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
附件1:《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编制人:侯毅红编制单位:机械工程系编制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崔海花系部主任:师鹏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制年月日《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模具制造工艺学学时:84课程类型:专业课学分:4所属系部:机械工程系授课对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数控机床与编程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后续课程: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制定时间:批准人: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侯毅红叶艳秋胡桂领(二)课程定位本门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主要讲授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模具的常规及特种加工方法和装配工艺。
(三)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和模具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熟悉模具的加工工艺及装配工艺。
②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以及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
③了解模具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发展。
(2)情感知识目标:通过对模具制造工艺的学习,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以及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幸福,从快乐中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团结协作、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对模具制造的实践,加深对涉猎有关的技术、知识、态度、经营、交往的理解,逐渐的热爱模具技术工作,并有为之献身的职业精神,从而形成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立志创业的意识。
(四)课程设计1、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绪论教学要求:了解我国模具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模具制造技术的基本要求及特点;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作用与任务、我国模具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模具制造的特点、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我国模具行业的发展趋势课时安排:本章安排2课时。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OO五年十月一、课程任务本门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主要讲授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模具的常规及特种加工方法和装配工艺。
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和模具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熟悉模具的加工工艺及装配工艺。
2.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以及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
3.了解模具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发展。
二、教学时间分配表三、课程内容课题一绪论模具制造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我国模具制造技术的现状、模具制造技术随着制造业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状况。
模具制造工艺的任务模具生产和制造工艺的特点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任务和学习方法。
课题二模具机械加工基础工艺规程设计:(1)基本概念:模具的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模具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生产纲领与生产类型;(2)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关系:模具的精度和刚度、模具的生产周期、模具的生产成本、模具的寿命;(3)工艺规程指定的原则和步骤:工艺规程的作用与内容、制定工艺规程的原则、制定工艺规程的步骤、工艺文件的格式及应用;(4)产品图纸的工艺分析:零件的结构分析、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5)毛坯的设计;(6)定位基准的选择:基准的概念、工件的安装方式、定位基准的选择(粗基准的选择、精基准的选择);(7)零件工艺路线的分析与拟定: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工序的集中与分散、加工顺序的安排;(8)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的确定:加工余量的概念、加工余量的确定、工序尺寸与公差的确定;(9)工艺装备的选择:设备的选择、夹具的选择、刀具的选择、量具的选择。
模具的制造精度:(1)概述、影响模具精度的主要因素;(2)影响零件制造精度的因素: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3)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1)表面质量;(2)影响表面质量的因素及改善表面质量的途径:影响加工表面几何特征的因素及其改进措施、影响表层金属力学物理性能的工艺因素及改进措施(加工表面的冷作硬化、表层金属的金相组织变化、表层金属的残余应力、表面强化工艺。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所必需的模具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备处理模具制造中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 :能适应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 ,具备继续学习和继续提高的初步能力。
二、课时、学分72学时、6学分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模具零件加工方法及模具装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初步形成应用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四、课程设计思路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模具制造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课程中,还根据几个典型模具的制造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
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各学习项目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五、课程项目设计(内容与要求)课程模块项目名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时模块一模具零件机械加工项目一:模架组成零件的加工1、初步掌握导柱、导套、模座( 板 ) 的加工工艺。
2、了解其他模具结构零件的加工方法。
具备根据模具零件正确选择加工方法、工艺装备并制定其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4项目二:冲裁凸模的加工1、了解圆形凸模及非圆形凸模的加工方法。
《模具制造》课程标准
《模具制造》课程建设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开课部门:模具实训专业部课程编码:总学时:180总学分:8分修课方式:必修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二、课程简介1、课程概述《模具制造》是模具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在学生掌握了钳工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铣削加工、磨削加工和冲压模具加工装配技能。
实现学生能对模具零件进行机械加工,具备模具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处理模具制造中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并将模具制造技术应用于生产现场。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模具制造》学科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典型产品(设备)为载体,创设工作情境,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模具制造行业专家对模具制造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的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三、学习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了解常用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具有解决生产实际中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能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
1、能力目标1)、能熟练操作两轴数显电子尺各功能;2)、掌握普通铣床的操作技能和铣削加工工艺;3)、掌握铣削用量及常用铣刀的使用;4)、掌握平面磨床的操作技能和磨削加工工艺;5)、了解冲压设备应用,熟悉冲压模具的结构和装配工艺。
模具制造工艺学教学设计
模具制造工艺学教学设计引言模具制造工艺学作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
因此,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五个方面,进行模具制造工艺学教学设计的探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知识:1.模具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模具制造中常用的工艺流程;3.模具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和基本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方法;4.模具加工的基本技术和标准;5.模具设计中所需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技能:1.能够对模具进行设计和制造;2.能够掌握模具制造中的常用工艺流程;3.能够选择和使用模具加工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和工具;4.能够制造精度要求较高的模具。
态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培养以下态度:1.热爱模具制造工艺学;2.具备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3.瞄准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积极适应市场变化。
教学内容理论内容本课程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1.模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模具制造的常用材料和工具;3.模具加工的常用工艺流程;4.模具的设计和工装夹具的制作。
实践内容本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1.模具的设计与制造;2.模具加工中常用工艺的练习;3.模具的组装和调试。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方法1.讲授课程内容;2.翻转课堂,以案例或实验为主,由学生主动学习;3.分组讨论;4.课内互动教学。
实践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让学生实际操作;2.设计案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3.实习教学,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教学手段教学设备1.设计软件;2.制造加工设备,如车床、铣床、线切割等;3.实验设备,如钳工工具和量具等。
教材1.《模具设计与制造》;2.《模具工艺学》;3.《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4.《模具实习与技能训练》。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制造工艺学》教案设计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制造工艺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掌握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o学生能够了解模具制造过程中材料选择、热处理、加工设备及工艺流程。
o学生能够熟悉模具制造中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
2.能力目标:o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模具制造工艺方案的初步设计。
o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模具制造中的常用设备和工具。
o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模具制造过程中的简单技术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模具制造中的安全规范。
o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o激发学生对模具制造技术的兴趣,鼓励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4.重点内容:o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流程。
o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技术。
o模具加工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o模具制造中的质量控制与检测。
5.难点内容:o模具制造工艺方案的优化设计。
o模具加工中的精度控制与误差分析。
o复杂模具结构的制造工艺。
三、教学方法6.讲授法:用于讲解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7.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模具制造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知识内化。
8.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模具制造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9.实验法:在实验室进行模具制造实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0.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1.教材:《模具制造工艺学》及相关参考书。
2.教具:模具模型、加工设备示教板。
3.实验器材:模具加工机床、测量工具、刀具等。
4.多媒体资源:课件、教学视频、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的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讨论,鼓励积极发言。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明确奖惩机制,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措施: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后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模具制造工艺学标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2)掌握模具制造的主要工艺过程及方法;(3)熟悉模具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参观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模具制造工艺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1)模具的定义及分类;(2)模具制造工艺的概念及特点;(3)模具制造工艺的重要性。
2. 模具制造的主要工艺过程及方法(1)模具设计;(2)模具材料的选择;(3)模具加工方法及设备;(4)模具装配与调试。
3. 模具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1)模具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问题;(2)模具材料选择不当导致的问题;(3)模具加工方法及设备引起的问题;(4)模具装配与调试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2)模具制造的主要工艺过程及方法;(3)模具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2. 教学难点:(1)模具加工方法及设备的选择;(2)模具装配与调试的技巧;(3)模具制造中问题的诊断与解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模具制造工艺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方法;(2)案例分析法:分析模具制造中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小组讨论法:针对模具制造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参观实习法: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课件展示模具制造工艺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2)实物模型:展示模具实物模型,便于学生直观理解;(3)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基地,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模具制造工艺基本概念的理解;(2)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能力表现;(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标准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模具制造工艺》2.课程类别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业课3.学时学分64学时,4 学分4.适用专业机电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课程定位模具制造工艺》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负责模具制造全过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一线的,从事模具制造为主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知识运用的综合性,技能实做的复合性,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性等特点。
三、课程目标模具制造工艺》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教学组织以培养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为主,实现培养具备综合运用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模具制造类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总体目标模具制造工艺》教学内容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方式构建。
课程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各学习情境的设置,将学生融入该情境中进行交互学习和训练,结合国家模具制造中级工职业岗位要求,通过与山东省特别是泰安市模具行业的企业合作研讨进行岗位工作分析,确定课程着重来培养学生具备以下的能力和素养:分析模具零件加工技术要 求,如零件的结构特点、材料性能、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表面精度、热处理要求等;分析模具零件加工工艺性,选择加工方法及工艺装备、设计工艺过程、确定切削用量等; 掌握典型冷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模具零部件的功用、相互间的 配 合关系及装配要求和方法;应用工艺编制的基本知识,制订符合技术规范的工艺文 件,并评价、完善工艺方案;应用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的基本知识,手工编制加工程序, 并利用数控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加 工及程序检查;遵守操作规范,文明生产;并通过模 具制造调试综合实训,使学生初步具备从模具零件的加工到模具装配、调整试模的综合 应用能力。
(二)具体目标5•具有设计制造二类工具的能力;6 .具有操作机床及相关工艺装备, 完成典型模具零件的加工能力;7 .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主动查阅资料的能力;8.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安全文明 生产习惯、正确的质量意识和较强的计划 组织与团队协作 能力。
4、《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性质:职业能力选修课学分:2计划学时:32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前言1.课程定位根据川电机2016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程之一,要求开设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模具设计,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之后。
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B类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编制模具普通要求的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
以达到模具零件制造的工艺人员和中高级制造人员岗位对工艺编制能力的要求。
2.设计思路本课程突破学科体系的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采用综合化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即将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和模具装配工艺的内容按项目进行综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现场教学。
本课程的设计以项目为主,其服务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强调岗位的实际需求,还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本课程各项目的教学,其总的目标是学生能够编制出模具加工的工艺过程并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这是本课程在校期间的阶段目标。
从长期目标来看,本课程还要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学习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有哪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并且有些先进制造技术其实并不遥远,已经普遍地被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形成一定的判断力、想象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具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1)知识目标(1)能熟悉模具技术的发展;模具的生产的特点;模具的技术经济指标等。
(2)掌握模具的生产过程;模具加工工艺工艺参数;模具加工工艺工艺规程制订。
定位原理等。
(3)能熟悉外圆柱面的加工方法;平面的加工方法;孔和孔系的加工方法;知道模具精密机械加工的一些方法。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模具制造工艺学》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课程性质1.课程的性质《模具制造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
它主要以冲压模和和塑料模的制造技术为研究对象,以精密异型加工、特种加工为教学重点的一门学科。
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要以《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与《冲压成型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二门课程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模具加工工艺相关的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方法,模具装配工艺性分析方法,能够进行零件加工工艺方法的选择确定和模具装配工艺方法的选择确定。
使学生形成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流程的制订,分析解决模具制造生产实际工艺问题的岗位技能。
本课程的具体能力目标:(1)具备进行模具零件结构、材料、精度的工艺性分析的能力;(2)掌握模具装配工艺性分析方法;(3)具备零件加工工艺方法的选择确定的能力;(4)具备模具装配工艺方法的选择确定的能力;(5)能够制订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流程;(6)能够进行工艺指标控制;(7)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模具制造生产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8)能够承担模具加工基层生产技术管理任务。
2.知识目标(1)分析模具零件加工技术要求,如零件的结构特点、材料性能、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表面精度、热处理要求等。
(2)分析模具零件加工工艺性,选择加工方法及工艺装备、设计工艺过程、确定切削用量等。
(3)掌握典型冷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模具零部件的功用、相互间的配合关系及装配要求和方法。
(4)应用工艺编制的基本知识,制订符合技术规范的工艺文件,并评价、完善工艺方案。
3.能力目标(1)会各类模具零件工艺流程的制订方法,具有对模具各类典型零件常见加工方法正确选用的能力。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jc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代码]:0812010[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时间]:大二下学期[开课学时]: 72课时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主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模具制造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所必须具备的工艺知识,具有常用模具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一般复杂程度的模具加工工艺设计的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并具有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生产管理的能力,提高合理设计模具的能力。
1.2设计思路模具制造工艺学是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之一。
模具制造及使用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工艺施工和生产管理的技术人才,因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模具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本课程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掌握模具制造加工工艺的编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编制出一般复杂程度的模具加工工艺规程,初步能进行一般复杂程度的模具加工工艺设计,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生产管理,依据模具加工工艺来指导生产,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因此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即紧紧围绕模具加工的典型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以更为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工作任务的相关性。
模具加工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模具加工方法也不尽相同。
按工序性质的不同主要有普通加工,包括车、铣、刨、磨等;还有数控加工;以及特种加工等加工方法。
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而系统的分析,其中最基本的、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机械加工,数控加工和特种加工。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标准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标准《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门主⼲专业课程。
它的⽬标是使学⽣具备从事相关专业的⾼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才所必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提⾼学⽣的全⾯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和继续学习的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掌握模具运⽤领域及模具产品分类,掌握不同模具的典型结构、了解模具零件的加⼯⽅法,模具装配⼯艺以及模具设备的选⽤。
使学⽣掌握模具的结构,加⼯⽅法、装配⼯艺能与本专业的职业要求联系起来,并⽤于实际⼯作和⽣活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统⼀。
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标:(⼀)知识⽬标1、掌握冲裁、弯曲和拉深⼯艺理论知识,会编制冲压⼯艺规程和设计冷冲压模具。
2、了解胀形、翻边、冷挤压和覆盖仲成形的冲压⼯艺和模具设计理论知识。
3、掌握塑料注射成型⼯艺及注射模设计的理论知识,会设计塑料注射模。
4、了解塑料的压缩成形、压注成形、挤出成形⼯艺及模具设计理论知识。
5、掌握模具成形表⾯的机械加⼯、特种加⼯及模具装配知识。
6、对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如快速模具制造技术、逆向⼯程技术)作⼀般性的了解。
(⼆)能⼒⽬标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训练综合运⽤模具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和⽣产实际和解决实际⼯程问题的能⼒,进⾏塑料模具设计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的综合设计能⼒。
2、通过制定设计⽅案,综合运⽤所学知识对冲压⼯艺进⾏分析计算,正确设计冲压模具、确定尺⼨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的考虑制造⼯艺、实⽤和成型⼯艺参数等要求,达到了解和掌握模具的设计过程和⽅法。
3、进⾏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使学⽣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进⼀步提⾼学⽣利⽤相关的技术资料、运算、绘图能⼒。
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设计资料(⼿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经验数据、进⾏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
模具制造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
模具制造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熟悉模具制造工艺、原理,掌握常用模具材料及选材、模具结构设计原则和加工工艺流程。
2. 培养学生掌握常见的金属冷热成形及压铸、注塑等塑性加工技术,熟练掌握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
3. 培养学生掌握常见CAD/CAM/CAE软件工具的应用,能够进行模具组件的三维设计、工艺分析和模具加工路径的优化。
4. 培养学生具备模具制造现场技术管理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模具加工、装配、试模等工作,并对模具制造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等进行有效控制。
二、课程内容1. 模具制造工艺概论2. 模具材料及选材3. 模具结构设计原则4. 模具加工工艺流程5. 固态成形加工技术6. 金属切削加工技术7. 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8. 模具组件的三维设计9. 模具工艺分析和加工路径优化10. 模具制造现场技术管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模具制造相关知识和技术。
2. 实际模具制造案例演示。
3. 实验室实践操作。
四、教学要求1. 学生要熟练掌握常见的金属冷热成形及压铸、注塑等塑性加工技术。
2. 学生要熟练掌握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和编程能力。
3. 学生要熟练掌握常见CAD/CAM/CAE软件工具的应用。
4. 学生要独立进行模具加工、装配、试模等工作,并对模具制造过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等进行有效控制。
5. 学生要能够进行模具组件的三维设计、工艺分析和模具加工路径的优化。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40%。
2. 实验和作业:占总成绩30%。
3.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30%。
六、参考教材1. 《模具设计基础》2. 《数控机床编程技术》3. 《CAD/CAM/CAE应用技术》4. 《模具工艺设计与制造》5. 《模具检验与质量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 课程名称] :模具制造工艺学
[ 课程代码] :0812010
[ 适用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 开设时间] :大二下学期
[ 开课学时]: 72 课时
1. 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主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模具制造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所必须具备的工艺知识,具有常用模具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一般复杂程度的模具加工工艺设计的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并具有
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生产管理的能力,提高合理设计模具的能力。
1.2设计思路
模具制造工艺学是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之一。
模具制造及使用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工艺施工和生产管理的技术人才,因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模具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本课程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掌握模具制造加工工艺的编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编制出一般复杂程度的模具加工工艺规程,初步能进行一般复杂
程度的模具加工工艺设计,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生产管理,依据模具加工工艺来指导生产,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因此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即紧紧围绕模具加工的典型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以更为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
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工作任务的相关性。
模具加工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模具加工方法也不尽相同。
按工序性质的 不同主要有普通加工,包括车、铣、刨、磨等;还有数控加工;以及特种加工等
加工方法。
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而系统的分析,其中最基本的、生产中应用 最多的是机械加工,数控加工和特种加工。
因而,模具加工工艺课程的教学,主
要设置机械加工,数控加工和特种加工等三大模块。
在整门课程的内容编排上, 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递进。
2. 课程培养目标
2.1 知识目标
掌握模具加工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其工艺规程的编制;
熟悉典型的模具加工工艺结构;
课程内容和要求
5
) 掌握模具加工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加工流程 6) 学会搜集和查询相关参考资料 7)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2.2 能力目标 1) 能根据零件图纸,准确的进行加工工艺性分析,确定最好的加工工艺方案; 2) 3) 能够针对加工工艺方案,确定模具加工的结构形式; 熟练掌握各种加工工艺计算;
4) 能运用模具加工的相关知识,确定主要零部件结构、尺寸、材料的选择及热 处理; 5) 熟练运用以前所学的机械制图知识,看懂模具的总装图和零件图; 6) 能应用相关模具加工设备进行简单的模具加工
1) 了解模具加工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各种模具加工材料及其性能;
3) 4)
实施建议
4.1 教材选用
刘月英、李仲清、王文深.模具制造工艺编制.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ISBN
号: 978-7-5635-3455-5
参考资料:
1.匡玉华.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
2.郝少祥.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技术冋答化学工业出版社
3.腾宏春.模具制造工艺学大连理工出版社
4.吴兆祥.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5.苏伟.模具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
6.张荣清.模具制造工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7 .郭铁良.模具制造工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2教学建议
4.2.1教学条件和环境
应保证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机房,保证教学的开展。
4.2.2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学生实际加工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引领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应以学生为本,注重
“教”与“学”的互动。
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模具加工的能力。
2.工作任务可以来自生产工厂,也可以是为训练而设计的任务。
在课程开展的第一节课,就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带着任务学习。
通过工作任务而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学生的模具加工能力,提高其对模具加工过程的把握。
3.在教学过程中,要广泛应用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
解各单元的必备知识和设计要点。
4.3考核方式
1.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前点名考勤(10%)、课堂提问(10%)、学生作业(10%)、
平时测验(10%)及考试情况(60%),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期末测评+过程测评=60% +40%
3. 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总分100 分,60 分为合格。
4.4教学资源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堂,方便学生课余自学。
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