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_教案

合集下载

鲁迅风筝教案完整版

鲁迅风筝教案完整版

鲁迅风筝教案完整版教案标题:《鲁迅风筝》教案完整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鲁迅的短篇小说《风筝》,使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分析小说《风筝》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 运用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写作和讨论。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风筝》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 运用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写作和讨论。

教学准备:1. 《风筝》的文本材料;2. 教学PPT;3. 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引导学生思考: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你对他的作品有什么印象?二、讲解文本(15分钟)1. 分享《风筝》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3.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风筝》的文本材料;2. 学生回答相关的阅读理解问题;3. 分组讨论学生的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补充。

四、写作训练(2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风筝》的读后感;2. 学生交换作文,进行互评;3. 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讨论。

五、课堂讨论(15分钟)1. 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你认为《风筝》的主题是什么?你对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和交流。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收获;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你认为鲁迅的作品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剧场演出,加深对鲁迅和他的作品的理解。

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2.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作文和课堂讨论的质量进行评价;3.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讨论和辩论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

《风筝》(鲁迅)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风筝》(鲁迅)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风筝》(鲁迅)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风筝》(鲁迅)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能力目标: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2、通过探讨,理解__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__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2、感悟亲情的伟大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时间:12、6、7两天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__的结构和人物。

知道倒叙的特点。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一、布置预习: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二、导入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

”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2、简介作者: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__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投影倒叙的意义。

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风筝》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风筝》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风筝》的优美意境。

(2)介绍《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使学生对《风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风筝》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风筝》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以及学生对《风筝》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风筝》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15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15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15篇)《风筝》教学设计篇1本文是同学进入学校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

再加上学校生平常对冲突误会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同学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同学多角度探究的思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体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敬重同学的个体差异,以鼓舞为主,引导同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强调过程性评价的体验,使同学的自主力量得到进展,共性得到进展。

</ul上一页[1][2][3][4][5]《风筝》教学设计篇2一、设计说明鲁迅的《风筝》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刚入初一的同学而言有肯定的难度。

这篇文章被编排在本单元的最末,便于同学在了解记叙文的一般学问和分析方法之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思路,通过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来感受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本文,可联系同学的生活体验,采纳情境激趣法,同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就生发出的问题绽开自由研讨。

二、教学目标1、理解儿童喜爱玩具、喜爱嬉戏的天性,熟悉成人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激趣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供应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受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殊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嬉戏对儿童身心进展的重要性。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5篇)篇一:鲁迅《风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风筝》的主要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文本。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和自由。

二、教学重点1. 《风筝》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价值。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性格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2.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深度。

3. 学生如何将文本内涵与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独立见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风筝》文本。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介绍、象征意义解读、人物分析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性格。

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风筝》,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标注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和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性格特点。

每组选取一个象征物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并分享给全班。

4. 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5. 文本鉴赏: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风筝》文本。

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进行交流和讨论。

6.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思考亲情、友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整理学习心得。

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风筝》的主要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意象,领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风筝》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性的关爱,对自由的向往,对童真的珍视。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体命运,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风筝》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小说深层主题思想的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风筝》的故事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风筝》,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小说人物、情节、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2)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揭示深层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风筝》,谈谈对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认识。

2. 请学生分析《风筝》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其象征意义。

3. 请学生谈谈对《风筝》主题思想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风筝》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认识和理解。

3. 学生对《风筝》主题思想的领会,以及对自己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筝》的内容和主题。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4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4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篇4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

学习前两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放风筝的好季节。

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

放风筝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

今天我们就学习《放风筝》这一课。

(出示图片)二、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写了()和()星期天()的事。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2)多音字。

(3)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

“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

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

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

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

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三、朗读课文初步观察图画。

1、读课文。

2、问题: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哥哥放风筝?3、看图读课文,说说图上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写了什么?(放风筝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3、理解“阳光明媚”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中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的语句。

2、思考:“我”看到了哪些风筝?重点写了什么?3、汇报交流。

4、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写法。

(由点到面)5、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飞是怎样的情景,想像空中还会有什么风筝?(小组交流)6、对照图片说说。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看图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过程。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风筝》教案优秀6篇

《风筝》教案优秀6篇

《风筝》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风筝》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风筝》大班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资助幼儿了解风筝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欣赏风筝图案及色彩的民间特色美。

2、引导幼儿选用差别材料,运用简单明快的色彩、对称的方法制作风筝。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活动准备活动前带孩子们放风筝。

环境创设:安插斑斓的风筝。

风筝制作录像,各色颜料,纸张、剪刀、双面胶、竹棍、线等制作材料。

活动流程谈话引入——欣赏风筝——讲解难点——制作风筝——放风筝。

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引导语:小伴侣放过风筝吗?放风筝好玩吗?谁来说一说,你放过什么风筝?今天杨老师给小伴侣也带来了风筝,一起来看!二、欣赏录像,拓宽经验。

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一起来看!咱们山东潍坊的风筝可有名了,外国人都来买咱们的风筝呢!小结:做风筝需要四个步骤呢,扎、糊、染、拴。

三、出示范例,讲解难点。

引导语:做大风筝太难了,咱们一起来看看小风筝是怎样做出来的?教师出示小风筝,带幼儿观察他们的结构、材料等。

讨论:1、各种各样的形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2、风筝上面斑斓的图案和色彩是怎样装饰的?3、风筝的骨架怎样绑缚结识?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本身的想法,并及时必定。

四、制作风筝。

1、幼儿绑缚骨架,引导幼儿在绑缚过程中彼此合作完成骨架的制作。

2、幼儿制作风筝,教师及时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带幼儿到户外放风筝。

延伸:教师和幼儿一起用本身制作的风筝装饰主题环境。

《风筝》教案篇二一、活动目标:1.学习用对称的方法装饰风筝,体验作画的快乐。

2.激发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

二、活动准备:PPT美丽的风筝、风筝半成品、记号笔、油画棒。

三、活动过程:(一)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主题“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

风筝教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篇一:有关《风筝》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老是想邀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

(幻灯:风筝图片。

同时……)记得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提起风筝,我总会联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

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绳牵系着我们,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故事。

(幻灯:课题、作者)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作者介绍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

(幻灯:鲁迅照片)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里请注意这“三家”的排列顺序。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在三个领域建树的大小)原名周树人(“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鲁迅父亲早逝──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结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幻灯:鲁迅照片,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四、背景知识介绍《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建议阅读《野草》中的《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秋夜》、《希望》、《墓碣文》、《复仇》、《立论》,欣赏《野草》中的名句)。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相关推荐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什物、惊惶、瑟缩、丫杈”等词语;品味课文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情感变化,解读课文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难点:探究解读课文意蕴,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章主题。

主要教法:讲读、质疑、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三月三》,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正音请同学们自己推选一位“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大屏幕上展示的字词。

三、走进课文今天,我们的诊所来了一个病人,他竟是大文学家鲁迅先生……1、说病症:学生齐声朗读课文1、2段,说说这位先生有什么异常之处。

(“风筝”——惊异、悲哀)2、探病因:再次速读课文,概括萦绕在“我”心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结合时间、人物、事件复述课文内容)3、分析病情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同桌两人抢答,看看你们俩谁是更优秀的医生?病情一:“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为什么?病情二:小兄弟做风筝被发现时,他是怎样的反应?病情三:“我”的观念,从什么时候起发生了变化?病情四:为什么“我”认为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4、治疗经历对于早年的过错,“我”弥补的方法有哪些?结果怎样?方法一:“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和他一同放”————“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失败方法二:“去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失败5、对症下药:“心病还须心药医”,请同学们写几句话,煲一剂心灵鸡汤,来安慰一下作者。

《风筝》优秀教案

《风筝》优秀教案

《风筝》优秀教案《风筝》优秀教案1【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选材角度新颖,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

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理解部分句子的深刻含义是教学难点。

文章的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的多向性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教学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⑵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⑶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前诵读】1、“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哭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清·孔尚任)2、“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回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象蝴蝶斗春归。

”(郑板桥·《怀淮县》)3、本篇课文。

【课堂教学流程】1、导语设计: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谱写了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象刚才同学们背的这两首诗,孔尚任在诗中描写儿童风筝飞不上天,急得怒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出欲出。

可见,儿童对风筝的喜爱程度,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的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风筝》。

2、自主学习:⑴根据你掌握的资料介绍本文作者。

⑵整体感悟: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文始终笼罩着的一个词语是?──(悲哀)3、局部挖掘:⑴在文中找出在事件中体现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

2. 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鲁迅和弟弟放风筝的过程。

- 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 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

4.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放风筝的经历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分享不够积极,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感受亲情的温馨。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

2. 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1. 课文《风筝》的文本。

2. 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先生的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风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放风筝的意义和价值,回忆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风筝》,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如“风筝在天空中翱翔,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弟弟在我的后面,一路小跑,嘴里喊着‘哥哥,等等我!’”等。

3.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如文章表达了哪些亲情情感、作者对风筝的看法等。

三、写作指导(15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如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等。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放风筝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语,同时也应该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亲情的温馨。

《风筝》的教学设计教案

《风筝》的教学设计教案

《风筝》的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风筝》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风筝》,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风筝》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放风筝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压制。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通过风筝这一载体所表达的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儿童权益的关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法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风筝》产生兴趣。

4.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3 课文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5 课堂小结第五章:作业布置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风筝》的理解和感悟。

5.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及其文学风格的认识。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和小组讨论的活跃度。

6.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表达。

6.3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课后的小测验或者开卷考试,测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7.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7.3 教学调整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4篇《风筝》教案设计篇一风筝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检查预习。

订正字词三、了解鲁迅及作品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

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

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导语: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叙事与抒情紧密相联,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此文以白描写景、写人,舒事与感叹、议论相结合,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理性精神。

鲁迅的风筝教案如何去写?本文为品才网为网友精心准备几篇教学方案,欢迎浏览初中语文鲁迅的《风筝》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其语境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分析“我”、弟弟的人物性格特点,感受文中通过“我”与弟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体现出的浓浓兄弟情,捕捉文中作者对亲情的体会,让学生感受亲情的珍贵。

2、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提倡劳逸结合。

让学生了解保持儿童的天性益于儿童的成长。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我剖析、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一、教学重点1、让学生以“风筝”为线索,掌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2、从“我”和弟弟的误解、冲突中体会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之情,并从中掌握两人的性格特点。

3、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4、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二、教学难点1、从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通过当年“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而弟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分析文中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

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的主题思想。

2.探究法。

对课文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探究,可让学生自主阅读。

通过生生互动,在讨论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师生互动,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背景和文学特点;2.理解《风筝》的主题和寓意;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4.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写作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鲁迅的背景和文学特点;2.《风筝》的主题和寓意;3.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4.欣赏文学作品。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向学生介绍鲁迅的文学特点,如讽刺、悲观主义等。

第二步:分析《风筝》的主题和寓意1.引导学生阅读《风筝》;2.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和寓意;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展开整体讨论;4.学生自主总结《风筝》的主题和寓意。

第三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1.学生阅读小说并提前准备分析材料;2.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展开整体讨论;4.整理学生的分析结果,总结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第四步:欣赏文学作品1.向学生介绍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2.给学生分发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药》等;3.学生自主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评论;4.学生互相分享阅读体验,展开讨论。

四、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讨论记录;2.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进行评价;3.针对学生的作品评分,评价其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多媒体资料;2.《风筝》的文本材料;3.其他鲁迅的作品文本。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写作,可以布置写作作业,让学生以《风筝》为题材进行创作;2.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鲁迅作品,丰富文学知识,拓宽视野。

以上是《鲁迅《风筝》教案设计》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风筝》的教学设计教案

《风筝》的教学设计教案

《风筝》的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风筝》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风筝》课文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

(2)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风筝”,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知课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注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风筝》课文文本。

2.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作者鲁迅的生平图片、相关社会现象的图片等。

3.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相关文学评论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激发学生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社会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教学设计(初一8.8)(一)导入: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进入课文: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任务:在读过程中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

内容概要: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毁掉了弟弟的风筝,二十年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第一部分(1—2)写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5—8)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我想讨小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更加悲哀。

(四)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③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④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五)课文分析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规思想的影响,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2.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环境描写烘托出我的悲哀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第二课时一、分析文章(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时过境迁,二十年过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说是久经逝去。

现在,在北京,看见天空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1.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三自然段)入迷情状: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她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让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

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我”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三)第三部分(5—8自然段)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不幸”?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一下子意识到当初不准小兄弟放风筝是错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对“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

作者扼杀了小兄弟喜欢游戏的天性。

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

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

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但是当作者想要给弟弟道歉时,弟弟却说出“有过这样的事吗”,让作者想要补过的心倍受打击,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四)第四部分(9—12自然段)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弟弟却逆来顺受,全然忘却。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表现出了封建的老幼尊卑传统观念对于儿童天性的抹杀。

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而“我”沉重的心情也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五)课堂总结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弟弟却逆来顺受,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表现出了封建的老幼尊卑传统观念对于儿童天性的抹杀。

《风筝》练习题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丫杈() 2.瑟缩() 3.什物() 4.虐杀()二、根据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伶仃:憔悴:2.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三、阅读理解。

(一)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________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在地下,()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一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3.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4.画出在“我”发现小兄弟做风筝后的心理描写,并思考为什么“我”对小兄弟做风筝那么生气?(二)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是个初三学生。

他给我从美国带回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

我奇怪地发现,此时此刻的父亲已经把我当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采取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人对大人的平等态度。

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

他的手很软,很秀气,手掌很红,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的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

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

五年里,他三次到苏联去开会,都专程到列宁格勒去看我。

他没有给我写过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虽然父亲诚心诚意地把我当成大人和朋友对待,还常常和我讨论一些严肃的问题,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

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他说:“拿给我瞧瞧!”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他才放心了。

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说:“一根。

”他说:“不成,要两根!”干嘛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

”父亲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

我终于懂得了他的爱的价值。

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伴他度过了一个漆黑的夜晚。

我摸了他的脸,拉了他的手,把泪洒在他满是伤痕的身上,我把人间的一点热气当作爱回报给他。

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1.“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独特的见解”。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终于懂得了他的爱的价值”?3.谈谈你对“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1.chà 2.sè 3.shí 4.nuè二、1.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指风筝数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