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成就天文学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科学之一,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这一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成就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历史发展1.夏朝到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那个时候,天空有太阳、月亮、五大行星和行星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星座。
当时的人们利用日影棒、定圭等简单的工具就可以确定一些天文现象的时间和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元前12世纪左右商代和西周时期的人们开始运用青铜仪器来观测天象。
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中国的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的日食记录就在此时开始。
同时,在这个时期,卜筮日渐盛行,占卜中的许多内容与天文学有关,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战国到汉朝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古代中国天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天文观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能够确定天象的发生时间,还能够进行较为精确的观测和记录。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史记·天官书》、《大衍历》等,其中《天官书》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经典之作。
3.魏晋到南北朝魏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420年)至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中国古代天文学经历了一段被称为“气象学”时期的探索。
这个时期的人们注重对农业生产中气象现象的研究,如西晋的“阴阳历算法”,东晋的“气象六书”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4.隋唐到明清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至明清时期(1368年~1644年),中国古代天文学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发展。
隋唐时期人们首先开始采用模型来研究天体运动,大约在唐初有了最早的星图和星历,大量研究它们的变化。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则对日月食、星官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1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

郦 道 元
北 魏
地 理 学
以河流为纲,详尽介绍了河流 两岸有关的山川地形、历史古 迹、风土民情、特产矿藏等。
祖冲之 贾思勰(xie) 郦道元
《齐民要术》 地理学成就 圆周率 《水经注》 数学成就 农学成就
1.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的数值领先世界多少年?
A.五百多年 B.八百多年 C.近一千年 D.一千一百多年
人物朝代学科领域作表著作主要成就祖祖冲冲之之贾贾思思勰勰郦郦道道元元南朝数学缀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早于欧洲1000多年祖率缀术天文学和机械制造北魏农学齐民要术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经验包括种植农作物栽培瓜果疏菜饲养家禽家畜以及农产品加工和家庭副业等北魏地理学水经注以河流为纲详尽介绍了河流两岸有关的山川地形历史古迹风土民情特产矿藏等
(2)贾思勰
(3)郦道元
(4)书圣:王羲之
5、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理一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
人物 祖 冲 之 朝代 学科领域 作表著作 主要成就
贾 思 勰
郦 道 元
理一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
人物 祖 冲 之 朝代 学科领域 作表著作 主要成就
南 朝
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
A.数学书 B.地理书 C. 农书 D. 经书
3.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成书于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二、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人物
王羲之
朝代
东晋
称谓
书圣
主要成就或代表作
《兰亭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顾恺之
东晋
绘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以形写神”
石窟艺 术
能工巧匠故事集中-第6章

第6章多才巨匠祖冲之卓越的祖冲之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我国天文学方面进一步发展,这表现在三个重大发现:1.岁差的发现。
这是由刘歆、何承天、祖冲之等人发现并推算出来的。
由于太阳、月球和其他行星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引,会使地球自转轴的方面不断发生微小变化。
这种变化的结果,使春分点沿黄道向西缓慢移动,速度是每年50.24角秒,约25800年运行一周,这种现象叫岁差。
岁差的发现是这一时期天文历法方面的最大成就,虽然它在计算方面不够精确,也没有做出理论说明。
2.发现大气的消光现象。
由于消光现象的存在,使日“初出,地有游气,以厌日光,不眩人目,即日赤而大也”。
3.第三个发现是太阳、五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
这是北齐民间天文学家张子信观测到并提出的。
除对以上三个重要发现外。
对日食的推算和观测也有很大进步,对年和月的准确长度的推算也比以前更精确了。
例如,祖冲之算出一年为365.2428148日,比现在推算的值仅差46秒。
还有对星图、浑仪的研究和制造也有很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人物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
在南北朝时的宋朝朝廷,一个有着正义感的科学家正在舌战群儒,他义正词严地表明自己观点,用不可辩驳的事实驳倒另一方,他就是下文中要叙述的人物--祖冲之。
而对方,是宋孝武帝刘骏的得力干将、宠臣--戴法兴。
祖冲之历数了《大明法》的优点,并直言不讳地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岁差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把古人的历法当作圣旨,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戴法兴认为自己丢了面子,恼怒地说:“什么?我是一叶障目吗?请你问问诸位大臣,我不见泰山吗?”众位大臣不敢得罪戴法兴,纷纷指责祖冲之,说他是“狂妄自大,目无尊长,如此下去,国将不国了。
”戴法兴见众人倒向他一边,威严地说:“历法是古代传下来的,不能改动,改动了就是亵渎上天,叛祖离道。
”祖冲之并未被他的大话所吓倒:“你不要拿古人来压人,古人也是根据实践来制定历法的,俗话说,人无完人。
古代天文学知识

古代天文学知识古代天文学的简介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
该书共七部分,包括:计算朔月,望月的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及昼夜长短的方法,计算太阳,月亮运动,计算五大行星的运动,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预测日食,月食等。
这个历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在明末采用西欧方法编历之前,历次修订历法都是仿照它的结构进行的。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从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开始,中国历法引入西学,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初期顺治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制《时宪历》。
公元1912年,中国开始使用公历,但同时使用农历,其实质上仍是《时宪历》。
上古人们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上帝”。
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
自然现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
(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诗赋中的辞藻。
)可删,因为“丰隆”、“羲和”、“望舒”在《黄帝内经》中用以论述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古代天文学知识

古代天文学知识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古代天文学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古代天文学的简介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
该书共七部分,包括:计算朔月,望月的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及昼夜长短的方法,计算太阳,月亮运动,计算五大行星的运动,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预测日食,月食等。
这个历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在明末采用西欧方法编历之前,历次修订历法都是仿照它的结构进行的。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从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开始,中国历法引入西学,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初期顺治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制《时宪历》。
公元1912年,中国开始使用公历,但同时使用农历,其实质上仍是《时宪历》。
上古人们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上帝”。
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
自然现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

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 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对后世影响深远。
3
谢灵运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注重对景 物的细致刻画,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小说
《搜神记》
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是中 国小说的鼻祖,其内容多为民间传说 和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 和价值观。
雕塑艺术
雕塑风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 风格独特,既有朴实无华的写实 风格,也有夸张变形的抽象风格。
雕塑材料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多采用石、木、 陶等材料,其中石雕和木雕尤为常 见。
雕塑题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题 材广泛,包括佛像、道教神仙、历 史人物等,其中以佛像最为突出。
建筑艺术
建筑风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中国建筑 风格,也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建筑风格。
建筑材料
这一时期的建筑多采用木、石、砖等材料,其中木结构建筑尤为突 出。
建筑装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精美,包括雕刻、彩绘、镶嵌等多 种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3
文学
诗歌
1 2
建安诗歌
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歌,风格雄 浑、意境深远,反映了三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 民的苦难。
天文仪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们发明和改进了许多天文 仪器,如浑仪、浑象、简仪等,这些仪器在当时对于观测 天体、研究天文现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学
十进位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 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最突出的 成就是十进位制的广泛运用,这 对于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具有深 远的影响。
勾股定理
第七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 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中 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东晋文学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 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 柴桑县 (今江西九江 )人,另一 说江西宜丰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 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 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 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 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 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 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 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当时的人称赞 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代表作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他被后人誉为“ 书圣 ”。
王羲之像
王羲之故居——洗砚池
墨池
材料二
(2)中国书画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翰墨飘香,请据材料二图写 出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名称,并据材料说明习近平号召学习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重 要源泉。(或涵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意思相近即可)
《齐民要术》主要记述什么内容? 对百姓和国家会有什么作用?
《齐民要术》
3.历史地位:它是我国现存 最早 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 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 民生 为本的务实精神,在世界农学史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
贾思勰
自主学习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灌钢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 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17 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 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 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 中国发明的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 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 代贡献。
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

中国天文学发展史天文学常被称中国最古老的自然科学,也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
但翻开现代的天文学教本,除了讨论超新星遗骸「蟹状星云」时,偶而会提及北宋至和元年的「天关客星」外,几乎很难找到讨论古中国天文学成就和发现的篇幅。
中国古天文学的宿命古中国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的天文发现,领先西方文明达数百年之久。
回顾过去的历史,除了让我们再次沉浸在过去荣光的余晖外,也让我们在进入历史的叙述前,试着回答"中国古天文学"到底出了什么差错?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答案也没有定论。
笔者从过去读过的数据和文章中,试着列举一些可能的原因,以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话题材。
以下为「中国古天文学」为什么没有在当代天文学的发展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可能原因:.中国与西方在地理环境或政治所造成的隔阂,导致中国天文发现并未实时传到西方,对西方天文学的发展基本上并无影响。
.改朝换代时,常采取全盘否定的方式,烧毁前朝的典籍,杀戮前朝的精英份子(包括天文官)。
使得经验和知识常无法累积,需得从头开始,并使天文学的进展停滞不前,逐渐为西方文化赶上和超越。
.笃信天人感应,相信天象和人世间的事物相互呼应,使得天文学、星占和术数紧密结合,而具有浓厚的非科学色彩。
皇室为了保卫政权,将天文异象的解读(或天文知识)视为机密,限制世袭的天文官才能学习天文知识,阻碍了天文学的普及和生根。
世袭的天文官未必对天文学有兴趣,对所观测的天象。
常只记录天象但并没有系统性的了解,空累积了大量数据,而没较完整的天文知识。
过度相信星占导致政治目的高于忠实的天文记载,常因政治的需要,而伪造和篡改天文记录。
特列举两例以为左证:五星联珠:五星联珠在古书中称为「五星聚舍」,它是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地球,在夜空上几乎连成一直线的天象。
「星占学」将此种天象解读为「明君出现」和将「改朝换代」的预兆。
现代的天文软件,可以很精确地往回推算过去「五星联珠」出现的年月日。
第五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故事

三天文·历法·时令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而成为各门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一)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三国时期的科学思想天文学数学与医学的进展

三国时期的科学思想天文学数学与医学的进展在三国时期,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包括了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不同领域的进展。
本文将对三国时期的科学思想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方面的进展进行探讨。
一、天文学的进展在三国时期,天文学的研究有了显著的发展。
在此期间,天象观察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对天空中的星体、季节变化以及日食月食等现象的观察与记录逐渐系统化。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如三国吴时期的顾恺之和三国魏时期的陈寿等。
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和精确的观测手段,对宇宙的运行规律进行了研究。
在天文学的方法上,三国时期的科学家们还开始采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天体的运动。
通过观测数据的整理和计算,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数学模型,并尝试使用这些模型对日月运行、四时变化等天文现象进行解释。
这一时期的数学方法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数学的进展在数学领域,三国时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数学成果。
在这一时期,数学的应用领域开始扩展,同时对数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例如,在三国吴时期,数学家顾恺之提出了著名的《详解九章算术》,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对数学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和问题的详细阐述。
此外,三国时期还涌现出一系列与数学相关的出版物和学术研究。
例如,数学家刘徽在他的著作《九章算术注》中详细介绍了数学的各种应用,特别是在商业、工程和农业等领域的运用。
他的成就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医学的进展在医学领域,三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在这一时期,医学的研究主要以中医为主,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等治疗方法。
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在此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在三国时期,医学家们对疾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观察病人的病症和治疗效果,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体系。
这些医学理论和经验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朝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

晋朝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与进步都有着独到之处。
在天文学与历法制定方面,晋朝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晋朝的天文观测与研究晋朝时期,天文观测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当时的一些学者,如葛洪、徐整等,积极研究恒星运行规律,以及日、月、五星等天体的变化情况。
他们通过天文观测和记录,不仅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天文数据,也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众多晋朝科学家中,葛洪的贡献尤为突出。
他致力于观测恒星的位置和运动,并提出了一套恒星分类方法,将恒星划分为三十六个星宿。
这一系统的建立为后来的星宿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晋朝的历法制定除了天文观测与研究,晋朝还在历法制定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历法是人们利用天文观测结果进行时间计算和安排的一种制度,对于社会的农耕、商业和文化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晋朝时期,为了更准确地测定时间,人们采取了太阳、月亮和星辰等天体的观测数据,制定了多种历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书》中记载的董仲舒所制定的阳历和阴历结合的混合历法。
晋朝的历法注重精确度和实用性,针对不同需求制定了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历法。
例如,在农业方面,人们根据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制定了农历,用于农时农事的安排。
在官方场合,阳历则更加常用。
三、晋朝天文学与历法制定的意义晋朝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不仅仅是当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就,更为后来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朝天文学科研的积累为后来历代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日后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贡献,对于后世天文学家的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晋朝历法制定的实践经验,为后来历代制定历法提供了丰富经验。
尤其是晋朝的混合历法,在后来的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
例如,宋代继承了晋朝的日月历,在元代由于蒙古族的关系,改为纯太阳历,最终演化为明清时期的阳历。
总结:晋朝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为中国科学史提供了宝贵财富。
通过天文观测与研究,晋朝科学家积累了大量天文数据,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晋朝历法制定的经验,也为后来的历法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晋代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

晋代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晋代(公元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科学家。
在这个时期,天文学和历法制定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晋代天文学的发展晋代天文学取得的进展,主要集中在星宿、星历和天文观测技术等方面。
1. 星宿研究晋代天文学家对星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注重星宿的分类和命名。
其中最知名的是钟会所著的《释天》一书,详细描述了当时已知的星宿和星座,奠定了后世对星宿命名和研究的基础。
2. 星历编纂晋代天文学家开始系统地编纂星历,以记录和预测天体的位置和运行轨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晋元凶讹图》和刘理所著的《晋元凶讹经》。
这些星历成为后来历代性格星历编纂的基石,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天文观测技术为了进行准确的天文观测,晋代天文学家发展了一系列观测仪器和技术。
例如,他们使用日晷、水平仪、象限仪等工具进行星体的测量和观测。
另外,还应用了六铢衡、浑天仪等精密仪器,进一步提高了测量和观测的准确性。
二、晋代历法制定晋代的历法制定主要包括历法改革和禁止迷信。
1. 历法改革晋代历法改革主要是根据天文观测和精确计算来制定。
晋代朝廷聘请了一批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以进行历法改革。
基于他们的工作,晋代制定了一些新的历法,如钦命历、授时历等,并基本上废除了之前的历法。
2. 禁止迷信晋代在历法制定过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迷信。
当时的一些地方存在着过度崇拜天象和迷信神仙等现象,这对于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科学研究造成了干扰。
因此,晋代朝廷通过制定法令来禁止和打击这些迷信行为,保护了天文学和历法制定的正常进行。
三、晋代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影响晋代的天文学和历法制定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学术传承晋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他们对星宿、星历和天文观测技术的研究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晋朝的科学进步天文学地理学与数学的发展

晋朝的科学进步天文学地理学与数学的发展晋朝的科学进步:天文学、地理学与数学的发展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其在科学领域的进步也不可忽视。
在晋朝期间,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晋朝科学进步的情况。
一、天文学的发展在晋朝,天文学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础。
晋朝期间,葛洪等学者广泛研究和观测天体,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天文学理论。
例如,葛洪在他的著作《抱朴子》中提出了恒星发光是由于它们反射太阳光的观点,这一理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晋朝还出现了一批热爱天文学的宫廷学者,如袁湛、卢植等人,他们致力于天文观测和编制天文历法,为后世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地理学的进步晋朝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时期,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高潮时期。
晋朝地理学家朱英,与杨经续的《地理志》共七卷,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本地理学专著,其中记载了当时各地的地理形势和资源分布。
这为后来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晋朝地理学家还开始了大规模的地理勘测和地图绘制工作,绘制了一系列地图,有力地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三、数学的研究晋朝数学领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和发展。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数学家朱邪出版的《数书九章》。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之一,对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晋朝数学家还进行了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研究,如《张邠算经》中提出的“天元术”和《孙子算经》中提出的“开元术”。
这些数学理论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数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晋朝是中国古代科学进步的重要时期。
在天文学方面,晋朝学者积极观测天体,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天文学理论;在地理学方面,晋朝地理学家绘制地图、撰写地理志等,为后世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数学方面,晋朝数学家著书立说,对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这些科学进步不仅体现了晋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项科学成就

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项科学成就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科学上的巨大成就,成就例如天文学、数学、医学、化学、工程等等,精彩纷呈、绚丽多姿。
首先说说这一时期的天文学成就。
魏晋之际的天文学成就,大多受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影响,他编撰的《论衡》一书中收录、理解了旧天文学的知识,准确的描述了恒星的波动特性,提出“雁行”的天文学观,创造性的提出了:恒星的直射可以在垂直方向有量纲,恒星的分量可以作为求时的依据;将“大衍之数”联系到恒星位置,创立了八卦与星象论,将星识引入数学发展,催生了“识天术”。
其次要提到的便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位数学家,他们系统地回顾了古代科学家的成果,总结了古代数学成果,促进了古代数学研究的发展,他们将天文学中的发现融入传统的数学思维,促进了数学发展。
张衡的《天工开物》一书,对现代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算术书》是第一部记录了泰勒列穷达山发现的三角函数的书籍;方解的《九章算术》是古代中国科技史上的晚期礼物式的精华之一,著于晋代;车智藩的
《秘藏》,是一部研究大数学的重要书籍,也是历史上发表论论未知大数学分布情况的第一部著作;装替尔中的《数模》,得到了比较多的研究,不仅是古代数学史上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借用它计算圆周率的精度可到小数点后两千位。
再接下来,谈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千百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在文物和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梁启超曾经说过:“中国古代科学之精,医学乃其首”。
在这段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医学家,他们把中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颠峰,像著名医学家药学家孙思邈,把中医传统经典和药学理论结合起来,创立了“西学与中医结合”的学说,他的《本草经疏注》几千年来一直是古代医学的重要参考书。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与贡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与贡献中国是天文学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的探索和研究,为世界天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天文学是与农业、渔业、医疗等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因此,天文学家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探究宇宙奥秘,更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生产生活和预防自然灾害。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与贡献。
夏朝:「太阳至此留」在夏朝,古人对天空的观察集中在日月星辰四大类天象。
据《尚书》和《礼记》记载,夏桀王后有天象,命令夏朝巫师观察天象。
夏朝令不少于二十位巫师同时观察天文,终于发现“日月行其中”的规律。
初步研究日影长短,早晚出没,天文学得以开端。
夏朝人创造出能够测量遥远星空的“宿舍与句法”,让巫师们更加精确的进行天文观测与预测。
商朝:「八风究方」商朝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逐渐发展,关注焦点更加广泛。
《周易》等典籍有关风水农业的知识与太阳月亮星辰运动的关联,一些先贤通过观察风向来判断气候变化。
同时商朝的典籍也对自然灾害的预测与应对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周朝:「始制历法」周朝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
相比于前代,周朝的君王更认识到天文学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为完整的天文体系。
周朝所创立的周历即为中国第一份历书,它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周朝人鉴于日食、月食、异星、彗星等天文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于是开始探索将天文现象归纳为一个时间体系。
同时,周人还建立了地理标志,测定了地球和周围的空间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天文学的管理紧要性。
周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了日晷,使观测太阳的时间更为准确。
《周髀算经》所阐述的数学理论与计算方法,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数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秦汉:「辩经问难」秦汉时期,天文学开始进入一个更加繁荣与发展的时期。
较早以前,中国天文学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是随着社会对理论的不断追求,天文学也不断进步。
大量的历书、天象记录、卜历文书以及天象预测系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著作,其中以《天文志》、《雍正历》等最为闻名。
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概述

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外,一直呈现着分裂的局面,但各分立的政权由于民族的融合,文化传统并没有中断,在秦汉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天文学上,一些天文学家根据实际观测,修正和发展了历代对天体运动的认识。
如岁差,由于太阳、月亮和行星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的摄引,使地球自转轴的方向不断发生微小变化,使得冬至点在恒星间的位置逐渐西移,每年的移动值就叫做岁差,东晋时的虞喜首先提出了岁差的概念,并对岁差进行了探讨,他根据历史记录进行推演计算,提出了每50年向西移动一度的岁差值,经过他的开拓后,后世的天文学家就不断地在修正岁差的数值。
再如太阳、五星的运动,北齐的天文学家张子信在海岛上利用浑仪对日月五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观测,从而发现太阳和五星运动的不均匀性,虽然他的解释并不正确,但是为后人的思考提供了思路。
通过大量的实际观测,一些天文数据逐渐准确,19年7闰的历法进一步精确,祖冲之在大明历中提出了每391年设置144个闰月的看法,使回归年的长度得到了更为精密的结果,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8148日,比现今的推算仅差了46秒。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取得的成就也较大,数学体系的内容逐渐充实,在数学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徽和祖冲之。
刘徽通过“割圆法”对圆周率进行推算,这种发放把极限的概念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刘徽推算了两个圆周率的数值,一个是3.14,另一个是3927/1250(相当于3.1416)这些数据是当时世界上最准确的数据。
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刘徽成果的基础上,把圆周率的计算推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峰,他运用“割圆术”,求出了精确到第七位数的圆周率,即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 之间,祖冲之还得出了两个用分数表示的圆周率数值,一个是355/113,一个是22/1,前者称为密率,后者称为约率。
除了圆周率之外,祖冲之还创立了球体体积的公式,在研究过程中,他还运用了立体几何的一条公理:“等高处截面积相等的两个立体,其体积必相等”。
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医药学等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医药学等成就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二、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南北朝时期: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天文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天文学非常活跃的时期,不仅产生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新发现,而且在恒星观测、历法计算和天文仪器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新的成就,从而为中国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星官体系与全天星图研究日月五星运动规律需要建立参考体系,制作浑象需要将星象缀刻在仪器上,因此天体运动的研究和天文仪器的研制,要求加强恒星观测工作并提供一种含星较多的星官体系。
先秦典籍和甲骨卜辞中已记载有不少星官名称。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盖图案,说明在公元前433 年以前已经形成了北斗二十八宿这一星官体系。
汉武帝时,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综合以前各星占学派使用的星官,建立起一个有五宫二十八宿共计558 颗星的星官体系,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星官体系。
这一体系中的星官与西方天文学中的星座大同而小异。
星座是指许多恒星组成的视觉图案,星官则有两个以上恒星组成的组合,也有单个的恒星,所以星官一般比星座小。
在此以后,史籍中还有一些关于天文图籍和星官的零星记载,但总的说来,汉代以前对全天恒星系统的认识仅限于二十八宿及其外的某些星组。
此外,社会上使用星官最多的是天文星占家。
但长时间形成的不同星占学派,由于对星空的认识和占卜方法的不同,因而各自有常用的星官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是甘德、石申和巫咸三大家,于是也就有甘、石、巫咸三派星官体系。
《史记·天官书》不区分三家星,在实用中不完全适合不同流派星占家的需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社会需要和在前人成就基础上,对全天星名、星数进行一次总结,建立一种既能区分三家星又是统一体的新星官体系,已是必要的和条件成熟的工作。
这项工作由三朝太史令陈卓完成了。
陈卓大约生活在3 世纪下半叶至4 世纪初,年轻时任孙吴太史令,曾作《浑天论》,其观点与王蕃大致相同。
晋灭吴后,他由吴都建邺(今南京)到洛阳,任晋太史令,后因年迈离职。
316 年西晋亡,陈卓重返江东,次年在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复为太史令。
据《晋书·天文志》载,“武帝时,太史令陈卓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为定纪”。
陈卓把当时主要的三家星汇集在一起,并同存异,编成283 官、1464 颗星的星表,并绘制出总括三家星官的全天星图,还写了占赞文字。
陈卓的成果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所总结的全天星官名数一直是后世制作星图、浑象的依据,在我国历史上沿用了一千多年。
我们现在见到的星图和星表,如著名的敦煌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常熟石刻天文图等,其所收星官数都未超过陈卓星图,直到明末西方星图和星表知识传入后才有所突破。
另据记载,刘宋元嘉年间太史令钱乐之两次铸造浑象,将全天恒星标在浑象上,他所用的就是陈卓所定283 官1464 星,并用朱、白、黑和黄、白、黑三种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三家星。
陈卓也是一位大星占家,不仅为星图加注占赞词语,而且撰有《天官星占》10 卷、《万氏星经》7 卷等星占著作。
陈卓的星表、星图和著作均已失传,但仍有不少材料为他人所引用,如《开元占经》中收有许多陈卓占语,在敦煌写本中还发现一首反映他的星官体系的《玄象诗》。
写有《玄象诗》的敦煌卷子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分别为P2512 和P3589 号,P2512 抄于唐武德四年(621),P3589 卷末有“太史令陈卓撰”,可知此诗系陈卓所写。
这首诗分别按石氏、甘氏和巫咸氏三段吟诵三家星,最后一段专写紫微垣。
《玄象诗》是研究魏晋时期星官体系的重要资料。
唐代学者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也介绍了陈卓所总结的星官体系。
第二节天文仪器的研制和革新据今所知,三国时期,蜀、魏都没有制作天文仪器的记录,而孙吴则在制作仪象方面很有成就,如王蕃依据张衡旧制制成一台小型浑象,葛衡也制造一台浑象,其特点为“使地居于中,以机动之,天转而地止,以上应晷度”①。
天文学家陆绩还制造了一台卵形浑象。
西晋末年,中原匈奴族政权前赵制成测量用浑仪。
此仪由史官丞南阳孔挺设计制作,成于刘曜光初六年(323)。
这台仪器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于在此以前使用过的浑仪,仅有片言只语的记载,而孔挺浑仪则是第一台留下详细资料的仪器,通过它可以进一步了解汉代浑仪的基本结构。
据《隋书·天文志》所载,孔挺浑仪系铜制、由内外两重组成,外重由三个相交的大圆环构成浑仪的骨架,并由四柱支撑着外重骨架;内重是用轴固定在骨架上的可转动的双环,双环直径八尺,双环之间夹置一具可以俯仰的望筒①,也长八尺。
由于年重的转动轴一为天北极,另一为天南极,所以这架仪器可以方便地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在孔挺以前时间最近的同类仪器当属东汉永元十五年(103)左中郎将贾逵的黄道铜议,由于该仪加有黄道,所以必为三重结构,比较繁杂,且不易使用②。
孔挺显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将自己的仪器改为两重结构,去掉了黄道环。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宋高祖刘裕于咸阳之战后,得到孔挺所制浑仪,并在称帝后,将其运至首都建康(今南京)。
刘宋元嘉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颇好历数的宋太祖刘义隆认为这台浑仪虽然很好,但在仪器上着不到日月五星和恒星星象③,是个缺欠,因而诏令太史令钱乐之制作新仪。
钱乐之于元嘉十三年(436)铸成有别于浑仪的浑象。
他的新浑象继承和发展了东吴的浑象制作技术,特别是受到葛衡仪器的影响,其结构与张衡的仪器有所不同。
新浑象将地平置于球内,地平面将大圆球一分为二,半覆地上,半没地下。
在球上缀以星象,在黄道上布以日月五星①,以水力推动,昏明中星与天相应。
为了与地平放在球外的浑象区别,按宋代苏颂等人的称呼可称之为浑天象②。
元嘉十七年(440),钱乐之又制成一台小型的浑天象,直径只有二尺二寸,便于搬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浑天象与浑象功能相同,本质上是一回事,但由于结构变化,工艺要求更高一些。
球内地平表示人居住的大地,如果要在球外能看到球内的大地和大地上的装饰,这就要求球必须有相当的透明度。
其具体制作方法,现在已难于查考,可能在铸好的骨架上蒙上细铜丝编成的铜网,做成透明网球;也可能蒙上纺成的细纱,再缀以星体。
总之制作难度较大,这也反映了当时工艺水平的提高。
①见《隋书·天文志》。
①《隋书·天文志》:“其双轴之间,则置衡长八尺,通中有孔,圆径一寸,..衡既随天象东西转运,又自于双轴得南北低仰。
..其仪至梁尚存,华林重云殿前所置铜仪是也。
”②《后汉书·律历志》:“黄道与度数转运,难以候,是以少循其事。
”③《宋书·天文志》:“高祖平长安,得衡旧器,仪状虽举,不缀经星七曜。
”①《宋书·天文志》:“诏乐之更铸浑仪..地在天内..规二十八宿..置日月五星于黄道之上,以水转仪。
”②见苏颂《进仪象状》。
浑天象在当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因为天包着地,所以它比浑象更形象地演示出浑天说的精髓,更符合浑天说者的原话。
据《隋书·天文志》载,刘宋天文学家何承天论浑天象体就说过“详寻前说,因观浑仪,研求其意,有悟天形正圆,而水居其半,地中高外卑,水周其下”。
何承天观察了仪器演示后对天体浑圆,有了新的领悟,但他仍相信盖天说的观点,把地说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弧面。
浑天象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演示仪器,它也是研究日月五星运动规律的有力工具。
根据实际观测得到的七曜相对于周围恒星的位置,可以较准确地将其分别安置在黄道的不同部位,然后通过不断观测,可以了解它们相对于恒星的运动规律,从而测算出行星的会合周期。
钱乐之的仪器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据《宋书·天文志》说,那台小浑天象“安二十八宿中外官,以白黑珠及黄三色为三家星”;而大浑天象,则用朱、白、黑三种颜色分别表示甘、石、巫咸三家星。
显然,他将陈卓的星官体系固化到了仪器上,尽管后来陈卓的图录失佚,但钱乐之的仪器却历经宋、齐、梁、陈、隋五个朝代,为陈卓星官体系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刘宋以后梁代也制作过浑象,《隋书·天文志》载“梁秘府有,以木为之。
其圆如丸,其大数围。
南北两头有轴,遍体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黄赤二道及天汉等。
别为横规环,以匡其外。
”这是一台大型浑象。
在大木球外匡以地平圆环,所以它与钱乐之的浑天象地平在内结构不同。
这一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天文知识的进步。
在南朝热衷于制造各种浑象的时候,与南朝对峙的北魏却对制造浑仪极为热心。
北魏天兴初年(398)太祖拓跋珪命太史令晁崇制作浑仪。
仪器完成后晁崇升迁为中书侍郎令,可惜后来又为拓跋珪所杀害。
永兴四年(412)明元帝拓跋嗣又诏造太史候部铁仪,由鲜卑族天文学家都匠斛兰铸成铁浑仪,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台钦制浑仪。
《隋书·天文志》说它分内外两重,“用合八尺之管,以窥星度”。
永兴铁浑仪的基本结构与前赵孔挺浑仪大致相同,但又有新创造。
如在底座上铸有十字形水槽,以便注水校准水平,这是在仪器设备上利用水准器的开端。
后魏铁制浑仪是一台质量很高的仪器,北魏灭亡后,历经北齐、后周、隋、唐几个朝代一直使用了二百多年,直到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天文学家瞿昙悉达还奉敕修葺此仪,可见其使用寿命之长。
除浑仪和浑象的研究和改进外,公元5 世纪北魏道士李兰还发明了秤漏,在改革计时装置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
秤漏的原理是用渴乌(虹吸管)将漏壶中的水引入权器,然后称量水的重量以确定时间,“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时经一刻”①。
秤漏简易、灵敏,可测量很短的时间间隔,并且可随时开始和结束,测量任意的时间区间,因此在隋唐时曾风行一时。
①见《初学记》。
三、岁差的发现冬至时刻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叫冬至点。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历法家们就把冬至点确定在牵牛初度②,意思是冬至点离牛宿距星的赤道宿度不到一度(古1°相当于今0.986°)。
公元前104 年制定太初历时,认为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
《汉书·律历志》记载刘歆《三统历》认为经过一元后,日月五星“进退于牵牛前四度五分”。
这说明汉代的实测证明冬至已经不在牵牛初度,而是在牛宿以西靠近斗宿的建六星附近。
对于这一观察事实,思想保守的刘歆并没有在计算中使用,三统历中日月起算点仍采用牵牛初度。
东汉贾逵测出冬至点既不在牵牛初度,也不在建星,而是在斗二十一度③,明确肯定了冬至点的改变。
但他只是想到冬至点位置应予改正,而没有深究其中的规律。
东晋天文学家虞喜(281—356),字仲宁,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毕生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虞喜是一位相信天体运动遵从某种规律的天文学家。
他注意到冬至点的改变,并且想到仅仅改正冬至点的位置,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在中国上古时代,天文学家利用夜半、黄昏或拂晓时处于正南方的恒星来推算太阳在恒星间的位置,这就是历史上的昏旦中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