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图说历史及答题技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解三国经济的发展。
3.认识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区别,知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基本史实。
【学习难点】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第一篇章群雄逐鹿露头角——官渡之战一、官渡之战1.背景:①东汉末年,,政局混乱。
②占据黄河以北的和占据河南的一带的是地方军阀中实力较强的两个代表。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战役概况:3.曹操取胜的原因:材料一:当时的汉献帝,虽有名无权,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迎献帝到许,借皇帝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材料二: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
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材料三:曹操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除了民屯还有军屯,兵士平时屯种,战时打仗。
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四: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乌巢,烧掉粮草。
归纳总结:曹操:袁绍:第二篇章群雄斗智战赤壁——赤壁之战二、赤壁之战1.概况曹操:孙刘联军:思考:有人说曹操是个英雄,有人说他是个奸雄,我们该怎样评价曹操这位历史人物呢?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第三篇章壮志未筹天下分——三国鼎立1.背景:①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完成了的统一。
②刘备占领了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了。
③孙权一边把统治范围延伸到和,一边有抢夺了刘备在和的势力范围。
2.三国的建立:3. 三国统治举措: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
孙吴:开发,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吴国船队曾到达(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蜀汉:丞相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思考:从东汉末到三国是历史的倒退还是历史的进步?知识拓展:你知道的三国人物和故事还有哪些?应该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巩固练习:1.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 巨鹿之战B 赤壁之战C 长平之战D 官渡之战2.196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A 袁绍B 曹操C 诸葛亮D 孙权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不同点是()A 发生在东汉末年B 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C 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D 曹操取得了胜利4.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似的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巨鹿之战C 牧野之战D 马陵之战5.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A 赤壁之战B 诸葛亮治蜀C 马钧制成翻车D 卫温到达夷洲6.下列人物不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A 曹操B 刘备C 孙权D 诸葛亮7.三国时期,派人到夷洲的是()A诸葛亮 B孙权 C曹操 D曹丕8.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古代有许多称谓,三国时期称为()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小琉球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10.曹操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初中历史教学图表解析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图表解析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图表解析技巧历史学科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事物的研究,而图表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
初中历史教学图表解析技巧的掌握,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图表解析技巧,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二、图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图表可以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现象以简洁、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促进逻辑思维: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图表解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激发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图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
5.选择合适的图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图表。
同时,图表的类型也应丰富多样,如时间轴、流程图、地图、统计表等。
6.解读图表信息: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图表的标题、数据、时间、范围等要素,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图表信息。
7.分析图表背后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挖掘出背后的历史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8.图表与文本相结合:教师在讲解图表时,应结合教材文本,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9.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运用图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0.注重实践与应用: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图表解析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图表解析技巧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充分挖掘图表的教育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有效。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巧对于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初中学生学情分析教案历史
初中学生学情分析教案历史学科:历史年级:初中教学内容: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 了解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 能够描述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及原因;3. 能够分析明清时代甲午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主要为初中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对于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和甲午变法等内容可能并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基础,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此外,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有限,教案中应该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历史知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安排:1. 开篇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文物或故事等形式引入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介绍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及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3. 小组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4. 案例分析(15分钟):以甲午变法为例,分析该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5. 总结提问(5分钟):通过提问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思考和学习。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关于明清时代社会变革的调研报告,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和甲午变法等历史事件有了较好的了解,能够描述其影响和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水平。
初中历史_试卷讲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学会分析试卷的方法,查缺补漏,巩固知识。
2、总结答题规律和方法,形成规范的答题思路,提高理解能力。
3、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科学的应考观,培养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的良好心理品质学习流程:一、自主改错:针对自己的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缺陷造成的,还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还是不良习惯造成的,还是心理素质造成的。
用不同颜色的笔将错题彻底改正,能自己改的自己改,自己不能改的在小组内部寻找帮助,改错后仍然感到困惑的题目要特别标识,以便集体展示时寻求解决。
力争在2分钟之内将所有错题改正并理解记住。
出错较少的同学改完错后则重点研究一下与所考题目相关的其他知识点,试着自己出题考考自己,过一会儿也可以拿出来考考组内其他同学二、错因分析: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对于材料题分析思考问题角度不全,步骤不清晰。
3、表述不完善,最后的表达式写法混乱审题不细心,书写有时出错三、小组合作,分组交流:小组内讨论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到自身不足,缩小差距,相互借鉴学习。
提醒:一定要研究说出解答该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答该题目的关键、技巧,说出该题的解题思路,解题规范要求,并要联系由该题目所想到的其他相关知识四、交流展示:要求:1、现在我们一起将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集体交流,看看哪一个小组的成果让大家受益最大2、提醒大家要注意倾听,找准机会可以质疑、补充五、师生共同归纳做题思路选择题题型及解题方法(一)、判断式(否定式)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注意用排除法(二)主观性概括选择题,一是根据社会或时代特征判断。
二是根据题干提供的多个信息对四个选项分析,是否能全面概括。
(三)、排序型选择题,①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看选项中以这一史实序号为首的选项,就可以迅速地选出答案。
②首尾结合法,按时间顺序找出最早和最晚发生的一件史实,根据其序号即可选定正确答案。
初中历史图画讲解教案人教版
初中历史图画讲解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图画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通过历史图画了解历史事件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历史图画了解历史事件。
难点:理解历史图画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历史图画资料。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历史图画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呈现: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历史图画,并请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图画。
三、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历史图画的内容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图画背后的历史事件。
四、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就历史图画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细节和含义。
五、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历史图画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从书本或互联网上找到一幅历史图画,并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历史图画,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学习历史地图应用(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学习历史地图应用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学习历史地图应用历史地图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工具,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时间背景,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本文将从初中历史学习的实际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历史地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历史地图的应用原则1.结合课本内容:历史地图的应用应紧密结合课本内容,以课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更多信息。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国古代历史地图》来了解各个朝代的疆域范围、都城位置等。
2.突出重点:在历史地图的应用中,教师应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
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课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形势图》,了解敌我双方的战略部署和战争进程。
3.培养时空观念:历史地图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时间背景,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4.激发学生兴趣:历史地图的应用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地图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三、历史地图的应用方法1.预习导学:在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观察相关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中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信息,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地图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唐朝的繁荣”这一课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唐朝疆域图》,了解唐朝的疆域范围和都城位置。
3.课堂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地图上的某个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地图的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课后巩固: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结合地图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完“三国鼎立”这一课后,可以要求学生绘制《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加深对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理解。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分析与反思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分析与反思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是如何发展的。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15分钟)1. 老师介绍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手工业的兴起等。
2. 老师讲解相关概念和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重要性。
三、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结论。
2.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交流观点。
四、展示(10分钟)1. 老师展示相关图片、文物等实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生产场景。
2. 学生就展示内容展开讨论,加深对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老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并强调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反思与完善:本节课设计对于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帮助,但在活动环节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合作,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在展示和总结环节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加强案例教学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图表解析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图表解析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图表解析技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图表解析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历史教学图表解析技巧的具体应用。
一、图表的选择与设计1.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图表。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挑选出能够辅助学生理解的历史图表。
2.图表设计要简洁明了。
图表中的信息要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复杂的元素,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捕捉到图表的核心信息。
3.注重图表的审美性。
图表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图表的运用与解析1.引导学生观察图表。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图表的标题、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把握图表的主题。
2.分析图表中的信息。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和规律。
3.图表与教材内容的结合。
教师要将图表与教材内容相互印证,引导学生理解图表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运用图表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图表进行历史事件、现象的比较,帮助学生发现历史规律。
5.图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运用图表解析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三、图表解析技巧的训练与提高1.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图表的能力。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和分析图表。
2.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运用图表解析技巧的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4.进行图表解析训练。
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图表解析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技巧。
5.注重反馈与评价。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评价学生在图表解析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四、结语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图表解析技巧是一种有效的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要关注图表的选择与设计,注重图表的运用与解析,加强图表解析技巧的训练与提高,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_试卷讲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学会分析试卷的方法,查缺补漏,巩固知识。
2、总结答题规律和方法,形成规范的答题思路,提高理解能力。
3、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科学的应考观,培养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的良好心理品质学习流程:一、自主改错:针对自己的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缺陷造成的,还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还是不良习惯造成的,还是心理素质造成的。
用不同颜色的笔将错题彻底改正,能自己改的自己改,自己不能改的在小组内部寻找帮助,改错后仍然感到困惑的题目要特别标识,以便集体展示时寻求解决。
力争在2分钟之内将所有错题改正并理解记住。
出错较少的同学改完错后则重点研究一下与所考题目相关的其他知识点,试着自己出题考考自己,过一会儿也可以拿出来考考组内其他同学二、错因分析: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对于材料题分析思考问题角度不全,步骤不清晰。
3、表述不完善,最后的表达式写法混乱审题不细心,书写有时出错三、小组合作,分组交流:小组内讨论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到自身不足,缩小差距,相互借鉴学习。
提醒:一定要研究说出解答该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答该题目的关键、技巧,说出该题的解题思路,解题规范要求,并要联系由该题目所想到的其他相关知识四、交流展示:要求:1、现在我们一起将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集体交流,看看哪一个小组的成果让大家受益最大2、提醒大家要注意倾听,找准机会可以质疑、补充五、师生共同归纳做题思路选择题题型及解题方法(一)、判断式(否定式)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注意用排除法(二)主观性概括选择题,一是根据社会或时代特征判断。
二是根据题干提供的多个信息对四个选项分析,是否能全面概括。
(三)、排序型选择题,①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看选项中以这一史实序号为首的选项,就可以迅速地选出答案。
②首尾结合法,按时间顺序找出最早和最晚发生的一件史实,根据其序号即可选定正确答案。
初中历史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主题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汉时期从近五年的聊城市中考试题可知,秦加强中央集权的巩固统一措施是中考的必考内容。
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郡县制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常结合历史史料进行考查,本部分知识点在在中考中仍会在巩固统一、中外交往、民族关系方面涉及到,复习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考点二:秦的灭亡考点三:汉武帝的大一统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2措施3.影响: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考点四张骞通西域考点五丝绸之路路线:从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考点六秦汉科技考点七秦汉文化总结练习反思:九年级的学生因为已经学完了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内容,因此他们对复习内容比较了解,尤其是他们通过记忆、做题等方法能快速掌握复习内容。
本节课从各方面复习了秦汉统一措施、科技文化成就,线索明显,便于学生掌握。
通过大量的图片及真题练习,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迎接中考的自信心。
本课紧紧围绕着大一统的秦汉帝国这一主题介绍:先从时间轴上对秦汉时间有个整体掌握,分析这一阶段的特征,再是聚焦中考课标。
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主体,本节课主要是围绕加强统一,巩固统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其次,在大一统的前提下,科技文化取得重要成就1.“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以玉制玺天子专用 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3.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宣政院的设置4.某同学利用右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B.西周推行分封制C.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5.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
初中历史_历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历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慕尼黑阴谋,德军闪击波兰,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及珍珠港事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规模的扩大。
2、掌握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⑴通过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分析出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以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播放日本偷袭珍珠港等重大事件的视频片段,使学生加深对战争进程及重大战役的认识,以突破本课重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满足侵略者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
2.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正义的力量只有联合才能有效的战胜邪恶势力。
3、通过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使学生直观得感受到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时代责任感。
通过史实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培养学生树立起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阴谋是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绥靖政策的继续和顶峰,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
2.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3.珍珠港事件日军通过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引发了太平洋战争,美、英、中、拉丁美洲等国家对法西斯正式宣战,二战进一步扩大。
教学难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
由于“绥靖政策”是个抽象概念,学生要把历史现象上升为抽象概念需要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三、【新课讲授】复习提问1、第二次世界大战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2、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面临的最大威胁导入新课德意日先后对内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疯狂扩军备战,对外侵略扩张,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战争一触即发。
初中历史课堂的地图应用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课堂的地图应用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堂的地图应用技巧地图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的空间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地图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地图应用技巧。
一、地图的选用与准备1.选用的地图应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能够反映历史时期的地理特点和重要事件。
2.地图的准备要充分,包括对地图的扫描、复印和剪贴,以保证地图在课堂上的清晰度和可用性。
二、地图的展示与解读1.地图的展示要有目的性,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突出重点。
2.地图的解读要细致入微,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上的关键信息,如地名、边界、交通线等。
3.教师在解读地图时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的空间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
三、地图的运用与互动1.地图的运用要灵活多样,可以结合板书、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2.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地图相关的活动,如地图填空、地图接龙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地图的运用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图的绘制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地图的反思与评价1.教师要在课堂结束前对地图的应用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对学生的地图运用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地图绘制、解读和分析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五、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地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2.地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地图的应用可以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地图技巧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师要善于选用和准备地图,注重地图的展示与解读,灵活运用地图开展互动活动,并对地图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地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科成绩。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全册复习,主要涵盖了我国从远古时代到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按照朝代的更迭,分别介绍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远古时代和战国时期的历史,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我国从远古时代到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远古时代和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片等,直观展示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或讲述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5.互动环节:设置历史知识竞赛或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历史_历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慕尼黑阴谋,德军闪击波兰,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及珍珠港事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规模的扩大。
2、掌握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⑴通过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分析出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以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播放日本偷袭珍珠港等重大事件的视频片段,使学生加深对战争进程及重大战役的认识,以突破本课重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满足侵略者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
2.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正义的力量只有联合才能有效的战胜邪恶势力。
3、通过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使学生直观得感受到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时代责任感。
通过史实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培养学生树立起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阴谋是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绥靖政策的继续和顶峰,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
2.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3.珍珠港事件日军通过珍珠港事件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了对东南亚地区的进攻,引发了太平洋战争,美、英、中、拉丁美洲等国家对法西斯正式宣战,二战进一步扩大。
教学难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后果。
由于“绥靖政策”是个抽象概念,学生要把历史现象上升为抽象概念需要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三、【新课讲授】复习提问1、第二次世界大战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2、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面临的最大威胁导入新课德意日先后对内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疯狂扩军备战,对外侵略扩张,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战争一触即发。
初中历史_图说历史及答题技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图说历史及答题技巧一.常见地图出题类型1.借用地图考察地理方位或朝代疆域2.借地图考察旅行或行军的路线按图形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地图型(形势图、布局图、分布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图画型(人物图、文物图、漫画、场景);图表型(表格、公式、统计图)3解题技巧(1)把握关键词(2)辨别地理方位二.重点地图归纳复习要求:1.观察图片说出图片名称2.思考你从图片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3.如果让你出题你会出哪些题目三.图画型常见出题类型人物场景四.重要的人、物、场景归纳复习要求:1.说出图中所示人、物、场景2.用一句话说出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或后人对他的评价3.观察这些人、物、场景的共同之处,找出图片主题五.图片材料题解题思路(单图类) 一看+ 二结= 三作答(多图类) 一看+ 二结+ 三通= 四作答看:看问题、与图相关的文字注释和图的表面信息——获取直接信息点。
结:把所获信息与所学课本的基本史实相结合,揭示图片的暗含(本质)信息。
通: 探究多幅图片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深层信息。
答:据问题选择所需信息作答。
六.中考历史题重要类型归纳(一)图片材料题1.地图类2.人、物、场景类3.表格、数轴类(二).文字材料题1.引用材料类(三).组合选择题学情分析中考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有所遗忘很正常。
帮助学生筛选重要图片,有针对性的设计复习练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这节课将初中段重要图片归类复习,并设计了相应练习检测复习效果。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图片信息,获取必须的历史知识。
效果分析通过比较历史地图上细微的区别,学生大致获知主要历史事件发展变迁的过程;通过复习重要历史地图,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并得到了有效的激发,自信心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当堂达标效果很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教材分析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生动叙述着一段历史。
图片所储存的大量历史信息,将历史的片段连接起来,组合成为人类历史较为完整的画面。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是指在教学完成后,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的行为。
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首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明确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例如,在教授《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探索》这个主题时,我希望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基本历史概念和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其次,确定了教学内容。
我从教科书和其他参考资料中选择了合适的教材和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我还准备了多媒体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第三,确定了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式学习。
我给每个小组分配了不同的研究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进行了教学评价。
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习效果,我采用了多种评价方法。
例如,我设计了一份小组报告的评价表,评估学生对研究主题的了解程度和合作能力。
同时,我还设置了一些提问环节,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从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我取得了一些成效。
首先,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较高。
由于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踊跃且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探究问题,提出疑问,并对历史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其次,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使得学生之间更加密切地合作和交流,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相互理解、协调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初中历史图画讲解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图画讲解教案设计课题:初中历史图画讲解教材:初中历史教材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背景和意义。
2.通过图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锻炼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选择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图画讲解。
2.介绍图画的绘制背景和意义。
3.分析图画中的细节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入认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通过简短的介绍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幅图画代表着什么历史事件吗?”二、展示图画(10分钟)1.展示精心准备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并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解释图画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进一步了解。
三、分析图画(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图画中的细节和特点,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认为这个历史事件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四、总结(5分钟)1.总结图画讲解的内容和重点,强调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引导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绘制一个图画进行讲解。
2.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上台展示自己的图画,并进行讲解。
教学反思:通过图画讲解的形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初中历史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教学设计经济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难点之一。
初一学生在经济方面的知识大多比较薄弱,也缺乏学习兴趣。
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这方面的知识,提起学生对经济史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我在对《宋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本课内容繁杂的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情,设计了以重新整合教材、多角度充实史料、体现学科特色为特点的教学方案。
1.内容的取舍宋代的经济在各方面都较前代有长足的发展。
这节课的内容涵盖领域多,内容繁杂,涉及如下知识点: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对以上内容逐一涉及、平均用力,本课的知识结构就会显得散乱,而且主线容易被知识点所淹没,教学缺乏灵魂。
我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使学生既能把握教材的内容,又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了解和认识宋代经济的成就与特点。
在研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的知识目标设定为:通过教师的教授和对材料的研习,学生能够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其中,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正是宋代经济的高度发展及突出的成就,才呈现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
那么,宋代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繁荣”当然是关键词之一,但“繁荣”是一个缺少差异性的词汇,我们在讲述各朝的经济发展时,常会使用这一说法,因此它难以体现出宋代经济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特点。
经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与研究,我认为可以将宋代经济的特点概括为“变革性的繁荣”。
所谓变革性,即指宋代经济出现了很多前代没有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在宋之后的经济中得到了延续甚至发展。
由此,对本课所涉及的诸多教学内容,我选择了以下具有变革意义的内容作为重点展开,以点带面,突出宋代经济的特征。
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是考虑到:(1)在农业方面,宋代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发展都有突出的成就,但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是宋代经济繁荣的最重要的基础。
而在粮食作物中,对于产量提高贡献最大的则是水稻种植的推广及品种的改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图说历史及答题技巧
一.常见地图出题类型
1.借用地图考察地理方位或朝代疆域
2.借地图考察旅行或行军的路线
按图形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
地图型(形势图、布局图、分布图、疆域图、交通路线图);图画型(人物图、文物图、漫画、场景);
图表型(表格、公式、统计图)
3解题技巧
(1)把握关键词
(2)辨别地理方位
二.重点地图归纳
复习要求:
1.观察图片说出图片名称
2.思考你从图片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3.如果让你出题你会出哪些题目
三.图画型常见出题类型
人物场景
四.重要的人、物、场景归纳
复习要求:
1.说出图中所示人、物、场景
2.用一句话说出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或后人对他的评价
3.观察这些人、物、场景的共同之处,找出图片主题
五.图片材料题解题思路
(单图类) 一看+ 二结= 三作答
(多图类) 一看+ 二结+ 三通= 四作答
看:看问题、与图相关的文字注释和图的表面信息——获取直接信息点。
结:把所获信息与所学课本的基本史实相结合,揭示图片的暗含(本质)信息。
通: 探究多幅图片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深层信息。
答:据问题选择所需信息作答。
六.中考历史题重要类型归纳
(一)图片材料题
1.地图类
2.人、物、场景类
3.表格、数轴类
(二).文字材料题
1.引用材料类
(三).组合选择题
学情分析
中考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有所遗忘很正常。
帮助学生筛选重要图片,有针对性的设计复习练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这节课将初中段重要图片归类复习,并设计了相应练习检测复习效果。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图片信息,获取必须的历史知识。
效果分析
通过比较历史地图上细微的区别,学生大致获知主要历史事件发展变迁的过程;通过复习重要历史地图,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并得到了有效的激发,自信心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当堂达标效果很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教材分析
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生动叙述着一段历史。
图片所储存的大量历史信息,将历史的片段连接起来,组合成为人类历史较为完整的画面。
图片与文字一样,完成了对历史的记载和传承,形成了人类对历史的基本印象,留下了历史现象的全部或者局部痕迹。
可以说,图片记录了历史,图片说明了历史,图片演绎了历史,图片也证明了历史。
通过图片的影相,直接、间接地记录、传承、证明在某些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及人类思想意识上发生的事实以及对事实的延伸。
按照图片记录的基本内容,其历史记忆功能包括直接记忆功能和间接记忆功能。
直接记忆功能是通过图片直接表达历史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功能。
主要分为:描述历史、记录历史和复制历史。
描述历史,是图片对历史的加工和创作,在历史的客观背景下,融入了作者的主观。
如古代的壁画,以绘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图片),除了神话传说,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述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现实生活场景的。
古代的岩画有具有与壁画类似的特点。
描述历史虽然接近历史,但是只能说真实的成分大于主观的成分,相对来说,其是对历史近似的还原。
记录历史,是图片对历史事实更加直观的反映,具有接近真实的效应。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以图片记录历史的典范。
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是以图片记录历史的代表作,该画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通过严谨的写实描绘,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图片记录历史,其基本特征是希望以艺术的手段还原历史的真实,使人们在图片中感受历史的实际状况。
复制历史,并不是复制真实历史现象并将其还原,而是通过图片最直接、最忠实地摄录历史表象的方法。
初中段历史课本中的大量重要图片需要学生掌握。
评测练习
一读图,回答问题【白玉浮雕凝固历史】
(1)图一刻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2)图二所示事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被认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该事件是什
二方寸之间记录历史】
(3)图三船只所示事件发生在今天的哪座城市?图四描绘的场景应该出现在哪一重大事件当中?
(4)如果要你概括从图三到图四的整个历史时期,你用一个什么名称比较合适?
课后反思
这节课归纳了初中段重要历史图表,并设计了出题类型,答题技巧,测评练习,学生已学会对图片进行适当的推理,能挖掘出隐涵其中的历史信息。
在运用图片的过程中还做到了把历史的发展和一定的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由于信息量大,设计学生活动较少。
总之,当堂达标效果较好。
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㈠识与能力
1、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
2、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㈡过程与方法
1、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2、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⒈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⒉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⒊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⒋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⒌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岁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