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九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5孔乙己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一一《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一一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

据《尔雅?释诂》:“咸,皆也”。

“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版本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全册导学案1诗两首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走近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解题: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

部编⼈教版九年级语⽂下册《词四⾸》导学案部编⼈教版九年级语⽂下册《词四⾸》导学案【知识⽬标】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内涵。

【能⼒⽬标】学会对⽐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新课在每⼀个朝代,都有爱国将⼠戍守边关的动⼈事迹,以及仁⼈志⼠渴望建功⽴业的雄⼼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戍守边关的诗词(学⽣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起来领略⼀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进作者三、研学:《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两个字概括。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

异声(边声连⾓起,羌管悠悠);异寒(霜满地);异景(衡阳雁去⽆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的是什么?描绘了⼀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了戍边将⼠的艰⾟,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美。

请任选⾓度赏析下⾯的词句。

(1)衡阳雁去⽆留意。

“⼤雁南飞”是⼀种⾃然现象,可是在这⾥词⼈却⽤了“⽆留意”,运⽤拟⼈的⼿法,赋予⼤雁以⼈的情感。

⼤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长烟落⽇孤城闭。

《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导言中华大地上有着广阔的土地,盛产着美丽的民俗和淳朴的风情。

这些风情,就像根一样扎向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了精神支柱和价值观的原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语文的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中国的大地和国情。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对《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在阅读课文和探究中学会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

二、学习分析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领会情感表达和主题深情渗透的艺术效果;3、通过讲述人物形象和其言语行动,塑造形象和构建故事情节的表达手法;4、尝试运用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方式,把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创作中。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解、讨论、诵读和写作。

三、课程内容1. 文本的阅读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完整的文本,理解每篇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所处社会的文化环境。

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解释生僻的术语,介绍词汇多义性和词汇衍生形式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困惑。

2. 情感表达在阅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反应。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分享体验和情感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模拟对话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对文本的记忆。

3. 语言表达除了情感表达之外,学生还应该通过语言表达手段表现文本中的深刻意义和情感。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诵读、演讲和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精炼、简洁而又能表达深厚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教学评价在评价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对于阅读理解方面的评价,教师可以考察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理解深度和主题把控能力。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角色朗读指导——人物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一定要力真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评人物
1、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上奥楚蔑洛夫反复改判了几次?不
教学反思:
清水县第五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备写活页
课题:《变色龙》课型:展示+反馈备课者田春茂分管领导评价:
学习目标:
书写导学案(要求分课时备课,一页写不完可以写两页或三页)
人物形象归纳: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察,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他专制蛮横、欺凌百姓,对上则趋炎附势、媚上欺下,是一个
厚颜无耻的两面派。
(三)悟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审理狗咬人一案的生动叙写,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呢?教师适时简介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背景:《变色龙》,作者,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本文是他的早期作品,《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主题: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深刻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人不如狗的黑暗现实和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虚伪,批判了沙皇专制反人民的实质。“变色龙”成了世界文学画廊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成为见风使舵的小人的特有代号。
(四)学写法
作者为了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还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作用?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几次脱大衣、穿大衣的动作,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为下面态度的转变做铺垫。再如“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了眉头”,“咳”“拧”等动作,都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在百姓面前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态。而当得知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动情的笑容”,真是媚态百出。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2020最新修订)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2020最新修订)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2.词语解释﹙A级﹚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2.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学习反思】﹙B级﹚如何诵读这首诗?五【作业布置】﹙C级﹚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拓展阅读】《双桅杆》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赏析:《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一、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2.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3.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4.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2.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3.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六、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精彩开篇词说话要得体,要讲究艺术,这就是“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

唐朝得魏征,终赢得贞观之治,但是,我们还要说魏征幸而遇唐太宗,否则,他的直言诤谏早就遭致杀身之祸。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行的;而进谏能否奏效,则一要看君主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注意说话的艺术,使“良药”既“爽口”又“利于病”。

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重新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主动促进作用和在今天的先进经验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堵塞文意理思路一、新课导入封建社会里,皇权气度,不容侵害。

存有多少谋臣良相因套龙鳞、逆圣听到而遭杀身之祸。

伍子胥获赐剑自尽,比干剖腹取血,屈子流放,司马迁塞宫刑之辱,等都就是千古千古!然而,邹忌却勇于劝阻齐威王,更难得的就是邹忌能够并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讥笑”字,一种精明精妙的进谏办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自学《邹忌讥笑齐王纳谏》。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复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i(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2.表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虚词纳谏:拒绝接受劝告改正错误。

纳,拒绝接受。

谏,劝阻君王、庶出改正错误。

i丽:心醉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弗如:不如。

诚:确实。

莫:没有人,没谁。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使……听到。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统编2023版)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统编2023版)导学案

导学案一、活动一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支粉笔,粉笔从手中滑落,掉到讲桌上后又掉到地上。

1、要求:每个同学仔细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一句话描写场景。

同学之间交流、分享。

——————————————————————————————————————————————————————创意表达之技巧:(1)创意表达需要有求异的思维和大胆的想象。

如果千篇一律,会让读者味同嚼蜡。

一定要推陈出新,可从多角度出发,适当合理的进行想象。

(2)创意表达需要语言做支撑(锤炼语言),既要注意准确、优雅地使用字、词,使语言清新脱俗;又要巧妙运用修饰,变枯燥为生动,力求风趣,写出生活情味。

(3)创意表达需要联系真实的生活经历。

多联系生活,力求写出真实情感,巧妙进行艺术加工。

让作文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息。

二、牛刀小试情景创设:我们正在上课,突然飞进一只马蜂。

请同学们打开思维,大胆想象,从不同角度创意表达眼前情景。

形容天黑的句子形容夏雨的句子——————————————————————————————————贩夫风景只要是夏天,“豆腐花”的吆喝声便一路路炽炽烈烈要断不断地,坡下喊到坡上,然后又一跌一宕地滚回去。

那是个瘦瘦小小的中年人,黝黑的脸,老戴顶窄边草帽,大概喊惯了也就声如洪钟,一条线直冲七重天的高亢。

每回见他总觉得真是少见的瘦,露在短裤下的腿干巴巴的,叭叭叭像鸭子的走步。

我们不常买,嫌麻烦!逢买必用家里的碗,怕他的脏,会得肝炎。

暖烘烘盛满一碗往回端,往往以为盛着一窝云,阳光下笑得好开心的样子,真的,难道不是,云竟在我手里呢,一朵开心的云。

他也卖肠粉,那是早上的生意,还有其它粉果白粥拉拉杂杂的,在这儿做开了,让警察拉过仍不肯走。

有时候一个女的帮他,想是他女人,胖胖圆圆,两人并立简直点错鸳鸯谱似的滑稽。

照理胖人爱笑,但她不笑,亦不说话,什么都听男的,男的汹汹地咧嘴骂,她只惟惟诺诺地应。

不过她十分慷慨,分量作料都给的多。

一回买肠粉,说要多给点酱油,她提着酱油壶嘘嘘地浇,男的一把夺过来,开口便骂:“要死了你,给那么多……”女的不作声,亦不委屈,平静得什么事都没发生,看他们真好玩,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2020新修订)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2020新修订)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2.词语解释﹙A级﹚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2.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学习反思】﹙B级﹚如何诵读这首诗?五【作业布置】﹙C级﹚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拓展阅读】《双桅杆》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赏析:《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一、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2.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3.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4.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2.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3.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六、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8课《孟子》导学案及答案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

1.2理解《孟子》中的主要思想及哲理。

1.3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解读文本。

2.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孟子的思想光辉,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

1.2《孟子》中的主要思想及哲理。

1.3课文中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2.教学难点:2.1对《孟子》中深奥哲理的理解。

2.2对课文中复杂句式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

1.2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及对《孟子》的初步认识。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2学生查找并记录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

4.精讲点拨4.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4.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实践运用5.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2教师给出实例,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2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孟子》的文学背景及孟子其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3.在精讲点拨环节,学生对课文中的难点有了深入的理解。

4.实践运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要求。

2.教学内容丰富,涵盖《孟子》的文学背景、孟子其人、课文内容等多个方面。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谈生命》优质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谈生命》优质导学案

《谈生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并积累字词2、品味精美语言,记诵名言警句3、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重点】品味精美语言,理解文章主旨【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理性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主预习案】第一课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巉岩()休憩()芳馨()清吟()荫庇()挟卷()云翳()骄奢()2、解释下列词语:巉岩:清吟:荫庇:芳馨:怡悦:一泻千里:3、了解作者:冰心,原名,她在印度诗人《飞鸟集》的影响下创作的《》《》,集中体现了、、自然三大主题4、整体感知:(1)本文以“”和“”为喻,揭示了生命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2)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是哪几句?三、本文为一片作,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你能为文章划分层次吗?四、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短短的几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内涵,它是贝多芬在琴键上迸发出的铿锵的音符,它是凡高笔下绚烂的色彩,它是绿茵场上运动健儿分秒的搏击,它是孤灯下莘莘学子熬更守夜的苦读……尽管这些生命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都是相同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笔下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完成目标(一)读美文,感知形象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同时圈点勾画生字词)2.二读课文,读出感情(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诵读)3.三读课文,读出语调(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注意语调的变化:感情平静,语调深沉;感情激越,语调激昂,声音响亮;议论处,情调高昂,蕴含力量)(二)析美文,理清思路本文为一片作,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你能为文章划分层次吗?1、分一分: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将课文划分层次(可以有不同的见解)2、议一议:齐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思考下列问题(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2)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3、说一说:作家在文章中把“生命”这个词语概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反复朗读课文相关内容,分别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为例或话题,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注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三)品美文,领会意蕴1、赏妙笔:读出你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做归纳2、悟哲理:①品一品: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可先请学生找出富含哲理的语句,然后教师出示富含哲理的语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语句评析(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②想一想: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③学一学:冰心认为生命像一江春水,又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讲练结合,让学生畅谈他们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进一步奠定了把握作品感情和内涵的基础)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深化目标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四、复习反馈,有效训练,巩固目标【拓展检测案】(一)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二)文中有一句作者读到的警句:“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仿照句式特点,再写一个句子。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9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9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59页).doc

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课题:1、《我爱这土地》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作者简介: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链接材料】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1、填空《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二、探究展示: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2020新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2020新教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2.词语解释﹙A级﹚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2.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学习反思】﹙B级﹚如何诵读这首诗?五【作业布置】﹙C级﹚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拓展阅读】《双桅杆》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赏析:《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一、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2.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3.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4.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2.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3.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六、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高效微课堂”-那树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赖积华课前导引【读准字音】踝.(huái)骨佝偻..(gōulóu)屹.立(yì)默契.(qì)豁.(huò)然紊.(wěn)乱刽.(guì)子手引颈受戮.(lù)【重点词语】踝骨: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突起部分。

文中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屹立:高耸挺立。

难以置信:不容易相信。

铸就:铸成。

默契:不经言传而心意暗相投合。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紊乱:杂乱;纷乱。

陷阱:❶用来捕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地坑,上面浮盖伪装的东西,野兽或敌人踩在上面就会掉进地坑里。

❷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等待被杀。

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知识清单】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的命运引发的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分别写了三个阶段的大树:第一部分(1~5),描写早期的大树。

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6~8),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9~11),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难点答疑】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请你结合作者在文中细致描写的“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及蕴含的情感。

答:其用意似在于:(1)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2)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艾青及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能力目标: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做新时代的爱国者。

二、学习步骤
(一)初步了解: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以下信息:
1.作者情况
2.写作背景
3.巩固检测题(一)
(1)本诗的作者是(),主要诗集有《》、《》等。

(2)这首诗写于()战争开始后的()年,当年()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
图摧毁()的抵抗意志。

()奋起抵抗,进行了不
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
的挚爱和对()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读诗歌,体会爱国深情
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重音读准
富有节奏
2、请带着感情再读课文体会:
诗的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巩固检测题(二)
(1)请读出下列句子的正确节奏:
A.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填空:第一节:借________的歌唱_______表达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___________,抒发对祖国炽热的爱。

(三)合作探究:
1、鸟儿歌唱的事物有哪些?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请讨论每个事物到底象征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巩固检测题(三)
(1)说说下列各物象的象征意义:
鸟——_________________ 土地——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_______________ 风——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通过对这些物象的歌颂,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_________之情。

(四)欣赏品味
1.“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2.“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歌唱些什么呢?请写出你所想赞美的话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这首诗送给你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涌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4.这些闪光的句子请记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