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例胃肠及胆道手术后胃瘫的原因及诊治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例胃肠及胆道手术后胃瘫的原因及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6-08-24T11:34:18.86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9期作者:孙强
[导读] 对于术后胃瘫患者,不可盲目进行手术,采用非手术疗法可治愈。
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胃肠及胆道手术后胃瘫的原因及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胃肠及胆道手术治疗的患者51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后胃瘫的原因,并进行总结。结果:胃肠及胆道手术后胃瘫的原因包括精神紧张、高龄、恶性肿瘤等。所有患者均痊愈后出院,平均恢复时间为17天。结论:对于术后胃瘫患者,不可盲目进行手术,采用非手术疗法可治愈。【关键词】胃肠;胆道手术;胃瘫
胃瘫综合征(PGS)是指在手术后继发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主要为胃排空迟缓。因此,又称胃排空障碍,多发生在胃肠及胆道手术后。其发病率达0.47 % - 2.4 %。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往往无明显疗效,甚至可能加重病情,从而延长了恢复时间。患者多表现为餐后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无肛门排便或者排气,胃镜和X线检查表现为胃液潴留、胃无蠕动和造影剂在胃内潴留。为此,我院对胃肠及胆道手术患者的术后出现胃瘫的症状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胃肠及胆道手术治疗的患者51例,其中男23例,女38例,年龄为30 - 78岁,平均年龄为55.2岁。手术类型胃切除、胃空肠吻合术2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胆道手术15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
患者术后4~12 d进半流质饮食时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大量含有胆汁的内容物,含酸臭宿食,呕吐后症状缓解。出现肛门停止排便排患者21例,11例偶有肛门排气。查体:无发热,血压、脉搏平稳,上腹饱满,剑突下偏左轻压痛,偶可见胃型,可闻及振水音,肠鸣音减弱,胃肠减压管引流量800~1 600 ml/d。患者因胃肠症状明显,均停止进食,一般状况恢复较差。
1.3治疗方法
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所有患者均在治疗期间禁止饮食,并持续胃肠减压;采用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行肠内外营养相结合,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纠正负氮平衡,酌情输血,血浆或白蛋白;采用的温盐水洗胃,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以减轻胃黏膜及吻合口的水肿,促进胃蠕动;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从肠内营养管或胃管中注入西沙比利20 mg/次+多潘立酮10 - 20mg/次,3次/d,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mg,无效者静脉滴注500 mg的红霉素;必要时予以胃镜治疗,胃镜不仅对胃瘫诊断有帮助。同时对胃壁也是一种适当刺激,通过胃镜向输入袢注气刺激了空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可使病情好转。此外,还可以通过胃镜将营养管置入远端空肠行肠道营养支持;同时采用针灸及中药辅助治疗。
2.结果
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都治愈出院,有效率为100.0%。其中胃肠动力恢复时间平均为(16.23 ± 3.26)d,平均胃液引流量为(685.22 ± 250.100)ml,平均住院天数为(28.06 ± 4.60)d。患者出现术后胃瘫的原因包括精神紧张、高龄、恶性肿瘤等。
3.讨论
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手术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胃电生理改变、基础疾病、心理因素、腹腔感染及残胃炎等。本组 51例患者致病因素主要为手术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手术使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残胃和远端空肠的正常运动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胃蠕动节律失常,产生逆行蠕动波,减弱了残胃的收缩;空肠麻痹或痉挛使食糜传递阻力增加,干扰了残胃及小肠内容的排空,致使患者排气、排便出现障碍。神经内分泌因素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损伤,胆汁反流造成胃酸、胃肠道激素、消化酶分泌异常,以及粘膜损伤等。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以及水电解质营养失调、饮食改变或术后早期进食不当等也会成为诱发因素。
术后胃瘫综合征又称术后次早期暂时性梗阻或功能性残胃无力症。胃瘫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常用的诊断标准是经检查证实胃流出道无梗阻;胃液 > 800 ml/d,超过10 d;无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异常;无导致胃乏力的基础疾病;未使用平滑肌收缩药物。在治疗上,手术后胃瘫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胃轻瘫患者
应给予低脂肪、低纤维饮食,少食多餐,流质为主,以利于胃的排空。由于吸烟能减慢胃排空,应予戒烟。严重患者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由于患者胃瘫后长期禁食,常伴有营养不良。持续胃肠减压,更易引起电解质的丢失及营养缺乏,因此必须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因此,应该主张早期肠内营养。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肠黏膜萎缩、肠道菌群移位的可能性。而且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需求,利于机体内环境的利用。同时食物刺激产生的神经反射和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使胃肠道存在着整体的调节机制,有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患者术后10 d左右即开始行肠内营养,没有出现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失衡的情况。并要积极治疗伴发和并发病。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使用上,促动力性药物是一类能够恢复、增强和协调消化道平滑肌收缩活动,加快腔内物质转动的药物。目前常用的促动力性药物有多潘立酮、胃复安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具有促进胃肠的蠕动、结肠的转运的两重作用。红霉素及其衍生物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直接与胃动素的受体结合,发挥胃动素样的作用,不仅能促进胃排空,还能提高食管括约肌的张力,进一步的防止食管炎的发生。但是,胃复安和多潘立酮长期治疗的效果不甚理想,而西沙必利长期应用仍有较好疗效。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因素复杂,治疗较为困难。需要做好预防,包括实施胃造瘘与空肠造瘘、以鼻饲管置入空肠、避免吻合口过小与单层吻合,以及术后实施胃肠减压、营养治疗等。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疗效不好还得实施二次手术。综上所述,通过对胃瘫的进一步认识,可以了解到胃肠以及胆道手术后胃瘫的发生并不可怕,一旦诊断确立,就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营养支持,进行非手术治疗,不应该盲目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创伤,而再次手术仍然有发生胃瘫的可能性,所以说发生胃瘫采用保守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总之,胃肠和胆道手术后胃瘫的的预防极其重要。针对患者病因,采用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其发生率,对于已确诊的胃瘫患者,不可盲目进行手术,可采取上述非手术治疗。