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治未病”对痛风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黄帝内经中的疾病防治与中医药预防保健
黄帝内经中的疾病防治与中医药预防保健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疾病防治和中医药预防保健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疾病防治和中医药预防保健的原理和方法。
一、疾病防治的原理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医学相呼应。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所致,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可以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四气调神”的方法,即通过调整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持身心的平衡。
其中,春季宜散而不收,夏季宜收而不散,秋季宜收而不散,冬季宜散而不收。
这种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疾病防治的方法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多种疾病防治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药物治疗等。
其中,饮食调理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为调”的饮食原则。
这种饮食原则强调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和五味的平衡摄入,以满足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
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食有节”的观念,即饮食应有规律,不过饥饱,不嗜辛辣,不暴饮暴食。
这种饮食原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运动保健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整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中,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中医养生运动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防治和中医药预防保健中。
三、中医药预防保健的原理中医药预防保健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疾病防治密切相关。
中医药预防保健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预防保健强调了“防病于未然”的理念,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1、“治未病”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内涵
(3)瘥后防复:在疾病康复后,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发。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 基础
2、“治未病”理论的中医理论基础
“治未病”理论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 学说。这些学说为“治未病”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如根据阴阳五行 学说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进行针灸和按摩等。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 及其指导意义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内涵解析
引言
引言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 床经验闻名于世。其中,“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疾病 未发生或未恶化之前进行防治,以达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演 示将深入探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以期 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治未病”理论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推动 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内容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 育
治未病理论指导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根据治未病 理论,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对于及早预防和治疗此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 将指导读者如何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3、“治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
结论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作为预防医学的代表,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防治, 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治未病”理论不仅对 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治 未病”理论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应用也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黄帝内经》中的疾病预防思想与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疾病预防思想与应用作者:覃晋段青侯酉娟郎朗徐丽丽曾银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2期摘要:《黄帝内经》中十分重视疾病的防治,强调疾病预防的意义绝不亚于治疗,充分重视防患于未燃的重要价值,从《黄帝内经》中涉及的预防调摄的原则与方法出发,汲取精华,结合今年年命特点提出从固护阳气和祛湿排邪两方面入手加强主动防御,亦能增强国民体质,无病者享健身延年之益处。
关键词:黄帝内经;疾病预防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2-0099-03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未病先防”思想尤其被强调重视,“治未病”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其中涉及的指导思想及临症防治原则至今指导临床实践,为后世医家临症实践汲取智慧之不竭源泉。
笔者通读《内经》,从其中涉及的预防思想出发,汲取精华,提出于疾病預防中的一点思考,望能使“往圣之绝学”为今人之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内经》对疾病预防的认识:主动防御与被动防御《内经》中十分重视疾病的防治,强调疾病预防的意义绝不亚于治疗,充分重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价值,所谓“上工治未病”。
关于疾病的预防,《内经》中一方面强调躲避邪气的重要性,“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另一方面十分看重提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御措施,谓“真气内守,病安从来”即是此旨。
《内经》中描述过两种相反情况,一为《灵枢贼风第五十八》中:“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另一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又《灵枢本脏第四十七》:“虽犯风雨卒寒。
大暑犹有弗能害也。
有其不离屏蔽室内。
无怵惕之恐。
然犹不免于病”。
即是说一类人不离屏蔽,不出户门却会突然生病,另一种为虽然接触邪气而能安然不病。
《内经》对造成两种情况的原因做出分析,认为前者是素有“宿邪”留于内,机体自身处于失衡状态,极其轻微的外因便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谓:“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何为“治未病”,有何意义?
何为“治未病”,有何意义?
“上工治未病”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有调节和管理之意,治未病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①未病先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生以增强正气。
其措施主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②既病防变: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
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
防止疾病的传变<1>阻截病传途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2>先安未受邪之地(后治已受邪之地)。
《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
内经“治未病”解读及其应用探讨简介《黄帝内经》集中了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是中医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之源。
在其中,有一种独特的理论称为“治未病”,也被称为“预防医学”。
“治未病”是指在一个人还没有生病的时候预先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种理念不同于西医的医疗模式,西医通常对症治疗,即在一个人已经生病的情况下才开始治疗。
因此,“治未病”也被认为是中医独有的优势。
原理“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预防疾病的最佳方式是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先了解和遵从以下几个原则:1.养生《内经》认为,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养生,这意味着过上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包括饮食、运动、作息时间、情绪管理等各个方面。
养生是“治未病”的基础,是保持寿命和生命力的关键。
2.治疗思路从《内经》来看,“治未病”的治疗思路不同于西医的治疗思路。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不是只看病因,也要看体质、心理因素等。
《内经》要求医生要掌握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环境因素,制定中、长期合理的建议和计划,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
3.个人化治疗方案“治未病”理念主张,治疗要个性化,即“因人而异”,因此没有一种通用的治疗方案。
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和疾病都不相同,因此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4.创新思维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在慢慢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现在,许多中医医生也开始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基因检测,来帮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创新思维为“治未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应用探讨“治未病”理念有许多应用的场合。
在此,我们将介绍一些这种理念的主要应用。
1.疾病预防“治未病”主要实现疾病预防的目的。
对于某些有家族病史或某些特定职业的人,医生可以根据其体质、环境因素等等,提前通知并提供一些预防措施,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2.管理慢性疾病对于许多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早期干预是十分关键的。
应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社区干预痛风病的思考
风 ) 。
所论述 。元 ・ 朱丹溪《 格致余论》 曾列痛风专篇 , : 痛风 就 云 “ 者, 大率 因血受热 已 白沸腾 , 其后 或 涉水或 立湿 地 ……寒凉 外搏 , 热血得寒 , 汗浊凝滞 , 以作痛 , 所 夜则 痛甚 , 于 阳也 。 行 ” 明・ 张景岳《 景岳全书 ・ 脚气 》 中认 为 , 外是 阴寒水 湿 , 湿 今
【 关键词 】 治未病 ; 痛风病 ; 中医预防 医学
痛风病是一组 嘌呤代谢紊乱所致 , 与生 活密切相 关 的代
邪袭人皮 肉筋脉 ; 内由平素肥 甘过度 , 湿壅下焦 ; 与湿邪相 寒 结郁 而化 热 , 留肌肤 ……病 变部 位红 肿潮 热 , 停 久则 骨 蚀。
谢性疾病 。现代人 生活水 平提 高 , 吃喝无 度饮 食失 衡 , 使得
控制的疾病之一。我 国痛风患 者 门诊 和住 院 费用每 年花 费
巨大 , 已经成为 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健 康问题 。如何 防治痛 风
病的发生和降低 患病率 , 是一个非 常严峻 的课 题。应用 中医 “ 治未病” 思想指导痛风病 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 开展 社
代 医学 的高尿酸血症期 ) 由于饮 食不节 , 嗜食膏粱 厚味 , 富 (
痛风患者人数 日渐增 加。据资 料显 示。我 国 目前 约有 痛风 患者 10 50万 ,0 9 %以上的痛风患者会有不 同程度 的痛风结石 形成 , 其中约有 13的患 者会发 生结 石破 溃 , / 且几 乎所有 的 结石破溃者因保养不当而最终截肢 致残 ;5 的痛风 患者会 2%
清・ 林佩琴《 类症 治裁》 “ 风 , 痹之 一症也 , :痛 痛 ……初 因风
黄帝内经冶痛风的方法
黄帝内经冶痛风的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提及了一些治疗痛风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治疗痛风的方法:
1. 调整饮食:黄帝内经认为饮食调节是治疗痛风的关键。
建议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肉类、海鲜、内脏等,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的摄入,调整酸碱平衡。
2. 注重情绪调节:黄帝内经强调身心相互关联,认为情绪的不良变化会导致体内气机的紊乱,进而影响痛风的发作。
因此,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对治疗痛风很有帮助。
3. 运动锻炼:黄帝内经推崇运动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认为运动能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促进排泄功能,有利于痛风的治疗。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车、游泳等,可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
4. 经络调理: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通过调理人体经络,疏通经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机的畅通,有助于缓解痛风症状。
例如,可以采用推拿按摩、针灸等手段来调理经络。
5. 草药疗法:黄帝内经也介绍了一些经络调理的草药,如地黄、白芍、川芎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的功效,可以用于痛风的辅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为黄帝内经所述,病情复杂且个体差异较大,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治未病”对痛风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黄帝内经》“治未病”对痛风预防和治疗的意义随着医学研究的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疾病治疗方式及治疗时机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刻。
对亚健康的日渐关注,健康体检、养生食疗等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这一切都表明疾病控制从被动“治疗”向积极“预防”的发展趋势。
指导思想革命性的突破引领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步前移,这将对疾控水平的总体提高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作用.事实上这并非全新的创造,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那部伟大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早已提出“治未病"理论.其智慧的光芒曾一度被遮蔽,但真理是不可能湮没的,国内外医学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治未病”甚至被誉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医学理论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唯物和辩证色彩。
“治未病”语出《素问·四气凋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本病,不治已乱治本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何谓“治未病”?这是指在疾病初发或处于潜伏状态即进行治疗,把握最佳时机,争取最好效果。
在《内经》基础上后世将“治未病”理论延伸拓展,依据阴阳脏腑理论对疾病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判断,并做出预防措施,“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祖先的智慧令人拍案叫绝,步步料“敌”于前,占尽了先机,虽然未必找到了很好的解决措施,但是方法论上就足以让人折服。
中医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治未病"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对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十二个字道尽了疾病治疗时机把握的精髓。
医学工作者万不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研究方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否则极有可能在原地转圈,徒劳无功。
解决任何问题都是一样道理,找到了症结所在就会化繁为简,“治大国若烹小鲜”;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就会走进“迷宫”,四处碰壁。
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以预防为主的防病养生法则,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中,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治未病“也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它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这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中医治未病在当前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医学的最高境界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当人体处于“未病”状态下就应该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保养生命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内经》称为“宝命全形”。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七十二》中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大凡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分为“未病”、“欲起之病”、“已病”三种,即健康人、欲病之人(亚健康人)、患病人;医学也可以分为三等,“上医”的职能是做好养生维护生命的健康;“中医”的职能是早期干预以防发病;“下医”的职能是治疗疾病。
这里把“治未病”的医生作为上等的医生。
诚如《证治心传》所说:“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
”“治未病”是“最上之道”,也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内经》162篇把主张“治未病”的养生放在首要位臵,是寓有深意的。
元代医家朱丹溪说:“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圣人之道。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义》说:“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
论《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论《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篇一论《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一、背景与意义《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对于研究中医学术、哲学思想、古代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新审视《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本质,还能够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相关文献综述与领域现状自古至今,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不胜枚举。
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涉及到医学、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目前,随着中医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提高,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学术价值医学理论:《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医学体系。
如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等,都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哲学思想:《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不仅是医学的基础,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现代生态学、环境学都有指导意义。
文化价值:《黄帝内经》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等多个层面,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现实指导意义养生保健:《黄帝内经》强调“治未病”,注重养生和预防。
它提出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序、不妄作劳等养生原则,对现代人的健康生活仍有指导意义。
医学实践:虽然现代医学与中医有很大的不同,但《黄帝内经》中的一些治疗原则和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等,在实践中被证实是有效的。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跨学科思考:《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例如,现代医学越来越注重身心并治,这与《黄帝内经》中的观念不谋而合。
四、结果与讨论从学术角度看,《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建立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
从现实指导意义来看,它为我们提供了养生保健的原则,医学实践的参考,以及跨学科思考的可能。
中医治未病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中医治未病的意义“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虽其距今时代久远,但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含义深刻、意义重大。
下面试就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作一初探。
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
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后学,如唐代孙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含着先哲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科学观点。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注重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只有时刻做好各种疾病的宣教,普及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预防各种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做好养生保健,才能预防疾病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才是“圣人”和“上工”。
未病先防,治在病先,这就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所在,是中医对预防为主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
既病防变是指在患病以后,注重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处理,同时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
如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所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他举例告诉我们只知道治疗发生病变脏腑之病,是治已病,是普通医生(中工)所为;如果知道一个脏腑病变发生时,要及时想到这个脏腑的病变可能要影响到其他脏腑,引起其他脏腑同时发病;所以,必须注意充实固摄尚未发生病变脏腑的经气,防止其传变与发展,这才是治未病,才是高明医生(上工)所为。
正如清代叶天士所说:“先安未受邪之地”。
瘥后防复是指在疾病痊愈之后,防止复发,主要是重视精神、饮食、劳作方面,医生对病人痊愈后的生活指导,中医在患者病愈后常常有许许多多的医嘱,如目前我们对脾胃病患者在饮食宜忌上的告知:宜食暖热、软食,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吸收,按时进食或少食多餐;忌食生冷刺激、辛辣之品及粘腻、油炸、粗纤维等伤胃不易消化吸收之物。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解密:未病先防,预防疾病
黄帝内经养⽣智慧解密:未病先防,预防疾病黄帝内经养⽣智慧解密未病先防,预防疾病是故圣⼈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穿井,⽃⽽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调神⼤论》)本条原⽂是说,疾病的关键是预防重于治疗,所以⾼明的医⽣“上⼯”“上医”“良医”他们不主张治疗已病,却⾮常重视预防未病,这就如同治理国家⼀样,不要等到出了动乱再去治理,⽽是在动乱之前就考虑防备,预防重于治理。
所以,假如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动乱之后才去平定,这就好像是⼝渴了才去掘井,发⽣战争之后才去铸造兵器,那就太晚,太迟了!“治未病”是《内经》提出的防病养⽣谋略,后世多有发挥,其既是养⽣保健的原则,亦是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介绍“治未病”的内涵与应⽤:1.“治未病”的内涵《内经》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后世对此多有发挥,⽬前⼀般认为“治未病”应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与“瘥后防复”三个⽅⾯,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养⽣保健的真谛。
⾸先,“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患病之前采⽤预防的⽅法从⽽避免疾病的发⽣,适⽤于未病的健康⼈群与亚健康状态的⼈群。
包括祛除影响健康的因素和主动养⽣、锻炼⾝体。
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类,外因包括环境因素、⼯作压⼒、⼈际关系、家庭或社会负担等,内因包括⾃⾝抗病能⼒、健康意识、不良⽣活⽅式、感情挫折等。
增强健康意识,积极⾏动,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作,可以提⾼机体抗病能⼒,防⽌病邪侵袭。
其次,“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当机体已经处于疾病状态时,要早期诊断,及早治疗,防⽌疾病转变殃及其他未病脏腑或危及⽣命。
《黄帝⼋⼗⼀难经》即《难经》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令得受肝之邪,故⽈治未病焉。
”未病早防为上策,已病早治为中策,以败为戒为下策。
因此,东汉史学家荀悦《申鉴杂⾔》说:“先其未然谓之防,发⽽⽌之谓之救,⾏⽽责之谓之戒。
探索《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
探索《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探索《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什么是“未病”?“未病”,就个人身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
普通话发音与“胃病”相似,但含义完全不同。
● 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就是通过治理调养体质,增强个人抗病能力,防范于未然,让医生帮助你找到少生病、不生病的办法。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及中草药等多种措施,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纵使得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并成为现代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 哪些人需要“治未病”?中医《内经》所指的“治未病”,也就是现代医学所强调的个人预防保健。
人人爱健康,都需要不断调养好身体。
● 健康人也要“治未病”吗?是的,全球大约只有5%的人群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他们也需要不断调养身体,保持健康状况。
● 亚健康是“治未病”主要人群?亚健康人群约占全球总人口的七成(75%)。
这些人经常有些不舒服,但又查不出病。
持续发展下去,就很可能衍变成疾病。
及时“治未病”,力争阻断往疾病方向发展。
● 哪些人最迫切需要“治未病”?经常有些不舒服,体检又发现一些指标轻度异常,如不及时调养体质、干预控制,疾病形成后再治,可谓亡羊补牢。
● 大病治愈后也要“治未病”?大病治愈出院后,通常体质较虚弱,更应该重视治未病。
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养,预防旧病复发、再染新病。
● 医生怎样“治未病”?治未病的“治”,是治理、调养、干预、保持健康的意思。
健康知识少、没有私人保健医生,那就让“治未病中心”帮助您一起制定、实施专门适合您的健康管理计划。
● “治未病”要住院打针吃药吗?不要。
治未病是在医生指导和帮助下,由您自己来进行体质调养、健康保健。
您的健康,您做主。
● “治未病”是广州话说的“医病尾”吗?不是。
治未病的“未”字,是“未来”的“未”,广州话发音“味”,不是“末尾”的“尾”,两个字有点相像。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痛风的防治
[ 献标识码 ] B 文
[ 章 编 号 ] 10 —8 4 (0 8 1 —2 5 —0 文 08 8920)6 4 1 2 饮 食 , 少 富 含 嘌 呤 食 物 的 摄 入 , 痛 风 的 防治 上 十 分 重 要 。 减 在 1 1 2 谨 和五 味 , 衡 膳 食 .. 平 《 急 千 金 要 方 》 :食 能 排 邪 备 日 “
1 2 调 和情 志 , 养 精 神 . 摄 1 2 1 调 和七 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免 不 良刺 激 中医 学 认 为 人 的 精 神 情 志 .. 避
中 医学 历 来 就 重 视 预 防 , 在 《 经 》 就 提 出 了 “ 未 早 内 中 治
病” 的预 防 思 想 , 调 “ 患 于 未 然 ” 素 问 ・ 强 防 。《 四气 调 神 大 论 》
从 中 医 厶未 " 想 论 痛 风 的 防 治 “口 病 思 ,
唐 爱华 , 李一凡
( 西 中 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 , 西 南 宁 5 0 2 ) 广 广 3 0 3
[ 键词] 痛风 ; 未病; 关 治 未病 先 防 ; 病 防 变 既
[ 图分类号] R 中 2—0 3
气 而 突 然 发 病 。朱 丹 溪 在 《 致 余 论 ・ 风 》 格 痛 中指 出 :痛 风 者 , “
四肢 百 节 走 痛 , 中谓 之 白虎 历 节 风 证 是 也 。痛 风 的病 因 主 书 ” 要 有 两 个 方 面 : 因为 感 受 风 寒 水 湿 , 湿 之 邪 侵 入 机 体 皮 肉 外 寒 筋 骨 和关 节 ; 因为 平 素 过 食 膏 粱 厚 味 、 腥 发 物 或 饮 酒 无 内 海 度 , 致 脾 运 失 健 , 热痰 浊 内 生 而致 病 。本 病 以 脾 肝 。 能 导 湿 肾功 失 调 为本 , 湿 浊 毒 内停 或 再 感 外 邪 为 标 , 机 体 代 谢 失 司 、 痰 以 气 血 凝 滞 、 瘀 痹 阻 经 络 为 其 主 要 病 机 。 现 代 医学 认 为 痛 风 痰 是 由于 体 内 嘌 呤代 谢 紊 乱 , 尿 酸 增 高 , 致 尿 酸 结 晶 沉 积 在 血 导 关 节 及 皮 下 组 织 而 致 的 一 种疾 病 ¨ 。其 对 人 体 的危 害 除 引 起 J 严 重 的 关 节疼 痛 、 形 、 能 障 碍 和 。 损 害 外 , 常 常 伴 发 畸 功 肾脏 还 或并 发糖 尿病 、 心 病 、 血 压 、 脂 紊 乱 、 胖 症 等 疾 患 。 冠 高 血 肥 从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痛风防治的指导意义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44期投稿邮箱:sjzxyx88@157·中医中药·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痛风防治的指导意义分析方快锦(惠州市惠阳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广东 惠州 516211)0 引言现如今,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痛风发病率显著上升,且发生在各年龄阶段,该疾病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健康,给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1]。
目前临床上针对痛风并无根治手段,只能通过预防与治疗改善患者病情,降低发病概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为了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理念的指导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对痛风患者开展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干预,以下是详细内容。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对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痛风患者开展研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
对照组痛风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28-78岁,平均(53±2.0)岁。
观察组痛风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范围26-76岁,平均(51±2.0)岁。
对比两组痛风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中医常规治疗,包括:针灸、穴位注射、中药外敷、中药内服等。
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干预,具体方法为[2]:①未病先防,对患者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饮食指导,平衡膳食;调节患者情志,避免七情对患者精神产生不良刺激,保持精神健康。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②既病防变,早期诊断、尽早治疗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十分重要。
采取辨证施护的方式,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辨证论治、对症治疗。
对于痛风急性期患者主要以“急则治其标”清热通络止痛为主,注重健脾利湿;对于慢性期患者则注重健脾补肾,散结化浊。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痛风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
生活质量(SF-36)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生理、心理、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8个维度进行评价,总分为24分,分值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比。
治未病思想在痛风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作用 , 使尿酸升高 , 同时脂肪热量高 , 易引起肥胖 。 124 其他 .. 增加蔬菜 、 水果等碱性食物的摄人 , 多饮水 促进体 内尿酸 的排 出; 避免过 度劳 累紧张 ; 禁食 使神经 系
17 5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 中医 21 北 0 0年 1 第 3 O月 2卷 第 1 0期
H b i C O t e 00,o 3 ,o 1 ee J M, c br 1 V l 2 N .0 T o 2
治未 病 思 想 在 痛风 护 理 中 的应 用 体 会
冯 艳 敏
( 北省唐 山市 中医 医院 内分 泌科 , 北 唐 山 河 河
宣传建立 良好 的个人行为 习
鸡 蛋 不 含 核 蛋 白 , 是 嘌 呤 的 来 源 , 放 心 食用 。 不 可 12 3 限 制脂 肪 摄 人 量 .. 脂 肪 具 有 阻 碍 肾脏 排 泄 尿 酸 的
惯, 坚持 因人 而异 、 时制宜 、 序渐 进和 持之 以恒 的原 因 循 则, 通过健身运动 ( 如打太极拳 、 有氧健 身或散步等 ) 起到 提高抗病能力 、 控制体质量 、 运行 气血 、 协调脏 腑 、 疏通 经 络、 强健筋骨 、 宁神定志和激发潜能的作用 , 尤其通 过呼吸 纳气调整气息 , 实现气血流通 、 潜藏 内气 的 目的。
4 讨 论
部位 , 7 % 酒 精 消 毒 注 射 部 位 , 头 注 入 皮 下 后 用 专 用 用 5 针 贴 膜 固定 , 启 暂 停 键 进 人 工 作状 态 , 泵置 于腰 带 、 袋 开 将 衣 或 裤 袋 等 处 ; E定 时 定 量 为 患 者 输 注 餐 前 大 剂 量 , 观 每 t 并 察 胰 岛 素剩 余 量 ; 澡或 外 出检 查 可 用 快 速 分 离 器将 泵 取 洗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浅议痛风的防治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浅议痛风的防治东淳S沈璐21.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痛风防治的指导意义。
方法: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痛风病各期的病因病机,结合“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探求痛风的防治之法。
结果:“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对于痛风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结论:痛风在我国古代被称作“富贵病”,但现如今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愈见增高,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
故从中医学中“治未病”的角度出发,结合痛风病各期特点进行辨证论治,指导痛风的防治。
主题词痛风/中医药疗法治未病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589. 7 文献标识码:A D O I:10. 3969/j.issn. 1000-7369. 2017. 07. 068痛风主要是由于人体代谢功能出现异常,不能有 效地代谢嘌呤,致使尿酸排泄减少,继而导致人体血尿 酸浓度升高超过正常值(正常成年男性血尿酸正常值 约为208〜<416^ m ol/ L,成年女性的正常值约为149 〜358J H m ol/ L)引发高尿酸血症,尿酸在体内聚集过 多得不到及时的排泄,会产生尿酸盐,尿酸盐结晶析 出,聚集在肾脏、关节及皮下组织等部位,引发一系列 疾病。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痛风病属痹证的范畴。
“痛 风”一名是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最早提出的,以前也有“走注风”、“白虎历节”之称。
根据历代医家 的研究,饮食不节对于痛风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外 感邪气、久病劳倦以及外伤等都是其主要的发病诱因。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由此 可见,在日常饮食中那些嗜食肥甘厚味而不加节制之 人,往往脾虚,脾失健运,便会产生湿热痰浊,这样的病 理因素囤积在体内,稍有不慎感受外邪,停留在关节处 的痰湿就会引发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
1“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
最著名的当属 《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此外,在《素问•刺热》和《灵枢•逆顺》中都对“治未病”思想做出了深刻的阐 述。
浅析“治未病”理论与痛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 o1.18 No.28188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白虎历节”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多由因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劳倦过度,情志过极,脾失健运,肝失疏泄,穷则及肾,肾精不足,气化无力,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痰湿浊毒内生,蕴结于体内,流注于肢体经络关节,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1]。
痛风及其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巨大,导致较高的致死、致残率。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故在此探讨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如何对痛风进行中西医结合防治。
1 未病先防1.1 禀赋不足者当未病先防痛风的发病与先天禀赋不无关联,体质学研究发现,中医偏颇体质以湿热质和痰湿质与中青年高尿酸血症相关性最高,且男性比女性发病率更高,应加强对这些人群的疾病防治工作[2]。
现代医学的研究显示,从遗传因素来看患有痛风的患者后代发病率较普通人后代高,尤其是近亲或双方遗传结婚者后代几率更高患有痛风[3],而痛风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以及遗传因素,其相互影响增加患痛风的风险[4],故中医偏颇体质属湿热质和痰湿质者、直系亲属中有痛风病史者,尤其是壮年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有较大可能属于“禀赋不足者”的范畴,更应当注重预防痛风,如定期监测血尿酸,注意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减少饮酒等。
1.2 食饮有节,不偏不嗜痛风的病因,从中医学角度看归于肝脾肾功能失调,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归于嘌呤、尿酸的代谢异常,均与饮食有关,故预防痛风,饮食为第一要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治未病”对痛风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疾病治疗方式及治疗时机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刻。
对亚健康的日渐关注,健康体检、养生食疗等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这一切都表明疾病控制从被动“治疗”向积极“预防”的发展趋势。
指导思想革命性的突破引领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步前移,这将对疾控水平的总体提高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作用。
事实上这并非全新的创造,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那部伟大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早已提出“治未病”理论。
其智慧的光芒曾一度被遮蔽,但真理是不可能湮没的,国内外医学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治未病”甚至被誉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医学理论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唯物和辩证色彩。
“治未病”语出《素问·四气凋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本病,不治已乱治本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何谓“治未病”?这是指在疾病初发或处于潜伏状态即进行治疗,把握最佳时机,争取最好效果。
在《内经》基础上后世将“治未病”理论延伸拓展,依据阴阳脏腑理论对疾病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判断,并做出预防措施,“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祖先的智慧令人拍案叫绝,步步料“敌”于前,占尽了先机,虽然未必找到了很好的解决措施,但是方法论上就足以让人折服。
中医几千年的实践证明,“治未病”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对疾病的防治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十二个字道尽了疾病治疗时机把握的精髓。
医学工作者万不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研究方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否则极有可能在原地转圈,徒劳无功。
解决任何问题都是一样道理,找到了症结所在就会化繁为简,“治大国若烹小鲜”;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就会走进“迷宫”,四处碰壁。
说起痛风,马上联想到的便是无法忍受的疼痛、肿胀的关节、无休止的结石,这还不是最可怕的,若发展到肾功能损害以至尿毒症便会危及生命。
痛风是一种代谢障碍疾病,研究表明其发病原因与先天遗传有关,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
跟许多疾病一样,“遗传基因”似乎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其实并不难理解,正如一部机器一样,因制造商存在的技术缺陷或者操作失误,导致产品使用过程中必然存在易发的质量问题。
目前而论基因无法修改,因此对于有痛风病家族遗传倾向的的人群,重视饮食生活习惯,铲除痛风病发生的“土壤”,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情况,痛风病都是从高尿酸血症发展而来,高尿酸血症又是经过较长时期发展的结果,及早的干预对痛风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并存在现实的可能性。
很多人对待痛风治疗的轻率态度,便是“治未病”理论未受到重视的典型例子,通常见到的情况是,患病初期掉以轻心,病情严重束手无策!在“痛风”这个强敌面前,轻视就是找死!事物都是相对的,“绝症”也不是绝对的,鼠疫也有幸存者,不要动辄就消沉绝望;另外“绝”与“不绝”是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病情会得到控制甚至向好的方向发展,量变到质变,最后就可能彻底逆转。
这方面的真实案例太多了,并非都是传说,中草药治愈癌症的案例、东北雌性红萝卜治愈痛风的案例、食疗治愈肥胖症的案例,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活生生的事实。
这些奇迹当然不是上天恩赐的,是一个又一个有心人不屈不挠探索的结果。
大量实践表明痛风早期特别是在高血尿酸症阶段的积极干预是非常有益的,严格的饮食控制,增加碱性食物的摄入量,辅以适当的食物治疗,这些措施对调整代谢、降低血尿酸具有显著效果,很多患者已经从中受益。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痛风病人或者高危人群必须要牢记于心,切莫延误时机,祸福尽系于此。
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痛风主要病机为湿浊内生,瘀滞经脉,而非寒湿外侵,患者多为形体丰腴、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痰湿不能泄化。
湿热下注,侵淫肾脏,日久导致肾气亏虚,肾失开合,而见关格、肾劳、溺毒等证。
确实不负大师之名,寥寥数言,把这一疑难之症说的清楚透彻,痛风研究人员和患者应该沿着大师指出的方向深入研究,必会大有收获。
“形体丰腴、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此一句最为振聋发聩,如果属于这种情况,请马上行动,治病于未发,或许这句话真会改变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