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治未病”对痛风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治未病”对痛风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疾病治疗方式及治疗时机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刻。对亚健康的日渐关注,健康体检、养生食疗等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这一切都表明疾病控制从被动“治疗”向积极“预防”的发展趋势。指导思想革命性的突破引领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步前移,这将对疾控水平的总体提高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作用。事实上这并非全新的创造,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那部伟大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早已提出“治未病”理论。其智慧的光芒曾一度被遮蔽,但真理是不可能湮没的,国内外医学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治未病”甚至被誉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医学理论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唯物和辩证色彩。“治未病”语出《素问·四气凋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本病,不治已乱治本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何谓“治未病”?这是指在疾病初发或处于潜伏状态即进行治疗,把握最佳时机,争取最好效果。在《内经》基础上后世将“治未病”理论延伸拓展,依据阴阳脏腑理论对疾病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判断,并做出预防措施,“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祖先的智慧令人拍案叫绝,步步料“敌”于前,占尽了先机,虽然未必找到了很好的解决措施,但是方法论上就足以让人折服。中医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治未病”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对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十二个字道尽了疾病治疗时机把握的精髓。医学工作者万不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研究方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否则极有可能在原地转圈,徒劳无功。解决任何问题都是一样道理,找到了症结所在就会化繁为简,“治大国若烹小鲜”;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就会走进“迷宫”,四处碰壁。

说起痛风,马上联想到的便是无法忍受的疼痛、肿胀的关节、无休止的结石,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若发展到肾功能损害以至尿毒症便会危及生命。痛风是一种代谢障碍疾病,研究表明其发病原因与先天遗传有关,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跟许多疾病一样,“遗传基因”似乎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其实并不难理解,正如一部机器一样,因制造商存在的技术缺陷或者操作失误,导致产品使用过程中必然存在易发的质量问题。目前而论基因无法修改,因此对于有痛风病家族遗传倾向的的人群,重视饮食生活习惯,铲除痛风病发生的“土壤”,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痛风病都是从高尿酸血症发展而来,高尿酸血症又是经过较长时期发展的结果,及早的干预对痛风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并存在现实的可能性。很多人对待痛风治疗的轻率态度,便是“治未病”理论未受到重视的典型例子,通常见到的情况是,患病初期掉以轻心,病情严重束手无策!在“痛风”这个强敌面前,轻视就是找死!事物都是相对的,“绝症”也不是绝对的,鼠疫也有幸存者,不要动辄就消沉绝望;另外“绝”与“不绝”是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病情会得到控制甚至向好的方向发展,量变到质变,最后就可能彻底逆转。

这方面的真实案例太多了,并非都是传说,中草药治愈癌症的案例、东北雌性红萝卜治愈痛风的案例、食疗治愈肥胖症的案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活生生的事实。这些奇迹当然不是上天恩赐的,是一个又一个有心人不屈不挠探索的结果。大量实践表明痛风早期特别是在高血尿酸症阶段的积极干预是非常有益的,严格的饮食控制,增加碱性食物的摄入量,辅以适当的食物治疗,这些措施对调整代谢、降低血尿酸具有显著效果,很多患者已经从中受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痛风病人或者高危人群必须要牢记于心,切莫延误时机,祸福尽系于此。

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痛风主要病机为湿浊内生,瘀滞经脉,而非寒湿外侵,患者多为形体丰腴、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痰湿不能泄化。湿热下注,侵淫肾脏,日久导致肾气亏虚,肾失开合,而见关格、肾劳、溺毒等证。确实不负大师之名,寥寥数言,把这一疑难之症说的清楚透彻,痛风研究人员和患者应该沿着大师指出的方向深入研究,必会大有收获。“形体丰腴、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此一句最为振聋发聩,如果属于这种情况,请马上行动,治病于未发,或许这句话真会改变你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