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4.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B )
•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 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 “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 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 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 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 内容。 •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 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 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龚 自 珍 纪 念 馆
浙 江
北 京
(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 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 务博览,重经世济民。提倡“通经致用”的今 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并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 变化之中。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 “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 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 《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 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 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 “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落红”“红” 喻理想与信念,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诗 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 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 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 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 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 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 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 新生命的赞歌!
这一首是原第五首。诗人寄居京师二十年, 一旦辞别,离愁满怀。“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 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 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边的家乡。一路 上诗人心情极为矛盾,心绪极为复杂。“落红不 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然打算 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 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正如那飘落的 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句中“落红” 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 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①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 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 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 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门:敲门。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勤奋创作, 诗歌数量惊人。据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 诗。”流传至今的《剑南诗稿》仍保存了九千 三百多首,在两宋诗人中翘居首位。这些独具 风采的诗篇,其主要内容正如钱钟书先生在 《宋诗选注》中所说:“一方面是悲愤激昂, 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 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 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 状。”这首《游山西村》所描绘的内容属于后 者。
1、积累与诗人相关的文学常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背诵、默写诗歌。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出色的爱国诗人、词人。他出身 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世宦之家,幼年 时逢金兵南侵,他随家人长期逃难, “儿时万里避胡兵”给他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所以陆游为官后一直力主北 伐,但随着北伐失败,陆游被罢官还 乡,直至46岁方复出,远行入蜀任夔 州通判。陆游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 判期满后,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他到 南郑(今汉中)处理军务,实现了他梦 寐以求的亲临前线从军报国的愿望。 金戈铁马、意气风发的军旅生活和雄 奇险峻的山川地势激发了他的才情。 他的诗歌创作在这一时期走向鼎盛, 形成了宏丽悲壮的风格。陆游对这一 段峥嵘岁月十分珍惜,后来将全部诗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最新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总结
• 陈子昂压卷之作。 •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 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导入新课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 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 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 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讲授新课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 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 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 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 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讲授新课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 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 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 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 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 他心情非常苦闷。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 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 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 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 知军事。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才一接敌,便大败亏 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 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 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 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 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 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 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 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 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 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 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作者·简介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知识·链接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
游景区。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称。在汉族传 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 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 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 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9张PPT)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 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中岳:嵩山。 •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 安市城北。 • 3.夫:读。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 气。夫如何:怎么样 • 4.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 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 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 山东地区。 • 5.青:指山色。
登幽州台歌
赏析
向前看不
张 前
不见
古人,
见古之贤 君
爱 后 不见 来者。 玲
向后望不 见当今明

千金买马 骨?
不出!名这要叫趁 一诺早千啊金!!
你傻吧?
登幽州台歌
一想到天 地无穷无
念 天地 之 悠悠, 尽
独 怆然 而 涕下! 我倍感凄
凉独自落 泪
登幽州台歌
小结


















1、选自《王临川集》
2、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 州临川人,北宋杰出 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 著名的“唐 宋八大家之一”
飞来峰,即浙江
绍兴城外的宝林 山,唐宋时其上 有应天塔,俗称 塔山,古代传说 此山自琅琊郡东 武县(现在山东 诸城)飞来,故 名。
(1)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3)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 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缘 :因为。 (5)眼:视线。 (6)塔:铁塔。 (7)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 策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75张PPT)

3.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 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 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 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联:农家——丰年足食
游 山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无喜 限庆
西 村
颈联:村内——民风古朴
向欢 往悦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色彩 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了农 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 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主线突出,层次分明。这首七言律诗 结构严谨,主线突出。诗人紧扣“游”字, 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 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 来体现,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 写“游”,层次分明。
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 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 前的利益,应该放 眼大局和长远。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写景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峰 议论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胸高 怀瞻 抱远 负瞩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哲理 诗,诗人登上千寻塔远望,踌 躇满志,表现了他不畏困难、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胸怀。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3.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4.如何理解这首诗情、景、理融于一体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24张ppt)
______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诗中的“不畏” 我们读出了诗人自信向 上、勇往直前、无所畏 惧的进取精神。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陆贾《新语》 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曹植《杂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从诗中的“不是”, 我们读出了诗人甘愿奉 献的肝胆忠心。
小结:
我们从“不见”中读出了陈子昂怀才不遇的悲叹, 从“不畏”中读出了王安石不惧困难的远大抱负,从 “不是”中读出了龚自珍不甘沉沦、为国效力的执着奉 献。一样的“不”字,不一样的情怀。
3.读《望岳》和《游山西村》原文及注释,发现“不”字, 体会情感。
“未了”“无时” 《望岳》中“末了”即不尽,不尽的还有什么? 《游山西村》中“无时”即随时,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痴 迷,以至于要不定时而且晚上也要来拜访呢?
四、精读《望岳》《游山西村》
1.读诗有感情
音乐美: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读出重音、读好韵脚
诗情美:慷慨激昂、赞美之情\赞 美之情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 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 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 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 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古体诗:《登幽州台歌》
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 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富于变化。我们熟悉的有《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助读材料: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 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 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 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 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 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 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 幽州台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2)艺术特色的分析:五首诗各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如《夜雨寄北》的抒情手法、《登快阁》的豪放风格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举例:《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抒发情感。
(3)诗歌表达方式的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需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如对仗、用典等。
2.注重诗歌意境的引导。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我发现同学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3.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这提示我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4.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引导技巧,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5.关注学生的疑问。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障碍。
举例:教师可举例说明五首诗中的对仗手法,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对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课件(共1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课件(共14张PPT)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积累写“落花”的诗句。 3.阐明以下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 叙事抒情:离开京城,
——愁绪万千

远离朝廷
不不

畏甘 落红——自己的身世 虽然辞官, 挫 沉
诗 比喻明志
但仍关心 折 沦
花——朝廷(社会、 国家的前
国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课件
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 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 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 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 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 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2.朗读诗歌,用“/”划出诗句的节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著有《龚自珍全集》。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了更多花儿。
己亥/杂诗(其五)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了更多花儿。
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 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龚自珍(1792~1841),号定盒,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背景介绍
《己亥杂诗(其五)》: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 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 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 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创作了大型组诗《己 亥杂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本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本知识

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人教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尘,只有香如故。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 (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 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的 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 “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 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 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jì ]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1.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 向后望不见求才的明君。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 我倍感悲伤独自落泪。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 后不见来者。 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楼远眺,写出宇宙之广阔, 表现诗人不被赏识的孤单寂寞、悲愤苦闷情 绪(大悲怆、大寂寞)。
3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
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 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 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 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详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详解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 盾心理。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6、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 7、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自”用得更好,它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而“只”则过于绝对. 8、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四: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 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 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答: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3、“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答: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 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登幽州台歌》陈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赤壁》中复杂的句式结构,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现代语言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还是挺高的。他们对于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愿意主动去探索和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修辞手法的理解,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吃力。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解释,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或者是我没有找到更适合这部分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整,尝试用更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来进行讲解。
三、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主题思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登幽州台歌》表达了陈子昂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赤壁》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展现了杜牧对历史的思考。
(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例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对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讨论的形式感到不适应。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和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感觉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话题有一定的思考,但他们的观点还相对稚嫩。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诗歌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共51张PPT)

这首诗,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 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 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 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 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 情景。全诗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 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力。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此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 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 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 意义。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 向上的人生态度。
写作艺术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 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 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 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 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 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 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
首联赏析
——远望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 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 明朗,也更强烈。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 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
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地 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 烘托出泰山的高。
颔联赏析
——近望
能否通过对这两句的品读,各用一 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突出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
莫笑
不要笑这里的酒菜没有大酒店里的 精致。
陆游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 间,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优质课件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丰年留客足鸡豚。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
山重水复疑无路,正怀疑无路可走。 柳暗花明又一村。突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艳,
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游山 西村
莫笑 农家 腊 酒 浑
叙事
盛情待客
丰 年 留 客 足鸡 豚

山 重水 复 疑 无 路 美
写景
景色迷人
人 更
柳 暗 花 明 又 一 村美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时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期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
长 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 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
安 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 十 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 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 山色。
写作者远望所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 面为“阴”。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 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 拔的岱宗分割。
(2)千寻:极言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 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 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怆然涕下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远望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细望
尾联: 一览众山小抒情豪情勃发、壮志满怀
登飞来峰
浮云
最高层
不畏艰险、积极进取
游山西村
叙事盛情待客
写景抒情景色迷人
景美人更美
己亥杂诗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5首诗。

2、摘抄积累诗文名句,在写作中学会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岱宗(dài) 青未了(liǎo) 决眦(z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强烈。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关注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围的人和事却漠然视之。所以,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5、理解泰山形象,探究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望岳》围绕“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你能分析出来吗?
点拨:(1)?远望: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2)?近望:?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总是孤独的。只是谁又知道我的心酸楚,谁又懂得我内心的痛苦?面对这茫茫的天宇和原野,我感觉自己是多么反渺小,沧海一粟而已,人生只有几十年罢了。我忍不住仰天长叹!我的悲伤已充满肺腑,无法抑制。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说,只是未到伤心时。在这清冷的夜晚,在这幽静的幽州台上,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陈子昂,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心中是怎样想的呢?
1)你能不能把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的描述出来呢?
示例:夜已深了吧?迷雾阻挡着我的前路,荆棘撕破我单薄的衣服。
我独自一人登上这高台,借着微微的月光眺望远方。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自己迷失了方向,我不知身在何处,身后无人跟随,前方也没人引路。难道我错了吗?难道上天是公平的吗?遥望历史,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已经远去,后世也许会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然而我却无缘相见。我感到无比的悲伤,仿佛有巨大的石块压在我的胸口,使我透不过气,那种感觉强烈地压抑着我的本就孤独的心。
前:过去。???????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你认为认为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
点拨:用喜爱赞叹的语气朗读。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3)?细望: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2)这பைடு நூலகம்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点拨:
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点拨:后两句诗是从空间角度(天、地)写的。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课题:20《古代诗歌五首》
学科:语文
执教教师:洪日升
执教班级:704班
课时安排:3课时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师生活动
媒体或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导入并激趣
朗读
正课
小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点拨: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4)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巧妙,请你结合诗句分析一下。
点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神奇与秀丽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钟”即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割”即划分之意,“割”字用得很奇妙,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神奇之妙蕴含其中,而且表现出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山之高大。
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昏晓:黄昏和早晨。???“曾”,通假字,同“层”。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会当:终当,终要。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凌:登上。??????????????????????????小: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4)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句意思。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点拨:前两句诗是从时间角度(前、后)写的。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5)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做赏析?
点拨: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
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2)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