3 个重叠和交叉的层次:首要特质、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2 / 16
圣才电子书

【答案】C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9.气质主要反映了心理活动在( )方面的动力方面的特点。 A.速度、强度、稳定性和选择性 B.速度、平衡性、稳定性和指向性 C.灵活性、平衡性、稳定性和指向性 D.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 【答案】D
4.三元智力理论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的。 A.斯皮尔曼 B.斯腾伯格 C.阜南 D.推孟 【答案】B
5.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是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答案】D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积极心理学)【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积极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0章积极心理学一、概念题1.积极答: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重含义:(1)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2)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如主观幸福感、快乐体验、乐观主义、自我决定、创造与健康等;(3)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作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2.积极心理学答: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

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新的心理学领域,是关于人类力量,如能力、乐观、毅力、善良、幽默、热情、宽容等的科学。

3.积极情绪答: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

积极情绪有拓宽人们瞬间的认知和行为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消极情绪则正好相反。

4.幸福感答: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5.生活满意度答: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于生活的心理感受和实现所追求生活目标的一种内在状态,即对生活的满意的和程度。

6.自尊答: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的心理成分。

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认为自己有价值、重要,因而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7.社会比较答:(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社会比较论术语。

个体把自己与具有类似生活情境的人相比较,对自己的能力、行为水平及行为结果作出评价的过程。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认为,外部奖赏对个体模仿学习活动的价值是相对的,个体获得的外部奖赏有无价值,需与同类情境中其他人的情况相比较后才能判定。

8.社会支持答: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其他方面(同学、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对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

9.健康人格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健康人格观:(1)他们都是从成熟健康的成人,甚至是杰出人士的研究中归纳出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2)他们都强调了健康人格的内部协调和统一性;(3)他们都列举了健康人格的一系列特征,但其本质特征是个体与自己本性的协调统一,即按照自我实现倾向去体验和生活;(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人与自己自然本性的和谐统一有其合理性,但对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有所忽视。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人本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人本论)【圣才出品】

第8章人本论一、概念题1.人本主义心理学答:(1)历史背景及理论来源西方心理学流派。

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和自我实现为主题。

既反对行为主义用机械的环境决定论来解释人类行为的本质,又反对精神分析过分关注人的生物本能的还原论思想。

号称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60年代正式形成,70年代迅速发展。

针对美国后工业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社会下人性异化,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自我选择的产物,以及对传统非人化心理学的否定,对人道主义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人类潜能运动的发展,对现代整体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等学科的吸纳,并受现象学、存在主义、东方哲学思想尤其是道教和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

(2)代表人物主要创建者为马斯洛、罗杰斯、R.梅和布根塔尔。

(3)主要特点①在研究对象上,反对以动物与幼儿的简单行为或患者为对象,强调研究人,主要是健康的、整体的、出类拔萃的人。

②在研究内容上,专门研究人的高级的整合的动力心理,如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更富有人生意义的根本问题。

③在研究方法上,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方法为中心,重视研究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强调采用整体分析和现象学方法。

(4)基本理论①以人性本善论为基本的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支柱。

认为人性的内核是人的基本需要或似本能(潜能),坚信人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至少是中性的,恶是环境影响造成的。

②以需要层次论作为其需要理论和动机理论。

③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犯罪防治和心理治疗等有重要价值。

2.基本需要答:(1)含义人类动机的终极目标是基本需要。

马斯洛认为,要想充分理解人类动机,就必须着重研究结果,而不是研究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

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最终的目的似乎都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似本能的需要。

这些不断追溯下去,发现的不能再追溯的需要,就是基本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新精神分析
3.1复习笔记
一、个体心理学
(一)阿德勒生平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

l912年,他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1937年病逝于苏格兰。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论神经症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等。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1.器官缺陷与补偿
(1)基本理论
阿德勒认为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都有缺陷,这些生理上的伤害给人的身心机能的正常运转及发展造成种种问题,因而有必要给予解决。

(2)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①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
②发展其它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3)器官缺陷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①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不便;
②有可能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

2.自卑感
(1)儿童通过和成人比较产生自卑感;成人通过社会比较产生自卑感。

(2)自卑感虽然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自卑感也会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

(3)阿德勒认为,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克服自卑感。

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3.追求优越
(1)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优越。

(2)追求卓越的双重性
①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②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

4.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三)生活风格与造性自我
1.生活风格的定义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2.生活风格的类型
(1)根据社会兴趣可大致分为两种:
①正确的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②错误的和病态的生活风格。

(2)阿德勒根据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
①统治-支配型:这种人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
②索取-依赖型:这种人喜欢依赖别人的劳动,向别人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③回避型:这种人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企图碌碌无为而避免失败;
④社会利益型:这种人能正视问题,试图以某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生活风格的形成
阿德勒认为产生错误风格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
(1)器官缺陷;
(2)溺爱或娇纵;
(3)受忽视或遗弃。

4.生活风格的途径
阿德勒概括了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
(1)出生顺序;
(2)早期记忆;
(3)潜意识梦境的分析。

5.创造性自我与活动程度
(1)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人不是遗传作用和环境影响的消极接受者,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

(2)活动程度
阿德勒所指的活动程度,是指每个人活动的范围和形式。

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表现出不同的力量、勇气、气质、自我约束力和冲动性。

(四)个体心理学简评
1.积极意义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把人从古典精神分析独断的泛性论中解放出来,不仅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而且重视意识自我的作用。

2.局限性
(1)阿德勒把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当做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这使他的理论涂上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2)阿德勒虽然重视人格的统一整体性,但他忽视了对人格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把人简单地看成是追求优越的单一动机驱使的个体;
(3)阿德勒提出社会兴趣的概念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把它看做是人的一种先天的合群利他的趋向,而不是当做人类生产劳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他所说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根本没有触及社会的本质,因而不能完全说明心理疾病的社会根源。

二、自我心理学
(一)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1.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研究
(1)创伤范式理论
在其理论发展的初期,弗洛伊德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经验”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所谓的创伤范式理论。

(2)内驱力范式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一样,具有欲望以及追求自身的满足;同时认为自恋就
是自我本能欲望的一种表现,并把自恋解析为“自体性欲的满足”,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思想还是一种本能理论,把自我看做一种先天的内驱力。

(3)自我范式
弗洛伊德虽然强调本我的核心作用,认为自我依从于本我,且为本我服务,但他不再把自我看做简单的本能力量,而把它看做人格结构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2.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
(1)安娜的三要素说
安娜继承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要素构成的学说。

安娜重视自我的作用,认为本我对心理活动并没有绝对的支配作用;相反,自我对本我可以起到约束和指导的作用。

(2)安娜的自我防御机制
安娜对自我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她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她归纳了弗洛伊德提出的十种防御机制,又补充了自己提出的五种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的十种防御机制:
①压抑(repression);
②否定(denial);
③禁欲(asceticism);
④投射(projection);
⑤利他主义(ahruism);
⑥移置(displacement);
⑦自我约束(turning—against-self);
⑧反向(reaction.formation);
⑨反转(reversal);
⑩升华(sublimation)。

安娜归纳的五种机制:
①心力内投(introjection);
②对攻击者的认同(identification—with—the-aggressor);
③隔离(isolation);
④抵消(undoing);
⑤退行(regression)。

(3)安娜的自我“发展路线”
①定义
通过对儿童自我生活的分析和观察,她为本我和自我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称为“发展路线”。

②六条发展路线
a.从依赖他人到情绪上的自信;
b.从吮吸动作到正常的饮食;
c.从大小便不能控制到能控制;
d.从对管理自己身体不闻不问到负起责任;
e.从关注自己的身体到关注玩具;
f.从以自我为中心到建立友谊关系。

③评价
a.安娜的自我发展路线不仅强调了自我适应生活需要的能力,还注意到了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而且注意到了人际关系的要求和个人的要求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