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中国药典》规定中药用量
2019 中国药典 中药规定用量
薄荷
紫菀 5-10g
橘红
蛤壳 6-15g
橘核
蛤蚧 3-6g
?本
锁阳 5-10g
藕节
鹅不食草 6-9g
覆盆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番泻叶 2-6g
瞿麦
滑石 10-20g
鳖甲
蒲公英 10-15g
麝香
蒲黄 5-10g
广金钱草
椿皮 6-9g
山柰
槐花 5-10g
牡丹皮
槐角 6-9g
豨签草
路路通 5-10g
全蝎
蜂房 3-5g
地黄
矮地茶 15-30g
佩兰 金果榄 金荞麦 金银花 金樱子 乳香 鱼腥草 狗脊 泽兰 泽泻 降香 徐长卿 凌霄花 高良姜 拳参 粉萆? 益母草 益智仁 浙贝母 娑罗子 海马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海藻 浮萍 通草 预知子 桑叶 桑白皮 桑枝 桑寄生 桑椹 桑螵蛸
砂仁 韭菜子 骨碎补 钩藤 香附 香加皮 菝葜 菟丝子 菊花 梅花 野菊花 蛇蜕 银柴胡 猪苓 猫爪草 麻黄 麻黄根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茸 鹿衔草 旋覆花 淫羊藿 淡竹叶 淡豆豉 密蒙花 续断 款冬花
丹参 10-15g 乌药 6-10g 乌梢蛇 6-12g 乌梅 6-12g 火麻仁 10-15g 巴戟天 3-10g 水牛角 15-30g 玉竹 6-12g 甘松 3-6g 甘草 2-10g 艾叶 3-9g 石韦 6-12g 石决明 6-20g 石菖蒲 3-10g 石斛 6-12g 石榴皮 3-9g 花椒 3-6g 芥子 3-9g 苍术 3-9g 芡实 9-15g 苏木 3-9g 杜仲 6-10g 豆蔻 3-6g 连翘 6-15g 丹皮 6-12g 何首乌 3-6g 制何首乌 6-12g 伸筋草 3-12g 皂角刺 3-10g 佛手 3-10g 谷芽 9-15g 谷精草 5-10g 龟甲 9-24g 辛夷 3-10g
对药典规定中药饮片用量的分析
对药典规定中药饮片用量的分析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药材和饮片的用量和用法进行了规定,提供了绝大部分饮片的用量范围。
该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探讨药典中饮片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及剂量阈值的分布,比较有毒和无毒中药的用量特点。
《中国药典》(2010年版)共录入药物617种,除16种未规定剂量,饮片最常见的最小剂量是3 g,最大剂量是10 g,剂量阈值是6 g。
经比较发现,对有毒药物用量的规定比无毒药物严格;与经方本原剂量和临床实际用量比较,药典中规定的剂量阈值较窄;药典规定可用于食品或保健食品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剂量相差不大。
标签:用量;药典;中药药典,是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主要用于制定药品标准,加强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保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药品标准是药品现代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1953年我国编写了建国以来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至今已修订再版9次,最新一版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2010年版)分为三部,对中药“药材和饮片”的若干规定收录于第一部,其中也包括对饮片用量及用法的规定,是临床用量的最高标准。
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药典规定饮片用量与用法的特点进行分析。
1 研究对象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饮片[用法与用量]的规定。
2 研究内容及方法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药典数据库。
录入药物名称、入药部位、饮片性味与归经、毒性、功能与主治、用法、用量、特殊用量说明等。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饮片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及剂量阈值(剂量阈值=最大剂量-最小剂量)的分布特点;按照药物毒性分类,分析毒性药物和无毒药物饮片的剂量分布特点差异;以我国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收录的药物为参照,分析药典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及其他药物的剂量分布特点和差异。
中成药标准处方(量)(《中国药典》公开的2020年版)
关于确认拟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公开的中成药标准处方(量)、制法等内容的通知时间: 2020-01-07 08:32:07各有关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强制性国家标准须全部公开。
为了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我委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编制大纲的要求,经组织专家研究,除国家保密品种外,拟对《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中成药标准中未公开处方(量)与制法的,全部予以公开。
我们于2019年9月29日在国家药典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了拟公开的品种名单。
名单发布后,收到部分企业提供的有效保密证明,对此按国家保密品种处理。
我委现将拟公开品种的处方(量)、制法及需核对项目进行公告,为期10天,请相关生产企业认真核对,如有异议请及时来函说明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明,逾期未回复即视为核对无误。
附件:处方(量)及制法相关信息核对表.xls国家药典委员会2020年1月7日序号名称处方量制法需核对项目1 儿康宁糖浆党参60g 黄芪20g 白术60g 茯苓40g山药60g 薏苡仁60g 麦冬60g 制何首乌60g 大枣20g 焦山楂20g 麦芽(炒)20g桑枝40g同《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处方量2 儿感退热宁口服液青蒿250g 板蓝根300g 菊花300g 苦杏仁300g桔梗300g 连翘300g 薄荷150g 甘草100g同《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处方量3 大川芎口服液川芎1250g 天麻500g同《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处方量4 丹红化瘀口服液丹参580g 当归230g 川芎300g 桃仁230g红花230g 柴胡230g 枳壳200g同《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处方量5 丹香清脂颗粒丹参334g 川芎250g 桃仁250g 降香167g三棱250g 莪术250g 枳壳167g 酒大黄84g同《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处方量6 丹桂香颗粒炙黄芪103g 桂枝34g 吴茱萸34g 肉桂34g细辛14g 桃仁34g 红花34g 当归34g川芎34g 赤芍34g 丹参202g 牡丹皮34g 延胡索66g 片姜黄34g 三棱34g 莪术34g 水蛭17g 木香34g 枳壳34g乌药34g 黄连34g 地黄34g 炙甘草20g同《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处方量7 风热清口服液山银花850g 熊胆粉5g 青黛50g桔梗500g 瓜蒌皮400g 甘草200g同《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处方量金银花125g 连翘125g 玄参125g板蓝根125g 赤芍50g 黄芩75g 桑叶50g 菊花50g 前胡50g 苦杏仁50g 牛蒡子50g 泽泻50g 胖大海50g 僵蚕(麸炒)50g 蝉蜕50g木蝴蝶50g。
对中药剂量规定的浅深
对中药剂量规定的浅深(2007-10-20 10:13:42)转载▼标签:随笔/感悟由于我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变迁,中药的剂量经历了由拟量一估量一数量单位的发展过程。
自77版《药典》开始统一以克为剂量单位,在此讨论的现行的中药剂量即以克为单位的中药剂量问题。
1 剂量规定的内涵与意义剂量或称用量,是依据传统经验为达一定治疗作用所应用的药量。
首先是指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例份量,即相对剂量。
剂量实际是指药物应用于机体能够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的量。
理想的剂量要求有最好、最大的疗效,最小的不良反应。
在方剂中,单味药的剂量还涉及对其他药物作用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药物配合后共同效应的需求量。
剂量是一切药性、药效的基础,所有的药性、药效都以剂量为制约或前提。
中药剂量规定是传统经验的总结和现代药物检测实验技术的结合,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南。
对于一般药物而言,如何选择剂量,既能发挥疗效,又不致于发生不良反应及浪费药材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对于有毒性的中药而言,剂量更是安全用药的保证。
例如杏仁,1g杏仁可产生2.5mg氢氰酸(人体致死量约为50mg),当内服达20g时,即可产生致死量的氢氰酸,无疑杏仁的剂量规定为3—9g有其道理。
此外不难发现,临床上众多的不良反应报道很多与剂量有关,中药应用是否安全有效,很大程度上与中药剂量大小有关。
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临床医生都是在剂量规定的范围内处方,因此中药剂量内容应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中药剂量规定存在的问题2.1剂量的不准确性、不稳定性中药是天然产物或其制品,其基源质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许多是不可控制的,因而不能保证基源质量的一致性。
单一品种,存在植株的个体差异,来源于多个品种的多源性中药就更有差异。
如黄连的三个品种中,其主要成分小檗碱含量从5%~8%不等;大黄来源于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蒽琨衍生物总含量分别约为3.0%、1.2%、4.6%,含量相差近4倍。
浅议中药饮片使用剂量
浅议中药饮片的使用剂量曹俊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 北京 100700)摘要:文章基于中药临床调剂工作,客观分析了中药饮片使用剂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认为当前中药饮片临床用量存在超过《药典》剂量的问题,增加了医师的执业风险。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传统用量为依据,根据临床实际用药需求,对《药典》剂量进行必要的修订,制订安全、合理、切用的饮片用量。
文章对于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药饮片;剂量中药剂量是中医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药性、药效的基础,所有的药性、药效都以剂量为制约或前提。
当药物、方剂配伍等其它因素确定之后,剂量就成为决定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关键,自古以来就有“中药应用之密在于剂量”之说。
然而由于中药剂量规定长期以来主要是依据传统经验总结和本草文献传承而得,未能深层次的发掘其现代科学内涵,剂量规定的科学依据不充分,对中医药临床疗效相关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合理中药饮片剂量标准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药饮片疗效的发挥。
1中药饮片剂量的概念与意义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剂量又称用量,是依据传统经验为达一定治疗作用所应用的药量,包括单味药的成人一日量(绝对剂量)和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例份量(相对剂量)。
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看,剂量实际是指药物应用于机体能够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的量。
理想的剂量要求有最好、最大的疗效,最小的不良反应。
中药剂量与药性、药效是密切相关的。
对于一般药物而言,如何选择剂量,既能发挥疗效,又不至于发生不良反应及浪费药材,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对于有毒性的中药而言,剂量更是安全用药的保证。
中药应用是否安全有效,很大程度上与中药剂量大小有关。
因此中药剂量内容也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饮片使用剂量规定的现状和问题近年来,由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增加,以及国际社会对中药应用的打压,使中药饮片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023-2024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3-2024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知识点总结归纳1、(2018年真题)临床医生治疗热入营血,津伤便秘,阴虚发热,宜适用的饮片是( )A.生地黄B.阿胶珠C.熟地黄D.制何首乌E.酒黄精正确答案:A2、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多长时间后A.15minB.20minC.30minD.45minE.60min正确答案:C3、制颗粒时有不溶性药物细粉加入的是A.可溶性颗粒剂B.混悬性颗粒剂C.泡腾颗粒剂D.酒溶性颗粒剂E.块状冲剂正确答案:B4、具有化湿、开窍作用的是A.酸味B.辛味C.苦味D.甘味E.咸味正确答案:B5、乳剂中分散相乳滴合并,且与连续相分离成不相混溶的两层液体的现象称为A.分层B.絮凝C.转相D.破裂E.酸败正确答案:D6、在水中呈右旋性,在三氯甲烷中呈左旋性的生物碱是A.烟碱B.槟榔碱C.麻黄碱D.北美黄连碱E.小檗碱正确答案:C7、《中国药典》中,陈皮中橙皮苷含量不少于A.0.08%D.8.0%E.20.0%正确答案:C8、具有升华性的生物碱是()A.苦参碱B.咖啡因C.小檗碱D.槟榔碱E.士的宁正确答案:B9、(2020年真题)川芎药材的断面特征是( )A.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B.外周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C.可见波状环纹及错综纹理,散有黄棕色小油点D.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E.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正确答案:C10、下列中药中质量控制成分为碳苷的是A.葛根B.黄芩C.槐米正确答案:A11、糖浆剂因为含糖量较高,深受患者特别是儿童喜欢。
如川贝枇杷糖浆,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用于风热犯肺、痰热内阻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咳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A.pHB.相对密度C.含糖量D.不溶物E.装量正确答案:D12、微球属于靶向制剂的类型是A.主动靶向B.被动靶向C.物理化学靶向D.磁性靶向E.热敏感靶向正确答案:B13、处方中含有较多挥发油液体成分,压片需加入A.黏合剂B.润湿剂C.吸收剂正确答案:C14、肠溶型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材料是A.纤维素衍生物B.脂类C.聚乙二醇D.有机酸E.糖类正确答案:A15、(2018年真题)《中国药典》规定薄荷药材含叶量不得少于( )A.25%B.15%C.30%D.35%E.20%正确答案:C16、地龙的药用部位是A.螳螂科B.乌贼科C.蝰科D.游蛇科正确答案:D17、来源于旋花科植物的中药材A.小茴香B.连翘C.栀子D.牵牛子E.牛蒡子正确答案:D18、产于贵州的道地药材是()A.天麻B.阿胶C.玄参D.山药E.泽泻正确答案:A19、理化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鉴定方法。
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中药用量
浙贝母
5-10g
茯苓
10-15g
前胡
3-10g
娑罗子
3-9g
茺蔚子
5-10g
首乌藤
9-15g
海马
3-9g
胡芦巴
5-10g
穿山龙
9-15g
海风藤
6-12g
胡黄连
3-10g
穿山甲
5-10g
海金沙
6-15g
胡椒
0.6-1.5g
穿心莲
6-9g
海螵蛸
5-10g
荔枝核
5-10g
络石藤
6-12g
海藻
6-12g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母丁香
1-3g
木贼
3-9g
石膏
15-60g
人参
3-9g
木通
3-6g
龙胆
3-6g
九香虫
3-9g
五味子
2-6g
北沙参
5-12g
三七
3-9g
五倍子
3-6g
仙鹤草
6-12g
三棱
5-10g
太子参
9-30g
白及
6-15g
大血藤
9-15g
车前子
9-15g
白术
6-12g
大黄
3-15g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土荆皮
外用适量
水蛭
1-3g
全蝎
3-6g
土鳖虫
3-10g
甘遂
0.5-1.5g
红大戟
1.5-3g
大皂角
《中药学》学习笔记:中药的用量
《中药学》学习笔记:中药的用量中药的剂量,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能、剂型、给药途径、病证轻重及病人体质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
从保证疗效和安全出发,全面考虑。
一、剂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剂量按用量大小分为治疗量、中毒量及致死量。
治疗量大多有一个幅度,即最小治疗量和最大治疗量;低于最小治疗量,则药物不能显示疗效,称无效量;高于最大治疗量,就可能出现中毒,称此为中毒量;超过中毒最大量即可致死,称为致死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
现在已经将中药材的计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制,即1Kg=1000g。
为了处方和配方,特别是古方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
中药处方中用药量,称为剂量,一般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在方剂中的药与药间的比较分量,为相对剂量。
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用药剂量大小的因素临床确定用药剂量的大小,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1.病证轻重缓急病轻者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损正气;病重者剂量可大些,以免药力不足,延误病情;病势缓的慢性病,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用量均不必大;病势急者,即使虚证(如虚而欲脱者)也需要大剂量急救。
2.药物性能和质地一般质地轻松的药物,如花叶类药用量可小些;质地稍重实的药物,如子实、根茎类药用量可稍大些;质地沉重的药物,如矿石、贝壳类药用量可更大些。
鲜品药材用量比干品药材一般可大1~2倍。
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用量宜小些,如大黄、黄连、肉桂等;性味淡薄,作用和缓的药用量宜大些,如薏苡仁、芦根等。
凡有毒性、作用峻烈的药用量宜小,且起始用量较小,逐渐增加,避免损伤正气或出现中毒不良反应。
3.配伍、剂型和用药目的单味药应用,剂量宜大;入复方应用,用量可小些。
药典规定常用中药使用剂量(比划)
2010《药典》规定中药饮片使用剂量及注意(按比划)二划:丁公藤3-6g,孕妇禁用;丁香1-3g,不宜与郁金使用;八角茴香3-6g;人参3-9g,另煎或研末冲服,不宜与藜芦、五灵脂使用;儿茶1-3g,包煎;九香虫3-9g。
三划:|三七3-9g,研末吞服;三棱5-10g,孕妇禁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使用;干姜3-10g;炮姜3-9g;土木香3-9g;土茯苓15-60g;土鳖虫3-10g,孕妇禁用;大血藤9-15g;大青叶9-15g;大枣6-15g;大黄3-15g,泻下不宜久煎,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大蓟9-15g;大蓟炭5-10g;大腹皮5-10g;山豆根3-6g;山茱萸6-12g;山药15-30g;山楂9-12g;山楂叶3-10g;山慈菇3-9g;千年健5-10g;千里光15-30g,外用;川木通3-6g;川贝母3-10g;川牛膝5-10g,孕妇慎用;制川乌1.5-3g,先煎,久煎,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使用;川芎3-10g;川射干6-10g;川楝子5-10g,外用;广金钱草15-30g;广藿香3-10g;女贞子6-12g;小茴香3-6g;小蓟5-12g;马齿苋9-15g,外用;马勃2-6g,外用;马兜铃3-9g,儿童、老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四划:|王不留行5-10g,孕妇慎用;天仙藤3-6g;天冬6-12g;天花粉10-15g, 孕妇慎用,不宜与乌头类使用;制天南星3-9g,孕妇慎用;天麻3-10g;天葵子9-15g;木瓜6-9g;木香3-6g;木贼3-9g;木通3-6g;木蝴蝶1-3g;五加皮5-10g;五味子2-6g;五倍子3-6g,外用适量;太子参9-30g;车前子9-15g,包煎;车前草9-30g;瓦楞子9-15g,先煎;牛蒡子6-12g;牛膝5-12g;升麻3-10g;化橘红3-6g;月季花3-6g;丹参10-15g,不宜与藜芦同用;乌药6-10g;乌梢蛇6-12g;乌梅6-12g;火麻仁10-15g;巴豆,外用,孕妇禁用,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巴戟天3-10g;水牛角15-30g,宜先煎3h以上;水蛭1-3g,孕妇禁用。
中药量效关系
麻黄 少用通阳消徵,多用发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 少于9g;独用剂量15~50g。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儿多用炙麻黄,也可与等 量甘草同用,小儿用量不宜超过3g。 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压者 禁用! 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9g渐加至15g, (个别的还有时逐渐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 应增加到60~90g)这时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与麻 黄之比约为 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 尿的作用。 注 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 均不可用麻黄。
玄参 9~12 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 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18~30 g 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 不安者。30~90 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 。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 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郁金 3~10 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 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 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10~15 g有行气利胆的作用, 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 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30~60 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 ,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本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 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
苦参 5~8g有利尿消肿作用,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 心脏性水肿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30~ 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肉苁蓉 6~12 g,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 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15~18 g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 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 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中国药典2019年版中药标准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1、对原标准收载的方法进行了全面验 证和复核,使质量标准整体水平和 系统性、可行性、规范性大大提高。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2、标准起点高、可控性强,质量标 准中鉴别、含量测定、检查等项目 均较前几版有大幅度增加。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大幅度的增加了TLC鉴别 对原标准无含量测定项的标准大部分增
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剂型 均按无菌要求 ;
(三)药品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
口服酊剂增订甲醇限量检查 橡胶膏剂首次提出不得检出致病菌
检查要求等;
(三)药品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
在标准中大幅度增加或完善安全性检 查项目,进一步加强对重金属及有害 元素、有害成分、树脂残留等的控制, 加强了有害物质的检测,使标准的安 全性控制加强。
药材:黄芪、枸杞子、金银花、阿胶、西洋参、 白芍、甘草、丹参、山楂
饮片:黄芪、枸杞子、金银花、阿胶、 西洋参 、甘草、山楂
(三)药品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
中成药:
树脂残留物检查(复脉定胶囊) 铅镉砷铜检查(紫血散) 重金属、砷盐检查(黄连上清片等7个品种) 乌头碱限量(固肾定喘丸等32个品种) 三氧化二砷检查(六应丸等10个品种)
苷含量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黄氏响声丸 05版:TLC-S法测定贝母素乙含量 10版:HPLC法测定贝母素甲和贝母
素乙含量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4、HPLC用于乌头碱限量检查 如:原乌头碱限量检查基本用TLC,
二十五味珊瑚丸、木瓜丸用 HPLC检查乌头碱限量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名称 来源 【性状】 【鉴别】 【检查】 【浸出物】 【含量测定】
2019版药典中药材炮制汇总共29页word资料
中药材炮制通则(药典2019版)药材炮制系指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炮制药材的用水,应为饮用水。
炮制药材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有关要求。
一、净制即净选加工。
经净制后的药材称为“净药材”。
凡供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的,均应使用净药材。
净制药材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挑选、风选、水选、筛选、剪、切、刮削、剔除、刷、擦、碾串火燎及泡洗等方法达到质量标准。
二、切制药材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润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软化处理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
并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
注意掌握气温、水量、时间等条件。
切后应及时干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
其厚薄、长短、大小、宽窄通常为:片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段短段5~10mm,长段10~15mm ;块8~12mm的方块;丝细丝2~3mm,粗丝5~10mm。
其他不宜切制的药材,一般应捣碎用。
三、炮炙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
炒时应火力均匀,不断翻动。
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
清炒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晾。
炒焦后易燃药材,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或晒干。
麸炒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加入净药材,迅速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麸皮10kg。
2.烫烫法常用的辅料为洁净河沙、蛤粉或滑石粉。
取河沙(蛤粉、滑石粉)置锅内,一般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辅料,放凉。
如需醋淬时,筛去辅料后,趁热投入醋中淬酥。
3.煅煅制时应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千古一错-李时珍《本草纲目》关于剂量的换算
千古一错-李时珍《本草纲目》关于剂量的换算尽管现在的《中华本草》收载中药8980味,但一个中医师在临床处方中常用到的药物,一般不会超过两只百味;而所治疗的范围,却几乎囊括内、外、妇、儿、皮肤等各科疾病。
为什么?其秘密一个就是中药的剂量不同,第二个就是组方的配伍变化。
所谓古中医的复兴,题中应有之义就包括厘清金元以来,中医在用药上积累的问题.重新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中国药典》虽几经修订,其中的部分内容却因为与实践脱离,而被中医界视为掣肘,330多位全国中医名家最常用的12种药材的剂量,均高出药典规定数倍。
说到中医药,很多人自然会想到李时珍。
《本草纲目》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有许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正是由于《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使其观点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时珍在书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中医院校的中药、方剂教科书也认为: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取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两=160钱。
从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计量统一采取“公制”,即1公斤=2市斤=1000克。
为了处方和配药计算方便,又规定按照以下的近似值换算:1市两(16进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经过以上的演变,我们现在便把古代处方中的一两,统统当作一钱,也就是3克。
然而问题恰恰就出在李时珍这句被后世至今奉为圭薡的话。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
被称为中医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的典范。
书中所载的113个处方,都是具有奇效的经典配方,被后世称为“经方”。
其用药量绝大多数都是按两计算的。
可惜的是,由于《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200-210年),此后战乱频繁,该书流失民间800余年,其间各个朝代度量衡制迭经变化,使得这一极为宝贵的药物剂量经验未能流传下来。
但1981年的考古发现却揭了谜底。
当时考古出土的东汉大司农铜权,是汉代国家铸造的法定衡器,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药典2019年版中药标准
(三)专项研究课题 (1)含朱砂、雄黄中成药中游离砷、 汞检测方法研究; (2)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3)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 (4)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研究; (5)生物活性测定法研究。
2019年版药典一部立项情况
不上的原则: (1)品种增加的越多越好,但不降低要求、不破 规矩,质量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品种不上; (2)含保护动、植物的不上; (3)含龙骨的不上; (4)含人中白、紫河车、五灵脂的不上; (5)含鲜活动物的不上。 (6)处方药材基源不清楚或基础工作薄弱的品种 原则上不收载。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3、对原专属性不强的测定方法(紫外、 重量法、容量法)修改为HPLC、GC 等专属性强的方法。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例如:戊已丸 05版:UV法测定黄连总生物碱含量 10版:HPLC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和芍药 苷含量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黄氏响声丸 05版:TLC-S法测定贝母素乙含量 10版:HPLC法测定贝母素甲和贝母 素乙含量
2019版药典标准起草技术要求及编写细则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要求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复核技术要求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起草说明编写 细则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起草与复核工 作规范 《中国药典》中药质量标准正文各论编写 细则
药典编排格式
凡例 正文 附录
2019版药典标准正文内容—药材和饮片
原子 TLC-S 滴定 吸收
38 33 1 2 38 53
2019年版 1265
(三)增订剂型品种
新增 露剂品种:金银花露 涂膜剂品种:疏痛安涂膜剂
增修订内容与特点
(一)收载品种数量大幅度增加
中药剂量标准
中药剂量标准中药剂量标准关于仲景方用药剂量的问题 .众说纷纭山于从汉代至今,二千年来,度量衡的标准屡有变更,仲景方的用药剂量,一直困扰着业界。
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得最多的剂量单位“两”而论,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远的不说,同是明代人,张介宾说:“古一两,为(今)六钱”。
李时珍则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相差六倍之多。
清人徐灵胎说:“古一两,今二钱零”,王朴庄则说:“古一两,今七分六厘也”,章太炎又说:“汉之一两,当今三钱四分”。
日本学者采用公分制,也有一两等于1.42克和2克的不同说法。
这真叫人无所适从了。
二. 有了一个标准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1995年版)在“古方药量考证”中说: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仍未作出结论。
但汉、晋时期的衡量肯定比现在为小,且用法亦不相同。
仲景之方每剂只作一煎,多数分3次服用,今则每剂作两煎,分2至3次服。
所以其用量差别较大。
本教材对古方仍录其原来的用量,主要是作为理解古方的配伍意义、组方特点,以及临证用药配伍比例的参考。
在临床应用时,须参考中药学和近代各家医案所用剂量,并随地区、气候、年龄、体质及病情需要来决定。
兹将该书提出的古今剂量折算列表于下:汉代剂量折合中药秤十六两制剂量折合米制剂量1两1钱3克(尾数不计)1升3 9 两+/-9 27 克 +/-1 合两 +/ 2. 7 克 +/-1 方寸匕 5 8 两 +/-2 3 克 +/-1 钱匕3 5两+/-1 2克在伤寒论讲义(1985版)中,也有这样一张折算表: 古今剂量折算表汉代剂量折合中药秤十六两制剂量折合米制剂量1两一钱3克1升六钱至一两18克至30克(若作容量计算,则折合60 80毫升)一方寸匕二钱至三钱6克至9克1钱匕五分至六分1. 5克至1. 8克除了采用李时珍的说法,一两折合一钱即3克相同,其它仍然与方剂学(同一套教材!)存在出入。
特别是在一升和一方寸匕上,出入太大。
中医处方药物用量·语雀
中医处方药物用量·语雀经方:汉唐期间的伤寒、金匮、千金、外台等处方俗称经方。
方中药味用量多以两计。
初看,尤其对初学者,感觉用量都很大。
当代考古认为汉唐时的一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5克。
这只是推论、而不是定论。
不过共识是:汉唐时一两肯定小于今天的一两。
宋朝进行了称量改制,其计量标准沿用至今。
合乎逻辑的推论:宋时进行称量改制,肯定是在知道汉唐称量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
据此,宋时官方编撰的《和剂局方》收录的经方处方药物用量,应该贴近或者更能反映汉唐时的用量。
比如其中记载的小柴胡汤,剂量基本同于伤寒金匮,但服用方法改为:粗末,每服三大钱,加生姜大枣煎煮,去渣服用。
不算姜枣,其他五味药平均每味用量不到3克。
总之,实际用量绝不是现今十几克、几十克的大剂量。
宋时用量与当今用量,那个更贴近汉唐时的实际用量,阅者思索。
再则,明时李时珍说过:汉唐时的一两相当于今之一钱(大意如此),也是佐证。
对于经方中用法为三服者,一两可以折算为一钱;再服、顿服者,可以增加2-3倍。
(引用:“近世章太炎以汉五株钱考证,每两约当今三钱,则原方三两,一剂当得九钱,再以分温三服折之,每服亦仅得三钱耳。
由是观之,原方三两,今用三钱,于古法正无不合也。
”)时方:粗略一看,宋、金、元、明期间的时方,大多每味药用量也就几克。
比如宋时四君子汤,四味药各等分,锉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服。
折算为每味药用量也就1.5克(半钱)。
金元时的补中益气汤,黄芪量最大,不过为一钱,其余都是几分(也就是大多不到1克),用法也是锉末、水煎、去渣服用。
明时归脾汤,用量都是3克-1.5克,而且不锉末,直接水煎服。
以上均为平和的补益之品,用量都如此之小。
攻伐之品用量就更小了。
比如防风通圣散,17味药,每服二钱,锉末、水煎服,平均每味药不过零点几克。
清朝,用量似乎有大增的迹象。
即便如此,温病学处方用量也多为几钱几分。
比如银翘散,9味药共杵为散,每服六钱,水煎服,平均每味药用量也就2克。
临床常用中药的剂量
临床常用中药的剂量1钱=5g1两=50g1两(16进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
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
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
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3.72克。
从1979年1月1日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两、钱、分”等。
但是现在的一些中药方(尤其是传统中药方)以及一些食谱的计量单位还习惯沿用‘两、钱、分’。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 以下升阳助火。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中药剂量学向大
中药剂量学向大中药不传之秘:几十种中药不同量效果不同的用法,珍藏备查!药师常说6小时前·医院汤剂颗粒药师导读:以下药物为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各组药物不同量的不同用法,临床以供参考。
但药物虽好,可还是要辩证哦!附子: 1 枚-轻量-阳虚 2~3 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嗳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
赤芍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门脉压。
白芍6~30 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30~45 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
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
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2g
灵芝
6-12g
鱼腥草
15-25g
麦芽
10-15g
忍冬藤
9-30g
狗脊
6-12g
远志
3-10g
鸡内金
3-10g
泽兰
6-12g
赤石脂
9-12g
鸡血藤
9-15g
泽泻
6-10g
赤芍
6-12g
鸡冠花
6-12g
降香
9-15g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细辛
1-3g
香橼
3-10g
地骨皮
9-15g
木瓜
6-9g
石斛
6-12g
地黄
10-15g
木香
3-6g
石榴皮
3-9g
熟地黄
9-15g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地榆
9-15g
花椒
3-6g
青风藤
6-12g
芒硝
6-12g
芥子
3-9g
青葙子
9-15g
地锦草
9-20g
苍术
3-9g
青蒿
6-12g
西红花
9-15g
马鞭草
5-10g
玉竹
6-12g
半边莲
9-15g
王不留行
5-10g
甘松
3-6g
半枝莲
15-30g
天冬
6-12g
甘草
2-10g
丝瓜络
5-12g
天花粉
10-15g
艾叶
3-9g
老鹳草
9-15g
天竺黄
3-9g
石韦
6-12g
地龙
5-10g
天麻
3-10g
石决明
6-20g
地肤子
9-15g
天葵子
9-15g
石菖蒲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母丁香
1-3g
木贼
3-9g
石膏
15-60g
人参
3-9g
木通
3-6g
龙胆
3-6g
九香虫
3-9g
五味子
2-6g
北沙参
5-12g
三七
3-9g
五倍子
3-6g
仙鹤草
6-12g
三棱
5-10g
太子参
9-30g
白及
6-15g
大血藤
9-15g
车前子
9-15g
白术
6-12g
大黄
3-15g
1-5g
制何首乌
6-12g
郁李仁
6-10g
竹茹
5-10g
伸筋草
3-12g
郁金
3-10g
元胡
3-10g
皂角刺
3-10g
虎杖
9-15g
自然铜
3-9g
佛手
3-10g
昆布
6-12g
血竭
1-2g
谷芽
9-15g
知母
6-12g
合欢皮
6-12g
谷精草
5-10g
垂盆草
15-30g
决明子
9-15g
龟甲
9-24g
使君子
9-12g
南沙参
9-15g
秦艽
3-10g
浮萍
3-9g
枳壳
3-10g
秦皮
6-12g
通草
3-5g
枳实
3-10g
莱菔子
5-12g
预知子
3-9g
柏子仁
3-10g
莲子心
2-5g
桑叶
5-10g
栀子
6-10g
莲须
3-5g
桑白皮
6-12g
枸杞子
6-12g
莪术
6-9g
桑枝
9-15g
柿蒂
5-10g
荷叶
3-10g
桑寄生
9-15g
威灵仙
车前草
9-30g
白头翁
9-15g
大腹皮
5-10g
瓦楞子
9-15g
白芍
6-15g
大蓟
9-3-10g
山茱萸
6-12g
牛膝
5-12g
白前
3-10g
山药
15-30g
升麻
3-10g
白扁豆
9-15g
山慈菇
3-9g
姜黄
3-9g
白蔹
5-10g
川木通
3-6g
化橘红
3-6g
白鲜皮
5-10g
川贝母
白果
5-10g
两头尖
1-3g
马钱子
0.3-0.6g
生半夏
外用适量
吴茱萸
2-5g
制天南星
3-9g
法半夏
3-9g
附子
3-15g
生天南星
外用适量
姜半夏
3-9g
苦杏仁
5-10g
木鳖子
0.9-1.2g
清半夏
3-9g
苦楝皮
3-6g
巴豆
外用适量
朱砂
0.1-0.5g
金钱白花蛇
2-5g
京大戟
1.5-3g
制草乌
1.5-3g
南鹤虱
3-9g
牵牛子
3-6g
鸦胆子
0.5-2g
急性子
3-5g
狼毒
外用
常山
5-9g
蛇床子
3-10g
猪牙皂
1-1.5g
商陆
3-9g
绵马贯众
5-10g
斑蝥
0.03-0.06g
硫黄
1.5-3g
蜈蚣
3-5g
蒺藜
6-10g
雄黄
0.05-0.1g
蕲蛇
3-9g
中国药典中药规定用量
有毒中药材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3-10g
徐长卿
3-12g
珍珠母
10-25g
香薷
3-10g
凌霄花
5-9g
荆芥
5-10g
重楼
3-9g
高良姜
3-6g
茜草
6-10g
禹余粮
9-15g
拳参
5-10g
荜茇
1-3g
胆南星
3-6g
粉萆?
9-15g
草豆蔻
3-6g
胖大海
2-3枚
益母草
9-30g
草果
3-6g
独活
3-10g
益智仁
3-10g
茵陈
6-15g
姜黄
6-10g
桂枝
3-10g
桑椹
9-15g
厚朴
3-10g
桔梗
3-10g
桑螵蛸
5-10g
砂仁
3-6g
桃仁
5-10g
黄芩
3-10g
韭菜子
3-9g
夏枯草
9-15g
黄芪
9-30g
骨碎补
3-9g
柴胡
3-10g
炙黄芪
9-30g
钩藤
3-12g
党参
9-30g
黄连
2-5g
香附
6-10g
鸭跖草
15-30g
黄柏
3-12g
香加皮
3-10g
浙贝母
5-10g
茯苓
10-15g
前胡
3-10g
娑罗子
3-9g
茺蔚子
5-10g
首乌藤
9-15g
海马
3-9g
胡芦巴
5-10g
穿山龙
9-15g
海风藤
6-12g
胡黄连
3-10g
穿山甲
5-10g
海金沙
6-15g
胡椒
0.6-1.5g
穿心莲
6-9g
海螵蛸
5-10g
荔枝核
5-10g
络石藤
6-12g
海藻
6-12g
3-10g
丹参
10-15g
白薇
5-10g
川牛膝
5-10g
乌药
6-10g
瓜蒌
9-15g
川芎
3-10g
乌梢蛇
6-12g
瓜蒌子
9-15g
女贞子
6-12g
乌梅
6-12g
瓜蒌皮
6-10g
小茴香
3-6g
火麻仁
10-15g
冬瓜皮
9-30g
小蓟
5-12g
巴戟天
3-10g
玄明粉
3-9g
马勃
2-6g
水牛角
15-30g
玄参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
药典规定用量
土荆皮
外用适量
水蛭
1-3g
全蝎
3-6g
土鳖虫
3-10g
甘遂
0.5-1.5g
红大戟
1.5-3g
大皂角
1-1.5g
北豆根
3-9g
芫花
1.5-3g
山豆根
3-6g
仙茅
3-10g
鹤虱
3-9g
制川乌
1.5-3g
白附子
3-6g
苍耳子
3-10g
川楝子
5-10g
3-6g
射干
3-10g
黄精
9-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