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李煜
唐宋词十七讲摘抄笔记
唐宋词十七讲摘抄笔记
以下是《唐宋词十七讲》的摘抄笔记:
1.温庭筠的词有很美的意境,但他的词有一份华丽感,缺少一点深度。
2.李煜的词情感真挚,有一种不加矫饰、直抒胸臆的自然美感。
3.韦端己的词注重表现女性的柔美和情感,他的词语言优美、细腻,富有音乐性。
4.冯延巳的词有一种高远、清雅的意境,他的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5.晏殊的词有一种闲适、优雅的美感,他的词语言平实、意境深远。
6.柳永的词善于运用俚语、俗语,他的词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7.苏轼的词豪放不羁,他的词语言自由、奔放,富有创意。
8.秦观的词情感真挚、深沉,他的词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音乐性。
9.周邦彦的词工于音律、词藻,他的词语言华丽、典雅,富有艺术性。
10.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她的词语言优美、含蓄,富有女性美。
11.辛弃疾的词雄浑豪放,他的词语言激昂、奔放,富有激情。
12.姜夔的词清雅脱俗,他的词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感。
13.吴文英的词幽深迷离,他的词语言繁复、晦涩,富有神秘感。
14.蒋捷的词清新明快,他的词语言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15.张炎的词深邃悠远,他的词语言古朴、典雅,富有文化底蕴。
_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温庭筠篇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唐宋词。
讲到唐宋词我就想起来,我是出生在北京一个很古老的旧传统的家庭。
我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上什么托儿所啦、幼儿园啦、小学啦,对这些我都没有机会。
我是在家里受的旧式的教育。
我小的时候是念的“四书”“五经”一类,像《论语》、《孟子》等古书。
我伯父、我父亲都喜欢古典诗词,所以从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就像唱歌一样地背一些诗。
我十一二岁以后,他们就教我学习作诗。
我说作诗,没有说作词,因为中国旧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诗里边所讲的是“诗言志”,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
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哪?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
所以我想我的家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只教我读诗、作诗,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但是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
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就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词句。
我觉得这话说得很美,我们分别以后,相隔千里之远,但是我们共同对着天上的明月,借着月光我们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怀念的这一种相联系的感觉。
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读词,但是没有人教过我读词和填词。
后来我上了辅仁大学以后,开始读词了,那个时候我曾经跟随孙人和,即孙蜀丞老师学过词,也跟随顾羡季老师学过词。
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是教词,他们也创作、也填词。
而我上大学的年代1941一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的时期。
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写作的词里边,常常流露有一份爱国的情思。
所以前几年我回国来,见到我同班的老同学,曾经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样两句:“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
”我说我记得我们当年同班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正是乱离的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的年代,所以说“读书曾值乱离年”。
“学写新词比兴先”,我们学写新词,而新词里边表面虽然写的是爱情,可是它们也寄托了爱国的感情在其中,有比兴的思想在里边。
李煜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相见欢【题解】见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
调名一作《乌夜啼》。
此词作于亡国后,抒写离乱之愁,哀伤之意,读来令人不由随之而伤怀。
【原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破阵子【题解】见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
词述作者当年被俘北上时的情景。
表现出国破家亡的忧痛,也流露了经过内心自省而产生的悔恨和哀怨。
【原文】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虞美人【题解】见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
一本调下有题“感旧”。
作者囚于宋室,故国之乡,系囚之恨,岁月无常之感,常笼心头。
便作是词以抒怀。
【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见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
吕远本《南唐二主词》调名作“浪淘沙令”。
《草堂诗余》调下题“怀旧”。
宋蔡绦《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朝后,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
尝作长短句‘帘外雨潺潺’云云,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原文】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里是李煜的所有词,大家有兴趣来读读李煜词全集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
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李煜诗词及赏析5篇
李煜诗词及赏析5篇李煜于961年继位,尊宋为正统,在宋太祖灭南汉后,改称“江南国主”,后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于978年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他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李煜诗词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词牌名:谢新恩|朝代:五代|作者:李煜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这首词从重阳习俗写作者的秋愁。
词的上片和下片浑然一体,确实不好明确分开。
词的开头二句先写“秋光留不住”,首先就为全词定下了悲愁叹惋的基调。
作者在词里的景物描写很充分,从“红叶”满阶到“重阳”登高,既有“茱萸香坠”,也有“紫菊气飘”,时看“晚烟笼细雨”,时闻“新雁咽寒声”。
这些景物描写,虽然也有些许欢乐热闹的,如重阳登高,佩茱萸以驱邪等,但更多的却是“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引人怅恨的凄冷景象,再加上作者有意点染的“暮”、“咽”等情状,一幅晚秋的悲凉气氛便笼罩了全篇,也十分自然地引出“愁恨年年长相似”的哀叹和感慨。
“愁恨”是悲秋的内容,但是在这首词里,它的表现更为自然婉致。
李煜词多有以情见景的写法,但这首词他用的却是以景见情的方式。
整首词大部分都是在写景,都是在营造氛围,只是到了最后才点明主旨。
这种写法铺垫充分、自然流畅,如大浪远来,初见微澜,至岸方崩石裂云,有石破天惊之感,这种笔法在写景抒情时当为借鉴。
但是在这首词中,李煜仍不免有以情见景之嫌,所以整词情调不明快,悲愁感伤的气氛稍浓。
谢新恩·樱花落尽春将困词牌名:谢新恩|朝代:五代|作者:李煜樱花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
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
(原文此处缺十二字)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谢新恩·樱桃落尽春将困》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李煜诗词赏析全集(3)
李煜诗词赏析全集(3)《忆江南·多少恨》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赏析《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
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
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望江南·闲梦远》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赏析《望江南·闲梦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的词作。
词人选取春秋两季景色为代表去着力描绘,采取梦幻的形式,将虚景与实景融合为一,借梦境抒情,表达对故国清幽自在的情境和人物的追慕之情。
《捣练子令·深院静》李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捣练子令·深院静》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小令,这首小令通过描绘深院小庭夜深人静对断续传来的风声、捣衣声,以及映照着帘栊的月色,刻意营造出一种幽怨欲绝的意境,让人不觉沉浸其中,去感受长夜不寐者的悠悠情怀。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李煜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赏析《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为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是一首描写男女欢爱的词,写的是一个繁花盛开、月光淡淡的夜晚,一个少女与情人幽会的情形。
《梅花》李煜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赏析此诗首联起句“殷勤移植”语,即指这次移植梅花之事;“移植地”便是“瑶光殿之西”的“曲槛小栏边”。
李煜诗词及赏析全
李煜诗词及赏析全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他的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
此话看来,很是在理。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
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
“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
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
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
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
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
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李煜诗词及鉴赏(精选5篇)
李煜诗词及鉴赏李煜诗词及鉴赏(精选5篇)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籍贯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李煜是南唐后主,创作了多少名篇,为后人带来巨大影响,下面是具体的诗词及鉴赏,欢迎参考!李煜诗词及鉴赏篇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李煜经典诗词赏析5篇-李煜代表作鉴赏
李煜经典诗词赏析5篇_李煜代表作鉴赏李煜(别称:南唐后主、李后主,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李煜经典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牌名:虞美人|朝代:五代|作者: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的词。
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赵匡义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
堪称绝命词。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词牌名:浪淘沙令|朝代:五代|作者: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
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词牌名:子夜歌|朝代:五代|作者:李煜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是五代南唐词人李煜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作于李煜国亡家破,身为囚虏之后。
词的上片,写对故国难回的伤心,下片,写对往事成空的哀叹,表达了词人对故国、往事的无限思怀,对囚居生活的极端哀怨,词意凄惋,字里行间,充满着无限的愁恨。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
他把自己的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悲哀,是感慨之中有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所有的古今才志之士,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无论是在顺达之时,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贬谪在外地州县之中,他处处为人民做了很多事情。
可是,他也知道,我苏东坡毕竟是要过去的。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有四处:一个是周瑜破曹的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一个是苏东坡所游的“赤壁怀古”的赤壁,在黄冈。
另两个,一在武昌,一在汉阳。
“故垒西边”,有残余的战垒,“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我没有说这一定是破曹的赤壁,是当地这么流传。
再看他的结构:“大江东去。
”,是个大的场景。
“故垒西边。
”,收缩,像拍电影照一个故垒,不但集中到一个小的景物,而且有一个人物在里边出现了。
然后,再放开镜头写景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大江波涛汹涌的样子。
用字非常有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么美的江山,当时有多少豪杰!苏东坡把江山与古今历史结合起来,突出了一个“三国周郎”。
写周瑜当年风流的姿态是“羽扇纶巾”。
就是说,指挥作战的带兵将军,不只是勇武将军而已,而且是读书的儒将。
二三十岁的周公瑾拿着羽扇,戴着纶巾,在谈笑之中,就把强大的号称几十万的曹军,火烧战船,灰飞烟灭了。
可是,你要体会苏词中的复杂情绪。
周公瑾这么大的功业,也成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了。
再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指谁?“多情”指谁?这首词题目是赤壁怀古。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先生,字迦陵,一生痴情于中国古典诗词。
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家教甚严,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先生六岁开蒙,熟读《论语》,十一二岁即可为文作诗,小学时成绩亮眼,跳级进入初中,十七岁考取辅仁大学。
1945年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1948年随先生赵东荪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
1969年定居温哥华。
我很爱读诗词,尤爱词。
这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我的语文老师让我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她并不会古板地告诉我们这句词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什么主旨。
她会把重要地字词讲完,扫清我们理解地障碍。
之后就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它的内涵,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由于经历不同,对同一首词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在书中叶先生也表达了这种想法。
她说词这种东西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
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收到的教育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新鲜的意思。
叶先生的这一段话对于那个问题就解释得越发清楚了。
词最开始是配合着音乐歌唱的歌词,这种歌词本来只在民间流行。
后来读书人觉得歌曲音调很美,就开始自己填词。
词是有音律美的,以前都被忽略了。
直到遇到高中语文老师,她给我们听唱出来的词,让我们去感受音律的美,这是我对诗词的热爱,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
在本书的开头,她讲了这本书写成的缘由,1986年她因为加拿大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的教授合写一本关于词学的书,在回国后,她见到了母校辅仁大学的校友们,大家邀请她做一次讲演,她的这次讲演不仅有校友会的同学参加,很多热爱中国诗词的人都来了。
她被人们的热情所感染,便开始在国内讲学。
这本书就是由她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喜爱古诗词的人都能读懂。
先生从唐宋词的源流讲起,从诗言志讲起。
主要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及至晏家父子、欧阳修、柳永,次的流传就越来越广了,而苏轼和辛弃疾两人更是将词推向高潮,不再局限于儿女私情,也可以显出胸怀,家国之情。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第一讲:唐诗宋词的背景与发展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更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灵之音。
本讲将介绍唐诗宋词的背景与发展。
唐诗是盛世文化的产物,壮阔的盛世景象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人文思考使得唐诗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而宋词则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抒情为重,追求细腻的描写和微妙的情感表达。
第二讲:古代文人与唐宋诗词的关系古代文人在唐宋时期是文化生活的主导力量,他们不仅是文学的创作者,更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
他们以诗词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们的诗词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讲:叶嘉莹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与贡献叶嘉莹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教育家,他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与贡献不可忽视。
他以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阐释了许多经典之作,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的魅力。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学术界的藏书,也让广大读者受益良多。
第四讲:十七篇精选的古诗词欣赏本讲将选取十七首唐诗宋词进行欣赏。
这些作品涵盖了唐宋时期不同诗派和流派的代表作品,既有唐诗辉煌时期的佳作,也有宋词绚丽多彩的经典之作。
我们将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诗词,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感悟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第五讲:叶嘉莹对古诗文化的教育意义古代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叶嘉莹先生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注重对古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培养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和理解,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六讲:叶嘉莹唐诗宋词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叶嘉莹先生对唐诗宋词的研究见解独到,但在研究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讲将探讨叶嘉莹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旨在促进唐诗宋词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学者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七讲:古诗词的艺术特点与韵律美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韵律美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对象。
流水落花春去也——刘永和李煜的婉约词赏析
流水落花春天也,天上人間——劉永和李煜的婉約詞“忍把浮名都換了淺吟低唱”——白衣卿相柳三變詞賞析一、劉永簡介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柳永《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是北宋专力写词的第一人。
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才性高妙,天性风流,著有《乐章集》。
二、經歷柳永的父亲(柳宜)、叔叔(柳宣)、哥哥(三接、三复)、儿子(柳涚)、侄子(刘淇)都是进士。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
柳家世代做官。
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希望能传承家业,官至公卿。
学成之后,他就到汴京应试,准备大展宏图,在政治上一试身手。
不料,一到光怪陆离的京城,骨子里浪漫风流的年轻才子柳永,就被青楼歌馆里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抛在了脑后,一天到晚在风月场里潇洒,与青楼歌妓打得火热,而且还把他的风流生活写进词里:“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
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
”“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
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
”(《长寿乐》)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没把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的事。
他曾经向可以的心上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
不料事与愿违,放榜时名落孙山。
他沮丧愤激之余,写下了传诵一时的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
等到临轩放榜时,柳永中了科举,不曾想到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一句惹了皇帝,丢了官职。
众所周知,进士是要皇帝御笔批准的,然而这词一日传到了宋仁宗耳朵里,宋仁宗很生气,便把柳永的名字从中榜名单中抹去,笑骂:“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以下为《叶嘉莹唐诗宋词十七讲》的内容概要:第一讲:从古代诗歌到唐诗的演变本讲主要介绍了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以及唐诗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包括诗歌运动、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同时,讲述了唐诗的四大家族,即王之涣、杜甫、白居易和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代表作品。
第二讲:古诗三百首和中唐诗歌本讲主要介绍了《古诗三百首》和中唐时期的诗歌,论述了这些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其中,叶嘉莹着重阐述了唐代女诗人的贡献和特色,包括关汉卿、柳永、王昌龄等人。
第三讲:唐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本讲主要从音韵方面来剖析唐诗的特色,包括平仄和韵律等。
同时,通过例证和分析,讲述了唐诗中的一些典型句型、结构和韵律,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
第四讲:李白与唐诗风貌变革本讲主要介绍了唐代杰出诗人李白的诗歌及其对唐诗风貌变革的贡献。
同时,讲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和风格,例如壮丽奔放、豪放不羁、浪漫幻想等。
第五讲:王维与唐诗山水意境本讲主要介绍了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诗歌及其对唐诗山水意境的贡献。
同时,讲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和风格,例如婉约清新、富于抒情、盛情邀请等。
第六讲:唐诗的爱情主题与女性情感书写本讲主要介绍了唐诗中的爱情主题和女性情感书写,包括男女相恋、相思之苦、闺情、离别、婚姻等方面。
同时,讲述了唐代女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和影响。
第七讲:唐代诗歌的政治意蕴和社会背景本讲主要介绍了唐代诗歌的政治意蕴和社会背景,包括诗歌对政治事件的反应、对社会变迁的写照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等方面。
同时,也论述了唐代诗歌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关系。
第八讲:唐宋诗文的接轨和变革本讲主要介绍了唐宋时期诗歌的接轨和变革,包括诗歌体制、诗歌理论、诗歌风格等方面。
同时,较为详细地讲述了诗文学家苏轼和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和影响。
第九讲:宋词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本讲主要介绍了宋词诗歌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宋词的创作方法和诗歌风格等方面。
同时,讲述了宋词中的主题和意境,例如山水田园、宫廷生活、悲欢离合等。
《望江梅(二首)·李煜》原文与赏析
《望江梅(二首)·李煜》原文与赏析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这是李煜在汴京被软禁时怀念故土抒发离别的哀怨的两首小令。
前一首忆念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在幽囚的孤寂生活中,李煜更感到自由可贵,故乡可亲,大自然景色可爱,亲朋感情可珍,所以虽远隔千山万水,情思牵萦,梦魂还是飞回江南,飞回那香气四溢的春天。
他的感情多么执着深沉!处境又是多么令人同情!“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这是家乡的风光,亲朋活动的回忆,心灵的梦境。
从水上,可以看到江水清澈,江面绿波潋滟,画舫歌船荡漾,管弦乐曲飘飏。
好一幅优美的图景!从陆地上,可以看到杨花柳絮,满城飞舞,遍地皆是,春风过处,它们被聚成一团团轻轻的绒球,接着这些小绒球又象车轮一样飞快地向前在轻尘中转动。
作者以杨花柳絮这一有代表性的景物,刻划江南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轻快活泼的全貌。
又一幅优美的画面!作者更注意人的活动,“忙杀看花人”,自己和亲人、朋友在明媚的春光中,驱赶着香车,扬起了飞尘,陶醉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景中。
奇怪的是,无论写水面还是写陆地,作者特别强调绿色。
尽管江南春天不乏姹紫嫣红、百花斗艳的旖旎风光,但作者彼时的心境,彼时的审美感受,却更着重于绿色,绿色是冷色调,与作者的处境协调。
况且绿色又是生命的象征,作者身陷牢笼,朝不保夕,于战战兢兢中,犹渴望生的权利,怀念生养自己的土地,思念自己的亲人,更显得正当与合理。
后一首回忆江南秋季清丽的风光。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着一“清”字,尽得风流。
江南秋色,白露为霜,明晰洁净,天高气爽,恬静安谧极了。
作者对消逝了的安定生活多么怀念!“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大处落墨,纵目远眺,只见暮色中千里江山笼着寒雾。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煜《望江南闲梦远》两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望江南·闲梦远望江南·闲梦远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译文】闲梦悠远,南国春光正好。
船上管弦声不绝于耳,江水一片碧绿,满城柳絮纷飞,淡淡尘烟滚滚,忙坏了看花的人们。
闲梦幽远,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
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注释】⑴望江南:此词调名一作“望江梅”,又作“忆江南”。
李煜此词调名下共二首,《花草粹编》置于《望江南》下,未析为二首。
《全唐诗》、《历代诗余》将此调下二首与《望江南》二首归为一调,计为四首。
⑵闲梦远: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
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
⑶南国: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指南唐国土。
正芳春: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
芳春:美好的春天。
唐陈子昂《送东莱王学士无竞》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句。
⑷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也泛指乐器,这里指各种乐器共同演奏。
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
绿,也作“渌”,水清彻的样子。
⑸飞絮:飞扬的柳絮。
辊:有本作“滚”(gǔn),翻滚,滚动,转动。
轻尘:指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
此句比喻柳絮像细微的尘土在空中地下翻滚。
⑹忙杀:犹言忙死。
杀:同“煞”,形容极甚。
忙杀,《花草粹编》、《全唐诗》等本作“愁杀”。
⑺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
唐杜甫《宿府》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句。
⑻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时节的颜色,即秋色。
暮:萧本二主词等本中作“远”。
⑼芦花:芦苇花絮。
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有“芦花霜外白,枫叶水前丹”句。
泊:停泊,停放。
⑽笛在月明楼:全句意谓笛声发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楼。
月明:月光明照。
【创作背景】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
“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
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
”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出生于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
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
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
”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
《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
”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
《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
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
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
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
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
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
叶嘉莹评李煜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
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
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
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
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
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
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
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
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
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
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
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
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
这是所谓“以血书者”。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要欣赏批评一首词,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织,一定都有它的作用。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P1 / 11:30诸位爱好中国古典诗词的朋友们!我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心情是非常感动的。
我是1924年在北京出生的,1945年大学毕业的,1947年的冬天离开了我的故乡北京。
因为我结婚,(1948年)随着我先生工作的调动,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到了美国。
1969年来到加拿大的温哥华,直到现在。
自从1947年冬天离开了我自己的家乡北京以后,多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教书的工作岗位,我所教的内容,都是中国的古典诗词。
我在国外教书的时候,很高兴能够把自己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介绍给国外的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们,有一种文化交流的意义。
我1977年回到祖国来旅游的时候,在火车上看到有的旅客,拿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他们都非常欣喜,非常热情地在阅读。
我在旅途之中就受到了很大的感动。
我想我是在自己的祖国--中国培养我受教育的,我多年来在海外宣扬我们祖国的文化,这当然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可是当我在1977年旅游的时候,看到我们自己祖国的同胞这么爱好中国古典诗词,我想我也应该回到祖国来,与我们祖国的文化的源流能够继承接续起来。
我好像是一滴水,要回到我们祖国的江河之中。
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念头,我愿意回到自己祖国来,也能够教古典诗词,跟国内的爱好古典诗词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的朋友们来共同研讨,向他们学习。
这一次的讲座,我自己本来没有想到能够有这么多的朋友来参加。
因为本来我是去年(1986年)4月,由于加拿大跟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缪钺教授合写一本论词的书而回到祖国来的。
那个时候见到了我们辅仁大学校友会的学长、朋友们,他们跟我说,要我给校友会作一次讲演。
我想校友会的很多学长为我们校友会的筹备和建立,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在海外一点也没有贡献,所以当校友叫我作几次讲演的时候,我想这是我应该尽的义务,就答应作一次讲演。
我本来以为就是校友会的朋友们,可是没有想到,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爱好古典诗词的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煜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煜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
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
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
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
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
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
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
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
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
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
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
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
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
这是所谓“以血书者”。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要欣赏批评一首词,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织,一定都有它的作用。
我们现在来看看他这六个字的作用。
“林花”两个字表现了整个一片的凋零。
林花是什么样的花?春,何等美好的季节。
红,何等美好的颜色。
满林这样美好的花朵都凋谢了,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
“谢了”两字有无穷的哀伤,悼念。
他的感情不假掩饰,不加思索,他说了,是“太匆匆”。
是他感情内心最深处的流露。
花,不只是仅有短暂的生命,还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之中必不可免地会遇到一些艰辛苦难的遭遇。
他说有朝来的寒雨,晚来的寒风。
那风雨是整个生命所遭受的挫伤,是整个生命的无常和苦难。
下面“胭脂泪,相留醉”两句,从花过渡到人。
花红得像胭脂,风雨喷洒的雨点,是“胭脂泪”。
“相留醉”,那将要凋零的花树,它红色花瓣上的泪点,就留我再为它沉醉一次。
“几时重?”你什么时候再看见这样的花朵呢?你说明年春天来了,明年的花就开了。
可是明年的花不是今年这朵花了。
现在的时间消逝了,永远都不再回来了。
因此他说我们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你看,李后主他从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写到整个人生,整个有生命的,包括草木在内,它的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
有人说,李后主的词,亡国以后的作品意境才开阔博大了。
他早年的作品内容空泛,所以,应该分别来看待。
其实,我们认识一个词人,如果不是只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衡量他,真的以一个词人,他的心灵,感情和感发的本质来看他的话,就会发现,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割的。
美国现象学家HillsMiller曾说,每一个作者,不管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作品探寻到一个作者的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么样的。
他主体意识的根源,还基本上是一个。
所以李后主的词,作为他的本质来说,就是以他的赤子之心,不管写什么,经历的是什么,他都把他最真纯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进去。
所以,当他把心灵感情投注在破国亡家的苦痛以后,就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写出来我们人类有生生命的共同苦难。
我们也要看被大家批评为不好的,内容空泛的他的淫靡的作品,要透过这个也找到他本质上的特色。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妆初了,“了”字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
“明肌雪”是形容女子的美丽光彩照人。
这是写南唐宫廷美丽的宫女。
“嫔娥”,是宫中各种等级各种身份的宫女,何止一个!“鱼贯列”则是写宫女排成一个行列走出来。
她们出来是要表演歌舞的,是李后主目中所见的享乐。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他享乐的同时还有耳中所闻。
“凤箫吹断”有的版本是“笙箫”,“声断”。
对于诗词,我们要用感受来判断。
个人以为“凤箫吹断”更好。
凤箫是一种排箫,那些参差不齐不竹管像凤凰的翅膀张开一样。
在诗词形象给人的感觉上,凤箫是更精美的形象。
还有,“笙箫吹”三个字都是平声,“凤箫吹断”是仄平平仄,它就更增加了音调的抑扬。
而且,笙箫并列,形象虽多,反而凌乱。
说声断,它只是声音断而已。
所谓“吹断”是说付出最大的劳力,演唱出最好的最长的歌曲。
因此我认为吹字更有力量。
“水云闲”有的版本是“水云间”。
这也未始不好,是说箫声飘到天上云彩之中去了。
可我以为“闲”更好。
“间”是一个死板的字,是指明两者之间的空间。
水云两个名词,加一个闲字的述语,是说水是悠闲的,云也是悠闲的。
水之闲,是水的潺湲的流动。
云之闲,是天上浮云柔缓而飘浮的姿态。
所以,这形象就更加活泼了。
这还不算,还要“重按霓裳歌遍彻”。
《霓裳羽衣曲》的曲谱在五代战乱中散失了,据说南唐得到了残谱。
大周后精通音乐,他们就把残谱重新整理完成。
李后主是个没有节制的人,如果是悲哀,就一直沉溺于悲哀之中;如果是享乐,也就一直沉溺于享乐之中。
霓裳不只要按,还要重按。
一遍一遍无休止地弹奏。
还有“歌唱”,是“歌遍彻”。
“遍彻”有两层的暗示。
一个是大曲曲调的名目,一个是这两个字的本义给读者直接的感觉。
“遍”者,是普遍。
周遍的,完全包笼的。
“彻”呢?是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漏失。
和重按两字结合起来,表现了饱满的力量。
李后主的享受只限于眼睛和耳朵吗?不只如此,所以他下半首又说了“临风谁更飘香屑?”当一阵微风吹过的时候,就迎风闻到了香气。
根据书上的记载,他宫中有主香宫女,可以焚在香炉之中,也可以制成香粉飘撒在各处,所以,能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来源闻到香气。
这是他鼻中的享受。
“醉拍阑干情味切”,醉是什么?是他口中喝的酒,所以他还有口中的享受哪。
当他微醺半醉的时候,就拍打着栏杆。
这种感受和滋味,多么深切动人。
“情味切”是内心之中最深的享受。
就算是酒阑人散,他享乐的心都没有停止。
他说:“归时休放烛花红”,我还要“待踏马蹄清夜月‘。
他说我回去的时候,侍从不要点红蜡烛,我欣赏了人间所有的歌舞,还要欣赏大自然天地之间那一片皎洁的月色。
李后主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
他还不只是选择了语汇的意义,它的声音,待,踏,蹄都是舌尖音,把那种马蹄嘚嘚的声音都传入耳中了。
他是最能够声情合一的作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很好的一首词,可是就是这样的好词,是非常难讲的。
因为大家对它太熟悉了,就把那新鲜的感受给磨去了。
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上曾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两句把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悲哀都包括在里面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
正因为春花秋月宇宙的这种春秋四季的循环,永远是无尽无休的。
所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说得很好。
东风是永恒的,年年吹来的,正是回应首句。
可是李后主呢?破国亡家,他不能忍受这种回想,在明月的月光之中。
他说不堪回首,但他毕竟还是不能够忘怀。
而“月明中”,正是呼应那“春花秋月”的秋月,是一种参差的呼应。
从词来看,他是从宇宙人类的悲哀集中到他自己的小楼昨夜的悲哀。
事实上在作者心灵的感发活动来说,他正是从自己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才感发到头两句,这是一种反复感发的呼应。
下半首他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凡是有生命的,有生必有死,一定是短暂的。
无生的,相对而言比较永恒不变。
后主亡国前曾经有那么好的享受,他说“醉拍阑干情味切”,现在回首他当年亲手拍过的雕栏,应该还留在那里,可是他李后主呢?却成为一个俘虏了。
有的版本说犹然在,或依犹在,这个不太好,该是“应犹在”。
为什么呢?“应”是假想之词。
你说雕栏玉砌依然在,就是现在仍在眼前了,但他是回忆当年,所以是“应犹在”。
可是,“只是朱颜改”,他李后主今天已这样憔悴衰老,不再是醉拍栏杆的时代了,这是永恒跟无常的又一个对比。
这首小词,一共只有八句。
从开头以来,都是两两相对,都是永恒和无常的对比。
在三度的对比后,他才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你要知道,诗人词人说我非常忧愁,十分忧愁,我十二分的忧愁,我十二万分的忧愁,那我也不能被你感动。
而后主是用这么强烈的三度对比,促成这感人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