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概括分析内容资料讲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重难点14:文言文阅读之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解析版)
重难点14:文言文阅读之文本内容的概述与分析(解析版)一、考情一览二、命题趋势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设误类型是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扩大范围等1.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
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2.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3.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4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的方式。
一、设问形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二、解题方法1.通读全文,弄清文本内容整体快速阅读,扫清文中障碍,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总观总览。
2.审清题干,明确锁定区域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
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3.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对在理解与分析选文内容的过程中,先读选项,然后将选项中的每句话在锁定的原文区域中一一比对。
要特别注意难懂字词的理解,还要注意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看是否存在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错误。
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分析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4.回文检验,整体考虑作答做出初步判断后,考生应回看题目和内容,检查判断是否有误;再从文章内容的整体上排除错误选项,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正确作答。
(2023新高考I卷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第一步,先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文言文概括分析技巧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原文] (2015·全国卷Ⅱ)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 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 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 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 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 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 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 知复何言!”乃遇害。
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
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分析: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
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
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
[选项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
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
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 )
分析: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以致宇文化及杀害
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由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
文言文之分析与概括
文言文复习之分析与概括一、巧用概括分析题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特点:1.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因此,根据选项设置的特点,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破解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
二、巧解概括分析题——比对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三、重温试题细化方法——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找出选项错误之处。
(一)1、2012全国卷选项A.萧燧suì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主持考试)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2、2016年高考模拟卷选项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
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原文: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
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
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
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
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3、2017年高考模拟卷选项D:胡灐屡任要职。
他在将近六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太子太傅、太保等官职。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一、考查类型1.概括内容要点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
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2.概括人物特点此类题目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
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
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多方位概括,力求立体丰满。
3.探寻事件原因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4.概括观点态度“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
在一般的传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在论说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5.分析评价内容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
文言文归纳主要内容(精讲篇)
文言文归纳主要内容(精讲篇)归纳主要内容(精讲篇)“归纳中心要点”是对所阅读的文言文(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归纳”,是说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或内容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浓缩表达,或者对给出的表达作出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
“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对一篇文章的测试(命题和解答)总有影响和制约。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综合和整理的过程。
二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基本内容为基础。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归纳,或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或说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或说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说出某个事件发展所导致的结果等。
热点题型在考查“归纳主要内容”的考点时,试题分别一般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呈现。
○例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9题。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选文《满井游记》,答案C)○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5 .从这两则选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4分)附答案:德行高尚,言行一致(“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见识过人(阻止陶丘洪帮助王芬废帝之事);名士高风(巧妙的谢绝部下和百姓送的礼物)。
高考文言文分析概括(一)
——分析与概括(一)
考点解说
• 分析综合文章的内容,包括三个考点: • 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 • 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最后两题: • 一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
一组是”; • 二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前者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试题,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
例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998年22题)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 生前官爵奉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 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 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 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绝食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 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 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 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 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
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贤良聪明
的固然引人赞扬宠爱,愚昧蠢笨的也应该加以同
情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厚待、看
重他,却反而会给他造成灾祸。)这样的议论,
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例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 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
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也。
如是弗定,则非与人..十年矣。
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
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
”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
”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案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教案南宁市三十三中语文组阳春教学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教学重点: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教学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考纲考题分析进入高三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套题,进行了那么多次月考,同学们都说文言文阅读很难,而文言文阅读3题选择题里,分析归纳题又是一个难点,在全国卷里常常设在第10题。
题型大致是这样: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
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
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阶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
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
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考试大纲要求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这一题常常让同学们云里雾里,搞不清状况。
就上次一模分析归纳题,我们班只有19个同学作对这题,还有60%的同学在这题丢分。
同学们普遍反映,读过去,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一对照答案,感到这题出得也太巧妙了。
那么,对于分析归纳题,出题者有没有出题的规律呢?答案是,有。
今天我们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分析归纳题的设题陷阱以及对策。
《文言文语意概括分析》精品PPT
五、比对增删的范围词或程度词及其他类的词语——避免以偏 概全(或遗漏要点)
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 概全或遗漏要点等陷阱。
答案:6.以偏概全。选项“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中的“都” 太绝对化了,因为也有“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而“皆贺 之”。
7.归纳不完整。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遇到那些贤能的教 官和诸生),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
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 声未彰。
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
原文:英宗即位,先是,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 藏经》。帝在上都,使左丞速诏澄为序,澄曰:“撰为文辞,不 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会帝崩而止。(节选自《元史·吴 澄传》) 选项:吴澄性格耿直,敢于直言。世宗搜集善本书籍,加黄金封 面,刻印佛教《藏经》,令吴澄作序。吴澄据理反驳,后因群臣 齐谏而止
“概括分析题”解答步骤:
细读选项表述 快速圈定解答区域和具体出处 比照选项与原文相应语句的异同
关键:注意选项的转述是否等值
熟知错误类型:
从5个角度思考、从10个设误点上判 断
答题技巧
比对角度 角度一:比对人物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角度四: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角度五:比对关系
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言。
三、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 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 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 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答案:张冠李戴,“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错误, 应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担任“奉朝请”的是崔慰祖。
第11讲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与概括命题组长划重点之《论语》十二章考点讲与练(学生版)
第十一讲: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命题组长划重点之《论语》十二章考点讲与练(学生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础字词和文言现象,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深度解读文言文内容,进行真题训练,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现象,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深度解读文言文内容,进行真题训练,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完成下面谐音接龙,相通的两个字可以谐音:断丝香惜言又鹿为(二)文化常识1.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被称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2.《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通过《论语》,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而“五经”则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3.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基础字词1.重点实词(1)子.曰:(先生,指孔子)(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3)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诚信)(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6)不逾.矩:(越过,超过)(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9)人不堪.其忧:(忍受)(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11)饭.疏食饮水:(吃)(12)曲肱.而枕之:(胳膊)(13)逝者如斯.夫:(斯:这,指河水)(14)不舍.昼夜:(舍:舍弃)(15)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16)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17)吾十有.五:(“有”同“又”)(18)可以为.师矣:(做)2.虚词总结(1)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然后,就)(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连词,表顺承,然后,就)(3)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但、却)(4)为人谋而.不忠乎:(连词,表转折,但、却)(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但、却)(6)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却)(7)为.人谋而不忠:(介词,替)(8)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的内容)(9)知之.者:(代词,指学问和事业)(10)传不习乎.:(相当于“吗”)(11)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4.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文言文分析概括【范本模板】
文言文分析内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和观点态度题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
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1、曲解词义2、对象错位3、时序倒置4、事件杂糅5、无中生有6、表述失度一、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辽宁卷)[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
该句中“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为“相知、相识",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
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解析】原文“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
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下”是“低于,等次或品级低”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服从于他。
如: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全国卷)【解析】原文对李广引刀自刭原因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该项的出错点就落在对该句中“对"的理解上。
“刀笔之吏”是古代掌刀笔、管文书的小吏,他们负责作审讯的记录,而不负责去替人辩护。
所以,此处的“对",应理解成“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命题人却故意曲解成了“请(刀笔之吏)辩护”。
如:B.大公鼎在沈州改革乡规,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百姓都顺服他。
文言文语段概括分析
吴祐在父亲 去世后,安 于清贫,边 放猪边吟诵 经书,不为 人言所动。 后与黄真一 起被举荐为 孝廉,并被 人称赞为清 廉有节操。
答案:“后与黄 真一起被举荐为 孝廉,并被人称 赞为清廉有节 操”错,由原文 中的“真后亦举 孝廉,除新蔡 长,世称其清 节”可知,黄真 是在吴祐之后被 举荐为孝廉的, 而且只是他被人 称赞为清廉有节 操,没有涉及吴 祐。
比对结果
答案:
对应选项(仔细 比对角度 原文(认真阅读原文) 比对选项)
崔慰祖字悦宗,清 河东武城人也。父 庆绪,永明中,为 梁州刺史。慰祖解 1.比对人 褐奉朝请。父丧不 物—— 食盐,母曰:“汝 防张冠李 既无兄弟,又未有 戴 子胤。毁不灭性, 政当不进肴羞耳, 如何绝盐?吾今亦 不食矣。”慰祖不 得已从之 崔慰祖出身官 宦家庭,为人 孝顺。他的父 亲曾担任梁州 刺史、奉朝 请。父亲去世 后他坚持不吃 盐,在母亲的 劝说下他改变 了这种做法。
吴祐在父亲 去世后,安 于清贫,边 放猪边吟诵 经书,不为 人言所动。 后与黄真一 起被举荐为 孝廉,并被 人称赞为清 廉有节操。
答案: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 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 年十二,随从到官。„„及 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 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 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 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 2.比对时 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 间—— 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 防时序 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 错乱 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 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大守 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 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 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 节。
成遵聪颖好 学,终能脱颖 而出。他自幼 聪敏颖悟,勤 学不辍,苦于 当地先辈中没 有教授应试科 举文的人,后 因受县尹杨惠 赏识得以赴京 师深造,考中 进士。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内容,把握主旨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内容,把握主旨【开篇导语】文言文中对于概括内容,把握主旨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推理,说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对材料内容进行评论等。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积累一些经典句子,更要了解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刻画了什么人物,叙述了什么事件,阐述了什么道理。
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得到的启示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
【典例呈现】(2022・四川达州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
(用原文回答)2.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考点解析】考点一概括内容[思维轨迹]例题中的第1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整体内容的把握和概括。
2021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及翻译题讲解附专题精练
2021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及翻译题讲解附专题精练一、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经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比对分析法”是解答此类试题最有效的方法。
(一)比对角度1.比对时间、地点2.比对人物3.比对关键词语4.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5.比对关系二、文言文翻译题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句句通顺。
2.翻译找准“四大”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句意3.注意译准“4种特殊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多义词4.注意译准“5类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固定句5.熟悉“4类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6.熟悉“7类被动句”:类型例句“于”字句:谓语+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见”字句:见+谓语或:见+谓语+于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受”字句: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为”字句: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为……所”“为所”句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①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7.熟悉“9类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奈何?奈……何?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何所……?所……的是什么?如……何?对(把)……怎么办(样)?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与……相比,谁更……?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2)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哉(也)?怎么能……呢?何……为?为什么要……呢?何必……呢?还要……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之何……?怎么能……呢?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庸……乎?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不亦……乎?这不是……吗?……非……欤?……不是……吗?顾……哉?难道……吗?岂独……耶(乎、哉)?难道……吗?(3)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一何何等,多么直……耳只是……罢了(4)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无乃……乎(与)?恐怕……吧?只怕……吧?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其……欤!岂不是……么!……庶几……与(欤)?……或许……吧?(5)表示选择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邪(耶)?其……邪(耶)?是……呢,还是……呢?(6)表示陈述语气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比及等到……的时候(7)表示假设关系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自非如果不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8.表示转折关系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虽然虽然这样,(但);即使如此(9)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乃怎么这样既……又……又……又……且夫再说,而且是故所以,因此是以所以,因此,因而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未尝从来没有,不曾何者、何则为什么呢?谓之称他(它)是,说他(它)是;称为,叫作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以故,以……故所以,因为……的缘故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作……,把……作(为)……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之谓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就是,说的就是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附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太常。(节选自《宋书与选项相对应的原文
2、 仔细比对,准确辨析
• 技巧一:结合选项进行分层阅读;快速找准比对范围 • 技巧二:重看“具体行为事例(分析)” • 技巧三: 把握比对关键点,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比对关键点(一)比对关键词(多为实词)——防曲解文意
• 【例题】 2016年(新课标 I)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 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 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 原文: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 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币振 之。
B 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
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 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
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 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 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
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 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
【现场练兵】 •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 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 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 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
比对关键点(二)比对添加内容——防无中生有
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 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
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 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
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
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 们见后无不感叹。
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
• 【例题】 2014年(全国大纲卷)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 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 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 他官员一同谏诤。
正确的一项是(3分) 4. 人物性格和情感。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
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 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 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
二、考查题型及命题特点
• 2017年(新课标Ⅰ)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 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 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 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
(二)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多在“具体行为事例(分析)” 设误。
• 2015年(新课标 I)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 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 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 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 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
一、考纲说明
• 3.分析综合 •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4.鉴赏评价 •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考查题型及命题特点
(一)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
•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1.人物行为举止特点;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23的.. 人人概物物志道括向德和和品分思行想和析主聪,张明不;才智;
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
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 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
C 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 赏识,称为微子。
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
D.弘微事兄如父,临
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 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
D 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
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 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
“ 关(亲。三戚”争 十)财 年四, ,为 卒个鄙,选之 时甚 年项。 四的今 十分 二顺多 ,序共 上少 甚一,痛般不惜与至之有,选乏使文,二身卫各死千节之人后营内,毕容岂葬复事的见,先追 后乡宅顺君,死他序,一留无一下所致巨取万。资财、园
二、考查题型及命题特点
• 2016年(新课标 I)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 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 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 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 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
文言文复习专题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一、考纲说明
•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 1.识记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 2.理解 • 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⑶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 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A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
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 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
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 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 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