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3.2.2《海水的运动》教案设计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相关推荐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水的运动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洋流的定义和分类,运用示意图、生活实例等多角度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阅读世界洋流模式图,明确世界洋流的大致分布,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3.通过学习纽芬兰渔场的案例,明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渔场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教师展示科隆群岛的位置和景观图,提问学生: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年平均气温约21℃,为什么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低?(寒流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洋流的定义和分类【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并思考:(1)什么是洋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2)按照世界洋流分布图中的表示,洋流可以分为哪几类?【学生回答】(1)海洋中的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关键词是“常年”“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等。
(2)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
【师生总结】一般来说,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叫做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叫做寒流。
需要注意暖流不一定从低纬流向高纬,要看洋流与流经海区海水温度的对比。
2.洋流对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影响【教师活动】展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和“纽芬兰渔场的形成与衰落”案例,引导学生思考:(1)从图中找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位置,思考哪些海区容易出现渔场?(2)根据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位置,分析大渔场出现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_10
《海水的运动之洋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1.本节课设置了一个情境,即坐船跨海游学,通过这个游学过程将洋流对人类活动的三个方面的影响串联起来。
2.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设计思想,采取合作学习、自主展示,问题讨论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的展现。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点,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点去理解地理原理,最后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去解决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预设问题和活动的引领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二、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分析】即要求学生依据世界洋流分布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水循环,了解到地球上的水体处于动态平衡中,对于学习海水的运动有一定的帮助。
我校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弱,初中学过的地理知识多遗忘了;但高一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盛,学习兴趣浓厚,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概括能力;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能力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所加强。
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较多的关注。
四、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理解洋流运动的规律并尊重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综合思维】通过对比波浪和潮汐,能分析归纳出洋流的概念;能说出洋流的主要成因;能理解并掌握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理解洋流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运动特点。
能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分析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能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归纳洋流的定义。
能根据洋流分布图设计航线。
五、教学重难点1.洋流的概念;2.运用资料和图表,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水的运动,包括其形成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类型,如潮汐、洋流等;了解海洋中的风向、地球自转和地形等因素如何影响海水的流动;以及海水运动对气候、生物分布和航运等方面的影响。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和过程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本节课将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类型,如潮汐、洋流等,并了解其形成机制;(2)了解影响海水运动的因素,如风向、地球自转、地形等;(3)理解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生物分布、航运等;(4)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分析海水运动的相关问题,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5)通过观察、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地理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海水运动的相关内容;(2)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选取典型的海水运动现象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3)运用以动带静的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海水运动的过程;(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5)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海水运动的影响因素和地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通过学习海水运动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增强国家海洋意识;(5)通过探讨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规律的可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海水的运动教案
海水的运动教案教案:海水的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海水的运动形式,包括海流和海浪。
2. 掌握海流和海浪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理解海水运动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海洋地图、图片、视频、海水样本等。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识向学生展示一幅海洋地图,引导他们观察海水的运动形式,如海流和海浪。
让学生尝试解释海水运动的原因。
Step 2:介绍海流使用PPT或图片,介绍海流的概念和特点。
解释海流的形成原因,包括风力、地转效应和水密度差异。
让学生观察海洋地图,找出一些著名的海流,如北大西洋漂流、赤道洋流等,并解释它们的重要性。
Step 3:展示海流视频播放海流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海流的运动。
可以选择有关浮标在海流中漂浮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海流的流速和方向。
Step 4:实地观察如果条件允许,带领学生到海边或海洋研究机构进行实地观察。
向学生展示海水的运动,让他们感受到海流的力量和方向。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投入浮标观察其漂移方向。
Step 5:介绍海浪使用PPT或图片,介绍海浪的概念和特点。
解释海浪的形成原因,包括风力、地底地形和远洋风浪。
让学生观察海浪的形状和运动方向。
Step 6:展示海浪视频播放海浪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海浪的运动。
可以选择有关冲浪、海浪拍岸等视频,让学生了解海浪的高度和形态的变化。
Step 7:海水样本观察准备一些海水样本,让学生观察其流动性质和盐度。
让他们比较海水和淡水的差异,以及不同海域的海水差异。
Step 8:海水运动与生态系统的关系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海水运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海流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以及海浪对海岸地貌和生物的影响。
Step 9:小结和讨论对海水运动的知识进行小结,并进行问答讨论,检查学生对于海水运动的理解。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意见,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准备。
Step 10:作业布置有关海水运动的作业,如填空、选择题或写简答题等。
海水的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
海水的运动-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水的性质和特点;2.理解海洋中水的循环和分布;3.掌握海洋中的波浪运动、洋流运动和潮汐运动;4.培养学生分析海水运动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能够较为精确地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基本过程;2.了解洋流运动的特点和影响;3.理解潮汐运动的基本规律并解释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海洋图,结合图片解答以下问题:•世界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多少?•世界海洋中最大的海是哪个?有多大?•那些海区域会因为热带风带来的欧式对流而被称为高压带?2.讲授(30分钟)海洋的三种基本过程1.波浪运动波浪是指指水体受到周期的外力作用,引起整体运动的波动现象。
海浪波长、波速和波高受风速、持续时间和海水深度影响。
2.洋流运动洋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缓慢地流动的水体。
洋流通常由风、重力和地球自转力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3.潮汐运动潮汐是指海面上上升和下降的规律往复运动。
潮汐有半日潮、日潮、半月潮和月潮等几种。
海水循环和分布的影响因素•水温:影响海水密度,进而影响海水循环;•地形和海底地貌:影响洋流的形成和变化;•风:影响海洋表层水体的运动和海浪的形成;•互相作用:影响海水循环和分布的综合因素。
洋流运动的区域性特点和影响•北大西洋洋流:从美国东海岸向北,经北非等地到达欧洲北极圈附近;•科西嘉洋流:从大西洋中部向东北流,进入地中海;•火山岛洋流:与赤道洋流交汇,影响太平洋沿岸的温度和气候。
潮汐运动的规律和成因•潮汐的基本规律:两全的潮汐和两现的潮汐;•潮汐的成因:引力和惯性的相互作用。
3.讨论(20分钟)•自然环境对沿海城市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加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4.展示(10分钟)请学生展示自己所做的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海洋多样性、全球海平面历史和预测等。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应练习以及设计一份关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海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15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地理选修二第三章第二节《海洋地理》的内容,讲述海水大规模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主要学习洋流,洋流主要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洋流的概念及分类(识记),二是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三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简单应用)。
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
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规律,与必修一所学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
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不仅能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还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设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2)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3)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3)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其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_22
3.2大规模海水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中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以地轴为中心)。
3.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
4.能运用表层洋流分布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解释洋流的概念并介绍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
之后,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三)学生基础分析1.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
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充分阅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熟悉洋流的名称,并最终反复运用图3.5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在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对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教学目标分析】(一)三维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②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③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_14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水是生命之源,本章以自然界的水循环开始,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束。
整章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式分布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海洋水体是地球上海陆间水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也是陆地水资源不竭的源泉,所以本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而本节内容的第一框题“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也是本节的中心内容,为第二框题“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内容作铺垫。
课程标准在“必修1”中提出的相应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情况,有一定记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识记有一定的帮助。
2、对于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世界影响因素——世界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南亚冬夏季风风向变化在第二章刚刚学过,这也有利于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3、高一学生对于密度流和补偿流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课标也没有作具体的要求,所以尽量不要拓展太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依据课标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2)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3)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世界风带模式图,推导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2)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2)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利用“世界洋流模式图与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15
必修1 水循环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考纲视窗]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以我国或国外主要海洋航海事件,如2006年我国南极科考、中国海军出访美、加、菲三国等为切入点,考查洋流的名称、性质和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生物、航运、海域污染等的影响。
[知识网络]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1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按性质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3影响洋流的因素:盛行风、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
4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北印度洋形成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的季风洋流。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多形成著名渔场,如纽芬兰渔场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位于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寒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
2气候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对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3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对航海不利;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也给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4海洋污染加速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例题分析]例1.(2006北京模拟)下图表示两股洋流和海水表面温度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甲是南半球暖流B.乙是大陆东岸的寒流C.甲是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D.乙是暖流,为赤道逆流[解析]:甲图中等温线自北向南递增,应为北半球。
乙图中等温线自北向南递减,为南半球;甲乙洋流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故甲乙都是暖流。
从水温可知,两地都应在中低纬海区,故乙为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暖流,应为大陆东岸。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_14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目标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2.运用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目标综合概括:通过分析教师所给资源,掌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对洋流模式图的绘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三)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讲述二战时期德国潜艇偷袭盟军的故事,引入新课。
思考问题。
用一个战争的故事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好,请问大家德国潜艇为什能消无声息的偷袭盟军。
谁起决定运用。
一、讲解基本概念洋流的概念:洋流二、洋流的类型(根号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三、对比分析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1、观察洋流模式图和全球大气环流图,联系风带分布引出洋流的影响因素:盛行风、地形阻挡、地转偏向力等。
2、运用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
让学生观察洋流分布模式图小组讨论、思考北半球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的洋流分布规律。
课件演示洋流与盛行风的关系。
经过思考后,对比老师的,看看有什么区别,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总结归纳洋流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
(寒流)由于南极大陆上盛行极地东风,将南极大陆中的寒冷气流吹入周围海域,汇入西风漂流中,形成寒性的洋流。
让学生结合洋流模式图画出世界洋流分布简图,并分析各洋流的性质4.印度洋: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西南季风——东流——顺时针流动冬季——东北季风——西流——逆时针流动我们前面详细地分析洋流的特征、分类、分布规律。
海水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小组学习合作的优势,让组员携手攻克难题。
周期、成
一、潮汐的概念、周期、成因
因。
概念: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分析出
成因:由月球、太阳对地球引力有关
诺曼底登陆
周期:一日两次海水涨落,白天为潮,晚上为汐,合 日背后的地
称潮汐
理知识——
二、诺曼底登陆日背后的地理大揭秘
潮汐规律。
潮汐规律: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最为明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 2.难点: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成因。
1/5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一)读图分析法:学生读图、析图。 (二)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
展。 (三)情境法教学: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学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观看图
显。其中农历十五前后正是月圆之时。
文资料,掌
究活动,培 养学生的思 考和综合分 析能力。
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 习和归纳知 识能力
学生在 汇报学习成 果时,根据 学生的答案 来板图,有
3/5
归纳探究:人类利用潮汐规律的活动,观看图文资料 握人类利用 助于教师对
1.潮汐发电
潮汐规律活 课堂进程适
2.潮间带采集、养殖活动
寒、暖流概念的总结
本 P62 页案 到理论。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例及图
创设学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3.38,找出纽 习新情景,
[学情预设]:由于课本的洋流分布图是一个平面的空 芬兰渔场形 解决生活问
精品高中地理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基本概念。
2.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的成因及其作用。
3.知道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的基本方法。
2.通过绘制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掌握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理论模型,再由理论模型回到实际问题的地理建模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钱塘江大潮”,感受海水运动的神奇与壮观。
2.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
3.通过对运动不息的大海的认识,了解海水的运动时空变化规律,树立科学的海洋观和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潮汐概念、潮汐成因、潮汐分类2.洋流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教学难点]洋流成因、分布[教学媒体与教具]课本插图、风浪、海啸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投影】风浪、海啸图片【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了海洋水的温度和盐度,这节课我们将从动态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海洋水体。
【板书】海水的运动【复习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说出海水的运动形式有哪些?【教师总结】海水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形式。
【板书】【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6内容,回答以下问题一、波浪1.什么是波浪?2.波浪的四个要素是什么?3.波浪按成因分为哪几类?说明其成因。
4.近岸波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概念:波浪是出现在海洋表面及其内部的各种波动现象的总称。
它是指海水水质点在外力作用下离开平衡位置作周期性运动,并将运动向相邻水质点依次传播,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传播方向的起伏扩展的波状现象。
(2)波浪的四要素: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
(3)成因和分类:风浪:风直接作用于海面而形成;风浪离开风区,向远处传播便形成涌浪。
海啸:由地震波传导而形成的巨浪;潮波:在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波浪。
(4)近岸波:波浪行进至近岸浅水区,完整的波形被破坏,出现破碎和倒卷,称近岸波。
《海水的运动》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2)
3. 2 海水运动教 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了解洋流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及它们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从而培养学生用综合分析的观点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世界大洋的洋流分布规律和各洋流名称。
潮汐及洋流的成因。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版图、多媒体教室等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一、 海水运动形式海水运动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一)波浪 风浪:风力作用形成;是波浪中最常见的一种。
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
(二)潮汐1、定义: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2、运动规律:一天中 通常海水两次涨落一月中 大潮:初一(朔)和十五(望)小潮:上弦月和下弦月 (教材72页图3.7)提问: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谁大?答: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大。
因此一天中海水两次涨落也是由月球与观测者的相对位置确定的(月中天、月落、下中天、月出)民间谚语“初一、十五涨大潮,二十二、二十三,到处见海滩。
”形成原因是什么? 答:初一、十五月球、太阳的引力相叠加,形成了大潮;而二十二、二十三(初七、初八)月球、太阳的引力相抵消,形成的是小潮。
3、 意义:潮水能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发生迁移。
因此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等需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
4、 事例分析 —— 钱塘潮(教材72页图3.8)地形上: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海潮由外海进入湾中,潮位堆高。
气候上: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了潮势。
杭州湾沿岸筑有坚固的海堤(当地人称“海塘”),防止潮水淹没田地房屋。
(三)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海流)。
教材73页图3.9可看出洋流规模巨大,但由表层越往深处流速减小。
二、洋流的形成1、风海流: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_5
原因:此区域几乎都是海洋,无陆地的阻挡
B、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
原因:北印度洋海区海域面积小,受季风影响显
著,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吹东北风,海水作逆时针方向流动
5、世界洋流模式图的构建
(1)洋流模式图的构建8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洋流的形成
②学会运用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堂小实验,让学生从实际感受中去理解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活动,对照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分别探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
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可做适当的提示
各组派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各组情况进行点评
4、世界洋流运动的成因分析
(1)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海面盛行风吹拂表层海水运动带动
下层海水运动形成洋流
(2)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过渡:既然盛行风是洋流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要掌握洋流的运动,就要知道地球表面盛行风的分布。
课件显示:动态演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复习前面学习的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根据盛行风的分布,动态演示洋流形成模式图(重点讲解由信风和地转偏向力形成的赤道暖流、由西风和地转偏向力形成的西风漂流)
高中地理《海水运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全册地理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考点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按性质分类
2、影响因素盛行风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因素影响。
【温馨提示】 (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
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低纬的寒流水温可能比高纬的暖流水温高。
(2)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
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的影响,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属于寒流。
3.三大洋主要洋流及其分布
4.洋流的分布规律
可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图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分布图示记忆方法
南北半球中低纬海区
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陆沿岸东暖西寒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逆南无,大陆沿岸东寒西暖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夏顺冬逆。
索马
里半岛附近夏季
形成寒流、冬季
形成暖流
P24高考
探究
南纬40°~60°海区的环流西风漂流为风海流、寒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洋流图的判读
1.判定洋流性质、流向及名称
内容方法图示
判读性质“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
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
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
如图,A是暖流,B是寒流
确定流向“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
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
为洋流的流向
该图为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
流,B处是寒流
判断
名称
该图若为大西洋某区域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
甲的推理过程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P26高考探究
P60高考探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_35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节授课内容需要,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前面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对全球大洋环流的分布及运动规律的概述。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a.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图3.5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以及绘制的简图;b.在熟练绘出“洋流模式图”或“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图”的基础上,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运用地图,从洋流的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 掌握利用手绘地图分析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2) 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共同分析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教学重点】(1)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示说明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体动力;(2)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学法指导】(1) 强调抓住基本原理,重视运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能力的培养;(2) 以图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画图、读图分析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思路是: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注重讲练结合;重要的结论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来,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重难点突破方面,将重难点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主动对比分析的方法加以各个击破,进而获得对本节内容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洋流的概念,那么洋流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按照形成原因,洋流又可以分为三类:)
(二)洋流
(1)洋流分类
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比,阿拉斯加暖流温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低。
(小结)寒暖流对流经海区沿岸的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以及航海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承转)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世界洋流的分布。
(2)洋流的分布
(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活动)P33,结合图3.17活动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