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环境污染事件分级划分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评估程序见图1。
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1)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2.1生产工艺列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及其特征: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包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是否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或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
化工企业事故应急处理

建立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应急 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救援程序 和资源调配方案。
控制措施
切断事故源
一旦发生事故,应迅速切断事故源,防止事故扩 大。
疏散人员
及时疏散事故现场的人员,确保人员安全。
防止次生事故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引发的次生事故。
救援措施
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事故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案例分析
该事故主要是由于管道老化和管理不善导致的。应急处理过程中,各部门能够紧密配合,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避免了事态扩大和次生事故发生。
案例三:某氯气泄漏事故应急处理
事故概述
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故,造成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
应急处理措施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医疗、环保等部门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和治疗工作。同时,对泄漏的氯气进行稀释、中和等 处理,防止事态扩大。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通过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可以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检验 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强化安全培训
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助 于在事故发生时迅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失败教训
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
在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导致救 援工作混乱无序。
救援资源不足
由于救援资源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事故,导致事故后果扩大 。
忽视安全预防措施
忽视安全预防措施,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给企业带来不必要 的损失。
改进建议
加强沟通协调
建立完善的事故应急指 挥系统,确保各部门之 间的沟通协调顺畅有效 。
增加救援资源投入
加大对应急救援的投入 ,提高救援队伍的装备 水平,确保在事故发生 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 救援。
环境应急预案等级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我国制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本预案将详细介绍环境应急预案的等级划分。
二、环境应急预案等级划分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环境应急预案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特别重大(I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危害,可能导致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甚至全国性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事件。
例如,大规模的重金属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大型化工厂爆炸等。
2. 重大(II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可能导致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的事件。
例如,较大的重金属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大型化工厂火灾等。
3. 较大(III级)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可能导致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的事件。
例如,一般性的重金属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小型化工厂事故等。
4. 一般(IV级)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对环境造成较小危害,可能导致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小威胁的事件。
例如,轻微的重金属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小型化工厂一般性事故等。
三、环境应急预案等级响应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突发环境事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1. 特别重大(I级)(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2)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请求支援;(3)采取紧急措施,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4)全力抢救受困人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5)开展环境监测,评估污染范围和程度;(6)组织专家会商,制定污染治理方案。
2. 重大(II级)(1)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2)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请求支援;(3)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4)全力抢救受困人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5)开展环境监测,评估污染范围和程度;(6)组织专家会商,制定污染治理方案。
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规则

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规则引言化工企业的安全风险分区分级规则是为了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保护环境,防止化学物质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通过对化工企业进行合理的安全分区分级,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
本文将探讨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规则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并提出一些建议。
重要性化工企业是具有较高风险的特殊行业,它涉及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污染,还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制定和执行化工企业的安全分区分级规则十分重要。
合理的安全分区分级规则不仅可以有效识别和划定危险区域,还可以为化工企业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置,减少损失。
此外,安全分区分级规则使得企业的安全管理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能力。
实施步骤步骤一:风险评估首先,对化工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风险评估需要考虑企业所涉及的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储存方式、作业程序等因素,综合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后果。
步骤二:确定安全分区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化工企业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分区。
通常可以将化工企业划分为“安全区域”、“一级危险区”、“二级危险区”等级。
安全区域是指不存在明显危险的区域,如办公区、停车场等;一级危险区是指存在较高风险的区域,如储存危险物品的仓库等;二级危险区是指存在更高风险的区域,如生产车间等。
步骤三:划分安全分级在每个安全分区内,根据实际风险程度进一步划定不同的安全分级。
分级可以根据对人员伤害、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高级别需要采取更加严格和全面的安全措施,低级别则相对较少。
步骤四:标识和管理每个安全分区都需要明确标识,以便员工和外来人员可以清晰地辨识不同的区域和级别。
标识可以使用不同颜色、不同图案或文字进行说明。
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确保安全措施的执行和管理。
最新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优秀文档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评估程序见图1。
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1)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表1 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分值生产工艺20分安全生产控制(8分)消防验收2分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2分安全生产许可2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2分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40分)截流措施8分事故排水收集措施8分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雨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12分)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8分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4分环评及批复的其他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10分废水排放去向10分表2 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M)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25M1类水平25≤M<45M2类水平45≤M<60M3类水平M≥60M4类水平2.1生产工艺列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及其特征: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包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是否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或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
环境污染事故分级标准

环境污染事故分级标准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过程中,因发生泄漏、泄露、挥发、溢出、倾倒、排放等异常情况,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危害公共安全和公众健康的事件。
为了有效应对环境污染事故,我国制定了环境污染事故分级标准,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事故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
一、一级环境污染事故。
一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导致大面积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事故。
比如化工厂泄漏大量有毒气体,导致周边居民中毒或者大面积植被死亡,这种情况就属于一级环境污染事故。
一级环境污染事故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封锁事故现场,尽快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向周围环境扩散。
二、二级环境污染事故。
二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对环境造成较大范围的污染,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的事故。
比如化工企业的废水排放超标,导致附近河流水质恶化,影响到周边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这种情况就属于二级环境污染事故。
对于二级环境污染事故,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控制污染源、清理污染物、修复环境等紧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三、三级环境污染事故。
三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对局部环境造成污染,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较小影响的事故。
比如工业园区的噪音、振动、粉尘等污染物超标排放,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这种情况就属于三级环境污染事故。
对于三级环境污染事故,需要及时采取控制源头污染、加强监测、加强环境修复等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恶化。
四、四级环境污染事故。
四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对环境造成轻微污染,对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事故。
比如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导致周围空气质量下降,但并未对人体健康造成明显影响,这种情况就属于四级环境污染事故。
对于四级环境污染事故,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总之,环境污染事故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应对环境污染事故,减少事故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_2018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 2018 年第14 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突发环境事件 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24083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评估程序见图1。
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1)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表1 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分值生产工艺20分安全生产控制(8分)消防验收2分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2分安全生产许可2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2分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40分)截流措施8分事故排水收集措施8分清净下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雨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生产废水系统防控措施8分评估指标分值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12分)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8分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4分环评及批复的其他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10分废水排放去向10分表2 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M)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25M1类水平25≤M<45M2类水平45≤M<60M3类水平M≥60M4类水平2.1生产工艺列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及其特征: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包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是否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或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 941-2018)

Q<1
计算涉气(或水)风险物质数量与其 临界量比值(Q)
生产工艺过程与大 气(或水)环境风险
控制水平(M)
Q≥1
涉气(或水)风险物 质数量与临界量 比值(Q)
大气(或水)环境 风险受体敏感程度
(E)
突发大气(或水)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一般环境风险
较大环境风险
(1)
式中:w1, w2, ..., wn——每种风险物质的存在量,t; W1, W2, ..., Wn——每种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按照数值大小,将 Q 划分为 4 个水平: (1)Q<1,以 Q0 表示,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 (2)1≤Q<10,以 Q1 表示; (3)10≤Q<100,以 Q2 表示; (4)Q≥100,以 Q3 表示。
环境保护部
2018-03-01 -----------------------------------------------------------------------------------------------------ⅱ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级程序------------------------------------------------------------------------------------------------------- 2 5 风险物质识别------------------------------------------------------------------------------------------------- 2 6 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风险分级-------------------------------------------------------------------------------3 7 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分级----------------------------------------------------------------------------------5 8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确定与调整---------------------------------------------------------------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 10
江苏省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

江苏省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一、前言化工企业是我国现代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特殊的生产过程和性质,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为了保障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江苏省制定了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旨在科学合理地划分化工企业的安全风险等级,为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指南内容1.背景介绍(1)化工企业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人员伤亡、环境污染、设备损失等方面的风险。
(2)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是基于化工企业的危险源强度、工艺流程、生产能力、防护设施等因素进行评估。
(3)安全风险等级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等级。
2.分区分级标准(1)特别重大风险等级:a.具有毒、爆、燃、放射等特殊性质的危险化学品和危险物质。
b.生产能力较大,容器和设施较多,且高、中、低压系统齐全的工艺。
c.高温、高压、高浓度工艺环境,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事故风险。
d.每周、每月及每季度的危险化学品储存量较大。
(2)重大风险等级:a.存在中等风险特性的危险化学品和危险物质。
b.生产能力较大,容器和设施较多,但工艺过程相对简单的工艺。
c.存在中等温度、压力、浓度的工艺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事故风险。
d.每季度的危险化学品储存量较大。
(3)较大风险等级:a.危险化学品和危险物质的储存量较大,但较其他企业风险较低。
b.生产能力较小,工艺相对简单,容器和设施数量较少。
c.存在低温、低压、低浓度的工艺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事故风险。
d.每年的危险化学品储存量较大。
(4)一般风险等级:a.危险化学品和危险物质的储存量较小,且风险较低。
b.生产能力较小,工艺相对简单,容器和设施数量较少。
c.工艺环境相对安全,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和事故风险。
d.每年的危险化学品储存量较小。
3.分区分级程序(1)化工企业申请安全风险分区分级,向所在地市(县)化工安全监管部门提交申请材料。
(2)化工安全监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并进行现场检查。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评估程序见图1。
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1)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2.1生产工艺列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及其特征: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包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是否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或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评估程序见图1。
1?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1)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2.1生产工艺列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及其特征: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包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是否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或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
企业突发环境生态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方法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加工、使用、存储的所有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Q),评估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矩阵法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一般环境风险、较大环境风险和重大环境风险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
评估程序见图1。
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容: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录B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在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1)式中: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 Q2, ..., Q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
2 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采用评分法对企业生产工艺、安全生产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环评及批复落实情况、废水排放去向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企业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1与表2。
2.1生产工艺列表说明企业生产工艺及其特征:生产工艺名称,反应条件(包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是否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或国家规定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
环境事件的分级标准

环境事件的分级标准环境事件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应对环境事件,我们需要对环境事件进行分级标准,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生活。
下面将介绍环境事件的分级标准。
一、自然灾害。
1. 一级自然灾害,指对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
这类自然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可能导致大面积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立即启动国家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2. 二级自然灾害,指对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危害的自然灾害事件,如暴雨、暴雪、滑坡、泥石流等。
这类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及时采取救援和恢复工作,以减轻灾害影响。
3. 三级自然灾害,指对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一定危害的自然灾害事件,如雷电、风沙、低温冻害等。
这类自然灾害通常引起局部地区的轻微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对措施,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环境污染。
1. 一级环境污染,指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污染事件,如重金属污染、化工泄漏、核辐射等。
这类污染事件可能导致大范围的环境破坏和人员健康受损,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清理和修复工作。
2. 二级环境污染,指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的污染事件,如工业废水排放、大气污染、垃圾堆积等。
这类污染事件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环境恶化和人员健康受损,需要及时采取清理和治理措施,以减轻污染影响。
3. 三级环境污染,指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危害的污染事件,如交通尾气排放、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
这类污染事件通常引起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下降和人员健康受损,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理措施,以保障环境和人类健康。
三、生态破坏。
1. 一级生态破坏,指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的破坏事件,如森林砍伐、湿地开发、水域填海等。
这类破坏事件可能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和生物灭绝,需要立即停止破坏行为,并采取恢复和保护措施。
中国石化环境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修订版)

中国石化环境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修订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6年9月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国石化在我国境内行使经营管理责任、涉及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环境风险源的识别与评估,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销售、储运等企业的生产设施、辅助生产设施、储运设施、销售经营设施等。
2.规范性文件本指南内容参照或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调整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中部分典型工艺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3号);《国家海洋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4年第15号);《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废水排放去向代码》(HJ523-2009);《高含硫化氢气田集气站场安全规程》(SY6779-2010);《高含硫化氢气田集输管道安全规程》(SY6780-2010);《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净化厂公众安全防护距离》(SY6781-2010);《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水体环境风险防控要点(试行)》;《中国石化油气田钻井和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化工涂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化工涂料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企业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化工涂料过程中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包括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等。
三、事件分级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将化工涂料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等级:(一)特别重大环境事件:造成人员死亡或重伤,环境严重污染,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二)重大环境事件:造成人员死亡或重伤,环境污染较大,对社会造成较大影响。
(三)较大环境事件:造成人员轻伤,环境污染一般,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
(四)一般环境事件:造成轻微污染,对社会影响较小。
四、应急组织体系(一)成立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负责本预案的组织实施,下设以下小组:1. 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指挥和协调。
2. 抢险救援组:负责现场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
3. 环境监测组:负责现场环境监测和污染评估。
4. 医疗救护组:负责现场受伤人员的救治。
5. 后勤保障组:负责现场物资、设备、人员等后勤保障工作。
6. 信息宣传组:负责现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
(二)应急响应1. 特别重大、重大环境事件:立即启动本预案,报上级生态环境部门,并按照上级要求进行应急处置。
2. 较大、一般环境事件:立即启动本预案,按照预案要求进行应急处置。
五、应急处置措施(一)现场处置1. 隔离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2. 控制泄漏源:采取措施控制泄漏源,防止污染物扩散。
3. 抢险救援:对受伤人员实施救治,确保人员安全。
4. 环境监测: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掌握污染状况。
(二)环境治理1. 清理污染物质: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对污染物质进行清理。
2. 处理废水、废气:对废水、废气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3. 复原生态环境: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化工企业环境污染事件分级划分

化工企业环境污染事件分级划分1环境污染事件分级划分一、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根据《1重特大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等级划分的原则;依据危险物质相对环境风险数,将环境污染事件划分为Ⅰ(1)级、Ⅱ(直属企业)级、Ⅲ(二级单位)级。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判据见表1。
表1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判据分级判据说明:1.危险物质相对环境风险数危险物质环境参数分数和=毒性分数+挥发性分数+可溶性分数+可降解性分数危险物质相对环境风险数值越大,表明环境风险越大。
危险物质泄漏量为进入受纳水体危险物质的量,危险物质各环境参数打分标准及受纳水体打分标准见表2~表6。
表2 物质毒性打分标准危险物质相对环境风险数=危险物质环境参数分数和×危险物质泄漏量受纳水体环境分数以动物试验得出的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经口、经皮半数致死量(LD50)的资料为准,选择其中LC50或LD50最低值作为急性毒性指标。
LC50或LD50值越低说明毒性越大,分数也就越高。
表3 挥发性打分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定义为,熔点低于室温而沸点在50~260℃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表4 溶解性打分标准根据《新编危险物品安全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中规定物质溶解性依次可分为易溶、混溶、微溶、难溶、不溶。
表5 可降解性打分标准降解性依据危险物质特性、及其化学结构决定。
表6 环境打分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污染应急响应分级标准

环境污染应急响应分级标准1. 引言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它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环境污染事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分级标准是必要的。
该标准旨在根据污染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应急响应分为不同级别,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
2. 定义和分类2.1 环境污染应急响应分级标准是针对环境污染事件制定的一套分级标准。
2.2 根据环境污染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将应急响应分为以下级别:- 一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影响范围广泛。
- 二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威胁,影响范围较广。
- 三级:一般环境污染事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3. 分级标准3.1 一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污染源:大型化工厂、重工业生产企业等- 污染物种类: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 影响范围:地域范围广泛,可能涉及多个城市或地区- 应急响应措施:启动一级应急响应,迅速组织应急处置,采取紧急救援措施,关闭污染源,限制人员活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3.2 二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 污染源:中型化工厂、排污企业等- 污染物种类: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一定威胁的污染物质,如工业废水、废气等- 影响范围:地域范围较广,可能涉及单个城市或地区- 应急响应措施:启动二级应急响应,迅速组织应急处置,采取紧急防控措施,封堵污染源,做好媒体与群众的沟通与引导,确保污染事件不扩散和恶化3.3 三级:一般环境污染事件- 污染源: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 污染物种类: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的污染物质,如市区垃圾焚烧、小型工厂冒烟等- 影响范围:地域范围较小,通常局限于某个区域或街道- 应急响应措施:启动三级应急响应,迅速组织应急处置,加大监管力度,严厉处罚违法排污行为,进行环境整治和修复工作,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4. 应急响应策略4.1 一级应急响应策略:- 迅速组织抢救和救援行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监测和评估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通告- 停止和封堵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强应急指挥和协调机制,确保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4.2 二级应急响应策略:- 迅速组织抢险和救援行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重要生态系统的稳定- 加强污染源的监测和控制,限制污染物的扩散和流传- 加强媒体和公众的宣传,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引导良好的环境行为-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确保应急工作的协调高效进行4.3 三级应急响应策略:- 加强污染源的管理和监管,确保污染物的排放达标- 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统计工作,掌握污染情况,及时发布环境情报- 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护公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加强公众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5. 结束语环境污染应急响应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应对环境污染事件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企业环境污染事件分级划分
1环境污染事件分级划分
一、环境污染事件分级
根据《1重特大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等级划分的原则;依据危险物质相对环境风险数,将环境污染事件划分为Ⅰ(1)级、Ⅱ(直属企业)级、Ⅲ(二级单位)级。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判据见表1。
表1 环境污染事件分级判据
分级判据说明:
1.危险物质相对环境风险数
危险物质环境参数分数和
=毒性分数+挥发性分数+可溶性分数+可降解性分数
危险物质相对环境风险数值越大,表明环境风险越大。
危险物质泄漏量为进入受纳水体危险物质的量,危险物质各环境参数打分标准及受纳水体打分标准见表2~表6。
表2 物质毒性打分标准
危险物质相对环境风险数=
危险物质环境参数分数和×危险物质泄漏量
受纳水体环境分数
以动物试验得出的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经口、经皮半数致死量(LD50)的资料为准,选择其中LC50或LD50最低值作为急性毒性指标。
LC50或LD50值越低说明毒性越大,分数也就越高。
表3 挥发性打分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定义为,熔点低于室温而沸点在50~260℃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表4 溶解性打分标准
根据《新编危险物品安全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中规定物质溶解性依次可分为易溶、混溶、微溶、难溶、不
溶。
表5 可降解性打分标准
降解性依据危险物质特性、及其化学结构决定。
表6 环境打分标准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⑵1部分危险物质主要环境参数
1部分危险物质主要环境参数及环境参数分数和见下表(摘取公司涉及的危险物质)。
表中未列出物质的环境参数分数和参照各环境参数打分标准计算。
1部分危险物质主要环境参数及环境参数分数和
注:液氨为小鼠吸入LC50。
分级补充说明:
⑴当危险物质进入水环境后,下游受纳水体的水域功能同时存在几个类别时,依据较高的水域功能类别进行分级。
⑵事故状态下,当危险物质对厂界外水环境没有影响时,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按照Ⅲ级处理。
⑶发生Ⅱ级环境污染事件时,随着事态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断扩大,直属企业的应急能力无法控制,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按照Ⅰ级处理。
二、环境污染事件分级
根据《1重特大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事件等级划分的原则;依据污染物质毒性、挥发性、可溶性、可降解性,以及进入受纳水体的水域功能、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将环境污染事件划分为Ⅰ(1)级、Ⅱ(企业)级、Ⅲ(企业直属单位)级。
初步分级结果见表1,分级结果还不够全面、准确,待日后工作不断完善。
表1 环境污染事件级别
分级说明:
(1)污染物质危险性主要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44)判定。
(2)当污染物质进入水环境后,下游受纳水体的水域功能同时存在几个类别时,依据较高的水域功能类别进行分级。
(3)事故状态下,当污染物质对企业厂界外水环境没有影响时,环境污染事件分级按照Ⅲ级处理。
(4)发生Ⅱ级环境污染事件时,随着事态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断扩大,企业的应急能力无法控制,环境污染事件上升为Ⅰ级处理。
(5)初步分级结果是类比国家、1集团公司相关法律法规确定泄漏于Ⅲ类水体中100t石油环境污染事件级别为Ⅰ(1)级,确定污染物质环境风险指数;采用专家打分法,依据物质毒性、挥发性、可溶性、可降解性,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进行打分;确定不同受纳水体不同级别的泄漏量。
危险物质特性分数和×泄漏量危险物质环境风险指数=
环境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