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作者单位:261021 山东省潍坊市脑科医院

通讯作者:李智慧

卒中急性期患者可出现继发性心脏损害的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这些改变可随卒中症状的改善而逐渐恢复正常或遗留轻度异常。临床上常称之为脑心综合征。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面做综合阐述。

标签:脑心综合征;卒中;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综述

The pathogenes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cerebrocardiac syndrome after acute stroke LI Zhi-Hui,WANG Jian-Jun.Weifang Brain Hospital, Weifang 261021,China

【Abstract】Some cardiovascular manifestations could be found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which is called cefebrocardiac syndrome(CCS).Some abnormalities in Electrocardiography(ECG)and creatine kinase-MB elevation could also be observed.However,such abnormalities will be gradually recoveri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troke. The pathogenes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cerebrocardiac syndrome after acute stroke in recent years were reported.

【Key words】Cerebrocardiac syndrome; Stroke; Pathogenesy; Clinical features

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e, CCS)自Byer于1947年首先发现以来,越来越受到神经科医生的重视。CCS是指各种急性颅内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颅脑损伤、颅内炎症等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伤,临床上表现为类似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用的相对狭义的概念是将急性脑卒中(acute cereral stroke,ACS)引起的继发性心脏病变称为CCS。脑心综合征最常见于急性脑血管病,多发生于急性期,加重病情,病死率增高。目前公认的标准为:患者既往无任何冠心病史及心电图改变,卒中发作时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或)心律失常等症状,及相应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改变,且病情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随卒中症状的改善而逐渐恢复正常或遗留轻度异常。

1 心脏病变的临床特征

1.1 心电图变化临床研究表明,ACS急性期时心电图变化最为敏感,其异常发生率为68%~90%[1],心电图异常大多在发病12 h~2 d内出现,心律失常多在2~7 d出现。心电图改变在病后1周内发生率为87.5%,这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大多出现于1周内有关。心电图异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心电图复极异常,如Q-T间期延长,ST段下移或抬高,Niagara瀑布样T波[2],

重症脑卒中病人的观察护理

重症脑卒中病人的观察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通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方法,预见其疾病的发展,提高治愈率,促进康复。方法通过对我院66例重症脑卒中的抢救、观察、护理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探讨更有效的方法。结果66例中46例康复出院,占69.7%,20例死亡,占33.3%。结论及时准确全方位地观察、评估、护理,对提高重症脑卒中疾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提高存活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重症;护理 脑卒中(ACVD)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正确及时的观察。抢救和护理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存活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6例伴有脑水肿、颅内高压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6例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24-82岁,出血性39例,缺血性2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36例,糖尿病30例,本组病历均经颅脑CT确诊。1.2 治疗结果: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66例中,基本痊愈12例,显著好转9例,好转25例,死亡20例(死亡率30.3%),其好转以上出院46例,占69.7%。 2 观察要点与评估 2.1 密切观察脑水肿及其程度是否加重。66例脑卒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颅内高压,从发病即时至数小时起,持续2-4周。绝大多数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标签:代谢综合征;脑卒中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包含了脑血管病的多重危险因素,其与脑卒中的关系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MS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的资料显示美国有1/3的成人患有MS,世界1/4的人口患有MS,而且随着肥胖的增加以及缺乏体育锻炼,这一数字有上升的趋势[2]。现对MS的诊断标准以及与脑卒中的关系(发病机制,发病风险)作如下综述。 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近年来对MS的病因、发病机制、组成成分、流行趋势和结局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进展,因而对MS的定义也不断进行了修订。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根据我国近来的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基础上,对MS的组分量化指标进行修订:(1)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2)TG≥1.7 mmol/L(150 mg/dl);(3)HDL-C25 kg/m2的人群中,缺血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均随BMI的升高显著增加(P<0.01),而BMI0.05)。另一项在我国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3]共纳入74 942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0~70岁,BMI≤26.6 kg/m2的女性,平均随访7~13年显示:BMI、WHR、WC及腰围身高比等指标均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紧密相关,BMI每增加1 kg/m2,脑卒中风险上升5%。杨毅等[14]对北京地区1566例受试者跟踪5年随访发现,脑卒中的患病率随着BMI的增加而升高(P<0.05),其中BMI≥30 kg/m2组升高幅度最为明显,提示BMI和脑卒中的患病率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姜立清等[15]对我国年龄大于35岁的45 925例常住人口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后发现,BMI及WC均和脑卒中之间密切相关,而WC和脑卒中的相关性更显著。王琳等[16]对57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后也发现,WHR是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糖尿病糖尿病引发脑卒中的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发生。糖尿病主要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高血糖促进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加速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动脉壁内葡萄糖、蛋白质与脂蛋白的非酶化反应,使氧化应激加速,炎性介质产生增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壁增厚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Lehto等[17]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中年男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较非糖尿病男性增高3倍,而中年女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非糖尿病女性增高5倍,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再发卒中的风险增加3倍。美国流行病学9个前瞻性研究资料共纳入27 269名女性,其中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病史的占 2.3%,有过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占 2.9%,糖尿病患者占8.5%,经过8.3年随访,结果发现有238名女性死于脑卒中,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和以前有脑卒中史的非糖尿病者死于脑卒中的危险较那些既往无心血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作者单位:261021 山东省潍坊市脑科医院 通讯作者:李智慧 卒中急性期患者可出现继发性心脏损害的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这些改变可随卒中症状的改善而逐渐恢复正常或遗留轻度异常。临床上常称之为脑心综合征。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面做综合阐述。 标签:脑心综合征;卒中;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综述 The pathogenes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cerebrocardiac syndrome after acute stroke LI Zhi-Hui,WANG Jian-Jun.Weifang Brain Hospital, Weifang 261021,China 【Abstract】Some cardiovascular manifestations could be found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which is called cefebrocardiac syndrome(CCS).Some abnormalities in Electrocardiography(ECG)and creatine kinase-MB elevation could also be observed.However,such abnormalities will be gradually recoveri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troke. The pathogenes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cerebrocardiac syndrome after acute stroke in recent years were reported. 【Key words】Cerebrocardiac syndrome; Stroke; Pathogenesy; Clinical features 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e, CCS)自Byer于1947年首先发现以来,越来越受到神经科医生的重视。CCS是指各种急性颅内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颅脑损伤、颅内炎症等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伤,临床上表现为类似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用的相对狭义的概念是将急性脑卒中(acute cereral stroke,ACS)引起的继发性心脏病变称为CCS。脑心综合征最常见于急性脑血管病,多发生于急性期,加重病情,病死率增高。目前公认的标准为:患者既往无任何冠心病史及心电图改变,卒中发作时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或)心律失常等症状,及相应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改变,且病情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随卒中症状的改善而逐渐恢复正常或遗留轻度异常。 1 心脏病变的临床特征 1.1 心电图变化临床研究表明,ACS急性期时心电图变化最为敏感,其异常发生率为68%~90%[1],心电图异常大多在发病12 h~2 d内出现,心律失常多在2~7 d出现。心电图改变在病后1周内发生率为87.5%,这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大多出现于1周内有关。心电图异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心电图复极异常,如Q-T间期延长,ST段下移或抬高,Niagara瀑布样T波[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23T14:55:08.1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隋爽程广红[导读]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很高的残疾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 隋爽程广红(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中图分类号】R4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85-0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指在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病侧上肢出现浮肿、疼痛及肩部疼痛,使肩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的疾病。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的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血管病及其所并发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很高的残疾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 和生存质量。笔者所在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给以康复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患者60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排除心肌梗死或脑脊髓外伤所引起的肩-手综合征及卒中前明显疾病所致疼痛或运动障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1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入院后即给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正确的体位摆放和康复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与护理是中风单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风患者出现愠怒心理及过度期望等一些心理改变,还可发生抑郁、焦虑等情感方面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多鼓励、多安慰,使患者对康复有信心;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恐惧心理,配合康复活动;安排适当的娱乐,使其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培养积极乐观态度。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肢位摆放,为防止肢体挛缩,要及早做与挛缩相反方向的动作,以充分牵伸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正确的肢位摆放:(1)仰卧位时患侧上肢适当外展、外旋,适当抬高,避免上肢受压,肩下垫软枕,避免肩后缩。(2)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掌心向上。(3)健侧卧位时胸前放软枕,患肢在上面。(4)坐位时防止患侧手下垂,注意托手,保持患肢的舒适位,腕关节轻度背伸,防止腕关节掌屈。 改善患肢静脉回流,手部做向心性按摩。肿胀的患手用细线做向心性缠绕,缠绕的顺序为大拇指、其他逐个手指、手掌、手背、腕关节,并教会患者及家属。也可采用冰疗法:将患者手浸泡于冰与水之比为2:1的冰水中。时间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准,难以耐受者可改为温水-冷水交替浸泡法,冷-热-冷20分钟左右。 被动活动患侧上肢被动活动可防治肩痛,维持各个关节的活动度,活动时操作者应动作轻柔,以不产生疼痛为宜。主动运动法鼓励患者做患手主动运动,也可用健手协助患手及患侧上肢活动。患者仰卧上举患侧上肢,刺激伸肘肌活动,肌肉的收缩可产生肌泵效应,促进静脉回流。在有疼痛和水肿时不宜进行肘伸展位负重练习。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30例,30例,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 5)。 3 讨论 关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至今尚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合理的治疗应该基于对疾病病因的彻底的认识,然而当前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虽然当前的一些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但有一个共识就是早期治疗。Chu Ds[3]指出:如果肩-手综合征出现后没有及时的治疗和特殊的护理,将导致严重的肢体功能的障碍。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诊断和全面的护理对于成功的治疗和预防严重的肩、手关节挛缩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一出现手部水肿、疼痛和运动受限时,就立即予以治疗,效果最佳。即使在数月之后,若仍有上述表现,治疗仍然有效。一旦发生实变,手的大小、颜色已恢复正常,将很难改变手的挛缩。肩手综合征由于长时间的腕关节强制性掌屈;腕关节过度伸展,可产生炎症样的浮肿及疼痛。这些并发症不仅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带来不良影响,而且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其康复积极性,因此,应给予足够重视,早期预防,进行有效的预防,尽早实施康复训练,不但可以控制或阻止病程进展,防止手部出现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而且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特殊的意义。参考文献 [1]黄运训,梁绣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261. [2]缪鸿石,朱镛连主编.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第一版,北京:华厦出版社,1999.236. [3] Chu Ds,Petrillo C,Davis SW,Eichberg R. Shoulder-hand syndrome: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J].J Am Geriatr Soc, 1981,29 (2):58-60.

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要点

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要点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1],而且是致残率甚高疾病,大约70%一80%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2]。脑卒中发病急,进展恶化快,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能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脑卒中;急救;护理脑卒中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为了能使脑卒中病人及早得到救治,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做好急救工作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院外急救措施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1.1准确判断病情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3]。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

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迅速转运与途中监护在进行转运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情况,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测,给予各种必要措施使病情达到转运状态。在转运过程中应正确地搬运患者[4]。原则上脑卒中病人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早期的搬动病人可加重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在护送途中病人应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搬动病人应轻微进行移动,尤其注意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回顾

200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回顾 2010年4月第7卷第1O期?专家论坛? 200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回顾 胡文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20)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回顾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一005—04 较之2008年脑血管临床研究领域多项大型随机对照试 验的发表,2009年则相对平静,但更为细化的研究和既往大 型研究的再分析,带给我们的启示可圈可点.现就2009年缺 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救治领域发表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回顾. 1溶栓 2008年发表的欧洲合作组急性脑卒中研究11I(European CooperativeAcuteStrokeStudym,ECASSm)的研究结果再 度证实了静脉tPA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将溶栓时 间窗扩展到4.5h【l】,而国际卒中溶栓登记处溶栓安全执行组 织(SafeImplementationofThrombolysisinStroke-International StrokeThrombolysisRegister.SITS—ISTR)研究也认为.缺血性 卒中发生3~4.5h内使用tPA仍然是安全的田. 上述研究结果的发表,直接促成了美国心脏病协会(AHA) 对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指南的更新,提出对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静脉tPA溶栓治疗扩展时间窗的建议,该建议认 为对发病3h内的患者,应遵循早期的指南推荐,虽然已 经有更长时间窗的证据,但由于越早期治疗,获益越多, 应避免评价的延误和延期给药.对发病3~4.5h接受治疗 的患者.除满足3h溶栓的入选标准外,还要排除如下患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摘要】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200万人,每年直接医疗支出超过97亿元人民币。因中风死亡人数已超过全国总死亡人数的20℅,其中2∕3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和劳动能力的丧失,需要长期护理,无法重返社会。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中风后患者存有各种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情感障碍等。其中肩手综合征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2.5%-70%,仅有1/5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正常活动功能。有研究表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仅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且还影响上肢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本论文通过阐述中西医的各种康复手段,对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做一个综述。主要有其发病机制,如何对其功能评定和治疗。其中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以及西医的物理治疗法和作业治疗法。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一、理论链接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肩手综合征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根据Davis 等的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偏瘫患者的12.5℅,常在中风后1-3个月内发生,而由Braus报告的发生率甚至高达27℅。严重的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如果不予以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的畸形,影响手的功能,甚至有更严重的后果,其发生,不但严重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是其残存的功能再次丧

失。[1] 1、分期标准 Ⅰ期(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疼痛。Ⅱ期(后期),肩手的自发痛和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手的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末期或后遗症期)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手的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畸形僵硬。[2] 2、诊断标准 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瘫手部疼痛、皮肤潮热、发凉、发紫,伴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局部无外伤、感染等;X线及其它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疾病。 3、病因病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可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的痉挛性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元的异常兴奋,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一种恶性循环的病变,其诱因为:(1)患肢长时间处于非良肢位;(2)过度掌屈位;(3)患肢未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4)患肢输液时渗漏至血管周围组织诱发水肿;(5)手的过度牵拉或意外损伤诱发水肿疼痛。[3] (二)中医学的认识

急性脑卒中溶栓指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2016年5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组长:刘鸣 成员:崔丽英贺茂林徐运 增进胜刘峻峰畅雪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 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为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标准。 一、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

最新脑卒中病例

病例一 患者陈亚勤,女,42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年余收住入院,患者于2008-11-18晚8点左右于跳绳时突感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无意识模糊,无呕吐,恶心,后被家人送至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CT查示脑出血,予挂水等保守治疗,后病情平稳,回家自行康复。其间,曾于常州当地康复医院康复一月,目前患者留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进一步康复入住我科。病程中患者一般情况尚可,否认“冠心病”、“糖尿病”史,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平时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空血压,血压控制尚可,在130/85mmHg,有继发性癫痫病史一年余,服药控制,否认药敏史。体格检查:T36.5℃,P72次/分,R18次/分,BP125/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晰,精神状况可,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眼耳口鼻无特殊,颈转无敌抗,未及肿大甲状腺,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肺无特殊,腰转无抵抗,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脊柱四肢无畸形,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检。 专科检查,神清,听理解可,语利,对答切题,轮椅推入病房。可在一人辅助下步行,浅感觉(左侧)正常,左侧深感觉减退,左侧腱反射亢进,左巴氏征(+),左踝阵挛(+),肌力(MMT):左上肢:肩前屈、外展2级,肩后伸0级,肘屈2级,肘伸1级,腕伸2级,腕屈曲1级;左下肢:髋屈伸3级,膝屈3级,伸4级,踝背伸0级,跖屈2级。肌张力(mA):左屈肘肌1+级,左伸肘肌1级,左腕伸肌1级,左指屈肌1+级,左小腿三头肌1级,关节被动活动度:左踝背伸至0°时受限,坐位平衡3级,立位平衡2级。左侧Brunnstrom分级:Ⅲ-Ⅱ-Ⅳ。ADL(MBI):60分(吃饭10分,穿衣5分,大小便各10分,上厕所5分,床椅转移15分,平平地走5分。辅检:头颅MRI:右侧基底节区出血。 初步诊断:1、脑出血后遗症,左侧偏瘫;2、继发性癫痫;3、高血压病。诊断依据:1、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年余入院;2、病史明确;3、辅检支持;4、左巴氏征(+)。鉴别诊断:与脑梗塞相鉴别。

肥胖症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血管疾病,也称为脑卒中,根据性质可以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脑卒中是获得性致残的第一大原因和引起痴呆的第二大原因,也是仅次于心肌梗死和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原因[1]。既往研究表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心脏病、颈动脉硬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肥胖症等。控制可控因素是临床上预防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措施[2]。肥胖症作为可控因素之一,患病人数却在不断增加。目前,美国超重人群占比为65.7%,其中15%~30%为肥胖症[2];中国超重人群占比为17.6%,肥胖症患病人数占比为5.6%[3],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患病人数仍在不断上升。由于肥胖症引发脑卒中的归因危险度为12%~20%[4],因此,控制肥胖症对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意义重大。本文就肥胖症和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肥胖症的定义和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一)肥胖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评价肥胖程度的指标:BMI<18.5 kg/m2为消瘦,BMI 18.5~24.9 kg/m2为正常,BMI 25.0~29.9 kg/m2为超重,BMI≥30.0 kg/m2为肥胖症[5]。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6]标准,成人BMI<18.5 kg/m2为体质量过低,BMI 18.5~23.9 kg/m2为体质量正常,BMI 24.0~27.9 kg/m2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症。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和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相较于BMI,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机体的内脏脂肪情况和腹型肥胖程度。据此,多个机构作出了关于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国际糖尿病协会的推荐标准为男性WC≥90 cm,女性WC≥80 cm;WHO的推荐标准为男性WHR≥0.9,女性WHR≥0.85;2004年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建议男性和女性均以WHtR≥0.5为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7]。 (二)肥胖症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多项关于BMI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果。Strazzullo等[8]的研究表明,随着BMI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和死亡率也会增加。Hu等[9]的研究表明,BMI与各种类型脑卒中的发生均无相关性。Flegal等[10]的研究表明,BMI≥35.0 kg/m2的脑卒中患者比BMI正常的脑卒中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还有研究表明,在中老年脑卒中患者中,BMI≥40.0 kg/m2的患者的死亡率会随BMI增高而进一步增加[5]。 然而,BMI这一评价指标只涉及身高和体质量,未能充分考虑脂肪分布的影响,所以单一的BMI评价体系也存在缺陷。一项针对腹型肥胖指标的研究表明,高WHR与脑卒中存在较强的相关性[11],该结果已得到国内外多项研究的证实。Bener等[12]针对BMI、WC、WHR和WHtR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表明WC是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最好指标,其次是WHR,最差是BMI。一项针对新加坡华人进行的研究也表明,WC对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优于BMI,且WC、WHtR还可以作为预测无症状性脑梗塞的参考指标[13]。以上证据均表明,WHR和WC等指标与BMI相比,与卒中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因此,WHR和WC相比BMI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他研究也表明,WHR、WC和WHtR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是脑卒中发生的强预测因子[14]。 (三)肥胖症引发脑卒中的机制 肥胖症是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较强的预测因子[15],引发脑卒中的可能机制有:(1)肥胖症患者的脂肪和热量摄入过多,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摄入过少,这可以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综述· 肥胖症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杨栋栋陈卓铭林珍萍 【关键词】肥胖症;脑卒中;研究进展 DOI:10.3877/cma.j.issn.2095-9605.2017.01.011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32712014) 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 通讯作者:陈卓铭,Email:zm120tchzm@https://www.360docs.net/doc/1d15528621.html,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组织开展了关于威海国安医院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脑卒中治疗效果的临床应用和评估的一次全国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齐聚北京的讨论会议 脑卒中是中医命名的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脑卒中的治疗 首先,应注意加强体力和体育锻炼;其次,注意控制饮食。主要是应限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以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内沉积,最好戒烟忌酒;第三,药物治疗。 但是这些仅仅是一些保守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治疗方法,不能在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下面要介绍的就是两个病例是在威海国安医院接受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的脑卒中患者: 威海国安医院应用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脑卒中患者徐世臣录资料

下载后点击进入实况录像 徐世臣男 48岁,因突发失语伴右侧肢体瘫痪急诊入院。 患者入院时呈昏迷状态,血压220/140mmhg,CT检查:左侧大脑中动脉广泛梗塞,诊断为:大面积脑梗塞。经抢救3天后生命体征稳定,出现偏瘫典型体征,失语、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应用甘露醇脱水和扩血管药物治疗,整整治疗了47天后右侧上下肢肌力仍为0级,而且出现了明显的肌肉萎缩,传统的药物治疗已不可能使其恢复,终生瘫痪已成定局,也就是说徐世臣下半生只能以床为伴,永远不可能站起来了,无奈之下,其家属同意接受安装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 接受治疗之后奇迹发生了,植入分离型脑起搏器磁场电极后6分钟,瘫痪的右侧下肢开始出现肌肉收缩,11分钟后右下肢抬了起来,肌力3级。3天后肌力达到4级,在人搀扶下能下地走了,7天后走路更有力了,3个月后能拄拐自己走路,6个月后能独立行走,生活能自理。血压160/95mmhg。 讨论: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大部分脑梗塞病人经过常规治疗后一般1-2周偏瘫的肢体开始恢复,3-4周到高峰,能够下地走动,然后恢复生活自理。可是少数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偏瘫的肢体则往往很难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出现患者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 色改变其早期常表现为患手出现肿胀产生明显的运动受限手指变粗皮纹消失皮肤呈粉红色或紫红色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手被动旋后腕背伸受限手指间关节处于伸展位屈曲时受限被动活动时可引起疼痛 按照病情演变分为三期: I 期:急性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指腕关节的疼痛;手指大多保持轻度屈曲位 且屈曲的可动范围受限;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腕关节活动尤其是屈曲时疼痛加重;X线片多可见肩手部骨骼局灶性脱钙 II 期:营养障碍期肩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或减轻手及上肢皮肤菲薄皮肤温度降低;手部小肌肉明显萎缩手掌筋膜肥厚 III 期:肩手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手部血管运动性改变消失而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挛缩畸形;X线片可见患肢广泛骨质疏松但不典型的形式也可只表现为其中的某一期或受累的肢体远端或近端的某一部分 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三个环节分别是:控制病程进展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和减小畸形发生 对本病的患者应给抗炎药物如保太松衍生物(phenylburazone derivatives)和颈星状神经 节反复封闭手指动力性夹板有助于防止发生畸形和恢复手指手的肌力使用皮质类固醇尤其在疾病早期不仅可减轻疼痛而且可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疾病预后对情绪不稳精神忧郁的患者要引导身心健康适当用安定(valium)和利眠宁(librium)避免长期使用麻醉剂和镇静剂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协助治疗止痛功能锻炼和颈星状神经节封闭(0.5%~1% sylocain)均有助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恢复血管扩张药也可采用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出现水肿疼痛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 SH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影响中风患者的上肢康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防治方法及治疗机制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如体位摆放、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向心性加压缠绕和支具的应用),药物和脊髓刺激疗法对疼痛的处理,交感神经阻滞,针推及中药疗法等多综合应用,并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提出参考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和临床特征,评价各种疗法的作用,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发挥中医药疗法的优势,提高诊疗水平。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防治进展

20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6 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现整理如下,供各位参考学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目前 超早期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mogen activator, rt-PA) 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 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约 20% 的患者于发病 3 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 的患者适合溶 栓治疗,只有2.4% 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rt-PA 静脉溶栓治疗为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 医院或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 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卒中是急症,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卒中溶栓 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使溶栓这一有效疗法能更好、更广泛地在我国使用,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率,脑防委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静脉溶栓指导规范如下,其中的推荐 强度和证据等级采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的标准。 溶栓相关公众教育 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研究显示 公众对脑卒中临床表现的相关知识仍然十分匮乏。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 CASPR) 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 3 h 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 4.3% 上升至 28.6%, 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卒中 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 有效的社区教育工具包括印刷材料、视听节目、网络在线宣传、社区宣讲、板报以及 电视广告。卒中教育不应仅针对潜在的患者,也应包括他们的亲属、公共服务部门比 如警察以及医护人员,使他们能够在必要时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公众教育的关键是当可疑卒中发生时应立即拨打 120 等急救电话。 推荐:应积极开展针对大众的科普宣传和对医生进行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的相关培训, 加强全社会脑卒中应尽早救治的意识,减少脑卒中就医的时间延误,尽可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使用率。 院前处理

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与预后的关系

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CCS)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神经内科诊治的1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及重型组,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差组及死亡组。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ECG)和心肌酶(ME)动态检测,分析其结果。结果中型组的CCS发生率、ECG异常率、ME异常率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的CCS发生率、ECG异常率、ME异常率显著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1)。重型组与中型组的CCS发生率、ECG异常率、ME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差组的ECG、ME异常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ECG、ME异常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与预后差组的ECG、ME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G和ME异常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具有相关性,CCS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标签:急性脑卒中;脑心综合征;心电图;心肌酶 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e,CCS)是在急性脑卒中发生后,病变累及下丘脑、脑干等高级自主神经中枢导致的继发性心脏损害,临床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假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症状体征,常伴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心肌酶谱(myocardial enzymogram,ME)改变[1]。CCS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病情轻重差异较大,轻者易被忽视,重者易被脑部症状掩盖而发生猝死,因此了解急性脑卒中并发CCS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可为CCS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54例;年龄在34~86岁,平均(60.5±7.5)岁;脑出血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腦梗死64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收住院,并行ECG和ME检测。所有入选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及定位。 1.2 分组方法 1.2.1 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分组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轻型组(0~15分)、中型组(16~30分)及重型组(31~45分),3组的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

脑卒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脑卒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摘要] 脑卒中是指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损害所产生的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是威胁老人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1],而且是致残率甚高疾病,大约70%一80%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2]。脑卒中发病急,进展恶化快,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为了能使脑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急救;护理 脑卒中是老年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为了能使脑卒中病人及早得到救治,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做好急救工作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院外急救措施 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 1.1准确判断病情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3]。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 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迅速转运与途中监护 在进行转运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情况,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测,给予各种必要措施使病情达到转运状态。在转运过程中应正确地搬运患者[4]。原则上脑卒中病人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早期的搬动病人可加重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在护送途中病人应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搬动病人应轻微进行移动,尤其注意对头颅的保护,减少振动。但院前急救受现场环境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争取尽早将病人转运至医院。转送前向病人家属或随车人员交代病人病情以及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同时与医院急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