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试论王维诗歌的禅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试论王维诗歌的禅趣发布时间:2021-06-23T11:40:06.9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作者:骆雅倩[导读]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
骆雅倩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322000摘要: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身心的平衡。
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在诗中融入了禅法精髓,创造了一种空明的境界。
其山水诗,禅意盎然,参禅悟禅成为一大特色。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趣一、王维其人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
王维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伟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世家,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对于母亲事佛的虔诚,王维有文写到:“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请施庄为寺表》)。
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王维自小就对佛教有一种虔诚的依恋。
四十岁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百态,官场沉浮,更是半官半隐,追求内心的祥和安宁,写下了很多意味深长的禅诗,阐释他对人生的思考。
王维现存诗400多首,他的禅诗是诗歌史上的一大飞跃,禅意盎然,意境深远,因为王维的出现,使王维、李白、杜甫所代表的佛、儒、道三足鼎立的局面正是形成,为我国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王维诗歌的禅趣1、空寂境界的美王维的山水诗中,很多诗歌都通过写环境,来表达内心的安静,对人生的思考。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王维诗作中的佛学意趣
王维诗作中的佛学意趣作者:崔娟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4年第11期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名字就取自佛教的一部经书。
他一生和佛学结缘深厚,雅称“诗佛”。
苑咸的《酬王维序》中称他“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可以说,佛学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自然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因此,在他的诗歌中蕴含着浓烈的佛学意趣自不足奇。
其佛学意趣主要有如下三种表现:一、诗境和禅境的契合“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佛教美学要求…审象于静心‟,目的在追求艺术作品中超凡拔俗的心性之美。
”作为一个诗人,长期在官场中摸爬滚打而厌倦不堪的王维,徜徉在清山秀水的尘外世界中,暂时把肺腑之中的营营世念澡雪干净,而以禅者的目光观照自然万物,用静定从容的心情体味生命;然后用文字来作线条,以情怀作为色彩,把大自然中的斑斓物象摄入到他的诗歌世界中去,把禅的体验糅合进雅致的诗句中。
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往往包含清净、深远的禅意,在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使二者连通。
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清”“淡”“孤”“澹”“远”“闲”“深”一类字样。
还有“空”“虚”“无”“禅”“寂”“无生”等字眼。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等,往往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二、禅韵和理的映射《温公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司马光)著名诗人梅尧臣也说过:“作者得于心,鉴者会于意。
”王维的不少山水田园诗颇有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推崇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今人解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只有捕捉住“象外所传之神”与“象外所寄之兴”——禅意(禅韵与禅理),方能进入他的审美世界;否则,只着眼于画意,而撇开了禅意;那和买椟还珠一样,没有灵魂的躯壳无论多么美丽,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具僵尸。
王维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其中,使人读之有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
浅析王维诗中的禅意——论“诗画双绝”在唐代诗人浩荡的王国里,王维是一位比较出色而独特的诗人。
说起王维,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对王维诗中的其他方面印象模糊。
这只能“怪”王维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也“怪”苏东坡的概括太深入人心了。
王维字摩诘,正是大乘居士维摩诘的音译之名。
佛教的空、寂、闲、静,我们都可以在王维诗中找到类似的意境。
纵观王维的诗歌,我们发现在他的诗歌里充满了佛禅原理。
他的诗歌大致来说可以分为边塞诗、幽愤诗、赠友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其中山水田园诗成就最大。
他的山水田园诗,受到朝代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禅意。
唐代是佛学横流的朝代,作为一代才子的王维自然也不能逃脱佛禅的影响。
影响王维的主要是南禅,六祖慧能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不重文字,不重形式,一切都靠自己去体会,也就是所谓的“悟性”“心法”。
王维把禅宗一切随缘、冲淡平和的心境带入诗歌,用禅宗的模式创新诗歌的模式。
这就使他的诗歌朦朦胧胧之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丝禅意、一点禅趣了。
他信奉禅理,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
他以优雅闲逸的情致描写了闲静舒适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可爱的山水。
他的田园诗描绘的是闲静的意境;山水诗描绘的是幽静的意境。
他的诗歌,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表现出佛学里面的空灵。
他将佛学中的禅理引进诗歌中,使得诗充满了禅味、佛理和仙味。
下面,我们就从他的作品来分析其中包含的禅意。
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闲”是因为作者远离凡尘俗世,没有人事烦扰,内心闲景得甚至连桂花的飘落也能察觉到;“空”是写山中的静谧。
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这里“空”含有宁静的意思。
四周是如此的静谧和谐,甚至当明月升起,那皎洁柔和的月光都可以惊动山鸟,使它们在林间鸣叫。
全诗描绘了一个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又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
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浅析王维诗歌的佛性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王维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大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性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佛性与禅意。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我们再看《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道”,指佛教。
“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
“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
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
我们再看《鹿岩》,这是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中的另一首名作,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
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
论王维诗画 中的佛学 意趣
张 起 亮
( 阳 市高级技 S 学校 , 南 安 阳 4 5 0 ) 安 - 河 5 0 0
摘 要 : 维终 身学 佛 奉佛 , 画 艺 术成 就 与 其 较 高的佛 学修 养难 分 难 解 。佛 学 , 为 影 响他 世 界 观 的 一 个 重要 因 素 , 王 诗 作 不 能 不 对他 的诗 画创 作 产 生一 定的 影 响 。王 维 山水 诗 的 主要 艺 术特 色 , 在 于他 创 造 了一 种 言 可尽 而意 无 穷的 虚 幻 、 就 空寂 的 境
界 , 时佛 学思 想 也 使 其 绘 画 形 成 独特 的 艺术 表 现 方 式 。 同 关 键 词 : 维 ; 水诗 ; 学 禅 宗 ; 王 山 佛 空寂 闲静 中图 分 类 号 : 0 . 1 72 2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2 2 ( 0 2) 5 0 7 — 3 17 — 9 82 1 0 —0 0 0
2 2 年 9 月 01
安 阳 工学 院学 报
J un lo y n nt ueo e h ooy o r a f An a gIsi t fT c n lg t
Se .01 pt2 2
第 l 卷 第 5期 ( 1 总第 5 9期 )
Vo.1N .( e . .9 11 o5 G nNo5 )
Hale Waihona Puke 唐 代 著 名诗 人 王 维 在 中 国文 学史 上 是 一 位具 有 独 特 风格 、 有 特 殊 贡 献 的大 诗 人 , 在 生 前 , 具 早 他 就有 “ 当代 诗 匠 , 又精 禅 理 ” 的名 声 ; 后 , 得 死 更 到 诗佛 的称号 。王维 的母 亲博 陵崔 氏虔 诚 佛 教 三 十 余 年 .王 维弟 弟 王缙 也 信佛 教 。王 维名 维 字摩 诘 ,是将 印 度佛 教 中与 释 迦牟 尼 同 时 的大 乘 居 士 (维 摩诘 ” 文音译 ) 名拆 散来 取 的。 ‘ ‘ 梵 之 佛学 , 为影 响 王 维世 界 观 的一 个 重要 因素 , 作 不 能不 对 他 的诗 歌创 作 产 生 一定 的影 响 。胡 应 麟 《 薮 》 内编 卷 六论 及 王维 绝 句说 : 太 白五言 绝 , 诗 “ 自是天 仙 口语 。右 丞却 人禅 宗 , ‘ 闲桂 花落 ’ 如 人 云 云 , 木末 芙 蓉 花 ’ ‘ 云云 , 之 身世 两 忘 , 读 万念 皆寂 , 不 谓声 律之 中 . 此妙 诠 。” 有 王维 诗 , 别是 山水 诗 特 的 主要艺 术 特 色 ,就在 于 他 创造 了一 种 言可 尽 而 意无 穷 的虚 幻 、 寂 的境 界 。 空 是前 人 所 没有 经 历 过 的诗歌 艺术 领域 。 在 绘 画方 面 , 轼 谓 王 维 画“ 之 于 象 外 , 苏 得 有 如 仙 翮谢 笼 樊 ” 不止 是 采用 夸 张 、 就 比喻 手法 表 达 的赞 叹 。王 维 绘 画不 是 以对 外 在事 物 作 穷形 尽 相 之 简单 再现 作 为其 艺术 表 现 之 主要 标 准 ,与其 说 他 关 注 外在 景 物 ,不 如说 他 更 注重 通 过 对 自然 景 象 有 意识 地 选 择 、 取 、 截 重组 , 达 自己 的人 生 观 表 念 、 神寄 托 和遁 世 思想 。他对 超然境 界 的关注 及 精 其 禅 宗 信 仰 促 成 了其 绘 画作 品 写 意 性 风 格 之 形 成 。从 艺术 创作 的角 度说 , 他追 求 的是 “ 不似之 似 ”
浅论王维诗画之“禅意佛性”
王维的《胡居土卧病遗米因赠》中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记苟不声,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王维的《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有云:“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其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身空虚”。在上面所引的这首诗中,因为冬晚对雷,使王维想起了胡居士这位释门同道,而且又由此联想起“袁安卧雪”的故事。可见在王维的世界观中,确实是把他所理解的“袁安卧雪”那种生活方式,同他所信奉的佛教唯心主义哲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又如《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呜。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使人不自而然地想起佛僧静夜坐禅,而全诗也确是写禅悟的过程,尤其是后半篇,纯属佛理的说教。
三、王维山水画之禅意佛性
王维的山水画也如他的诗一样表现了他的清幽淡远、自然空灵的优美意境。如他的《雪溪图》,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一片白皑皑的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画家用墨色渲染溪水,以映衬两岸之白雪,坡石有渍染无勾皴,远山平缓淡雅,整个画面冷漠萧瑟、清幽雅致。他的《山阴图》,画面以墨色为主,图画中间两个人在乎坦的山丘上对座相谈,一人隔溪独望前山风景,后倚几枝老松,清旷高远。人物的四周都是山水景物。近处用墨色的浓淡来渲染重叠错落的山石,其间几棵稀落的古槐,沟壑清溪显得古淡幽远,别具一种幽雅的情致;远处的山林烟雾迷蒙,树石用中锋,墨色平淡,重视转折顿笔,山石用绿色渲染由淡到无。整幅画充满了清新恬静的情调,从中传递出空灵的诗意禅境。在他的《袁安卧雪图》中,把雪与芭蕉同置一处,从中体现出“人生虚空”的佛教寓意。此画中的禅意,也正如钱钟书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也暗示“毕竟无”。王维的许多图画都能体现出禅境的空灵静谧和幽寂旷远。再如《山阴图》,描绘原野远树,用笔拙朴细巧,也能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禅理意趣。《雪溪图》中,作者由高处俯眺,颇似对象写生,于江村雪溪中撷取一景。图中一条溪流横贯画面,墨色平静、深沉、穆然,“一木桥正斜对着左下角,桥边篱落队家,小径弯曲直人溪边,缶溪又是屋舍寒林,遮断视线。溪的对岸更作远坡村落而白雪皑皑,平添一番幽澹。”就整个画面来讲,篱落、台榭、屋舍、远村透露出几分生活气息,但却是一种恬淡沉寂的生活意趣,远山及近处覆盖着的白雪又显得冷寂萧疏而又素洁超然。图中山石、坡原均无匀皴仅以水墨渍染,生动凸现着白雪覆盖之状,使“全图愈见单纯,浑穆而呈古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王维将禅的思想观点和禅的意境学融到自己的诗中,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有行将消逝的盛世田园的诗意回响,又融汇对心中理想家园的热烈追求。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人如其名,王维一生都与佛教关系密切,是一位被誉为“诗佛”的虔诚奉佛的大诗人。
他的诗歌多为清寂空灵之作。
他独特诗风的形成,势必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经历存在紧密的联系。
一、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其弟王缙是大照禅师的弟子。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地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乱后,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面临重罪。
其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后终仕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此事对他打击很大。
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人,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已使他对政治失望至极的话,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更让他心灰意冷。
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奉佛参禅。
二、佛理对王维的影响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试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
“ 禅意” 完美融合的诗歌新境界 , 从而拓宽了读者的审美潜 者似僧。 ” ( 《 空同子》 ) 所谓“ 卑者似僧” 多指这一类以禅语 能和审美空间。 人诗者。 如《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人》 : “ 了 观四大因, 根性 王维笃信佛教 , 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 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 阴界谁复 密切相关。 王维祖籍太原, 后其父迁徙于蒲州 , 生于长安。 守。徒言莲花 目, 岂恶杨枝肘。既饱香积饭 , 不醉声闻酒。 王维出身于一个佛教气氛很浓厚的家庭, 母亲崔氏是一位 有无 断 常 见 , 生 灭 幻 梦 受。即病 即 实 相, 趋 空 定 狂 虔诚的佛教徒 , 曾师事大照禅师, 并且他的全家与这位佛教 走。……”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 作者却用禅宗的思想来解
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像, 言有尽而意无穷” ( 《 沧浪诗 话》 ) 。 因此王维的以禅入诗, 使诗境空灵超越, 形成了 “ 闲、 静、 淡、 远” 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以禅入诗, 或以禅 趣取胜, 或以禅意迷人, 是严羽说的“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的典型代表。 以禅入诗 。 诗意盎然的禅趣
摘
要: 王维是 盛唐 著名的山水田 园诗人之 一 , 他的诗 空灵飘逸 , 意味 隽永 , 富有禅趣 与禅 意, 开创 了“ 以禅入
诗”, 将“ 禅趣 ” “ 禅意” 完美融合 的诗歌新境界 。这与他 一生与佛教 结下不解之缘 有着十分 密切的关 系。 关键词 : 王维 ; 山水诗 ; 禅趣 ; 禅 意
一
然意境来显露其禅趣禅心。然而对于 自然山水, 他又是 以 超然物外的审美心态对大 自然体察默思, 在对 自然景物的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他睿智早慧,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
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
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
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侣,"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姊妹'那句话用得恰当了。
"(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力,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
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慰勉之情,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秋色。
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
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
"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深情,扑面而至。
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
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
《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
"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浅谈王维诗歌与佛禅—从空、静、独论摩诘诗的佛趣
关键词 :王维 ;佛理 ;禅意 ;诗画
一
、
王 维 的 佛 学 渊 源
王维出生在佛教氛围十分 浓厚 的家庭。王维很 小就 开始接触 佛教 ,
在其八 、九岁时 ,王维的母 亲便 已虔 心于佛事 ,他 的母亲 曾师事 大照普 寂 ( 北宗神秀的弟子)禅 师三十余年 。家庭浓 厚的佛教气氛使王维很早 就受到 了佛学的熏陶。其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 ,他名维字摩诘 ,与 《 维 摩诘经》 中维摩诘 长者相应 。维摩 诘长者 通达 甚深般 若智 慧 ,神 通广 大 ,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 的大居士 。王维以维摩诘作为字 ,透露 出他与 佛教 ,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 分 。他 与禅宗 的南 北宗都 有很深 的关系 , 其诗受北禅宗的影响似乎更大 ,诗 中更多表现 的是北宗 “ 凝心入定 ,住 心 看 净 ,起 心 外 照 ,摄 心 内 证 ” 的境 界 。 禅 学 作 为 王 维 世 界 观 的 一 部 分 ,对他 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巨大 的影 响 。禅 宗思想渗 透在他 的很多诗 里 ,如 “ 眼界今无染 ,心空 安 可迷 ” 、 “ 空 性无 羁鞅 ,夙从 大 异师 ” , “ 无有一法真 ,无有一法垢” ( 清 ・ 赵殿成 《 王右丞集签注》) 。 儿时 的佛教气氛 的耳濡 目染 以及成年之后 阅历不 断增 加 ,尤其是在 他 中年 以后政治上 的坎坷辗转 ,佛理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 的安慰 。如我 们所知 ,他 十五岁就离家进京 ,开始 了寻求仕途之路 。在长安 ,他 “ 游 历诸贵之 间” ,凭借其卓越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 。开元九年进士及第 。 顺利 的步入仕途 。可是 ,任太乐丞不到半年 的时间 ,就 因为伶人擅舞狮 子而被贬为济州 司仓参军 。直到开元 二十二 年才被 张九龄擢 为右拾遗 。 正 当他振奋精神 、积极进取时 ,又遭到李林甫等人 的打击 ,置身于李林 甫 、杨 国忠相继专权 的官场 ,王 维 内心是 极为痛 苦 的。 “ 心 中常欲绝 , 发乱 不能整 。 ” (《 林园 即事寄舍弟沈》)在这理想破灭的残酷 现实面前 , 诗人 既不愿 同流合 污随波逐流 ,又切 身的感到 自己地无 能为力 ,陷入 了 痛 苦地挣扎 之中。对于这个正直却又有些软弱 ,再加上长 期受佛教影 响 的他 来说 ,要摆脱 这种痛 苦,就很容 易的从宗教 中去 寻求解脱 。这一 切 使 得王维 一生习佛 。正 如他 自己所说 的 ,“ 一生 几许伤心 事 ,不 向空门 何处 销。 ” ⑦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一、禅宗思想形成原因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到了唐代,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经过融合吸收所创造的成果。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传授宗法,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禅宗思想成熟,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更是个隐逸的时代。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入朝为官几乎成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官场中的腐败污浊致使一些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政治理想,转而隐逸求生,于吟诗作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庇护。
王维也不例外。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出仕后半官半隐,曾“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意外卷入政治波澜之中。
面对变幻无常的政局,王维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开始吃斋念佛。
但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政治受挫,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极大关系。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记载,其母崔氏信奉佛教,“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自幼受到的来自家庭佛心佛性的熏陶,加之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更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到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弘扬提倡,学佛佞佛俨然成为风气。
王维与许多佛教徒都有交往,并时常客居寺中,“山中多法侣,禅颂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为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摘要:王维是唐代伟大的一名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信奉着佛学,并以其超绝的诗画艺术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维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与其高深的佛学修养与造诣是分不开的。
佛学对王维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且对他的诗画风格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王维诗中的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其创造出一种蕴含无穷空寂、虚幻的境界,并且也将佛学思想充分融入其艺术表现形式之中。
关键词:王维;诗画;佛学意趣;艺术表现方式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在生前就非常精通诗赋与禅理之道,在其去世之后,更被冠有“诗佛”的美誉。
王维的弟弟王缙对佛学十分信奉,其母博陵氏更信仰佛学长达十数年,而王维的字“摩诘”也是将释迦牟尼与印度佛教同期的大乘居士名号拆解而取的。
佛学对王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奠定了王维山水诗画的艺术风格。
胡应麟在《诗薮》中评论王维诗文时曾道:“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
”由此可见,王维笔下的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已经创造出一种空寂虚幻的高远境界,这一点是前辈古人所没有领悟到的诗歌艺术境界。
王维在绘画领域的造诣也是令人称赞的,大文豪轼曾经称赞他的画“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笼樊。
”这不仅仅是通过比喻与夸的手法将赞叹之情表达出来,他的绘画更是将外界事物的描述极尽简单,并且将事物的本态较为清晰地表现出来。
与其说王维注重对外在景物的描述,不如说他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使其进行有意识的重组与截取。
[1]王维关注超越自然的意象与禅宗信仰的解读,从而奠定了其绘画作品中蕴含的写意风格特征。
从艺术创作方面进行分析,王维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似而非似”的艺术真实感。
一、心境与佛境的相通之处禅宗是印度的佛教在中国流传并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佛教宗派,“禅”的主要意思就是静坐思虑。
简单说来,就是静静坐在一个地方思索佛教的理知,不诉说心中盲目的信仰,也不过分强调或辩论色与空的关系,更加不会去过度精致化地追寻或分析知识,以及枯坐冥思求得真理,而就在与普通生活保持一定联系的情况下,在平平凡凡的境遇与现实中感悟“佛”之禅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王维的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但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一、禅理入诗,不着痕迹禅宗有"任性"、"无住"的思想。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对一切境遇不生悲喜忧乐之情,不粘不着,不"住"于心。
《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王维将这种随缘任运的思想不经意地表现在一些山水诗中。
如《终南别业》写隐居终南山期间悠然自得地情怀,极尽诗人淡泊清闲、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意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理趣: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纯以无所用心取胜,将自己领悟到的禅理与欣赏自然结合在一起。
赵殿成注道:"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也。
"诗人摆脱了一切尘累,泯灭了一切俗念,兴致一来,即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而行,有水看水,有云看云,即遇山林野老,照样与之谈笑。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趣——诗歌专题阅读鉴赏
此诗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夜静山静, 人静,心静,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 的效果。
佛理禅趣是审美化的禅理证悟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苍苔上。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
即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 染,心念不起。此诗描写了空明寂静的意 境,表现了诗人忘我忘情。
佛理禅趣是审美化的哲学意趣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觉,这 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的思想 相吻合,也抒发了诗人不满现实的愤激之情。
《鹿柴》《竹里馆》是 “诗佛”的代表作,也 是中国古代禅诗的经典。
“静”是佛学的最高理想。即远离烦恼,断绝尘
累,寂然常往,充满幻想。实质是否定现实,抵 达内省和直觉的领悟。
颈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禅境—— 动中极静,静中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动静不二,直探生命本源。
松风吹拂,衣带飘飞;山月清辉,琴声怡
情。表面上看,是写隐逸山间的生活,其 实是从世俗中解脱后,心灵抵达的闲适怡 然的境界。
——诗歌专题阅读鉴赏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人自己的哲学。
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
诗人。他的诗“精禅上理”,最能得佛理 禅趣之旨。故有“诗佛”之誉。
佛理禅趣是“好道”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因“好道”,而追求自然的宁静淡泊,居家
南山,陶然山水,领悟人生玄机。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佛教主张去执除贪,四大皆空。
浅谈《鸟鸣涧》中的佛学禅宗思想
浅谈《鸟鸣涧》中的佛学禅宗思想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整首诗显得生机昂然,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衬静的效果,动静结合。
“鸟鸣山更幽”,这里面包含着多少艺术辩证法啊!下面一一分析它的艺术效果。
人闲——虚写,人为什么闲?恩师张九龄丞相被贬,央及鱼池自己也闲适于宋之问的庄园中,当然人闲,但身闲心也闲么?作者没说,但文字本身说明心未闲,但未闲却也闲。
桂花落——实写,因为人闲着,眼睛就得要看,诗人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桂花开了又落。
桂花开了会落,来年还会再开,我今年闲了来年将不再闲么?诗人在以物问心:我还要再出世么?只是一问。
一个闲适的人、一个闲适的小院,一对人、物神交合为一体。
实得让人浮想连翩。
夜静——实写,花开花落、出世入世的景象,都无法改变脚下的现实——是时人闲夜正静!那么此时是黑夜还是月夜?如果是黑夜,那大诗人是怎么看见桂花落得呢?这便是虚写了。
春山空——虚写,文学艺术上从小院推展到了眼及的旷野,夜静春山空加上人立桂树前不是一幅意趣盎然的水墨画么?是的,而且是淡描。
春山该是万物逢春,生机蓬勃之时,怎么就空掉呢?——春山未空,我出世的心空了!月出——实写,寂静的山夜忽然一论明月忽现,这好象是水到渠成,空蒙的山夜着实看久了让人倍感压抑,这一轮明月来得真是时候啊!山水画鲜活起来了,而人能在黑夜之中仅凭月出就能看见桂花落可见月非常明亮,可以想见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四周静谧桂,月光明亮,花无声飘。
落实实在在的花开花落更加虚幻!这不就象人生一样么?人生无常!世象无常!惊山鸟——虚写,山鸟者日出而飞,月出当栖。
月出而惊者,鸟乎?非鸟也!非鸟乎?是鸟也!是鸟乎?非月也!有趣,真就是有趣!时鸣——实写,因为应该能听到,所以他是实在的。
但我又有疑惑了,凭我的认识和理解(小时候在农村里,也有过夜惊树鸟的经历),夜鸟受惊要么不叫,要么就是一声惊叫之后就扑愣而去,再无声息。
王维作品中的佛学意趣
王维作品中的佛学意趣马瑾茹5100309842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被世人称为”诗佛”,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又称为王右丞,是盛唐诗坛上几句地位的诗人.其幼年丧父,母亲崔氏笃信佛陀,受母亲影响幼年即入佛寺,后以十五岁的少年之躯受具足戒出家。
王维的作品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现存诗近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的诗篇。
王维取字摩诘来源于佛教文学《维摩诘经》,《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多才多艺,除诗篇外,还擅长音乐绘画,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更有苏轼评价其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诗歌多描写边塞生活,歌颂英勇意气,表现其向往官场、一心从政的精神。
后期因官场黑暗,仕途险恶而辞官隐退,因此其作品多描写田园山水景物,宣扬隐居生活的恬静。
王维虽然二十一岁就考中进士,少年得志,然而其官场仕途却抑郁不顺。
几遭贬职之后便开始厌恶官场,隐居山林,以禅诵为事。
此阶段中王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期间充满大量佛学思想。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平淡、静谧的心境。
禅宗强调了“空灵”,《诗经》云:万象有而非有,一心空而非空。
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
这也就是禅宗六祖慧能所说的“若问有,以无答,若问无,以有答。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诗人在本诗中写到:空旷幽寂的山中,并没有看到人,但却听到了人的说话声。
明明没有看到人,何处来的说话声?其实,在这里,禅境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经深深融入诗人灵魂的深处,诗人为我们创设了一个“万物即我,我即万物”的禅境,这里的说话声也许并非真的人的说话声,而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宁谧,是诗人所向往的大自然的声音,这些声音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平淡与宁静。
王维诗作中的佛学意趣
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黑暗的政治环境相对立的 ,并不都是心灵空虚寂灭
的反映 。他 的许多 山水 田园诗 ,在形 似 的基 础之 上力求 神 似 ,达 到 了 “ 意境浑 圆 ”的佳境 。在 他那 幽静恬 淡的造境 中 我们 往 往可 以发现 一 个 高 洁的 形象 ,这 个形 象 冷 中有 热 ,静 中有 动 ;托 迹于禅 ,越来越走 向 自然 。就拿 王维所 写的 《 鹿柴 》 《 竹 里馆 》和 《 文杏 馆 》来 说吧 : “ 空 山不 见人 ”是静境 , “ 但 闻人语 响” ,则是动 中有静 了。 “ 返 景入深 林 ,复 照青苔 上” ,更 是静 而且 幽 ,但我 们却从这 人造 的幽静之 中 ,看 到了 日影 的移动 。这种 只 闻其声 ,不 见其人 的境界 ,引导着 读者从 有限 的画面 中产生无 限的联 想 。使 人联想 到在 自然 界的活 动 ,在深 林 中的 自得之 乐 , 使 人 更 加 沉浸 在 没有 正 面 出现在 画面 上 的景 物 。 “ 独 坐 幽篁 里 ” ,写 的是 清 幽 的境 界 , “ 弹 琴 复长 啸 ” ,静 中 有着 动态 ; “ 深林 人 不 知 ”则 是从 客 观 世 界的 动 到主 观 世 界的静 ;而 “ 明 月来相 照 ” ,却又 从 客观 世 界 的动 , 衬 托 主 观世 界 的 动 了 。静 动 之 间 ,流 露 了诗 人 静极 思 动 的感 情 ,流 露 了诗 人 达观 随 遇 的乐 趣 。 太 阳已 经入 深 林 了 , 却 把 自 己 的余 晖 投 射 在 青 苔 上 面 ;诗 人 已经 处 在 “ 人不 知 ”的深 林 了 ,却 又 被 明 月发现 了早 已被 人 遗 忘 了的 “ 我 ” ,并 且 和 “ 我 ” 结成 了肝胆 相 照 的 朋友 ,这 到 底是 写 景 呢 ,还 是 抒情 ? 是厌 世 呢 ,还 是 乐 生? 实 际 上 ,前面 二 诗 ,都 是从 物 我 两忘 的境 界 中 ,透 露 出诗 人 闲适 的情 趣 与 高 尚的 情操 。于极 疏 极 淡 的画 面 中表 达 出 诗 人对 于 生 活 的热 爱 ,对 与 世 隔绝 的怅 惘 。诗人 正 是 以 至 冷 的语 言来 掩 饰 那 副至 热 的心 肠 ,既 见 诗 格之 高 ,更 显 情性 之 厚 。尤 其是 《 文 杏馆 》这样 的诗 竟脱 却 冷 漠 的 外衣 ,袒 露 出一 腔真 挚 的 热情 。他 以 “ 文杏 裁 为 梁 ,香 茅 结为 宇 ” ,比 喻 自己的 品德 和 才华 ,这和 屈原 的 “ 扈 江 离与 辟 芷兮 ,纫秋 兰 以 为佩 ” 简直 如 出一 辙 ,而 洁 己 以 “ 不 知栋 里 云 ,去 作 人 间雨 ” ,竞表 现 了霖 雨苍 生 , 舍 我 其 谁 的伟 大 气概 了 。难道 一 个真 正 “ 自顾 无 长策 , 空知 返 旧林 ”的 人 ,会 有 这样 的 积极 态 度 ? 王维 在 山水 田 园的 自然 中物我 相 亲 ,使 自我 的精 神 在 别一 世 界里 得 到彻 底 的解 放 。这 正 是 我 们在 品 读这 类 作 品所 蕴 涵 的禅 意 时需 要更辨证 、客观一些 的道理 所在 。 确实 ,王维诗歌 中的佛 学意趣是 个重要 的解读 角度 , 更是 一个 有太多 的 内蕴 可以挖掘 的博大 世界 。只有走 进这 个世 界 , 才能真 正读懂他 的诗 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王维诗画中的佛学意趣摘要:王维是唐代伟大的一名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信奉着佛学,并以其超绝的诗画艺术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维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与其高深的佛学修养与造诣是分不开的。
佛学对王维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且对他的诗画风格也产生巨大的影响。
王维诗中的最大艺术特色就是其创造出一种蕴含无穷空寂、虚幻的境界,并且也将佛学思想充分融入其艺术表现形式之中。
关键词:王维;诗画;佛学意趣;艺术表现方式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在生前就非常精通诗赋与禅理之道,在其去世之后,更被冠有“诗佛”的美誉。
王维的弟弟王缙对佛学十分信奉,其母博陵崔氏更信仰佛学长达十数年,而王维的字“摩诘”也是将释迦牟尼与印度佛教同期的大乘居士名号拆解而取的。
佛学对王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奠定了王维山水诗画的艺术风格。
胡应麟在《诗薮》中评论王维诗文时曾道:“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
”由此可见,王维笔下的山水诗中的艺术特色,已经创造出一种空寂虚幻的高远境界,这一点是前辈古人所没有领悟到的诗歌艺术境界。
王维在绘画领域的造诣也是令人称赞的,大文豪苏轼曾经称赞他的画“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这不仅仅是通过比喻与夸张的手法将赞叹之情表达出来,他的绘画更是将外界事物的描述极尽简单,并且将事物的本态较为清晰地表现出来。
与其说王维注重对外在景物的描述,不如说他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使其进行有意识的重组与截取。
[1]王维关注超越自然的意象与禅宗信仰的解读,从而奠定了其绘画作品中蕴含的写意风格特征。
从艺术创作方面进行分析,王维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似而非似”的艺术真实感。
一、心境与佛境的相通之处禅宗是印度的佛教在中国流传并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佛教宗派,“禅”的主要意思就是静坐思虑。
简单说来,就是静静坐在一个地方思索佛教的理知,不诉说心中盲目的信仰,也不过分强调或辩论色与空的关系,更加不会去过度精致化地追寻或分析知识,以及枯坐冥思求得真理,而就在与普通生活保持一定联系的情况下,在平平凡凡的境遇与现实中感悟“佛”之禅理。
[2]禅宗的主要宗旨是注重人本身带来的天然心性,能够悟透这种“心性”即可悟道成佛。
禅宗不需要通过繁琐的经典卷册参悟感知,也不需要字句剽窃、生搬硬套,甚至罔顾心性呵骂佛祖。
大诗人王维是一名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参悟佛学,并且将一身都放在钻研禅宗佛理之中,乐此不疲。
对于佛教的不同学派来说,诗人王维几乎不变的观点都是对各个学派观点的兼收并蓄,但说到底他对禅宗的思想更为偏好一些。
[3]王维在青年时期曾任过文官,也写下了很多反应现实的诗篇文章,更有通篇贯彻禅悟道理的《梵体诗》。
王维的很多诗篇都不是主要阐释禅理,而是通篇中富有禅之韵味,这使得他的诗文有一种空灵淡远之感,禅机悟境往往在字里行间就流露了出来。
在王维中年时期,其所作的以辋川集组诗为典型代表的山水诗,哲理禅趣与诗情画意的融合已成天然一体,曾被赞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极为恰当。
禅宗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念无欲,以一种任运随缘的心态面对世间之事,主要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两忘、心空欲灭的境界。
王维在后期所作的山水诗中,其意象孤寂悠闲、幽深静谧、凄清空灵。
而其中蕴含的那种空寂静灭的情趣,正是王维将禅宗精神渗透在诗文中的体现,其中《鸟鸣涧》与《辛夷坞》两首诗文展现出来的闲静空寂的境界,也正是他诗文中禅思意趣、悠远空灵的表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这两首诗主要描写的是玉溪与辋川别业中的幽美景色。
与别的写景诗文有所不同,王维在一种柔和宁静的氛围中向人们展现出一幅桂花与辛夷花从盛开到凋零以及一边盛开、一边凋零的凄美场景。
《鸟鸣涧》开头开头第一句直接点明这是一个桂花飘零的季节。
桂花虽然慢慢凋零,但是残留的香味却依然十分浓郁,这样人们都很容易想象到当桂花盛开的时候是多么美好的。
但诗中描述的意境却明显在诉说再美好的事情都会有消散、凋谢的时候,因为此刻的桂花就是在不断飘零。
[4]《辛夷坞》诗中采用的手法则有所不同,前两句首先点明辛夷花绽放的时候是多么生机勃勃、红艳烂漫,而诗的后两句却笔峰一转,将辛夷花且开且败、山涧寂静无人的情境点了出来。
与前一首《鸟鸣涧》相比,这一首诗利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将花开花落描写衬托得更加明显。
从古到今,无数的诗人陶醉于花的绵延芳香、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并且以花为主题将其赋于诗中,心绪也随着花开花落而或喜或悲。
各朝代的诗人赞美花朵,主要是因为花朵盛开的时期十分非常短暂,不禁会给人一种落幕凄冷的感觉。
然而这种悲凉的情感在王维的这两首诗中却没有体现出来。
[5]在诗人王维的笔下,花朵在默默开放的同时,也在静静地凋落,它既不需要人们去过分地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在它凋落的时候过分哀伤。
花从自然中来,在自然中盛开,也回归到大自然的泥土之中,无欲无求,无悲无喜,既没有心灵的震颤,也泯灭了时空的界限。
这种空寂静谧的境界几乎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它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更是生命个体与整个群体之间的回归与统一,这一点正是佛境与心境的相通之处,或者说是佛境与心境的同构。
二、诗意与禅意的交融渗透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禅意主要的追求与表现就是对闲静空寂境界的追求。
例如,王维在《鸟鸣涧》中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前两句主要描写月夜下的山涧空闲寂静,偶然望见有桂花飘零,仅仅是简短的十个字就清晰渲染出一个分外闲静的意境。
后两句描写的是月出惊鸟,几声山鸟的鸣叫,更加衬托出春山中的空灵寂静。
清代黄周星曾经评论这首诗时曾以“道心”二字将其意境诠释出来,所谓的道心主要是指出世之念。
而佛教的宗义正是引人出世,世间凡尘中的任何事情的本质就是苦的,而造成苦的原因就是一切思想意识、情绪及世俗欲求的纠缠(即“菩提”之说),因此只有将一切的烦恼彻底断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而诗人王维由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身处于寂静的境界之中,没有任何的思想负累及俗世牵绊,因而才能真正体验到寂静空灵的快乐。
从这首诗的境界中,诗人精神的超脱与心理的宁静已经清晰体现出来。
再如《辛夷坞》中对辛夷花红萼的描写,形容其像芙蓉一样艳丽,但辛夷花却生长在毫无人迹的山中,无人知晓它的盛开或落败,因而只能自生自灭、任由开落。
山涧里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寂静与凄冷,这里的一切都与外界的人事毫无关系,而此刻诗人的心境也是如此。
王维的仕宦生涯郁郁不得志,胸中有远大抱负却难以实现,只有数次归隐于山林,如同辛夷花一般静静盛放,然后渐渐凋零,自然而平淡,既没有对生的喜悦,也没有对死的哀痛。
[7]诗人在面对这花开花落的场景时,似乎全然无动于衷,不因其盛开时而喜悦,更不因其凋零时而哀婉,他已经彻底忘记自身的存在,并与这辛夷花的开落融为一体。
这种物我融合、神遇物化的意趣,正如顿悟佛理禅意之时对生命的参悟一般,皆由气韵精微的心灵而引发,而诗中所展现的那种虚空之境,也正是禅宗所倍加推崇的。
王维的《鸟鸣涧》《辛夷坞》两首诗通过对闲静空寂的景物描写,不仅将空灵、淡泊及静谧的感觉传达出来,更将一种雅致清单的朦胧意境展现出来。
因此,在诗人的眼中,如此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便成了“静虑”的绝佳去处。
也正是由于诗人王维的心境安定,静坐悟禅,将世间一切全然忘怀,才能将心中了无牵挂、无念无欲的禅意清晰展现出来。
从诗的题材来看,诗人王维在诗中呈现出来的溪水顽石、深林夕照以及落花飞鸟等景象,都是他曾经亲身经历过、看到过的自然景象,这是一种纯朴原始、未受任何世俗污染的本性,也正是信奉禅宗之人所追求的永恒之美。
禅宗的哲学思想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基础,认为每个人心中具有佛性,因而追求佛性无须假借外物。
禅宗的要义是通过未受污染的自然界创造出一种空寂的境界,所以王维心中的自然境界是非常淡泊清净的。
尽管禅宗也是由景象如受,但却将物象排斥在外,同时体现出回归自然。
归于山林的人生哲理。
[8]诗人王维在描述这种景象时,展现出来的是寂灭之景却不带有一丝的情感流露,因而人们也就无法倾听到王维心中的任何情感波动。
三、诗的画面形象与禅宗精神意趣的高度统一王维绘画中的佛学思想不仅是其首要展现的内容,也是其辉煌风格的独特表现形式。
诗人王维的绘画作品虽然没能流传下来,但是从相关记载中依然能够感悟到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精神。
王维的绘画受佛学禅宗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更离不开禅宗思想的影响。
[9]在中唐时期,由于禅宗思想十分盛行,而王维作为人文化起源与发展的鼻祖,他的画风自然与佛学禅宗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王维身处的时代正是禅宗五祖禅宗六祖的国度时代,正是禅宗的兴盛与南北分宗的关键时期。
正是由于南北二宗对王维思想的巨大影响,他的诗画风格得到了极大的熏陶与感染,逐渐呈现出顿悟为用、渐修为体的高超成就。
在王维的画论里体现出来的意趣是清幽而绝俗,这与他一生执着追求的“湛然常寂”之态相得益彰。
王维本身的佛学休养与禅宗素质十分精深,极少有诗人有他这般修为;而王维作为一名画家,在其画论中对意境十分讲究,因而其画作的审美意趣与指向,自然处处富含禅宗之意。
在王维的绘画作品中,擅长用捕鱼、栈道、雪景、晓行等题材,尤其以雪景题材的画卷最为见长。
王维作画时擅长渲染之风,作品具有“深”“重”的特征。
王维在作画之时,也是其禅宗佛学休养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一幅安静的小桥流水,还是简单的飞鸟翔空,在他的笔下都蕴含着一种深远的禅意。
他在表现禅意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进行佛教说理,而是在其中贯穿禅理的高雅意趣。
在宋代时期,曾经流传过王维的一幅画卷《袁安卧雪图》。
袁安是汉代的一名孝廉,王维对其人品休养十分敬重,并且在其诗文中也屡有提及。
王维之所以作此图,主要的意旨是赞颂袁安的高尚品格。
[10]而王维当时处于禅宗思想盛行的唐朝,自然会不经意将禅宗思想融入作品之中。
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到,王维在《袁安卧雪图》中体现出来的境界与其世界观中的佛学禅宗思想颇有契合。
在此画卷中,雪地里有一棵颜色鲜艳的芭蕉树,而依据常理推测,芭蕉应该在冬季到来之前就会衰残,又怎么会有“雪中芭蕉”之说。
王维之所以如此作画,实在赞扬袁安在大雪之后,宁愿自己饿死,也不与他人相干,这一点与“雪山童子,不顾芭蕉之身”颇有相似。
这种献身的精神是对信仰的永恒追求,也是一种心性的修炼。
由此看来,袁安卧雪的景象,在此刻便成了一种超脱物外的艺术。
在此其中,袁安被佛学禅宗逐渐油同化,成为王维的精神诉求与理想的形态。
综上所述,佛学禅宗思想不仅构成了诗人王维绘画的主要风格,同时也推动其形成了不以客观现象为目标的写意之美。
结语:佛学禅宗对诗人王维的诗画影响深远,其显著的特征可以从他的诗画作品中直接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