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教学要素解读

合集下载

“五板块五课型”教学框架模式解读

“五板块五课型”教学框架模式解读

“五板块五课型”教学框架模式解读“五板块五课型”教学框架模式是由教育学家王汉芳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将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板块,包括“导入板块、学习板块、巩固板块、拓展板块、复习板块”,并针对每个板块提出了相对应的五种不同的课型:“情感课型、体验课型、思维课型、实践课型、评价课型”。

这一模式的提出旨在通过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导入板块教学的导入板块是整节课的开端,通过合理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一板块中,适合使用情感课型和体验课型。

情感课型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激发学习动机,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体验课型则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

2.学习板块学习板块是教学的重点阶段,也是知识和能力的主要培养阶段。

在这一板块中,适合采用思维课型和实践课型。

思维课型能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课型则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增强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板块教学的巩固板块是对学习板块的巩固和总结,也是学生成绩的主要提升点。

在这一板块中,可以运用评价课型,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学生的复习和巩固,提高其学习效果和成绩。

4.拓展板块拓展板块是对学习板块的延伸和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一板块中,适合采用情感课型、思维课型和实践课型,通过情感教育、启发思维、激发创新,让学生在乐趣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五板块五课型”教学框架模式的提出并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的方法与策略_概述及解释说明

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的方法与策略_概述及解释说明

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将其纳入到实践教学中。

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该教学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并阐述了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进行预告性介绍,概述了文章内容及论述结构。

第二部分将详细解释什么是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并介绍相关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一些成功案例;第三部分将提出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所需的关键要素,包括培养积极主动思维能力、创设适宜环境和引导合作与独立探究平衡发展;第四部分将重点讨论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科学本质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评估能力;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全文内容,并展望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的未来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说明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并透彻解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并分析相关理论、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对于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的更深入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从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朝着更加科学、有效和注重发展个体潜能的方向发展。

2. 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的方法与策略:2.1 什么是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方法。

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际的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真实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与独立探究来寻求解决方案。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培养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使学生成为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人才。

2.2 方法与步骤:在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提出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涉及现象、定律或理论的问题,并激发他们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日期: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林崇德1, 胡卫平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西安 710062[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意在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包括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四个方面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七个方面的课堂基本要求;同时,还强调了在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

32 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特别是近十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实践表明,思维型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激发课堂的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实践[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10)01—0029—08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我们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经过32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

对于学生学的活动来讲,不论是明确学习目的、感知学习材料、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学科方法、迁移运用知识、反思学习过程,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其核心活动都是思维.对于教师教的活动来讲,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等,核心活动也是思维。

深度思维型教学,六大要素不能忽视!(___教授培训整理分享!)

深度思维型教学,六大要素不能忽视!(___教授培训整理分享!)

深度思维型教学,六大要素不能忽视!(___教授培训整理分享!)创设情境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创设情境也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5、多元化,体现个性差异创设情境要多元化,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式,创设情境要考虑到这些因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式。

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问题要具有挑战性,让学生能够思考和探究。

2、问题要与研究目标相关提出的问题要与研究目标相关,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问题要具有层次性问题要具有层次性,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探究,从而形成思维的层次结构。

4、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思考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5、问题要具有针对性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究。

三、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思维型教学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

教师在自主探究环节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资源和指导教师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探究和研究。

2、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反馈教师要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四、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思维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的关键。

教师在合作交流环节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2、引导学生合理分工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掌握教学设计“六艺”,让思维真正在课堂中落地

掌握教学设计“六艺”,让思维真正在课堂中落地

掌握教学设计“六艺”,让思维真正在课堂中落地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思维课堂,实现思维进阶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文海”)结合思维型教学理论,在过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创设了“六学六思”的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托提出“六艺”——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六大教学设计策略,让思维在学科教学中真正落地。

本文共5123字,仔细阅读需13分钟从2004年建校伊始,文海一直在探索课改之路。

2019年文海将关注点转向了思维,尝试用思维教学理论审视课堂,发现思维型教学正是解决文海课改瓶颈的突破口。

于是,文海与思维型教学团队合作,以思维型教学赋能,让有生活价值的“文”课堂全面深化,进入课改3.0时代。

思维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思维,这与文海的课改理念高度契合。

思维型教学提出了五大基本原理(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和六大基本要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遵循学生积极思维形成的心理机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抓手。

聚焦思维发展,建构“六学六思”课堂教学模式思维型教学和传统常规教学到底有何不一样?基于思维型教学原理和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我找到了以下几点:第一,传统教学一般情况下谈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教学效果的提升更多的是从教育学的视角来考虑;而思维型教学更多从心理学的视角指明了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且始终指向于学生思维的激发。

第二,传统学习普遍倡导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思维型教学强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第三,在常规教学中都会涉及到合作教学,而思维型教学强调合作交流必须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即每一个学生要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交流。

我们根据思维型教学的五大基本原理和六大要素,提出了“六学六思”的文海课堂教学模式。

"思维型"课堂教学实施办法

"思维型"课堂教学实施办法

"思维型"课堂教学实施办法一、"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林崇德、胡卫平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是:(1)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指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的情境不兼容时,其在心理上所形成的矛盾状态。

在学生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当新的教学情境与学生己有的认知水平间的矛盾,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在因素。

这个内在因素是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为。

(2)自主建构。

学习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知识的吸收以学习者的经验为基础,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对学生来讲,己有的知识、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石。

在教学中应设法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列举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运用生活经验,或实验、观察来展示科学现象。

(3)应用迂移。

学习的目的在于将习得知识、能为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迂移是与学习活动中的概括密切相关的: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学习者能在新旧问题情境中概括出共同的要素。

学生迟迟进入不了思考状态,一个主要因素在于没有概括出新旧情境的共同要素。

(4)思维监控。

学习者因该时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检查,寻找和察觉自己在学习中所达到的结果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标。

核心思想"思维型"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强调教学中应通过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巧来加速认知过程。

这是"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核心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型"课堂教学强调诱发思维动机为特征的教学导入、以引发思维动力为特征的教学过程、以进行思维监控为特征的教学反思,以及达到灵活思考为目的的应用迁移。

在"思维型"课堂教学中,创设"认知冲突",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必理动因。

学习动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作为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激发学习动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思维型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要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思维型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要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思维型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要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用于引出文章的主题并概括文章的要点。

在思维型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要素这个主题下,我们可以简要介绍思维型教学的概念和意义,并预告后文将会讨论思维型教学的定义、基本原理和要素。

思维型教学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通过思维型教学,学生能够不仅仅掌握知识,更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思维型教学的定义、基本原理和要素,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了解思维型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思维型教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阐明文章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整体理解。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思维型教学的定义、基本原理和要素,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实践。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思维型教学的重要性,并探讨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对这一教育模式的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1.3 目的思维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思维型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

思维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同时,思维型教学也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通过思维型教学,学生将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接收者,而是能够主动构建和应用知识的运用者。

因此,思维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和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2.正文2.1 思维型教学的定义:思维型教学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思维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像是引导者和指导者,通过设计各种启发式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型教研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思维型教研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思维型教研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思维型教研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研方式。

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分析和创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教研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倡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思考,通过合作讨论和研究,提高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灌输者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思考和创新的机会。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仅仅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思维型教研模式应运而生。

思维型教研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师在这种模式下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会提出一系列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思辨和分析,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发展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型教研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和探索解决方法的能力。

思维型教研模式的应用范围很广泛。

不仅可以应用于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潜能,也可应用于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升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此外,思维型教研模式还可以促进学校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思维型教研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为核心的教研方式。

它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型教研模式的应用前景广阔,在未来的教育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方式,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系统地介绍和探讨思维型教研模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思维型教研模式进行概述,即简要介绍该教研模式的基本概念和背景,使读者能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我们会描述文章的整体结构,即简要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框架。

思维型教学培训讲稿

思维型教学培训讲稿

思维型教学培训讲稿一、课改1.0:“先学后教” : 尝试学习方式改变。

课改2.0:“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关注学习内容选择。

课改3.0:“思维型教学” ,聚焦学习本质。

思维品质。

教学理论: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二、1. 2018年第一届“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杭州召开。

2. 2019 第二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聚焦情境与问题”在西安召开。

在思维型教学中,创设情境是第一要素,通过良好的情境创设,引入问题,才能激发孩子主动思考,最终串联起思维型教学的整个过程。

高考试卷中大面积出现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题目,很显然地指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

教学情境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问题意识,情境创设应该注重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三、时代的要求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唯有深度理解“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创造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如今国际竞争的重要趋势。

我们党就非常重视创新和创造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5次“创新”,12次“创造”。

19届中央委员会第5次会议公报6000多字,“创新”被提及15次。

3.在核心素养不断深化的时代,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核心素养重视什么?重视其中所提倡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指向思维第一,知识和方法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第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第四,内在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五,创新素质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思维,学习和教学的本质也是思维,而思维是可以培养的。

五、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相比发达国家,我们在核心的技术和理念方面相对落后,必须在核心技术上进行创新。

”1. 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必须进行从0到1的创新,需要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2. 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要引导孩子经常给自己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和体验的,提出问题是一个创新的萌芽和逻辑的起点。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解读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解读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解读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1. 认知冲突思维结构是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的统一,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矛盾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联系已有经验,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或者看似与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相矛盾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方法、学会知识、发展能力,主动完成认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2. 自主建构自主建构包括认知建构和社会建构两个方面。

思维材料是思维结构中的成分,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

同时,随着思维目的、思维过程、思维的材料或结果、思维中非智力因素、思维的品质、思维的监控等的变化,思维的结构不断发展完善。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个体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对学习者来讲,先前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教师必须采取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来展示有关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和过程、联系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教学。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具有促进性和抑制性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达到师生心理和行为的改变。

从互动的主体来讲,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课堂互动的内容来讲,有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

根据思维结构模型,思维型课堂教学中,三种互动的关系是:情感互动是基础,行为互动是表现,思维互动是核心。

3. 自我监控思维的自我监控,是自我意识在思维中的表现,是思维结构的顶点或最高形式,具有确定思维目的、管理和控制非认知因素、搜索和选择恰当的思维材料、搜索和选择恰当的思维策略、实施并监督思维过程、评价思维的结果。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第一部分:一节思维型教学设计的流程1.思考研究本节内容的目的,创设贯穿整节课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本节课的内容学了有什么用,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

2.寻找材料:找出本节课的一共包括几大块知识,没大块知识分几个小点3.组织逻辑:每个知识点间怎么连接,即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使知识顺理成章的呈现出来并产生实际的逻辑联系。

通过对知识及资料系统的梳理,才会有严密的知识和思维逻辑。

在这过程中将陈述性知识问题化,因为思维一般从问题开始。

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点怎么从学习力和思维力入手,做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链?思维导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一)导言:基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下简称三维目标)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难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

究其原因,就在于“三维目标”是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不一定要求在某一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完成,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大框,没有有效的实施流程,很容易流于形式。

故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为核心目标,深入推进思维导学改革,设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系列文章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四个痛点,分别说明思维导学的设计和实施策略。

痛点:设计不精细教学设计不以提高思维力、学习力为核心,突出问题是;目标不明确,路径不清晰,练习不精准。

思维导学的根本原则是以学为本,基本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核心要素是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主要方法是整体学习、对话学习、创造学习、关联学习和选择学习。

其中,设计学习目标、规划实现路径、凝练关键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教学转型过程中,课堂教学方式只是通过建立学习型小组,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基本转变。

但由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思维的转型没有彻底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目标并未有效达成。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开展了思维导学实验,即依据人的思维形成、发展规律,以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为核心要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促进思维力、学习力全面提升。

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聚焦思维发展,打造思维课堂?

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聚焦思维发展,打造思维课堂?

不论什么样的教育改革,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为学校的育人画像,为教师的教学架起桥梁,同时为学生的发展导航,所以核心素养是引领一切改革的基础。

而思维型教学的目标就指向核心素养。

本文共4400字,仔细阅读需11分钟本世纪以来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和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

在我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化要求。

继2018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发布之后,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预计于今年年底发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的教学目标均聚焦于学科课程素养。

不难看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而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思维。

实验研究表明,所有素养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思维方法和培养思维能力是当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因循路径。

为了顺应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方向,落实思维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2 021年9月29日,由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聚焦思维发展,打造西安好课堂”专题培训会在西安航天城第三小学举行。

因防控疫情要求,本次培训会线上+线下同步召开,西安市教科院相关领导以及西安市22所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等近百人接受了现场培训,22所学校的上千位教师在线同步参与了培训。

2020年,为了推动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西安市发起了“西安好课堂”建设,提出要构建 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特点的思维型课堂。

在此背景下,西安市教科院成立了思维型教学研究中心,并遴选了西安市思维型教学实验学校247所。

今年,西安市进一步筛选出了首批思维型教学骨干学校22所,并将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及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进行几年的系统打造。

以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为主要抓手和路径,打造“西安好课堂”品牌,驱动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本次专题培训作为几年系统打造的启动会,借助理论指导与案例分享相结合的形式,让22所思维型教学骨干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思维型教学有整体的认知,并将之与其教学实践相结合,立足课堂教学,聚焦思维型课堂。

思维型教学的心得和体会

思维型教学的心得和体会

思维型教学的心得和体会
在听了几位专家的解读和观摩了优秀教师的示范之后,我对思维型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般而言,我们的教学流程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和拓展迁移。

其中,创设情境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一个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为了让课堂更加精彩,我们需要将创设情境这个环节与研究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出发点,将知识转化成问题,再将问题转化成情境,因为情境更能够触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通过情境设计接近研究目标的问题,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重难点得以分散。

学生通过猜测、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究的同时,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了解学生的讨论结果,这样无形中督促了学生积极研究和探讨问题的思想。

即使是懒惰的学生也会在这种情况下打起精神来参与到讨论中去。

小组之间通过讨论发言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得出结论之前,老师是学生研究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而学生则是问题的解答者
和知识点的总结者。

老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从发散到聚焦,答案刚开始是多元化的,最后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聚焦到研究目标上,这样就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生物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

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生物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

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生物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物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运用思维型教学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型教学理论;高中生物学引言:核心素养与高中生物课程的结合为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中生物教师在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构建思维型课堂,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获取学科知识和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

一、核心素养概述1.核心素养解析。

核心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要求,具体到每一门教学学科,则是通过学科学习获取的一种能力和价值观。

学生具备核心素养,意味着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立体,并形成正确的学科价值观,对于个人今后的学习或者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正向促进作用。

2.与高中生物学的联系。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高中生物教学,要发挥核心素养的指引和标准性作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明确提出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对象是存在于自然环境的生命体,通过对生命体的研究形成知识体系,并由此建立学科思想。

核心素养指明了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方向,以高中生物课程主体为核心,引导学生积极实践、积极参与,通过学生的主动体验加深对高中生物知识的理解,为其运用高中生物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关联。

思维型教学的目标指向核心素养,思维型教学理论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制定系统的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并能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目标,教学过程强调围绕目标展开并落实好。

思维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核心素养,为此提出教学需要遵循五个基本原理: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迁移应用。

每个原理都在为学生创造培养核心素养的条件,可以说思维型教学理论是基于核心素养诞生的。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课堂提问策略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课堂提问策略

20EDUCATOR议题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课堂提问策略韩 琴 /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课堂提问是一系列以激发学生思维为目的的师生互动的行为链,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思维操作结构中的一种思维加工技能。

课堂提问是激起高阶思维的导火索,是激发思维互动的主要手段。

周密设计课堂提问是高效提问的核心环节。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意在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引领下的课堂提问以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思维兴趣、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对课堂提问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明确提问目的、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维护、关注提问的层次性、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强调课堂提问不仅包含教师提问,同时包含学生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课堂提问的智慧和策略。

围绕教学目标。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造就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日常教学目标也应以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其中,目的性是思维的根本特点,也是思维结构的首要成分,反映着思维活动的自觉性、有意性、方向性和能动性。

课堂提问作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及问题是教师提问的前提,是实施提问的根本保证,也是教学设计中的必备环节。

但是,日常教学中常常出现重视教学设计,忽视课堂提问设计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缺乏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偏离教学目标、随意提出远离教学目标的问题等。

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仔细推敲在什么地方要提出什么问题来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确定提问目的,进而面对不同的提问对象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利用不同的反馈技术组织课堂提问。

把握问题梯度与难易度。

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思维具有跃迁性,学生思维发展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基本规律。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重现 。五是整 合性 , 把课 程和 教学 统 它

聚焦思维结 构 的智 力 理论 , 维 型课 堂 思
教学的基本原理 : 一 , 第 认知 冲突 ; 二, 第 自主建构 ; 第三 , 自我监控 ; 四 , 第 应用迁
移 。针 对 以上 四 个 教 学 的 基 本 原 理 , 思
起 来 , 为 表 里 , 为 同 一 个 发 展 互 成
— —
4 .思维型课 堂教学 的师生关系。思
维 型 课 堂 教 学 理 论 强 调 课 堂 教 学 中教 师
摘 自《 育 研 究 》 京 ) 2 0 . 教 ( ,09
和学 生 积 极 主 动 地 思 维 , 时 重 视 教 师 同
1 . 8 6 ]5 ~ 3
和学生的作用——这是一种 “ 双主体 ” 的
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
科学版) ( )2 1. . 9 6 》京 ,0 0 12 ~3
9 2
教 育研 究 与评 论 .J 教 育教 学 ,学 、
它 通 常 突 破 学 科 知 识 的 界 限 , 不 同 学 把
的核心活动 。科 学 的教学理论都 将促进
学生积极思 维 、 展思 维能 力作 为课 堂 发
教 学 的核心 。
科的知识 、 非文 本知识 及其 个体 经验 进 行整合 。二是 生 成性 , 它在 教学 过程 中
随着 时空 、 境 和师 生状 态 逐 渐 展 开 。 情
关系。
思 维 型 课 堂 教 学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林 崇 德 , 卫 平 胡
5 .思维型课 堂教学 的有效实践。第


提 出并 检验 了思维 型课 堂教 旨在提 高学 生思维 能力和创造力 的“ 学思维” 活动课程 。

深度思维型教学,六大要素不能忽视!(胡卫平教授培训整理分享!)

深度思维型教学,六大要素不能忽视!(胡卫平教授培训整理分享!)

胡卫平教授:想做好深度思维型教学,六大要素不能忽视!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完整课堂,一般包括六大基本要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

这六大基本要素皆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素养的形成有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六大基本要素,促进教学的深度发展?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指的是课堂情境的创设,但是其内涵并不仅仅是课堂情境,班级情境、学校情境、社会情境都属于情境。

情境有两个维度。

物质和认知维度,涉及到教育教学中相关的经费、设施、自然和活动。

而文化和非认知维度,一方面指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比如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让学生有积极的情绪;从更高层面来讲,情境是一种文化,例如环境是否民主、自由、宽容、合作,环境其中的思想意识、舆论导向、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如何,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创设的情境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勇于挑战、敢于冒险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好奇心。

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好的情境?思维型教学提出了创设情境的五个标准:1、服务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内容创设情境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不能与目标相距太远。

有一些老师,尽管其讲课的内容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直至一节课结束也没有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一直讲笑话,尽管调动了课堂氛围和学生兴趣,但是远离了教学目标,一直回不到教学主线上。

所以说创设情境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2、基于生活实际,接近真实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基于生活实际,创设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

比如某个课堂情境需要展示一个苹果时,教师需要考虑是创设信息技术下的情境,还是创设真实的情境——是拿一个真的苹果,还是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一个苹果?作为实物的苹果更为真实,能够用更多的方式进行展示。

实物展示出的很多特征也是技术难以达到的。

当然,也有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情况,比如要创设宇宙空间的情境,展示星球之间的关系时,以VR或AR技术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感受。

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其应用

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其应用

思维型教学理论及其应用作者:胡卫平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9期思维型教学的核心思想近20年来,我们从四个方面对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第一,系统梳理了教学思想的研究成果。

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教学专家重视思维作用、注重启发引导、鼓励大胆质疑、强调学习方法;杜威提出的五个阶段教学过程(即从情景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通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实际上是一种“ 做中学”的教学步骤——在“ 做”中思维,通过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 做”中验证效果。

第二,关注了学习研究的最新进展。

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学活动是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外部学生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核心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第三,深入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我们发现,思维是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成分。

所有核心素养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来完成,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升基础素养的质量和应用素养的水平的必然途径。

第四,利用脑科学、行为学、教育实验等方法,经过系统的研究,来探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有利。

例如,基于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我们得出了情感互动是基础,行为互动是外在的表现,而思维互动才是真正核心的结论。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

对学生“学”的活动来讲,不论是明确学习目的、感知学习材料、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学科方法、迁移运用知识、反思学习过程,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其核心活动都是思维。

对于教师“教”的活动来讲,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等,其核心活动也是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型教学要素解读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完整课堂,一般包括六大基本要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

这六大基本要素皆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素养的形成有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六大基本要素,促进教学的深度发展?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指的是课堂情境的创设,但是其内涵并不仅仅是课堂情境,班级情境、学校情境、社会情境都属于情境。

情境有两个维度。

物质和认知维度,涉及到教育教学中相关的经费、设施、自然和活动。

而文化和非认知维度,一方面指情境能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比如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让学生有积极的情绪;从更高层面来讲,情境是一种文化,例如环境是否民主、自由、宽容、合作,环境其中的思想意识、舆论导向、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如何,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创设的情境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勇于挑战、敢于冒险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好奇心。

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好的情境?思维型教学提出了创设情境的五个标准:1服务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内容创设情境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不能与目标相距太远。

有一些老师,尽管其讲课的内容深受学生喜爱,但是直至一节课结束也没有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比如老师在课堂上一直讲笑话,尽管调动了课堂氛围和学生兴趣,但是远离了教学目标,一直回不到教学主线上。

所以说创设情境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2基于生活实际,接近真实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基于生活实际,创设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

比如某个课堂情境需要展示一个苹果时,教师需要考虑是创设信息技术下的情境,还是创设真实的情境——是拿一个真的苹果,还是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一个苹果?作为实物的苹果更为真实,能够用更多的方式进行展示。

实物展示出的很多特征也是技术难以达到的。

当然,也有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情况,比如要创设宇宙空间的情境,展示星球之间的关系时,以VR或AR技术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感受。

3引起积极情绪,激发内在动机引起积极情绪,激发内在动机,这正好与创设情境的第二个维度——文化与非认知的维度相联系。

合适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4适合学生水平,引起认知冲突适合学生水平,引起认知冲突,这是创设情境中的认知维度。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不仅要适合学生目前的认识发展水平,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两难情境”或者看似与生活、已有经验的矛盾,以引发认知冲突。

5体现个体差异,系统设计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具有系统性的考量。

而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利用观察与实验的手段。

观察与实验绝不是理科的专属,它们同样适用于人文学科。

第二,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教师要善于利用已有知识,通过描述学生感知过的现象、过程、图景,使学生回想起已知的内容,发展学生不完全的认知体系。

第三,获得新的体验和信息。

加强学生的现实体验,比如进行消费调查、通过访谈调查聪明资质的水平,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搜集信息,提供信息资料。

具体而言,创设情境如何实践?以人文学科中的观察为例。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才能感受一年四季的风景色彩,才能发现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体验感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缺乏观察,是难以写出好文章的。

而观察自然的过程,脱离不开情境。

例如梁衡先生笔下的《夏感》,描绘了北方夏天,农民收麦的情境。

虽然这仅仅是对于农村一景的描写,但是没观察过北方夏天的南方人是难以描绘的。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仍缺乏能系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课程。

教师在指导教学中除了重视句子的表达外,还应重视学生的观察顺序。

例如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

人文学科同样需要观察,如果没有掌握观察的顺序,如何条理清晰地写作?再以理科中的语言描述为例。

在学习“圆形”特征的时候,如果直接讲述圆的特征,课程则枯燥无味。

那么可以通过故事进行情境创设,引入教学内容:六月的一天,太阳烘烤着大地,天气异常炎热。

一只小刺猬热得卷起了身子,躲在苹果树底下乘凉。

树上的苹果无精打采。

小熊顶着大脑袋,晃晃悠悠地走过来,一边走一边大叫:“热死啦!热死啦!”突然,它发现前面有一个小湖,湖的旁边还有一只皮球。

这下小熊高兴了,它先跑到湖里洗了个澡,然后愉快地在湖边玩起了皮球。

在这个讲故事的过程中,将有圆形特征的物体图片如:太阳、刺猬等,呈现给学生,能够通过故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的特征并抽象概括,认识圆形的特征。

不仅是圆形,在其他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同样要经过对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

2提出问题提问的功能有三点:明确学习目标,指明学习重点;获得反馈信息,诊断学习状况;支撑学生学习,引导知识建构。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提问在教学环节的重要意义。

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可以分成无认知问题、低认知问题、高认知问题三类。

无认知问题往往是“是不是”、“有没有”的提问方式;低认知问题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记忆,关注学生的理解领悟和应用;高认知问题则更体现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考察学生分析联系、整合创造以及评价判断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无认知问题,减少低认知问题,增加高认知问题。

此外,提出问题要遵循五个标准:第一,问题的设计要有思维性和挑战性;第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第三,问题的设计要有目标性和适切性;第四,问题的设计要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第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而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两个:具体问题的设计;问题链的设计。

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多提出高认知问题。

此外,一节课中不仅只有一个问题,教师要注重提出多个问题,形成问题链。

当学生能够系统地解决每个问题、基于问题进行自主交流与合作探究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好地实现。

具体问题的设计可以分成提问、候答、理答三个阶段。

在提问阶段有四个要点:1、问题要围绕目标。

体系性、系统性的问题设计更利于解决一节课的整体目标,某一个问题要能解决某一个教学目标,或者是问题能使层层深入;2、问题要适合学生,即从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经验、最近发展区设计和提出问题;3、问题要基于情境,避免直接抛出问题;4、提问要把握时机。

在候答阶段要给足时间,提供支持。

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支架作用,虽然不代表学生思考却要引导学生思考。

因此,教师在候答阶段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能让学生不经思考就回答。

教师同样要注重理答。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回答、正确评价。

当学生答完之后,教师需要针对答案进行点评、反馈、评价,让学生能够反思答案,从而展开更全面、深入的思考。

问题链的设计同样要从目标开始。

例如,总目标可以分成两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同样可分成不同小目标。

总目标可以进行纵向的分解,也可以进行横向的分解,这是课堂中问题链设计的两种思路。

3自主探究自2001年起,国家强调教学中要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则包含了上述三种学习模式。

自主探究是在教师指导、组织和支持,以及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下,激活学生的认知(最核心的是思维)、情感和行为,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等过程,以获得知识、领悟思想、掌握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开展自主探究有两个标准:是否由学生自主完成;是否真正进行了探究。

而且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有难度,不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作用,尊重进阶式的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有以下七种方法,反映了学生探究的过程:第一,自主提出问题;第二,自主提出假设;第三,自主制定计划;第四,自主收集数据;第五,自主处理信息;第六,自主得出结果;第七,自主交流结论。

此外,自主探究还有三个层面的要求:第一,要理解自主探究的本质。

自主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它需要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

同时,自主探究是一种能力,经过自主探究而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

第二,要注重积极主动的思维。

自主探究最核心的内容是思维,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思维能力的运用和培养。

第三,要考虑探究水平的进阶。

不同年级、年龄的学生,其探究水平是不同的,因此自主探究需要注重探究水平的进阶。

4合作交流合作交流环节强调建构、情境、开放、合作、思维。

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课堂互动,其中,思维互动是关键环节。

合作交流环节有六个标准:第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具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二,创设有利于合作互动的教学情境;第三,有适合于合作互动的高认知问题;第四,要求合作交流能面向全体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第五,要求教师给予及时的引导,做到学生的相互激发;第六,要求以情感互动为基础,达到思维互动。

而在方法层面,有效的合作交流可以通过这三个方法达成:第一,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合作交流中同样需要情境的创设。

第二,组织合作交流的活动。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到正确组织,让学生能够分工合作,展开小组互动,通过合作交流,达到相互激发的效果。

第三,提供合作交流的指导。

教师要在学生交流合作期间提出要求,并且提供方法。

例如,向学生提出建立信任、积极倾听、管理矛盾、组织管理四个要求,并针对这四个方面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除了提出要求,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方法。

例如针对倾听,有这些倾听活动和方法可以交给学生:通过点头、微笑或者“我明白了”等语言鼓励对方说下去;通过重申对方的观点,理清要点……5总结反思思维型教学针对总结反思提出了四个标准:第一,结构合理:便于学生建构合理的学科结构。

第二,内容全面:既包括知识的总结,也包括方法的总结;既反思探究的过程,也反思探究中的经验教训。

第三,引导恰当: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反思能力,立足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把问题留给学生,教师只给予恰当的引导。

第四,针对性强:首先,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总结和反思;其次,要教给学生探究、总结和反思的方法;最后要预防错误,对容易错误的地方进行系统总结和反思。

从方法上来讲,总结反思可以进行概括式总结、比较式总结、解释规律式总结、延伸式总结。

其中,概括式总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应用叙述式、列表式、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法,由学生个人或者小组讨论概括总结所学内容,由教师引导进行系统性概括。

比较式总结即通过比较两个知识和方法的异同来进行总结。

解释规律式总结则是对定理、公式、概念、规律、解题方法等进行系统总结,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

延伸式总结注重在课堂总结中,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课堂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6应用迁移应用迁移要遵循五个标准:相关性、典型性、思维型、引导性、实践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