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 原文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苏轼,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解析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2020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苏轼传》翻译及注释
2020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苏轼传》翻译及注释苏轼字(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在20岁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在15岁举行及笄之礼时取字。
古人认为,名卑字尊。
成年自己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教)以书,闻(听到)古今成败,辄(就)能语(说)其要(关键、要领。
)。
嘉佑二年(年号。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改用民国纪年。
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庙号与谥号均是其死后的名号。
),试礼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考试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教育部。
长官为礼部尚书。
),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中乙科,后以书见(拜见。
)修,修语(告诉)梅圣俞曰:“吾当避(避让、退让)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去世),赠(指对死者追封爵位)光禄丞。
既除丧(又为“除服”,守孝期满,除去丧服),还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评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期间),每因(按照)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安宁)。
徙(改任)知密州。
司农行(实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判罪。
《苏武传》:“会论虞常”。
)。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犯……罪。
),若(假如)自朝廷,谁敢不从(服从)?今出于司农,是(这)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姑且)徐(慢慢地。
)之。
”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暂时代理)知(主持,掌管)礼部贡举,会(恰逢)大雪苦寒,士坐(坐在)庭中,噤(因冷而哆嗦)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名词用作动词,发挥技能),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宋史·苏轼传(《宋史》列传第九十七 )译文1
宋史·苏轼传(《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译文1新高考新视野2010-04-12 07195cc149a20100hwsi《苏轼传》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译】服母丧。
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
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宋史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生于仁宗嘉祐二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年六十六。
苏洵子,苏轼、苏辙兄弟皆以文学著称。
苏轼幼而聪慧,不类常儿。
及长,博学多才,善属文,工书画。
仁宗嘉祐二年,举进士,对策直言极谏,得第二甲第一名。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未几,召为集贤院学士。
神宗熙宁元年,苏轼上书言事,论新法不便,出为杭州通判。
明年,移知密州。
三年,改知徐州。
四年,徙知湖州。
五年,以直言极谏,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筑东坡雪堂,以诗酒自娱。
哲宗元祐元年,召还京师,为翰林学士。
时司马光为相,欲行古法,苏轼上疏,极论其非,司马光不听。
元祐二年,迁兵部尚书。
四年,出知颍州。
五年,迁礼部尚书。
六年,知扬州。
七年,复召为翰林学士。
绍圣元年,苏轼以罪贬惠州。
二年,移儋州。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移廉州。
四年,移永州。
五年,移岳州。
六年,移溧阳。
七年,移颍州。
八年,移扬州。
十年,移杭州。
十一年,移颖州。
十二年,移杭州。
十三年,移颖州。
十四年,移扬州。
十五年,移杭州。
十六年,移颍州。
十七年,移扬州。
十八年,移杭州。
十九年,移颖州。
二十年,移扬州。
二十一年,移杭州。
二十二年,移颖州。
二十三年,移扬州。
二十四年,移杭州。
二十五年,移颖州。
二十六年,移扬州。
二十七年,移杭州。
二十八年,移颖州。
二十九年,移扬州。
三十年,移杭州。
三十一年,移颖州。
三十二年,移扬州。
三十三年,移杭州。
三十四年,移颖州。
三十五年,移扬州。
三十六年,移杭州。
三十七年,移颖州。
三十八年,移扬州。
三十九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四十年,移颖州。
四十年,移扬州。
四十年,移杭州。
高二语文拓展阅读《宋史·苏轼传》原文及译文
高二语文拓展阅读《宋史·苏轼传》原文及译文他的一生大致可分四个时期:(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4)远谪惠、儋时期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亦即熙丰变法时期。
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出离中央、历任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杭州是他诗歌创作热情高涨期;密州是他词的创作步入繁盛期)、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等事件。
熙宁初年,苏轼在朝任职,因改革思想与王安石变法主张多有不合,请求外调。
在外任期间苏轼也改不了坦诚相言的习性,写诗对新法实施中暴露出来的弊端进行讽谏,遭新党中小人的陷害,被逮入御史台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出狱后被贬谪黄州,本州安置,形同流放。
从此,苏轼的生活、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
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写下了不少代表作;同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变得更超脱、更旷达。
在黄州期间他带着家人在城东开荒,自食其力,自号“东坡”。
年)二年,还朝。
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
四起草诏令,称为内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昭文馆、集贤院、史馆为三馆。
另有广文、太学、律学三馆,为中央教育机构,亦称三馆)议。
轼上议曰:【译】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朝廷。
王安石执政,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
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
苏轼上折发表议论说:侍郎为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
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多指河流改道),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译】求得人才的道路,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实际。
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朝廷有注重实际的政策,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我以为人才还有余。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导读: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2020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文言文《苏轼传》注释
2020年全国高考I卷语文文言文《苏轼传》逐字注释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倒装,以书授之】,闻古今成败,辄嘉祐二年【1057年】,试(于)礼部【状语后置句。
客户部:官署名。
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
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主司【指科举的主试官】欧阳修惊喜,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皇帝主持】中【考中】乙科【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
后以(用)书【书信】见【谒见】修,修语【告诉】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使之)出一头地【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
后以之比喻高人一着】。
”洵卒,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光禄丞。
既【……以后】除丧【守丧期满,脱除丧服】,还朝,以【以……身份】判官告院(任安石创行【首创并施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不利,弊端】。
新政日【一天天地】下【下达】,轼于其间【期间,某一段时间】,每因【凭借】法以【来】便【使……司农【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行【推行】手实法【手实法亦称“首实法”。
唐宗时官府令民户自报田地和财产作为征税依据的办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因犯……罪或错误又:入罪,定罪),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制订律令】也(判断句)。
”提举官惊曰:“公姑【姑且,暂且】徐【慢慢地】(图)之。
”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损害】民,罢【废除】元佑元年,轼以【凭借……身份】七品服【古代表示官吏等级的、型制颜色不同的公服】入侍【侍奉】延和【延和殿】,即赐银绯【银印红绶】,迁【升任】中书舍人【官名,宋时不担任实职】,三年权知【代掌某官职。
权:暂代官职】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因冷而哆嗦】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之)得尽技【使技尽,充分发挥】巡铺【宋代贡院内设巡铺所,纠察举人应试时是否遵守场规、有无舞弊情事】内侍【太监】每(常常)摧辱举子且持【抓住】暖昧【模糊】单词【单一言辞】诬之以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者所(被动句)恨【忌恨】。
《宋史苏轼传》全篇翻译及注释
《宋史苏轼传》全篇翻译及注释《宋史苏轼传》全篇翻译及注释。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苏轼,字子瞻,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6)腊月十九日卯时,卯时是指太阳冉冉升起的那段时间,早晨5点至7点。
仿佛标志了一个古代的文学巨星伴随着朝阳已然诞生。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自1912年民国以前,古代的正史和文章采用农历纪年,所以我们在表达古代人物出生年月日的时候,还是应当农历纪年为主,或者使用年号。
【1】古代,人物的字就是别名,是对名字的补充或解释。
因为苏轼名字的“轼”是指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左传·庄公十年》里记载: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瞻是往上或往前看的意思,《尔雅》记载:瞻,视也。
所以,苏轼名轼,字子瞻。
苏子瞻是苏轼号东坡居士前被人称呼最多的名称。
【2】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眉山县的名字是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由通义县改称眉山县,是西川路眉州治所。
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
作者也想说明一下,因为古代地区在不同朝代、不同皇帝、甚至同一年份都可能有不同的行政区划,沿革的历史极其复杂,我们在阅读历史资料的时候,只需要知道它大概的方位、属于今天哪一个省市基本就足够了。
千万不要为了争论具体的地点而产生议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zhé)能语其要。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在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每当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苏轼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这里的辄表示往往、总是的意思。
【1】苏洵(1010—1066),苏轼、苏辙父亲,北宋著名文学家。
【2】程氏(1011—1057),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生三男三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pāng),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有一次,母亲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不禁发出感慨,苏轼便向母亲问到:“轼儿如果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母亲您觉得怎样?”母亲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范滂是东汉桓灵两帝时期的大臣,因弹劾权贵、反贪治腐而受到宦官诬陷,最后郁郁而终。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注释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注释原文: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注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_、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译文:您收回这个命令。
”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
当时王安石正在创制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
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
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单于使卫律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单于使卫律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苏轼传文言文翻译晋书
嘉佑二年,试礼部。
时文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服除,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
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必为国家栋梁。
”苏轼,博学多才,涉猎经史,擅长诗词歌赋。
他善于思考,文笔流畅,被誉为“文章巨匠”。
在政治上,他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关心民生疾苦,深受人民爱戴。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尤以诗词最为突出。
他的诗词,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流传千古。
其中《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更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在书法上,苏轼也颇有造诣。
他的书法,笔力遒劲,气势磅礴,被誉为“苏体”。
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视。
在绘画上,苏轼也颇有成就。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最为著名,意境深远,线条流畅,富有诗意。
他的画作,被誉为“东坡画派”。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
他关心民生,敢于直言,不畏权贵,深受人民爱戴。
总之,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品德高尚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生平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苏轼传翻译及原文
苏轼传【原】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译】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原】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译】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1—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
”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原】丁母忧。
五年,调福昌主簿。
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译】服母丧。
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
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
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
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苏轼传原文及翻译和注释苏轼传原文是: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苏轼传原文翻译是: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宋史苏轼传翻译苏轼传读后感
宋史苏轼传翻译苏轼传读后感苏轼是古代知名的文人,他一生又是有什么样的事迹呢。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史苏轼传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宋史苏轼传原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殿试中乙科。
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宋史苏轼传翻译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B 殿试的主持者应为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 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 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早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 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婧笑怒骂之 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2 C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有误,原文是“轼请于朝,免本路上 供米三之一,不是苏轼减免的,而是上奏皇上减免的。另外“同时……”错,是第二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馕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减价”“粜”“馕粥”“遣使挟医”“活”各1分)
元祐元年,苏轼穿戴七品官服入延和殿侍奉皇帝,(哲宗)立即赐给苏轼银印红绶,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 代礼部贡举。适逢大雪纷飞十分寒冷,参加贡举考试的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冷得说不出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 得以施展自己的全部才能(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常侮辱应试的举人,并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 陷为罪状,苏轼全部上奏朝廷赶走了他们。元祐四年,因为积久评论政事,苏轼为当权大臣所恼恨。苏轼担心不被大臣宽容 ,请求出任地方官,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到了杭州,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 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稠粥 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水陆交会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 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办起治病场所,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 有病的百姓。徽宗即位,经过三次大赦,苏轼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为朝奉郎。苏轼从元祐以来,不曾因为每年的考课要求 升官,所以他的官职停止在此。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逝世。苏轼以父亲苏洵为老师学习写文章,而文学才能得 自天赋。苏轼自己曾说:“写文章好比行云流水,开始时没有一定的形态,但是文章要常行在它所应当行的时候,止在它不可 以不停止的地方。”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辞句,也都可以写下来诵读。他的文章广大深沉光芒四射,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 也很少有(像他那样的文章)。
苏轼传 原文阅读及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说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
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书见信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
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
守孝期满
常常
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
掌管,做……的知州
罪责
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
,罢之。
不久之后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银印红绯绶,迁中书舍人,三暂年时权代知理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
口袋
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
天,尝自谓:“作一年文的如劳行绩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向…不…可学不习止。”写文虽章嬉笑怒骂之辞,
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包含,包藏
大概 ,大约 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 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 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 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 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大概也属少见。(“浑涵光芒”,“雄视” ,“盖” “鲜”各1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对于听闻的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关键点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又惊又喜,殿试最终考中进士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 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后来)苏洵去世,朝廷赠他为光禄丞。苏轼守丧期 满后,回到朝廷,担任判官告院(一职)。当时王安石开始颁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便。当时新政天天下达,苏轼在这 中间,每每借行新法之际方便百姓,百姓赖之以得到安定。(后来)调任密州知州。司农推行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官吏以 违反法令论处。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法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遵从?现在出于司农,这是擅自制造法律。”提举 官惊慌地说:“您暂且慢慢施行。”不久,朝廷知道手实法危害百姓,废除了它。
上
供米三之一,
三分之一
复
得
赐
度僧牒,易米
交换
以
救
饥者。明年春
,
又
减价粜tiào常
卖出(粮食)
平
米,多作饘稀zh饭ān
粥药剂,遣
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póu)羡缗得二千,
收集
多余的钱
复发橐tuó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本轼州尽,奏“路逐”和之“州四”都年是,古积代行以政论区事划,单为位当
当轴权者者,所要恨员。 轼 恐 不 见被 容 , 请 外 , 拜 龙 图 阁 学 士 、 知 杭 州 。 既 至 杭 , 大 旱 , 饥 疫 并起作,兴。起轼 请 于 朝 , 免 本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