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性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

合集下载

byl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参考模板)

byl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参考模板)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倪梁康事实上,当我们在讨论内时间意识或延续的感觉以及它们在各个客体中的贯穿时,我们已经处在反思的维度上。

这种反思把在原意识(或延续的感觉、对相互接续状况的意识到)中原先已经有所显露、但尚未被对象化的内在时间构造出来。

这里涉及到原意识和后反思关系的一个基本层面(15)。

因而胡塞尔说:“这种反思是在一个时间意识的统一中进行的,如上所述,这个新被把握到的东西已经在此,它属于先前作为背景被把握到的东西,如此等等。

”(Hua X,[485])但必须区分这里的两个“把握”(erfassen)概念。

胡塞尔这里所说的第一个“把握”,即“新把握”,乃是对象化的内在反思的把握,而第二个“把握”,即“先前的把握”,则是非对象化的“内时间意识”的把握。

对内时间意识的对象化、课题化的把握、描述、分析,是时间意识现象学的主要任务。

胡塞尔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描述,以及在现在点上对滞留、原印象和前摄的描述,都是对一个原先不是课题、只是附带地被留意到、意识到的体验部分的课题化。

因此,原意识与后反思所含有的问题,在时间意识分析中也会出现。

如笔者曾经归纳过的那样,具体而言,它会面临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方面,人们对反思的优先权提出疑义,并且声言它植根于另一些更原初的结构之中,例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理解的偏好便属于这个方向;另一方面,例如萨特和其他哲学家认为,在反思的特征中可以确定出变异的因素——一种在原本的体验与后补的反思之间的变异。

更具体地说,这种变异或者表明为一种由于反思而必然形成的添加,或者表明为一种通过反思而造成的无可避免的损耗。

换言之,与各种原本意识(原意识)相比,我们借助于反思而追获的东西在一些人看来有了增多,在另一些人看来有了减少。

反思据此而是一种篡改了原本生活的再造。

”(16)关于第一个问题,胡塞尔的回答是确定的。

就时间意识问题而论,他的回答是:内时间意识是原生的、第一性的,反思对内在时间的构造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浅谈胡塞尔现象学之意向性行为摘要: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

本文借以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基础意向性行为的着重梳理,为以后现象学的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基础。

关键字: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理论的基石意向性行为现象学在20世纪的西方产生发展并十分流行,与其他一些思潮,比如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欧陆哲学的发展。

但是,在这些思想中,广义的现象学最有方法论的新鲜含义和纯思维的穿透力。

主要通过它,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欧陆思潮与传统的西方哲学保持了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8世界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中,但其含义与后来有所不同。

在新的视野和语境中理解老的问题,现象学被赋予了特殊且意义深远的新时期含义,比如传统的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和美学问题。

而对现象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便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

Edmund Husserl,(1859-1938)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F. 布伦塔诺(Brentano, 1838-1911)的课,后者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它的“心理主义”倾向受到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批评。

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倪梁康事实上,当我们在讨论内时间意识或延续的感觉以及它们在各个客体中的贯穿时,我们已经处在反思的维度上。

这种反思把在原意识(或延续的感觉、对相互接续状况的意识到)中原先已经有所显露、但尚未被对象化的内在时间构造出来。

这里涉及到原意识和后反思关系的一个基本层面(15)。

因而胡塞尔说:‚这种反思是在一个时间意识的统一中进行的,如上所述,这个新被把握到的东西已经在此,它属于先前作为背景被把握到的东西,如此等等。

‛(Hua X,[485])但必须区分这里的两个‚把握‛(erfassen)概念。

胡塞尔这里所说的第一个‚把握‛,即‚新把握‛,乃是对象化的内在反思的把握,而第二个‚把握‛,即‚先前的把握‛,则是非对象化的‚内时间意识‛的把握。

对内时间意识的对象化、课题化的把握、描述、分析,是时间意识现象学的主要任务。

胡塞尔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描述,以及在现在点上对滞留、原印象和前摄的描述,都是对一个原先不是课题、只是附带地被留意到、意识到的体验部分的课题化。

因此,原意识与后反思所含有的问题,在时间意识分析中也会出现。

如笔者曾经归纳过的那样,具体而言,它会面临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方面,人们对反思的优先权提出疑义,并且声言它植根于另一些更原初的结构之中,例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理解的偏好便属于这个方向;另一方面,例如萨特和其他哲学家认为,在反思的特征中可以确定出变异的因素——一种在原本的体验与后补的反思之间的变异。

更具体地说,这种变异或者表明为一种由于反思而必然形成的添加,或者表明为一种通过反思而造成的无可避免的损耗。

换言之,与各种原本意识(原意识)相比,我们借助于反思而追获的东西在一些人看来有了增多,在另一些人看来有了减少。

反思据此而是一种篡改了原本生活的再造。

‛(16)关于第一个问题,胡塞尔的回答是确定的。

就时间意识问题而论,他的回答是:内时间意识是原生的、第一性的,反思对内在时间的构造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

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

尔对“ 间分析 ” 时 的关 注和对 “ 发生分析” 的排斥 。 在第 二节 中, 笔者将再现胡 塞尔在 《 内时 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11 年前后 ) (9 7 中对 “ 时间分析” “ 与 发生分析 ” 的态度 。与《 逻辑研究》 时期不 同 . 胡塞尔本 人在这个 讲座 中已经将这 两者放在 一起讨 论 , 并试 图把握它 们之 间 的内在联系 。在第三节 中, 笔者将讨论胡 塞尔在《 笛卡尔式的沉思》 间(9 8年前后 ) 期 12 对
出发 对 胡 塞 尔 的 发 生 现 象 学 和 历 史 现 象 学 之 构 想 的一 个 导 引 。
作 者 简 介 : 粱康 , 山 大 学 现 象学 研 究 所 教 授 。 倪 中
① 本文 为教 育部 20 年 长江学 者特聘 教授 奖励计划研究成果 。 06 ② 按 国际现 象学界 的通行 做法 , 《 除 逻辑研究 》 ,胡 塞尔全 集》 外 《 在本 文中均 简称为 H a《 u,逻辑研 究》 称为 简
倪 梁康
摘 要 :胡 塞 尔 的《 辑研 究 》 有 将 “ 间” “ 生” 于 某种 联 系 、 怕 是 对 立 的 联 系 逻 没 时 与 发 置 哪
之 中。 只是 从 个 别 的零 散 论 述 中 可 以看 出胡 塞 尔对 “ 间分 析 ” 关 注 和 对“ 生 分析 ” 排 时 的 发 的
只有着眼于时间才可能把捉存在 。
题 就 源 于 这 两种 属 性 的 对 立
—— 马丁 ・ 海德 格 尔
— — 马 克 ・ 洛 赫 布
真正的时间 。 实质 上是 一 个 连 续 同 一体 。 又是 不 断 变化 的 。历 史研 究 的重 大 问 它
时 间 、 生 与 历 史 是 三种 不 同 的现 象 , 在 它 们 之 间显 然 存 在 着 内在 的联 系 。 这 个 发 但 对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

胡塞尔早期内时间意识分析的基本进路来源:作者:倪梁康时间:2009-07-17 点击:48中图分类号:B51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8)01-0102-10 从所有迹象看,液态的东西都要比固态的东西更古老些。

——伊曼努尔•康德一、引论:现象学的时间意识分析考察时间的角度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今人们首先听闻和熟悉的大都是现代自然科学的时间观。

这个观察时间的角度和方式是在我们的时间观中最有影响力的,例如爱因斯坦的或者霍金的时间观。

另一种考察时间的角度和方式体现在哲学家的时间观中。

哲学家的时间观不仅是自然科学时间观的先祖——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的时间观,而且也仍然是与自然科学时间观并存的一种重要观察角度和方式——例如胡塞尔、柏格森、海德格尔的时间观①。

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分析自称为、也被称为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分析。

他把时间分析看作是“所有现象学问题中最困难的问题”②。

在笔者看来,这也可以说是现象学研究中最纯粹的部分。

在胡塞尔完成了各种还原之后所面对的是不含任何有效实在经验和存在设定的现象:纯粹意识及其流动。

即便是海德格尔作为形而上学和一般存在论问题的存在与时间,在胡塞尔这里也只是一个被意识到的存在(Seinsbewu tsein)和被意识到的时间(Zeitbewu tsein)的纯粹现象学问题。

海德格尔本人的时间研究是否对时间问题的哲学研究产生了决定性的推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目前在现象学研究界还未能达成一致③。

但他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编者的前说明”中对胡塞尔的时间意识分析的“前说明”,至今看来还是极为内行的概括:“贯穿在此项研究之始终的课题,是纯粹感觉素材的时间构造和作为此构造之基础的‘现象学时间’的自身构造。

这里的关节点是对时间意识的意向特征的析出和对意向性一般的不断增强的根本澄清。

仅这一点——撇开个别分析的特殊内容不论——就已经使得下列研究成为对在《逻辑研究》中首次进行的意向性之基本昭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和内在时间意识)意向性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有一个发展过程,前期和后期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

前期的观点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代表,后期的观点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为代表。

我们先谈他前期的观点,接着谈他后期的观点,最后简述围绕着意向性问题的一些争论。

第一节《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学说(一)表达的物质外壳和表达的意义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胡塞尔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

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的东西。

当我们说一句话或写下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就把意义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

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那么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

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问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 他答道差别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二)对象化的活动的三个环节胡塞尔认为,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活动包括三个环节:a)意向行为,b)意义(意向内容),c)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2“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3在此对象可以是实在的对象,也可以是观念的对象、想象的对象。

把表达的意义(意向内容)与对象区分开来十分重要,这不仅因为;有时对象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依恩纳的战胜者”和“滑铁卢的战败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指一个对象,即那破仑。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浅谈胡塞尔现象学之意向性行为摘要: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

本文借以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基础意向性行为的着重梳理,为以后现象学的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基础。

关键字: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理论的基石意向性行为现象学在20世纪的西方产生发展并十分流行,与其他一些思潮,比如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欧陆哲学的发展。

但是,在这些思想中,广义的现象学最有方法论的新鲜含义和纯思维的穿透力。

主要通过它,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欧陆思潮与传统的西方哲学保持了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8世界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中,但其含义与后来有所不同。

在新的视野和语境中理解老的问题,现象学被赋予了特殊且意义深远的新时期含义,比如传统的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和美学问题。

而对现象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便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

Edmund Husserl,(1859-1938)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F. 布伦塔诺(Brentano, 1838-1911)的课,后者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它的“心理主义”倾向受到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批评。

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

论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中的内时间意识结构理论

论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中的内时间意识结构理论
的 内时 间意识 结构 理 论
张 含
(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0 0 ) 100
[ 摘 要] 胡塞 尔现 象学是 一门意识 哲学 , 而内时间意识是诸 意识 形式 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内时间意识现 象学》 , 中 胡塞 尔通过 细致的分析 , 完成 了对 内时间意识 之基本 结构—— 由“ 留——原 印 象——前摄 ” 同构 成的 “ 滞 共 现在域 ” — — 的描 述 , 且 由此 回答 了奥 古斯 丁 与布 轮 塔 诺 留 下 的 “ 间难 题 ” 并 时 。 [ 关键 词] 胡塞 尔; 象学 ; 现 内时间意识 ; 留; 滞 原印象 ; 前摄 [ 中图分类号】 5 6 5 [ B 1 .2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编 号】 6 3— 7 2 2 1 ) 1 0 0 0 17 0 1 (0 0 0 — 0 7— 4
在哲学史上 , 胡塞 尔并不是 第一个 将时 间作 为 内在 化
的底 线 。简 单 的解 释 一 下 , 我 们 在 进 行 任 意 一 种 意识 行 对象来研究和分析 的哲 学家 , 当 比如 奥古斯 丁 的时 间理论 就
为时 , 总要包含这两个 要素 。以我 对 眼前的桌 子的感 知为 是胡塞尔的内在 时间 意识 理论 公认 的先 声之 一 , 在《内时 例, 一方 面我的意识之 目光意指 眼前这 个对 象 , 其“ 将 立义 间意识 现象学》 的引论部分 胡塞尔 就引用 了奥古 斯丁 的那 ( uf sn ) 为桌子 , 就是这个 意识 行为 的意 向性。另 句著名的独 白 : 时 间究竟 是 什 么?没人 问我 , 倒清 楚 , A f su g ” a 这 “ 我
所要求的“自身 被给 予性 ” 所 以必须 首先对 其 进行 还原 。 介绍胡塞尔 早期 内时间 意识 理论 的基 本 旨趣 。而在此 之 , 胡塞 尔在准 备 开始 他 的 内时 间 意识 分 析 之初 , 明确 指 前 , 就 我想 先 就 在 内 时 间 意 识 理 论 领 域 对 于 胡 塞 尔 有 过 重 大 出—— “ 正如进行任 何 现象 学分 析一 样 , 里必 须完 全排 影 响 的 两 位 先 哲 — — 奥 古 斯 丁 与 布伦 塔诺 — — 的 时 间 理 论 这 除任何与客观时间有关 的设想 、 定 、 确 信念 ( 除所 有对 生 进行一个简单 的介绍 , 排 这样我们能够更加清楚 的看 到 , 胡塞

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结构主要基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研究

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结构主要基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研究

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结构主要基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以内时间意识结构为基础,是现象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内时间意识结构指的是人类在时间感知中所体验到的内部时间经验,是人类主体性体验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结构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分析5个具体例子来证明,内时间意识的结构是现象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内时间意识结构的概念和本质内时间意识结构是指人在时间意识中感知到的内部时间经验。

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指出:时间作为一个现象,不仅是与空间相互关联的,更是让我们感知到世界在存在中的变化和发展。

时间的存在在人类主体性体验中表现为内部时间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获取时间的基本途径。

胡塞尔认为,在内时间意识的结构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时间箭头(内时间的流动方向),二是“现在”的体验。

内时间的流动方向使得人类可以对过去进行回忆和对未来进行预知,而“现在”的体验成为获取时间体验的基础。

因此,内时间意识结构是现象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向世界开放认知和行动的基础。

二、内时间意识的结构中的现象学特征1. 内时间的主体性质内时间的主体性质指的是内时间体验的唯一性。

每个人的内时间经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质,这样的体验是个人纬度的。

相比于外部时间,内时间经验更为个性化,因而具有更高的主体性,是人们体验世界的重要来源。

2. 内时间的现在性时间的体验是内在的,因此其体验具有现在性。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人们的思维注意力在“现在”这个时刻,他们就会有时间的体验。

内时间的“现在”不仅仅是时态,也是现象学研究的核心要素之一。

3. 内时间的生动性内时间的体验对于人们是生动的,因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时间体验去想象未来,回忆过去。

无论是记忆象征个人经验,预期合理推论未来,还是创造,都离不开内时间经验的体验内容。

4. 内时间的延续性内时间的体验是可以延续的,其前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可分割。

意向性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

意向性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

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意向性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学号:0711251姓名:程凤年级:2007级专业:哲学指导老师:郑辟瑞摘要本文从“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在构造性时间意识阶段的有效性运用出发,分析在此阶段意向性作用所导致的无限回退的难题。

然后引出作为所有意识之奠基的绝对意识对“立义内容—立义”模式所造成的无限回退的彻底解决,即在滞留的双重意向性作用下,绝对意识在构造内时间对象的意识的同时又具有一种关于河流的自身意识、自身显现。

接着进一步指出绝对意识是不言自明地拥有意向性的本质规定的,这又不可避免地使其陷入无限回退之中,甚至动摇奠基在绝对意识之上“由相互依靠的意识阶段组成的整个大厦”。

但若从绝对意识中完全剔除意向性,那么由原初感觉材料充实的绝对意识如何实现自身给予亦即如何形成具有绝对同一性的河流。

最后指出,为解决绝对意识和意向性之间关系中存在的两难困境,胡塞尔将构成的和被构成的属于两个本质性不同的维度融合起来,认为绝对意识作为最终意识是“非对象的意向性”。

至此,胡塞尔从解决无限回退的悖谬出发却最终得出“‘无意识的’意识”这样的前反思的、匿名的悖谬结论。

关键词:意向性“立义内容—立义”模式滞留无限回退绝对意识意识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课题和核心概念,其最根本的本质在于意向性。

而意向性则是意识在最确切意义上——“意识始终是关于……的意识”——的基本特征。

因此,意向性无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概念,无论是在描述现象学阶段还是在先验现象学阶段,正如利科所言:“意向性可以在现象学还原之前和之后被描述:在还原之前时,它是一种交遇,在还原之后时,它是一种构成。

它始终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

”①意向性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来自于感觉材料(也即是立义内容),而立义——意向性活动的核心功能——则是按照一定的意向指向将杂乱的、死的感觉材料加工为意识对象,“赋予感觉以灵魂〈beseelt〉,并且是根据其本质来赋予灵魂,从而使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个或那个对象之物”②。

胡塞尔看意识与时间

胡塞尔看意识与时间

胡塞尔时间现象学从意识的角度说明时间,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便已见端倪。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把时间归结为对运动的均匀计数的方式,其实这已经暗含了时间与主体和意识的关联,但由于亚里士多德过于强调客观运动与时间的不可分割性,他后来反而被公认为是牛顿绝对时空观的鼻祖。

奥古斯丁进入时间问题的角度非常巧妙。

他发现,我们不仅用时间来测量运动,也用时间来测量静止,因此,不能从运动的方面说明时间,相反,运动倒要从时间那里才能得到阐明。

正是在这里,奥古斯丁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就是从心灵的视角出发把时间规定为人的思维的三种功能:期望、注意和记忆。

这是奥古斯丁对时间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罗素甚至认为奥古斯丁的时间学说比康德的主观时间论更为完善和明确。

现象学宗师胡塞尔对时间的研究直接秉承奥古斯丁的主观路线,但他也认为,奥古斯丁关于时间的分析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混乱和晦涩难解之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胡塞尔以他的“工作哲学”即现象学为方法对意识与时间的关系作了哲学史上最为详尽的描述。

这一描述的结晶就是1928年发表在《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上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在这本书中,胡塞尔一方面重新审察了奥古斯丁的“期望”、“注意”和“记忆”,与此同时他还广泛探讨了原印象、感知、意向、滞留、前摄、想象、再现、再造、呈现和虚构等意识现象与时间的“起源”和构造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时间意识学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意识与时间的理解,而且还以其创造性的思想革新了人们传统的时间观。

胡塞尔的创造性主要得益于他的“回到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方法。

从被给予之物出发,这是现象学最为重要的品格。

例如,如果有人说“天是蓝的”,那他便是一个独断论者;一个现象学家应该说“我看见天是蓝的”。

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实质上却是理论出发点上的根本不同。

现象学排除一切独断和设定,只认可在意识中所呈现的东西,并进而描述呈现之物在意识中的呈现方式,以及意识在呈现之物得以呈现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01 粗谈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01 粗谈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粗谈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胡塞尔Edmund Husserl。

著作有《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形式和先验逻辑》、《经验与判断》、《笛卡尔式的沉思》等等。

一、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海德格尔曾经把现象学方法解释为一句话:“回到事情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

对许多哲学家来说,胡塞尔开辟了一个哲学研究的新领域,这个领域是传统哲学不曾有的,那就是超越主客体二元对立式的认识论框架,追溯其更深层面的本源境界。

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他研究的哲学问题是十分古典的,他的哲学旨趣也是如此,但是他的研究领域和哲学方法却属于现代哲学。

与新康德主义关系密切的胡塞尔研究的认识论难题主要有二:☻(一)认识如何可能“切中”(treffen)其对象?☻(二)作为认识的可能性的条件的概念、范畴、逻辑形式的根源是什么?现象学家们并不否认事物本身的存在,只是认为那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不过胡塞尔比较激进,他认为,in other word,。

二、意向性理论(囊括了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和《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里面的意向性理论)☻(一)现象学的研究领域是“意识”,具体说来就是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以及它的相关物。

虽然现象学研究的是科学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意识,也可以说是“纯粹意识”或“先验自我要素”。

(注意:所谓“现象”并不是与本质相对的现象,而是意识活动。

)☻(二)所谓“意向性”(intentionality)就是意识指向某种对象的指向性。

☻(三)意识的意向性由三种因素构成:☻1、意向性活动的主体(自我);☻2、意向性活动;☻3、意向性的对象(客体)。

因此,他认为纯粹意识中不仅必须有意识活动的主体(自我),而且必须有意识活动的对象(客体),这两者不可分割地统一于自我意识之中的,没有主体或对象都不可能构成自我意识,因此,对象并不在自我意识之外,而是并且必然是包容于自我意识之中。

意向性问题浅谈----以胡塞尔为例

意向性问题浅谈----以胡塞尔为例

意向性问题浅谈——以胡塞尔为例摘要:意向性可以说是现象学的核心学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意识哲学,如果用一个词汇来概括其哲学思想,这就是“意向性”。

意向性是纯粹意识的本质特性。

胡塞尔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即认识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

本文以胡塞尔为例,主要阐明了三个问题,即:一,何谓意向性问题?二,意向性问题为何重要?三,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力图对意向性所涉及的问题做出扼要准确的说明。

关键词:胡塞尔、意向性、现象学、认识论一.什么是意向性问题?与现象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词项是“意向性”。

这里准备讨论的意向性,首先应当是作为哲学问题的意向性。

我们应当注意,在这种意义上的“意向”不应该与“意图”即我们行动的时候心存的“目的”相混淆,现象学中的“意向”是指意识构造,或指向对象的活动或能力。

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只适用于意识理论,而不是适用于有关人的活动的理论。

意向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ndere ,意思是“指向”。

最早将“意向的”一词引入哲学并赋予它特殊蕴涵的是布伦塔诺, 他在《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中世纪经院哲学用关于某个对象的意向(或精神) 中存在这个概念来指示任何心理现象,而我们则把它称为———尽管如下说法不无含糊之处———对于某内容的关联性,对于某对象的指向性(在这里,它不应被理解为某种实在物) ,或一种内在的对象性。

每个心理现象都以不尽相同的方式包含着作为其自身内部对象的某物:在一个表象中某物被呈现着,在一个判断中某物被肯定或否定着,在爱中某物被爱着,在恨中某物被恨着,在欲望中某物被渴望着,诸如此类”。

[1]即他认为,意识参照对象的方式(意向体验) 中有三种最重要, 它们是: 表象、判断、情感。

“意向的”一词,在他那里代表着心理现象的一个基本特征:所有心理现象都“在自身中意向地含有一个对象”。

他认为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重要标识,是区别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根本。

意向性、绝对流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

意向性、绝对流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

意向性、绝对流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西方哲学史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胡塞尔将意向性概念概括为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

按照他的理解,这里的某物即客体,对它的意识就是一种客体化的意识:任何一个意向体验或者是一个客体化行为,或者以这样一个行为为基础。

对意向性的这种客体化的理解模式,或者说,立义模式,在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理解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在对胡塞尔的内时间以及先验现象学的一系列著作的研读中,我们发现,最迟在观念时期,胡塞尔就已经突破了这种立义模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非立义的意向作用的(neeticsche)流形体的先天结构。

本文将证明,只有在这种全新的意向结构中,先验现象学才能获得真正的基础和展示自身的可能性。

一、立义模式的若干问题《逻辑研究》,尤其是第五、第六研究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布伦塔诺式研究。

当然,胡塞尔并未止于布伦塔诺,通过对意向的内存在与内在客体性的批评,在精细地区分了意向性的各个本质因素的基础上,他开创性地提出了本质直观和范畴直观这两种全新的认识样式。

在对立义模式静态考察中,胡塞尔将整个意向行为的本质区分为非意向的实项内容和意向体验,前者提供了意向的体现性内容,后者则与意向的本质相关,它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行为的质料、质性等本质要素,其中质性与指向对象的方式相关:表象还是意愿,而质料则标明了对象的相关性以及被意指的方式。

动态考察主要着眼于意向与充实,确切地说,具有相同行为质料的空乏意向与直观的充盈之间的关联,范畴直观和本质直观作为认识和真理的最高的本质事态就展示在这一动态的关联中。

在空乏意向或符号行为中,行为质料是意向体验的本质要素。

由此,人们很容易认为,尽管实项被体验内容在立义行为中被解释为行为对象的客观显现的承载者,但它对行为的意向指向并无贡献。

但这种看法并不正确。

直观行为与空乏意向并不相同,作为认同因素,充实行为在它那里承载了一种空乏意向所缺乏的特殊的直观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空乏意向的动态的充实过程中,行为质料在充盈因素中被具身化了。

德里达对胡塞尔内时间意识本原观的解构

德里达对胡塞尔内时间意识本原观的解构

本原与重复*——德里达对胡塞尔内时间意识本原观的解构朱刚胡塞尔在《观念1》中曾说过时间意识是一个谜。

1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一开头,他更直言不讳地说:“对时间意识的分析是描述心理学和认识论的一个古老的包袱”,并引用奥古斯丁《忏悔录》中那句关于时间的警句:“没有人问我,我还知道,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2由此足见对时间意识进行分析的困难。

但无论如何,这个问题却始终是胡塞尔无法回避的,因为胡塞尔现象学尤其是后期先验现象学的终极任务就是要揭示构造一切的最终根源。

这个最终根源是什么?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先验自我或先验主体,因为在胡塞尔看来,它在某种深刻的和完全独特的意义上也是被构成的东西:在它之前还有一种真正绝对的根源,3即时间意识或内时间意识。

对时间意识的深入研究,正是胡塞尔对于西方两千多年的时间研究的一大突破。

4我们这里当然无法涉及胡塞尔对时间意识之谜的所有探讨。

受研究主题和能力所限,我们将仅仅考察胡塞尔在时间意识之本原问题上的看法,以及德里达对它的解构。

现在首先要澄清的是,就时间意识来说,本原问题所问的究竟是什么?§1“本原问题”释义胡塞尔说,这里的“本原问题”(Ursprungsfrage)是现象学(即认识论)*本文原为笔者博士论文中的一章,其初稿曾发表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此处是该章的定稿。

谨以此文纪念刚刚去世的德里达教授。

1Husserl:Ideen zu reinen Phänomenologie und phä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Husserliana,Band III/I,Martinus Nijhoff, The Hague, Netherlands, 1976,第182页。

参见中译本,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12月第1版,第204页。

2Husserl:Zur Phä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sstseins(1893-1917),Husserliana Band X,Martinus Nijhoff, The Hague, 1966,第3页。

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兼论心智与语言的关系

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兼论心智与语言的关系

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兼论心智与语言的关系【内容提要】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分析中的“滞留”(retention)概念,在他十多年的时间现象学研究中有一个形成并在含义上变化发展的过程。

它最后得到确定,并被用来标识内时间意识中的一个特殊意向,从而自身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回忆”。

除此之外,胡塞尔在研究文稿中的相关思考以及对此概念使用的历程,也可以用来指证心智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滞留/回忆/时间意识/思维/语言一、引子开篇伊始,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撰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主要在于大致地说明和解释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分析中的“滞留”(retention)概念,包括它的含义的形成与变化的过程。

这些工作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内进行的。

但这篇文章的还有一个附带的意图:通过对胡塞尔在研究文稿中与此有关的思考以及对此概念使用的历程的思考来指明心智与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或者也可以说,指明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里需要对后一个意图多说几句:胡塞尔差不多是一个用笔来思维的人。

他用加伯斯贝格速记法将自己几乎是毕生的思考记录在四万多页的文稿上。

从这里的讨论所采纳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以各种形式公开发表的文稿,如讲座稿和著述文稿。

我们可以将它们简称为讲座稿,因为胡塞尔发表的所有著述都建立在他讲座稿的基础上。

另一类是没有计划发表、纯粹是思考记录的研究文稿,包括写给自己的札记等。

我们将这类文稿称作研究文稿。

讲座稿可以说是为他人或以表达思考为目的的文稿。

研究文稿则属于为自己或以记录思考为目的的文稿。

这两类文稿在语言方面的区别,差不多可以用表述语言和独自语言来标识。

笔者并不想把胡塞尔当作一个实验兔,但要想探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他在这里的确是一个难以替代的最佳观察对象。

而之所以能够以胡塞尔的研究文稿为一个分析案例,乃是因为他的这类文稿有一个特殊的表述风格。

与讲座稿不同,胡塞尔自己的研究文稿常常是某种程度的自言自语。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展开全文要想一窥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学之堂奥,意向性、直观和还原是我们必须对之有所领会的三个概念。

这些概念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需要长篇大论才能予以充分说明。

考虑到引论的篇幅和本疏的主旨,我打算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谈谈对这几个概念的思考和理解。

意向性。

谈到意向性,我们自然会想到它是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

意识作为意向性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意向性就是意识对某物的指向或朝向。

这么一句常见的口号似的定义,好像告诉了我们什么,却又像什么也没有说。

这里的关键之处是要弄清楚“某物”的性质和特点。

这个“某物”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事物,也不是内在的心理表象,这两者都是后于意向性且由意向性构造出来的东西。

大致说来,这个“某物”有时指一般对象,有时指普遍意义,但首先是上文所说的在对象和意义形成之前的康德意义上的图型。

不管是对象也好,意义也好,还是图型也罢,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特征:第一,它们总是与意识活动成对出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将其称为意向相关项(Noema),而相应地将意识活动称为意向活动(Noes is);第二,它们的存在方式很特别。

它们既不存在于意向活动的内部,也不存在于它的外部,因为在意识的内部我们找不到它们的半点踪迹,而在意识之外,本来一无所有,所谓的主客观对象都是意识通过意向相是与意识活动成对出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将其称为意向相关项(Noema),而相应地将意识活动称为意向活动(Noes is);第二,它们的存在方式很特别。

它们既不存在于意向活动的内部,也不存在于它的外部,因为在意识的内部我们找不到它们的半点踪迹,而在意识之外,本来一无所有,所谓的主客观对象都是意识通过意向相关项逐步构造出来的。

我们只能说,意向相关项是一种“意向的”存在或超越(意向活动)的存在。

既如此,意识的“内部”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意向活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感觉材料或体验,这是实实在在流淌于意识之中的,它可以为我们每个人切身感受到,胡塞尔将其称为“实项的”存在,以对应于意向相关项的“意向的”存在或超越的存在;意识的行为特征,如感知、回忆、判断、愿望等等,这些也是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而且不会弄错的,具体来说,我们在感知时不会不知道我们在感知,也不会认为我们是在回忆或愿望等等。

胡塞尔现象学内时间意识

胡塞尔现象学内时间意识

胡塞尔现象学内时间意识胡塞尔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派别,旨在探讨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和感知。

在胡塞尔的观点中,内时间意识是指个体内部对时间的主观体验和感知。

本文将以胡塞尔现象学内时间意识为题,从人类视角出发,探讨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

时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每天都在感知时间的流逝。

然而,时间的感知并不总是准确的。

在某些时刻,时间似乎变得飞快,而在其他时刻,时间却变得缓慢无比。

这种感知的差异就是胡塞尔现象学所关注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当我们投入到一项有趣的活动中,比如看一部精彩的电影,我们会发现时间过得飞快。

此时,我们的内时间意识告诉我们,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的意识被活动所吸引,我们的思维被活动所占据,而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然而,当我们处于一种无聊或乏味的状态时,时间却会变得异常缓慢。

比如,当我们等待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比如考试结果或面试结果,我们会感到时间过得极其缓慢。

这时,我们的内时间意识告诉我们,时间仿佛停滞不前,每一秒钟都像是一年那么长。

对于这种时间感知的差异,胡塞尔认为是因为我们的内时间意识受到了我们的情感和意识活动的影响。

当我们投入到有趣的活动中时,我们的情感和意识活动得到了满足,我们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

相反,当我们处于无聊或乏味的状态时,我们的情感和意识活动得不到满足,我们会感到时间过得很慢。

胡塞尔还指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受到我们的期望和目标的影响。

当我们期待某件事情的发生时,时间会变得缓慢,因为我们渴望那一刻的到来。

相反,当我们期待某段时间的过去时,时间会变得快速流逝,因为我们希望尽快结束那段时间。

胡塞尔现象学内时间意识探讨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

我们的内时间意识受到情感和意识活动的影响,也受到期望和目标的影响。

通过理解和认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时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胡塞尔的意向对象与时间的双重关系——对意识现象学所面临的困难的解读

胡塞尔的意向对象与时间的双重关系——对意识现象学所面临的困难的解读

中, 所以胡塞 尔没有 办法在意 向对 象的时间构造 中保持其本 身的 同一性 。而且 , 他 用设 置本能的 方式来
作 为 意 向性 对 象的 构 造 动 力 , 是 对 意识 现 象 学 大厦 的 一 个 威 胁 。 因 为 这 已 经 是 用 意 识 以 外 来 的 东 西 解
释意识 , 而非从 绝对 意识 出发 来解释意 向对 象。在意 向对 象的 时间显现方面 , 绝对 的时间之 流本 身的显 现 总是与意 向对 象的 时间显现处于相互论证 的循 环之 中。且 意向对象的时间性 显现也被 设置 了一种动 力性 因素 , 有违现 象学精神 。所 以从意 向对 象与 时间的双 重关 系上 能看到 胡塞 尔在 发 生现 象学 阶段 一
时候 , 许 多人拥 有着 同样 的 愿望 ” ( 第5 9 2页) 。
或少 的 ‘ 观念 ’ 的东 西等 等 ” ( 第5 9 2页) 。作 为
没 有 时 间 的保 持 着 同一 性 的意 向对象 , 也 就 是 本 质 总是 能 出现 在不 同 的场合 , 而 且 出现 的方 式 各不 相 同 。这 就存在 一个 没有 时 间的意 向对 象 如何 出现 在时 间 中的问题 。对 这个 问题 的解 答 涉及 两个 方面 的 阐述 。第 一个 是没有 时 间的 意 向对 象如 何 在 时 间 中被 构成 的问题 ; 第 二 个
的l 司题 。
会 涉 及 如下 问题 : 首 先 要在 意 向对 象 在 时 间 中 的构 造 中 , 解决 被 未 来 所规 定 的意 向对 象 的 时 间上 的构造 与初 次直 观构 建起来 的意 向对 象之 间 的冲突 问题 。其 次 , 要 弄 清 楚 作 为 被形 式 所
从这 两方 面树 立意 向对象 与 时 间的关 系 的 相关 论 著 比较有 限 , 仅 有 少数 几 位 学 者就 此 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向性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意向性与胡塞尔内时间意识分析学号:0711251姓名:程凤年级:2007级专业:哲学指导老师:郑辟瑞摘要本文从“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在构造性时间意识阶段的有效性运用出发,分析在此阶段意向性作用所导致的无限回退的难题。

然后引出作为所有意识之奠基的绝对意识对“立义内容—立义”模式所造成的无限回退的彻底解决,即在滞留的双重意向性作用下,绝对意识在构造内时间对象的意识的同时又具有一种关于河流的自身意识、自身显现。

接着进一步指出绝对意识是不言自明地拥有意向性的本质规定的,这又不可避免地使其陷入无限回退之中,甚至动摇奠基在绝对意识之上“由相互依靠的意识阶段组成的整个大厦”。

但若从绝对意识中完全剔除意向性,那么由原初感觉材料充实的绝对意识如何实现自身给予亦即如何形成具有绝对同一性的河流。

最后指出,为解决绝对意识和意向性之间关系中存在的两难困境,胡塞尔将构成的和被构成的属于两个本质性不同的维度融合起来,认为绝对意识作为最终意识是“非对象的意向性”。

至此,胡塞尔从解决无限回退的悖谬出发却最终得出“‘无意识的’意识”这样的前反思的、匿名的悖谬结论。

关键词:意向性“立义内容—立义”模式滞留无限回退绝对意识意识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课题和核心概念,其最根本的本质在于意向性。

而意向性则是意识在最确切意义上——“意识始终是关于……的意识”——的基本特征。

因此,意向性无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概念,无论是在描述现象学阶段还是在先验现象学阶段,正如利科所言:“意向性可以在现象学还原之前和之后被描述:在还原之前时,它是一种交遇,在还原之后时,它是一种构成。

它始终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的共同主题。

”①意向性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来自于感觉材料(也即是立义内容),而立义——意向性活动的核心功能——则是按照一定的意向指向将杂乱的、死的感觉材料加工为意识对象,“赋予感觉以灵魂〈beseelt〉,并且是根据其本质来赋予灵魂,从而使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个或那个对象之物”②。

“立义内容—立义”模式作为意向性分析的最主要的框架,将纷繁变换、丰富多彩的感觉材料立义、统摄为有统一内核的意识行为。

从而使“这种意向在与被立义的内容的统一中构成了完整具体的感知行为。

”③由之可见,在对感知的意向性分析中“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具有突出的有效性。

尤其是,“在外感知中,通过对立义内容的激活或赋义,一个对象向我们显现。

”④在构造性时间意识分析阶段,“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同样是卓有成效的,它使我们获得对个体的时间对象的延续的感知。

一、“立义内容—立义”模式在构造性时间意识中的运用在构造性时间意识阶段,我们对一个时间性客体(比如一段旋律)的持续的感知是如何可能的,亦即一种当下行为如何能够感知到一种超越现实当下的时间性延展。

胡塞尔选用具有流质的持续的声音——旋律,作为时间意识分析的客体⑤。

单个声音响起后,它并不随之立刻结束,而是总有余音存在。

关于这一点,对于弹钢琴者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如若用手指触碰一个键位、刺激一个音符,也就形成了一个声音之①〔法〕保罗·利科:“《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法译本译者导言”,载于〔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荷〕卡尔·舒曼编,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76页。

②〔德〕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德〕乌尔苏拉·潘策尔编,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51页。

③参见〔德〕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德〕乌尔苏拉·潘策尔编,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49—450页。

④肖德生:“胡塞尔在贝尔瑙手稿中对两种滞留结构的描述分析”,载于倪梁康等编着《胡塞尔与意识现象学:胡塞尔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⑤对空间客体的把握同样具有一个时间流的过程。

例如,对于眼前的这棵树,每一次观看它的角度各异,如若我们仅仅按照孤立的、每次所得的意识来感知这棵树,那结果便似盲人摸象,只知每一角度所得而无法把握到完整的、同一的树。

相反,正是时间意识流的内在统合使我们获得对这棵树的完整感知。

后,但往往在听者的原初感觉里有余音尚存,而非一触即响之后便戛然而止。

对于这个声音则在击键的一刹那达至最高,随之逐渐降低直至坠于“无”(即是一个空乏之中)。

如果新的声音响起,之前的声音完全消逝的话,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声音。

这就好比在弹钢琴时,按下一个键位后待其归于平静(为何要待其归于平静?因为现实中每按下一个键位后,声音并非立即消失,而是有绵长的余音存在),然后再按下另一个键位,逐次按去,最终我们获得的只是一个接着一个相互无关联的孤立的声音。

照此,怎么可能形成各式旋律的乐曲呢?实际上当新的声音响起时,之前的声音并非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总是绵延到新的声音里,这即是说我们在每一瞬间获得的声音并非是孤立的,而是这个当下的原声音和之前声音的绵延留存(即是滞留)以及对将要来临声音的前趋期盼(即是前摄)共同形成的一个声音晕圈——一个原初时间域。

两个声音晕圈之间的时间间域同样不可能是一个“空乏的休止”,而是一个绵延的流动,否则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具有对一段旋律的感知(《时间》,第41页)①,而仅仅是对单个声音的感知。

胡塞尔之所以对声音的持续这一时间对象的感知描述得如此精细,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对迈农的“点状现在”的时间观的批判。

在胡塞尔看来,迈农认为“对运动的感知是如此地进行,以至于我们用目光一点一点地追随这个活动的和自身正在运动的东西,与它们的时间位置相符合的是感觉与感知,而一旦这些感觉中的最后一个成为过去,观察者便终止了对运动的看”(《时间》,第272页)。

据此,按照迈农的观点,具体的运动是“一点一点地相互尾随地被感知到的”(《时间》,第273页),每个瞬间意识在时间上是“不延续的”,“它与数学的时间点是同一个东西。

”(《时间》,第274页)这样,“对一个运动的感知、对一个哪怕是极小片段的感知(最终是对整个运动的感知)就是对这个整个变化对象的感知(而它始终是一个整体)。

”(《时间》,第274—275页)于是,这就造成了一个难题,我们总是、而且只能是在最后一个相位上感知到这段运动的。

而事实上,在这段运动进入我的感知域后,我一直在对这段运动进行感知,并且随着运动的流动我对它的感知越来越丰满,直至最后一个相位达至完满相即(Ad?quation)的状态而完成了对整个运动的感知。

由之可知,这个感知本身恰恰是“一个演替的整体”(参见《时间》,第274页注①)。

我们在每一个瞬间的感知里都包含着对以前感知的绵延滞留,同样这个感知重①以后凡是引用或参考“〔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德〕鲁道夫·波姆编,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均在其后圆括弧里标明简称《时间》及相应页码,特殊情况另作说明。

又是一个时间客体,从而成为新的感知的被感知的对象,如此绵延。

在对迈农感知理论(即“点状现在”的时间观)的批判中,胡塞尔的时间意识的绵延性得到了凸显:每一个现在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处于一个“瞻前顾后,前拉后伸”①的晕圈(即原初时间域)中,时间意识的构成不是像一颗颗珠子串起来的珠串(典型如迈农)而是一条绵延的流。

点t2t2这个现t2—t20是对t30滞留连续统的重又是一个这样的相位,如此等等;这一段感知活动就结束了,我们当下感知目光图式 1又转向了另一个对象。

E→斜线表明着原印象的不断下坠、滞留,原则上来说,在E→方向上的原印象的变异始终是同一个(参见《时间》,第384页),随着时间的流动,原印象t0下坠为t10、t20、t30 ……。

尽管t0经过多次变异,但还依然保留着原初当下的素材没有任何亏损和衰减,而区别则是变异后的t10、t20、t30 ……不再当下,它们成为新鲜回忆的一部分,直至随之坠入空乏之中。

恰恰正是原印象的不断有序地、均衡地回坠滞留,我们对时间对象的感知、回忆或再回忆才有可能。

①罗松涛:《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②这个时间图式综合《时间》第60、383、384等页的图式而成。

③此处的回忆即是指滞留,在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滞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使用“滞留”之前,胡塞尔还使用过“清新回忆”、“原生回忆”、“回忆”等来表达一种不再现在但又尚未过去、不再被感知但又以一种非回忆的方式仍然被意识到的“仍然—意识、持留意识”(《时间》,第115页)。

关于滞留概念更详尽的分析可参见倪梁康的“胡塞尔时间意识分析中的‘滞留’概念”,载于《学术月刊》2006年6月。

对每一个具体的时间对象的感知都是建基在原印象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感觉材料之上的,在滞留忠诚有序地保留以及前摄的“期待”和“激活”(参见《时间》,第86页)下共同构成“滞留—原印象—前摄”这一原初的时间域。

作为这一晕圈的核心的原印象,“是绝对不变异者,是对所有其他意识和存在而言的原源泉”(《时间》,第101页)。

然而它又仅仅是时间意识一个理论上的“源点”,处于滞留和前摄的交界处,但是这个“源点”却是无法把握到的。

①我们现实中体验到、意识到的每一个“当下现在”都是一个延展的晕圈,而非一个原初的点。

对延续的感知的基础便确立了。

感知是“一个连续统的连续”(《时间》,第282页),在每个“直观的横截面连续统”中,每一个当下瞬间的纵坐标都是对前一个横截面连续统滞留的滞留,这是感觉材料均衡地、有序地回坠累积,它是连续的;而这个当下的“现在—感知”也是处于现在延续序列共同的连续性中。

这些横截面连续统,始终是“一个相位一个相位地(在其瞬间相位方面)相互邻近地结合在一起”,由此而构造出具体时间对象的整个统一的意识。

(参见《时间》,第280页)由之可见,对构造性的客观时间来说,“立义内容—立义”模式是卓有成效的,它使我们获得对个体的时间对象的延续的感知。

二、无限回退的困境在感知活动中,每一个新出现的原印象之所以使先行的原印象的被给予性发生变异,是因为它把后者转化为一种关于过去的原印象的滞留。

那么接着出现的新的原印象不仅使之前的原印象发生变异而且同时使对之前原印象的滞留发生变异。

照此,只要新的原印象不断出现在意识之中,一切过去的原印象的被给予性的“一种持续而多维①关于这个问题,黑尔德在“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本己时间”中有精彩的评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