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67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
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凌 剑 春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
程。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
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
[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
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
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
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
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
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例如英语[[back ]of the barn]重新分析为[back [of the barn]],前者是由中心名词back 加从属名词the barn 的结构,后者是复合介词back of 加中心名词the barn 的结构。
类推则发生在语言结构的“聚合”轴上,是指原来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因为遵循某个法则或规则, 类推出不同于原来的新结构,虽然新结构表层不同于旧结构, 但两者的底层意义不发生改变。
如英语中cow 的复数形式原为kine, 后来遵循一般情况下复数只在单数形式后加s 的规则类推出cows 这个复数形式, 且代替了原来的kine , 在这个过中, 原有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重新分析和类推对一般语言演变也很重要,但要注意的是重新分析不一定导致语法化。
2.2主观化
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机制,这一点是不
收稿日期:2012-11-2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语法化过程中意义主观化的研究”(编号:09C097)的研究成
果之一。
作者简介:凌剑春(197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词
汇学。
可否认的。
但有一种更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就是语言的主观化。
笔者认为主观化应当视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在日常话语交际中说话人不仅要表达命题意义而且要表达“言者意义”,而后者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
所谓语言的主观性,指的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4]如果这种主观性在语言中用明确的结构形式加以编码,或者一个语言形式经过演变而获得主观性的表达功能,则谓之主观化。
Traugott最早将主观化纳入语法化的研究框架,并从语法化的角度对主观化作出定义:主观化指的是“意义变得越来越植根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样一种语义-语用演变过程。
[5,6]说话人在话语交际过程中往往会把说话的目的、动机、态度和情感传递给对方。
一些常用的包含这些主观性色彩的词语经过反复运用, 最终凝固下来, 形成主观化的语言表达成分。
英语中情态动词大都是从实意动词演化而来的。
它们在古英语中是完全起正常动词作用的,含有“想、能”等意义,这对其后实意动词的意义可产生弱化影响,往往表示了一种“不是现实存在的”,“仅有潜在可能性”的含义。
情态动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实现了从“物理力量”到“社会、情态、道义力量”的演变,突显了说话人的主观识解。
如may原义是be strong与main同源,短语with might and main意思是“全力以赴”。
它从表示“物理力量”演变成“社会力量”,带上了“允诺”的意义,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信念和态度,意义实现了主观化。
汉语中程度副词“顶”最初是名词, 逐渐演变成为表达量的程度副词。
它既可以表达有比较范围的程度即客观程度;又可以表达没有比较范围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程度。
例如“这是件顶容易的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这句话中的“顶容易”是说话人主观的想法,并没有进行客观的比较,“顶”的意义在这里就主观化了。
在“顶”的意义主观化过程中,由于受语用推理(inference) 的影响,某些隐含义逐渐固化,从而“顶”还演变成含有“亲切感”的语义。
例如“他是我班顶好/ 坏的学生”,句中“顶好/ 坏”明显地说明说话人对这名学生所取得的成绩除了表达肯定/ 否定以外,还带有某种情感色彩,表现为“亲切感”。
3.语法化的动因
语言学家强调要从人类的基本认知机制和语言交际的语用因素出发,通过人类在与外在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结构来分析、解释语言结构。
[7]Bybee等人认为语法化是自发的,其动因是认知方面的而不是语用方面的,[8]笔者认为两方面都有。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必然同交际语境相联系,说话人为了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总会不断地借助表达实在意义或用作客观描述的词语,把说话的目的、动机、态度和情感传递给对方,因此语法化的动因除了认知因素还有语用因素。
语用因素包括语用推理、语用原则和隐涵义的“固化”。
隐喻和转喻是语用推理的两个过程。
隐喻是用一个相似的概念来表达另一个概念,是象似性和类推导致的。
转喻是用一个相关的概念来指称另一个概念是联想和重新分析导致的。
人们在认知新的抽象概念时,往往会联想到已认识的事物,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用对已有事物的认知来表达新概念,于是就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
以“床”为例,人们在理解了具体的“床”之后,又认识并以同一语言符号命名了河床、花床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温床”。
在语法化过程中,转喻的作用更为重要。
转喻表现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
对事物突显属性的认知来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
船员在船上最忙碌的是两只手,于是产生了hands和“水手”的词语。
隐喻和转喻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补的,它们是语法化过程中语用推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促使了语法化的发生。
语法化的动因也跟语用原则和隐涵义的“固化”密切相关。
汉语中表达“仅仅”意义的副词“不过”是由“不”和“过”两个词通过语法化组合演变而来。
我们以“不过”的语法化为例:“仅仅”的意思蕴涵“不超过”,如果“仅仅8岁”为真,那么“不超过8岁”也为真,反之则不然。
由于语用原则的作用,表示“不超过”的词组“不过”就可以用来传达“仅仅”意思,因为听话人可以根据事理从“不超过”推导出“仅仅”的意思来。
这种推理源于说话人语用原则的利用,强调了语言交际双方的互动关系。
意义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有可能被重新构建,语法化的结果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一个渐变过程。
某一语言形式在演变过程中,其隐涵义通过在语境的频繁使用而得到“固化”,进而发生语法化。
如“我说”、“你听我说”这些口头禅已不是字面上所要表达的要引述自己说的话,而是具有吸引听话人注意的隐涵语用功能。
语言形式的语法化的发展离不开语用和隐涵义的“固化”。
68
4.结语
语法化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对语法化这一重要的语言演变形式的机制和动因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主观化是继重新分析和类推研究之后发现的又一重要机制,是“意义变得越来越植根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这样一种语义-语用演变过程。
语法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的因素以及语义和语用因素的驱动,必然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
因此语法化的动因既有认知因素又有语用因素。
语用因素与语用推理、语用原则和隐涵义的“固化”密切相关。
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 Grammaticalization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1, 62. [2]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1) :23. [3] Ungerer ,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
学与研究,2001, (4) :22.
[5]Traugott, E. C. On the Rise of Epistemic Meanings
in English: an example of subjectification in semantic change. Language, 1989, 65: 31-55.
[6]Traugott,E.C. 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sation
[C].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fication. Eds. D. Stein
& S. Wright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31 54.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2.
[8]Bybee,J.Diagrammatic Iconicity in Stem2
inflection Re2lations [A]. Iconicity in Syntax [C]. Ed. J1Haiman.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5.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