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cf0adcb76eeaeaad1f33020.png)
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同时也为今后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要在前面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是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基础,学习图形知识的各种方法如观察法、动手摸一摸、量一量等是学习圆柱圆锥的能力基础。
整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圆柱、圆锥,因此我出示圆柱、圆锥实物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导出课题。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预习,导入课题以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预习收获,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圆锥,并且通过桶装方便面盒及时说明现在主要学习的是上下一样粗的直圆柱。
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还想学习圆柱、圆锥的哪些知识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研究圆柱、圆锥的特点。
三、合作探索,学习新知1、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时我直接出示圆柱、圆锥图形,进行说明在数学中我们用这样的图形表示圆柱和圆锥,对于图形表示并没有做过多的研究。
2、研究圆柱的特点。
因为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学习立体图形的方法,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形模型和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测一测等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圆柱的特点。
然后通过小组汇报、补充,充分的全班交流,总结出了圆柱的特点。
整个活动中学生交流的比较充分,令我想不到的是学生总结出了证明两底面相等的多种方法如:测量底面的直径、测量底面的周长:有的小组是用绳子先测一个底面的周长,并用尺子量出长度,再量另一个底面然后比较;这时有一个学生及时补充:只要用绳子量好做好记号,再量另一个底面进行比较就行,省去了尺子测量的麻烦;还有一位同学带来的茶叶盒上面的盖正好可以拿下来,他就直接把盖拿下来和底面比较也证明了圆柱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c7dc4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a.png)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圆柱和圆锥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何体之一.也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以前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而圆柱和圆锥的表面既有平面又有曲面,这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本课通过观察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即丰富了立体图形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奠定了基础.能够增强学生空间观念.获得良好的立体几何体验。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体会其特征。
难点: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几何体的实物,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
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我们比较熟悉?学生回答。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些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有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1)【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直观的认识圆柱和圆锥】板块二、探究新知1.认识圆柱的特征。
师: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学生指出来。
师:圆柱体简称圆柱。
仔细观察圆柱,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1: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
生2: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生3: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介绍圆柱(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圆柱直观图):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作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体,互相指着说一说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e24f71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5.png)
1 圆柱的认识1. 圆柱是继长方体、正方体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但是,在小学低年级时,学生就有所接触,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
2.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的,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进行理性的认识。
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圆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
3.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了圆柱的特征。
在直观感知圆柱的活动中,对圆柱的特征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
把圆柱画在平面上来了解,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教学时,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圆柱的表面积1. 抓住特征,建立表象。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
讲授圆柱的表面积时,重点是通过圆柱展开图,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这样真正建立圆柱的表面积的表象。
2. 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要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而圆柱的底面积则需用到圆的面积公式。
在同一题里,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混淆也是计算圆柱表面积出错的原因之一。
怎样能更好地理清思路,灵活地进行计算呢?我认为,尽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不变应万变。
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
当然,涉及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就要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3 圆柱的认识1.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它是今后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解的老模式,这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课后反思(含试卷)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课后反思(含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533e25e9ec3a87c24028c4a5.png)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觉得本课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而难点是圆柱与圆锥高的认识,针对重难点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我先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课伊始,我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接着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由学生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在学生理解圆柱概念的基础上再思考圆柱有几条高。
圆柱的高、圆锥的高都不能通过直观看到,课前我想到了圆柱形的牙签盒,一根根竖着的牙签就是高,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高有无数条,学生对此一目了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教师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这句话一点没错。
只有学生动起来了,不用教师过多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观察、思考、交流,水到渠成地学会了知识,并得到了发展。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学生胆小,紧张,不敢说,教师应及时引导、鼓励,个别板书有点滞后。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长方形有()对称轴.A、一条B、两条C、四条D、无数条2.把一个图形顺时针旋转(),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A.90° B.180° C.360°3.一辆汽车小时行驶了84千米,1小时行驶了________千米?()A.150千米B.105千米C.50千米D.100千米4.要比较淘气和奇思两人小学6年身高变化趋势,使用( )比较合适。
A.扇形统计图B.条形统计图C.复式条形统计图D.复式折线统计图5.一种油桶只能装6千克的油,装28千克油至少需要( )个油桶。
最新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5篇)
![最新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3bb57b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a.png)
最新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5篇)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一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在认识侧面,教师演示教具后再认识高。
在学习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着学生先讲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
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4、消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及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空洞,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着。
本课我渗透的德育思想是“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学生们在动手探究的实践中体会到了,而且在课后的小结中自己总结了出来。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单元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单元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82c2fe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2.png)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单元反思《《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单元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立体几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本节课是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重要一课。
因而,准确清晰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对后续学习有着根本性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认识,难点是圆柱与圆锥高的认识。
回顾今天的教学,虽不是很完善,却面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是有一丝惊喜。
惊喜:学生问出了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新模式的课堂结构,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要会问一问。
会问,是学生是否真正预习的一个体现。
今天学生的某些回答让我有些意外。
如在认识了圆柱的高后,有学生说出:“我认为圆柱有无数条高。
”在我的追问下,学生又语出惊人的说出:“因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它的高就是长方形的两条长之间的距离,这些距离都是相等的。
”我继续追问:“是不是还有补充理由呢?”引发学生思维,学生进而很快发现其实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垂直线段是无数条的,而且都是相等的。
在认识了圆锥时,学生很快就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圆锥:“从圆锥的顶点往底面作垂直线段,应该正好是在底面圆心的。
”“圆锥只有一条高。
”对于难点的理解真可谓是顺畅啊!发现与思考:重难点的顺利突破,在于学生有了直观物体的感知,并且有了制作的经验感受,通过制作有所思考。
这也就是教学的起点,所谓以学定教。
学生喜欢动手,课堂上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一个个兴致盎然,思维也相对自然活跃起来。
看来动手操作的形式要多关注,要努力做到适度而有效。
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思考怎样设计合适的学生操作内容方式。
努力方向:实践反思,走向课堂艺术的娴熟自然,润物无声。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单元反思这篇文章共2098字。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8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71b37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4.png)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8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这节课我所教学的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理,有几个同学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学把知识点都写上了,但没有条理。
所以,课上我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因为是复习课,我没有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环节。
课上我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题。
通过巡视我发现同学们列算式基本没问题,因为我们在讲新课时,同学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归纳出了所有的计算公式,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这类题基本没什么问题。
另外,我每天还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两、三题在早晨或中午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不敢放手,练习题少。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2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
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
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bd7a26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1.png)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课属于概念性教学,重点是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难点是知道各种平面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课堂上,我利用课件呈现了课本情境图,让学生口头判断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再直观地演示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展开图的两种形状,让学生形象而深入地认识了圆柱的特征。
在教学圆锥的特征时,课件依次呈现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重点比较圆柱和圆锥高的不同。
练以课件的形式呈现,节约了时间。
最后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展现了生活中各种圆柱和圆锥物体,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在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中得出结论,加深体验。
为了让学生深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课堂上我安排了学生动手制作圆柱、圆锥的模型,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圆柱的圆锥各个面的形状及特征。
在探索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圆等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时,更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把课前制作的小旗进行旋转并观察,形成直观的体验。
课中让学生探究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在实际操作中得出最佳方法。
动手操作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小组中操作、讨论、交流,让每个同学都主动参与,获得切身的研究体验,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与概括的能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先猜想后考证。
数学学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数学方法。
本课中,我先后三次向学生渗透先猜想后考证的数学研究方法。
在研究圆柱高的特征时,让学生先猜想圆柱各条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再想。
研究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也让学生先猜再剪开考证。
而探索平面图形旋转构成的立体图形时,更是让学生先设想再着手旋转考证自己的猜想。
数学学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数学方法。
本课中,我先后三次向学生渗透先猜想后考证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学习圆柱高的特征时,让学生先猜想圆柱各条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再想办法考证。
研究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也让学生先猜再剪开考证。
而探索平面图形旋转构成的立体图形时,更是让学生先设想再着手旋转考证自己的猜想。
关于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八篇
![关于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八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c347d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4.png)
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关于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八篇篇一:《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我静心思考,有以下几点反思:1、一节好的课,在教学时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从实物图形讲解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2、一节好的课,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平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
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二: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最近教学了《圆柱与圆锥》,内容包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并参与实践活动。
从教材编写的层面上讲力图体现以下特点: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
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920a9b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a.png)
《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认识圆柱和圆锥》这节课是一节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新授课,是立体图形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学期研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同的是,它既有平面又有曲面。
这是学生几何学习上的一次飞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自主探究交流总结出圆柱圆锥面、线、点的特征,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同时结合课件演示,让学生获得直观体验,有效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本节课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一、发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了长方体的特征以及我们在研究特征的时候用了哪些研究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可以从面、线、点三个方面去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采用观察、操作的研究方法去发现特征。
学生有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再加上六年级学生对圆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研究起来并不复杂。
所以,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交流反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上相似,所以,我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圆柱的特征后,再让学生用研究圆柱的方法去研究圆锥。
学生根据研究经验能够将研究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中,从而发现圆锥的特征。
三、通过对比提高认识。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和不同,帮助他们清晰地建立和掌握概念,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系统。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环节设计太过紧凑,前松后紧,导致最后学生练习量不够,不能做到有效反馈。
二、结尾太过仓促,因为时间关系,利用一张纸的长或宽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这个环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操作,导致学生未能正确解答“怎样能得到一个圆锥”这个问题。
小学数学_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b756e6769dc5022abea0063.png)
第一次课后反思:(一)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程内容时间分配比例失调,导致课堂头重脚轻,没有按时将本课内容处理完,在课堂时间内仅处理了第一个大问题能量的摄取,后面的内容粗粗的利用课间处理完,拖堂严重。
(二)分析原因:在本节内容中有一个学生必做的探究实验,探究食物的热价,而本实验中有些实验步骤课本的描述不够清晰明了,同时本实验又需要使用酒精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课程进入本环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安全有效的完成实验,我在课堂中当场演示各个实验环节的实验操作方法,但由于在讲台上人力演示实验的突出弱点就是可视范围较小,声音穿透力不强,且由于一边操作一边解说,精力分散,无法关注到学生的反映,而且语言较为繁琐,操作过程中无法省略可以简化的过程(比如燃烧花生的过程必须一直等到烧完,才能显示出加热后的温度t2;用天平称重必须一直等到天平完全平衡才能显示测得的数据),导致费时较长,同时无法突出强调每一步骤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操作点或者要出现的实验结果,从而导致了整个演示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却仍有有一部分在后面的小组并未看清楚和听清楚实验操作过程,所以出现了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迟疑不决,不敢放手去做,直到向我明确了一些疑惑才动手,导致整个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也比较长,这样整节课的时间几乎全耗费在了实验上,而导致后面的问题处理的非常仓促,出现了拖堂的现象。
(三)调整措施:经过组内的研讨,一致认为可采用录制视频的方式来演示实验,演示过程借助大屏幕,可有效增加实验操作的可视范围,也可增强教师的声音穿透力度,同时给了教师观察学生反映从而及时调整解说重点的机会,又可将实验操作过程中不需要的一些中间环节直接跳过,重点演示需要关注的关键环节和实验结果,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效率。
所以我与本组老师合作,自己录制了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并将视频放入了课件当中,并将特别需要关注的实验环节拍成照片,做成一页幻灯片,并配上文字进行强调解释,在让学生观看完视频指导之后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可随时观看屏幕上的提示,让动态的指导和静态的指导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借力完成实验。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56a63e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16.png)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今天,咱们课堂上讲了圆柱和圆锥这两个几何图形。
刚开始说到圆柱时,大家的眼神都亮了,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圆柱嘛,就是那种像罐头、像饮料瓶那样的形状,想想看是不是很熟悉?一开始我讲的时候,学生们都特别投入,个个都在心里盘算自己家里有没有这样的物品,甚至还开始讨论起了自己家里那些罐头瓶子是圆柱形的。
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他们把圆柱和圆锥混为一谈,一提到圆锥就开始瞪大眼睛,嘿,说真的,像圆锥那种尖尖的东西,大家就会联想到冰淇淋,或者甜筒,甚至有孩子直接举手说:“老师,冰淇淋是不是也是圆柱?”我当时差点笑出声来,心想,这也太可爱了,圆柱和圆锥都能搞混,简直是太有意思了。
咱们一说到圆锥,孩子们基本上就认了——哦,原来是那种上窄下宽的形状,就像吃冰淇淋的甜筒。
果然,连老师都感到有些吃不消,圆锥看似简单,却总是容易让人“掉坑”!其实圆柱和圆锥真的很简单。
圆柱呢,顾名思义,它有两个平行的圆面,且圆柱体的侧面是直的,形状就像你从纸上卷出来的那种立体的“罐头”。
而圆锥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底面是圆形的尖顶图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一个纸做成一个圆形,接着把它的两边捏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像“冰淇淋筒”一样的形状。
虽然我觉得这种解释可能有点过于简单,但看孩子们一脸恍若大悟的模样,心里也就觉得特别满足。
你看吧,几何课有时真的就需要这么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学生“马上就能get到”的那种。
不过,说实话,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也让我有点儿小困惑。
尤其是讲到体积的公式时,我发现自己还是有点“心虚”。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乘以高,而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
可是,嘿,说到这个,学生们又是一脸茫然,大家似乎都在想,“这到底怎么就变成三分之一了呢?”我当时就笑了,跟他们说:“你们可以把圆锥当做圆柱的一部分,把它想象成‘被切掉’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圆柱。
”其实这种解释虽不精确,但挺能帮助学生理解的。
至于为什么要除3,其实就跟我们做事一样,圆锥就像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所以,答案自然就是三分之一了!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搞明白,那就是如何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这些公式。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22f47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6.png)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成功之处:1. 经历立体图形的抽象过程,认识圆柱。
在教学中,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的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加深对圆柱的认识。
2. 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圆柱的特征。
在教学中,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其次要深入各个部分的研究。
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验证,如证明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可以剪下来比较,也可以把圆柱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再把另一个底面放在画好的圆上,看是否重合,还可以量出直径和半径来比较。
不足之处:在揭示圆柱的高含义时的过渡比较牵强,应该出示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思考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地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得出圆柱的高,若这样设计就比较好一些。
再教设计: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添加上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教学起来就比较流畅了。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五篇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abf05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c.png)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五篇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的设计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1.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大家的探究愿望。
2.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
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确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Sh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三分之一Sh。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部分,复习圆锥的特征和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反思:复习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第二部分,便于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大胆猜测,能否把体积计算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呢?学生猜测之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同桌讨论得出结论,全班交流。
再进行第二次实验,同桌交换圆柱或圆锥倒进沙子之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两次实验的结论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的讨论,师生归纳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并强调V=3SH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紧接着让学生两次动手实验,亲自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ede6045a216147916112832.png)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 《圆柱与圆锥》单元终于落下帷幕……我想教过这一单元的老师对它的感觉肯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也一定是“恨你在心口难开”。
呵呵~~这一切的源头都得归功于本单元的“计算”。
对于本单元的计算,我曾采取了以下策略,以期学生能少“恨”一些:1、熟记3.14与一些常用数相乘的结果。
2、启动学生的简算意识,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的技巧。
①对于一些有特殊数据的计算,如计算圆柱体积:2.5×2.5×3.14×8,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5×2.5×8)×3.14=50×3.14=157 ;② 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可让学生把乘数中能和1/3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如4×4×3.14×6×1/3,可引导学生把6和1/3先约分,然后再乘,(4×4×2)×3.14=100.48 ;③对于一般数据的题目,如:3×3×3.14×8,也尽量把3.14以外的数先相乘,最后再和3.14相乘,即(3×3×8)×3.14=72×3.14=226.08,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3、计算量很大的题目,采取“只列式,不计算”。
对于计算繁杂程度高的题目,我通常是采取“只列式不计算”的策略,既可保持学生的.兴趣又可节省时间。
“银行的工作人员通常将50枚硬币摞在一起,用纸卷成圆柱形状。
(底面直径2.5cm,高9.25cm)你能算出每枚1元硬币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吗?”这题的列式是1.25×1.25×3.14×9.25÷9,如果真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的话,恐怕既费时又费力。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3bf8f1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7.png)
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这星期上了圆柱圆锥这一单元,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的还不错。
在实际教学时,我先复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再由课件演示配合圆柱体积的演示器,学生兴趣很浓厚,很容易就推到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
然后做了书上的课后习题。
这个内容,我没有根据书本进行教学,依照课件的演示逐渐推导出公式的。
在等底等髙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积的13?对于这一结论的得到。
我在教学时准备好学具:一个圆锥和圆柱,水适量。
通过老师的演示试验,我们很快得到了圆锥里的水要往圆柱里倒3次,才能把圆柱倒满,从而很轻松的记住了13。
从学生的练习看,单独求圆柱圆锥的体积,完成好;如果其中添加了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存在了几个问题。
1.单位,少部分学生老是忘记区分面积和体积单位,有的干脆一个也不写。
求圆柱表面积要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求完表面积之后再计算圆柱体积,有的学生就直接拿两个底面积之和去乘以髙了。
3.虽然学生记住了圆锥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但再计算中仍有一部分学生忘记把13乘进去。
在学生练习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答题细心,每一步想清楚了再动笔。
反思二: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本节课多处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索获取新知,如1、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髙,从而找出测量圆锥髙的方法。
2、动手剪开圆锥的侧面,验证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3、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二等底等髙圆柱体体积3,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4、测量学具有关数据,计算体积等。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顺序是:激疑猜想验证应用。
如,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然后实验验证。
教给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科学方法验证的数学方法。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以及由于图形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点。
精选数学小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课后反思
![精选数学小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604d9e983d049649b665884.png)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觉得本课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而难点是圆柱与圆锥高的认识,针对重难点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我先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课伊始,我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接着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由学生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在学生理解圆柱概念的基础上再思考圆柱有几条高。
圆柱的高、圆锥的高都不能通过直观看到,课前我想到了圆柱形的牙签盒,一根根竖着的牙签就是高,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高有无数条,学生对此一目了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教师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这句话一点没错。
只有学生动起来了,不用教师过多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观察、思考、交流,水到渠成地学会了知识,并得到了发展。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学生胆小,紧张,不敢说,教师应及时引导、鼓励,个别板书有点滞后。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某班的女生人数比全班人数的少4人,男生人数比全班人数的40%多6人,那么这个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人。
A.3 B.5 C.9 D.102.一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优质小麦的发芽率达到了106%B.所有的半径都相等C.两个分数相除,商一定大于被除数D.圆周率与圆的大小无关4.下面各组数中,互为倒数的是( )。
A.0.5和2 B.和C.和D.和5.一个圆柱的展开图如下图(单位: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ab1040ca300a6c30c229fec.png)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较成功的地方:1、导入部分比较新颖。
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多少个面?再问有没有四个面的立体图形?(学生的回答是“三角体”,十分有趣)三个面的?两个面的?然后引出圆柱和圆锥。
2、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后,我单独教学了圆柱的直观图(先画长方形,再画椭圆,再修改成圆柱;先画三角形,再画椭圆,最后修改成圆锥),现在想想可以让学生也学着画画,这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
3、操作部分把两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分别卷成圆柱,分别有几种不同的卷法。
这张纸就是圆柱的哪个面?在教学直观图时,就问把圆柱的侧面沿着一条高剪开,把侧面展开放平,应该是个什么形状?学生都知道是长方形——这为下一节圆柱的表面积作了很好的铺垫。
不足需改进的地方:在让学生探讨如何测量圆锥的高时。
虽然学生想了一些办法,但都不是好办法。
有的说把圆锥切开了量,有的说在顶点和圆锥底面上打一个洞量,大部分学生则束手无策。
我就让学生看书,看了书大部分学生仍旧不知所云。
我只让两个学生上黑板量了一
下。
大部分学生没亲身量——大部分学生也没有带圆锥的学具,只带了圆柱——这是一个遗憾;我没有讲清为什么可以这样量,这是第二个遗憾。
到学生做好了书上的圆锥后再认认真真地指导他们测量吧!。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ef468a7c850ad02df804147.png)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
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
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
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
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
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
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
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
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
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
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圆柱的侧面积教学反思
在以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概念建立地非常快,而又容易忘记。
我想,概念的建立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自由地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
这样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探究精神。
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形的实物,同桌合作,观察讨论,再反馈。
学习侧面积时,让学生卷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又如,在推导侧面积公式时,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并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
打开,又卷一次。
思考: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现在卷成圆柱的什么?生:原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师:真好,那如果要计算你卷成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算呢?生:长乘以宽。
师:也就是圆柱的什么乘什么呢?生: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
师:好的。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思考,认识了圆柱,还知道了它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教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实物,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模仿记忆就少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多了。
如此,学生就有机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到数学的奇妙,使每位学生在数学都得到不同的发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我是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
我认为这节课只要解决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就会水到渠成,于是我首先安排了侧面积的计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后,就安排了表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题。
生活中圆柱体比较多见,应用广泛,如圆柱形油桶、花坛、通风管等,解决问题时,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是求哪些部分的面积。
在保留小数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所要用的原料都要比实际计算的结果稍微多一些,要考虑到接口等实际问题,所以要采取进一法。
从课后作业中,我得到反馈,学生出现了典型的错误,我认真反思,觉得有些方面做的不够。
1、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计算公式也肯定不同。
但计算之前没有进行适当的复习,导致在计算侧面积时用了底面积乘高,而在计算底面积时又用了周长公式,个别学生搞混淆了。
2、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大多数学生列了综合算式,其中有一步计算错误导致全题错误。
刚学时最好要求学生列分步式计算,不但理清思路,更能减少失误。
我会坚持课后进行反思,发扬优点,找出不足,做得不够的方面在下次想办法弥补!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实践出真知”,我觉得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
对于学生的学习,我觉得也是这样。
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
推导公式时,我没有代替学生的操作,始终只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这种形式下,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探索。
另外,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还特意安排了一组等底不等高,一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结果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不一致,这时候就出现了争论,这时,我时机引导学生与上次演示比较,1比3的关系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学生恍然大悟,明白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相信今天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动手体验,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经历了才会牢牢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