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题申报: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基于AIoT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基于AIoT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实践研究

基于AIoT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实践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AIoT;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一、问题的提出“AIoT”指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融合。

经过数年的发展,AIoT已然成为产业界的又一新风口。

据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的预测,2020年全球IoT设备数量将高达260亿件,另有数据显示IoT引领的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11.2万亿美元。

作为基于IoT 衍生的“升级版”,AIoT未来的市场规模可见一斑。

物联网火热之时,一个新的行业共识是: AIoT即将成为工业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及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

可以说,AIoT的发展已经是必然,它的出现实现了具备实质意义的AI赋能以及万物智联。

未来物联网向“智联网”发展,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将是在AIoT背景下围绕智能物联网终端(智能硬件)开发与应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 课题的界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形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新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必将加快发展,向高端技能型、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发展,迫切要求具有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战略性新型产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突出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和质量难以适应产业升级需要,毕业生规格对区域产业结构和技术岗位的契合度等还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促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用。

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新兴产业的概念主要侧重于市场、业务、技术以及新的产业业态等方面,并不一定涉及产业的战略性地位。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具有导向性、全局性、动态性、可持续性特征,并确立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在内的七大产业。

高校课题申报:智能制造专业“产学研,三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智能制造专业“产学研,三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产学研,三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智能制造;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产学研合作是指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生产、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攻方向,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核心技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传统的人工操作逐渐由自动化、集成化设备及生产线所取代,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计划的实施,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增大,且逐渐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等方向发展,因此,亟需一种新的产学研融合模式为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科研促教”三教融合方式,有效解决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工作存在差异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切实推进科研项目的开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为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本课题根据智能制造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创新产学研运行机制,构建符合产业结构特点,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提高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对于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特曼教授提出了学校与企业合作培育人才的方案,即著名的硅谷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反哺在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发展。

德国包豪斯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师徒制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后进入企业实习锻炼,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输出。

法国采用的法式学徒制教育即“教师+师傅”,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注重技能的传承,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由此可见,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均采用了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例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例

2021年11期创新创业教育高教学刊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例*隋秀梅,徐宇卉,刘瑞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33)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2018年底立项之初正值教育部启动“双高计划”(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计划中拟定集中力量建成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服务创新平台,我院智能制造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建设项目承载着我院智能制造类“高地”+“平台”两大建设任务,从工程训练中心的机制建设、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工作,在建设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为长春市、吉林省、全国职业院校的创新训练中心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也在为下一步国家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打下基础。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背景分析1.国内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实训基地)借鉴本科“工业训练中心”“国家重点建设示范中心”等经验,在“十一五”质量工程的推动下已有较快速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期间建设速度持续走强。

但在“十三五”期间,对应新时代、新形势下工程训练中心面临新问题及新挑战。

新形势一是经济快速增长,需要实训基地建设要持摘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建设项目于2018年8月在吉林省教育厅立项建设,本项目建设的理论研究于2018年12月立项为吉林省职业教育技术学会重点研究课题。

历时两年的研究与建设,我院智能制造工程创新训练中心较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并初见成效。

目前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已经启动,智能制造工程训练中心又将作为一个重点建设单元进入新一轮建设和承载新的任务,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拟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实现高水平产教融合和示范性引领作用,现将前期建设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给未来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实践指导。

创新创业研究课题申报书

创新创业研究课题申报书
• 提高社会整体福祉
创新创业有助于应对全球性挑战
• 环境污染与资源紧张
• 人口老龄化
• 经济增长放缓
创新创业课题对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01
创新创业课题有助于产业升级
• 培育新兴产业
• 改造传统产业
• 提高产业附加值
02
创新创业课题有助于企业创新
•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 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 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成功经验
• 探讨创新创业的规律
• 为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
以创新为核心,兼顾创业的实践应用
创新研究
• 研究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 分析创新的关键因素
• 探讨创新的实现路径
创业实践
• 研究创业的策略与方法
• 分析创业的风险与机遇
• 探讨创业的成功模式
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综合研究
01
经济学角度
• 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与荣誉
07
创新创业研究课题的风险
与挑战分析
分析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风险
技术更新迅速
• 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与方法
• 可能会导致研究方案的调整与优化
技术难题与挑战
• 需要深入研究与解决技术难题
• 可能会影响研究进度与质量
探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
市场竞争激烈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 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
• 加强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 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
• 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 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 提供学生的创业支持
04
创新创业研究课题的实施
计划与时间安排
明确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与阶段任务

研发性实践教学成果申报(3篇)

研发性实践教学成果申报(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本申报项目旨在通过研发性实践教学,探索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项目目标1. 构建一套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开发一套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建立一套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项目内容1.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根据专业特点,我们构建了以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1)基础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2)专业实践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开设设计、制作、分析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创新实践课程:以项目为导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1)项目驱动教学: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2)翻转课堂:将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实践,课后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出勤、态度、合作等。

(2)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实践成果,如实验报告、设计作品、项目成果等。

(3)综合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1)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2)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 问题的提出我国制造业正在从用人向用机器方向的智能化改变。

工作环境恶劣,低技术含量的岗位正在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新技术。

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逐步推进与实施,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

专业群建设试图变革传统的专业建设模式和课程体系,突破当前资金短缺、资源过于分散、产学合作不够密切、就业质量不高等发展瓶颈。

智能制造涉及面广,现有的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完全具备培养智能制造专门人才。

为了汇集多个制造类相关专业的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有必要开展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明晰其建设的路径和模式。

1.2 课题界定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专业群主要是指职业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服务领域和产业链,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工程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

由于专业群是按照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近原则构建的,在基础课程、实验实训设施、实验实训项目、教师队伍、社会关系等方面,专业群的各专业许多教学资源存在共享。

专业群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建设,可避免相近专业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从而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专业群概念辨析。

闵[1]认为专业群由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组成。

它对应与行业中的职业群。

应[2]认为若干个相近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合是专业群。

2020年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一览表

2020年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一览表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永春职业中专学校
高职教育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A29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运营与管理、休闲体育专业教学标准研制与推广
邹志红、马俊苹、邱郁、王榕、李桂英、杨志彬、陈大莺、陈亦然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A30
“中澳协同、德技并修、质量护航”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
厦门市教育局
A46
“三方联动、四项融合、五环相扣”物流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梁竹田、林朝朋、苏颖宏、许晓春、陈劲、程晓玲、钟聪儿、徐媛媛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
厦门市教育局
A47
“四自”精细化学生辅导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王海峰、许永辉、杨雪婷、兰金标、黄荣裕、高炳忠、张玲、李晶琼
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育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A27
助力文旅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提升艺术设计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实践与创新
余志英、周帆扬、陈苏、邓小荣、于敏、许国发、黄子昕、沈毅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A28
以现代学徒制模式创新非遗传承——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永春白鹤拳教学点的育人实践
夏鹏、马俊苹、杨志彬、 曾卫红、郝海亭、欧阳翠云、李民桂、郭晓辉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柒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高职教育
厦门市教育局
A52
项赛一体育英才,产教融合促发展—3332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胡焱、欧阳莲英、谭佳、张蕾、叶鸿菲、黄惠勤、王金珠、丘靖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市零点蚂蚁科技有限公司
高职教育

职业教育 新标准 新技术 新产品

职业教育 新标准 新技术 新产品

职业教育新标准新技术新产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职业教育在这一背景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新标准、应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

一、新标准在职业教育领域,新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要求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针对不同职业领域的要求,我们需要建立不同的标准,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

通过建立新标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新技术新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可能性。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提高学习的实操性和趣味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个性化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三、新产品新产品的推出,可以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平台,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和资源,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智能化的教学设备和工具,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推出新产品,可以有效地拓宽职业教育的渠道和形式,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第二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新标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新标准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的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

“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推介

“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推介

“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推介◎龚方红,王骏,徐安林,黄从贵,孙杰,吴慧媛,胡俊平,刘法虎,顾甲,黄佳怡,江建春,胥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聚焦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技术领域,重点围绕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如何优化传统专业结构、如何培养多样化人才、如何强化教学条件支撑等三个难题,打造了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即通过产教贯通、供需畅通、校企融通,实现了专业体系吻合产业升级需求、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多元需求、平台技术支撑契合企业创新发展需求。

成果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示范意义。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一)构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促进产教贯通,实现专业结构布局吻合产业升级需求服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学院根据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中的智能生产、智能使能等关键技术领域和行业应用,构建由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7个专业群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统筹规划,实现了专业集群、资源集成和管理集约(三集统筹);各专业群聚焦核心技术方向和学生就业面向,融入大思政与创新教育,重构“基础通用、平台共享、核心聚焦、方向融通”的课程体系。

学院还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智能制造国家技术标准开发与专业教学标准优化“双标同步”;围绕专业集群,开发了《人工智能》《精益生产》等105门集群技术拓展课程,《数控编程》《工业互联网》等78门集群证书接口课程,建成集群共享“课程池”,打通群内专业方向课程互选通道,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供需畅通,实现人才供给符合多元需求针对生源类型差异化、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变化,学院创新了“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和百度等国内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促进产教联动、供需对接;充分发挥2个国家教学名师和一批技能大师的育人效应,涵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强化德技融合、专创融合。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构建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构建实践探索

113113基金课题: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智能装备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编号:2022CJPT005);广东省继续教育提升工程“智能制造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XJYGC2021CY0187);教育部《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专项课题“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群实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JXF2022191) ;2022—2023年南海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工程项目“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构建实践探索文/邹振兴 梁俊铭 饶凌涛 黄烁辉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下,制造产业对智能制造装备系列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加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相适应。

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院校应对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学徒培养、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一、智能制造专业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原则及构建思路智能制造核心是制造本身,而其载体是智能装备。

智能装备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构建应遵循“服务地方产业、服务学生成长、服务教师发展”的原则,并致力于构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打造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引企入教”“引校入企”等策略,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和协同创新,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书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书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基于指标体系的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评估方法研究主持人:肖建峰 (签章) 所在学校: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盖章) 电子邮箱:广东省教育厅制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本人自愿申报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认可所填写的《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为《申报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申报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广东省教育厅或其授权(委托)单位、以及本人所在单位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

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声誉和公信力,不以项目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3.遵守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有关管理规定以及广东省财务规章制度。

4.凡因项目内容、成果或研究过程引起的法律、学术、产权或经费使用问题引起的纠纷,责任由相应的项目研究人员承担。

5.不属于以下情况之一:(1)申报项目为与教改无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项目;(2)申报的项目已获同一级别省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3)本人主持的省高职教改项目尚未结题。

6.同意广东省教育厅或其授权(委托)单位有权基于公益需要公布、使用、宣传《项目申请·评审书》内容及相关成果。

项目主持人(签章):肖建峰2020年3月24日1项目研究与实践期为2-3年,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

2项目组成员(含主持人),总数不得超过15人;其中,来自本校的成员不得超过8人。

219406368_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活页式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以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

219406368_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活页式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以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活页式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①———以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朱晶,李昊,王倩(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山东青岛266000)一、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一)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2021年12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出要促进智能制造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新工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加快高端人才培养[1]。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作为青岛市唯一一所工科高职院校,自2019年建校起便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2022年,智能制造专业群成功获批立项山东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

学院在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中发现,智能制造专业群理论性较强,相关教材大多以知识体系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强调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教法上虽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引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教材内容陈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展示不足以及教学与生产不一致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质量。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上,与普通教育有很大不同,在“三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统筹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创新教材开发建设路径,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新型活页式教材是当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2]。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持续加强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

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指出国家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职业学校教材,并通过活页教材等多种方式动态更新[3]。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院校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高职院校跨界复合人才培养模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选题意义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离不开人才强国战略的支撑,尤其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支撑[1]。

高职院校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供给的主体,承担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担。

但是,随着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出现,复合型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显示,中国到2020年将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等高技能人才合计1.4亿,缺口将达约2 200万人[2]。

在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中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也提出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服务国家“互联网+”行动、大数据战略,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局限,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专业,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3]。

因此,探讨高职院校跨界、协同、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制造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更关系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蜕变的成败。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者黄海珍,提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是高职院校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建立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专业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产学研平台等多种平台的集合体,是满足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4]。

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学习团队等方式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并采取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专项督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确保复合型人才培养落实到位[5]。

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提出基于团队建设的创业教育是提高高职创业教育质量和成效的有效途径[6]。

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申报

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申报

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申报引言本文旨在介绍《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申报》的背景和目的。

人才培养是任何组织或机构的关键任务之一。

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本课题申报旨在提出一份全面且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

通过此方案,我们将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领导才能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以推动组织或机构的发展和成功。

本文将详细描述该课题申报的目标、预期成果和实施计划,以及相关的时间表和资源需求。

同时,我们将阐述申请资格和评审准则,以确保申请过程的公平和透明。

特此申报。

本文档旨在申报《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意义。

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制定和执行一个全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需求。

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人才需求分析:深入研究社会和企业对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了解最新的职业发展趋势和技能要求。

课程设计与设置:分析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课程和研究路径。

培养方法与评估:探索创新的培养方法,如实践教学、项目驱动等,并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

人才培养政策研究:分析现行的人才培养政策,研究如何将政策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提出一套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型。

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为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对现行人才培养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满足不断变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

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水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

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能够深入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就业;创业;培养体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发布的教育统计,2014年普通本专科招生699.8万人,毕业生638.7万人,全年研究生招生61.1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万人,毕业生51.4万人,中国在校大学生有2468.1万人。

预计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更是将达到749万。

因此,在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毕业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历来就是个不小的话题,这是因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否直接关系到民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大局。

高职院校既是作为承担着培养大量接受职业教育院校生的摇篮,也是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教育范畴的院校,对于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学生毕业后遇到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如下几点:(1)毕业后就业难的困境主要是难以找到符合自己心愿的工作;(2)毕业后对自己所获得的薪水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较大;(3)毕业后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上升通道在哪里感到迷茫;(4)毕业后就业的行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给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带来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亟需要建立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有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进行有效指导。

2、课题界定本课题主要是在对往届毕业生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们长期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经验,对建立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体系进行的研究。

(1)课题的涵义与内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培养体系。

包含几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就业与创业的基本条件;二是培养就业与创业的基本手段;三是建立将就业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一体的培养体系。

研究的目的主要解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得到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相符合的高等职业教育难的问题,用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得到就业与创业的指导,属于应用型的研究。

基于“三融”模式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三融”模式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三融”模式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林君焕李金国杨莎莎黄广健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20年第06期摘要:針对制造产业升级下的当前智能制造人才供需两侧脱节的问题,提出了“三融”模式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基于“五链”衔接融合的产教融合机制和平台建设,“双元”融通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以及“多维”融汇并行的社会服务体系打造。

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中德合作办学的标准化体系,成为可推广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智能制造一、研究背景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攻方向,是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在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中,传统的偏向低层级操作类岗位将逐渐被机器取代,而数字化建模、高端智能制造设备应用与维护等岗位越来越多,岗位能力升级也越来越快,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呈现复合型、多元性、创新型等特征。

具备高端智能设备操作能力、智能化生产过程处理能力的交叉复合型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迫在眉睫[1]。

产业需求侧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作为教育供给侧——高职院校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需要精确对接产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探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路径,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升级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台州智能制造人才需求侧现状台州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核心是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关键是要有高素质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的对口供给。

目前,智能制造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流失严重台州市制造企业中,人才储备战略意识不强。

在人才引进方面普遍陷入“引进难、用不好、留不住”的困境,不能提供培植智能制造人才的“引、育、用”的丰沃土壤,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技能高超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2.缺乏培养规划台州市制造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培训力度不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缺乏长远的人才培养远见。

企业缺乏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开发规划,也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和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智能产品开发;创造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代替人越来越普遍,为了解决就业压力,也为了实现“中国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政策。

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严重不足,加之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为新增专业,该专业虽然在某些学校以智能产品方向的形式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但其课程体系并非针对智能产品开发,更未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鉴于现状,本课题组决定申报“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2课题界定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全面系统地培养能运用信息和科学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为人类社会活动提供自动化服务的产品,以及能独立创办企业、创造就业机会能力之人才的定理式原则、方法或手段。

1.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发达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较早,创业教育是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议题。

Runco认为每个人都有创造潜能,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的创造力。

Cskszentimihalyi认为创造力是由个人(person)、系统或组织(field)或特定领域(Domain,即符号系统)三个次系统交互作用下的产物;他认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创新思想和创意行为产生的关键。

国外学界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的含义、重要性、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评估与未来发展方面。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较晚。

1990 年,作为“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国家项目,成立了该项目国家协调组对创业教育进行实验和研究。

经过研究,在创业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实验等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大致取得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研究。

任富刚等提出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探索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增加收入、收入拉动消费、消费扩大内需”的教育发展模式。

2)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贾海涛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二是举办竞赛、讲座,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吴微微等提出要以优秀学生工作室为平台,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个体创意与团队创新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还有学者提出,依托诸如高校共青团组织、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3)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李国平等提出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为手段,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4)创造力系统观在创新教育上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创造力系统观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我国的创新教育问题。

5)学界普遍认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势在必行。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可产生如下的意义和研究价值:1)培养科技强国人才;2)为解决就业难提供理论指导;3)为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建如下理论与实践体系:智能产品开发专业细分理论与指南、理性劳动条件下的智能产品开发岗位划分理论及岗位称职必要条件、智能产品开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及课程标准、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运行理论、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能力评价考核理论、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反馈与修正理论;4)为其他专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借鉴;5)为创新创业型师资与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理论基础;6)为政府制定办学政策提供参考。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2.1 课题理论依据(1)国家政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政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2)社会需求理论根据20世纪的CBE理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根据社会需求,运用能力导向、项目驱动导向、产学研结合等模式,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来实现这一目标。

(3)人才培养类似企业经营理论根据威廉•大内的Z理论和Don E.Schultz的4Rs理论,应根据产品和顾客的要求来对待学生;在竞争业态下,应主动创造需求。

(4)创新思维培养理论依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于学习创造、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成为更有价值的个体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依戴尔经验之塔理论,教育应注重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并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共同促进知识的习得及创新。

根据G.S.Altshuller创立的TRIZ理论,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创新问题、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学会创新手段和创新工具。

(5)群体利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理论根据伊戈尔•安索夫和弗里曼的利益相关理论,高校可与利益关联体合作,从多个维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除此外,参与式发展理论、价值链理论等都出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探索之中。

2.2研究目标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兴趣和特长为基础,研制出一套可操作、能推广应用的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

2.3研究内容围绕研究目标,研究如下内容:1)创新创业内涵与构成要素;2)智能产品开发专业细分理论与指南;3)理性劳动条件下的智能产品开发岗位划分理论及岗位称职必要条件;4)成功智力研究;5)基于创造力培养的智能产品开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及课程标准;6)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造力培养运行理论;7)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造力培养评价考核理论;8)基于创造力培养的智能产品开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反馈与修正理论;9)创造力培养环境与机制;10)创新创业型师资与教学资源建设理论。

2.4研究假设课题的研究能建立起一套可操作、能推广应用的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

构建定理式创新创业岗位确定法、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制订法、创造力培养运行法、创造力评价考核标准、教育教学质量反馈机制标准、创新创业师资与教学资源标准、创造力培养环境与机制标准等理论与实施办法,势必对促进职业院校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及其它有关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起理论指导与借鉴作用。

2.5创新之处本课题学术思想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学术成果与国家发展战略转移形成因果关系;其理论与实践体系为首创。

研究内容针对性强。

明确指出: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应细分方向,应根据智能产品开发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划分出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保障机制、毕业标准。

创新创业应侧重于用知识创新创业或用技术技能创新创业。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3.1研究思路以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能力、成长的条件及成才的规律为核心,按如下逻辑对每个要素项进行研究:创新创业之内涵与构成要素→创新创业必备能力→创新创业必备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专业细分→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标准→教育教学运行方案→教育教学运行条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标准→人才质量的反馈机制。

然后归纳总结、升华出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并对每一阶段之成果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最后撰写研究总报告。

3.2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如下方法实施研究。

1)采用文献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归纳提炼创新创业内涵与构成要素;2)采用行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能力之分析,提炼出创新创业必备能力,并找到智力成功之外因;3)采用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对智能产品开发与制造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总结出典型工作岗位与岗位群,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4)采用同行、专家咨询法对智能产品属性、应用领域的研究,形成智能产品开发细分理论与指南;5)采用同行、专家咨询法,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形成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及课程标准;6)采用同行与专家咨询法、行为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研制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运行理论;7)采用同行与专家咨询法、比较研究法,根据创新创业能力定位目标,研制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考核理论;8)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根据毕业生事业成功率研制出人才培养反馈反思修正理论;9)采用教育专家咨询法、行为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不同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分析,研制出创新创业型师资与教学资源建设理论。

通过以上研究方法与手段,归纳总结出具有教育教学科学性的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

3.3技术路线课题成员收集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关文件及文献资料,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理论认识。

结合国内人才培养条件,取长补短;深入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潜在职业岗位及社会需求调查,形成智能产品开发岗位及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调研报告,再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讨论修改,并收集相关政策,再采用前述研究方法,形成能指导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和研究报告,并在相应阶段发布相关成果。

3.4实施步骤立项后立即召开开题会议,要求各子项目负责人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经集体研究修订后予以实施;对各阶段成果集体研讨修订后予以发布。

研究顺序是:创新创业之内涵与构成要素→创新创业必备能力→创新创业必备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专业细分→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标准→教育教学运行方案→教育教学运行条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标准→人才质量的反馈机制→研究总报告。

课题编号:24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