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海岸与海底地貌
二,海岸的分类
(一)岩岸(山地海岸) 1)里亚式海岸 2)达尔马提亚式海岸 3)狭湾海岸 4)断层海岸 5)喀斯特海岸
(二)沙岸 1,三角洲海岸 2,淤泥堆积平原海岸 3,泻湖岸 4,溺谷海岸 5,三角港海岸
复习思考题
1海蚀地貌有那几种类型? 2,概述泥沙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所形成的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一,海岸地貌
海岸带: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 (一)海蚀地貌 1,海蚀穴 2,海蚀崖 3,海蚀拱桥与海蚀柱 4,海蚀台
(二)海积地貌 1,泥沙横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中立带的概念 1)沿岸海滩:位于中立带上部。 2)滨岸堤: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带附近。 2)水下堆积台:位于中立带上部
2,泥沙纵向移动所形成的海积地貌 1)海滩:在凹形海岸带。 2)沙嘴:在凸形海岸带。 3)连岛沙坝:岸外有岛屿或岬角屏障的
地貌类型. 3.海岸可分为那几个类型?各类型有何特点?
自然地理学 学科
自然地理学学科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宇宙、大地和生命在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是一门以揭示宇宙自然地理模式和规律为基础的综合学科,以其视角研究宇宙的自然地理的空间变化和演变规律。
它是人类早期、复杂的自然资源环境研究的从前,是以宇宙自然地理空间结构、宇宙自然地理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空间和时间联系来揭示宇宙自然地理模式和规律、深入研究宇宙自然地理现象及其变化、演变规律,以及它对人类活动和社会进程和发展的影响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包括宇宙自然地理学、生态地理学、岩石地理学、地貌地理学和生物地理学等几大学科,它们的目的都是揭示宇宙自然地理的空间变化和演变规律,通过观察、测量、实验、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宇宙自然地理现象及其变化、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可能会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宇宙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宇宙自然地理空间结构、宇宙自然地理演变规律。
从宇宙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加深入地解释地球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海洋、河流、湖泊、沼泽、矿物质等物质形态特征及其变化,以及各种气象、地质、地貌、生物、土壤等复杂自然现象,从而有助于揭示宇宙自然地理的模式和规律。
生态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空间的动植物的分布及其空间模式,特别是关于动植物的生态决定机制、发展规律、均衡状态等问题,综合运用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的研究。
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理空间的动植物分布、地理生态系统建构及变化机制、植物分布类型和格局、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关系等。
岩石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其研究着重于岩石结构、岩石性质、岩石层序、岩石地层结构及其空间演变规律,以及岩石类型、构造、变质作用、岩石聚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它着重于岩石的地理空间结构及其变化,以揭示大地地质演变的规律,并以宇宙自然地理演变规律为指导,研究宇宙自然地理空间结构。
自然地理学 学科
自然地理学学科自然地理学:(一)定义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自然力量如气候、地质活动、生物进化、历史变迁等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特点是强调多学科的协同,其实质是认识自然环境的地理研究。
(二)内容1. 大气环境:主要研究大气环境及天气灾害的关系;2. 水文过程:研究不同水分元素在水循环过程中的转变规律;3. 土壤环境:研究水、气等自然性质如前环境及催化作用;4. 生物环境:研究生物的适应性及物种的分布规律;5. 景观演变:研究地貌演变的历史变化;6. 地理学模型:利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地理领域中各种现象和动态关系。
(三)发展由于自然环境及其特性、复杂性的变化、不断深化的多学科交叉、社会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地理学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着相关学科的发展。
1.自然环境和资源管理:通过社会发展的综合考虑,从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地球自然环境;2.绿色发展:强化绿色经济理念,构建更具生态可持续性的城乡空间结构;3.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环境问题的协调性,探索经济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关系;4.自然灾害分析:积极预测识别自然灾害,建立防控预报等技术,以适应灾害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5.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数学、计算机等数理软件,把地学问题转化为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分析和识别地球大小规模的自然问题;6.环境生态科学:广泛应用生态科学知识到自然地理学,提出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及治理方法。
(四)应用1. 自然地理学主要用于研究和认识自然环境运行规律,为具体土壤及植被配置提供理论基础;2. 用于规划和预测各种天气、气候变化,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3. 用于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研究和评估,以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4. 用于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以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5. 用于环境保护,制定环境治理的政策方案;6. 用于区域统一整体规划设计,促进区域发展和人文繁荣。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陈。
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重点笔记摘抄(3篇)
第1篇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摘抄: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场所。
2.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5. 地理环境规律性:地理环境规律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呈现出的规律性,如地带性、垂直性、周期性等。
6. 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内部的热力、构造运动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7. 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演化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二、自然地理要素1.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具有保温、调节气候、提供氧气等作用。
2.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组成的系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具有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塑造地貌等作用。
3. 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
岩石圈具有塑造地貌、提供矿产资源等作用。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等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对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影响。
6.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自然地理学-第1章
10
➢ 行星的概念
行星
➢ 太阳系八大行星
➢ 小行星 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这个陨石坑 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 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 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 2000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 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 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 米的大坑
2023/4/30
38
纬线
2023/4/30
几条重要的纬线
39
第四节 地理坐标
2 经线与经度
经线圈: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而形成的圆。 特征:1、任意两条经线长度相等,与纬线相垂直。
2、经线指示南北的方向性。 本初子午线: 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穿过伦敦当时 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本初经线是经度为零度的经线。 由此向东向西各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 180°是重合的,通常叫做180°经线, 经度的确定:该地所在精度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面 面角)。沿着纬线进行测量。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构成。
2023/4/30
19
天体组合
天体
星系
星系群
总星系 星系团
2023/4/30
20
二、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 地心论 ✓ 日心说 ✓ 现代观点
✓ 与其他天体的物质能量交换
2023/4/30
21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地形球状的的大地小理及意其义地: 理天意地义
圆方
不同纬度具有不同的太如阳如高度
2023/4/30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
任务是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阐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3、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观察到近代的科学研究。
探讨当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量传递、气候形成等。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特征,如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3、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方时差异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阐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三)地壳1、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解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种类。
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地质构造阐述褶皱和断层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公共基础知识之自然地理学
公共基础知识之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简史人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
但自然地理这一术语始用于17 世纪,至18 世纪后半期已广为流行。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知识积累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19 世纪中期以前,地理学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自然地理知识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记录山川形势、游历探索四方奇胜,进行探险、发现活动等。
早在公元前3000 多年,古埃及人就开始观测尼罗河水位的变化。
公元前5 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在《历史》(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一书中叙述了尼罗河夏季洪水的动态规律,并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以后,亚里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作为土、水、火和气四种基本原质的统一体。
埃拉托色尼计算了地球的周长,用数学方法研究、确立地球表面经纬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数理地理的基础,并且将地球划分出五个气候带。
在欧洲,整个中世纪是封建闭塞和宗教观念统治时期,地理学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
15~17 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时期,人类的地理视野大大地扩展,不但最终证实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和地球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世界大洋,还发现了洋流,确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和对季风形成作出科学解释。
这一时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现象资料,为17 世纪下半叶探讨海陆起源、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等理论问题,以及综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建立了基础。
德国瓦伦纽斯总结了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大量资料,发表了叙述和解释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著作《普通地理学》。
18 世纪法国布丰研究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界中有着巨大的力量,整个地球表面都有人类作用的烙印。
这些都为自然地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准备。
自然地理学 重点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特征、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运行机制。
研究对象: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
研究内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空间与组成结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人地相互作用;评估、预测、规划、管理和调控。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①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②区域性(本质特性、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性)③环境性(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④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功能结构性)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一、定义: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
用系统、综合、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科学。
二、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P9)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包括:①、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②、引力的影响(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是地球沿自身固有轨道运行;太阳月亮引力引起潮汐现象)③、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改变地表环境形成陨石坑与环形山;导致地震;地球表层环境的灾变;岩石圈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④、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包括:①、能量的来源(地热能)②、物质的交换(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板块俯冲等)③、其他环境效应(地震,地核、地幔物质运动与相变导致的地球重力场、磁场的变化等)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一、三大界(无机界、有机界与人文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固、液、气三态物质三、陆地与海洋(陆地系统:山地系统、盆地系统、高原系统、平原系统、丘陵系统海洋系统:洋盆系统、路坡系统、陆架系统、海沟系统、岛弧系统)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特征一、圈层结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二、结构特征:1、垂直分层2、水平分异3、立体交叉4、多级嵌套第五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一、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①、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与人类的诞生②、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③、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④、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⑤、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⑥、地球表层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①、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②、改变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③、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速度④、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⑤、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⑥、对资源的消耗⑦、对环境的影响⑧、对生态的破坏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①、摆正人类自身位置(人类是地表环境的产物、组成部分;地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表环境,应控制在地表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②、建立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③、自然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二、矿物组成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匀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学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地球自转的环境效应:1.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向着太阳的为白天,背着太阳的为黑夜)2.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早一点见到太阳,形成了地方时)3.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地球公转的环境效应:1.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处于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反之相反)2. 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运动,使的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反之相反)3.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公转轨道近似圆形,使得地表温度变化不太剧烈,有利生物生存)。
地球表层系统功能:1.物质传输, 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地球表层系统有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生态系统,地球生态系统不断与大气进行物质的交换,改变了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从而形成并保持着既有还原组分又有氧化组分的混合大气,使得地球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3.支持生命演化和人类生存的功能(四个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表层系统具有支撑人类诞生和演化的功能)。
火成岩概念:指岩浆冷却后(地壳里喷出的岩浆,或者被融化的现存岩石),成形的一种岩石。
也有非岩浆作用的火成岩。
沉积岩概念:是由地表的松散堆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概念: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即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岩石圈的结构:垂直分层: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又称为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又称为硅镁层)。
水平变异:大陆上岩石圈厚,结构层次多,成分复杂;海洋上岩石圈薄,结构层次少,成分相对简单。
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地球
S-L9彗核C碰撞前后的木星红外图像
彗核K与木星撞击后火球从亮到暗的变化
慧木相撞痕迹
月球上的撞击坑
流星雨
❖ 1833年:带来知 识启蒙的狮子座 流星雨
1966年:20世纪最眩的狮子座流星雨
1999年:呈火球状的狮子座流星雨
2002年:在英格兰观看到的狮子座流星雨
三地球
❖ 基本事实 ❖ 银河系和太阳系中98%是由氢和氦气体组成,固
一 宇宙
银河系
10多万光年
❖ 康德的星云说 ❖ 宇宙中的原始弥漫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逐渐凝聚,
形成太阳系内的各天体。
❖ 拉普拉斯星云说 ❖ 旋转的热气体冷却收缩,由于离心力作用形成盘状,
离心力大于引力形成圆环,圆环内分离凝聚成行星。
太阳系
3万光年
气体星球,发光发热,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体物质少于2%。地球中氢和氦很少,铁,氧,硅较 多。
地球形成的均匀吸积假说
❖ 冷星云形成的尘埃集合体。原始的均质地球受太 阳辐射(风)高温的影响,轻的气体被吹到外层形成 类木行星。重的组成地球。高温,熔融,重力使地球 分异形成层圈构造。大气圈和水圈是地幔分离出来的。
❖ 形成层圈 ❖ 构造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的
动
一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般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特
北极上空:逆时针 地球北极上空逆时针
点
南极上空:顺时针 地球南极上空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年:365日5时48分46 秒
速
角速度
度
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 15°/小时
360°/年≈1°/日,随 日地距离变化
自然地理学 一、二章
地球的形状
北极俯瞰图
3. 地球的形状的地理意义
(1)日地平均距离为14 960×104km,这样,就可 以将投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当平行 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 度角将各不相同。 (2)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与地表热状况相 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方向
地球的公转轨道
4.黄赤交角: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 黄道 所在的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黄 道面与 赤道面的交角即为黄赤交角,为23o27`。 赤道和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春分点和秋分 点。 地轴的倾斜方向固定不变,因此,太阳光只 能直 射地球上南纬23o27`和北纬23o27`之间的 地方。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使太阳光线直 射范围在 23o27` N和23o27` S之间作周期性变动, 从而形 成了四季的更替。 5.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如下图所示
第四节
地理坐标
一 纬线与纬度 纬线: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 和地表相交而成 的圆,就是纬线。所有纬线都 相互平行,赤道 是最大的纬圈。纬度:一地的 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 的夹角。
二
经线与经度
经线圈:所有经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 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 包 含两条相差180o的经线,一条经线则只 是一个 半圆弧。
太阳高度角和辐射强度
地轴的倾斜
阳光与地轴
冬至与夏至
三 岁差,章动和极移
1.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 西移, 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 过春分点,这 就是岁差。如下图所示- -地轴的旋进
2.章动:月球,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不 断变 动的,因而引力方向也不断变化。太阳每 年两次, 月球则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 就在地轴旋 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 摆动,使地球 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 叶边形的锥面, 而非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 上的这种短周期摆 动叫做章动。 3.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真正的极 点位 置经常发生变化,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 旋转, 这种现象就是极移。极移实际上就是地 球的自由 章动。
综合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绪论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3)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3)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4)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了解)(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①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a.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b.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
c.封建社会——地理学停滞不前,借助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地理视野。
《马可·波罗游记》②地理大发现:“三个主要事件”——东南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路的开辟以上探险活动,大大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基③古代地理学的特点:a.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博杂派”和“宇宙派”(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①地理学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a.“博杂派”——人文地理学;代表人物:卡尔·李特尔;代表作:《地学通论》,主要成就:“地理环境决定论”;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冯·洪堡;代表作:《宇宙》;主要成就: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创立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发现了自然地理规律;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②地理学分化时期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a.“博杂派”——人文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代表人物:拉采尔、赫特纳b.“宇宙派”——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代表人物:李希霍芬、道库恰耶夫(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①景观学派与普通自然地理学派a.景观学派—代表人物:帕萨格主要观点:景观是个自然要素有规律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性的地段;景观是自然带的组成部分,而自然带是同一类景观分布占优势的地域,亦即景观带;景观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知识点汇总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
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
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以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的。
地动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①地球自转的环境效应: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②地球公转的环境效应: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特征: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岩石圈1、岩石圈:地球圈层之一,包括整个地壳和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岩石圈的组成:化学元素组成,矿物组成(石英,云母)岩石组成(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3、沉积岩:是由地表的松散堆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石4、沉积岩的分类:1)碎屑岩类:由碎屑物经胶结而成。
按成因可分为火山碎屑岩和正常碎屑岩两种。
火山碎屑岩是介于火山岩与普通沉积岩之间的过渡岩类。
正常碎屑岩是指母岩机械风化的碎屑经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
2)黏土岩类:由大量黏土矿物和其他细微物质组成.泥质结构,是介于碎屑岩与生物化学岩之间的过渡类型。
3)生物化学岩类:绝大多数的生物化学岩是在海相或湖相环境中由化学或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物质组成的,具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成分较为单一,种类繁多。
5、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6、地震:大地发生突然的震动7、局地构造地貌:在大地构造格局与区域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地貌。
8、局地构造地貌分为:①褶曲地貌:单斜地貌、背斜谷和向斜谷、背斜谷和向斜山、顺向河与次成河、穹窿地貌②断层地貌③火山地貌大气圈1、大气的成分:氮、氧、氩、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2、大气圈的结构:(1)垂直分层(2)水平分异和季节变化3、大气的运动(1)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中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的力。
自然地理学概念
自然地理学概念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大气系统、地球的水体及生物群落等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概念,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概念:
1. 地貌: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岛屿等。
2.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地壳变形等现象。
3. 气候学:研究地球大气中的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包括气温、降水、气压、风力等。
4. 水文学:研究地球上的水体,包括地下水、河流、湖泊、冰川等,以及水循环和水资源管理。
5.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相互作用,包括生物群落、物种演化、生态系统等。
6. 土壤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土壤形成、性质和利用,以及土壤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7. 环境地理学: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土地利用、城市化、环境保护等。
这些概念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Natural Geography(070501)●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自然地理专业基础理论素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独立工作和研究能力、适应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1、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Urban Ecology2、城市环境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 of Urban Environment(三)学制三年(四)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1)学位公共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哲学Philosophy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2)学位基础课:现代自然地理基本问题Fundamental Problems of Modern Natural Geology地理信息系统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3)学位专业课:城市水文环境Urban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rban Land Use and Planning宏观生态学研究途径与方法Approaches and Means of Macro-ecology Studies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测量与地图学Measuring and Cartography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esigning and Exploratio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城市土地利用与规划Using and Planning of Urban Land专业外语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专题讲座Lectures on Special Topics2、选修课程:环境资源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程序设计Programming数据库结构原理Principles of Data Structure网络基础应用Basic Applications of Network第二外国语(日语)Second Foreign Language (Japanese)3、实习4、专业调查(五)教学和培养方式采取自学(系统阅读参考文献)为主,课堂讲学为辅,着重组织范例讲解、答疑及专题调查讨论研究等方式开展教学。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举行译文报告会,研究所结合所学语种全文翻译近期本专业外文文选一篇,并公开报告,由导师组作出评语。
第2学年第2学期举行研究生科研论文报告会,结合专业撰写论文,公开报告,由导师组给出评语。
用4周时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践及教学实习。
定期举办研究生专题讲座,经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同时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院校的学术活动,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研活动,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六)成绩考核采用闭卷、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记百分制,分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五等;必修课及格标准为“中”,选修课及格标准为“及格”;学位课程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七)学位论文撰写1、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末进行。
报告前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全面审查,确认其达到要求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
导师审查立题意义、写作思路和科研路线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知识与资料基础后确定选题,围绕论文写作需要开展调研、资料收集,实验等活动,以保证论文的实践性,科学性。
2、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3、正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外文摘要2000字符,中文摘要800字。
4、论文的封面、中外文提要、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的编排,都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学术论文规范,所有的注码必须注明:①国别(或时代)、②作者(或译者)、③书刊名称、④卷次(章节)、⑤页码、⑥出版社、⑦出版时地;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八)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1、论文答辩(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4-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
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
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2、学位授予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教学大纲☆现代自然地理基本问题(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现代自然地理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使学生从地理系统的高度认识分析地理环境,了解自然地理学发展前沿,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球系统科学一、地球系统科学二、理论和方法三、研究领域与前沿课题第二章地域分异规律一、三维地带性二、非地带性第三章自然生产潜力一、自然生产潜力原理与方法二、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第四章地球化学原理一、地表元素迁移及控制因素二、地表化学元素迁移与地域分异规律三、化学元素地域分异与健康四、化学地理研究前沿第五章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一、土地类型二、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三、土地覆被与环境演变与建设第六章全球变化一、全球变化因素二、全球变化研究方法与手段三、全球变化研究前沿第七章自然地理研究方法一、实验地理学二、自然地理研究的信息手段(三)主要参考资料《现代自然地理》,斯特拉勒,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现代自然地理学》,黄秉维等,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自然地理学》,潘树荣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85年版。
(四)任课教师:白光润(五)总时数:72学时(六)考核方式:论文、研究报告☆地理信息系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运用GIS技术处理分析空间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GIS开发设计的基本技能。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地理信息二、地理信息系统三、地理信息技术四、地理信息科学五、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六、简史第二章GIS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一、世界的地图表达二、数据建模三、矢量数据结构四、栅格数据结构五、GIS数据六、GIS数据库第三章GIS的输入和编辑一、空间数据的数字化二、空间数据的编辑三、属性数据的输入和编辑第四章GIS的查询与分析一、概述二、GIS查询三、缓冲区与叠置分析四、网络分析五、地图代数第五章GIS的输出与产品一、概述二、专题制图三、地图的输出设计第六章GIS的设计与开发一、GIS工程的设计与开发二、GIS应用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三)主要参考资料《地理信息系统概要》,周成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任课教师:陈家治(五)总时数:72学时(六)考核方式:开卷:文献评论30%,项目设计与实施70%☆城市生态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运用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生态问题,初步具备城市生态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生态学基础一、生态学的概念二、生态学的发展三、生态系统的特点、类型与功能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兴起与发展一、城市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二、城市生态学的兴起与发展三、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四、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城市生态环境特点一、城市与城市化二、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三、城市地貌四、城市气候五、城市绿地六、城市的环境污染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与结构一、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点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三、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第五章城市生态空间研究思路一、城市生态空间的概念与内涵二、城市生态空间的一般假设与基本原理三、城市生态空间的研究框架第六章城市空间景观结构一、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二、城市景观类型与土地分类三、城市的景观功能四、城市的景观动态第七章城市化过程的生态效应与生态风险一、城市化生态效应分析二、城市化生态风险评价第八章城市生态评价一、城市生态评价概念与内容二、城市生态评价的指标三、城市生态评价的程序与方法四、城市生态适宜度分析第九章城市生态规划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原则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三、城市生态规划的步骤与方法四、城市生态规划的原理与方法第十章城市生态设计与景观设计一、城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二、城市景观设计第十一章城市生态建设与管理一、城市自然保护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三、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四、城市生态工业区和生态社区建设(三)主要参考资料《城市生态学》,宋永昌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沈清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四)任课教师:高峻(五)总时数:72学时(六)考核方式:论文,研究报告☆城市水文水环境(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水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水文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地区,水文条件的改变与水环境的变迁对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习《城市水文水环境》的目的是在本科《水文地理学》和《环境学概论》的基础上,对城市地区水文条件的改变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研究,对伴随着城市水文现象而出现的水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要求研究生建立关于水文、水环境研究的系统观点,掌握城市径流水质变化过程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研究的最新动态。
(二)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市的功能和结构一、城市的起源二、城市的形态要素三、城市的结构要素四、城市化第三章城市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一、水文循环二、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变化三、城市地形和径流四、城市地区入渗减少第四章城市化引起水文变化的分析一、如何进行城市水文研究二、水量资料的收集三、水质资料的收集四、城市化区域和流域五、不透水地面百分数估算六、概率方法七、城市化的河道第五章城市化与河流水质一、天然河流的水质二、未处理污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三、产生污染的来源四、城市径流对水质的影响五、城市径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六、城市径流对土地侵蚀的影响七、城市交通措施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第六章城市水量和水质模型一、数学模型的建立二、天然流域模型三、降雨-径流模型四、城市集水区模型五、城市集水区模型——水量模型六、城市集水区模型——水质模型第七章非工程措施一、规划和规划委员会二、规划和规划过程三、城市水资源规划第八章工程措施一、水量二、水质三、上地表侵蚀和沉积控制第九章废水处理一、废水的氧化和污染物的去除二、高效好氧工艺三、治理责任社会化第十章沿海城市风暴潮一、风暴潮的基本概念二、风暴潮的特征三、风暴潮的作用过程四、风暴潮可能最高潮位预测第十一章城市地面沉浮一、城市化与地面沉降二、影响地面沉降的因素三、地面沉降的纺织对策(三)主要参考资料《城市水文概念》,周乃晟,贺宝根,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