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概述
’ , 塞 l 王 ,
主义 文 化 中要 强 于 在 集 体 主义 文 化 中 。 且 自 并 尊与 主观 幸 福 感 之 间呈 正 相 关不 具 普 遍 性 , 在 集 体 价 值 高 于 个 人 价 值 的社 会 文 化 中 , 自 尊 高 感并不 定 意 味 着 高 幸 福 感 。 Bo ke( 6 rcn r1 9 ) 9 等人 对 中 国大 陆 和 美 国 大 学 生 的 抽 样 进 一 步 研 究 发 现 , 个 人 主义 文 化 背 景 下 的 美 国 高 自 在 尊学 生 在 面 对 各 种 困 难 时 比 在 集 体 主 义 文 化 背 景 下 的 中 国 大 陆 低 自 尊 学 生 更 倾 向 于 自 我 乐 观 反 应 。 而 E no kM.u 强 调 , 总 体 上 u ko S b 从 讲, 虽然 自 尊对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预 测 作 用 存 在 明 显 的 文 化 差 异 , 是 , 尊 的 内 在 重 要 作 用 是 但 自 被 西 方 传 统 的 心 理 幸福 理论 过 于 夸 大 估 计 了。 B so ( 0 0 等 人 又 考 察 了 内 隐 和 外 显 os n 2 0 ) 自尊 对 个 体 主 义 文 化 主 观 幸 福 感 、 极 情绪 和 积 消 极 情 绪 的 预 测 作 用 , 究 发 现 , 显 自 尊可 研 外 以 较 好 预 测个 体 在 积 极 和 消 极 情 绪 上 的 差 异 ,
内 隐 自 尊 可 以 预 测 个 体 的积 极 情 绪 。徐 维 东
(0 5 等 人 试 图 结 合 内隐 社 会 认 知 和 自 尊结 20)
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概述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万民钢 杨俊龙
古希 腊 哲 学 家 伊壁 鸠 鲁 声 称 ,快 乐 是 幸 福 生活 的开 始 和 目的 。 为我 们 认 为 幸 福 生 活 是 我们 天 上 最 高 的 善 , 们 因 我 的 一 切 取舍 都 从 快 乐 出 发 ; 门的 最 终 目 的 乃 是 得 到快 乐 。 捌 2 0世 纪 新 弗 洛 伊 德 主 义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的 弗 洛 姆 认 为 , 快 乐 和 幸福 没 有 质 的 区 别 , 是 快 乐 与 某一 个 别 行 为 有关 , 只 而 幸福 可 以称 为 是 某 种 持续 和 — 体 化 的 快 乐 经 历 。 了 现 代 , 到 学 者们 采 用 更 理 性 的视 角和 更科 学 的 方 法 再 次 掀 起 了人 类 幸 福 的研 究 热 潮 。2 世 纪 6 年 代 以来 , 理学 家对 主 观 幸 0 0 心 福感 ( uj t e We— en) 理 论与 实证 研 究 倾 注 了极 大 S b ci lb i 的 e v l g 的热 情 , 么 , 竟 有 哪 些 因素 会 影 响 门的幸 福 感 呢 ?从 那 究 跨文 化 的 角 度 出发 ,研 究 者 们 是 如 何 探 讨 自 尊 、自 我 同 一 性 、 格和 文 化 因 素 与 主 观 幸福 感 的关 系 的甲 人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主观幸福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其主观幸福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
个人因素方面,大学生的性格特质、自我认知、自尊水平等都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能够增强主观幸福感。
个人的目标设定和成就动机也会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当大学生能够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往往会得到提升。
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来自支持性和睦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民主型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学校因素方面,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高质量的教学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文化价值观、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支持网络的广泛和稳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综合干预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如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也可以开展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心理概念,主要描述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衡状态。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姓名:马丹学号:200561214【摘要】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个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常新的意义。
人们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在追求幸福的一切行为,又无不受人们心目中所想象的幸福模式的影响。
因此,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态度也就不一样。
主观幸福感(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
而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很多。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格影响因素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
"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1930年Dodge提出幸福理论,1967年Wanner Wilson回顾了关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的研究,并对描述性研究做了总结,提出“具有幸福感的人应该是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乐观、有智慧的。
”从幸福感的发展背景来看,一是源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崛起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日益关注。
自幸福感的提出,研究者将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哲学层面上升到科学层面,实证性研究不断增多,幸福感的解释理论也就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研究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几千年来,哲学家们都在争论美好生活的质量这一问题,从这些争论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尽管哲学家们对快乐的定义有所不同)。
因为不管在其它方面是如何的优越,不满意的和压抑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Diener和Suh在这些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三种指标之一(另外两种是经济的和社会的指标)[1]。
积极的SWB是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国外综述论文
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国外综述论文引言教师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群体,他们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使得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许多国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综述国外学者在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方面的研究成果。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定义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满意程度和主观幸福感受。
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情感状态、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1.工作环境和组织支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得到组织的支持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例如,提供良好的课堂设施和教学资源,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给予教师充分的专业发展机会等。
2.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增加职业满意度。
3.教师与同事和家庭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和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与家庭的和谐关系对教师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具有缓解作用。
4.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增加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5.激励和奖励机制:合理的薪酬待遇和奖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职业满意度。
国外研究成果研究一:美国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美国研究学者通过对美国教师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对教师职业幸福感有重要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学生表现、教学资源、工作支持和教师关系密切相关。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教学经验)也对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产生一定影响。
研究二:芬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创新策略芬兰是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教师职业幸福感也较高。
主观幸福感之研究方法
(五)观察者报告法
由于人们有时会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情感, 比如拒绝披 露自己的消极情感, 因此可以请熟悉受试者的人或者受过 特殊训练的观察者来报告受试者的主观幸福感。
比如; 可以请受试者的家人、朋友、同事、客户等提 供有关受试者快乐相关行为的信息;或者请能够辨别具体 情感信号的专家进行观察, 比如采用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FACS)对面部的肌肉动作进行辨别,以确定受试者的情感。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幸福产生的内在机制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实证性研究阶段发展了多项目测验一早期测量早期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有两种取向即bradbum1969提出的幸福感的情绪测评模式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在生活质量研究与实践中建立起的认知评估模式
1 (一)早期测量 2 (二)自陈量表法 3 (三)体验取样法 4 (四)昨日重现法 4 (五)观察者报告法 4 (六)生理测量法 4 (七)任务测量法
(一)早期测量
• 早期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有两种取向,即 Bradbum (1969)提出的幸福感的情绪测评模 式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在生活质量研究与实践 中建立起的认知评估模式。
(六)生理测量法
如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测试。研究者可以根据受 试者的心律、心动加速率、血压、体温、呼吸频率、 皮肤导电系数来判断受试者的情绪。
此外, 最近的研究表明, 还可通过脑电图(EEG) 来测量脑电波, 根据脑电波的相位、振幅和齐整性, 或者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测量大脑的活跃区 域来判断受试者正在体验的情感种类。但目前利用 这些生理测量方法还只能做出定性分析, 而定量分 析的结果还不可靠。
(七)任务测量法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属于热点话题。
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理论的回忆,了解影响民众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对提高我国国民幸福感指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幸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2021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两个字成为了普通中国人关注的热门词汇。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幸福是一个“每个人都知道其含义,但却无人能够精确定义〞的问题。
从西方国家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评价,这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企图解决的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在研究早期,研究者们并没有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来支持这一假设。
直到Blanchflower和他的团队第一次提出U型观点,即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呈U型分布;这一观点也被韩国研究者Hayo在对东欧地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
婚姻生活同年龄一样,也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探索,结果也显得并不一致。
比方,Stutzer的研究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比拟幸福的个体更愿意选择和伴侣结婚。
然而在Haring和Hidore看来,婚姻虽然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
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14,且只有2%左右的解释率。
社会经济变量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早期,学者们认为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Bradburn认为,积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高的群体,消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低的群体;Campbell 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经济开展水平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那些收入较高的个体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收入较低的个体。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1、选题意义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
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1)国内研究情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
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iData_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_佩德罗_孔塞桑
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
[ 葡] 佩德罗·孔塞桑 罗米娜·班德罗 著 卢艳华 译
[ 内容提要] 传统意义上,幸福是通过一种单一的客观维度来加以界定的,即以收 入或国内生产总值 ( GDP) 来衡量的物质上的进步。 然而,人们现在越来越广泛地 认为,幸福这一概念不能仅仅通过 GDP 来描述: 幸福是多维度的,它涵盖了人类生 活的所有方面。对多维度的幸福进行衡量的一种方式就是用客观指标来完善、 补充 或者取代 GDP 这一标准。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主观标准来衡量幸福: 即让人们报告 他们的快乐和生活满意度。本文介绍了从有关决定快乐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 文献中得出的主要研究发现。虽然从经济理论和政策制定方面来讲,快乐有着重要 影响,但本文也表明,快乐指数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 关键词] 快乐 幸福 指数 生活质量
全球问题研究 第三种超越 GDP 标准的方法是通过建 构那种能够抓住幸福的多个维度的综合性衡 量标准来代替 GDP 标准。 这些衡量标准的 建构通常使用了不同的要素,人们对这些要 素以某种方式进行加权,以形成一个单一的 指数。建构综合性幸福指数的最初的尝试之 一 发 生 在 1979 年, 当 时 海 外 发 展 委 员 会 ( Overseas Development Council ) 的大卫 · 莫 里斯 ( David Morris) 提出了物质生活质量指 数。这一指数将婴儿死亡率、 预期寿命、 成 人识字率结合起来。 另一个例子便是众所周 知而又备受争论的人类发展指数,它是 1990 年提出来的,该指数将人均收入 ( 按购买力 平价计算) 、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成人识字 率以及入学率结合起来。 尽管这一指数作为 衡量幸福的标准远非完美无缺,但其优势在 于它的简单和透明。 尽管各种指数是获得信息的有用工具, 但在对待这些指数时,我们必须考虑对其的 诸多批评和附加说明。 指数往往会将非常复 杂的现实情况过度简单化,这些复杂的现实 情况是无法用一个单一的指数来说明的。 此 外,用于构建这些数据的方法以及对这些指 数的评估往往并不透明。 对这些指数的批评 涉及对所使用的指标的选择、 指标之间的共 线性问题、不同因素被赋予的权重以及用来 建构指数所使用的数据的质量。 另外,相关 批评还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各 自不同的特征,有着各自侧重的问题,但是 这两类 国 家 在 建 构 指 数 时 使 用 了 相 同 的 方 法。而且,各种衡量指数可能容易被政治家 们所利用,成为一种 “伪造账目 ” ( creative accounting) 的做法,而非客观的衡量标准。 最后,各种指数的排名往往是在年复一年地 “颂扬” 同一批国家,同时被用来对另一些 国家进行 “点名羞辱” ,此外再无其他价值。 是通过主观衡量标准: 自我描述的快乐与生 活满意度。 很久以来 , “快乐 ” 这一主题一 直属于神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领域,但最近 却进入了社会科学领域,首先是进入精神病 学领域,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入主流社 会科学和经济学领域。 ( 一)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马克 · 麦吉利夫雷 ( Mark McGillivray ) 和马 修 · 克 拉 克 ( Matthew Clark ) 指 出: “主观幸福感涉及 对 生 活 的 多 维 度 的 评 价, 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认知判断以及对感情和 ” 一些经济学家将 “主观 情绪的情感评价。 幸福感” 这一术语作为 “快乐” 的同义词来 使用,但在心理学中,快乐是一个比主观幸 福感更狭义的概念。 路易吉诺 · 布鲁尼 ( Luigino Bruni ) 和 皮尔 · 路 易 吉 · 波 尔 塔 ( Pier Luigi Porta ) 对于快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某 : 种程度的澄清。 他们指出 “心理学家区分 了属于认知因素的生活满意度、 属于感情因 素的情感以及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是 指幸福的状态,它是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经 ” 他们还提出了另 过长时间的结合的产物。 外一些解释,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四个组成 要素: 愉悦的情感、 不愉悦的情感、 对生活 的整体评价 ( 生活评价) 、 具体领域满意度 ( 包括婚 姻、 健 康、 休 闲 等 等) 。 而 另 一 方 面,快乐是一个比主观幸福感更为狭义的概 念,它也不同于生活满意度: 虽然快乐和生 活满意度二者均为主观幸福感的组成要素, 但生活满意度反映了个人所认知到的现实与 愿望之间的差距,而快乐则来源于积极的情 感和消极的情感之间的平衡。 在这一研究方 法中,主观幸福感是 “处于快乐状态 ” 的同 义词 ( 即亚里士多德将快乐作为幸福进行研 究的方法) ,而像 “满意度 ” 和 “快乐 ” 这 样的概念被视为 “感受到快乐 ” ( 一种快乐 主义的研究方法) 。 尽管存在着以上差异,但经济学家却一 对多维度的幸福进行衡量的另一种方式 直在可互换的意义上来使用 “快乐” 和 “生 — 13 —
关于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关于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作者:杨婷婷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05期摘要主观幸福感是根据主体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整体评估。
主观幸福感与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从遗传、文化、家庭关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探讨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今后研究应进一步关注特殊人群,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及生物学的研究技术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社会结构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如何获得幸福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以威尔逊(Wanner Wilson)1967年撰写的《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为标志,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随着对幸福感主题的深入,研究的重点和层面也在不断转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所构成。
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而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愈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2.1 人格理论幸福感是个体的稳定特质。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是一种稳定的特质,会持续人的一生,这种特质与神经结构有关。
另一些人认为这种特质倾向是在幼儿时期获得的,并持续一生。
实验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受受到人格特质如外向性和神经质的影响,不同的人格特质导致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
这一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结论是“幸福和不幸福犹如命运一样,取决于性格”。
2.2 目标理论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
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
如今,收入已成为物质幸福的主要预测指标。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高收入能带来更多幸福,高收入给个体更多的机会消费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人格心理学课程论文(2012)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但是究竟什么是幸福感,如何才能变得幸福等等这些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通过研究综合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来综述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最近研究方向等。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1.引言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但20世纪以前,对其描述通常只出现在文人、哲学家的著述中。
中国古代儒家宣扬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理性为幸福。
而一些文人骚客则向往恬淡、平静的田园式生活,认为这种随心所欲便是幸福。
当然也有那种积极入世,“与民同乐”的幸福观。
而在西方,对幸福感的认识则分成幸福的感性观和幸福感的感性观。
幸福感的理性观认为理性是人灵魂中最高贵的部分,只有理性地生活才是幸福之所在。
这种观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
柏拉图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种很美的事”,这句话正体现了他对幸福(很美的事)观点中的道德成分,倾向于理性的评判标准。
而另一派则持幸福感的感性观,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
他曾说:“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20世纪以后,对幸福感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开始。
近代,佛洛依德对幸福的阐述可以说代表了近代人的观点。
佛洛依德的本能论中有对幸福的相关阐述。
他认为,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
“本能的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的,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心理能量不断聚集、增长,以致机体内部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
因此, 本我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
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
”[1]佛洛依德从人类本能出发对幸福做出了解释,但这现在并未被科学普遍认可。
随后,关于幸福感,有人提出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等概念。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概述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观的研究源远流长,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至今,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并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源于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将快乐视为人生的目的。
这一观点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并在近代得到了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如休谟、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等人的进一步发展。
完善论幸福观则主张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完善或道德上的提升。
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最高贵的部分是灵魂和精神,只有满足了这部分的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完善论幸福观的代表人物包括苏格拉底、康德和黑格尔等。
这两种幸福观不仅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个体对其生活质量和自身情绪的主观评价和体验,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通过对这两种幸福观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本质,并为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在阐述《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段落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写: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而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自上世纪中期兴起的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完善论幸福观则认为幸福是精神上的完善,强调道德上的提升和精神的满足。
这两种幸福观在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
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提高生活质量
了解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 因素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 政策,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
心理健康促进
通过研究心理因素对主观幸 福感的影响,可以为心理健 康教育和干预提供指导,帮 助人们更好地管理情绪和保 持心理健康。
社会和谐与稳定
研究社会因素对主观幸福感 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 、社区团结和社会稳定,从 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 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主观幸福感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测量,包括情感、生活满意度、未来信心等维度
影响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等社会 心理因素
05
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和解释
统计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 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调查数据 进行了全面解析。
个体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产 生影响,如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社会参 与等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现有研究在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时,往往只关注单一因素或有限的因素 ,缺乏对多因素的综合考虑。
02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影响因素众多,且不同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 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经济发展与政策 制定
研究经济因素对主观幸福感 的影响可以为经济发展和政 策制定提供参考,帮助政府 制定更加公平和有效的经济 政策,提高人们的经济状况 和生活水平。
0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参考文献一
02
作者:张三
03
论文题目:关于居民主观幸福 感的研究
THANKS
生活满意度对居民主 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对生活越满意,幸 福感可能越高。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满足程度和情感体验。
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主观幸福感概念的演变和定义,明确了研究范围和边界。
接着,从国内外两个维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
国内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了文化、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外研究则更加注重个人特质、心理健康、生活事件等因素的作用。
文章还将对国内外研究的差异和共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异同。
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将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对象的片面性等,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二、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反应。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解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们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呈现出层次性。
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也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个体的积极情绪、意义和投入在主观幸福感中的作用。
在社会学领域,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
国外对于企业员工的幸福感的研究历程
国外对于企业员工的幸福感的研究历程一、幸福感涵义及特征(一)幸福感理论思想基础幸福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许多研究者都对其定义作过探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文献极多,甚至社会上每个几乎都能理解其含义,但却不能给出精确的定义。
从词源的角度,英语中对幸福的表达用happiness、well-being 等,意思是愉快、满意。
但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的规范称谓则用well-being,直译为良好的存在状态。
韦氏词典,1997年版对其解释为: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状态: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兴旺(prosperity)的状态。
在汉语词典里,如1989年版《辞海》(印缩版)中给出的定义是在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态和体验。
总结两种解释都体现了幸福是一种客观条件下的主观感受。
从哲学的角度,围绕对幸福本质的争论,可以归于两类:快乐论和实现论。
快乐论(hedonic)以“快乐就是幸福为核心”来命题,以古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底波(Aristippus)最早提出,而后伊壁鸠鲁(Epicurus)为其理论思想代表人物。
他认为:“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极目的仍是得到快乐。
”快乐论注重人的感觉,认为感觉是幸福的唯一来源。
另外一种完善论的幸福观则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为代表,认为幸福是不以主观意志所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是一种本质和潜能的实现。
(二)幸福感理论定义以及特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哲学观影响下,心理学也形成了两种幸福观: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主观幸福感英文缩写为SWB, Diener 等人给其定义是人们对其生活进行评价的科学分析,这些评价分析既是当前也是长期的,包括人们对事件的情绪反映、人们的心情以及对他们所形成的满意度、成就感模式和在婚姻和工作等领域中的满意程度。
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
世 纪五六 十年 代 ,马斯洛 、罗杰 斯等人 本主义 心理 学 家开始研 究人 性 的积 极面 。 人们 受近 代科学 的鼓
布 拉德 ( rdu Babm)认为幸 福感 是当前 正性情 感 和 负 性情 感平 衡 的结果 ,个 体 较 少 体验 负性 情 感 、较 多体 验正 性情 感就 是幸福 。布拉 德(99 16) 编制 情感 平衡 量表( S,认为 同一幸福 感水 平可 AB ) 能 由不 同水平 的正性 、负性情 感平 衡得 到 。
进行 阐释 ,认 为幸福 不仅是 获得快 乐 ,而且 包含 了 充分 发挥 自身潜 能 的感受 。人们 的 自我接受 性 、 生 活 目的、自我成长 、是否 掌握 自主性 和人们 对环境
收稿 日期 :2 1—1 —O 01 O 8
作者简介:戚 雪枫 ( 9O ) 18一 ,女,江苏徐州人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 师。
国外 主观 幸福 感研 究
戚 雪枫
( 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体育教研部,广东 珠海 599 ) 广 10 0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 高,同时个人感受、家庭关系、 亲子关系等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幸福 与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通过系统地研究国外主观幸 福感理论 ,从基本概念 、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对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梳理,为我国主观幸 福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发展;影响因素
量表 上得 分越 低被认 为是越 幸福 的 , 即幸福 感强 的
人 负性情 绪较 少 。 莱福 ( y )从心理 发展 意义上 阐释主观 幸福 Rf
感 。莱福 等(9 5从正面 心理 功能 的角度对 幸福感 19)
lyubomirsky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Lyubomirsky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Lyubomirsky(2001)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体感受,由一系列积极情感、满足感和整体生活满意度组成。
她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对个体所处环境与期望的符合度的总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并不意味着永远感到愉悦和满足,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活整体的感受和评价。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对Lyubomirsky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进行详细阐述。
1. 积极情感的组成Lyubomirsky认为主观幸福感是由积极情感组成的,包括快乐、兴奋、满足等。
她强调了积极情感在主观幸福感中的重要性,认为积极情感是构成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满足感的涵义Lyubomirsky将满足感视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认为当个体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满意度较高时,主观幸福感会得到提升。
通过提升个体的满足感,可以进一步增加其主观幸福感。
3. 整体生活满意度Lyubomirsky将个体对自己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标准之一。
她认为个体对于自己整体生活和环境的满意度将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4. 生活环境和期望的符合度Lyubomirsky指出,主观幸福感还涉及个体对自己所处环境和期望的符合度的总体评价。
当个体所处环境与其期望的符合度较高时,其主观幸福感也会相应提升。
Lyubomirsky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包括积极情感、满足感和整体生活满意度等多个方面。
她强调了这些方面在主观幸福感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这一定义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有助于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Lyubomirsky的这一定义对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主观幸福感、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Lyubomirsky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中,她强调了主观幸福感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快乐和满足,而是一个对整体生活的评价。
这对在心理学和幸福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学者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概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情感评价和认知评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生活质量研究的深入,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
国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主观幸福感本质和机制的理解,也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三大类别。
个人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自尊、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变量,以及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人口学变量。
社会因素则涵盖了婚姻关系、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经济状况、工作环境等。
文化因素则强调了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手段来探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量化研究方面,他们设计了各种问卷和量表来测量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变量,通过统计分析揭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质性研究方面,他们采用了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挖掘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生活故事,以揭示主观幸福感的深层结构和动态变化过程。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我们有望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将为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1. 研究背景:简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意义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地位。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它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涵盖了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两个主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幸福感的追求日益增强,使得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美好的生活:近20_年国外公民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量化考察
“生活质量”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社会提供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与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综合满意程度及对个人健康的一般感觉,其中包含具有由规范措施(如医疗、住房标准等)来衡量的客观生活质量,以及反映感知或主观幸福体验的主观生活质量。
主观生活质量是个人对生活的评价,是评估情感和满意度的过程。
随着国际上“福利国家”观点的兴起和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建立,公民基本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客观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阶级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公民在主观上的生活感受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公民的主观感受是评价国家政策制定和执行效果的重要指标,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团结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主观生活质量研究逐渐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
201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幸福”概念纳入“国家发展指数”的考核中,2013年3月20日成为首个“国际幸福日”,综合幸福指数成为一些国家制定政策的方针。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社会福祉领域的政策实践和学术研究更加关注公民生活的主观维度,产生了大量关于主观生活质量评价的实践。
了解国外对公民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可以为评估公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捕捉公民主观生活质量理论知识新动向提供有益借鉴;同时,对指导我国政策创制和基层治理实践,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2002—2021年Web of Science为了美好的生活:近20年国外公民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量化考察◎商晨阳张平〔内容提要〕以2002—2021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1041篇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文献作为样本,采用Citespace VI知识图谱可视化手段,呈现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科学领域和合作网络等。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人们的积极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状态,研究者们也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进行了大量研究。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作为对心理学过度强调消极状态下的心理反应的修正而发展起来的。
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研究亦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国外学者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第三阶段则是研究方法的探索。
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关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很多相关研究中都没有给主观幸福感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其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来推断。
然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可以从该领域的一些研究中获得。
Diener (1984)提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3]。
尽管这些特点有助于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界定,但它们并不能作为主观幸福感的完整定义。
Veenhoven (1984)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4]。
换而言之,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爱程度。
Andrews和Withey (1976 )认为主观幸福感不仅包括认知评价,而且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5]。
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
情感维度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而认知维度,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所知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姓名:学号:首先,讨论主观幸福感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主观幸福感。
我们知道,幸福的概念涵盖面极广,其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伦理学等众多学科。
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
主观幸福感(SWB)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SWB 具有如下特点:(1)主观性。
它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它存在于个体的经验之中。
尽管健康、金钱等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的内在的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2)整体性。
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它不仅仅是指没有消极情感的存在,而且还必须包含积极的情感体验。
它不仅包括对某个生活领域的狭隘评估,还包括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价。
(3)稳定性。
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当时情绪和情境的影响,但从长期看,SWB 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有人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
换而言之,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爱程度。
主观幸福感不仅包括认知评价,而且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
情感维度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而认知维度,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所知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理论认为,人们总在不断地对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和他们自己进行着评价,对事物进行好坏评价是人类的共性。
同时,也正是这些评价导致了人们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反应。
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
另外,幸福的人对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所作的评价多为正性的,而不幸福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大多数都是有害的或不利于实现其目标的。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将其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所作出的综合性的判断。
概括的说来,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作出的判断,它既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也包括人们对其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主观幸福感水平却相当稳定 。④但近年来的一 些研究则对这种结论提出了挑战 。维恩霍温发 现 ,在较为贫穷的国家 ,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 相关较强 ,这一结论也被哈约等人对东欧一些发 展中国家的研究所验证 。⑤
二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讲过 “, 性格决定一个人 的命运”,那么幸福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人格 决定的呢 ? 就人格与环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孰 轻孰重 ,研究者们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 ,先后出 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研究视角和理 论解释 。早期研究者注重考察一些影响主观幸福 感的外部客观变量 ,如外部事件 、生活情景以及人 口学特征等对幸福的影响 。自下而上理论的研究 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威尔逊的研究 。他假 定人类存在一些基本的 、普遍的需要 ,如果周围环 境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类需要 ,人们就会感到幸 福 。⑥自下而上理论部分地得到了验证 ,例如 ,斯 塔林斯等人的研究表明 ,每天所经历的快乐事件 与人们的快乐情感体验显著相关 。⑦然而大量的 研究却表明 ,个人的幸福体验比较稳定 ,外部客观
人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 ,有关人格与主观 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因 素 。由于上述结论绝大部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
30
文化背景下得出的 ,人们有理由对它的普适性提 出质疑 。这种质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证实 。 例如 , 威 尔 逊 曾 经 提 出 , 自 信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相 关 。⑦的确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会采用多 种认知策略来维持他们的自信 ,而且来自西方的 取样也多次证明自信与主观幸福感有着极强的相 关关系 ,但一项跨文化研究却发现 ,尽管在美国自 信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 ,而 在香港 ,人际协调却可以更好地用来预测人们的 生活满意度 。⑧近年来 ,一些研究者在主观幸福感 的跨文化研究中 ,界定了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tic) 和集群主义 (collectivistic) 两种文化形态 。他们认 为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而集群主义 文化则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与他人之间 的关系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选择的自由和个人的 需求 ,而集群主义文化强调责任以及他人的需求 。 施马克等人对来自两个个体主义文化国家 (美国 、 德国) 和三个集群主义文化国家 (日本 、墨西哥 、加 纳) 的被试者分别进行了外向性 、神经质 、快乐权 衡标准和生活满意度测验 。结果表明 ,外向性和 神经质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下均对快乐的权衡标准 产生同等的影响 。但与集群主义文化相比 ,在个 体主义文化中 ,快乐权衡标准对生活满意度具有 更强的预测力 。为此他们推断 ,外向性和神经质 等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很大程度是以 快乐权衡标准为中介的 ,而快乐权衡标准又深受 文化的影响 。因而 ,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 以文化为中介的 。⑨
考虑到 年 龄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纯 粹 的 人 口 学 变 量 ,它可能还包含了较多的人们在成长和价值观 形成期的一些重要的时代信息 ,有的研究者试图 在考察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 ,尽可能排除 这类信息的“污染”。伊斯特林在对主观幸福感进 行研究时 ,采用了合成的分组技术 ,以一定年限为 间距将被试者按年龄分组 ,根据研究者的兴趣对 特定年龄组进行追踪研究 ,以考察该年龄组被试 者的年龄变化与主观幸福感变化之间的关系 。④ 但这种技术只适用于追踪研究 ,看来要对横向研 究就年龄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所得出的结论加以科
① Bradburn ,1969. ② Haring et al. ,1984. ③ Diener et al. ,1993. ④ Diener et al. ,1999. ⑤ Veenhoven ,1991 ; Hayo ,2003. ⑥ Wilson ,1967. ⑦ Stallings et al. ,1997.
《国外社会科学》二 ○○五年第三期
势 。然而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 ,却并没有多 少材料支持这一假设 。相当多的研究发现 ,随着 年龄的增长 ,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不但不会下降 ,反 而会有升高的趋势 ,至少也会保持稳定 。迪涅等 人对 40 个国家的 6 万名成年被试者的研究表明 , 在他所认为的构成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中 ,只 有正向情感有随年龄增长而略微下降的趋势 ;从 20 岁到 80 岁 ,生活满意度呈微弱的上升趋势 ,而 负向情感在各个年龄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 。① 他们的研究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 ,收入呈递减趋 势 ,报告有婚姻生活人数的比例也在下降 。那么 , 为什么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下 降呢 ? 一些研究者认为 ,主要原因在于 ,人们往往 根据年龄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 。赖芙发 现 ,与年轻人相比 ,老年人的期待与他们的实际感 受更为吻合 。
在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 ,之所以 会出现不一致的结果 ,是因为这一关系还可能受 到社会变迁 、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 明 ,在美国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幸福体验与 婚姻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在逐渐下降 。科德克 ( Kurdek) 在对这些研究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后 认为 ,在美国出现的这种变化应当归因于离婚率 的上升和未婚同居现象的增多 。这两种现象使得 已婚者与未婚者之间的“幸福裂谷”得以缩小 。迪 涅等人的研究则表明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未 婚同居的容忍度不同 ,生活在个体主义文化背景 下的未婚者 ,比在集群主义文化背景下生活的未 婚者更为幸福 。集群主义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 在婚姻问题上可能较多地考虑利益和社会奖赏 , 而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 ,人们在婚姻生活中可能 更注重爱与社会支持 ,婚姻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必 然会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⑧
一 、财富与主观幸福感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将“有中等财富”视为 幸福应具备的 5 个要素之首 。那么 ,物质财富的 多寡与人们的幸福体验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呢 ? 布 莱德博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研究表明 ,高收入者 体验到较多的正向情感 ,而低收入者体验到较多 的负向情感 。①之后 ,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研究 者的关注 。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主要 是从 国 家 内 ( within- nation ) 和 国 际 间 ( betweennation) 两个层面展开的 。
《国外社会科学》二 ○○五年第三期
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黄立清 邢占军
提 要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婚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所得出的一些重要结论 。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财富 人格 年龄 婚姻 中图分类号 C913
从国家内层面来看 ,对发达国家居民的研究 大多证实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程度 达到了显著水平 ,但相关系数并不高 。哈林等人 发现 ,在国家内部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 平均相关为 0117 。②迪涅等人对美国居民的随机 抽样调查发现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为 0112 。③克拉克等对英国人的一项研究则显示 ,收 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迪涅 等对法国 、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居民收入 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跟踪研究表明 ,尽管在最近 50 年来这些国家的居民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长 ,但
长期以来 ,人们总希望能够找到打开幸福之 门的钥匙 。那么 ,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 幸福体验呢 ? 从 20 个世纪中期起 ,西方研究者采 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主观幸福感 ( subjective wellbeing) 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研究者们 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财富 、人格 、年龄 、婚姻等因 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 。
学的解释 ,不仅要借助于发展心理学知识 ,而且还 必须结合被试者成长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 。
四 、婚姻与主观幸福感
婚姻生活往往被人们视为幸福人生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这一点已被西方许多研究者的研究 反复证实 。20 世纪 70 年代 ,坎贝尔等人甚至将 婚姻和家庭视为预测美国人总体幸福感的 15 个 因素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在他们看来 ,由于配 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 ,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主 观幸福感水平 。⑤马斯特克瑟甚至将已婚者和未 婚者之间幸福体验的差异比做“幸福裂谷”。⑥然 而 ,哈林 - 希多等人对 556 项研究的二次分析表 明 ,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平均相关仅为 0114 ,而且婚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变异的解释率 仅在 2 %左右 。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